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食品安全硕士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3 06:20:16

食品安全硕士类论文参考文献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1] FAO/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 28-30 Marrakesh,Morocco.[2] FAO/ Conference O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25-28 ,Budapest Hungary.[3] FAO/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Guideline forstrengthening national food control system.@FAO WHO Rome,2003.[4] FAO/’s 2nd FAO/ WTO Global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 OCt. 10-14,2004,Bangkoko Thailand.[5] global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 safer food for better health. ¦HO 2003.[6]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the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greement. May 1998.

自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和马铃薯以来,近十年来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和发展非常迅速。种植了100多种植物,包括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大豆、油菜、亚麻、向日葵和经济作物西红柿、黄瓜、芥菜、甘蓝、花椰菜、胡萝卜、茄子、生菜、芹菜和其他蔬菜作物; 苜蓿、白三叶草; 苹果、核桃、李子、木瓜、瓜类、草莓和其他水果; 矮牵牛、菊花、康乃馨、加兰花和其他花卉和杨树品种。应该说,转基因植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突破。在中国,粮食和豆科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以水稻和大豆为例,介绍植物基因工程的新进展。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食品安全论文文献参考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刘铮铮;;RFID技术在安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年06期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侯劲青;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中小型生鲜食品企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陈超;猪肉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曹锋杰,胡勇;供应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06期赵芳;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0年08期黎继子 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2) 李旭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 Jeff Cawley;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J];Food Quality magazine; October/November 2006 Athapol Noomhorm, Imran Ahmad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Food Safety: South & East-Asia Scenario[J]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 17 (2008) , No. 4

根据你的论文题目,要着重食品安全和供应链管理相关的一系列书籍,但是要着重于食品安全,以下的文献你可以参考:[1]科技部.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2003.[1]科技部.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2003.[2]〔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美〕玛丽恩·内斯特尔.食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毕金峰.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原则与应用食品药品发展与监管,2004,(2).[5]陈君石.国外食品安全现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法制,2002,(10).[6]汤天曙,薛毅.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2,(4).[7]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杨洁彬,食品安全性,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9]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5月[10]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年[11]张成海,供应链管理与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林榕航,供应链管理(SCM)教程— 管理导向的价值链、物流管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3]范丽君,郭淑红,王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4]黎继子,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15]王凤山,叶索文,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16]Joel Tan, Leong,供应链管理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希望能帮到LZ

食品安全论文参考文献文献

[1] FAO/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 28-30 Marrakesh,Morocco.[2] FAO/ Conference O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25-28 ,Budapest Hungary.[3] FAO/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Guideline forstrengthening national food control system.@FAO WHO Rome,2003.[4] FAO/’s 2nd FAO/ WTO Global Forum of Food Safety RegUlators, OCt. 10-14,2004,Bangkoko Thailand.[5] global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 safer food for better health. ¦HO 2003.[6]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the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greement. May 1998.

刘铮铮;;RFID技术在安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年06期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侯劲青;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中小型生鲜食品企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陈超;猪肉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曹锋杰,胡勇;供应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06期赵芳;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0年08期黎继子 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2) 李旭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 Jeff Cawley;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J];Food Quality magazine; October/November 2006 Athapol Noomhorm, Imran Ahmad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Food Safety: South & East-Asia Scenario[J]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 17 (2008) , No. 4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渗透到校园,直接影响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一些,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浅谈校园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

摘要:本文结合六盘水市中小学校内食堂、学校周边饮食店和食品小卖部的监督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探索学校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 食品安全 卫生监管

学校食品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关系到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六盘水市卫生监督所把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列为卫生监督管理的重中之重,各学校自身管理也得到加强,学校食堂卫生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校园食品安全的实际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隐患,需要进一步采取管理对策来解决和消除,这是对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

