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0:34:26

资产减值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论文

你可以看下这些,参考下,这个应该对你有用,你多参考下,也可以按这些方面去写。

根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政策给予的选择空间进行有目的盈余管理的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在实施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健全会计制度及加强相关审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范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是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的,这种“可能”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权利,易随管理当局的意图而变动,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违法行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二、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所列举的情况可看出,资产减值准备的不合规操作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损害广大投资人的利益。追其根源,既有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缺陷,亦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多重性

(二)资产减值确认方式的多样性

(三)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四)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

(五)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三、防范对策

(一)完善会计制度,谨慎确定企业的专业判断范围和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二)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

1、郭艳萍,王天文.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05) .2、孙秀丽.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石化, 2008, (10) .3、庄峻晖. 试析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允价值的联系[J]财会通讯, 2005, (07) .4、陈燕.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台声.新视角, 2006, (01)5、李芳.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6、刘继红.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与选择[J]财会月刊, 2005, (28) .7、沈菊.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0) .8、王建新,王璐,郭占春. 资产减值: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05, (09) .9、谢志华,曾心. 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思考——历史演进、表征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10、李峡. 资产减值会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 2005, (10) .11、王辉. 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动机的实证研究[J]大众商务, 2010, (08) .12、丁佟倩.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12) .13、徐净.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J]当代经济, 2009, (10) .14、许琼. 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9, (18) .15、 邵瑞庆,巫珊玲.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变化与实施中的问题[J]财经论丛, 2008, (01) .16、戴德明,毛新述,邓璠.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 2005, (07) .17、安梅. 浅析现行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4) .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浅析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了更直观和准确地说明问题,收集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几年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济后果,尤其是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关键词:资产减值;上市公司;应用;分析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改变而导致资产使用价值降低,致使企业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一般这种减值的发生是非预期的、偶然的[1].新准则明确规定,除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所得税费用外,其他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企业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相关准则的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提供高质量的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粉饰资产价值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财务报告中大量的虚资产的存在对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统计, 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损益, 2家ST公司通过转回以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 249万元和4 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地摘除了ST; 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 080万元、6 885万元、637万元和5 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 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由来已久而且手段众多.本文将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新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影响以及在上市公司的应用.1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应用1·1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及总体分析为了便于研究和说明问题,本文按照数理统计对大样本的定义,即样本容量要求超过30个样本,选取沪、深两市的4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样本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公布的2005~2007年的年报,筛选出年报中的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明细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类.虽然选取的样本数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不足10%,但这41家公司是从各个行业中挑选出来,其资产总额及营业利润在所在行业中都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经研究发现在41家上市公司中,所有公司都按准则规定编制了专门的资产减值报表. 从41家上市公司计提与转回统计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谨慎性原则逐年加强.总体上看,多数公司都计提了坏账准备,超过半数的公司都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上市公司2006年与2005年相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有所增加. 2007年与2006年相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也有所减少.这当然与2006年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有关,计提秘密准备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制作年报时加大减值准备转回的力度,以应对从2007年开始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1·2单项资产减值计提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八项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坏账准备,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影响最小的是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所选取的样本中无一家公司计提或转回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因此略去).从2005年开始,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总计提比例出现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26·69%增长至2006年的30·89%,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这两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已逐渐熟练,而其他四项在2005~2006年计提比例均不足2%,并且在2006年降至0·89%.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主要是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次之,其余四项转回金额占总转回金额的比例不足7%.1·2·1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是所有减值准备中提取历史最长的一项.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不发达,上市公司之间互相拖欠款项的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几乎全部的上市公司都提取了坏账准备. 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仅为2005年的57·04%,而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为2005年的111·60%. 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为2006年的175·31%,而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为2006年的31·80%.从坏账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每家公司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其中,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净利润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977浪潮信息、000522白云山A、000159国际实业.而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都没有超过其净利润.1·2·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未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同期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为2005年的203·52%, 2007年未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主要原因是新准则的出台,不再设置短期投资科目,相应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代替,因此也就没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 2006年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超过净利润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062深圳华强、000541佛山照明、000858五粮液.1·2·3存货跌价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5年的51·57%,而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2005年基本持平;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6年的193·91%,而转回的则为2006年的38·67%. 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近达到2006年的200%,其原因可能是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规模扩大,相应存货规模扩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就会相应增加,但是也不排除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更多的选择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可见,新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从存货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 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超过利润总额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055方大A、000159国际实业、000779*ST派神,并且*ST派神借此成功扭转连续两年的亏损状态,避免了退市.1·2·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仅为2005年的70·38%,而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为2005年的196·20%. 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千万的有2家公司,它们是000006深振业A和000568泸州老窖.可见,新资产减值准则发布后,在2006年很多公司大量转回以前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2·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和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基本持平,分别为67·82%和64·87%. 2006年和2007年只有8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受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企业更加谨慎地选择资产减值的计提.1·2·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1样本公司中, 2006年只有2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且数额较大,分别是000750 S*ST集琦计提了4 130 000元、000410沈阳机床计提了1 586 200元.并且S*ST集琦在2006年成功扭转连续两年的亏损状态,避免了退市,而2007年只有1家公司计提了262 382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以看出受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时,变得更加谨慎了.1·2·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5~2007年未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只有1家在2006年转回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为000159国际实业.2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及影响2·1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2·1·1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大幅度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原会计制度相比,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两个方面.由表2可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企业非常少.从以上对计提与转回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从2007年起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不能转回,上市公司都在抓紧最后的时机,将以前计提的秘密准备转回,其中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大幅度转回比较明显, 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005年的196·20%.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曾指出,明确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是考虑到目前存在的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将会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重新审视长期资产,并对长期资产进行相应的减值测试.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上市公司将会谨慎地对待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因此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操纵盈余将越来越难,这也提高了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谨慎性.2·1·2资产减值的计提引发盈余变脸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亏损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例如, 000750S*ST集琦和000779*ST派神两家公司在2004年和2005年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导致这两年连续亏损,而后在2006年这两家公司又大额转回减值准备,这样一提一转,使得这两家公司在2006年扭亏,避免了退市.相反一些绩优公司“意外”地变成亏损公司.如000697咸阳偏转在2005年意外亏损1·627 9亿元就是由于当年计提减值准备1·821 5亿元.又如000055方大A2005年计提减值准备3 112万元,导致当年亏损5 837万元.当然,造成上市公司亏损的实际原因并不在于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加重了公司的亏损程度,或使公司潜在的问题得以暴露,其亏损的实质原因应是公司经营与管理存在问题.在41家样本公司中,存在意外亏损的上市公司还有000836鑫茂科技、000632*ST三木、000018深中冠A,这几家上市公司都在亏损当年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仅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准则来规范[2].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使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但是上市公司依然可以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进行利润调节.2·2不同上市公司受资产减值制度的影响2·2·1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对于电力、煤气及水等产品生产和供应业因在中国属垄断性行业,整体行业利润比较稳定,总体冲击不大,如建投能源2006计提资产减值总计51 035·87元,仅占净利润的0·11%, 2007年计提资产减值总计2 515 270·42元,仅占净利润的0·4%.其他上述行业上市公司中,汕电力A2006年计提数额巨大,却只有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项,其余均较稳定.其次,对于石油板块和生物制药行业,由于产品及原材料价格均呈上涨趋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其影响也不大,相应地,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情况也较少出现.相反,传统行业如家电、纺织、电子等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市场不活跃,价格整体走低,因此对其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通常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相反, 20世纪末,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公司因行业前景较好,产品的附加值较高,总体冲击不大,但目前这些行业发展趋缓,资产减值准备对它的冲击力度加大,如咸阳偏转2005年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总额182 145 320·47元,导致当年亏损162 790 000元,其他公司2006年除中科三环未计提,该比例也都在10%以上,相比20世纪末的0·1%以下的比例,现阶段高科技行业确实是体会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巨大冲击.2·2·2对上市时间不同的公司的影响对于一些1999年以后上市的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在上市时资产大多得到了较好的重组、剥离,进入股份公司的资产质量较好;同时这些公司上市时间不长,上市后又赶上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的阶段,新的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因此八项准备计提的政策对这类公司资产状况及经营业绩影响不大.而对于那些上市较早,上市后又没有进行过有力的资产重组的公司,八项准备政策对它们经营业绩的影响则比较大.2·2·3对不同经营风格和管理水平的公司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偏好大规模,计提投资减值准备对其来说影响也是较大的.如万科A 2005年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93 435 582. 31元,占净利润的7%以上.而另一些公司长期注重资产质量及安全,这些企业经营水平和内部管理状况良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它的冲击就较小.3建议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其相关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所有的制度都不是毫无瑕疵的,新生的制度尤其如此.新准则本身及其实施环境仍然存在问题,会给企图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以新的“机会”和“空子”,因此需进行改进,建议如下:3·1应大力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在与现行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形势下,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多次出现这一概念,如计算可收回金额时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现实中很多资产市场尚不能达到那样完善的程度,资产价格还带有很大随机性,不能认定为公允价值,新准则中“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这样的叙述实际操作起来尚有难度;其次,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新准则中列举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但是在很多无法得知类似交易信息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协助判断,如评估.而我国评估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评估方法和结果有很大弹性.若选用其他新准则中未详细列明的方法进行估计,执行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无法控制.这些都给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带来重重困难.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获得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很难以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可收回金额,这就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然缺乏可靠性,因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仍存在一定的空间.3·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良好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按证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资产减值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较为薄弱.为了避免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减值准备提取的客观公允,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措施来进行.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标准仍然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以利润进行考核的初级阶段.目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大多是采用承包提成、奖金分成和年薪制等以短期实现为特点的方式,这必定导致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利润操纵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制度所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当设计出一种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公司管理层的股票期权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对管理层采取综合的、长期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实现管理层利益与公司目标函数的趋同,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3·3加大对上市公司监管和处罚的力度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严重丧失了应有的诚信,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而对于那些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主要是道义上的谴责、行政处分与罚款,难以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处罚,一方面,数额不大,对违规违法者而言,“风险一效益”比太小,作用难以显现.另一方面,违规违法是由责任人造成的,而罚款则是由上市公司交纳,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双重盘剥,是不公平的.同时我国相关监管和处罚部门中一些人员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在利益驱动下很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网开一面.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3·4加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不规范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已有所关注,但是监督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首先是注册会计师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师轮换、聘用制度不健全,不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的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此外,我国目前还缺乏关于资产减值的专门审计准则,不能给注册会计师资产减值审计提供专门技术上的支持.3·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较多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上.资产差值的计提的真实性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很多企业会计人员的现金管理水平和预测水平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高度.只有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才能准确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一系列概念.因此要从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上岗资质、后续教育等方面进行规范,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4结语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产减值的现象广泛存在,资产减值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虽然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是由于我国实施新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操作的不断规范,资产减值制度一定会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参考文献:[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1版)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

