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土壤学报2008年5期

发布时间:2024-07-04 02:14:01

土壤学报2008年5期

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土壤基层分类样区土系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土壤通报,土壤系统分类及SOTER专辑,1999,30:29-32张学雷,龚子同,骆国保,张甘霖。俄罗斯土壤科学的研究现状,土壤,2000,32 (6):301-304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SOTER支持下ALES模型对海南省热带作物适宜性评价研究,地理科学, 2001,21(4):344-349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系数据库的建立、更新与应用,土壤,2001,33(1):42-46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GIS环境中SOTER数据库的建立及评价模型开发研究--以海南岛为例.——中国土壤学会第二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1年5月,南昌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 SOTER数据库支持下相对土壤质量的定性-定量综合评价——以海南岛为例,山地学报, 2001,19(4):377-380张学雷,张甘霖,龚子同。SOTER数据库支持下土壤质量的指标与量化表达研究-以海南岛为例,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4):549-552张学雷,杨玉健,肖光平。山东省1:100万SOTER数据库的建立与初步应用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1,32(3):136-142张学雷,崔若立。鲁中平原高产农区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以山东省桓台县为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 11(52):131-132Zhang Xue-lei, , Zhang Ganlin and V. V. P. Engelen. Exploring suitability for tropical crop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by SOTAL methodology,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1 11(4):420-426张学雷,龚子同,骆国保,张甘霖。俄罗斯新土壤分类的研究现状和特点,土壤通报,第33卷第3期,161-164,2002张学雷,陈 杰,陈晶中,龚子同。辽、鲁两省山前丘陵区漂白土壤的特性,土壤,第34卷第1期,120-126,2002张学雷,龚子同,张甘霖。SOTER的概念方法与研究实践,土壤与环境(台湾), 第5卷第3期,185-196,2002张学雷。台湾主要土壤的分类、分布与特性,土壤,第34卷第6期,319-323,2002张学雷。台湾土壤管理组研究的有关进展,土壤通报,第33卷第6期,445-448, 2002Zhang Xue-lei, , Zhang Ganlin and V. V. P. Engele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for tropical crop cultivation in Hainan Island by SOTAL methodology.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Land Mangement and Action. Haikou, China, May 29-June 5, , Zhang Xue-lei and Zhang Ganlin.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or tropical tree crop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ustainable Land Mangement and Action. Haikou, China, May 29-June 5, 2002Gong Zi-tong, Zhang Gan-lin and Zhang Xue-lei. Anthropogenic soils of China. In: Transactions of 17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Bangkok, Thailand, Augest 23, 2002Zhang Gan-lin, Gong Zi-tong and Zhang Xue-lei. Application of small-scale and large-scale SOTER. In: Transactions of 17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Symposium, Bangkok, Thailand, Augest 23, 2002Zhang Xue-lei, CHEN Jie, ZHANG Gan-lin, TAN Man-zhi, . Pedodiversity Analysi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 13(2):181-186张学雷,陈 杰,檀满枝,龚子同。土壤多样性理论方法的新近发展与应用,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374-379张学雷,陈 杰,张甘霖。海南岛不同地形上土壤性质的多样性分析,地理学报,2003,58(6):839-844张学雷,龚子同。人为诱导下中国的土壤退化问题,生态环境, 2003,12(3):322-326张学雷,陈 杰。德国土壤科学的研究进展,土壤通报,2003, 第34卷,第6期,558-561Zitong Gong, Xuelei Zhang, Jie Chen and Ganlin Zhang.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Science in Ancient China. Geoderma SCI *,2003, 115/1-2 pp 3-13 , Zhang Xue-lei and Zhang Ganlin.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for tropical tree crop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Pedosphere SCI *.2003,13(2):147-156Tan Manzhi, Zhang Xuelei(通讯作者), Chen Jie, Yang Yujian. Pedodiversity: a case study based upon the 1:1000,000 SO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Pedosphere SCI *.2003,13(3):219-226 Zhang Xue-lei, CHEN Jie, ZHANG Gan-lin, TAN Man-zhi, . Ibanez,. Pedodiversity analysis applied on SOTER databases in Hainan Island,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Soil Survey (ICITSS), March 21-26, 2004, Cha-Am,Thailand. I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Techniques in Soil Survey, Ed. by Hari Eswaran et al. 143-151张学雷,陈 杰,张甘霖,檀满枝,. Ibanez。海南岛成土母质的地形多样性分析,土壤学报,2004,41(2):170-175张学雷,陈杰,龚子同。土壤多样性理论在欧美的实践及在我国土壤景观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生态学报,2004,24(5):1063-1072海南土系概要,张学雷(编者),北京:科学出版社,,69-72Zhang Xuelei, Chen Jie, Tan Manzh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Yangtze Delta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Sino-German Workshop Effect of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system on soil and environment, May 15-20, 2004,Kiel,Germany Zhang Xue-lei and Gong Zi-tong. A Pedodiversity Pattern: Taxonomically Classified Soil Order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S):52-56张学雷,陈杰,张甘霖。海南岛不同地形上某些土壤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68-1372张学雷 陈 杰 张甘霖 檀满枝. 海南岛SOTER数据库支持下土壤多样性的分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沈阳,2004. 7张学雷,陈杰,檀满枝. 利用遥感图象和数字化土壤图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城市化扩张及土壤质量的评价. 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4年10月,杭州Zhang Xuelei, Tan Manzhi, Chen Jie, Sun Yanci. 2005.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Soil Resources in the Peri-urban Area of Suzhou City. Th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5 15(1):71-79孙燕瓷,张学雷(通讯作者),陈 杰。土壤多样性概念、方法与研究实践. 土壤通报,2005, 第36卷,第6期,954-958Zhang Xuelei, Sun Yanci, Tan Manzhi, Chen Jie. Dynamic change of pedodiversity pattern in Suzhou city under its grow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Status and Research Needs for Soil Genesis and Classification. September 21-24, 2005, Nanjing, China张学雷,孙燕瓷,陈 杰。高速城市化过程对苏州地区土壤多样性的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论坛,苏州,2005年10月19-22日。孙燕瓷,张学雷(通讯作者),陈 杰。苏州市城市化扩张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2060-2065孙燕瓷,张学雷(通讯作者),程训强,檀满枝,陈 杰. 城市化对南京地区土壤多样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地理学报. 2006,61(3):311-318檀满枝,陈 杰,张学雷(通讯作者). 近20年来南通市建成区扩展遥感监测。土壤通报,2006, 第37卷,第2期,32~35Xuelei Zhang, Yanci Sun, Manzhi Tan and Jie Chen, Regional Pedodiversity Dynamic Change and Its Implication to the Evolvement of Soil Spatial Patterns under the Intensive Urbanization Process. 18th World Congress of Soil Science (WCSS) “Frontiers of Soi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Age”. July 9-15, 2006,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USA. Oral speaker at Spatial, Societ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of Pedodiversity – , M. Z., Xu, ., Chen, J., Zhang, X. L. and Chen, J. Z. 2006. Spatial predic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for soils in peri-urban Beijing, China based on fuzzy set theory. Pedosphere. SCI *. 16(5): 545-554.王 辉,张学雷(通讯作者),陈杰. 嵌套子集:引入土壤多样性研究的讨论. 土壤通报. 2006, 第37卷,第4期,776~781张学雷.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安全”的学术讨论会,2006年9月,新疆乌鲁木齐 张学雷.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 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6年10月,陕西杨凌张学雷. 多样性特征在土壤系统分类与生物系统分类中的表现对比.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发生、分类和地理专业委员会“新时期我国基础和应用土壤地理学研究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四川雅安Xuelei Zhang, Jie Chen, Manzhi Tan, Sun Yanci.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Sprawl on Soil Resources of Nanjing City 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Digital Soil Databases. CATENA, SCI *. 2007, 69,1/ Zhang, Xuelei Zhang*(通讯作者), Li Li, Zulu forest in Jinan city: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CATENA, SCI *. 2007, 69,1/44-50.王 辉,张学雷(通讯作者),张 薇,陈杰,孙燕瓷. 南京市土壤集合组成及其嵌套性分析. 生态学报,2007,27(1):220-227 Xuelei Zhang, Hui Wang and Guangping Xiao. Comparison of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edological and biological taxonomies.