论文投稿百科

中国水杂志主编蒋振立

发布时间:2024-07-05 21:15:53

中国水杂志主编蒋振立

图画见闻志画禅室随笔扬州画舫录画继益州名画录古画品录这可能算古籍。。。不知道符不符合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蒋编辑

按老师是谁我也不知道,但是你可以到百度上查一查有没有叫飞暗老师的?或者你知道非案老师在什么学校,你可以到当地的学校去问一问,现在网络这么发达

蒋介石的第二子,蒋经国的弟弟,据传非蒋介石的亲生子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份全国性的理论、学术专业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报刊出版单位。1979年成立。编辑、翻译出版七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和一份学术理论报纸,承办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创刊 每周一至周五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5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0年创刊 季刊 季中月1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创刊 月刊 每月20日出版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83年创刊 季刊 季末月25日出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07年创刊 双月刊 双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15日出版

《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创刊  季刊  季初月20日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积极倡导理论和学术创新,弘扬实事求是的学风和严谨朴实的文风,努力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将利用自身深厚的理论学术积淀和完备的编辑出版体系,使《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China、《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

协同作业、相辅相成,努力成为深刻反映学术前沿、时代精神与中国经验的权威阵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

《中国社会科学报》前身是社科院办公厅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社科杂志社编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内容偏社科,属于行业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已在广东、上海、陕西、武汉等四地建立记者站,吉林、四川、重庆、美国等记者站正在筹备中。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拟将《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出版,报纸零售价由原来每期3元调整为每期2元,全年订价296元。订户可在邮局订阅,也可直接联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事业发展中心进行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274;邮发代号:1-28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30年宣传片

