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2:43:35

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研究论文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二、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三、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那里的人们迁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伊甸园”,指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六、古代希腊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鲁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八、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一、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12000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十三、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隶社会的方锥形帝王陵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最为集中。吉萨南郊8公里处利比亚沙漠中的3座尤为著名,称吉萨金字塔。其中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最大,建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高米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底边各长230米,由230万块重约吨的大石块叠成,占地53,900平方米。塔内有走廊、阶梯、厅室及各种贵重装饰品。全部工程历时30余年。塔东南有巨大的狮身人面像。 埃及胡夫金字塔最有名,是法老(古埃及的国王)的陵墓。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 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文字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 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 有人认为古埃及人不可能建造出金字塔,说金字塔也许是外星人造出来的,也许是更远古的人类留下的,因为,金字塔的谜太多了! 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制国王的陵寝。这些统治者在历史上称之为“法老”。法老们不仅活着时统治人间,而且幻想死后成神,主宰阴界,因此,“法老”死后,便取出内脏,浸以防腐剂,填入香料,将尸体长久保存,称作“木乃伊”。金字塔便是存放“法老”木乃伊的陵寝。现在,埃及境内保存至今的金字塔共 96 座,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西岸可耕谷地以西的沙漠边沿。 大型的金字塔一般建于古王国时期的三至六王朝(约公元前 2664~前 2180 年),在古埃及之都孟菲斯之北不远的吉萨、塞加拉、拉苏尔,梅杜姆以及阿布西尔等地都有大量的遗址。 由于金字塔是一种方锥形的建筑物,古埃及文称它为“庇里穆斯”,意思是“高”;而其底座呈四方形,愈上愈窄,直至塔顶,从四面看都像汉字的“金”字,所以中国历来译称“金字塔”。 在众多金字塔中,最为著名的是吉萨大金字塔,它位于开罗西南约 13公里的吉萨地区。这组金字塔共有 3 座,分别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胡夫(第二代法老)、卡夫勒(第四代法老)和孟考勒(第六代法老)所建。 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 2760 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 7 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原高 米,由于几千年的风雨侵蚀,现高 138 米。原四周底边各长230 米,现长 220 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 51 度 52 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 1 公里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 万平方米,体积约 260 万立方米,是由约 230 万块石块砌成。外层石块约 万块,平均每块重 吨,最大的一块重约 16 吨,全部石块总重量为 万吨。其地理位置为东经 31°07′北纬 29°58′。 令人吃惊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直接叠在另一块石头上,完全靠石头自身的重量堆砌在一起的,表面接缝处严密精确,连一个薄刀片都插不进去。而塔的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也仅 厘米。这是当时征召了 10 万劳力、前后历时 30 年才建成的。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十三石级,距地面约 20 米高。入口处四块巨大的石板构成“人”字形拱门,往里是 100 余米长的坡状隧道直达墓室。墓室长 米,宽 米,高 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 米。室内仅有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棺内空空,棺盖去向不明。墓室上方有 5 层房间,最高的一层顶盖是三角形的,为的是把上面压下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两边。同时,墓室还有砌筑在石块中的通风道。胡夫大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该金字塔历经数千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度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把它列为全世界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吉萨的第二座金字塔,即卡夫勒所造的金字塔,位置居中。