1、 学校食品安全现状

校园食堂现状

全市大中小学校共有一百多家食堂,普遍存在面积偏小、布局不合理、“三防”设施不全、餐具消毒保洁不完善、留样设施不足、食品采购未索证等问题。

学校周边饮食店

市区中小学周边500m范围内,小餐馆、小饮食店及饮食摊点较为集中。小吃摊点主要以煎、烤、蒸干点食品供应早餐,消费主体为学生与年轻上班族。大多数摊点均缺乏基本卫生设施,从业人员几乎无证。一部分小餐饮店经营面积达不到要求,洗菜与洗餐具水池混用、无固定消毒设施、无保洁设施的,能出示健康证明的仅2/3。许多店均存在生熟食品、食杂品混放现象,员工 *** 工作服上岗操作,采购食品与原料不索证等情况。部分店内还查出过期食品和无标食品。

校内与校周边小卖部

检查校园及周边的食杂小卖部,其中发现采购食品未索证的达,食品标识不符合要求达,存在“三无”或过期食品的达。不规范食品以蜜饯、瓜子和其他小食品类最多,糕点和饮料次之,少数存在自制风味小食品。小卖部从业人员以退休工人、外来打工者居多,部分人员同时还身兼多活***制作食品、收钱、干杂务***,甚至存有学生自己到食品柜中挑拣食品的现象,对食品安全及法律意识淡薄。

2 、问题原因分析

学校食堂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

随着本市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区部分中小学校现有学生数大大超出学校食堂施工时预计数,导致目前食堂面积偏小,运作处于超负荷状态。一些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因资金和场所条件等因素,食堂设施陈旧,存在粗加工、切配、烹饪同处一室的状况。小部分学校由社会餐饮公司承包,承包者抱有临时观念不愿投资进行改造。部分食堂管理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到位,各项卫生制度落实措施不力,水池与操作用具等没有明显标识,食品生产流程中存在交叉使用现象;冰箱内食品不及时清理、冰箱积霜积污严重,增加了食品交叉污染的机会;还有从业人员图方便,擅自拆掉纱门、纱窗或破损后不及时更换,上岗操作时未穿戴工作衣帽、留长指甲、戴戒指等不规范行为;采购食品及原辅料时未能及时索取到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至索证工作流于形式。

利益驱动不顾法律法规的制约

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饮食摊与小餐饮业主文化与生活层次较低,受利益驱使所致。一些小吃摊主利用时间差***其经营时间正是监督部门非正常工作时间,接受监督检查较少***而擅自雇用帮工或转包他人经营获利;一部分饮食店未经规划允许,利用民宅破墙开店,无法办理相关证照,无证经营;有的超越卫生许可范围,擅自经营中餐和煎炸食品,但其基本卫生设施却达不到标准;另有一些小餐饮店频繁更换业主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簿,卫生状况堪忧。

许可准入门槛低下的吸引因素

选择在学校周边的食品小卖部,常为经营方式简单、操作环节少、许可准入门槛低,成为低成本经营户瞄准学生这样比较庞大消费群体的一种经营方式,又因食品品种丰富而易吸引低年龄学生前去消费。这些经营人员普遍素质偏低,食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卫生安全问题甚是严峻。

3、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学校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

国务院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落实主管校长食品安全负责制。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可会同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明确校长是学校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在建立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分管领导负责及专职或 *** 食堂管理员具体管理,建立分级管理、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作为教育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经常深入学校对食品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巡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督促整改意见。

推行学校食堂科学管理体系

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应以“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餐饮业与集体供餐单位卫生规范”为依据,注重学校食堂新、改、扩建工程的预防性卫生监督与许可前的现场卫生学评审。学校应加大硬体设施、加工场所环境与布局改造的资金投人,使工艺流程更趋合理,日常管理更加规范。积极推行或汇入一些适合学校食堂管理的先进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有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和5S***餐饮业“五常”法***,使食品经营人员掌握操作规范和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严把食品采购贮存关、加工关、销售关、餐具消毒关,建立留样制度,注重经营过程的个人卫生,了解预防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及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基本知识,增强学校食堂内部操作人员风险意识,使学校食堂运转符合法律法规要求,最终实现提高食品安全性、避免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食品安全监督部门应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社群宣传画廊、学校健康教育课等载体对开展多形式多方位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定期对学校食堂炊管人员和小卖部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国家食品安全相关法规、食品安全标准等相关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相关要求,掌握必要的食品卫生专业知识,切实提高做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能力和自觉性。同时加强学生健康饮食营养知识的科普宣传,向学生介绍购买食品时的注意事项,鉴别假冒伪劣食品的简单方法、健康饮食的基本食品卫生知识,使其能正确选择食品,提高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努力改善学校食堂设施与条件

