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01:05:27

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幼儿园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论文

摘要 :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客观上要求学前教育随之作出适当调整,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教学当中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就幼儿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的优势,并提出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策略,以推动幼儿园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应用优势

要使信息技术以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式融入幼儿园教学当中,就必须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有明确充分的认识。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帮助构建生动灵活、形象多变的教学环境,使知识传递更加趣味生动、丰富多彩,使幼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总结来看,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互动与趣味性

在传统幼儿园教学模式中,教师、幼儿受教者及事物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有抽象、简单、枯燥的缺点,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在幼儿园教学中引入并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僵局,激发教师、幼儿及信息技术辅助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构建全新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且富有趣味性[1]。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互动和趣味性的增强,主要是通过影响幼儿视听感觉来实现的。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能够以播放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从视觉上将抽象、静止的内容形象、动态化,使教学增添趣味性,从听觉上营造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使幼儿的情绪调节、情操陶冶更加高效,从整体上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举例来说,在《蝌蚪变蛙》的教学中,教师可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图片配以音乐的方式为幼儿展示从蝌蚪到蛙的变化过程,并为其播放蛙鸣叫,配合儿歌以及蝌蚪蛙动作模仿游戏等内容,使幼儿在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对蛙的认知。

(二)便捷与可操作性

从教学开展角度上看,将信息技术引入幼儿园教学当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便捷与可操作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以及配套教学材料都是必备元素,对于幼儿教学来说,配套教学材料对于教学成果的取得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往往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举例来说,在看图说话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以画面重现故事的实操性以及幼儿现有认识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选材;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方式反复描述并引导幼儿对图画产生并保持兴趣;已完成图画无法进行二次更改,因重复使用、长久保存较为困难而多成为一次性用品。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网络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并有可长久保存、灵活组合、重复利用等优势,对于教学便捷和可操作性的提高有着极大推动[2]。

(三)流通与学习性

信息技术能够使教学的流通性加强并使其学习性有所提升。幼儿园能够凭借信息技术构建的.平台实现与其他教育单位及社会、个人的相互交流沟通,获取更多的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幼儿园教师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掌握其他地区乃至全球幼儿园教育发展最新状况,借鉴学习其教学模式、内容等。此外,信息技术的存在也是沟通教师、学校彼此之间联系的重要媒介,为幼儿园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科学、充足的指导。

二、幼儿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科学把握应用原则

1、直观性

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可知,个体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幼儿生活经验少,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大都通过直观感知才能实现。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幼儿园教学中要侧重这一点,坚持贯彻直观性原则,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展示引导幼儿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形成具体概念。

2、适宜性

适宜性原则即要将幼儿园教学放在首位,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盲目进行,必须适宜教学的开展。例如,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直观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并能够激发其探索欲;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幼儿视、听等多方面感官,使其能够体会到艺术传递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二)教师角度的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当前有部分教师受自身水平限制,不能从实际出发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因此,各幼儿园应针对这一情况有意识地安排有一定专业能力的教师负责信息技术工作,并通过积极鼓励自学、聘请专家指导、组织开展培训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应用水平。

2、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幼儿园教师收集、整理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素材的能力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效用的发挥。由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飞速提高,因此,教师一方面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并加强练习,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可根据自身能力自主设计制作教学素材或参考借鉴已有教学素材。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自主制作还是参考借鉴,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教材要求和幼儿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三)幼儿角度的应用策略

1、以幼儿需求为核心

信息技术并不能在所有幼儿教学中都起到有力支持。在关注幼儿间接经验积累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直接经验获取对于幼儿成长同样重要,换而言之,动手操作、游戏等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方式。显而易见,大量使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对幼儿健康活动起到帮助。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要适宜适度,必须围绕幼儿需求的重要核心有计划地进行[4]。

2、以幼儿发展为立足点

对于不同班级、年龄段的幼儿来说,其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异。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发展,合理安排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式、含量及难易,注意操作的简单性和细节的合理性,确保其能够有效融入教学环境当中,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

本文就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的积极效用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当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学前教育信息化中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相较于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在信息化建设上展现出的迅猛发展势头,幼儿园教学的信息化建设却呈现出了水平低、发展慢的特点,因此幼儿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仍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要使信息技术以更加科学、全面、完善的方式应用到幼儿园教学当中,仍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郭力平,钱琼,王只,等.上海市幼儿园应用信息技术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6(6):37—40.