它比胡夫金字塔略小,但其艺术风格与工程设计的精确,则均可与之媲美。而且由于其建在一块较高的台地上,乍看上去,仿佛比前者还雄伟。塔基底长 米,高 米,也是用石灰岩和花岗石砌筑的。它所遗存的附属建筑较为完整壮观,包括以巨石建成的两座庙宇:上庙和下庙。 孟考勒建造的第三座金字塔位于南端,体积最小,但十分精致。它的底边长 米,高 米。吉萨的这 3 座金字塔都曾被盗,墓中财宝已基本流失,但它们所体现的古代埃及人民炉火纯青的工程技术,每天都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各国游客。【金字塔外观】 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据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如何建造】 如果说关于金字塔大胆而奇妙的设计的传说还能为现代人所接受,那么它的规模如此巨大的建造过程就难以令人想象了。 胡夫的金字塔是用上百万块巨石垒起来的,每块石头平均有2000多公斤重,最大的有100多吨重。这些巨石是从尼罗河东岸开采出来,即无吊车装卸,也无轮车运送。 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曾记载,建造胡夫金字塔的石头是从“阿拉伯山”(可能是西奈半岛)开采来的。不过我们现在知道,石头多半是本地开采的,修饰其表面的石灰石,是从河东的图拉开采运来。在那时开采石头并不容易,因为当时人们并没有炸药,也无钢钎。埃及人当时是用铜或青铜的凿子在岩石上打上眼,然后插进木楔,灌上水,当木楔子被水泡胀时,岩石便被胀裂。这样的方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很笨拙,但在4000多年前,却是很了不起的技术。从采石场运往金字塔工地也极为困难。古代埃及人是将石头装在雪橇上,用人和牲畜拉。为此需要宽阔而平坦的道路。修建运输石料的路和金字塔的地下墓室就用了10年的时间。 在建造胡夫金字塔时,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对于希罗多德的说法,后人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但是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没有人能做出完满答案的难题。人们怎能不佩服埃及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 本世纪来,随着飞碟观察和研究活动越来越广泛,有人甚至把神秘的金字塔同变幻莫测的飞碟上的外星人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在几千年前,人类是不可能有建造金字塔这样的能力,只有外星人才能有。他们经过计算还发现,通过开罗近郊胡夫金字塔的经线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它们的陆地面积是相等的。这种“巧合”大概是外星人选择金字塔建造地点的用意。 然而,一位叫戴维杜维斯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而是人工浇筑的。他从一位考古学家那里,得到5块从埃及胡夫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对它们逐个加以化验。出乎意料的是,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由贝壳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使人难以相信。 戴维杜维斯由此推测,当时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即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抬上或背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出一块一块的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据他估计,当时在工地上劳动的人仅有1500人,而不是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每批都有10万人。 更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一英寸长的人头发。这缕头发可能就是他们辛勤劳动和灿烂智慧的见证。但上述这些说法都还是一些推测。 但无论如何,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因为它需要解决的难题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金字塔修起来了,而且屹立了4000多年,这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所以,可以说,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有的人不相信依靠简单的协作也可以创造出奇迹,不相信地球上的人类自身会创造出金字塔这样的奇迹,把它说成是天外来客的创造。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这无助于人们探索自己的历史,认识自己的能力。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山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 在古代埃及文中,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因此又称作层级金字塔。这是一种高大的角锥体建筑物,底座四方形,每个侧面是三角形,样子就像汉字的“金”字,所以我们叫它“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左塞王之后的埃及法老纷纷效仿他,在生前就大肆为自己修建坟墓,从此在古埃及掀起一股营造金字塔之风。由于金字塔起源于古王国时期,而且最大的金字塔也建在此时期内,因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又被称为金字塔时代。 古代埃及的法老们为什么要将坟墓修成角锥体的形式,即修成汉字中的金字形呢? 原来,在最早的时候,埃及的法老是准备将马斯塔巴作为死后的永久性住所的。后来,大约在第二至第三王朝的时候,埃及人产生了国王死后要成为神,他的灵魂要升天的观念。