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赣南师范学院论文查重吗

发布时间:2024-07-02 16:16:49

赣南师范学院论文查重吗

很抱歉,赣南师院的美术学研究生专业中没有开设国画专业方向。你自己看看吧,从官方网站复制过来的,2010年的招生简章。050403美术学 01 客家民间美术研究02 油画03 中国画04 民俗与设计艺术研究 15 101 政治201 英语617 艺术概论(所有方向)817中国民间美术概论(01方向)518素描(02、03方向)819图形设计(04方向) 01方向:民间美术理论02方向:油画03方向:中国画04方向:图形创意 01方向:1、素描2、美术创作02方向:1、外国美术史2、美术创作03方向:1、中国美术史2、美术创作04方向:1、设计概论2、平面设计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属于二本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又称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创办于2003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截至2022年9月,学院占地400余亩,校舍18万平米,是国家教育部确认,由赣南师范大学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院长朱钦胜,党委书记肖笃森。

截至2022年9月,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设有文法系、外语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等8个教学系(部)和25个本科专业。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在“武书连2022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在“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全国排名第8位,“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35位(全国157所独立学院),“全国396所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117位,“全国396所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全国排名第32位。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教学成果: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完成或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10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本科教材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省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606项;出版专著、教材107部,发表论文3103篇,其中125篇被SCI、EI、ISTP、SSCI收录;荣获省级科研教研成果奖86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其中2006年达到1077万元。

学校现有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研究所、客家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机构6个,校级科研机构26个,在中央苏区史、客家等研究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赣南师范学院论文查重

赣南师范学院论文查重应该自己的要求,规定,毕竟每个学校的轮论文查重不一样。具体的要求在每个学校的官网上都有相应的通知,自己去查看一下就知道了。

那为啥赣师大排名高,不管三榜哪榜

明显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优势更加明显,录取分数就不要说了,每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至少要高出赣南师范大学10多分,这个可以查江西考试院的官方数据。科研方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也要更强势。专业评价方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目前有两个专业排名全省第一,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和制药工程。赣南师范大学还没有一个专业位居全省第一。一、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比较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5项,金额万2、赣南师范大学,19项,金额万二、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比较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6项,期中1项重点2、赣南师范大学,5项,另外有照顾性质的3项西部项目,南昌市高校不能申报,只能赣南高校申报。综合实力方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要表现更加突出。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属于二本大学。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又称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创办于2003年,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截至2022年9月,学院占地400余亩,校舍18万平米,是国家教育部确认,由赣南师范大学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院长朱钦胜,党委书记肖笃森。

截至2022年9月,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设有文法系、外语系、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等8个教学系(部)和25个本科专业。

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在“武书连2022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在“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全国排名第8位,“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35位(全国157所独立学院),“全国396所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117位,“全国396所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毕业生质量”全国排名第32位。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教学成果: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科研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完成或在研的各级各类课题10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本科教材项目1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项,省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606项;出版专著、教材107部,发表论文3103篇,其中125篇被SCI、EI、ISTP、SSCI收录;荣获省级科研教研成果奖86项;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其中2006年达到1077万元。

学校现有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央苏区研究所、客家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科研机构6个,校级科研机构26个,在中央苏区史、客家等研究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新体育、足球世界。

我国现有的体育杂志搏 Sports Events 安徽体育科技 Journal of Anhui Sports Science 搏击 TECHNIQUE OF PRACTICAL FIGHTING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冰雪运动 China Winter Sports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池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当代体育(足球) Modern Sports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福建体育科技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湖北体育科技 JOURNAL OF HUBEI SPORTS SCIENCE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河南年鉴 Henan Yearbook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Vocational & Jednical College 健康之友 Healthful friend 今日中国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阿文版) China Today(Arabic) 今日中国(北美版)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德文版) China Today(German) 今日中国(英文版)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法文版) China Today(French) 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 China Today(Spain) 辽宁体育科技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Kunming Teachers College 看世界 Worldview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anit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乒乓世界 Table Tennis 气功与体育 Qigong and Physical Training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Shangd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少女 Girl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上海调味品 Shanghai Seasoning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Joru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科技 田径 Track and Field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博览 SPORT VISION 体育大观 Sports world magazine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Journal of Sports Adult Education 体育科学研究 Sports Scrences Resarches 体育科研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体育世界 Sports world 体育师友 Tiyu Shiyou 体育文化导刊 Sports Culture Guide 体育学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与科学 Journal of Sports & Science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网球天地 TENNIS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新体育 NEW SPORTS 小学教学研究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ech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游泳 Swimming 英语画刊(高中版) English Pictorial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i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s ed) 中国国际象棋 International chess in China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中国排球 China Volleyball 中国少年儿童 China Juvenile and Children 中国体育教练员 China Sports Coaches 中国体育年鉴 中国学校体育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n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浙江体育科学 Zhejiang Sport Science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辑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赣南师范学院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是一所省属本科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处于同类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改为赣南师范学院,招收了本科生。1964年恢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此后校名多次更改。1984年恢复为赣南师范学院。