蒋春暄自1973年开始研究费马大定理。在此过程中,其推广了三角函数Si,建立超复数理论,后又以此基本工具证明了费马大定理。 但其所著研究论文在投稿过程中常遇权威阻碍。早在1978年,在科学院前院长方毅的关心下,科学院数学所就曾组织过蒋春暄费马大定理证明的研讨会,蒋春暄的证明被否定。 时至1992年1月,蒋春暄将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论文分别寄往了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名校。1992年和1993年又将600多份预印本邮寄发给中国大学和中科院与世界数学家。但是,发表蒋春暄该论文的只有中国的《潜科学》杂志(;年)和美国《代数·群·几何》杂志(年)。 经周折论文寄美国,立即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该杂志不仅连续发表了他的论文,还破例为他出了数论专集。 1998年9月该杂志还刊登了蒋春暄“费马大定理”6种证明方法和Iso“费马大定理”中的12个定理。 然而,该些学术论文并没有得到国内和世界权威数学科研机构的认可。1994年,美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被认为解决了费马大定理这一难题,成为轰动全球的大新闻。 安德鲁·怀尔斯因此获得了1997年德国专门为“费马大定理”证明而设立的沃尔夫斯克尔奖与2005年中国香港邵逸夫数学奖。自此,关于蒋春暄“1992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与怀尔斯“1995年发表费马大定理证明”之争就一直在持续。其间对蒋的讨论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9年6月,蒋春暄荣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颁奖理由主要是其对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贡献。 其在颁奖感言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我是大数学家没有必要,说我是垃圾也可以。给我一个证明吧!” 1859年黎曼提出黎曼假设:黎曼Zeta-函数的非平凡零点的实部都是1/2。100年非平凡零点计算到10的22次方个零点认为黎曼假设是正确的,但没有给出证明和否定, 因此黎曼假设是21世纪第一个数学问题。2000年5月24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宣布黎曼假设奖金100万美元。蒋春暄研究黎曼Zeta-函数实部1/2和1计算数据, 发现它们变化规律, 所有非平凡零点计算都是错的。蒋春暄否定黎曼假设的结论在数学界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对黎曼假设的否定使一大批以此假设为基础进行的数学研究顷刻间失去意义。黎曼假设被否定,替代品是“蒋函数”。“蒋函数”的称谓是来自于桑蒂利教授的提议。蒋春暄发现了函数Jn(ω),该函数能够更本质地揭示素数分布规律,从而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被提议称为“蒋函数”。 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桑蒂利称蒋春暄为“新理论的领袖”。 《代数·群·几何》杂志编辑部主任乔治·韦斯则在接受中国《科技日报》采访时强调:“蒋的研究工作是极富创新和极有价值的。” 《科技日报》2001年10月25日发表了题为《他是想蹬自行车上月球吗?》一文报道了蒋春暄的成就和在国内所受到的不公正遭遇,一时学术界哗然,蒋春暄及其数论成果成了争论的热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则花两月余时间整理收录蒋春暄论文文献,后发表《蒋春暄教授工作的里程碑、证据与反映》,表示支持中国“民科”原始创新事业的发展。 “天地人学术讲座”于2001年11月10日举办了第429讲,就“蒋春暄现象”进行了专题讨论。为把该场争论引向深入,“讲座”又于同年12月5日举办了第439讲,主题是“‘蒋春暄现象’质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浩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正海在《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第1012期中发表评论性文章“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文章指出:国内数学界这种不应有的内耗“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从深层次折射出我国缺少应有的推动科学原始创新的机制和保证学术成果得到公正评审的健全体制。 2005年2月21日《瞭望》发表短评“‘蒋春暄现象’暴露人才环境欠佳”。 SOHO网“方舟子学术打假”专栏第1期即瞄准蒋春暄,方舟子在《“蒋春暄现象”究竟暴露出什么致命弱点?》一文中指出,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南方周末》2003年7月3日发表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文是试图拿国际学术界来打压中国学术界。蒋春暄学术论文所发表的媒体《代数·群·几何》杂志是“野鸡”机构“基础研究院”创办的,是连SCI(科学引文索引)都不收录的刊物,无权威性可言,在该杂志上面发表论文在中国甚至不能用来评定职称。而挺蒋的桑蒂利教授更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是物理学家、科学狂人,其物理方面的学术地位也并没有获得学术界主流的承认。方舟子回应《南方周末》文章:从所谓“蒋春暄现象”并没有暴露出来中国数学界有什么致命弱点,倒是暴露出了许多中国人文学者的致命弱点: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却又自命不凡。 后续方舟子又在专栏第37期发表《反学术打假也切忌无知和野蛮》一文回应宋正海批驳方舟子文章《学术打假切忌无知和野蛮》。2009年6月蒋春暄获欧洲“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2009年度金奖”,方舟子于同年7月2日在博客中发表批露文章《评“中国科学家获国际金奖”》,文章中指出“特勒肖—伽利略科学院”(Telesio-Galilei Academy of Science),原来叫“桑蒂利—伽利略科学真理协会”,是国外搞伪科学的人士在2007年成立的民间机构,2008年改叫这个名称。而桑蒂利就是一直在支持蒋春暄的“强子理论创建者”。这个“国际金奖”的含金量,连“愚人金”都不如,也就蒙蒙国内的记者。同时方舟子还指出“天地人学术讲座”为伪科学大本营。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利华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李宏也联名发表文章《对科技日报报道的“蒋春暄重大发现”的质疑》,称《代数·群·几何》未得到SCI权威收录,且桑蒂利只是一个物理学家。而桑蒂利所在的美国基础研究所则主要是由一家房地产公司资助的私人研究所。媒体记者在报道中偏颇误导,未能全面了解事件背景。 司马南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田松也发表论文《论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指称媒体的记者判断及辩护不成立,蒋春暄也并没有遭到中国数学界的不公正待遇。