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AAG) Annual Meeting April 17-21, 2007,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USA Invited speaker at Session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2007 Annual Meeting Abstracts, 715, by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Zhang, Long term changes on soil ecology in peri-urban soils of the Yangtze delta. Eco Summit 2007 Ecological Complexity and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21st-Century's Ecology. May 22-27, 2007, Beijing, China Invited speaker at Symposium15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 - How To Include Complex Issues In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张学雷. 基于嵌套子集方法对土壤多样性时空变化的分析. 中国土壤学会 “耕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学术讨论会,2007年8月,河南郑州Xuelei Zhang. Composition and Nested Analysis of Pedological Assemblages in Nanjing. Pedometrics 2007, Biannual conference of commission Pedometrics, Division 1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IUSS) of August 27-29, Invited speaker .Tuebingen, Germany.王 辉,张学雷(通讯作者),陈杰,孙燕瓷. 基于嵌套子集方法对南京市城镇化用地时空变化分析. 土壤,2007, 39 (3): 421-427.土壤资源概论,张学雷(编者),北京:科学出版社,,273-311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张学雷(编者),北京:科学出版社,,440-456Xuelei Zhang. Impact from the Growing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Pedodiversity in the Yangtse Delta Area. Oral speaker.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s in Urban, Industrial, Traffic, Mining and Military Areas (SUITMA, Workgroup of IUSS). 18-23 October, 2007, Nanjing, China.张学雷. 土壤多样性动态变化的嵌套性分析. 第五届全国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2007年11月,北京.张学雷,王 辉,张 薇,肖光平,陈杰. 土壤系统分类与生物系统分类体系中的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 土壤学报, 2008, 45(1):1-8.张学雷. 基于SPOT江宁样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中国土壤学会第六届土壤遥感与信息学术讨论会,2008年5月,武汉.张学雷. 土壤多样性---计量土壤学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研讨会,2008年9月,北京.Duan Jinlong, Zhang Xuelei(通讯作者).Correlative comparison of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between caseareas from the developed east and less developed central China. Journal of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6): 1101-1116. (SCI)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中国中、东部典型样区土壤和水体多样性关联分析. 水科学进展, 2012, 23(5): 635-641. (EI)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基于仙农熵的土壤多样性和土地利用多样性关联评价. 土壤学报, 2011, 48(5): 893-903.段金龙, 宋轩, 张学雷(通讯作者). 基于RS的郑州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 165-170.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区域地表水体、归一化植被指数与热环境多样性格局的关联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0): Jinlong, Xuelei Zhang(通讯作者).Correlative evaluation of pedodiversity and land use diversity based on Shannonentropy. In: . Dharmakeerthi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 th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Federation of Soil Science 10-13, 2011, Colombo, Sri Lanka: 145-146.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吴强. 区域土壤多样性的格局、评价与意义—以河南省为例.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 中国土壤学会. 成都, . 电子科技出版社.成都.1681-1689.段金龙, 张学雷(通讯作者), 张凯. 基于遥感的郑州市农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12, 41(3): 75-78.

2014年下半年,对于河南农民党永富来说,是极不平静的半年,也是极不平凡的半年。这几个月里,有激动、有兴奋、有憧憬。短短的半年时间,更是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责任和担当。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2014年7月,党永富赴美国纽约,受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参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可持续城市化与绿色创新专题会议”,并就全球生态污染治理作了大会发言。他发明的大力士肥料促进剂、新型肥料减量技术、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新型除草剂副作用及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已通过了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高级别专家鉴定。8月,党永富在印尼巴厘岛“第六届联合国文明全球论坛”上做了大会发言,受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第68届大会主席约翰·威廉·阿什,联合国第66届大会主席、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赛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的关注和接见。潘基文称赞党永富是第一位在联合国推动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的人,他说:“过去联合国对生态安全只做些研究工作,今天有党先生你的加入,我们已进入实质性的生态治理,让世界生态污染治理迈进了一大步,未来您将会成为人类的英雄。”9月,党永富赴斯里兰卡科伦坡,应邀参加第七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同出席会议的其他国家政要一样,受到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的家宴款待。拉贾帕克萨总统为党永富签名留念,称赞他是世界农民的杰出代表。10月,党永富被聘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与保护委员会委员。11月,党永富在四川成都参加“生态文明·创新驱动”年会和高峰论坛,并当选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理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在致辞中表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方面进行有益探索。这就是党永富2014年下半年的时间表。紧张、忙碌、充实。由党永富研制、中国提交的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被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三会合一的国际大会,评为国际农药与环境安全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党永富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生态安全基金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生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理事,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河南工程学院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安全工程系统建设与农资次生灾害污染研究治理工作。抛开以上这些,党永富只是河南省商水县的一位普通农民。在成功的背后,更多的是党永富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党永富生于河南省商水县,是一个苦水里泡大的人。他是一个执着梦想的人,遭遇无数次失败,不放弃;经过多少遍磨难,不低头。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为求生计到砖窑场、建筑工地做苦力;痴迷于除草剂副作用研究,借钱办厂,拜师攻关,只身远赴西北高原做实验;厂子破产时穷困潦倒,还不起债时被人羞辱……在他48年的人生履历中,满是坎坷与艰辛。党永富没有被困境和挫折打倒。这位农民出身的草根专家却创造了惊人的社会价值:他获得的发明专利“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每年可为我国增产可观的粮食。他发明的“奈安大力士”肥料残留灾害防控技术,通过喷施土壤与叶面,减少一次追肥的节肥增效生物技术,减少了肥料对粮食、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他还发明了治理重金属残留的“金不染”重金属固化剂。为此,业界称他为“揭开除草剂‘伤疤’的第一人”。他是我国从农民到荣获世界环境安全一等奖的第一人、国家农药残留降解国际专利战略研究首席专家,2012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荣誉背后,有传奇。更多的,是一颗对土地、对粮食安全的赤子忧心今年4月17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这是我国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时间从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630万平方公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工矿业、农业等人为活动以及土壤环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标的主要原因。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国土壤污染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工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是造成其周边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尾矿渣、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堆放等,导致其周边土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铅、锌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也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污水灌溉、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养殖等,导致耕地土壤污染。资料显示,仅就耕地修复而言,国土资源部于2013年底称,全国有5000万亩耕地中重度污染,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亿元,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一旦要启动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钱从何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于经济效益不好的农耕地修复,难度更大。党永富认为:土壤和地下水修复都只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关键还在于现阶段的防控。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提出了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重点强调的就是“土”要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要标准化施肥、施药,实现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过程管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也从传统农业走向了化学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耕种田地越来越依赖农药化肥,施用过量的化肥农药造成土地土壤酸化。