学校办学主体在黄金校区和白塔校区,截至2015年8月,占地面积2000亩左右,校舍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图书馆藏书208余万册。设有19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68个本科专业;拥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全日制在校生188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0余人。

好象是从02年还是03年开始招生,历史学在师院可以,历史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去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拥有专门史和民俗学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硕士点,因为地处江西,所以执行国家B区分数线,一般一志愿报考非常少,有时候一志愿上线几乎为零甚至没有人报考,大多数人一志愿会填报名气大的学校,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申请调剂,主要是赣南师范学院历史硕士点研究的专业方向不太受人喜欢,什么中央苏区史和民国史,都是一些范围和话题较小的专业,招生计划很小,8个还是10个的样子,但是拿公费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江西师大的竞争是非常厉害的,毕竟江西本省报考的多,招历史的本省院校非常少。听说浙江师范大学的历史硕士点也是因为专业方向不太好,什么中非交流史欧洲科技与医疗等,招生情况也不太理想,即使如此,因为浙江位置经济好,申请调剂的人肯定很多。

到学校网站上一查不就知道了吗。其实课程和本科差不多,要是师资,肯定会和本校有点差距,但是历史专业是师院的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拥有课程教学论和专门史两个硕士点,有个别老师是南昌大学和江西师大的硕士生导师。科技学院和本校共享办学资源,你要是认真学,主要毕业后去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甚至去考研究生。但是你要明白你和校本部的历史专业学生还是有差别的,主要因为你是二级学院的学生,也就是说三本,其实也降了一个档次,毕竟当老师有些中学还是有要求的,一般是要求是二本,原来我们赣县中学的要求至少是二本,像07年报考我们高中的老师就有400到500人,但是只招50人,并且几乎都是赣南师院和江西师大的学生,不招二级学院的学生还有你有关系的话就好办,原来我们那里有个老师,她有亲戚在学校当领导,弄关系进去了,她是三本生。

除非是一些不太好的中学才会招二级学院的本科生。

还有就是考研究生,要是读了研,你的身价就变了,别人不会把你当作是二级学院的学生,甚至比一本生还高。考研中三本生也算本科生来看待,如果你考上了,也就证明了你是一个在二级学院的优秀学生,并且类似的上研学生,你们学院07年我记得有上深圳大学山东大学的研究生的。

像学历史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类的专业的几乎是当老师,类似的研究生也是如此,还有就是考公务员 村官之类的。

好好学习,祝你学业有成,大学生活快乐

赣南教育学院是一所以 初中教育干部培训、初中教师培训为主, 以及普通高等学历培养的多科性全日制成人高等专科学校。

其前身是创办于1983年的赣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5年12月30日,经江西省人民 *** 批准下文,成立赣州教育学院,校址设赣州市南门口,并于1986年3月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核备案。

1992年3月学院搬迁,现址座落在大京九铁路干线上闻名遐迩的将军县城--江西省兴国县城。1993年元月,经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赣南教育学院。1993年4月,通过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估验收,确认其为具有专科层次学历培养资格的成人高等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280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讲师占专任教师80%。

学院党政内设职能部门16个,有中文、政教、英语、教学、计算机应用5个系,开设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历史教育、数学教育、计算机应用、电脑文秘、工艺美术、电子电器9个专业。