***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将食堂建设及其设施条件作为学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考虑,使学校食堂建设及其设施条件与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同步进行。特别要加大对民工学校食堂建设与条件改善的工作力度,使之尽快得到改善,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求。

加大综合监督执法力度

卫生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工商、质监、农林、食品药品监督部门之间加强合作、联手执法,加大对学校食堂、校内食品经营部、学校周边饮食摊店和食杂店的卫生安全监督,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监测频度,积极持久地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同时,争取公安、城管等部门配合,对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沐仁.金华市学校食品安全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

[2]周红霞.学校食堂卫生存在的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

[3]廖文科.我国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

[4]龚怀新.常熟市学校及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8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你去看下(食品与营养科学)期刊里面别人写的论文里面应用了哪些参考文献也是可以的

高校食堂是高校后勤的重点,而高校后勤,是我国高等 教育 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一项最具有保障性,建设性与基础性的工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校食堂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论高校的学生食堂管理

高校食堂管理论文内容

“民以食为天”。高校食堂伙食的质量,学生的满意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难怪社会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全国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此言并非危言耸听,它反映了办好高校食堂伙食的重要性。2008年10月30日,海南华南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就因学校食堂伙食不好、水电使用不方便,集体“出逃”,冲到校外用餐,其他学生则在操场和教学楼起哄,致使当天课堂停课,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日益得到彰显和落实,高校学生的伙食质量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一些高校追求学生食堂利益最大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堂经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意识淡薄。二是不讲究食堂功能区分,把所有的场地都租赁出去,造成食堂布局凌乱不堪。三是食堂内设施不足,食品不能完全进行分类摆放,加工流程不能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动物类 食品与植物性食品加工未能分开,餐用具洗消设施简陋,清洗消毒不到位。四是进货 渠道 不规范,贪图便宜,常采购假冒伪劣物品,甚至使用地沟油,严重危害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

如何加强对高校学生食堂的有效管理,笔者认为,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的 方法 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加强质量管理,落实 规章制度

高校的食堂管理和 企业管理 一样,没有严格的质量意识、健全的管理制度、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的。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的作法是: 一是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用制度管人。该院制定了《学生食堂管理制度汇编》,对食堂的生产服务流程进行全面的细化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奖罚分明,充分调动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加强对炊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学院将《食品安全法》分解到各个工种的职责之中;定期请防疫站的执业医生给炊管人员讲授食品安全、营养卫生知识和食物搭配方法;利用暑期,选派热爱厨师工作、有一定烹调技术的同志到烹饪学校学习厨艺,增加食堂的花色品种和提高饭菜质量。

三是建立和完善检查落实制度。成立食堂安全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食堂安全卫生责任追究制。定期检查食堂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对食堂卫生安全、食堂操作规程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把关,使检查工作经常化、规范化,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四是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管理办法。每年都要组织食堂管理和工作人员到省内各兄弟院校学习取经,用外校的先进管理 经验 来指导、改进自己的工作。

五是加强炊管队伍建设。注重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逐年提高食堂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尽量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食堂工作人员队伍,使他们热爱本职岗位,做好服务工作。

二、抓好饭菜质量,平抑食堂价格

提高饭菜质量和控制饭菜价格是办好高校食堂的重要举措。在丰富饭菜品种的前提下,学生食堂的价格必须从就餐者经济状况的实际出发,使绝大多数同学,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同学能吃得起、吃得饱、吃得好。在物价不断攀高的现在,该院仍然保留有4元/餐,且保证吃好吃饱的伙食标准。

一是每年组织一次烹调技能比赛。该院每年都要组织食堂厨师、面点师举行技能比武活动,比武项目分为规定品种和自选品种,对优胜者给予奖励,通过技能比武活动,提高了烹调技术,促进新菜式品种的推出,达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

二是每年组织两次饭菜质量、服务质量评比活动。为提高食堂的饭菜和服务质量,食堂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质量评比活动,对优胜者给予张榜表扬和奖励,促进了食堂人员内部比学赶超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师生员工对食堂的满意率和就餐率。