过量地滥施化肥,使土地像人吸毒一样。原来每亩地施40~50公斤化肥,现在就要达到150公斤,蔬菜更是达到每亩300公斤。而实际上,肥料真正被土壤吸收的只有2%,其他的不能被土地吸收,随着地下水渗出,再流到河里,由于亚硝酸盐含量高,致使土壤板结,河里连鱼儿都没法生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粮食逐年减产的“癌症田”。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出现了癌化?党永富说,除草剂是一把双刃剑。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在自家责任田的试验中得出结论:除草剂除草,省工省时,但与手工除草相比是减产的。除草剂不仅影响当茬作物生长,还会产生残留影响后茬作物生长。为了解决除草剂副作用问题,党永富呕心沥血16年,可谓吃尽苦头。他领办的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致力于寻找农药污染安全解决之道,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乔传令博士等专家的配合帮助下,在青海省植保站、青海省草原工作总站的支持下,他终于在2006年取得突破,准确找到了降解菌与除草剂混合使用的最佳安全配比,并利用定向诱导控时技术,实现了可和除草剂一起混用,既不影响除草效果,又能预防除草剂副作用。这项技术获得了6项发明专利。党永富算过一笔账:中国有18亿亩耕地,假如除草剂添加剂应用面积达到15亿亩次,如果每亩地增产100斤,中国一年就可以增产1500亿斤粮食。如果按每人每年消费400斤粮食计算,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解决亿人一年的口粮,国家有了粮食,安全就有了保障。有粮国乃安。于是,他为自己研发的产品取名“奈安”。关注土壤生态平衡,对农场甜叶菊开展公益救助除草剂存在着显形之灾、隐形之灾和残留之灾,如果使用过量就可能打死庄稼苗,救不过来;后茬庄稼种上活不了,是因为除草剂残留没有消除。因为3~5年内不能改茬,大豆原来可亩产500斤,现在只能收获70斤,像这样的田地在东北被称为“癌症田”。党永富利用奈安除草添加剂,已经累计治理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癌症田”2000多万亩,2014年在黑龙江黑河地区通过签约已成功治理了150万亩“癌症田”。农作物在用了除草剂后会影响7~15天不生长,在“春争日、夏争时”的关键时节,停长几天就会影响产量。党永富通过试验对比发现,过量施用除草剂的可能会造成减产10%,而用了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后,可以挽回10%。党永富介绍,这种安全剂的主要成分是高活性的降解酶蛋白,能够降解土壤中除草剂及其他农药残留的有机磷分子,使其不溶性的剧毒成分瞬间分解为无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恢复微生物的生产环境,促进土壤生态平衡,防治土壤板结,提高其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壤恢复生机,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实现作物安全生长。2006年8月,黑龙江、河南等省的农药鉴定专家对奈安的使用效果进行详细调查后作出鉴定,认为奈安生物降解剂能缓解除草剂的药害和残留,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中央电视台等6家媒体纷纷报道了这一农业创新成果。2007年1月,河南省科技厅委托以李俊贤院士为主任委员的9位专家,对该项技术进行成果鉴定。鉴定结果是,该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际领先技术,具有巨大的推广价值。2008年7月,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9年,河南奈安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因该项技术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2010年,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被认证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2年9月20日,由党永富研制、中国提交的奈安—除草剂副作用防控技术,被第四届农药与环境安全国际学术会议、第五届泛太平洋农药科学会议和全球法规一体化国际研讨会评为国际农药与环境安全一等奖。2007年以来,由党永富提供产品、提供科研经费在黑龙江、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青海等全国8个省市试用奈安防控剂。这些地方的植保站、农技推广站、农户试验田接连传来捷报:奈安牌防控剂增产效果明显,同时消除了除草剂药害和残留。2011年,黑龙江垦区组织开展了以奈安除草剂安全添加剂为主、以两个科研所和18个农场科技园区为基地、六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甜叶菊)、44项次的绿色投入品联合试验示范,经各基地120多名科技人员的辛勤工作后得出结论: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既无污染、不影响除草效果,又有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重功效,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尤其是甜菜,应用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以后,不但产量提高,含糖量也提高了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每公顷甜菜可为糖厂增加收入约4000元。2011年,黑龙江省海林农场种植甜叶菊万多亩,其中有600亩因受前茬除草剂残留影响发生药害,导致叶片枯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7月23日,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海林农场甜叶菊受到药害,中国绿协绿办副主任刘文举当即确定采取应急救助措施,党永富立即通知公司紧急发货,无偿提供救助品,一场甜叶菊除草剂药害救助行动就此展开。此次救助行动,施药期已是7月下旬,时间偏晚,如果施药期提前,成本可以大幅度减低,效益还会提高。这表明,奈安确有缓解药害、促进作物生长的功效,而且见效较快。实验证明,奈安对作物生长发育安全无害,并可促进作物生产发育,增强其抗药性。奈安与除草剂配合使用不降低除草效果。奈安具有减轻、缓解除草剂副作用的功效,能有效缩短除草剂对作物生长的抑制期,提高产量、改善产品品质。奈安对除草剂药害、灾害的救助效果突出,可作为有关应急救助品。奈安对除草剂残留药害有降解作用,奈安应用技术是实施作物安全换茬、支持作物结构调整的绿色农业技术。鉴于奈安与除草剂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故可称其为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2012年,我国推广奈安除草安全添加剂6000多万亩次,已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治理了2000多万亩次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癌症田”,实现了农田安全改茬。从2005~2012年,累计为农民挽回损失200多亿元。党永富说:我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世界21%的人口,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我国农业近30年的发展,占有全球9%的耕地,却使用了超过世界总量30%的化肥,看到化肥过量使用很让人担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78年,我国农业化肥消耗总量只有884万吨;到了2013年,化肥使用量达到6500万吨,平均年增长率6%。化肥使用越来越多,土地却越来越‘瘦’,要想让粮食增产越来越难。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永富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担忧。他介绍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朱兆良博士在2008年土壤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土壤氮素研究》,在总结国内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田化肥氮的去向进行了初步估计:作物吸收35%的氮,挥发11%进入大气污染,表观硝化-反硝化34%污染土壤,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其中NO排放率为1%、淋洗2%污染地下水、未知去向13%。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学术实验与农民实际生产应用差距依然很大。专家的实验田是按照标准施肥,采购品牌质量较好的肥料。但农民存在贪图便宜买质量一般或很差的肥料、盲目施肥、过量施肥、滥施肥的现象。因此,数据所表现的与农民实际应用肥料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距,农民的施肥实际流失更多、污染更严重。同时,过量施用化肥,已经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大量氮素污染河流、地下水,给粮食可持续增产、食品安全,人类生存安全带来了严重危害。但这并不意味着化肥本身就是坏东西,化肥对补充作物营养、提高粮食产量功不可没,至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也不可能摆脱对它的依赖。通过科学手段,完善新型肥料减量生物技术如何解决化肥污染问题?对此,党永富经过认真研究、反复实验,发明出大力士肥料促进剂,新型肥料减量生物技术,并申请了专利,主要是以工程菌长效γ-聚谷氨酸,经液体深层发酵、精制提取得到液体的长效γ-聚谷氨酸,通过阻隔肥料固化,激活残留在土壤内的肥料,实现肥料减量。党永富研究的成果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2012~2013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分别在河南、山东、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北、江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0多个省份的30多个示范区,在小麦、玉米、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等作物上做了多项试验,效果明显。据氮肥工业协会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每年肥料使用量已超过6500万吨,按肥料减量30%计算,每年至少可为我国节省肥料1950万吨。“针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粮食可持续增产、食品安全、人类生存环境安全的问题,解决肥料与除草剂对土壤、水、空气污染的治理已迫在眉睫。”党永富如是说。我国是农业大国,维护粮食安全,确保粮食增产与社会安定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他通过艰苦努力,勤奋工作,认真协调,积极开展除草剂副作用显性药害公益性无偿救助,致力于将研发成果付诸实践。党永富以个人的力量,对除草剂次生灾害开展公益性无偿救助,从2007年至今在我国累计救助因除草剂副作用造成的显性药害面积800多万亩,不但为农民挽回了粮食损失,而且减少了上万起因除草剂药害引起的农民上访事件。在2007年之前,仅河南省每年药害面积就达上千万亩,目前基本得到了控制。2014年,在黑龙江等省区新治理150万亩因除草剂残留造成的“癌症田”,实现安全改茬,帮助农民从当初的种地赔钱,实现了种地赚钱。这就是党永富。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通过自己几十年的摸索、试验,研究出了治土保粮“良方”。他的研究成果经过一些地方的实际应用,不仅可缓解土壤污染治理,解决农药重金属残留,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粮食增产、肥料减量起到显著作用。随着他的研究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土壤学报

期刊是主要可分为一般、学术、行业、检索等多个内容类型并且定期出版的刊物,而农业这个属于第一产业,专门研究农业的科学,在国内都有哪些较具影响力的农业期刊呢,国家级农业期刊有哪些,本文就为大家盘点农业类期刊排名前十,一起来简单了解下吧。 1.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是复合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达,于1960年创刊的综合性、学术性半月刊,这本期刊目前主要发表中国农牧业科学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 2.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是于1990年创刊,专门报道应用生态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和科研进展的中文核心期刊,曾先后六次被选入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0,并曾先后获得摆钟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等。 3.作物学报 作物学报是于1919年1月创刊,共计出版7351篇文献的学术期刊,目前这个设有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基金分析、科技写作等多个栏目,还会刊登农作物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种质资源、谷物化学、农作物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述等。 4.草业学报 草业学报是由中国草学会和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共同主办,于1990年创刊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专门刊登国内外草业科学及相关领域创新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研究简报等报道的月刊。 5.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这个于1994年创刊,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主板的农业基础科学核心期刊,根据知网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期刊共计出版文献3450篇,综合影响因子为,复合影响因子达。 6.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工程学报是于1985年创刊,从季刊被改为半月刊,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板的全国性学术期刊,是专门传播交流农业工程学科科技成果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前这个期刊综合因子为,复合因子达。 7.土壤学报 土壤学报是于1948年12月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的中文核心科技学术双月期刊,根据知网数据显示,这本期刊出版的文献共计4501篇,累计被引用万次,共被下载了万次,综合影响因子达,复合影响因子为。 8.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这本月刊于1993年创刊,是以《生态农业研究》为曾用名,专注于报道农业生态经济学、生态农业和农业生态工程创新研究成果的中文学术期刊,截止2018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复合影响因子达。 9.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气象是于1979年创刊,专为反应中国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中央级刊物,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根据2020年知网数据显示,这本杂志累计出版3787篇文献,共被引用49283次,综合影响因子达,复合影响因子为。 10.草地学报 草地学报是于1991年创刊,于2007年改为双月刊的草学领域中文核心期刊,于2019年核心影响因子被确定为,被引用次数达2557次,复合影响因子达,曾被299中期刊饮用,在畜牧、兽医学科中排名第二位。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土壤,土壤圈(英文),中国土壤与肥料,其他综合农学期刊均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外的有science,nature,plant and soil, et al.