[2]郭海军.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革新,2016(9):67.

[3]冯晓霞.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幼儿学与教的视角[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29.

[4]王佑镁,钟志贤.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及其教学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与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17,14(1):56—62。

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究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当下,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并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带来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了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中学数学;信息技术;实践探索;环境创设;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教育领域中,它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应用优势

1、信息技术可以显着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美图、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渲染课堂气氛的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由此得到有效激发。教师更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援引课外素材,以此丰富数学课堂的教学与学习的内容。此外,还可以显着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扭转传统数学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使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自主学习。尤其是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优秀的微课程,实现重点突破。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大幅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实现质的提高与飞跃。

3、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扁平化的现象。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是以扁平化的形式呈现的,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它使数学知识实现了立体化、系统化,并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出现,更方便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即便是立体几何,也能够直观地自由呈现,从而摆脱了实物教具的束缚。

二、应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

以往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靠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教学,但是很多数学知识内容的符号性与抽象性较强,学生是无法直观、明确地了解到的。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喜欢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与僵硬化。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能使学生的眼界与思维发生较大的变化,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把教材中不能展示出的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出来,并十分方便灵活地调用网络上的数学学习资源,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例如,在三视图知识的教学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一般是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知识的学习,但是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程度不一,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较大的学习困难。而如果教师能够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直接将三视图的样子直观立体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此外,在学习公式来源等内容时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的方法,直接给学生播放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人们已经习惯于按照事物发展的正面进行问题的思考,初中生接触的东西有限,但是也会存在定性思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知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学生使用定性思维学习数学和做题,一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做题的正确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帮助学生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约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科学化的发散,对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意识地训练与培养。对于一些理解难度较大或者是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脱离教材进行教学,通过应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知识的展示,让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课本内容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见解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该积极地予以支持,之后再告知学生实际内容是什么。因为数学的结论是可以存在不确定性的,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结束前,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回顾梳理一下当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形成数学知识的体系化,在使他们的知识学习及时得到巩固的同时,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锻炼与提升。

四、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作用,教师需要注重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因此,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作为基础媒介,科学地设计适合教学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些进行教学规划,做好相关的教学准备。在设计信息化教学时,数学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重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特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而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多媒体技术变成学生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

1、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征,科学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教学目标就是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而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时,在这方面都较为不足,让他们的学习效果受限,这时就可以通过旋转的计算机图形把抽象的图形变成直观的图形,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认识,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尝试作图,这样就能更好地使他们形成空间想象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整合设计,需要对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图像的变化”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三角函数图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自己输入和观察图像的变化,自己进行摸索。学生在观察计算机图形的变化后,再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则提供相应的点拨与指导等,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形成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知识体系。

3、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教学问题。

为显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和课程内容紧密相关、靠近生活的数学应用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可以体现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和结论发展过程的学习情景,启发他们能够进一步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学会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数学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让学生能够感受数学的本质,理清自身的数学思维,并加强对数学知识内容的了解。

五、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实验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需要改变自身角色,发挥出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利用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最优化与最大化,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还要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数学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们亲身经历数学知识构建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显着的作用,为了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策略,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六、参考文献

[1]陈玉凤.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当探[J].理科考试研究,2015,(16).

[2]田进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5,(08).

