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论文文献综述何多苓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4-07-03 09:26:21

论文文献综述何多苓女性形象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升高;而附子与甘草配伍时,乌头碱类含量降低,说明中医“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缓”理论具有一定科学依据。 六味地黄汤为补阴名方,严永清等〔7~9〕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方剂因制备工艺不同,其化学成分的质与量也不尽一致;复方化学成分不等于各单味药化学成分的简单加和;合煎液中化学成分种类多于分煎液。朱永新等〔10〕发现生脉散水煎剂中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含量明显高于单味人参水煎 剂,由此推测在加热煎煮过程中发生了人参皂苷的水解转化,结果使原来在单味药中属微量成分的Rg3和Rh1在复方中成为主要成分。严永清等〔7〕则在比较生脉散中人参、麦冬和五味子合煎与分煎液化学成分差异时发现,合煎液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低于分煎液,而在血流动力学以及对心肌作用和临床疗效观察上,合煎液效果优于 分煎液,据此推测人参皂苷Rg3和Rh1等可能是该方某些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活性成分。魏慧芬等〔11〕对小半夏加茯苓汤及方中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复方中生物碱含量低于半夏单味药,而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各单味药,认为高含量的氨基酸对发挥该方的和胃止呕作用有益。 五仁液系山楂核等多种中药提取制成的一种杀菌剂,涂家生等〔12〕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富含酚类、苯甲酸类和脂肪酸等具抗微生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并以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类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枳术丸由枳实和白术组成,罗尚凤等〔13〕采用GC/MS法测定了其制备过程中苍术酮、苍术内酯、羟基苍术内酯和脱水羟基苍术内酯等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炮制时白术中的苍术酮可氧化生成苍术内酯和羟基苍 术内酯,而在与枳实组方时苍术内酯和羟基苍术内酯又可还原成苍术酮,并讨论了这一化学变化的原因。 3用植化法对化学成分提取、分离与鉴定 将中药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可全面分析复方化学成分是什么,与单味药成分比较有何区别以及有无新化合物生成等。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 全文地址: 共三页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6.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22.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1057.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孙犁女性形象的论文文献综述

水声松里的原型是什么?因为水深疏离,因为水深疏离,他们不是在一起,他们不是在一个物体上,也不是在同一个类型中,他俩的原型是不可能同样的发生在一起的

水生孙犁原型孙犁是抗战区与解放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创立的“荷花淀派”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述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战热情,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挖掘着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之美。在孙犁小说中,女性形象,尤其是青年女性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从侧面反映了抗日战争的严酷,更表现了战争中女性的成长以及孙犁个人对女性的尊敬与崇拜。本文结合孙犁小说中的青年女性形象,对其审美价值以及创作原型进行分析。

孙梨的散文集<白洋淀纪事>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妇女的形象的塑造,每篇作品都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美丽心灵,歌颂她们识大体,顾大局,爱祖国,他的作品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语言朴素无华,真实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清新隽永,融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为一体.是散文诗式的小说.姐姐,打字很辛苦啊..

纵观孙犁小说里的众多女性,她们面目各异,各具丰姿。但从人的本质方面来看,可以将其女性形象大致归为三种类型: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以及介于其间的中间人物