土壤学报初审淘汰率10%。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土壤学报》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贯彻正确的办刊宗旨,刊登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该刊发表的论文直接或间接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有的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指出了新途径或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丰富和发展了土壤学科内容,有的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基础资料。

土壤学报是什么期刊

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通报,土壤,土壤圈(英文),中国土壤与肥料,其他综合农学期刊均包括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国外的有science,nature,plant and soil, et al.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研究员;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研究员;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研究员;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研究员;1996~2003年主编是季国亮研究员。现任主编是蔡祖聪研究员。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1土壤学报 中国土壤学会2土壤中国 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土壤通报 中国土壤学会4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5土壤肥料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院、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6水土保持通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改名为:水土保持学报)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西北农业大学陕西省杨陵镇西北农业大学9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还有:PNAS ,SBB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plant and soil

土壤学报封面

学术堂整合了一份中国农业科学类发表期刊论文的写作格式及字体大小,供大家参考:一、封面题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各项内容:四号宋体居中.二、目录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章节条目:五号宋体.行距:单倍行距.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0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内容字体:小四号、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七、正文(一)正文用小四号宋体(二)安保、管理类毕业论文各章节按照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二级标题序号如:(一)(二)(三)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三级标题序号如:.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四级标题序号如:(1)(2)(3)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五级标题序号如:①②③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医学、体育类毕业论文各章序号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层次格式为:1××××(小2号黑体,居中)××××××××××××××(内容用4号宋体).××××(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小3号黑体,居左)××××××××××××××××××××(内容用4号宋体).①××××(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a.××××(用与内容同样大小的宋体)(三)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接续写,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四)插图每幅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应在描图纸或在洁白纸上用墨线绘成,也可以用计算机绘图.(五)论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编编排序号.序号分章依序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可分别为:图、表、公式()等.文中的阿拉伯数字一律用半角标示.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磅十、参考文献(一)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0磅.参考文献以文献在整个论文中出现的次序用[1]、[2]、[3]……形式统一排序、依次列出.(二)参考文献的格式:著作:[序号]作者.译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期刊:[序号]作者.译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数).引用部分起止页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译者.文章名.文集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时间.引用部分起止页十一、附录(可略去)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0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高中演讲稿700多字

草的别称是草本植物,草是一类植物的总称。草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因为它们又高又粗。但实际上,它们是因为特殊的气候而形成的。草和庄稼一样,需要有一定的矿物质养料才能长得好,但平时很少有人给草施肥。冬天把草烧成灰,其中的矿物成分保留在灰中,灰可以随着雨水渗到土壤里,矿物质又回到土里,就好像施了一次肥一样,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在亿年前中侏罗世地层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化石被我国科学家发现,这个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观。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近日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草的诗句: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该刊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该刊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双效期刊”、全国综合教育类“核心期刊”(可以在本站查询北大2004年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全国教育学院学报研究会“优秀期刊”、山西省一级期刊该刊,月刊,创刊于1984年,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5872,国内统一刊号CN14-1024/G4,四封彩色印刷。约稿要求:格式规范,可以推荐发表各类教育类论文.正常情况下一周之内论文确定能否发表,一周内用特快专递发出录用函,三个月左右正式出版发表。杂志栏目设置如下: 教育理论;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调查研究;教学管理;教育科研;调查研究;德育建设;心理健康;教师论坛;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教法研究;教学实验;信息技术;考试研究;外国教育。 2 商场** 经济类 核心刊物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国北京永川商标发展中心承办。被北京大学图书馆选定为中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并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即第四版)。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彩色月刊,每月15日截稿,20日出版。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3102 国内统一刊号: CN11-3518/TS 邮发代号: 2-398 。主要栏目:管理秘笈、营销之道、行业新知、连锁论坛、精辟茶座 、投资分析等。所有经济类论文,以及如设计网络电子商务,物流论文均可。全国公开发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本集商业科技、物流配送、营销管理、商务信息为一体的国内发行的流通领域权威性杂志。全彩色月刊,每月5日出版,单价20元/本。自办定向发行,期发量近10万份左右。内容定位:制造商、采购商、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商场创建与管理为主导和传播为 手段,推动商场经济,指导商场消费的经济类期刊。主要栏目:商讯快报、质检商情 、管理秘笈、营销之道 、行业新知、连锁论坛 、商人论商、 精辟茶座 、投资分析、 商机情报。该刊现分市场版和学术版,其中学术版的栏目如下:流通经济;国际经贸;经营管理;热点分析;市场调研;投资指南;产业观察;地产风云;金融聚焦;专题调查;商业研究;营销之道;财会视角;商业IT;区域经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学术研讨;商业技术;理论探析 3 **经济 经济类 核心刊物 中国**经济研究杂志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报道集团发展战略和研究企业集团改革发展问题的重点大型经济月刊,是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会刊和全国工业经济类核心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1335/F)。自创办以来,定期送发到国务院、国资委、发改委等国家领导人手中。 创刊15年以来,立足于为中国大企业集团提供最权威的理论指导,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最鲜活的经验,从而真正成为企业集团与企业集团之间,企业集团与政府之间,企业集团与市场之间,企业集团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桥梁。中国《**经济研究》杂志先后报道过1200多家大型企业的成功履历,刊发了1800多篇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探索文章。栏目包括:“集团透析”、“业界巨子”、“热点聚焦”、“前沿论坛”、“战略研究”、“特别关注”等多个栏目,充分体现杂志的前瞻性、可读性、参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004年度,中国《**经济研究》杂志海内外发行量达8万多份,杂志立足于进一步丰富内容,突出特色以期更好地为中国企业做优、做大、做强服务。 我们的论文栏目有:集团研究、经营之道、上市研究、理论探索、战略研究、人力资源、业界视点、管理创新、金融市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学术之窗、政工视角、IT视界、财务视点等。经济、管理、财务、IT类文章均可。 主管单位: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 ;主办单位: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苏州市计划委员会 编辑单位: 中国《**经济研究》编辑部 ;社长: 李兵;主编: 覃虹;主任: 顾家麒 国内刊号: CN 32-1335/F ;国际刊号: ISSN 1007-712X ;邮发代号: 28-94 ;定价: 15元/期 4 **经济 (重点推荐) 经济类 核心刊物 《**经济》杂志于1983年4月试刊,1985年正式公开发行。