信息化技术改进策略研究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东部与西部教育平衡发展的桥梁,实现东部与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均衡是我国教育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科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地体验学习。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但能有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既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又感受到学习综合实践的乐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而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2.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任何人只有在不断地思考、设计、创作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究再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自信、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才能逐步的良性循环向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个大胆展示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实验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这一举措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在八年级教材《网页制作》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模式和内容镜来完成作品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网页图片。

4.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应注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思维的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5.给学生多留些想像的空间。如在开展“失重现象”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存在重力而产生的现象中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假设若干情况,不限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重力的理解,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变通,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三、激发思维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源泉,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开展竞赛。好胜是人的天性,孩子尤为突出。在教学总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知识抢答、主题活动设计等活动,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共通之处,培养创新的乐趣。

2.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

3.创设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人体的应激反应》时,教师设计学习蜈蚣爬行和模仿秀让学生体验,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既是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又是有效实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媒体技术手段,拓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提高科学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意识的强化作用,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推进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经途径,是保障当前成人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指出,大力推动成人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成人教育受众能够获得全面、完备、均衡和完善的教育资源,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现代远程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成人教育;信息化;策略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关于成人教育的信息化方式和途径一直存在较为模糊的认知,在制定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方案时,也未能与国家的整体规划或地方的统筹规划相调配,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凸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在服务和政策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高校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

各级地方高校在响应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也将信息化进程搬上日程,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却缺失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异常不顺,相对于其他同类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信息化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不足、中高端人才短缺和规划方案缺失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的软硬件环境相关,在注重网络资源、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又会忽视信息化教程、多媒体信息化软资源的配套跟进,未能形成有效的保障体制和机制,难以满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要求。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成人教育的信息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成人高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资源匮乏,使用率低下,导致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不高,工作进度相对缓慢。

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有限

教师队伍是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原动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成人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认识还不够。很多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这种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认识的不足、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成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有些信息化设施设备成为摆设,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是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偏低。多数教师应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Excel和IE的操作,像数据库、网页制作、图象处理、课件制作等更深层次的软件使用能力更欠一筹。这就直接导致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欠缺。造成成人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个是大多数教师均来自非计算机专业而对信息化设备驾驭不够好。另一个就是成人高校对教师在信息化培训方面不系统。只有解决教师自身驾驭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才能推动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从而推动整个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

成人院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多个环境的契合度不高,整体而言,当前很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停留在将课本中内容照搬到多媒体平台上,传统的课本宣读方式仍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式,将大量的优质资源排斥在外,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未能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平台和实验平台相结合。

2研究策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信息化技术与当前实际的成人教育课程相结合,以课程教育来驱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信息化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使成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材学习方式转换为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应着重以下几点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加大力度建设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其平台,实现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共享

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教育资源教学库时,要时刻保持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蓝本,以实际教学、媒体化方法、实验仿真教学和在线学习为重心,推进课程资源的优质优化,在优化教育资源库统筹建设的同时,推动信息资源的平滑转化,从当前结构化的离散型数据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丰富性资源进行平滑过渡,在知识形态上从单一不变的技术性资源向动态智慧型资源迁移,整体的管理方式由集中性资源收缩方式转而向开发性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平稳过渡,力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共享性。构建多门类多元素的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成人学生能够获得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师资的信息化培养和培训。从根本上讲,教师队伍的素质深刻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成败。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无论教育政策如何要求加快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成人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能力都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一所成人院校成功和进步的标志,在保障当前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和发展一支具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加快推动成人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当前成人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成人教育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教学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教师的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要义首先要对教师的认知理念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认可当前的成人教育信息化方式是一种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是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方式,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整体事业全新的发展,打消他们对计算机的偏见。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能力能否跟上设施设备更新的步伐,适应操作软件升级的节奏,是开展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人教育教师有了信息化服务教学的意识以后,逐步进行专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这时就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成人教育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组织部分基础好、专业对口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与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成果的展现,加强技术交流与研讨。最后,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等培训,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成人教育信息化办公平台