去中华的会计网校里面的会计文苑栏目里找找吧,多得是。

1.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研究 2.浅析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3.浅谈会计控制 4.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与应用 5.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再认识 6.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探讨 7.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研究 8.关于人力资源会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9.企业筹资管理分析 10.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研究

你可以看下这些,参考下,这个应该对你有用,你多参考下,也可以按这些方面去写。

根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实施过程中,运用政策给予的选择空间进行有目的盈余管理的现状,系统地分析了在实施资产减值准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健全会计制度及加强相关审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范意见。

一、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减值准备是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的,这种“可能”赋予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权利,易随管理当局的意图而变动,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违法行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二、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所列举的情况可看出,资产减值准备的不合规操作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损害广大投资人的利益。追其根源,既有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缺陷,亦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多重性

(二)资产减值确认方式的多样性

(三)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四)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

(五)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三、防范对策

(一)完善会计制度,谨慎确定企业的专业判断范围和谨慎赋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

(二)加强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税收征管模式探讨 2.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研究 3.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应注意的问题 4 浅议应收账款管理 5 管理会计的危机和出路 6 当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及完善研究 7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 8 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 9 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10 个人所得税流失浅析 11 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税务手筹划问题的探讨 12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13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集改进措施 14 企业财务管理的税收筹划 15 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及启示 16 会计诚信之我见 17 浅析企业内部控制 18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公平问题问题研究 19 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20 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21 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研究 22 中小企业负债筹资问题研究 23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分析 24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5 浅谈会计工作失真 26 浅议会计工作失真的防范措施 27 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28 浅论会计核算在的资产减值 29 浅议上市公司的筹资方式 30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31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 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33 浅议会计电算化 34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35 新债务重组准侧级存在的问题 36 浅析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7 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措施 38 论会计政策的选择 39 加强内部控制确保现金流良性循环 40 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探讨 41 浅议应收账款管理 42 论财务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 43 浅议税务筹划 44 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5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变化分析 46 浅议会计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 47 物价变动对企业会计模式的选择 48 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49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现状 50 浅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及对策 51 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52 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探讨 53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54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 55 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集改进建议 56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57 浅谈当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58 浅议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现及改进措施 59 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60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 61 新旧投资准则的差异比较 62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3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64 论会计行业级会计人员的监管 65 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66 论会计人员的监管 67 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的研究 68 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与方法研究 69 存货计价玉核算的研究 70 成本控制若干问题的研究 71 浅议成本费用的控制 72 成本核算方法的研究 73 浅议成本核算方法 74 浅议我国企业所得税改革 75 浅议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76 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研究 77 浅议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78 企业资金筹集方式的探讨 79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探讨 80 浅议风险投资 81 浅议投资风险的控制 82 完善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研究 83 审计风险与防范的研究 84 浅议会计假设 85 浅议谨慎性原则 86 浅议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87 论财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 88 浅议会计监督 89 浅议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 90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91 当前中小企业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2 论会计行业及会计人员的监督 93 加强物流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94 论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途径及措施 95 浅谈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 96 浅谈工业企业的成本管理 97 浅谈商业企业的成本管理 98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9 论会计信息的失真的原因与防治 100 论上市共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 101 浅议企业信用评估 102 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加强与完善 103 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104 成本控制若干问题探究 105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06 浅谈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107 浅析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对策 108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109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110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物资管理 111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1 浅析企业会计目标 2 对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思考与抉择 3 会计对象问题的研究 4 会计职能问题的研究 5 对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的研究 6 会计确认与计量相关问题探讨 7 浅析会计准则国际化 8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 9 关于会计核算原则有关问题的探讨 10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及局限性探讨 11 论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12 会计利润计算原理的研究 13 论会计信息原理的研究 14 对会计信息披露方式的探讨 15 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其对策 16 会计信息失真的新动向及治理对策 17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的现状及政策研究 18 会计信息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19 会计职业判断的有关问题探讨 20 浅谈会计国际化 21 中国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 22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 23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24 论会计还价对会计理论和会计事务的影响 25 论现代会计的发展趋势 26 关于会计公允价值的思考 27 浅析应收账款管理 28 浅析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措施 29 关于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几点建议 30 企业对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对策 31 对存货计价方式的比较 32 关于商誉的会计思考 33 无形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研究 34 知识资产会计问题的研究 35 研发支出的费用与资本化的博弈 36 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 37 所得税会计诌意 38 中小企业财务会计问题探讨 39 财务报告披露问题透视 40 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研究 41 企业财务报告体系改革与展望 42 财务报表附注研究 43 财务呈报问题研究 4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45 企业合作的会计处理问题的研究 46 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探讨 47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48 当代成本会计发展新趋势 49 成本控制若干问题研究 50 浅析辅助生产费用分配顺序的确认 51 论标准成本法及改进 52 质量成本管理问题探讨 53 职业环境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54 浅析审计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55 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56 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57 浅析影响审计报告的若干因素 58 试论如何防范审计风险 59 浅析审计的独立性 60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审计 61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相关问题研究 62 会计舞弊的模式研究 63 浅析企业会计报表造假的主要手段 64 政府审计信息披露机制研究 65 试论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66 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研究 67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关系 68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9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70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 71 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72 中小企业筹资问题研究 73 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策划问题 74 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 75 中小企业信用问题治理研究 76 财务舞弊案件分析及其启示 77 企业利润操纵现象与对策问题研究 78 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79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80 浅析企业并购的动因与形成 81 浅析企业并购中相关财务问题 82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3 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的应用 84 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探讨 85 上市公司激励制度研究 86 会计变更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 87 会计变更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88 试论会计报表分析的现状及其发展 89 企业经营绩效综合评价问题研究 90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局限性与改进 91 试论 21 世纪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 92 论会计工作的新重点——控制与服务 93 浅议会计电算化 94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影响 95 论会计电算化的风险防范于控制 96 浅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97 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98 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9 试论会计人员能力评价与考核 100 试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101 试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02 浅议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一),草拟提纲 ),草拟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 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 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条理 清晰,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 清晰, 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 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 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 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 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再 作一些说明. 作一些说明.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二 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 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三是检查划分的部 分,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 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 (二),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 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 对于资料的收集主要涉及到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在时间的 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 安排上,也要像选题一样将资料收集寓于学习过程之中,也就是说关键要靠平 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平 时积累,而不能仅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认为, 仅指望写作之前的临时寻找 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 时学习当中收集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对问题认识加深,对选题思路拓展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 在很多情况下,当学习到一定阶段,资料收集到一定程度时,对某些问题便会 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 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逐渐明朗,要选择的题目也能基 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 本确定,甚至行文的框架都可以大致形成,而并不需要再为了某项研究,某篇 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 文章去专门做大量的资料寻找工作.