主办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自杂志创刊以来,《 **经济》以改革开放为己任,大明开拓,能勇于探索,与国内外经济学界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为活跃**经济理论研究,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办出了诸如"焦点评论"、"专稿"、"改革论坛"、"经济茶座"等招牌栏目。内文的版式,文体的风格也影响了后继的一批杂志。可以说,《 **经济》在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为作者提供表演舞台的同时,也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 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四次被确认为"中国(中文)经济类核心期刊",现委托本站征集稿件,三个月之内发表,一周之内确定是否被录用。 国内刊号: CN 44-1032/F 国际刊号: ISSN 1004-0714 5 **经济 国家级刊物 ★办刊宗旨: 引导大众关注金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题,传播和报道投资理财、股市运作、保险市场、商界竞争、企业营销、收藏爱好等方面的知识和事例,努力追求一种“直通生活、新颖活泼、雅俗共赏、寓教于乐、融金融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于一体”。 ★刊物收录情况:全国优秀经济类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ASPT来源刊 CJFD收录期刊 出刊周期:杂志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为市场版,侧重金融理财知识传播,出刊时间每月2号;下半月刊为学术版,侧重学术研究理论探索,出刊时间每月16日。上下半月刊均为正刊,评定高级/中级职称或申请博士/硕士学位均有效。 ★主要版块栏目: 卷首语 本刊特稿 外汇赶潮 金融大视角 股市前卫 谈股论市 金融法苑 经济大视角 商海赶潮 百姓理财 保险聚焦 商界智慧 集邮天地 金融休闲 金融资讯 主办单位: 湖南省金融学会;编辑出版: **经济杂志社;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7-0753 国内统一刊号: CN43-1089/F ;邮发代号: 42-195 ;创刊日期: 1987 ;出版周期: 月刊 ;报刊版式: 16开64页;发行方式: 邮局发行 6 电子** 国家级 《电子**》是中国电子行业唯一质量权威刊物,国家级中央科技期刊。本刊秉承一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的办刊宗旨,坚持前瞻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的编辑方针,为电子业界的工程师和技术研发、质量管理人员提供全新可靠的技术与应用和行业资讯。一周内发出录用函。国际刊物:ISSN 1003-1007 国内刊号:CN 44-1038/TN,邮发代号:46-39;《 电子**》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 电子科技文摘用刊》全文收录。 全刊共分三个部分:《测试技术》、《质量工程》、《认证技术》。 发表周期快:一周内审稿完毕,如果审稿通过,则在当周发出录用函. 7 通信** 国家级 《通信**》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主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电子器材总公司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网络、通讯、软件、电子等)的国家级专业期刊。刊号:国内刊号:11-3648/F;国际刊号:1006-6675。可以发表: 产业研究报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营销管理、案例分析、技术交流、人才培训、高层论坛、市场营销等论文。正刊,月刊,万方数据()上可查询自己的论文。一周内发出录用函。 8 中国科技 ** (重点推荐 国家级综合性 主管: 中国科协;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编辑出版:中国科技**杂志社 每月发行量:6万册 (国家级);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2739 国际标准出版号:ISSN1001-8972 邮发代号:82-415 国际发行代号:M4141 《中国科技**》杂志为半月刊,由中国科技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创刊于1989年。《 中国科技**》杂志始终着眼于中国科技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并致力于科技产业的推进。确定了在科技类刊物的权威性。据零点公司调查,《 中国科技**》在同类刊物中处于领先地位。 现有栏目:科技事件,科学观点,科技论坛,经济管理论坛,科学教育,工程论坛等。 可刊发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药、农业、物流、管理、建筑工程等多类型论文,本刊在收到作者稿件3个月内刊出,力争做到发表最及时、出版周期最短的刊物之一,为缩短出版周期,投稿一律采用Word文档格式发送电子邮件。在接到稿件后,编辑部在半个月内通知稿件录用情况。来稿请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来稿一律不退,一个月没有通知可自行处理。 本刊实行收取版面费制度。有图形按占版面多少计算,一般3000字左右为宜,稿件发表后,编辑部将邮寄一本样刊。 9 文教** (重点推荐) 省级 教育类刊物 《文教**》杂志是由 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 省级 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文教**》杂志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 文教**》杂志社编辑出版,封面题签:茅盾。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8359;国内刊号:CN32-1032/C。月刊,正刊,可以发表教育研究和各类学校(大、中、小、幼)教学心得、教学技巧等方面的论文。欢迎广大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热爱教育事业的同仁踊跃投稿。 10 *课程 (重点推荐) 省级 教育类刊物 <*课程>系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希望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教改杂志,8K本,国内统一刊号CN14—1324/G4 ISSN: 1673-2162 邮发代号:22-197 。可以代发各类教育类论文,.审稿时间为一周,一个月内发出录用函. 11 科技** (重点推荐) 省级综合性刊物 该刊物为双刊号,ISSN1672-3791;CN:11-5042/N;邮发代号:82-238.正刊发表,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管: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中科国普北京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办刊宗旨:创办本刊旨在跟踪中外高新技术前沿,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化发展。为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促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交流的学术环境,给各行业、各学科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活跃学术思想,为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谏言献策、发表学术论文的平台.刊登稿件范围:本刊主要刊登中外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最新资讯,并刊发能反映中外新技术发展动态,新产品开发进展,及概述各学科最新发展方向的文章.主要栏目:工业、交通、农业、资源环境、区域开发、社会学基础科学、医学、高技术、工程技术、科学管理、教育、经济、政策法规、行业科技纵览、创新与实践、科技展台、科技发展动态、科研机构与科技园区、科技创业与风险投资.一周内发出录用函. 12 **科技 省级综合性 《**科技》杂志是由广西科学技术厅主管、中国科技开发院广西分院主办的省级科技理论综合性刊物。创办于1999年,国内公开发行,融知识性、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8-1151,国内统一刊号为:CN45-1235/N,邮发代号:48-94。为更好地传递科技、经济及文教信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办刊质量和办刊水平,我社特向社会广泛征集优秀作品。作品题材、内容不限,可涉及科技、技术、经营、管理、文教、法制、网络、通信、公路、工程等各个方面,篇幅在3000~6000字为宜。作品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稿件请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联系方法。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栏目:科技与经济 经营与管理 改革与发展 研究与探索 建筑与工程 交通与能源 网络与通信 技术与应用 资产与财务 教育与人才。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本刊已被龙源国际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录,并从明年起全面改版和提升,容量更大,制作更精。一周内发出录用函 13 **企业与科技 省级综合性 《**企业与科技》杂志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广西社会科学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由程思远、钱伟长担任名誉顾问,于光远、李京文、袁隆平等十几位专家领导担任顾问,韦克义、宋继东、钟启泉等组成本刊编委会。本刊创办于1996年,大16开本,内文160P,国内外公开发行,融知识性、理论性、指导性、权威性及可读性为一体。本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7723,国内统一刊号:CN45-1227/N,邮发代号:48-86,定价4元。为满足广大需要发表职称论文或学位论文的作者的需求,本刊2005年全新改版,在维持较高学术质量的基础上增加版面数量,并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主要栏目:研究与探索、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资产与财务、金融与证券、区域经济探讨、人力资源开发、交通与能源、建筑与工程、网络与通信、技术与应用、法制与社会、教育论坛、“三农”探讨。稿件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引用规范。来稿文责自负,严禁抄袭,字数在4000~8000字为宜。请务必注明作者简介、详细联系方式、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一周内发出录用函。 14 电脑知识** (重点推荐) 省级计算机类刊物 《电脑知识**》杂志是由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和安徽省科技情报学会联合主办的一本融知识、技术、信息于一体的电脑类杂志,是目前安徽省唯一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电脑类杂志,创刊于1994年。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杂志从月刊正式改版为旬刊,内容更新、更丰富、更充实(国内刊号:34-1205/TP国际刊号:1009-3044邮发代号:26-185),现已经改版:每月二个学术版(发表计算机类专业论文)。一周内发出录用函 《电脑知识**》于2003年元月改版为旬刊(每月三期),更全面地介绍IT业最新新闻动态,深入浅出讲解电脑软、硬件知识,并详细分析IT认证与等级考试及网络流行资讯。上旬刊以介绍软、硬件经验技巧及IT热点新闻为主要内容,设有新闻天地、软件学堂 、硬件广场、网络与通信等主要栏目;中旬刊则偏重于IT考试、认证信息评述、辅导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经验技巧,设有新闻天地、等考辅导、认证学苑、IT艺术创作等主要栏目;下旬刊多为与网络相关的软、硬件经验技巧、新品介绍、网站推介、网络游戏及网络文学等,设有冲浪互联网、菜鸟园地、动漫世界、网络文学等主要栏目。本刊的全新改版,定将带您步入一个更精彩纷呈的电脑世界。现已经改版:每月二个学术版(发表计算机类专业论文) 15 **科技信息 省级综合性刊物 ★《**科技信息》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科技经济类学术期刊。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半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CN23-1400/G;国际标准刊号ISSN-DK23003。国际标准大16开本精美印刷。★本刊内设: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经济论谈、改革与探讨、技术市场、创新教育、科苑论谈、百花园、数字天地、档案管理、图书馆纵横、信息科学、生态与环境、法制在线、医药与保健等栏目。★《 **科技信息》杂志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教兴国的责任。为振兴科技进步、评定各类职称、推介人才的需求,因此,本刊向广大科研工作者、文教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等征求科技、文教、企业、事业等各个方面的稿件和学术论文,来稿以3000字左右为宜,欢迎来稿。一周内发出录用函 16 世界教育** 省级教育类刊物 《世界教育**》杂志(国内统一刊号CN11-412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937)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期刊。本刊自1987年创刊以来,为广大教育界人士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国内外教育资讯。其内容包括广大教师、学生、科研工作者的优质来稿、我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第一手调研报告、各国教育报刊文章精粹、国外教育文章翻译等。 