信息化建设最依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硬件资源是指信息化中需要的一些必须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是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师资力量。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可靠的硬件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吸纳更新鲜的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作为成人学生的实践资源,构建以多媒体设备、教学实践设备和互联网在线学习为主流的信息化硬件平台。在推动信息化软实力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原有师资力量的稳定提升,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新鲜的资源作为提升,为当前的环境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血液,在进步中前进,在前进中进步。成人教育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信息化,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成人院校的网络平台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对内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系统、在线测试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逐步开展各教研组、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大力提倡成人教育教师建设个人课程教学网站,链接到网络学习的平台,随时可以浏览课程相关学习内容和信息。部分成人院校已经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而学生学籍管理几乎是各个学校的缺口,成人学生都要登录到学信网查询学籍、学历,而成人院校也没有对学信网的使用规则和流程给出相应的指导性和说明性文件,校园网和学信网没有达到有效链接,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籍、学历查询的需求。因此,成人院校还要逐步实现和完善成人院校的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招生信息管理、学籍学历管理、政教管理、教研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综合性信息化应用,达到成人教育工作业务的综合性、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成人院校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效率。

3问题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成人院校往往独立于总校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而自成体系地单独管理。具体体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校下属的成人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其中,而是有自己的管理方法,这可能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导致的。其次是在教学平台上,师生互动模块使用率较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更喜欢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平台上的互动模块不具备即时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看到并回复,不如微信等通讯工具直接、便捷。第三是成人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差距。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总体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化掌控能力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容易掌握专业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设计更得心应手。虽然在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把影响减到最小,不仅不会影响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局,更有利于激发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使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向更高要求迈进。

未来展望

成人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成人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积极参与其中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以深化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指导,建立信息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终身学习。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思想现

[参考文献]

[1]罗佰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现代教学[J].农业网络信息,2009(3):69-71.

[2]王诚,李璐,唐治中.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24-25.

[3]陈光海,韩晋川,黄华.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21-22.

互联网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

网络信息评价研究综述[摘要] 通过参考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文献,从内容、原则、模式与措施等方面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建议。 [关键词] 网络信息资源 优化配置 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 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行为。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 ,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平衡 ,信息的流向与流量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圈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经济中市场平衡的真实反映 ,这时各种社会资源的配置趋于优化状态。 通过考察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现状,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原则、措施等内容行了分析,他们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都十分认同,但缺乏具体的实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另外对于网络信息环境所出现的变化及与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也缺乏相应的研究。 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 ,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 ,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 )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 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onnie. A. Nardi)和欧戴(Vicki L. O' 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 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互联网时代小学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将互联网应用在小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突破,开创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新篇章。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教育;互联网;问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同样巨大。其通过建立一个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帮助社会更好的进行变革。互联网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对小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等带来了一场巨大的革命。但由于我国的互联网推广时间较短,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1互联网在小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小学教育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无计算机设备的教学模式,但是不同地域由于当地的经济条件限制,导致其在互联网的应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当前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率,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当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浪费现象严重

对于我国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因此,其教师在招聘时的条件相对较低,这导致很多的小学教师在计算机使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其在进行小学教学时无法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设备,这种情况导致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产生严重的浪费现象。另外,互联网设备还能够对当前的纸张和教具等进行取代,节约小学教育中的成本支出。但由于教师无法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导致大量的教材用具和粉笔等被浪费,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

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逐渐趋向于年轻化,这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必要的信心。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这些年轻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提高其信息化教学技术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但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学中,由于年轻教师眼高手低,导致其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能力不足,这对小学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

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兴资源的需求

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进行小学学习时对互联网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小学教学知识。而新媒体等新兴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进行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对于一些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资源,其兴趣更大,且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希望教师能够让其自身参与到操作中。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的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际的操作,影响小学教育的效果。

学校、家长和教师对于互联网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教师和家长的良好沟通是实现小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对新资源的兴趣,从而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但由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严重缺乏,导致学校建立的互联网平台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的有效利用。

2提高小学教育中互联网资源应用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对小学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在当前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但由于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对其反映非常大,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小学教育中互联网的应用,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多加展示互联网教学资源

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多多采用网络中的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但由于小学教育主要是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进行教学,因此,其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是依靠教材,而互联网教学资源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另外,定期将一些优秀的网络课堂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帮助其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学习。而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资源,小学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教师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互联网的使用技能。