这样,边进行学习,边收集资料,边着手 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 选题,三者同步进行,效率自然会明显提高.在收集资料具体方法的选择上, 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并注明 我的建议是做卡片,把欣赏的文章, 闪光的结论,精彩的论证记下来, 证记下来 出处,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这样再多的资料也能 出处, 像编制图书馆的查阅目录那样分门别类地归集好. 收集得井井有条. 收集得井井有条.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另一类是规范和实证 的方法. 的方法.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 就演绎与归纳两种方法而言,前者是指由一般到具体,从基本的原理开始 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 慢慢将其推演至具体适用的各个方面,后者是指由具体到一般,从具体的实例 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中, 开始渐渐概括出一个普遍适用的结论.在具体研究中,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 运用,也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 运用,也可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综合起来运用有理有据,说服力较强. 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 如果单独采用,则在演绎的过程中要强调说理透彻,在归纳的过程中要注重论 据充分. 据充分. 就规范和实证两种方法而言,前者主要是运用推理来回答"应该是什么" 就规范和实证两种方法而言,前者主要是运用推理来回答"应该是什么" 这类问题,后者主要是依据事实来回答"是什么"这类问题.对于实证研究, 这类问题,后者主要是依据事实来回答"是什么"这类问题.对于实证研究, 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把结论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因而是可验证的. 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把结论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基础上,因而是可验证的.但是 它的正确,合理性也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假设一定要合理, 它的正确,合理性也必须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一是假设一定要合理,不 能凭空假定;二是数据的真实性一定要有保障,不能人为捏造; 能凭空假定;二是数据的真实性一定要有保障,不能人为捏造;三是素材的收 集不能夹杂个人感情的因素,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 集不能夹杂个人感情的因素,如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不能把自己的倾向寓于问 卷题目当中来误导被调查对象.如果不能符合上述几点要求, 卷题目当中来误导被调查对象.如果不能符合上述几点要求,那么实证研究的 结论肯定就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对于规范研究, 结论肯定就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对于规范研究,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 就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情况 通过已有的被公认的素材来推展出新的结论, 通过已有的被公认的素材来推展出新的结论,并且它还能为实证研究提供许多 假设条件.但是规范研究也有缺陷,最突出的就是其规范性难以验证.这就需 假设条件.但是规范研究也有缺陷, 最突出的就是其规范性难以验证. 要在从事规范研究时,带着强烈的学术责任心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思考. 要在从事规范研究时,带着强烈的学术责任心去进行深入全面的理论思考.在 实际应用当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和研究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实际应用当中,关键就在于如何根据个人情况和研究条件来选择适当的方法, 并充分发挥所选方法的长处,尽量弥补其不足. 并充分发挥所选方法的长处,尽量弥补其不足. (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论证的方法有很多,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有用理论分析来加以论证, 论证的方法有很多,从论据的选择来看,有用理论分析来加以论证,也有 用事实依据来加以论证. 用事实依据来加以论证.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在搞研究,做论文时,经常会碰到引用他人观 首先, 应该明确的是,我们在搞研究,做论文时, 研究 点来进行论证的情况.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自己的观点,那是不合实际的, 点来进行论证的情况.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自己的观点,那是不合实际的, 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观点. 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引用了很多他人的观点. 其次,需要强调的是,引用并不是指为了拼凑文章而去抄袭照搬, 其次,需要强调的是,引用并不是指为了拼凑文章而去抄袭照搬,它应该 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目的的考虑:一是赞成他人的观点, 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目的的考虑:一是赞成他人的观点,并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之 上建立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引用;二是赞成他人的观点, 上建立自己的观点时,需要引用;二是赞成他人的观点,但从另一个角度去对 其加以论证时,需要引用;三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 其加以论证时,需要引用;三是不赞成他人的观点,并准备对其进行批判或修 正时,需要引用.引用他人的观点后,还有必要将出处,作者, 正时,需要引用.引用他人的观点后,还有必要将出处,作者,发表时间等一 一交待清楚,这既是以备查考的需要,也是一种严谨,负责的研究态度的体现. 一交待清楚,这既是以备查考的需要,也是一种严谨,负责的研究态度的体现. 考的需要 三,关于论文写作格式规范 (一),论文标题(居中) ),论文标题(居中) 论文标题 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会计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 指论文真实性需要证明的命题.会计论文标题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 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 来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尽可能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省 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 个字. 略词,字符,代号,符号和公式等.论文标题一般不超过 30 个字. (二),作者署名(居中) ),作者署名(居中) 作者署名 (三),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 摘要即摘录要点,是对论文内容的简短陈述,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见解, 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摘要文字要简明,确切.论文的中文 论据或概括地简单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 摘要文字要简明, 确切. 200— 字为宜. 摘要一般以 200—300 字为宜. (四),关键词 ),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 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指用来表达论文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 供资料查询之用. 个词语. 供资料查询之用.每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选取 3~5 个词语. (五),正文 ),正文 正文是会计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 正文是会计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功能就是:展开论 题,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 分析论证.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 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 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揭示出会计领域客观事物内部错综复杂的联 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系及其规律性.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 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正文撰写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真切, 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 层次分明,通俗易懂;要做到文理通顺,语言流畅, 准备充分,思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要做到文理通顺,语言流畅, 认证有据,结构完整,逻辑性强. 认证有据,结构完整,逻辑性强. 5000正文字数控制在 5000-6000 字. 正文的结构层次应规范,第一层次为一, ……,第二层次为一 正文的结构层次应规范,第一层次为一,二,三,…… ……,第二层次为一 二三…… ……,第三层次为⒈⒉⒊…… ……,第四层次为⑴⑵⑶…… ……, 二三…… ……,第三层次为⒈⒉⒊…… ……,第四层次为⑴⑵⑶…… ……,第五层 次为①②③…… …… 次为①②③…… …… 第一,二层次居中;第三~五层次左对齐. 第一,二层次居中;第三~五层次左对齐.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 参考文献(资料)附在论文的后面,较多的应加页列出,至少要离开文末 四行.书写会计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 四行. 书写会计论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方式,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 接引用原文,需要加上引号;间接引用,只是转述大意,又称意引,不加引号. 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 对于引用的文章内容,要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不能前后矛盾, 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牵强附会;论文写作中,作者应表明对引文的观点,立场即称赞或反对的态度. 1.列举参考文献的作用 (1)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时也表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 是尊重原作者,避免掠人之美的嫌疑,同时也表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 (2)文中引文若有差错时便于及时查对. 文中引文若有差错时便于及时查对. (3)使指导教师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使指导教师能清楚地了解作者对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反映了作者为撰写论文而进行阅读的材料的范围和水平. 反映了作者为撰写论文而进行阅读的材料的范围和水平. (5)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题目的读者从参考文献(资料)中了解情况或 有利于研究相同或相近题目的读者从参考文献(资料)中了解情况或 受到启发. 受到启发. (6)便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便于在毕业论文答辩时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2.列举参考文献(资料)的具体要求 列举参考文献(资料) (1)按毕业论文参考或引证文章和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 按毕业论文参考或引证文章和资料的先后顺序排列. (2)列举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为正式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列举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为正式出版物(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等). (3)要标明序号,作者(编者,译者)姓名,书名或报纸杂志中的篇名, 要标明序号,作者(编者,译者) 姓名, 书名或报纸杂志中的篇名, 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杂志期数,报纸版数) 出版单位(或报纸,杂志名),出版时间(杂志期数,报纸版数)等. ),出版时间 3.参考文献(资料)的规范格式 参考文献(资料) (1)引用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研究报告[R]: 引用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研究报告[R]: [M] [C] [D] [R] 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地 出版年.起止页码. 出版年.起止页码. (2)引用期刊文章[J]: 引用期刊文章[J]: [J] 格式为: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 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 [J].刊名 ):起止页 码. (3)引用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引用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A] 格式为:[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 格式为: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C].出版地 (4)引用报纸文章[N]: 引用报纸文章[N]: [N] 格式为: 序号] 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N].报纸名 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 . 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引用国际标( 国家标( [S]: (5) 引用国际标(6) 准,国家标(7) 准[S]: 格式为: 序号]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格式为:[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6)引用电子文献: 引用电子文献: 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格式为: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固定资产减值的研究论文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浅析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了更直观和准确地说明问题,收集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几年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济后果,尤其是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关键词:资产减值;上市公司;应用;分析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改变而导致资产使用价值降低,致使企业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一般这种减值的发生是非预期的、偶然的[1].新准则明确规定,除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所得税费用外,其他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企业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相关准则的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提供高质量的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粉饰资产价值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财务报告中大量的虚资产的存在对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统计, 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损益, 2家ST公司通过转回以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 249万元和4 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地摘除了ST; 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 080万元、6 885万元、637万元和5 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 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由来已久而且手段众多.本文将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新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影响以及在上市公司的应用.1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应用1·1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及总体分析为了便于研究和说明问题,本文按照数理统计对大样本的定义,即样本容量要求超过30个样本,选取沪、深两市的4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样本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公布的2005~2007年的年报,筛选出年报中的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明细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类.虽然选取的样本数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不足10%,但这41家公司是从各个行业中挑选出来,其资产总额及营业利润在所在行业中都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经研究发现在41家上市公司中,所有公司都按准则规定编制了专门的资产减值报表. 从41家上市公司计提与转回统计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谨慎性原则逐年加强.总体上看,多数公司都计提了坏账准备,超过半数的公司都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上市公司2006年与2005年相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有所增加. 2007年与2006年相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也有所减少.这当然与2006年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有关,计提秘密准备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制作年报时加大减值准备转回的力度,以应对从2007年开始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1·2单项资产减值计提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八项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坏账准备,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影响最小的是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所选取的样本中无一家公司计提或转回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因此略去).