17 中国** (重点推荐) 经济类核心刊物 刊 名:中国**;刊 期:月刊;主管单位: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主办单位: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出 版:中国**杂志社;国际刊号:ISSN 1005-6432;中国刊号:CN11-3358/F;邮发代号:82-587。《 中国**》杂志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经贸委、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委联合创办的大型财经、商贸和市场资讯类杂志,现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 自1994年创刊以来,《 中国**》杂志紧密围绕国家经济改革、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课题进行报道,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为市场决策者、投资者、消费者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杂志力求突出特色,追求可读性、可视性、贴近市场,贴近读者。同时,连续举办三届的 中国**论坛,更是展现中国**的晴雨表。 18 **大学 学报 省级 <**大学学报》,带硕士点的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南省一级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主办单位: **大学,CN 43-1069/C,ISSN 1007-4074。自然科学版:国内刊号: CN 43-1253/N,ISSN 1007-2985。以上2个版均为省级刊物。版面费1500元,正刊。2周内即可拿到编辑部的通知书。字数尽量控制在4000字以内,如果有图片,每个图片收取20元的制图费。 19 ** 电子技术 省级 《**电子技术》从创刊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七个春秋。二十七年来,本刊始终与我国电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相依相伴。她以全新的姿态为科技精英提供着发展的平台;她以庞大的覆盖面为企业家提供着无限商机;她以完善的技术服务为信息市场架起应用的桥梁。她为传播科学、沟通信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刊属于电子技术类期刊,系国家信息产业系统主管,中国电子学会重点支持,陕西电子杂志社主办,陕西省电子学会会刊,大16开本,内文128页。主要介绍最前沿的技术应用实例,推广最新的设计应用技术,重点刊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及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技术报告、科研成果、综合评论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具有前瞻性、理论性、安全性、实践性、知识性、可续性、资料性。本刊面向高校、军队、科研、生产第一线,全面报道现代电子发展动态,及时、准确、高技术含量的市场信息深受广大业内人士所青睐。本刊分为上半月和下半月两个版本,上半月为《通信与信息技术》版,下半月为《计算机与新型元器件》版。《通信与信息技术》版主要栏目为“测试测量自动化”;“通信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信息前沿”。《计算机与新型元器件》版主要栏目为“新型电子元器件”;“嵌入式与单片机”;“集成电路”;“信息前沿”。中国新闻出版署期刊资料库收藏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检索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藏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61-1224/T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373X;国内邮发代号52-126 国际发行代号M3262。《 **电子技术》(半月刊)在国内的发行量目前已超过2万册,涵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每月1日、15日出版,印制精美,品质一流,面向全国各渠道发行。欢迎各界朋友关注《 **电子技术》(半月刊)。 20 **科技 学院学报 省级本科学报 《**科技学院学报》,本科学报,省级刊物。主管单位: 湖南省教育厅,国内刊号: CN 43-1397/Z,国际刊号: ISSN 1671-9697,月刊 。湖南省一级刊物,正刊。可以安排理科(每年2期)和文科类的论文。 21 **师范 学院学报 省级学报 本刊创建于1988年,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季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 **师范学院主办,主编李光安教授。期刊主要设置数学、物理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气控制工程、土木建设工程等栏目。自创刊以来有33篇论文被国内、外权威文摘收录。期刊先后被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理工A辑和国家科技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网收集,并经国际期刊咨询室推荐进入美国数学评论(MR)检索系统。主管单位:湖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湖南理工学院;编辑单位: **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国内刊号:43-1421/N;国际刊号:1672-5298;邮发代号:42-217 22 电气** (重点推荐) 国家级电子类刊物 《电气**》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注册、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的工业专业期刊,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协办。杂志2001年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为496家“双效期刊”之一。杂志以人、企业、技术、产品为视点,依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的优势,立足于电气&自动化领域,跟踪报道包括工业控制、电气传动、供配电、测试测量以及高低压电器、电力电子等领域的领先技术及管理理念,在目标读者群中确立了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媒体形象,成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知名的品牌工业期刊。杂志为月刊,全彩印刷。CN:11-1244/TM;ISSN:1000-453X;邮发代号:2-108 23 电器** 国家级 电子电器刊物 《电器**》是中国电器**协会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4482/TM,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5578,邮发代号2-941,是电工行业重要的宣传阵地和信息平台,涵盖现场总线、热缩材料、变压器、发电机、微电机、汽轮机、电焊机、大电机、工业锅炉、 焊接材料、电力电子、电工陶瓷、牵引电气、电碳制品、电工合金、绝缘材料、电线电缆、电动工具、高压开关、防爆电器、电站锅炉、水电设备、电站辅机、中小型电机、铅酸蓄电池、分马力电机、电力电容器、工业日用电器、电控配电设备、电工专用设备、电炉及工业炉、通用低压电器、内燃发电设备、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电器附件及家用控制器等36个专业,是一份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同时兼具及时性、针对性和探索性的综合性刊物。 24 医学** (重点推荐) 国家级 医学刊物 《医学**》创刊于1987年,是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分会支持的具有国际国内双刊号的国家级科技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医学**杂志创刊早、读者多、影响大,编委会由国内外100多名知名专家组成,在本学术专业领域享有很高的权威性。 医学**杂志为更好地服务于作者和读者,在原有风格、栏目不变的基础上,特扩大增设了新的栏目内容。本刊主要栏目如下:●医学**医学:专家述评、生物 医学**学、临床医学**学、医学**学技术与教育、医学图书与情报、管理信息、学科动态等。● 临床医学:专题、论著、中西医临床(内、外、妇、儿、五官、整形、美容、护理科)、综述、个案报道等。《医学**》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实用、权威,是本专业科学领域的唯一学术期刊、是国内论文审核、刊发最快的杂志,是从事研究、教学、管理、开发应用、临床等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晋职、晋升的必备读物。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2-98,编辑部常年办理邮购业务,热忱细心为您服务。CN61-1278/R;ISSN:1006-1959;邮发代号:52-98。 25 陕西** 大学学报 科技类 核心刊物 《 陕西**大学学报》创刊于1982年12月,创刊初期为半年刊,限国内发行,1984年起改为季刊,1986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改为双月刊,迄今已连续出版86期。 创刊以来,本刊以全面反映校内外轻工业科技、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引导科技发展,培养学术人才,增进学术交流,推动轻工业科技进步,服务经济建设为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在轻工行业和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为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 陕西**大学学报》为学术性科技期刊,主要刊载轻工行业各学科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论文。内容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工程、皮革及革制品、食品工程、机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及信息科学、工业造型设计、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基础科学众多领域,具有鲜明的轻工业特色和交叉学科特色,主要读者为国内外科研部门的中高级科技人员。 《陕西**大学学报》1992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第一版),在历次期刊评比中分别于1989年获陕西省高教局期刊评比三等奖,1993年陕西省科协期刊评比二等奖,2000年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期刊评比二等奖。2001年11月,我刊被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选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刊物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

土壤学报优秀

你想找工作吧?建议你先上第一职场论坛做个职业规划,看看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职业,然后再找工作,不是更好嘛?补充:如果你保研的话,先恭喜你!不过你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自己将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研究生也是浪费时间。建议你看看第一职场论坛(百度一下即可看到,career001那个地址就是)《80后小硕毕业后失业一年的惨痛经历和成功职业规划》,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对于你读研非常有借鉴意义。如果你想多了解的话,下面是具体介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针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土壤学的发展需要,面向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为我国食物安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土壤科学前沿的竞争,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人。研究员: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人,中初级人员:9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4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后流动站及学位授予点: 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94人。在站博士后18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现设有9个研究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 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其中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 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 此外,该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中英文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陈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6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拥有20多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均挂靠在该所。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瞄准国际土壤学发展前沿,强化现代土壤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挥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产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把研究工作整合为8个主要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相应的8个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研究体系。 