女性形象研究的论文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纯洁,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雍正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著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都存在着A、B两面。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圆滑世故”;但骨子里,她却实在是一个耿介孤高又愤世嫉俗的女子!在小说里,每至关键时刻,真正敢于坚持个性,以至于给家长们留下诸如“忌讳”、“离格”、“不祥”之类负面印象的,几乎总是宝钗;从客观能力上看,宝钗显然比黛玉更善于处世,更善于解决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但从主观意愿上看,黛玉对各种世俗利益、名位的关注和向往,却又远远强过于宝钗。 史湘云别有一种风流妩媚,如娇花临水般独立在十二钗中间,给人一种林下风致与清秀之气。她的思想与感情似乎都缺了点深刻老道,然而正是这种稚嫩纯真使她显得空灵透脱、胸无纤尘,赢得了书中人物与读者的普遍好感。她的出场总是给人们带来欢乐,而她的命运却与十二钗中其他人物一样的悲惨。曹雪芹是抱着一腔同情与赞赏的态度来写她的,又将这同情与赞赏留给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一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显然比不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甚至也比不上王熙凤那样丰富与深刻,而她的性格所显示的魅力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自己的观点捏 不知道能不能帮助你^^ 贾宝玉也提了下 为了分析林MM贾宝玉:是个比较典型的公子哥 爱沾花惹草爱和女孩子在一起玩 但却是个实诚的人 对女孩子的理解和那个时代的男人有很大的不同 和女孩子在一起的理由亦不同 他去理解女孩子的处境为她们担忧为她们伤神 他爱轻灵纯洁的东西 厌恶流俗的世界 不求上进 不愿意考取功名 只愿意和自己愿意在一起的人活在一个避世的世界里 在那样的社会里 他就是个异类 痴傻癫狂的怪胎 但真正懂他的人 会格外的珍惜他哪与众不同的怪异 人是好滴 但我一样不DJ他 太过脂粉气 太过敏感的心灵 偏于女性化儒弱的性格 导致他没有男孩子的担当和责任心 反而害了身边他想保护的女孩子。。。 不过以他的环境和社会地位 能这样就不错哩 2 林黛玉 :和贾宝玉是一类人 性格不同 但本质和世界观超级神似 对于她的美丽善良才气纯真高傲飘逸的叙述 是个中国人都是晓得滴 我就不再重复 只谈谈我个人对她的理解 她虽有颗赤子一般的纯净的心灵 但是这颗心灵关注的东西过于狭隘 导致她的心灵虽然纯净 但是却是残缺的 病态的 她和宝玉最大的区别就是她更关注自我 自己的感情世界 别的东西 可以说 都是灰尘 只有能联系到自己的东西 才有思考的意义和价值 晴雯的死她相到自己 宴会散了她想到自己的聚散 花残了落了也相到了自己 所以要葬花 更别说才她哪寄托生命的爱情了。。。 这种人出现在小说中就是仙子 引起人的感慨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审美是有精神洁癖的 林黛玉的出现 最大程度上的迎合了中国最经典的病态审美 所以她是不朽的 3 薛宝钗 :红楼梦里我最最喜欢人物就是薛宝钗 我个人认为人最大的本事就是征服环境适应环境 让环境对你树起大拇指 而不是目下无尘的鄙视你的生存环境 再被它打败毁灭或者是永久的逃避它 MAYBE 林黛玉是仙子 宝玉是护花使者 他俩的所做所为就是生下来鄙视自己的环境不能同流合污 也不能改变 最后拍拍屁股走人就可以 但是宝钗就是俗人 大俗之人 所以她留到了最后 无论世界怎样暴风雨式的改变 她都能清醒明理的知道该怎么做 宝钗的性格也是有问题的就是太理性太圆滑 所以她不擅长改变 有些过于保守 但我不认为宝钗是封建卫道士 她的很多想法都是源于自己 对自己 对他人的保护 我认为这是一种天性 是儒家所讲的仁 自然而然的帮助身边的人 所有的做法都合乎礼教和修养 浑然天成的端庄和母性气质 其实也是一种智慧与魄力 黛玉是隐士 宝钗是高士 黛玉忠于自我 而宝钗更愿意关注大局的平衡 黛玉更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而宝钗更接近俗世道德中的完美 但如果只是这样 宝钗的性格和形象就不够丰富和有争议 薛宝钗其实是个自我性很强的人 甚至超过林黛玉 因为 虽然她人一直混迹于俗世中得到俗世的一致好评 一致称道 心性境界却与俗世相差甚远 那句“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一语惊醒我 好一个深藏不露的姑娘 你明白她想的是什么么 你明白她追求什么么 她很有想法 她不说 若无青梯难入云霄