从2005年开始,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总计提比例出现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26·69%增长至2006年的30·89%,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这两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已逐渐熟练,而其他四项在2005~2006年计提比例均不足2%,并且在2006年降至0·89%.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主要是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次之,其余四项转回金额占总转回金额的比例不足7%.1·2·1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是所有减值准备中提取历史最长的一项.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不发达,上市公司之间互相拖欠款项的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几乎全部的上市公司都提取了坏账准备. 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仅为2005年的57·04%,而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为2005年的111·60%. 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为2006年的175·31%,而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为2006年的31·80%.从坏账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每家公司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其中,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净利润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977浪潮信息、000522白云山A、000159国际实业.而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都没有超过其净利润.1·2·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未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同期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为2005年的203·52%, 2007年未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主要原因是新准则的出台,不再设置短期投资科目,相应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代替,因此也就没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 2006年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超过净利润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062深圳华强、000541佛山照明、000858五粮液.1·2·3存货跌价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5年的51·57%,而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2005年基本持平;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6年的193·91%,而转回的则为2006年的38·67%. 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近达到2006年的200%,其原因可能是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规模扩大,相应存货规模扩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就会相应增加,但是也不排除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更多的选择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可见,新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从存货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 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超过利润总额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055方大A、000159国际实业、000779*ST派神,并且*ST派神借此成功扭转连续两年的亏损状态,避免了退市.1·2·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仅为2005年的70·38%,而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为2005年的196·20%. 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千万的有2家公司,它们是000006深振业A和000568泸州老窖.可见,新资产减值准则发布后,在2006年很多公司大量转回以前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2·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和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基本持平,分别为67·82%和64·87%. 2006年和2007年只有8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受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企业更加谨慎地选择资产减值的计提.1·2·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1样本公司中, 2006年只有2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且数额较大,分别是000750 S*ST集琦计提了4 130 000元、000410沈阳机床计提了1 586 200元.并且S*ST集琦在2006年成功扭转连续两年的亏损状态,避免了退市,而2007年只有1家公司计提了262 382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以看出受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时,变得更加谨慎了.1·2·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5~2007年未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只有1家在2006年转回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为000159国际实业.2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及影响2·1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2·1·1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大幅度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原会计制度相比,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两个方面.由表2可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企业非常少.从以上对计提与转回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从2007年起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不能转回,上市公司都在抓紧最后的时机,将以前计提的秘密准备转回,其中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大幅度转回比较明显, 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005年的196·20%.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曾指出,明确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是考虑到目前存在的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将会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重新审视长期资产,并对长期资产进行相应的减值测试.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上市公司将会谨慎地对待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因此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操纵盈余将越来越难,这也提高了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谨慎性.2·1·2资产减值的计提引发盈余变脸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亏损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例如, 000750S*ST集琦和000779*ST派神两家公司在2004年和2005年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导致这两年连续亏损,而后在2006年这两家公司又大额转回减值准备,这样一提一转,使得这两家公司在2006年扭亏,避免了退市.相反一些绩优公司“意外”地变成亏损公司.如000697咸阳偏转在2005年意外亏损1·627 9亿元就是由于当年计提减值准备1·821 5亿元.又如000055方大A2005年计提减值准备3 112万元,导致当年亏损5 837万元.当然,造成上市公司亏损的实际原因并不在于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加重了公司的亏损程度,或使公司潜在的问题得以暴露,其亏损的实质原因应是公司经营与管理存在问题.在41家样本公司中,存在意外亏损的上市公司还有000836鑫茂科技、000632*ST三木、000018深中冠A,这几家上市公司都在亏损当年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仅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准则来规范[2].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使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但是上市公司依然可以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进行利润调节.2·2不同上市公司受资产减值制度的影响2·2·1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对于电力、煤气及水等产品生产和供应业因在中国属垄断性行业,整体行业利润比较稳定,总体冲击不大,如建投能源2006计提资产减值总计51 035·87元,仅占净利润的0·11%, 2007年计提资产减值总计2 515 270·42元,仅占净利润的0·4%.其他上述行业上市公司中,汕电力A2006年计提数额巨大,却只有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项,其余均较稳定.其次,对于石油板块和生物制药行业,由于产品及原材料价格均呈上涨趋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其影响也不大,相应地,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情况也较少出现.相反,传统行业如家电、纺织、电子等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市场不活跃,价格整体走低,因此对其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通常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相反, 20世纪末,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公司因行业前景较好,产品的附加值较高,总体冲击不大,但目前这些行业发展趋缓,资产减值准备对它的冲击力度加大,如咸阳偏转2005年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总额182 145 320·47元,导致当年亏损162 790 000元,其他公司2006年除中科三环未计提,该比例也都在10%以上,相比20世纪末的0·1%以下的比例,现阶段高科技行业确实是体会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巨大冲击.2·2·2对上市时间不同的公司的影响对于一些1999年以后上市的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在上市时资产大多得到了较好的重组、剥离,进入股份公司的资产质量较好;同时这些公司上市时间不长,上市后又赶上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的阶段,新的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因此八项准备计提的政策对这类公司资产状况及经营业绩影响不大.而对于那些上市较早,上市后又没有进行过有力的资产重组的公司,八项准备政策对它们经营业绩的影响则比较大.2·2·3对不同经营风格和管理水平的公司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偏好大规模,计提投资减值准备对其来说影响也是较大的.如万科A 2005年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93 435 582. 31元,占净利润的7%以上.而另一些公司长期注重资产质量及安全,这些企业经营水平和内部管理状况良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它的冲击就较小.3建议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其相关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所有的制度都不是毫无瑕疵的,新生的制度尤其如此.新准则本身及其实施环境仍然存在问题,会给企图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以新的“机会”和“空子”,因此需进行改进,建议如下:3·1应大力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在与现行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形势下,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多次出现这一概念,如计算可收回金额时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现实中很多资产市场尚不能达到那样完善的程度,资产价格还带有很大随机性,不能认定为公允价值,新准则中“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这样的叙述实际操作起来尚有难度;其次,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新准则中列举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但是在很多无法得知类似交易信息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协助判断,如评估.而我国评估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评估方法和结果有很大弹性.若选用其他新准则中未详细列明的方法进行估计,执行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无法控制.这些都给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带来重重困难.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获得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很难以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可收回金额,这就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然缺乏可靠性,因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仍存在一定的空间.3·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良好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按证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资产减值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较为薄弱.为了避免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减值准备提取的客观公允,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措施来进行.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标准仍然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以利润进行考核的初级阶段.目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大多是采用承包提成、奖金分成和年薪制等以短期实现为特点的方式,这必定导致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利润操纵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制度所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当设计出一种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公司管理层的股票期权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对管理层采取综合的、长期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实现管理层利益与公司目标函数的趋同,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3·3加大对上市公司监管和处罚的力度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严重丧失了应有的诚信,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而对于那些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主要是道义上的谴责、行政处分与罚款,难以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处罚,一方面,数额不大,对违规违法者而言,“风险一效益”比太小,作用难以显现.另一方面,违规违法是由责任人造成的,而罚款则是由上市公司交纳,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双重盘剥,是不公平的.同时我国相关监管和处罚部门中一些人员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在利益驱动下很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网开一面.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3·4加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不规范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已有所关注,但是监督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首先是注册会计师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师轮换、聘用制度不健全,不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的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此外,我国目前还缺乏关于资产减值的专门审计准则,不能给注册会计师资产减值审计提供专门技术上的支持.3·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较多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上.资产差值的计提的真实性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很多企业会计人员的现金管理水平和预测水平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高度.只有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才能准确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一系列概念.因此要从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上岗资质、后续教育等方面进行规范,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4结语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产减值的现象广泛存在,资产减值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虽然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是由于我国实施新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操作的不断规范,资产减值制度一定会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参考文献:[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1版)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100元一篇