方向1 土壤资源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2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方向4 土地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与食物和环境安全 方向6 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方向7 农业与环境技术研发 方向8 现代土壤学理论研究目前该所正主持承担着"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太湖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任务。沈仁芳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养分胁迫和毒害元素胁迫)的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林先贵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的资助,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所主持的开发项目主要有灵芝等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产品、生物肥料、设施渔业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等,大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和三等奖(2006)各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熊毅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曾名其毅。 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发现水稻土的淡色层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与灰化过程和区别;在中国开创了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从事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主编了《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合编了《中国土壤》等专著,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学术报告等二百余篇。赵其国赵其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进行土壤调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员,副主任是周东美研究员和徐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2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4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名。 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与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200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400多篇。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实验室设有开放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经费资助。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是于2007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 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发展目标是综合地运用地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修复与管理等三大研究领域,以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尺度地重点研究土壤内部、界面与相邻环境介质的物质功能、过程预测、监测评价、污染修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旨在建立现代土壤环境学和土壤修复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土壤环境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究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科学的手段研究土壤资源的形成、分类、演化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资源质量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等研究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体数据信息系统。从事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民经济有关决策和评价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进技术。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人。该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设有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资助的"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是"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的挂牌单位。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实施期间,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11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录论文251篇,被EI收录论文63篇,被ISTP收录论文11篇,被CSCD收录论文857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有关组织颁发的专项科技奖励。《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教授;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教授。现任主编是季国亮教授。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研究方向、领域及研究成就简介: 长期从事森林经营学和森林生态学等领域研究工作,对数量森林经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育学及表稀濒危植物生态学等开展了创新性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9项,获国家统计局科研优秀成果二、三等奖2项,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4项。在《林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土壤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山地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武汉植物学研究》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国家一级学会主办或中国科学院系统主办刊物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毛竹专用复合肥),出版《杉木数量经营学引论》、《马尾松人工林经营模式及其应用》、《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专著5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为1930年创立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南京土壤研究所一直肩负着为中国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重任,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面向全国的土壤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逐步发展成为在土壤科学领域研究实力雄厚、分支学科齐全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乃至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该所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是:针对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土壤学的发展需要,面向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为我国食物安全、土壤生产力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实用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土壤科学前沿的竞争,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学理论,建成国际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固定人员:25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3人。研究员:32人(含院士2人),副高级研究人员:68人,中初级人员:9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百人计划"及"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4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 博士后流动站及学位授予点: 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拥有研究生180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94人。在站博士后18人。(以上数据截止至2005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三大研究领域现设有9个研究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 土壤-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 土壤化学与环境保护研究室; 土壤物理与盐渍土研究室; 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 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研究中心; 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其中农业生态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包括中科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土壤分中心; 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 鹰潭红壤生态开放实验站; 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 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秭归实验站。 此外,该所还主办被SCI收录为源刊的《PEDOSPHERE》(土壤圈)以及《土壤学报》、《土壤》等3份中英文学术期刊;图书馆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特约图书馆,藏有中外文书籍和期刊23万册;土壤标本馆保存和陈列了我国不同类型及部分其他国家的近6万号土壤标本;土壤与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计量认证合格单位,拥有20多台大型分析测试仪器。 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均挂靠在该所。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国家需求,以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为核心研究领域,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生态与环境科技创新基地的组织下,推动系列重大科研计划的实施,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为中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瞄准国际土壤学发展前沿,强化现代土壤学理论的研究,继续发挥在中国土壤科学研究中的引领作用,产出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加强支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野外台站功能,提高基础数据的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打造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际化进程,建成世界一流的土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围绕土壤资源与管理、土壤肥力与调控、土壤环境与健康、土壤生物与安全4大重点领域,把研究工作整合为8个主要研究方向,并组建了相应的8个研究团队,形成新兴学科领头、传统学科发展、理论与技术结合的研究体系。 