论文丁玲女性形象参考文献

文/沐恩佳音 张爱玲和丁玲的才情都惊绝于世、品德与学识并重、才华与美貌同辉。她们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文学史上独特的风景线,两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她们都生长在不完整的原生家庭,但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不同,也造就了她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家族中,曾外祖父是权倾朝野的权臣李鸿章,祖父张佩纶也名噪一时。 张爱玲幼年时期的生活,平静幸福,和谐温馨,但是随着父母的离婚,她无忧无虑的日子就不复存在了。 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抱着陈腐的知识在新时代中过着坐吃山空的遗少生活,不思进取;她的母亲黄逸梵,则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女性,洒脱开放,向往自由。 两个人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很快改变了他们家和谐的状态,矛盾越积越深,他们的婚姻最终走向了破裂,黄逸梵出国,张志沂再次结婚。 在父亲重组的家庭中,张爱玲尝到的是父亲时有时无的爱,而且多半是苦涩的;继母因嫉妒黄逸梵,以及捍卫自己的家庭地位,粗暴、恶毒地对待张爱玲。 那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在保姆的帮助下,她从家里逃出来,与母亲黄逸梵和姑姑张茂渊生活在一起。 然而坐吃山空的黄逸梵,供养张爱玲读书让她的生活变得拮据,对待女儿的态度也不再那么柔和了。 家庭的一次次变故,让张爱玲开启了她坎坷凄凉的一生,也让她养成了敏感早慧、孤僻又理性的性格。 出身高门大阀的张爱玲,从小见惯了亲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看多了笑里藏刀的伪善与虚情,她对世界自然而然地怀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戒备。 她不是孤冷,而是不轻易动情,一旦动情,便是深情。 因为她从小缺少父爱,和母亲的关系也比较冷淡,所以她对比自己大的男人情有独钟。胡兰成如此,桑弧如此,赖雅也是如此。 邂逅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是她一生中的一场劫数。胡兰成的爱情泛滥而且廉价,但是蒙了心智的张爱玲一次次帮助他,他却一次次伤害她。 比她大29岁的赖雅,宠溺她、呵护她、纵容她,且心无旁骛地依赖她,所以张爱玲拼命写作,挣钱为赖雅治病。看似不协调的他们,默默相守11年。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被发现逝世于洛杉矶公寓,享年74岁。 当时,她的寓所内家徒四壁,没有家具,没有床,她躺在地板上,身上盖着一条薄毯子,就孤独、安静地到了另一个世界。 曾经风光无限、光彩夺目的生命,以这种凄凉的方式凋零、谢幕,实在令人惋惜! 张爱玲的一生,命运多舛,波澜起伏,爱过、恨过、尊贵过、潦倒过,无论哪种境遇,她的生活始终都是精致的。 参考文献:《张爱玲传》、《中国女子》、《中国奇女子传奇》

丁玲30年代小说创作的演变过程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其演变的三个阶段典型的反映了20年代、30年代之交中国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以及稍后左翼文学自身的发展。丁玲小说创作中的特色:①强烈的叛逆意识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心灵世界的流动,而目标则往往指向社会批判,他们是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的紧密结合②他的作品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这在女性作家的创作中是独特的。③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不幸,表面看来代表了俄国妇女传统的命运,代表了俄国世世代代沿袭的道路,但我们看到的安娜毕竟是19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女性了,她不甘在禁锢中叹息,要追求不受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所束缚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幸福生活,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理想和要求,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对虚伪的封建贵族思想的挑战,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在当时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的。丁玲与她的《沙菲女士日记》则是中国当时社会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解放的一个转折性的标志。莎菲“是一个时代的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又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8】。这两部作品诞生在不同的时间与背景,由不同性别的作者创作而成,但都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从两部作品的对比中,可以看出东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有着不同的条件,觉醒程度的深浅都不一样。东方女性意识的觉醒或多或少都是受到西方的女权运动、女性文学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西方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要比东方的要早和彻底。参考文献:【1】、尼娜·珀利堪·斯特劳斯著,宋庆文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女性问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2】、王 宇. 《90年代性别差异性文化想象的尴尬及其原因》[J].文艺评论, 2002年【3】、唐仁君. 《知识妇女寻求解放的冲突与互补—丁玲冰心早期小说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丛刊, 1994年【4】、(日本)中岛碧著.《丁铃论》[M].《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5】、钱谷融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钱谷融编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7】、茅盾著 女作家丁玲[C].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8】、茅盾著. 女作家丁玲[C].丁玲研究资料[Z].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2.阅读文献:【1】、林树明著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 P17、【2】、罗婷等著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3】、张永泉著 《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4】、董炳月. 男权与丁玲早期小说创作[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4):23一25.【5】、智量译 列夫·托尔斯泰著 《安娜·卡列尼娜》[M].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版【6】、曹辉《列夫·托尔斯泰的妇女观—从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作者的妇女观》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7】、郭和英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思———透析安娜悲剧及对现代女性启示》