财经杂志主编舒立

胡舒立 简 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2年毕业进入《工人日报》当记者。1992年,胡舒立从《工人日报》到中国第一家民营报纸《中华工商时报》任国际部主任。1998年《财经》创刊,胡舒立出任主编,以“独立、独家、独到”的办刊方针,和锋芒毕露的“揭黑报道”,引发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大地震。10余年时间,《财经》已崛起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财经类媒体,胡舒立也曾被国内外权威机构评选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中国最具价值的财经记者”等。2009年,因为与杂志资本方的价值冲突,胡舒立辞去《财经》主编一职,出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并组建财新传媒,开始了期刊领域的新探索。对于自己的坚守,她说:“我是个有梦的人!” 上榜辞:她是传媒理想主义的领军人,更是思想现实主义的拓荒者;她回归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本源,更张扬了文字也可以铁肩道义的力量。她柔弱的身躯里,滚烫着一颗赤子之心、忧远之心和不屈之心。她的“从头再来”,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库增加了一个巴顿式的战神

《舒立观察》(胡舒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舒立观察

作者:胡舒立

豆瓣评分: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20

页数:332 页

内容简介:

中国的法律体系如何逐步健全;金融改革如何能走得更远;重大民生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行政性调控如何淡出,市场化调控如何跟进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想要什么样的世界,世界想要什么样的中国……

复活风云激荡的过往事件,重现载沉载浮的财经人物,总结中国十余年来在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激发人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作者简介: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9年11月辞去《财经》杂志主编,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院长。胡舒立女士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舒立,女,1953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2009年11月辞去《财经》杂志主编,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担任院长。胡舒立女士现任财新传媒总发行人兼总编辑、财新《新世纪》总编辑,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与主办方在编辑理念等诸多方面意见失合,于是辞职了。现在据称将出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中国中药杂志主编