课后积极利用网络课堂进行知识学习

小学教育中学生具有非常多的课后时间,这些时间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对学生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像浏览名家微博等,通过这种方式增长学生的见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教学平台,将自身筛选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放在平台上,方便学生进行浏览和学习。通过这种网络资源的利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通过聊天软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其对网络上的聊天软件基本都有一定的涉猎,但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身工作和生活的原因,往往对这些东西不太了解。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聊天软件同学生的家长或者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另外,这样还能实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结合,从各个方面实现对学生的帮助,提高其学习效果。

3总结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同时,还需要经过学校的引导帮助其更好的同他人沟通和交流。而互联网资源的利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其包含着小学生的美好憧憬,且其中包含的大量有利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和自身,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艺柠.浅谈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内江科技,2012,03:205-206.

[2]张曼红.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8:26-27.

[3]刘泽兰.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4,07:30.

信息技术课堂提问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应用论文1500

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是电子信息工程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项科学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过目前电子信息工程应用中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加快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就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文章就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目前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的发展途径。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及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一体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含义就是利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对电子信息进行控制和处理的学科,其研究的信息内容主要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集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的内容更加广泛,电话信号处理、手机声音、图像传递、网络数据传递、信息数据传递等都需要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相关联。现代的电子技术达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各种相关处理的一种工程形式。电子信息工程控制的信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各类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和有效控制,越来越智能化和小型化,同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包括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技术。如数控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平台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进入我国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进步,其技术涵盖的内容更加广泛,并且出现了在实际应用中同其他的机电设备、信息平台、医疗设备等先进现代化技术出现交叉融台的技术发展趋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已经打破和超越了行业界限,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和技术核心,所以我们必须更好地研究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创造出更好地适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环境和新产业。2电子信息工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信息人才缺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电子信息工程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当前电子信息产业中有很多企业却没有足够的人才资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两方面是最为主要的因素。其一,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企业规模比较小,人才很难实现自身价值,人才都流向了规模比较大的国企或者外资企业。其二,我国对于信息人才的重视程度不高,加之信息人才培养起步比较晚,导致信息人才很难再短时间内满足快速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产业发展环境恶劣根据我国对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七十六项环境要素中不让企业满意的要素占百分之四十,让企业非常满意的环境还不足百分之十,企业评价一般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存在的弊端包括以下几点:电子信息产品假冒伪劣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软件方面;有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同行之间进行恶性竞争,导致市场环境十分混乱。这些都会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落后于外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创新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基本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更是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来获得自身的发展,但是当前电子信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企业所需的各种元器件和关键技术还依赖于外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比较少,特别是缺少核心技术产权,科研理论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的比率比较低,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在大多数企业中并没有真正建立。信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虽然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不过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结构中还是以低端消费类电子产品占据主位,而外国企业则在我国占据了高科技方面,这就已经抢占了我国消费市场中的一部分。虽然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规模上在世界排行中位于前列,但是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创新能力,很难有企业能够和世界顶尖电子信息企业相竞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这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世界认可的基本途径。3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途径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各界必须加强对电子信息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和投资的渠道,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基金,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电影推广、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做好科研理论的转换和技术的改造。重视信息产业的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力量,特别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来说人才是获得自身发展的基础力量。企业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开发,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来适应当前的企业发展需求,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作为企业也应该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成长空间。企业在获得人才支持的情况下,能够使企业不断的开拓创新,人才也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实现自身价值。作为高等学校也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高技能的人才队伍。促进产品服务创新,培育电子信息经济增长点作为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电子信息产业经济增长点。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促进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特别是当前外国企业的技术冲击以及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推陈出新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此外,电子信息企业还应该加强技术和设备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广信息网络平台,培育信息产业市场国家应大力推广互联网、移动网络发展,不断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市场,只有促进网络交流和扩大,才能让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越来越方便,成本越来越低,其中的电子商务商机和各类应用也不断的涌现,如QQ、淘宝、微信就是其中的典型。同时要规范信息网络,打击网络犯罪和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网络信用体系、推进网络道德素养的建立,对未成年人和学生应寓教于学、提高素养。这样既能让他们更多更深地去理解应用网络,享受科技成果又能以信息和网络为工具,积极培育创新思维和创造力。4结束语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途径,希望能够帮助电子信息产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把握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子信息企业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断升级优化,这样才能让企业在经济危机严重的情况下稳定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断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智能化、无线化的生活环境。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生产企业带来了巨大转机,随着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逐渐成熟,必然会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带来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我国农业的建设中,在农业植物保护中,现代信息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篇:学校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各个行业的主流发展。