这里提供一些英语参考文献Literature: 【1】, Strauss Kan尼娜珀利book, translated宋庆文such as: "Dostoevsky and female problem", Jil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2003 【2】, Yu. "90's cultural imagin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embarrassment" [J]. Art reviews, 2002 【3】, TANG Ren-jun. "Liberation of women to seek knowledge of the conflict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 Ding Ling Bingxin relatively early novel" [J]. Ser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1994 【4】, (Japan) in the island of Bristol. "Bell of the small" [M]. "Ding research" [Z].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2. 【5】, Qian Gurong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6】, Qian Gurong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the writer Ding Ling Mao Dun [C]. Ding Ling's research data [Z].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2. 【8】, the Mao Dun. Writer Ding Ling [C]. Ding Ling's research data [Z].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2. Read the literature: 【1】,林树明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of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in May 2004 the first edition of P17, 【2】, Luo Ting waiting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West and China,"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4 【3】, Zhang Yongquan a "personality and the tragedy - Interpretation of Ding L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5 【4】, Bing-on. Male and Ding Ling's early novels [J].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eries, 1993, (4): 23 a 25. 【5】 Chile volume translation of Tolstoy's "Anna Karenina" [M]. Nanjing: Yilin Press, 1996 edition 【6】, Cao, "Lev Tolstoy's views on women - from Tolstoy's novel to see the image of women in the author's views on women" in 2007 with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Journal 【7】, Guo, and Britain, "the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o reflect on the tragedy --- Anna dialysis and inspiration for modern women"