学院藏书万册,各类仪器设备充足、先进。在教师中,获 *** 教育基金奖教师2人,评为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学院还开设函授专业3个,高等教育卫电,自考专业10个。现在册学生4500人,其中普通师专业480人,大专自费生200人,中学教师进修240人;中小学教师卫电、函授学历进修3400人,干训学员200余人。

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视为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着力巩固地、县两级师训、干训网络,学院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学院每年在教师中组织教学比武和教学奖、科研奖评选。学院专设科研机构教育学会,办有《赣南教育学院报》专业期刊一份,设置中学实验学校4所,实习学校6所,挂钩联系中学10所。1992年以来,学院教职工出版专著、教材5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艺术作品20余件。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积极投身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创设优良环境。1993年学院被评为“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江西省卫生庭院”。 通过十余年的奋斗努力,学院已形成职前、职后、有全日制、函授、卫电、“三沟通”、自学考试、继续教育,有专科、附设中专等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格局,承担着赣州地区职前新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教育干部培训三大任务,已成为赣州市中学教师与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为赣州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赣南师范学院成立于1958年6月,目前已经成立58周年。

2、学校位于江西省南部、京九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赣州市内。学校占地近2000亩,已建成一个融“人文、科技、生态”于一体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学新校园,校舍建筑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 学院创建于1958年,4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3万余名,现有政史、中文、外语、美术、音乐、数学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工商等10个系30个专业,教职工88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89人,讲师257人,在校普通班全日制学生6000余人,夜大函授生2000余人。

赣南师范学院位于江西南部、京九线上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唯一的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办学5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6万余人。 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等14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基础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等16个硕士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成教生7000余人,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并招收有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 学校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

校园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建有分析测试中心、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数码电钢琴教室、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计算机美术设计室、微格教学训练室等一大批装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普遍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

学校建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1250余名教职工,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60余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有享受国务院和省 *** 特殊津贴者的专家9人;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共46人。

学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或 *** 教授,聘有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乌克兰、印度等国外籍教师。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

学校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30余项。现有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西省高校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客家研究中心和中央苏区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赣粤闽湘边际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校园文化研究中心、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26个校级科研机构。

在客家学、中央苏区史、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稀土金属材料化学、校园文化、古代文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编辑出版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质取胜为办学宗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元互动对接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在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有2647人次和团体获奖,其中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暨全国健美操青少年总决赛院校组六人操第一名等全国一等奖112人次。

学校大学生数学建模代表队在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基础上,2007年3个参赛队首次出征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又获得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江西省高校共获得7个全国一等奖,学校荣获其中4个一等奖。近年来,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优势,不仅在江西,而且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深受欢迎。

2004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常规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 学校校风淳正,环境优美,形成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首批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称赞学校“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师范院校,在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方面处于同类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前列”。 目前,全校上下以学习贯彻党的 *** 精神为动力,大力弘扬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全面实施“品牌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科学治校”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创建师范大学历史进程,为在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校园和谐、。

赣南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查重率

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标准如下:

1、查重率≦30%,毕业论文合格,可以申请毕业论文答辩;查重率﹤10%,可以申请评定校级优秀论文;查重率﹤15%,可以申请评定院级优秀论文;

2、30%﹤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给予修改时间至少为一周,修改后查重率﹤30%为通过,可申请答辩,若仍未通过,则取消答辩资格;

3、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定,若认定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则取消答辩资格。

每个学校对于查重率、查重方法、查重范围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差距不会很大,毕竟都是论文查重,不可能天差地别的。一般来说,本科论文的查重率不高于30%算合格,少数院校比较严格,查重率在15%~20%的范围内。

因此在论文降重时,最好将重复率控制在20%以下,比较保险。硕士论文对重复率的要求更严格,一般在10%-15%以内。为了顺利通过查重,建议控制在10%以下。论文定稿后最好是去学校规定的查重软件检测一下,并不是用一个查重软件检测通过,结果就是一定的了。

论文的重复率标准都是有不同的,如果是大学毕业论文的话,那么学习各门课程都需要达到学校所要求的查重率标准才可以顺利毕业,通常重复率要求在20%左右,如果学校要求比较严格的话,或者需要申请硕士学位的,那么论文字数至少要写上万字才可以。当然如果是要求学生参加省级或者是国家级的项目,也需要去提交认可的论文的稿件。一些学校还需要学生提交10份专利文章,并且还要求提交到统一验收的地方,这样才具备专利资质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要求,可以咨询下论文指导老师。