你可以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折旧的关系来论述。1、相同点:都是固定资产的减项。 都符合企业的持续发展原则。 都符合会计的谨慎原则。。。。。2、不同点:两者的计提基数不同 固定资产折旧是以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的余额作为折旧基数,并在预计使用寿命的折旧年限内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如果已计提了减值准备,则应当按照该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即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和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则应当按照固定资产价值恢复后的帐面价值以及尚可使用寿命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和折旧额。应当注意的是因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调整固定资产折旧额时,对此前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不作调整。可见,固定资产原值、预计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等都是事先确定好的,属于带有一定主观性的会计估算。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则是针对固定资产帐面价值而言的,在期末时按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熟低的原则来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而可收回金额是依据核算日前后的相关信息确定的,不可事先确定。可见,相对折旧而言,固定资产减值这种估算是事后的,客观一些,不同时间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具有不确定性。两者的纳税影响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第22条规定,企业经营活动中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可以在税前扣除,不过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虽然会计上按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允许提取折旧,但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代价,所以在企业所得税上也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新《企业会计制度》在原有四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按照谨慎性原则,结合国际惯例,又新增了包括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内的四项减值准备。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早就明确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都不得扣除。这就表明无论企业采取什么样的资产减值准备政策,在税收法规上均不予承认,从而避免对所得税的冲击。可见,企业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不得在税前扣除的,它对所得税数额没有影响,但是因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会影响折旧数额的变化,因此会形成纳税的时间性差异。两者的帐务处理不同 固定资产的折旧与日常经营管理息息相关,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其折旧额直接体现在企业的经常性费用中,提取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冲回问题;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无直接关联,导致减值的情形也并非是经常发生的,因而减值准备的计提时,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在此后的期间,若表明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迹象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则应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额范围内转回,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3、尽管固定资产减值与折旧有着上述种种区别,但它们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累计折旧额的大小会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数额的多少,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也实实在在地通过改变折旧的计提基数而影响折旧额的高低。另外,它们还反映了这样一种关系:“原值”减去“累计折旧”等于“净值”,“净值”再减去“减值准备”等于“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这最后得出的“帐面价值”,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刻该项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是“累计折旧”的修正与补充,它们共同反映着固定资产的现时价值。以上仅供参考。