围城论文女性形象参考文献

《围城》对女性人物的塑造非 常精彩,小说中主要的四位女性都各具特色:温柔得体的、妩媚风骚的、孤高冷静的和工于心计的。这几位女性构成一条爱情线索贯穿于方鸿渐整个人生旅途之中,使方鸿渐的旅途颇不平静。 最先踏进方鸿渐的旅途中的当然是鲍小姐了,鲍小姐姓“鲍”,取意“鲍鱼之肆”,从这点足以看出作者对她的褒贬的态度。鲍小姐皮肤黝黑,穿着火辣,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英国人看惯白皮肤,瞧见鲍小姐暗而不黑、肥腻辛辣的引力,以为这是地道的东方美人。”这绝对是对她的讽刺。鲍小姐是几位女性中最开放的一个,或者说她非常放荡,有了未婚夫,还故意在船上引诱方鸿渐,说方鸿渐像她的未婚夫,让方鸿渐自作聪明的认为“自己可以完全享受未婚夫的权利,而不必履行她未婚夫的义务了”,使方鸿渐忍不住和她调情。她毫无羞耻之心,不受道德的约束,公然地和方鸿渐在船上的甲板上调情,表演亲密举动,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全然忘了家中的未婚夫。 在欧洲她也没闲着,从这句“幸亏鲍小姐是学医的,所幸也没弄出什么事了”可以略知一二。她更是一个情场老手,在感情上收放自如、拿捏得当,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停止。所以在快抵达香港,她对方鸿渐的态度立时冷下来, 热情地投入未婚夫的怀抱。这时候,方鸿渐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她在寂寞旅途的一个消遣。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女人是可怕的。 鲍小姐香港上岸之后,方鸿渐开始了与苏文纨的.爱情纠葛。苏文纨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书中是这样描述她的“那个戴太阳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的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涩。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的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她长相不错,身材虽然瘦了些,但是又是多少女子追求的标准。最主要的是拥有殷实的家世和渊博的学识,可是她又怎么看得上几乎一无是处的方鸿渐的呢? “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里未必有方鸿渐这小子。那时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从前她一心要留学,嫌那几个追求自己的人没有前程,大不了是大学毕业生。而今她身为女博士,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有人敢攀上来,她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见他人不讨厌,似乎钱也充足,颇有意利用这航行期间,给他一个亲近的机会。”她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价不比从前了,于是有意于方鸿渐,也肯定方鸿渐心里有她。在朋友面前故意亲切地叫他“鸿渐”,方鸿渐后来知道了苏文纨的心思。但是虽不喜欢她却也并不懂得拒绝,并且给苏文纨造成了他喜欢她的误解。致使苏小姐在这种自以为是的幸福与甜蜜的 虚幻中沉浸了好久。她喜欢看方鸿渐、赵辛楣和曹元朗三个男人为她争斗,这会使她获得满足。苏小姐无疑是虚荣的,她享受着在众多男人之间周旋,她需要的不是爱情,而是一堆男人匍匐在她的脚下,仰望她、恋慕她。 苏文纨是也是有心机的,为了防患于未然,当方鸿渐第一次见到她表妹唐晓芙时,就方鸿渐说她表妹朋友很多,造成方鸿渐一开始对追求唐晓芙的迟疑。在明白方鸿渐对自己的表妹唐晓芙有意时,她就时不时耍点无伤大雅的小心机,在两人间制造点隔阂,或是阻断两人的见面。结果把方鸿渐推得更远了。当方鸿渐告诉她自己不爱她时,她又显现出其狭隘的一面,她得不到方鸿渐,也要破坏他的幸福。不仅全然不顾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对鸿渐破口大骂,而且以一种极为卑劣的手段拆散了方鸿渐与其表妹唐小姐。