他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或主要参与编写专著21部(卷)。获国家级成果奖1项,部、院级成果奖7项。培养博士及硕士生52名。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国际传统药物学大会上当选为国际传统药物学会主席,1994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首批院士,现任该学部常务委员。1996年6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利用及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他正致力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促进中药走向国际。肖教授一直从事中药、药用植物及传统药物的研究,是国内《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是国际著名杂志《 Phytomedicine 》、《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的编委。先后主编了《新编中药志》、《中国本草图录》、《新华本草纲要》等著作 20 余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500 余篇,曾获国家成果奖一项,部级成果奖八项,先后培养博士生 40 名,硕士生 25 名。由于肖教授在中药研究方面的贡献, 1998 年曾获得第三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获奖人; 2001 年获求实科技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02 年获得香港浸会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20年1月28日(民国九年),楼之岑出生在浙江省孝丰县(今安吉县孝丰镇)北村一个贫困的中医世家,曾在私塾就读,后转入本村初级小学和县立中山小学。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贫靠借款进入浙江省立湖州初级中学,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资助,初中得以毕业。其后在孝丰县立南中小学任教一年。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考入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 1937年冬(民国二十六年),楼之岑在县立中山小学任教。 1939年2月(民国二十八年),到浙南山区浙江省立联合师范学校学习。1939年夏,他考取内迁至贵州的陆军军医学校大学部药科。第一学期末,以总成绩第一而闻名全校,后来参加校内历次期末考试及全国军事院校的作文比赛,均获第一名。1942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中国药学会安顺分会成立并创办《药学季刊》,他担任编委,同时担任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1944年冬(民国三十三年),楼之岑考取了英美奖学金留英研究生,同年他编译了《医药拉丁语》,1947年出版,这是中国同类书籍的第一部,楼之岑编译的《医药拉丁语》引起了医药界广泛的兴趣,故于1950年重印,1953年再版。 1945年9月(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入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7月,获药学士学位,在校从事生药学研究。 1948年夏(民国三十七年),由英国文化协会资助的奖学金期满,因他在研究工作中成绩突出,生药学教授范尔朋()提出挽留,由学校聘任为生药学研究助理,同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打破了该校从未聘任外籍人员担任此职务的先例。同年他也接到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主任薛愚教授的数次来信,邀请他去任教,并寄去了聘书。1948年夏—1950年,他除帮助教授完成一系列研究工作和药物分析任务外,还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同时担任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生药学科研究助理。 1949年,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之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了6篇研究论文。楼之岑研究和建立了新的植物性泻药的生物测定法。该成果1949年在英国药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英国学术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并被广泛采用,被称为“楼氏法”。他利用这一方法,发现了大黄的泻下成分是结合性大黄醇,并建立了测定大黄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分光光度法。 1950年,楼之岑被伦敦大学医学院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他谢绝了伦敦大学生药学教授的极力挽留以及英国爱文思药厂的高薪聘请,以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1951年1月,毅然只身由海路经香港返回祖国。楼之岑到达上海后,由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主任孙宗彭教授热情的邀请,去该系任副教授,临时为毕业班讲授药剂学。是年秋季,受聘到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执教,组建了该校生药学教研室,先后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药学系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社长。 1951年8月,起历任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药学系副主任 1953年起,他还兼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卫生研究院(后分设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的生药研究指导。楼之岑十分重视中药材实际问题的研究。在他指导下,开展了生药形态组织学、化学分析及生物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完成了数十种药材的鉴定研究,为中药整理、品种鉴别和编写《中国药典》、《中药志》提供了科学资料。此外,他对波希鼠李皮、西黄芪胶、阿拉伯胶、胡黄连、安息香、毒毛旋花子等外国产生药的国产代用品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也进行了研究。这些工作的成果,有些已发表在中国外的期刊杂志中,有些收载于《中国药典》和他主编的《中药志》与《生药学》等著作中,有的已经在生产中应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如国产安息香已可满足中国需要,不再依赖进口。 1954年,他发表了《国产甘草的化学分析》的论文,为中国甘草首次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科学依据。1955年,中国建立研究生制度后,他先后招收了6名研究生。1978年起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药学学报》副主编、《中国中药杂志》主编1979年8到12月,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他积极参加中国外的学术活动。他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的邀请,赴日内瓦担任WHO总部药用植物顾问,为制定国际植物药标准起草了植物性生药的一般检验法,并对13种药典的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1979—1988年担任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曾接受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聘请,任药用植物顾问 、中国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学会主任委员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天津召开关于植物药标准化与应用的国际会议,他当选为会议主席。1982年,关于中药细辛挥发油的研究获得了北京市学术成果奖。1981年,他和日本著名生药学家柴田承二教授共同发起组织“中日天然药物学术讨论会”,每两年轮流在中、日两国举行,对两国学术交流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982年,联合国世界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北京举办传统医药讲习班,他参加筹备并亲自讲课,深受各国学者的欢迎。他还数次率代表团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并在国外大学中作学术报告,积极宣传中国医药事业的成就。1985年,在中药大黄的系统研究中发现了根茎中呈蛇管状的特异导管,在秦艽中发现了特异的内、外周皮及其在根的分裂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于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大黄类)获得了1986年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1987年,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在该项目中,由楼之岑担任北方组组长。对促进中药标准化和进一步修订《中国药典》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楼之岑所承担的61个专题,于1989年和1991年春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其中他指导的防风、秦艽、龙胆等10个专题研究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在深度、广度和创新性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另外5个专题也达到了中国先进水平。由他指导的“电脑在中草药鉴定中的应用――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指纹鉴定”课题也于1989年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验收鉴定,被认为立题新颖,结果可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1 9 8 8起,担任中国 药学会 名誉理事长、担任《中国中药杂志》顾问。1992年2月10日到3月3日,接受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东地中海办事处邀请担任WHO传统医药顾问。赴巴基斯考察传统医药情况,并对该国有关当局提供传统药物标准化及改进传统医药教育的意见。 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成立,他当选为该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3月23日逝世,享年75岁。