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标准:

1、查重率≦30%,毕业论文合格,可以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2、查重率﹤10%,可以申请评定校级优秀论文;

3、查重率﹤15%,可以申请评定院级优秀论文;

4、30%﹤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给予修改时间至少为一周,修改后查重率﹤30%为通过,可申请答辩,若仍未通过,则取消答辩资格;

5、查重率≧50%,查重检测不合格,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定,若认定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则取消答辩资格。

完毕!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赣南师范学院2016年3月更名为赣南师范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就改名赣南师范大学学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要用心去学,你就是最好的。金猴献瑞,吉星临门。祝你学业进步,马到功成。

赣南师范学院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是一所省属本科高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价学校“在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处于同类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前列。”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时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改为赣南师范学院,招收了本科生。1964年恢复为赣南师范专科学校。此后校名多次更改。1984年恢复为赣南师范学院。

学校办学主体在黄金校区和白塔校区,截至2015年8月,占地面积2000亩左右,校舍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亿元,图书馆藏书208余万册。设有19个教学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68个本科专业;拥有专任教师近1100人,全日制在校生188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00余人。

好象是从02年还是03年开始招生,历史学在师院可以,历史学是省级重点学科,去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拥有专门史和民俗学以及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硕士点,因为地处江西,所以执行国家B区分数线,一般一志愿报考非常少,有时候一志愿上线几乎为零甚至没有人报考,大多数人一志愿会填报名气大的学校,除非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申请调剂,主要是赣南师范学院历史硕士点研究的专业方向不太受人喜欢,什么中央苏区史和民国史,都是一些范围和话题较小的专业,招生计划很小,8个还是10个的样子,但是拿公费的机会还是很大的。

江西师大的竞争是非常厉害的,毕竟江西本省报考的多,招历史的本省院校非常少。听说浙江师范大学的历史硕士点也是因为专业方向不太好,什么中非交流史欧洲科技与医疗等,招生情况也不太理想,即使如此,因为浙江位置经济好,申请调剂的人肯定很多。

到学校网站上一查不就知道了吗。其实课程和本科差不多,要是师资,肯定会和本校有点差距,但是历史专业是师院的省级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拥有课程教学论和专门史两个硕士点,有个别老师是南昌大学和江西师大的硕士生导师。科技学院和本校共享办学资源,你要是认真学,主要毕业后去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甚至去考研究生。但是你要明白你和校本部的历史专业学生还是有差别的,主要因为你是二级学院的学生,也就是说三本,其实也降了一个档次,毕竟当老师有些中学还是有要求的,一般是要求是二本,原来我们赣县中学的要求至少是二本,像07年报考我们高中的老师就有400到500人,但是只招50人,并且几乎都是赣南师院和江西师大的学生,不招二级学院的学生还有你有关系的话就好办,原来我们那里有个老师,她有亲戚在学校当领导,弄关系进去了,她是三本生。

除非是一些不太好的中学才会招二级学院的本科生。

还有就是考研究生,要是读了研,你的身价就变了,别人不会把你当作是二级学院的学生,甚至比一本生还高。考研中三本生也算本科生来看待,如果你考上了,也就证明了你是一个在二级学院的优秀学生,并且类似的上研学生,你们学院07年我记得有上深圳大学山东大学的研究生的。

像学历史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类的专业的几乎是当老师,类似的研究生也是如此,还有就是考公务员 村官之类的。

好好学习,祝你学业有成,大学生活快乐

赣南教育学院是一所以 初中教育干部培训、初中教师培训为主, 以及普通高等学历培养的多科性全日制成人高等专科学校。

其前身是创办于1983年的赣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5年12月30日,经江西省人民 *** 批准下文,成立赣州教育学院,校址设赣州市南门口,并于1986年3月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核备案。

1992年3月学院搬迁,现址座落在大京九铁路干线上闻名遐迩的将军县城--江西省兴国县城。1993年元月,经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赣南教育学院。1993年4月,通过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评估验收,确认其为具有专科层次学历培养资格的成人高等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280平方米。学院现有教职工12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讲师占专任教师80%。