同时将自己嫁给了只会写几首歪诗的曹元朗。后来竟然成了一个走单帮、卖私货的妇人,可见她悲剧的人生。 唐晓芙是书中作者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如清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她并不涂脂抹粉、也不刻意修饰,却具有一般女人都羡慕的好脸色。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天真烂漫、温柔可人,在和方鸿渐第一次见面便受到了方鸿渐的青睐。虽然她没有和方鸿渐走在一起,但是却得到了方鸿渐的最真挚的爱。正因为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距离拉开两人的感情,但是把最美丽心动的回忆留在了方鸿渐的心中,从此他的心里永远住着这个如芙蓉般的女人。她的天真, 使她变得十分珍贵,但也正是由于她的天真,太容易相信别人,才听信了苏文纨的话,最终断送了她和方鸿渐美好的爱情。她对待爱情是被动的,不像之前的两位女性积极主动。如果她能稍微主动一点,把让方鸿渐早点从雨中请过来,或者是给方鸿渐一个解释的机会,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小说中的女主角孙柔嘉是大学生,“长脸,旧象牙色的颧额上微有雀斑,两眼分的太开,使她常带有惊异的表情;打扮极为素净,怕生的一句话也不敢讲,脸滚滚不断地红晕。”长相非常普通,方鸿渐起初并没有注意到她,甚至“没有正眼瞧过她,她脸圆脸扁都没有看清楚呢。”可却没想到正是这样一个外表看起来非常柔弱的女孩子将她带入了婚姻的围城。她的家境也并不富裕,而且她父母对她的事漠不关心。孙太太老来得子,孙家是三代单传,把儿子的抚养作为宗教。在这样一个家庭中生长起来的孙柔嘉,同鲍小姐、苏小姐一样深深明白幸福要自己争取。在去三闾大学谋职的途中,方鸿渐在甲板上的几句体贴话温暖了她的心,她从此便心生爱意,开始了计划把方鸿渐带进婚姻的围城。孙柔嘉是非常有心计的。在旅途上过铁桥时她说的“方先生是不是害怕了,要不,我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这样看着不至于太空荡”,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让方鸿渐感觉到她的温暖。在去三闾大学的船上,她故意找借口跟方鸿渐接近,甚至问些很幼稚的问题,这种心思早让赵辛楣看出来了。赵辛楣也提醒过方鸿渐,只是没有引起方鸿渐的认同和重视。进入三闾大学后,孙柔嘉则有意的利用谣言拉近了她与鸿渐的关系。她懂得男性喜欢柔弱一点的女子,所以有意 在方鸿渐面前表现出自己弱小的一面,拿在三闾大学上课时,学生造出的侮辱性句子来到方鸿渐面前哭诉,事事向他请教,激起方鸿渐的同情心和保护欲。还不惜编出陆子潇写匿名信给孙先生告状,在颇有心计的掩饰和创造出的种种机会中,抓住李梅亭、陆子潇的当口,迫使方鸿渐当众定下与自己的婚约,最终把方鸿渐带入了自己的围城中,这所有的一切恰恰体现了孙柔嘉“工于心计”的特点。 然而,孙柔嘉得到了期盼已久的婚姻时却不善于经营。她非常要强,对丈夫的要求非常高,总是想着如何将丈夫变成像姑父那样听话的男人,而忽视了丈夫的感受,她的敏感多疑总是会挑起战争,而她处理夫妻关系的方式也是简单直接的,每次吵架她就会摆出“比鸿渐有涵养,每逢鸿渐动了真气,她就不再开口。”孙柔嘉还非常刻薄,她对苏文纨的描述足足显示了这一点,“我看她就是贱,自己有了丈夫还要跟辛楣勾搭,什么大家闺秀?我猜她是小老婆的女儿吧。”她对丈夫有极强的控制欲,她想要方鸿渐为她一个人所拥有,想要他断绝与家人、朋友的来往。所以在方鸿渐丢下她和辛楣聚了一餐回房后,她便开始大发脾气。她同时不能容忍方鸿渐的懦弱,她受过高等教育,有相对独立的谋生能力,不能容忍方鸿渐的工作现状,因为这个问题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多矛盾。她的性格上的种种特点,外加上他们两家家庭上的矛盾、姑母的挑唆,妯娌的猜忌和攻击,仆人的偏袒等众多原因,使她的婚姻最终走到尽头。 由此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婚姻是需要经营的,不善于经营婚姻必然会导致婚姻的破裂,无论当初的感情是多么美好,都抵不过时间的消 耗。切莫让婚姻成为爱情的坟墓。