三是每学期召开一次针对食堂问题的学生代表座谈会。征集学生对伙食管理的意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让高校食堂实行民主监督管理。

四是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解决学生反映的伙食问题,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学生对伙食有意见,就会马上发帖到校园网上。为搞好伙食管理,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意见和建议,避免意见扩大化,或造成不良的影响,该院要求食堂管理人员每天上班第一时间首先浏览校园网,查看学生有无对食堂伙食的投诉,对学生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后勤及食堂管理人员要及时作出回帖和做好解释处理工作,使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尽快得到妥善的答复和解决。同时后勤处也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做好伙食管理宣传工作,与学生交流对话,把当前饮食服务部门的一些做法、当前市场物价情况、伙食管理的 热点 和难点问题等等,发帖到校园网,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伙食管理的全过程,把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化解服务与被服务人员之间的矛盾,共同搞好食堂伙食管理。

五是认真解决贫困生的吃饭问题。该校的每个学生食堂都设置了贫困生打饭窗口(或经济饭菜窗口),切实做好和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饮食问题。

三、引进特色经营,丰富饮食品种

该院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消费层次学生对饮食的需求,积极引进南北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进入校园,开办了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粉、面、粥、经济快餐等,同时开办好夜宵,方便晚自习学生的饮食需要。把大众食堂办成餐厅式的服务,创造条件办好餐厅宴席,接待学生、亲朋好友聚餐,增加营业收入。使食堂在经营服务上达到人气旺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学生食堂。不断提高食堂经济效益,使食堂逐步走向自我良性发展的道路。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食堂以人为本、薄利多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成功经验,受到了全院师生的一致欢迎,也赢得了周边院校的纷纷效仿。

高校食堂管理论文文献

[1] 李佳・论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6期

[2] 蒋贤根・对我国学生食堂加强卫生管理的建议 《教学与管理》 2001年20期

[3] 梁建宁・学校食堂量化动态管理工作分析 《医学动物防制》2006年第11期

关于高校食堂管理的探索

高校食堂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学校食堂为学生提供饮食服务,这与学生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饮食安全问题是食堂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故学校必须加强对食堂卫生安全的监管。本项目就是通过对学校食堂现状及其管理制度与监管力度进行分析,并加以运用IOS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路,来构建食堂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操作运行流程。

高校食堂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ISO9000体系 高校食堂 KACI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2095-3089(2014)03-0233-02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人数剧增。这种现象直接给食堂带来了巨大的管理压力。寻求高效的管理制度,运用有力的监督机制以确保食堂餐饮服务卫生安全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就以推进食堂的安全监管入手,引入ISO9000体系,对食堂管理的规范、高效进行探索。

1.高校食堂管理现状

现今大多数食堂采用的是承包经营的模式。承包者通过变换量、价、质等的食品属性,赚取大额利润。盲目的招标还会导致食堂培养的技术骨干大量流失。同时,食堂招人,对于非技术人员,应聘者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另外,招聘、解聘从业人员手续过于简单,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给学校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

2.高校食堂管理模式探索

应对以上管理现状,要提高其运行管理,就必须从承包方选择、食堂人员、管理制度、食堂责任和食品等方面出发,可以借用ISO9000体系,通过构建与运行现状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来保证食堂的安全有效运行。

初步建设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ISO9000后的高校食堂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了解师生对食堂产品的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方针、目标以及管理体系。通过规定相关的过程,使其能持续受控,生产师生所能接受的食堂产品。

根据其管理特点和总体过程规范建立相应的文件体系。体系中应该包含食堂在其运行的各个管理方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形成包括:食堂的质量手册,管理程序文件,监管控制程序指导书以及各种相应记录的可控文件,并根据文件的特性予以保存和更新。

形成的可控文件应该从管理上和产品上明确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方面,食堂管理和技术人员从教育、培训、技能等方面择贤录用,并适时提供培训以帮助其获得由于需求变化所需的新技能。在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方面,定期维护或更新生产所需要的设施设备,保证生产所需的条件要求,优化工作环境。