毕开顺,沈阳药科大学副校长《药物分析杂志》编委《药学学报》编委《中国中药杂志》编委《中草药》编委《中国天然药物》编委、《西北药学杂志》编委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医药博士协会理事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级职称(药学类)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辽宁省药学会药物分析学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发美,《分析化学》主编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分析系主任 沈阳药科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科研实验室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分析实验室主任 国际学术杂志《 Biomedical Chromatography 》的中国地区责任编辑 《中国中药杂志》、《色谱》编委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色谱学会理事、中国保健协会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病学会理事 政协辽宁省委员会常委 年轻的好像邸欣不错,陈晓辉,郭兴杰不太了解

中国金融杂志主编副主编

金融研究《金融研究》是全国经济金融界的权威性货币信用理论、政策研究刊物,本刊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及时反映我国经济金融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理论和业务发展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金融研究》内容涵盖中国各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既展示国内权威部门、权威人士以货币信用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研究成果和动向,也推出实务工作者的研究体会和心得,力图全方位深刻反映国内货币信用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发展状况和成果,坚实中央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发挥研究专业领域的权威导向作用,为经济金融部门培养和发现新人服务。《金融研究》力求扩大信息量和知识面,使读者能多有收获;为专业研究人员、院校师生和企业经理人员了解经济金融理论和政策动向服务,也是国外关心中国经济金融进展情况的读者不可缺少的读物。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金融年鉴》是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金融学会主办的一部大型资料性、历史性、综合性年刊。1986年中文版创刊,1990年英文版出刊。自创刊以来,《中国金融年鉴》忠实地记录了当代中国金融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是一部具有权威性、专业性、连续性和科学性的大型工具书。《中国金融年鉴》全面、系统地记载了中国的银行、信托、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的改革和发展情况。内容涉及货币、银行、信贷、保险、信托、证券、利率、汇率、结算、投资、金融市场等,主要栏目有:经济、金融形势与重要方针政策,金融改革、金融事业的新发展,对外金融往来,各地金融情况,专题材料,金融法规、制度、办法选编,金融大事记,经济、金融统计资料,金融机构名录,附录,并根据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增设新栏目。《中国金融年鉴》为大16开精装本,每卷约200万字,图文并茂,附有目录及索引,便于检索,是金融部门和专业研究必备的工具书,也是收藏金融史料的珍品。《中国金融年鉴》1995年刊中文版在首届中央级年鉴评奖中荣获综合类特等奖。《中国金融年鉴》编委会1986年成立,由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任主编。历任主编为:刘鸿儒(1986年—1989年刊),陈元(1990年—1997年刊),史纪良(1998年刊),肖钢(1999年刊),吴晓灵(2000—2003年刊)。中国人民银行历任行长陈慕华、李贵鲜、朱镕基、戴相龙曾为《中国金融年鉴》作序。《中国金融年鉴》日常编辑、编务、出版、发行工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所)《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负责。《中国金融年鉴》创刊至今,已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8卷,每卷发行万册左右,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自1999年编辑部开始制作当年电子版光盘并随刊发行,使读者使用更加便捷。由于实行无库发行,以往历年中国金融年鉴均已无存书可售,为满足广大读者和市场的需求,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于1999年制作了1986—1998年刊电子版光盘。光盘汇集了自创刊以来13年的历史资料,压缩至一张光盘。并对有关条目进行了重新编排,采用了纵横两种检索方式,一方面使读者对历史资料的连续检索更为便捷,另一方面使印刷版的原貌得以完整展现,实现了电子化检索与年鉴典藏性的有机结合。《中国金融年鉴》电子版光盘既是经济、金融、科研、图书馆等单位必备的便捷工具,又可作为完整历史资料加以珍藏。 《中国金融年鉴》1986年—1988年刊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1989年刊以后由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出版,中国印刷总公司承印。1989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文版列入期刊系列,国内统一刊号:CN11—2609/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5841;1994年英文版列入期刊系列,国内统一刊号:CN11—365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5607。 2003年刊《中国金融年鉴》中文版定价元人民币,英文版定价美元。1986—1998年电子版光盘每册定价1300元人民币。