《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围城》比喻艺术手法分析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

《围城》一书中的比喻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凝聚智慧,自从20世纪五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些像珍珠一般的比喻为《围城》增添了更为绚丽的色彩。文章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围城》中的巧比妙喻,共同感受其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 :

钱钟书;比喻;艺术;《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一经问世,便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掀起了千层巨浪。据统计,在《围城》这部23万余字的小说中,所用的比喻竟达700多处。[1]诗评家李元洛说:“钱钟书是一位运用比喻的高手,在小说《围城》和他的学术著作中,那精彩的层出不穷的比喻累累然如贯珠子,粲粲然若繁花。”[2]由此可见,钱钟书对比喻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围城》这部小说成功的一大因素。据此,本论文试从《围城》比喻的新奇性、讽刺幽默性、知识性及博喻这几个方面来论述《围城》的比喻艺术。

一、《围城》比喻的新奇性

比喻的生命在于相似点,一般的比喻,本体和喻体往往处在相近的环境中,两者的相似点十分明显,在阅读时,读者极易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类型的比喻便是采用了“化陌生为熟悉”①的手法,然而钱钟书却不按常理出牌,他采用的是“化熟悉为陌生”的比喻路径,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围城》中很明显地感觉出来。钱钟书所写的比喻句,在让比喻中的本体与喻体相吻合的同时,又将本体与喻体的距离拉开,起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思维上产生一种跳跃性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新奇之美。钱钟书在《七缀集读<拉奥孔>》中对比喻的真髓进行了这样的阐述:“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夸饰以不能为能,譬喻以不同类为类,理无二致,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3]在看小说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钱钟书所运用的那些比喻,有很大一部分比喻他们的本体和喻体这两个事物联系很少,差别很大,乍一眼看去,一时之间很难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但是当你回味一番,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而后不禁赞叹其新奇精妙。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就比如小说中对于“鲍小姐”的描写,钱钟书这样写道:

她只穿绯红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露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肉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P5)

在我初读《围城》时,看到这段对鲍小姐的经典描写――绯红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露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这不正是现今夏日街头那些漂亮女孩的经典装束嘛!而在当时这样的装束却是“熟食铺子”、“局部真理”了。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鲍小姐的描写,钱钟书用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用“熟食铺子”来喻指鲍小姐的形体,“熟食铺子”去过菜场的人应该都知道,那是卖一些卤的鸡、鸭、鹅等熟食的店铺,钱钟书把鲍小姐裸露在外的形体比作熟食铺子,这两者的相似度可以说非常的高,我们一看就能理解作者设喻的目的。而第二个比喻作者写得就比较新奇,比较耐人寻味,他运用的是“真理”这个抽象的概念。鲍小姐裸露的形体和真理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赤裸裸”的,但是鲍小姐又不是真的一丝不挂,所以又将鲍小姐进一步阐释为“局部真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非常肉感而又浅薄,放荡不羁的女性形象。这样的比喻可谓惟妙惟肖,又令人忍俊不禁。这种比喻,将一个抽象的事物来比喻一个具体的形象,化形象为抽象,将真理与人的肉体结合在一起,崇高与低俗碰撞出新奇之喻。

这样新奇的比喻还有很多,比如“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P11)“方鸿渐给鲍小姐一眼看的自尊心像泄尽气的橡皮车胎。”(P19)“无数的雨线飞蛾见火似的匆忙扑向这光圈里来。”(P142)“按捺不下的好奇心和希冀像火炉上烧滚的水,勃勃地掀动壶盖。”(P179)这些比喻讲求的都是新奇。爱情和衣服、自尊心和橡皮车胎、雨线和飞蛾、好奇心和开水,这些看起来都是些毫不相干的东西,但是钱钟书却能将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将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读来很有新奇之感。

二、《围城》比喻的讽刺幽默性

当代著名作家谌容说:“生活中不能没有幽默,文学艺术中也不能没有幽默。生活中缺少了幽默,索然无味。文学艺术中缺少了幽默那就更糟。”《围城》是一部素有“中国现代《儒林外史》”之称的小说,它继承与发扬了《儒林外史》那种“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风格。[4]《围城》中的比喻,在讽刺幽默的语句之下,暗藏着很多深刻的哲理意味,在人们为这些讽刺频频发笑之时,同样也领悟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小说中有写道:“讲师升副教授容易,副教授升教授难上加难。我在华阳大学的时候,他们有这么一比,讲师比通房丫头,教授比夫人,副教授呢,等于如夫人,丫头收房做姨太太,是很普通――至少在以前很普通的事;姨太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前清不是有副对么?‘为如夫人洗足;赐同进士出身。’有位我们系里的同事,也是个副教授,把它改了一句:‘替如夫人挣气;等副教授出头。’”(P250)