特别对于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利用信息化技术能促进学校管理模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效率性。

因此本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对传统性的学校档案管理进行分析,阐述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意义,并提出有效决策予以解决。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档案管理

应用学校档案是学校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活动、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凝聚而成具有保存或参考价值的档案资料,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必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实现数字化以及智能化,不仅能提高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工作效率,还能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完整性,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档案管理在传统方式中产生的问题

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主要产生的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档案管理更新工作难度比较大。

目前,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多数呈现卷宗式的档案保存,由于档案保存的时间比较久、档案数量多,学校在对档案管理期间,就会形成较大难度。

而且,学校保存的档案一般为纸质性的,长久保存会容易出现腐烂等现象,从而为学校的档案管理与更新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其二,档案管理的保密性相对较低。

因为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都是人为操作的,不仅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还会发生一些意外事故,特别是信息泄露事件时常发生,从而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其三,对档案的查找方式也比较复杂,降低了实际的工作效率。

主要是由于学校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校的积极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校对师生思想管理、生活管理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的管理。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受较多因素的制约,在对资料进行查找期间,主要是利用人工进行操作的,面对大量的卷宗材料,不仅降低了实际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意义

高校档案的内容在一般情况下,主要包括为:学生的就业通知书,学生的毕业登记表以及与学生相关的成绩单等。

对于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还具有的专业的教师资格证。

对于医学类的学生,还会增加学生的实习档案等。

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相关的档案信息也不同。

因此,高校档案内容呈现较大复杂性,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1.科学决策的合理性

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中的应用能够为学校做出有利的决策。

因为学校制定的决策与学校的事业发展形成直接关系,所以,管理层制定的决策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

学校档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掌握着学校发展的各种信息,根据信息内容作出正确的发展决策,能够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发展。

因此,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不仅能为学校增加信息支撑,还能保证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

2.社会需求的时代性

当今时代属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无论在社会需求发展、各国商业领域以及教育行业等都得到广泛应用。

在教育活动中,信息技术实施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等技术实施教学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学校的档案管理能够发挥学校的整体性,只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才能使学校适应社会发展。

3.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利用,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仅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比较多,实际利用的手段也比较复杂。

而利用信息技术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流,从而创建了信息交流的共享平台。

在这种信息技术平台建立下,不仅保证了学校档案管理的安全性,通过信息资源的有利共享,在更大条件上,提高了档案的利用效率。

4.档案管理的效率性

在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教学任务、学籍管理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存在较多的档案信息,其中具有较高利用价值以及保存价值。

因此,学校实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应优化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不仅要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益,还要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水平。

三、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举措

1.建立信息化办公系统信息技术

在学校中的利用能够建立信息化办公系统,因为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对档案进行管理,还要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

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立能够为各个部门提供有利信息,并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归档等,从而保证档案信息在管理期间的全面化发展。

这种系统的建立,不仅能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及交流、沟通,还能提升学校整体的办公效率。

而且,学校在传统管理方式中,各个部门是独立发展的,而信息技术的利用正是打破了该现象,使学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多媒体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

2.加大领导的重视

要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发展,要加大学校领导者的认识与重视。

学校管理者以及档案管理人员都应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性,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的应用价值。

根据学校在档案管理中的实际发展情况,不仅要对各个阶段的信息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完善学校的教育活动,还要促进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改革发展的积极形式。

而且,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术与学校的管理形式有效结合,能够为档案管理工作形成有效的绩效考评方式。

3.规范档案信息的收录与整理

在信息技术利用形式下,对档案工作进行管理能够实现整体性以及持续性的发展情况。

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传统的整理、收录形式发展为自动化的信息管理方向。

利用信息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将纸质档案进行保存、归档,然后利用网络形式对档案资料进行审核、传阅,最后实现归档形式。