学院党政内设职能部门16个,有中文、政教、英语、教学、计算机应用5个系,开设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历史教育、数学教育、计算机应用、电脑文秘、工艺美术、电子电器9个专业。

学院藏书万册,各类仪器设备充足、先进。在教师中,获 *** 教育基金奖教师2人,评为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3人,地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学院还开设函授专业3个,高等教育卫电,自考专业10个。现在册学生4500人,其中普通师专业480人,大专自费生200人,中学教师进修240人;中小学教师卫电、函授学历进修3400人,干训学员200余人。

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视为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着力巩固地、县两级师训、干训网络,学院狠抓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学院每年在教师中组织教学比武和教学奖、科研奖评选。学院专设科研机构教育学会,办有《赣南教育学院报》专业期刊一份,设置中学实验学校4所,实习学校6所,挂钩联系中学10所。1992年以来,学院教职工出版专著、教材5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艺术作品20余件。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开拓进取,积极投身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创设优良环境。1993年学院被评为“江西省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江西省卫生庭院”。 通过十余年的奋斗努力,学院已形成职前、职后、有全日制、函授、卫电、“三沟通”、自学考试、继续教育,有专科、附设中专等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格局,承担着赣州地区职前新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教育干部培训三大任务,已成为赣州市中学教师与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为赣州地区的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1、赣南师范学院成立于1958年6月,目前已经成立58周年。

2、学校位于江西省南部、京九线上的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赣州市内。学校占地近2000亩,已建成一个融“人文、科技、生态”于一体的富有现代化气息的大学新校园,校舍建筑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 学院创建于1958年,40多年来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3万余名,现有政史、中文、外语、美术、音乐、数学与计算机、物理、化学、体育、工商等10个系30个专业,教职工882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89人,讲师257人,在校普通班全日制学生6000余人,夜大函授生2000余人。

赣南师范学院位于江西南部、京九线上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市。

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是赣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唯一的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属高等师范院校。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办学50年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各类合格毕业生6万余人。 学校学科齐全,涵盖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文理学科为特色,文理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设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体育学院、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等14个教学学院。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等14个专业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基础数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建有专门史、有机化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与教学论等16个硕士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成教生7000余人,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并招收有韩国、泰国等国留学生。 学校拥有完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图书资料。

校园占地面积21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0余万平方米,建有分析测试中心、多媒体网络实验室、心理学实验室、数码电钢琴教室、计算机音乐教学系统、计算机美术设计室、微格教学训练室等一大批装备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计算机和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普遍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

学校建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1250余名教职工,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0余人;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460余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3人;有享受国务院和省 *** 特殊津贴者的专家9人;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共46人。

学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名誉教授或 *** 教授,聘有多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乌克兰、印度等国外籍教师。 学校学术氛围浓厚,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

学校现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30余项。现有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江西省高校功能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客家研究中心和中央苏区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赣粤闽湘边际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校园文化研究中心、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26个校级科研机构。

在客家学、中央苏区史、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稀土金属材料化学、校园文化、古代文学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编辑出版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学校坚持以质取胜为办学宗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元互动对接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近三年来,在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活动有2647人次和团体获奖,其中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健美操锦标赛暨全国健美操青少年总决赛院校组六人操第一名等全国一等奖112人次。

学校大学生数学建模代表队在多次荣获全国一等奖的基础上,2007年3个参赛队首次出征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又获得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在2005年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江西省高校共获得7个全国一等奖,学校荣获其中4个一等奖。近年来,毕业生以其综合素质优势,不仅在江西,而且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深受欢迎。

2004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常规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 学校校风淳正,环境优美,形成了“崇德、尚学、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首批安全文明校园、江西省园林化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称赞学校“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发展前景良好的本科师范院校,在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方面处于同类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前列”。 目前,全校上下以学习贯彻党的 *** 精神为动力,大力弘扬赣师人特有的“精气神”,全面实施“品牌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科学治校”四大战略,全面推进创建师范大学历史进程,为在2010年前后把学校建设成为质量较高、特色明显、校园和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