第一次和她见面是2011年10月22日15时,《金融文学》杂志社闫星华主编一行三人莅临长沙采风,在湖南省农行办公大楼29楼会议室《金融文学》杂志社召开“湖南金融系统重点作者座谈会”。主持会议的就是她—《中国金融》总编卜桂梅女士,一身得体而不失时尚的米色套装,一头大花卷头发瀑布般地洒落肩背,既大方而又贵气,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 她首先介绍了这次参加“湖南金融系统重点作者座谈会”主要作家,到会的有中国华融长沙办事处副总经理李吉仿、湖南银监局宣传部部长胡玉明、建行常德市分行行长罗鹿鸣、农行湖南省分行机构部高级专员杨崇德和建行湖南省分行喻灿锦等同志,他们是金融文学界重要湘军人物,他们创作了许多好作品,而且综合素质很高、很优秀,与他们相处,我自身也得到了提高。 2012年8月,我有幸和她在内蒙古呼伦贝尔重逢,喜悦的我俩在温馨的宾馆里互相对换对方的衣服,并拍下照片,因两人脸型相似,气质相近,最后连自己都认不出哪个是她那个是我,她给我留下了更深印象。 我俩在慢慢的互聊中彼此熟络起来,一路北上俩人同居一室。通过聊天,她的率真和热情,激起了我的共鸣,我被她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所感动。我们互诉衷情,情同姐妹。 卜桂梅,1977年在清远市连州西岸茶场上山下乡当知青,任副场长,1979年进入中国农业银行广东分行工作,曾任出纳员、统计员、会计员、科长助理、副科长、计划科长、会计部主管、人力资源部主管、资金计划处处长、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运营部总经理等职。从事银行工作33年,在银行专业部门担任多个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 她对广东是很留恋的,一开口就知道她是广东人,也很怀念在广东边喝茶边工作交际的生活方式。她说,广东是她的出生和成长的摇篮,她的青春全部都献给了广东,这怎能让她忘掉广东呢?! 她的工作经历是精彩的,也是卓有成就的。尤其是她96年至99年曾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外派到香港农行工作三年,先后担任香港农银财务有限公司任财务部经理和农行香港分行人力资源部任部门主管。这期间她经历了香港历史上举世瞩目的两大事件:一是97年香港回归;二是亚洲金融风暴。97年香港回归期间她积极参与了中国农业银行香港分行开业筹备工作,比较熟悉境外公司治理组织架构、运作模式,还参与了亚洲金融风暴对银行的紧急危机事件处理事项、主笔制定了多项人事政策并得以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境外工作管理经验。她说:香港的工作经历,她的最大收获是她的应变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1999年,她在主持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资金计划处、资产负债管理部、运营部工作期间,主笔制定了全省综合业务经营计划,对经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分析、提出多项建议并得以采用;2002年,她创新制定了对下辖各行采取分类绩效考核办法,多年来不断完善并采用,2004年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在对全国考核中采用;根据市埸变化,适时制定及调整本行的利率政策;2003年,在广东银行同业公会的选举中,她被同业二十二间银行推选为票据专业委员会主任,在她兼任职务其间,她致力于推动广东票据市场的精诚合作,在维护广东票据市场稳定,提高业内人士综合素质、推动票据业务健康发展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创造性工作,具有巨大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及高尚的职业操行,赢得了同行们对她的威望和信任,并在下一届选举中受到大家的一致推选而再次连任。 她工作有主见,管理懂技巧,业务较精通,个人有魅力。更善长于带领团队共同作战,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尽职尽责,甘于奉献,始终以饱满热情投入工作。她有着丰富的工作阅历和管理经验,具备胜任国有大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素质,具有国内派驻境外公司从事金融业务的国际视野和理念。像她这样管理工作如此全面的女人,我看在我们农行她是先锋。 