这是汪处厚在听到方鸿渐说高松年并没有确切答复他是否升做教授时说的一段话。这段话将当时中国大学里的情况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先来看下这段话的本体,“讲师”、“教授”、“副教授”这些都是学校里教师的职称,而喻体是“丫头”、“夫人”、“如夫人”这些都是中国封建时期一夫多妻制的产物。这两者放在一起,前者代表的是尊贵高尚的社会知识分子,而后者可谓是一种低贱卑俗的喻体,这样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丫头”做“姨太太”很普通,喻指“讲师”升为“如夫人”是很常见的。“姨太太要扶正做大太太,那是干犯纲常名教,做不得的'。”,表明“副教授”变成“教授”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副教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永无出头之日。通过钱钟书的笔墨,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当时社会,副教授是一个多么尴尬的存在,既升不了官也降不了职。在现今大学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们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一步一步地评上更高的职称,但在当时这个教育事业不受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很多具有博才的大家们在当时的处境很艰难,他们得不到重用,更得不到重视。同样的,我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即使是在学院这样看起来及其清净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各种明争暗斗。 在学校中,“讲师”、“教授”与“副教授”他们关系的融洽只是浮于表面,在背后是一种尔虞我诈的冷漠关系,在这场事关个人名利得失的斗争中,多少学者殁落于此。这样的比喻,在让人倍感幽默之时,又给人以苦涩之感,让人回味。[5]

《围城》的讽刺,不仅仅有对当时那些不堪的社会现象的讽刺,还有对身处污浊社会之中的那些可鄙可笑的可怜人的犀利的讽刺。例如文中赵辛楣和方鸿渐在争辩时对校长高松年的评论:

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给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是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的新标识。(P208)

这句比喻句可谓非常经典,钱钟书将高松年的劣根性一针见血地指了出来。高松年的虚伪本为人所不识,但随着官位的上升,地位的拔高,他的缺点就像爬上高处的猴子将他的红屁股暴露在众人眼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松年的虚伪是一直以来都是存在着的,不是他当了校长之后才有的,而是当了校长之后才更加透彻地显露出来,为人所识。这句话讽刺和嘲弄了这位善于玩弄权术、背信弃义的伪君子在爬上校长地位后所显示的恶劣本性。

三、《围城》比喻的知识性及博喻

众所周知,钱钟书是一位博学大师,其次才是一位作家。夏志清教授曾称钱钟书是“(中国)当代第一博学鸿儒”。一位博学鸿儒的作品,其知识性一定非常丰富。在《围城》里,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觉察到钱钟书的博学多才。[6]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比喻句都有涉及例如中国官场行为、孔孟之道等等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以各类典故,更将大文豪苏东坡、哲学家柏拉图、圣人孔子、亚圣孟子等中外著名人物引入书中。同时,钱钟书笔下的比喻句还大量涉及了中西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让他的比喻更具有耀眼的艺术魅力。

先来看下下面这句话: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P9)

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的开头,这是方鸿渐在为自己的文凭大费脑筋的时候说的。这句话中出现了“亚当”、“夏娃”等词,很明显这是引用了《圣经》旧约中失乐园这一篇章所讲述的故事。这句话将“一纸文凭”与 “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作比,一针见血地点明了这一张文凭发挥着“树叶”的功用,将方鸿渐内心的羞丑都遮蔽起来。紧接着,方鸿渐又利用自己从“哲学系” 学得知识,为自己的假的文凭开脱:“撒谎欺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P10)这段话提到了很多中西文化知识,不仅将柏拉图、孔子、孟子等一些古今中外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引入比喻句中,还涉及了清朝的捐官和英国换爵的事件,凸显了知识性及博喻的特征。

《围城》中精彩的比喻还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比喻更是比比皆是。无论是比喻的新奇,幽默还是知识性,在给我们带来幽默与欢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从而为《围城》增添了一重别样的色彩,让无数学者为之叹服。

注释:

①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比喻的本体对接受者来说是陌生的,是异质经验的认知,因而要用一个对接受者而言较为熟悉的喻体,通过使接收者同质的认知经验达到其对本体概念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黄维梁.《与钱钟书论譬喻》.香港明报月刊,1983年,第172期.

[2]朱志宏.试论《围城》的比喻艺术[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3]钱钟书.七缀集(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讽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阮学云.浅析《围城》比喻艺术,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6]夏志清.重会钱钟书纪实》,1979年,第6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