资产减值的论文题目

汉语是一种伟大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

来毕业论文网 看看

大多数同学在论文设计初期对于论文的题目无从下手,一方面确实不知道些什么,另一方面就是怕题目太大,后期完成不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 财务管理 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财务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

1、 论财务业务一体化导向的财务流程重组

2、 论财务 报告 的改进

3、 论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

4、 论财务机制

5、 论财务报表的粉饰

6、 论财务报告分析

7、 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

8、 基于CFO制度框架的财务组织重塑与持续改善:价值、战略、流程与平衡

9、 论财务管理在 保险 企业 市场营销 中的运用

10、 论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

11、 论财务与营销的结合

12、 论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保障体系

13、 论财务决监的职能定位

14、会计师事务所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

15、基于需求导向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16、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基于紫鑫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17、企业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关联分析

18、浅谈__省个人所得税征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19、我国中小企业创业板融资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20、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

21、论企业并购及其相关的审计风险

22、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以碧桂园集团为例

23、对固定资产折旧与资产减值问题的思考

24、__经济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研究

25、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浅析

26、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以古井贡酒为例

27、由财务舞弊案列探讨审计 方法 的运用——以北大荒集团为例

28、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29、中小企业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信息含量比较分析

30、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32、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对企业所得税的不同影响分析

33、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问题探讨

34、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与完善

35、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探析

36、资产减值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

37、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探析—基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8、“营改增”对上海市部分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39、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探析—以中航油公司为例

40、浅谈上市公司资产粉饰——以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造假案为例

41、应收账款审计的策略性探析—以超日太阳公司为例

42、平衡计分卡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以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43、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的探究

44、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以古井贡酒为例

45、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与治理 措施 ——基于洪良国际IPO造假案例分析

46、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与规范的思考---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47、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及对策探究

48、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问题分析

49、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探析

50、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探析——以海尔集团为例

51、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失控成因与对策

52、论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3、内部审计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54、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天津磁卡为例

55、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世界通信为例

56、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

57、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分析——以奇瑞汽车为例

58、企业降低成本途径探讨

59、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60、内部控制审计与审计质量的探讨

61、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

62、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的比较分析

63、资产减值准备在上市公司实施效果的分析

64、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的应用探析

65、变动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基于华达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分析

66、论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67、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比较

68、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__省农信社为例

69、我国上市银行财务信息披露的探析-以国有股份制银行为例

70、营业收入确认与计量问题的探讨

MBA财务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1、__企业股权激励效果分析

2、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范的研究

3、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

4、低碳经济投资主体投资行为研究

5、董事会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6、董事长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7、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8、高管薪酬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基于__的数据

9、公司价值、资本结构与经理管理防御

10、公司治理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11、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12、公司治理与审计定价关系研究

13、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企业中的应用——基于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

14、股权激励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来自__的 经验 证据

15、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6、股权结构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来自——来自__的经验证据

17、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来自__的经验证据

18、会计信息质量能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吗?

19、会计信息质量与投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20、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研究——来自__的经验证据

21、基于财务视角审视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发展

2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股利分配实证研究

23、基于投资收益的中小投资者保护效率研究

24、金融契约、控制权配置与企业过度投资

25、控股股东、管理层持股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

26、论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自__的经验证据

27、论会计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特征

28、媒体监督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29、民营企业融资管理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30、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实证研究

31、中小企业财务发展战略研究

3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

34、中小企业筹资困境及对策

35、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问题探讨

36、中小 企业管理 会计问题研究

37、中小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3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及国际借鉴

39、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浅析

40、中小型企业内源融资中的收益质量分析

41、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42、重要性原则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

43、战略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44、战略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45、战略成本管理探讨

46、战略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链之优化

47、战略成本管理中的价值链分析

48、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9、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研究

50、知识经济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财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中国出口经济收益及出口外资渗透率分析——基于国民收入视角

[2]消费者信息隐私保护对企业定价策略的影响

[3]财政分权是否促进了新型城镇化

[4]民营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及其影响研究

[5]财政分权与中国省际科技—金融耦合效率:抑制还是促进?