对于食堂采购部分,食堂应该明确采购信息,包括产品材料、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批准、人员资格、质量管理体系等要求。同时,食堂要做好采购产品的验证,以确保采购符合采购要求。如果食堂采取采购外包政策,就应根据外包方提供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采购外包方。

最后,食堂还应该对所提供的食品或服务做好分析和监督监控,持续改进自身的食品和服务,对已发现和潜在的不合格因素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 措施 ,从而保证食堂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食堂ISO9000体系对现今高校管理现状的改进

食堂在运用ISO9000体系后,学校对承包方进行评审,择优录取,避免了高校食堂承包存在的承包方资质不足导致食堂运行管理效率低下现象。

建立了ISO9000体系的高校食堂将明确自身所拥有并能使用的人力、物力以及管理资源。在人才管理方面,食堂将确定从事影响食堂产品与要求的符合性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并可能会通过技术培训或遗失交流的形式增加其对岗位的符合性。同时,通过明确内部人员的职责权限,做好内部沟通来建立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为持续提高其有效性提供依据。

建立了ISO9000体系的高校食堂将有明确的食堂产品生产程序,确保食堂产品的实现,制定出食堂产品的质量计划,并通过与学校师生的有效沟通做到食堂提供满意的食堂产品的能力。

食堂还将建立有效的生产监督过程,持续改进程序和相关的管理过程。在明确自身职责后,从内部管理出发,在明确质量方针、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沟通进而实现高效管理。

模型分

RACI模型是用以明确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个角色及其相关责任的相对直观的模型,主要用来定义活动参与人员的角色和责任。具体意义如下:

●谁批准(A=Accountable):对任务全面负责,决策任务是否进行。

●谁负责(K=Responsible):执行任务的角色,具体负责操控项目、解决问题。

●咨询谁(C=Consulted):在任务中提供指定性意见的人员。

●告知谁(I=Informed):被通知结果的人员。

RACI模型对现阶段食堂的分析

现以中国民航大学食堂的运行管理现状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民航大学食堂内相关工作人员有:总经理、运行副总经理、安全值班员、组长、销售员、厨师、清洁员、伙计。管理制度为责任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间竞赛的形式进行窗口经营。小组成员包括:组长、销售员、厨师和伙计。小组内具有明确的分工,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协调和卫生工作,以小组责任的形式担下整个小组的安全责任,并负责执行生产前准备和生产前准备监督工作。小组内销售员主要负责执行食堂产品销售。小组内也分配相应的厨师,厨师对食品生产负责,并负责执行生产前准备。在小组之上设立安全值班员,负责并执行对食堂工作人员与工作质量的监管与生产前的准备监督。清洁员主要负责食堂卫生和回收并清理餐具。伙计对食堂工作区的生产工作提供协助。运行副总经理对生产任务进行分配。总经理为食堂最高管理者,对食堂整体运行负责。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生产前准备阶段出现了两个“R”(负责),即出现交叠,组长与厨师都对食堂生产前准备工作负全责,这就产生了责任冲突。

RACI模型对ISO9000体系食堂建设分析

对比 RACI模型对现阶段食堂的分析,运用ISO9000体系对现状进行改进。

改进后总经理对任务分配负责,对食堂总体安全运行负责:运行副总经理对制定非配负责:安全值班员负责产品生产监督,并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组长对生产前准备、生产前准备监督、产品销售负责,并带领小组成员执行产品生产、产品生产监督工作;销售员负责产品销售;厨师负责产品生产,执行组长下达的生产前准备工作:伙计则执行生产前准备和食堂产品生产工作:清洁员主要对回收与清理餐具负责。

经过ISO9000体系的改进,厨师在生产前准备阶段将不负责准备,而改由组长负责、厨师执行。从上表可以看出在食堂运行的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唯一的人员对该项目负责,都有着明确的分工与责任。相较于原先的食堂管理模式,每个食堂工作人员的责任相对集中,只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内容富有责任。

高校食堂管理论文文献

[1]高校食堂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台诚膳食新闻网,2011-12-09

[2]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08/ISO9001:2008

[3]王向前RACI自适应软件研究与实现,平顶山学院,煤炭技术,2010(12)

有关高校食堂管理论文推荐:

1. 有关高校食堂管理论文

2. 有关公司食堂管理论文

3.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论文

4. 有关高校餐饮管理论文

5. 浅谈机关食堂管理论文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食品安全论文参考英文文献

刘铮铮;;RFID技术在安全食品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6年06期包文娟;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与食品质量安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侯劲青;供应链管理思想对中小型生鲜食品企业的启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陈超;猪肉行业供应链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曹锋杰,胡勇;供应链物流在食品行业中的运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3年06期赵芳;基于我国食品安全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0年08期黎继子 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安全 [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2) 李旭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11) Jeff Cawley;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J];Food Quality magazine; October/November 2006 Athapol Noomhorm, Imran Ahmad ;Foo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Food Safety: South & East-Asia Scenario[J]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earch ;Vol. 17 (2008) , No. 4

“别给我一个网站让我自己找”真懒~ 有也不给你,呵呵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海外Updated Fri. Apr. 13 2007 12:35 PM ETAssociated PressSHANGHAI, China -- The list of Chinese food exports rejected at American ports reads like a chef's nightmare: pesticide-laden pea pods, drug-laced catfish, filthy plums and crawfish contaminated with salmonella.美国港口拒绝接受的中国出口食品清单听起来像是厨师的噩梦:含农药的豌豆、吃过药的鲶鱼、肮脏的洋李和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龙虾。Yet, it took a much more obscure item, contaminated wheat gluten, to focus . public attention on a very real and frightening fact: China's chronic food safety woes are now an international concern.然而,正式一个鲜为人知的产品-被污染的麦麸,让美国关注一个非常真实和可怕的事实: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In recent weeks, scores of cats and dogs in America have died of kidney failure blamed on eating pet food containing gluten from China that was tainted with melamine, a chemical used in plastics, fertilizers and flame retardants. While humans aren't believed at risk, the incident has sharpened concerns over China's food exports and the limited ability of . inspectors to catch problem shipments.近几周来,美国大量的猫和狗死于肾衰竭,原因是吃的宠物食品中含有从中国进口的麦麸,这种麦麸被三聚氰胺(一种用于塑料、肥料和阻燃剂的化学品)污染。虽然人不会受到伤害,但这事情加剧了人们对中国出口食品的担忧,也使人们更担心美国检查人员发现问题货物的能力是有限的。Just as with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s of meat, produce, and processed foods from China have soared in recent years, prompting outcries from foreign farm sectors that are feeling pinched by low Chinese prices.近年来,从中国进口的肉、农产品和加工食品迅速增加,引起了外国农业部门的强烈抗议,因为中国的低价产品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Worried about losing access to foreign markets and stung by tainted food products scandals at home, China has in recent years tried to improve inspections, with limited success.一方面担心失去国外市场,一方面又受到国内食品污染问题的刺激,中国近年来努力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但是效果有限。The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faces are legion. Pesticide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s are used in excess to boost yields while harmful antibiotics are widely administered to control disease in seafood and livestock. Rampant industrial pollution risks introducing heavy metals into the food chain.目前政府面临一大堆问题,为了增加产量,农作物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为了控制海产品和家畜的疾病,使用有害抗生素的现象很普遍。严重的工业污染使重金属有可能进入食物链。Farmers have used cancer-causing industrial dye Sudan Red to boost the value of their eggs and fed an asthma medication to pigs to produce leaner meat.农民们为使鸭蛋卖个好价钱而使用可致癌的工业染料苏丹红,为提高猪的瘦肉率而给猪喂食平喘药。China's Health Ministry reported almost 34,000 food-related illnesses in 2005, with spoiled food accounting for the largest number, followed by poisonous plants or animals and use of agricultural 年中国卫生部报告的食品引发疾病的案例近万起,其中变质食品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有毒蔬菜和肉制品及农业化学品的实用。With China increasingly intertwined in global trade, Chinese exporters are paying a price for unsafe practices. Excessive antibiotic or pesticide residues have caused bans in Europe and Japan on Chinese shrimp, honey and other products. Hong Kong blocked imports of turbot last year after inspectors found traces of malachite green, a possibly cancer-causing chemical used to treat fungal infections, in some fish.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全球贸易,中国出口商正为不安全的做法付出代价。过量的抗生素和农药残留使欧洲和日本禁止进口中国的虾、蜂蜜和其他产品。去年在一些鱼中发现可致癌的孔雀石绿(用于某些鱼类的真菌感染治疗)以后,香港开始禁止进口多宝鱼。One source of the problem is China's fractured farming sector, comprised of small landholdings which make regulation difficult, experts said.专家们说,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农业部门处于割裂状态,增加了管理难度。For foreign importers, the answer is to know your suppliers and test thoroughly, food industry experts said.业内专家说,对于外国进口商来说,解决方法就是了解供应商并进行彻底检验。