方向1 土壤资源演变规律与可持续利用 方向2 土壤养分与植物营养调控 方向3 土壤污染机制及其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方向4 土地利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其反馈 方向5 土壤生物功能与食物和环境安全 方向6 区域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 方向7 农业与环境技术研发 方向8 现代土壤学理论研究目前该所正主持承担着"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质量演变机制与调控原理"2个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太湖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2个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863)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等一批国家和有关部门下达的重大科研任务。沈仁芳 沈仁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致公党江苏省委委员。1965年10月出生于浙江萧山。1986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现浙江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分别于1989年和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95年英国RothamstedResearch博士后一年,1998-2000年在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获STA支持工作2年,2000-2002年在日本香川大学获JSPS支持工作2年。200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任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在国内外从事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环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耐逆境(养分胁迫和毒害元素胁迫)的生理机制、作物养分高效吸收利用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污染控制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前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9篇。主持的主要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重要方向项目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林先贵 林先贵,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南京土壤所-香港浸会大学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南京中科院跨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从事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在菌根真菌、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污染农田土壤生物修复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获得国际科学基金会(IFS)的资助,先后主持或参加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所主持的开发项目主要有灵芝等药用真菌的系列保健产品、生物肥料、设施渔业水质净化工艺与设备等,大部分成果已转化为商品。目前正在主持的国家项目有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获得过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和三等奖(2006)各一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999)。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环境微生物及其应用。熊毅 熊毅,1910—1985年,土壤学家,贵州贵阳人,曾名其毅。 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毕生从事土壤研究工作,首先发现水稻土的淡色层是铁锰还原淋溶的结果,提出了水稻土形成与灰化过程和区别;在中国开创了土壤粘土矿物和土壤胶体化学的研究;组织并领导了华北平原土壤调查研究,对华北平原旱涝盐碱危害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在国内首次采用“井灌井排”法治理盐碱地取得了重大成就。晚年从事土壤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对太湖地区水稻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 主编了《土壤胶体》、《华北平原土壤》,合编了《中国土壤》等专著,先后发表科学论著、学术报告等二百余篇。赵其国 赵其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1930年2月25日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年华中农学院农学系毕业。曾任南京土壤所所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委员会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环境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山地研究中心理事,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及世界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在热带土壤发生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指出红壤元素迁移的顺序、红壤化过程目前仍在进行的论据,以及红壤相对与绝对年龄的范围。指出运用红壤渗透水组成、游离铁等作为红壤化过程指标的重要性,并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对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的途径。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的评价方案,为制定热作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进土壤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土壤圈”研究的新方向,建立了中国土壤学界第一个开放实验室-“土壤圈物质循环开放研究实验室。在长期从事中国南方红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提出土壤分区整治、退化土壤改良,以及土壤生态与环境评价的多种规划与开发方案。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人员进行土壤调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其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圈物质循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是沈仁芳研究员,副主任是周东美研究员和徐华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周健民研究员。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研究员26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4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6名。 实验室重点研究高强度人为活动下土壤资源的演变规律和退化防治措施;土壤养分供应与植物营养调控原理与方法;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理论和技术;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土壤生物过程及其调控技术。主要目标是:建立以土壤质量为核心的现代土壤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建立土壤资源信息系统,实现土壤资源数字化管理;发展水肥高效利用与农业清洁生产及污染土壤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提出农业与环境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提高土壤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服务。 2000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地方各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励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其中SCI刊物论文400多篇。 实验室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实验室设有开放基金,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工作平台和经费资助。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 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是于2007年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的。 该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发展目标是综合地运用地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主要针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和国家迫切需要的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和修复技术,围绕土壤环境监测与安全、土壤环境过程与健康、土壤环境修复与管理等三大研究领域,以环境污染物质为主要研究对象,多尺度地重点研究土壤内部、界面与相邻环境介质的物质功能、过程预测、监测评价、污染修复和风险管理等内容,旨在建立现代土壤环境学和土壤修复学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为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关键技术;建立国际一流的土壤环境科学和土壤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科技研究中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实验室 运用土壤学、土壤地球化学、信息科学的手段研究土壤资源的形成、分类、演化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不同利用条件下土壤资源质量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3S”技术等研究土壤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和建立土壤-地体数据信息系统。从事土壤及其生态环境监测、预测、恢复、改良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国民经济有关决策和评价部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也为从事农业、环境、生态科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先进技术。目前,研究室共有在职研究人员15人,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1人。 该所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同如英国洛桑试验站、日本农业环境研究所等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签订了长期全面合作协议。设有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共同资助的"中德土壤与环境联合实验室"以及与香港浸会大学共建的"土壤与环境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并是"全球土壤修复网络(GSRN)"亚洲分中心的挂牌单位。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实施期间,研究所先后主持承担了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项目,2项“十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863计划)专题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11项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研究所共被SCI收录论文251篇,被EI收录论文63篇,被ISTP收录论文11篇,被CSCD收录论文857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申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有14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16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作为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了多项有关组织颁发的专项科技奖励。 《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该刊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于1948年12月创刊。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工作停顿,《土壤学报》也被迫停刊。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该刊为16开本,每期14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2002年起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是宋达泉教授;1950~1954年主编是马溶之教授;1955~1983年主编是熊毅教授;1984~1996年主编是鲁如坤教授。现任主编是季国亮教授。该刊编辑部现有编辑人员4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