[6]巴西对非洲投资的战略、政策及特点

[7]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须多方共同努力

[8]政府竞争、产业集聚与地方绿色发展

[9]财政分权与省域科技创新效率——基于地方政府竞争中介效应

[10]银行要做老年人“生活伙伴”和“智慧助手”

[11]量质并举 加速“惠农e贷”扩面上量

[12]以服务之优赢业绩之优

[13]充分发挥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

[14]党建引领促发展 我为党旗添光彩

[15]幼儿园 教育 经费支出园际差异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16]西部地区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融资对策研究

[17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影响因素与控制关键点探析

[18]财政支持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稀土上市公司的数据

[19]京沪妇女保健人员收入水平比较

[20]中国城市扩张的环境质量效应研究

[21]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研究——评《会计信息化原理与应用》

[22]上海社会资本参与老工业基地转型研究

[23]除了开动印钞机 美国已别无选择

[24]“国家账本”凸显积极财政持续发力

[25]小区公共收益如何依法处置

[26]加大对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

[27]控制地产与金融风险 关键是打破其自我强化的过程

[28]进一步拓展香港与内地投资合作空间

[29]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青海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

[30]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推进财政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31]狠抓工作落实 加快永济发展

[32]慢审细嚼勤翻译——函数应用题求解之道

[33]结构性减税的普惠性效应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34]农村人口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313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35]政府支持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与实证检验

[36]会计专业五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37]中国金融开放的三个阶段:从局部开放走向全面开放

[38]提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创新与实践

[39]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探析

[40]企业区域利润中心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石油企业为例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集锦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选题(2)

★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集锦(2)

★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 高级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有哪些好写的

资产减值论文研究方向

资产减值会计论文:浅析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制度具有重大意义.分析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在上市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了更直观和准确地说明问题,收集上市公司在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前后几年计提和转回资产减值损失的数据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资产减值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济后果,尤其是与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关键词:资产减值;上市公司;应用;分析资产减值是指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改变而导致资产使用价值降低,致使企业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低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一般这种减值的发生是非预期的、偶然的[1].新准则明确规定,除递延所得税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计入所得税费用外,其他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直接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因此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企业的利润有着直接的影响.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相关准则的精髓在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的真实信息,通过财务报告向企业投资者、债权人提供高质量的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入21世纪,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粉饰资产价值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财务报告中大量的虚资产的存在对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产生了严重影响.据统计, 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中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地调整了损益, 2家ST公司通过转回以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 249万元和4 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地摘除了ST; 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 080万元、6 885万元、637万元和5 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 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由来已久而且手段众多.本文将运用统计数据分析新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政策选择的影响以及在上市公司的应用.1资产减值相关准则在上市公司的应用1·1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及总体分析为了便于研究和说明问题,本文按照数理统计对大样本的定义,即样本容量要求超过30个样本,选取沪、深两市的4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选取的样本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公布的2005~2007年的年报,筛选出年报中的资产减值计提与转回的明细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类.虽然选取的样本数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不足10%,但这41家公司是从各个行业中挑选出来,其资产总额及营业利润在所在行业中都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选取的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样本公司行业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经研究发现在41家上市公司中,所有公司都按准则规定编制了专门的资产减值报表. 从41家上市公司计提与转回统计情况来看,上市公司计提资产减值的谨慎性原则逐年加强.总体上看,多数公司都计提了坏账准备,超过半数的公司都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上市公司2006年与2005年相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有所增加. 2007年与2006年相比,计提的减值准备有所减少,转回的减值准备也有所减少.这当然与2006年正式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有关,计提秘密准备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制作年报时加大减值准备转回的力度,以应对从2007年开始长期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的规定.1·2单项资产减值计提分析统计分析表明,八项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不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坏账准备,其次是存货跌价准备,影响最小的是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所选取的样本中无一家公司计提或转回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因此略去).从2005年开始,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总计提比例出现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26·69%增长至2006年的30·89%,可见上市公司利用这两项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已逐渐熟练,而其他四项在2005~2006年计提比例均不足2%,并且在2006年降至0·89%.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主要是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次之,其余四项转回金额占总转回金额的比例不足7%.1·2·1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计提是所有减值准备中提取历史最长的一项.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不发达,上市公司之间互相拖欠款项的情况比较常见,所以几乎全部的上市公司都提取了坏账准备. 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仅为2005年的57·04%,而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为2005年的111·60%. 2007年计提的坏账准备为2006年的175·31%,而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为2006年的31·80%.从坏账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每家公司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其中,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净利润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977浪潮信息、000522白云山A、000159国际实业.而2007年转回的坏账准备,都没有超过其净利润.1·2·2短期投资跌价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未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同期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为2005年的203·52%, 2007年未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主要原因是新准则的出台,不再设置短期投资科目,相应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代替,因此也就没有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从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 2006年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超过净利润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062深圳华强、000541佛山照明、000858五粮液.1·2·3存货跌价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5年的51·57%,而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与2005年基本持平;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2006年的193·91%,而转回的则为2006年的38·67%. 2007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近达到2006年的200%,其原因可能是经济的发展使企业规模扩大,相应存货规模扩大,计提的跌价准备也就会相应增加,但是也不排除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下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更多的选择计提大量的存货跌价准备.可见,新资产减值准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从存货跌价准备占利润总额比例的统计结果来看, 2006年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超过利润总额的有3家公司,它们是000055方大A、000159国际实业、000779*ST派神,并且*ST派神借此成功扭转连续两年的亏损状态,避免了退市.1·2·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仅为2005年的70·38%,而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为2005年的196·20%. 2006年转回的坏账准备超过千万的有2家公司,它们是000006深振业A和000568泸州老窖.可见,新资产减值准则发布后,在2006年很多公司大量转回以前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1·2·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6年计提和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基本持平,分别为67·82%和64·87%. 2006年和2007年只有8家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受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企业更加谨慎地选择资产减值的计提.1·2·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41样本公司中, 2006年只有2家公司计提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且数额较大,分别是000750 S*ST集琦计提了4 130 000元、000410沈阳机床计提了1 586 200元.并且S*ST集琦在2006年成功扭转连续两年的亏损状态,避免了退市,而2007年只有1家公司计提了262 382元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以看出受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影响,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时,变得更加谨慎了.1·2·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41家样本公司2005~2007年未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只有1家在2006年转回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为000159国际实业.2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及影响2·1资产减值在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2·1·1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大幅度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与原会计制度相比,在资产减值方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和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回这两个方面.由表2可知,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企业非常少.