Annex 3: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中国农业政策与食品安全--------------------------------------------------------------------------------IntroductionFood secur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olicies and food securityChina's food economy prospectsIssues and challengesConcluding RemarksReferences--------------------------------------------------------------------------------IntroductionChina's effort to produce enough to feed its growing population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It feeds over one-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th only one-fifteenth of the world's arable land. In recent history, China has either exported food or imported relatively little. China was a net exporter of food, even of grain, in the 1950s. Although China became a net importer of grain in the 1960s, the share of net imports to total domestic consumption was marginal. Net import shares reached approximately three percent in the early reform period (1978-84), then declined to approximately one percent in the following period (1985-90). China has since become a net grain exporter, except in 1995 when it had a record level grain imports of nearly 20 million tons. Net exports between 1992 and 1994 were over 5 million tons China's grain imports may grow slightly in the coming decades, the nation has developed a strong position as a net exporter of food (both grain and non grain) in value terms by exporting high value-added foodstuff including livestock products and other processed food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 Net food exports grew to billion US dollars in 1985 and peaked at billion dollars in 1993, from a state of balanced trade (in value terms) in 1980 (China Customs Statistics).China's future food security, however, is a subject of growing concern. First, although China's food production has grown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year-to-year fluctuations of food supply and prices are significant. Market stabilization and food price inflation have been among the major targets of government policy since the late 1980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siders maintaining a comparatively high level of food self-sufficiency, avoiding supply shocks, and stabilizing consumer prices, a matter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Only when the Chinese people are free from food avail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food supply worries can they concentrate on and support the current reform, thus ensuring a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State Council, 1996).To this end, the government recently adopted measures to stabilize domestic food supply and stabilize the market - these measures include administrative and economic intervention in food 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 systems, national and local food reserve schemes, price regulations, international trade, factor markets,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 food security and access to food are mainly poverty issues. Although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is strong, it is uneven across regions. Farmer's incomes in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regions of China continue to grow more rapidly than those in the west and southwest.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region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within regions continues to grow (MOA, 1997). In the early 1980s, tremendous progress was made in addressing China's poverty problem, mainly due to the government's rural reform program. However, this progress has slowed down over the past ten , China's food supply availability could be a major food security issue in the coming decades if policies were not formulated in the right directions. Worldwide, food production growth rates have outpaced population growth in recent decades, implying increased food availability per capita. Furthermore, the decline of real food and feed grain prices internationally over the same period implies that supply increases have exceeded increased demand. However, the situation differs from country to faces the great challenge of feeding its growing population with declining land, water, and other food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 of labor and domestic food production cost. Food supply availability in China is important not only because it concerns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 but also becaus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has led to competition for resource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s, strong income growth, rapi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All of these stimulat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officials and scholars have focused food economy and food security concerns on the grain economy because grain (both food and feedgrain)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China's food supply. Historically, grain fundamentalism, the provision of adequate cereal grain supplies at low stable prices to urban residents, has been an overriding government concern. Recurring food shortages, particularly the famine of the early 1960s, increased the official desire for assured and secure grain supplies. This concern, coupled with rapidly increasing urbanization, domestic infrastructure and transport constraints, domestic grain price spikes in 1994/1995, Brown's 1995 prediction that China will become an importer of massive amounts of grain in the next few decades, the weaknesses of the fiscal system in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particula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past 4 number of recent studies conducted by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led to a consensus that while the increases in China's grain imports will be marginal and the nation will remain at a high level of food self-sufficiency in the coming decades, China's long-term food security is an issue of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ignificance. The sheer size of China's economy and its rapid growth will make China a crucial