根据信息技术的整理、归档形式,不仅保证了信息收录的完整化,还促进了校园发展的网络化形式。

利用校园网促进了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还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4.提高人员素养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主要对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特别是工作人员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进行考评,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以及组织意识,培养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的整理能力等,不仅提升了工作人员的真实管理,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杨东燕德宏职业学院还促进了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学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部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档案工作进行管理,不仅优化了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还发挥了档案管理的时效性,从而为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效益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苏友华.浅谈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档案,2012(3):104-104

[2]郑玉环.浅析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84-85

[3]于霞.刍议学校档案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新校园(上旬刊),2014(8):233-233

[4]杨丽丽.试析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5):209,211

[5]韩玲.信息技术在学校档案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商,2015(19):74-74

第二篇:植物保护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我国农业的建设中,在农业植物保护中,现代信息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的理念与重要性入手,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若干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植物保护;应用分析

对于植物保护这个新兴学科而言,只有抓住了信息技术这个强大助力,才会在未来发展中取得更好成果,才能为我国农业事业的建设提供更大的帮助。

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是有必要的。

1现代信息技术的理念及其重要性

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言,核心理念就是信息化。

换言之就是通过使用先进、科学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对相关工作进行规划、管理与决策。

随着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这种理念正在逐步贯彻于各个领域当中,而植物保护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植物保护工作而言,它的信息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日常植物信息采集、处理工作,转变成以各种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工作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传统植物保护的工作方式,更是改变了植物保护的传统理念,给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是非常重要且极为必要的。

对于新时期下植物保护工作而言,其所涉及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非常多,这些技术和资源对于如何优化植物保护、提高植物保护的成功率非常重要。

而在我国传统植物保护时期,人们只能通过人工采集、分析等方式来对信息进行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所获得的保护方案相比而言效率较低,对植物保护工作的促进效果较差。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植物生长的状况可以得到实时的检测,极为有效的提高了植物保护工作的效率。

2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及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库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而植物保护的现代信息技术中,数据库的作用不容小觑。

一般情况下,数据库技术的主要工作是对植物保护工作中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传递、存储等,当相关数据智能化登记入库之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数据来得到最新的植物生长状况,并根据植物的生长状况对植物保护的方案进行调整。

目前,根据相关调查不难发现,在植物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过程中,国外的数据库明显更为完整、科学,因为这些数据库除了对植物的数据进行存储之外,还对影响植物生长的病毒、虫害进行了较为详尽记录、分析与鉴定,并且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因此,为了使得我国数据库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多多吸纳国外数据库的优点,使得我国数据库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发展与应用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代信息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一项新兴技术,它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GIS技术而产生的,这项技术的产生使得植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计算机的软件平台和GIS技术,对一定范围内的空间数据进行采集、检索、存储、分析与表达,从而实现对该范围内病虫害进行和治理的最终目的。

对于植物保护工作而言,病虫害的防止是重点工作之一,而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保护范围内的病虫害状况进行检测,是对病虫害问题进行预警重要方法之一。

目前,这项技术主要运用于蝗虫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之中。

现代信息技术中遥感技术的应用与分析

除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之外,遥感技术也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之一,相比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而言,遥感技术更为成熟,且目前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这项技术实现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通过遥感设备对病虫害的生存环境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的数据对病虫害爆发的概率进行预测;通过遥感设备跟踪病虫害对植物的影响状况,以此来确定植物保护的方案;通过遥感设备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害虫的活动状况进行直接研究,以实现病虫害的动态监测。

这项技术是目前能够较为准确、快速判断植物保护区域内病虫害灾情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3结语

植物保护是我国农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相关人员只有对植物提供较好的保护,才可能有效的提高植物的经济价值和绿色价值,因此,我国应该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工作中的研究与应用,争取尽快实现植物保护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喜贵,柳建仪.植物保护与现代科学技术[J].中学生物教学,2011(0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