她还是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担任了一些社会职务,2003年,任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员;、2003—2005任广东省银行同业工会票据专业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届);2004年至现在,出任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校友会创会主席、第二届主席、名誉主席;2011年任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她好学,上进,在香港浸会大学(MBA)工商管理学院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她担任香港浸会大学MBA首任校友会主席,她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担任创会主席两年,连任一次,一共干了四年。作为香港浸会大学MBA校友会创会主席之一,她积极组织各班代表和热心校友精心谋划、全力以赴,为校友会的筹建、成立、发展进步等作出一定贡献,使之成为母校师生、中国区校友之间以及与外界沟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现在校友们都成为了金融、政府、企业等不同行业的社会精英,她的无私奉献得到了校友们的热情参与和支持。 这次一路北上她很活跃,我俩性情相同配合默契,和她在一起一路上很快乐。她唱起粤语《万水千山总是情》这首歌,好几次我都惊异于她的蹦跳水平,我们比她年轻的都没她蹦得高。在沙滩上、在松花湖的大船上衣着蓝衣白裤的她显得年轻有活力,她自幼爱好体育运动,以前是校队篮球队员,现在爱好打高尔夫球和羽毛球。 她是很好的旅伴,她不停地帮大家拍照,还帮我代酒,很令我感动。她穿衣服很会搭配,还帮我挑选衣服,在兴凯湖她一身军装穿出飒爽英姿,她很敬业,为了照好集体照,她可以在大草原上跪下来。白天采风,晚上还一张张照片讲解,帮我们提高摄影水平。 她也是很好的寝友,她总让着我先洗澡。那天晚上洗完衣服我说怕不会干,她说我教你一个动作,我还是跟着你们现在湖南省分行的行长许涛学的,用干燥的大毛巾把湿衣服包住,用力去拧,再用风筒吹就很容易干了,一路上就按照那样去操作,早上就有干净的衣服穿了。她还说许行长那人特重视有才华和有能力的人,是个胸怀宽宏而又有魄力的领导,在广东分行的威信很高。 每天总是我先睡,那天我一觉醒来,我以为她早早起床了,原来她还没睡。不得不佩服她对工作的激情和专注。我们白天采风,晚上写稿,再交给她编辑,她的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很让人敬佩。 人与人之间讲究缘分的,此生有缘相识,就会好好珍惜友情。在她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她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她是活得漂亮而品味精致的女人。乐观向上,又精力充沛。她会梳辫子,在大庆的路上她还帮我梳长辫子,我们俩人都爱拍照,都爱造型,都爱活蹦乱跳,都喜欢大自然。 2012年的'重阳节我俩再次在长沙重逢,还睡一个房间,还是有说不完的话,我还当她的工作和生活的助手。我放那首山西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磊明朗诵的《月亮长在我的心坎上》给她听,这首诗的标题就是她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我就用上了。她说我听出来配乐配的是傣族曲调,如果配上《天空之城》吟唱版效果会更好,于是她找来放给我听,我不得不佩服她学问之广泛,既时尚而又不失高雅,做任何事情都是精益求精。这或许就是她永葆青春,永远充满活力之秘籍。 她是个想干事、会干事的事业型的女人,2010。9月至现在,她选调到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文学》杂志社担任副主编、《中国金融》任总编。出于对金融文学的热爱,她不的不暂时离开广东温罄的家,工作总是尽心尽力去做。卜桂梅她撰写的<<三秦巾帼金融先锋>>——荣获第二届全国金融文学大奖赛二等奖作品。 在她的身上有一种贵气,那天在长沙的锦绣红楼吃饭,我看那树梅花很精致和她的气质很配,就帮她在梅花下拍出她的神韵和气势来,来自广东的这树梅花把中国金融做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祝愿金融文学这块沃土生长出很多名家。我们共同来支撑这个家园,祝金融文学繁荣昌盛。

这本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基本可以判定是核心的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