从以上对计提与转回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从2007年起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将不能转回,上市公司都在抓紧最后的时机,将以前计提的秘密准备转回,其中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大幅度转回比较明显, 2006年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是2005年的196·20%.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曾指出,明确上市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是考虑到目前存在的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将会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重新审视长期资产,并对长期资产进行相应的减值测试.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资产减值计提后不得转回,上市公司将会谨慎地对待长期资产减值的计提.因此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会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操纵盈余将越来越难,这也提高了上市公司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谨慎性.2·1·2资产减值的计提引发盈余变脸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亏损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例如, 000750S*ST集琦和000779*ST派神两家公司在2004年和2005年计提大额减值准备,导致这两年连续亏损,而后在2006年这两家公司又大额转回减值准备,这样一提一转,使得这两家公司在2006年扭亏,避免了退市.相反一些绩优公司“意外”地变成亏损公司.如000697咸阳偏转在2005年意外亏损1·627 9亿元就是由于当年计提减值准备1·821 5亿元.又如000055方大A2005年计提减值准备3 112万元,导致当年亏损5 837万元.当然,造成上市公司亏损的实际原因并不在于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减值准备的影响只是加重了公司的亏损程度,或使公司潜在的问题得以暴露,其亏损的实质原因应是公司经营与管理存在问题.在41家样本公司中,存在意外亏损的上市公司还有000836鑫茂科技、000632*ST三木、000018深中冠A,这几家上市公司都在亏损当年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仅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准则来规范[2].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使企业不再利用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但是上市公司依然可以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进行利润调节.2·2不同上市公司受资产减值制度的影响2·2·1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对于电力、煤气及水等产品生产和供应业因在中国属垄断性行业,整体行业利润比较稳定,总体冲击不大,如建投能源2006计提资产减值总计51 035·87元,仅占净利润的0·11%, 2007年计提资产减值总计2 515 270·42元,仅占净利润的0·4%.其他上述行业上市公司中,汕电力A2006年计提数额巨大,却只有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两项,其余均较稳定.其次,对于石油板块和生物制药行业,由于产品及原材料价格均呈上涨趋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其影响也不大,相应地,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情况也较少出现.相反,传统行业如家电、纺织、电子等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市场不活跃,价格整体走低,因此对其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通常会造成较大的影响.相反, 20世纪末,高科技、高成长性的公司因行业前景较好,产品的附加值较高,总体冲击不大,但目前这些行业发展趋缓,资产减值准备对它的冲击力度加大,如咸阳偏转2005年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总额182 145 320·47元,导致当年亏损162 790 000元,其他公司2006年除中科三环未计提,该比例也都在10%以上,相比20世纪末的0·1%以下的比例,现阶段高科技行业确实是体会到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巨大冲击.2·2·2对上市时间不同的公司的影响对于一些1999年以后上市的公司,由于这些公司在上市时资产大多得到了较好的重组、剥离,进入股份公司的资产质量较好;同时这些公司上市时间不长,上市后又赶上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规范的阶段,新的不良资产相对较少,因此八项准备计提的政策对这类公司资产状况及经营业绩影响不大.而对于那些上市较早,上市后又没有进行过有力的资产重组的公司,八项准备政策对它们经营业绩的影响则比较大.2·2·3对不同经营风格和管理水平的公司的影响一些上市公司偏好大规模,计提投资减值准备对其来说影响也是较大的.如万科A 2005年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93 435 582. 31元,占净利润的7%以上.而另一些公司长期注重资产质量及安全,这些企业经营水平和内部管理状况良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它的冲击就较小.3建议我国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及其相关准则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对进一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所有的制度都不是毫无瑕疵的,新生的制度尤其如此.新准则本身及其实施环境仍然存在问题,会给企图滥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以新的“机会”和“空子”,因此需进行改进,建议如下:3·1应大力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在与现行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形势下,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并多次出现这一概念,如计算可收回金额时用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现实中很多资产市场尚不能达到那样完善的程度,资产价格还带有很大随机性,不能认定为公允价值,新准则中“不存在销售协议但存在资产活跃市场的”这样的叙述实际操作起来尚有难度;其次,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时,新准则中列举了可供参考的方法(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但是在很多无法得知类似交易信息的情况下,还需要用其他方法来协助判断,如评估.而我国评估行业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评估方法和结果有很大弹性.若选用其他新准则中未详细列明的方法进行估计,执行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无法控制.这些都给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带来重重困难.由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获得真实、合理的市场价格,从而很难以客观的计量依据来确认可收回金额,这就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然缺乏可靠性,因而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操纵仍存在一定的空间.3·2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良好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对规范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按证监会的要求建立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或者流于形式,或者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资产减值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较为薄弱.为了避免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保证减值准备提取的客观公允,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通过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措施来进行.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者业绩的评价标准仍然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以利润进行考核的初级阶段.目前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大多是采用承包提成、奖金分成和年薪制等以短期实现为特点的方式,这必定导致管理层具有较强的利润操纵动机,充分利用会计制度所赋予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当设计出一种长期化的激励机制,公司管理层的股票期权激励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法.对管理层采取综合的、长期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实现管理层利益与公司目标函数的趋同,减少管理层的道德风险.3·3加大对上市公司监管和处罚的力度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手段调节会计数据的行为,严重丧失了应有的诚信,而且也使会计的信誉备受挑战.而对于那些违规违法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负责人,主要是道义上的谴责、行政处分与罚款,难以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经济处罚,一方面,数额不大,对违规违法者而言,“风险一效益”比太小,作用难以显现.另一方面,违规违法是由责任人造成的,而罚款则是由上市公司交纳,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双重盘剥,是不公平的.同时我国相关监管和处罚部门中一些人员与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在利益驱动下很可能对上市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视而不见或网开一面.因此,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够有着极大的关系.3·4加强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外部审计监督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监督对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不规范计提减值准备的行为已有所关注,但是监督的力度仍然有待加强.首先是注册会计师制度不够完善,会计师轮换、聘用制度不健全,不能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应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作用,强化中介机构特别是审计师的职责,使其真正承担起“经济警察”的职能.此外,我国目前还缺乏关于资产减值的专门审计准则,不能给注册会计师资产减值审计提供专门技术上的支持.3·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赋予了企业较多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选择权,主要表现在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可收回金额、资产组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上.资产差值的计提的真实性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但很多企业会计人员的现金管理水平和预测水平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高度.只有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水平,才能准确应用资产减值会计的一系列概念.因此要从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上岗资质、后续教育等方面进行规范,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力度.4结语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资产减值的现象广泛存在,资产减值的目的就是通过反映客观存在的资产价值的减少,全面、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状况,揭示潜在风险,为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虽然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是由于我国实施新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过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操作的不断规范,资产减值制度一定会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参考文献:[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第1版)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建立公司资产负债表.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等不计提减值准备之外,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扩大到所有的资产,同时明确了凡不适用于《资产减值》准则规范的有关资产的减值执行其相关准则的规定。更能体现企业资产的质量特征,为报表使用...

1、郭艳萍,王天文. 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05) .2、孙秀丽. 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J]中国石化, 2008, (10) .3、庄峻晖. 试析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允价值的联系[J]财会通讯, 2005, (07) .4、陈燕.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J]台声.新视角, 2006, (01)5、李芳.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3)6、刘继红.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与选择[J]财会月刊, 2005, (28) .7、沈菊. 资产减值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6, (10) .8、王建新,王璐,郭占春. 资产减值: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 2005, (09) .9、谢志华,曾心. 论资产负债观在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思考——历史演进、表征与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1) .10、李峡. 资产减值会计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J]企业家天地, 2005, (10) .11、王辉. 我国上市公司执行《资产减值》准则动机的实证研究[J]大众商务, 2010, (08) .12、丁佟倩.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选择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8, (12) .13、徐净.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J]当代经济, 2009, (10) .14、许琼. 对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思考[J]消费导刊, 2009, (18) .15、 邵瑞庆,巫珊玲.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变化与实施中的问题[J]财经论丛, 2008, (01) .16、戴德明,毛新述,邓璠.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行为研究[J]财经研究, 2005, (07) .17、安梅. 浅析现行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4) .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