influen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world markets for inputs and outputs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business, and industry. Along with this growth is its gradual progress toward market-orientation and global integration, urbanization, the shif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from agriculture to other sectors, and dietary diversification. Small adjustments to China's food supply and demand, agricultural input demand shifts,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selection of food security policy will each have large effects on world agricultural paper evaluates China's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review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sector, considers the role of food policies, particularly the most recent price and marketing reform policies, in improving the food situation, and identifies key issues related to food security which require further intervention. The next section reviews previous achievements and sources of growth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The third section analyzes current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and their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The fourth section predicts the shape of China's food economy over the next three decades; while the fifth section discusses the major challenges and constraints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security. Concrete measures and options towa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food production are suggested in the final securit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Food security: an overviewSummary of China's approaches to improved food securityOther issuesChanging role of agriculture in the economy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owth--------------------------------------------------------------------------------Food security: an overviewChina's ability to feed over one-fifth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th only seven percent of the world's arable land is widely acclaimed. China, with more than billion people in 1997,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Its experienc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change, improved incentiv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among other policies in improving food security with limited natural of foodChina's per capita food availability and consumption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Average per capita food availability has grown from less than 1700 kcal in 1960 to 2570 kcal per day in 1995 (Table 1)[19]. Increased domestic production is almost solely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food availability. Protein intake and fat consumption per capita per day increased over the same period, from 42 grams to 70 grams, and 17 grams to 45 grams, respectively. Both figures exceed average nutrient availability in countries with comparable per capita GNP composition changes of Chinese diets are consistent with growing income (Table 1). Nutrient sources are a powerful indicator of the population's economic wellbeing. In low income countries, the average diet includes a high percentage of nutrients from crops, while a typical developed country diet includes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nutrients from animal sources. In China, traditional diets were typically based on cereals, vegetables, and small quantities of meat and fish. Consumption of relatively expensive non-cereal food items, particularly livestock products and fish, have increased with rapid increases in per capita income, urbanization, and market expansion (Huang and Bouis, 1996).Aggregate household food securityAggregate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FAO's WFS (1996), Chinese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as measured by the aggregate household food security index (AHFSI) and the level of food inadequacy, follow overall national averages. The AHFSI increased from a low level of 70 percent in 1969-71 to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nearly 80 percent in 1990-92, while food inadequacy declined from slightly over 14 percent to approximately 3 percent in the same 1. Nutrient availabilityYearEnergy(kcal)Protein(grams)Fat(grams)Crop ProductsAnimal ProductsEnergy(%)Protein(%)Fat(%)Energy(%)Protein(%)Fat(%)1960376372419702087532396936747332949060610407999525707045888151121949Table 2. Per capita daily nutrient intake by income group in sample provinces, groupSichuanNingxiaHebeiZhejiangGuangdongBeijingEnergy intake (kcal)Average233524022227246024252309Poorest 10%019712129196010% - 25%206821422093225% - 50%22712319220123142191209150% - 75%24852480225625592583237175% - 90%260626422284271125322605Richest 10%285230742559298327972972Protein intake (g) 10% - 25% - 50% - 75% - 90% 10% intake (g) 10% - 25% - 50% - 75% - 90% 10% per capita income (yuan)Average55864365899110271270Poorest 10%25123020429943348810% - 25%347320525% - 50%443457499739809101250% - 75%57968669210581075134675% - 90%7569759488Richest 10%1116320332633Household food security by income groupTables 2, 3, and 4 show household nutrient intake and source by income group based on a food and nutrition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Preventative Medicine (CAPM) and the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SSB) in 1990,. Tables 5 and 6 show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equity as well as poverty in the rural China based on a food consumption and expenditur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SSB for the years 1978- intake varies greatly across income groups, although average per capita energy intake in all sample provinces topped 2200 kcal (Table 2). Daily energy intake of the 25% of the population with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less than 500- 700 yuan (level varies by province) was below 2200 kcal. Energy intake of the poorest 10 percent was only 82 percent of the sample average. Protein and fat intakes decline as income falls in a similar 3. Sources of energy by income group in China's sample provinces, 199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