在后来发现的《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 “为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 金字塔就是这样的天梯。同时,角锥体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对太阳神的崇拜,因为古代埃及太阳神“啦”的标志是太阳光芒。金字塔象征的就是刺破青天的太阳光芒。因为,当你站在通往基泽的路上,在金字塔棱线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象撒向大地的太阳光芒。 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 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 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著名。 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势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像”,西方人称它为“司芬克斯”。雕像高20米,长57米,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 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史前遗址的长期定向作用,都会在其自身内部形成一个能量场。大金字塔处于地球上,时时刻刻受到宇宙射线的轰击,堆垒所用的石块在长年累月中逐渐扮演着储存能量的角色。宇宙射线或电磁波穿透石块的同时,能量也会随着被穿透石块的厚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衰减。 大金字塔独特的正四角锥体结构,其内部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和谐共振腔体。来自宇宙的各种射线,人为的电磁波在其内部空间和谐共振,结合汇聚的地磁力,还有万有引力的作用,形成一个内部能量场(匹热迷能或金字塔能)。古老相传“时间惧怕金字塔”,可能就是指大金字塔内部的能量场显现阻碍自然进程的现象,即本应该自然而然发生的进程,当处于大金字塔内部的能量场中,则该进程被延缓了,甚至有的向相反方向进行。 放置在大金字塔内部能量场的有机物体如动物尸体,不会腐烂变质(这是自然进程),而是脱水干化成木乃伊;而无机物例如金属物体,则能长期保留其金属光泽,从专业角度说,这就是自然进程的氧化作用延缓了,逆向的还原作用增强了。金属晶体由无序排列又能回归到原先的有规则排列。对于人体,匹热迷能或金字塔能则可以快速消除疲劳,加速体力的恢复;增强自身免疫力,促进机体组织细胞自愈。对于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则抑制其繁殖。【分布】 金字塔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古上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寝,都大小不一,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吨的石块,占地52000平方公尺。 【金字塔的数字之谜】 有人对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测量和研究后,提出了许多蕴含在大金字塔中的数字之谜。譬如: 延伸胡夫大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至无穷则为地球的子午线;穿过胡夫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正好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均匀的两半,而且塔的重心正好坐落在各大陆引力的中心。 把大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对角线延长,恰好能将尼罗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内,而延伸正方形的纵平分线,则正好把尼罗河口三角洲平分。 大金字塔的底面周长米,为库比特(古埃及一种度量单位),这个数字与一年中的天数相近。 大金字塔的原有高度米(现已塌落至米)乘以10亿,约等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 大金字塔4个底边长之和,除以高度的两倍,即为——圆周率。 大金字塔本身的重量乘上7×1015(8000个金字塔就有地球重量了,太不可信!)恰好是地球的重量。 大金字塔高度的平方,约为21520米,而其侧面积为21481平方米,这两个数字几乎相等。 从大金字塔的方位来看,4个侧面分别朝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误差不超过度。在朝向正北的塔的正面入口通路的延长线,放一盆水代替镜子用,那么北极星便可以映到水盆上面来。 …… 这些数字关系是一种偶然巧合,还是建造者的有意设计? 许多科学家指出,这些数字关系并不是那么神秘,除一些是巧合外,有些数字并不完全符合事实真相。譬如:以52度左右倾斜面建造的四方角锥,用其高h去除其底边的两倍,即2s/h,都得到接近π的值。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德的记述,埃及人建造胡夫大金字塔时使角锥的每一面的面积等于锥高的平方,按这个方案设计确实可以得到这种数字关系。 此外,还有些数字反映了古埃及人民在数学和天文方面取得的杰出成绩。比如,古埃及人已懂得用水面定位的方法(即先灌水,利用水平面平整地基),获得精确的地平面;古埃及人选定一颗(或几颗)恒星,借助简单器械仔细观测,记录恒星在地平线上的出没位置,然后平分从观察点到恒星出没点形成的角就测出了子午线。 当然,也有些科学家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为什么除大金字塔外,其它建筑物不能提供那么多代表相当科技水平的数字?以古埃及人的科技知识水平能建造出奇迹般的充满谜的金字塔吗? 看来,事情确实并不简单,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们仍在争论……

亚特兰蒂斯之谜在现有的三架美国航天飞机中,有一架称为“亚特兰蒂斯”,意为大西洲。世界7大洲中,并没有一块叫做大西洲—亚特兰蒂斯的大陆。那么,亚特兰蒂斯指的是什么呢?值得用这个名称为探索宇宙奥秘的尖兵—航天飞机命名吗?在远古地球上,确实存在过一块名叫亚特兰蒂斯的古大陆,在这片面积辽阔的古大陆上,曾产生过辉煌灿烂的文明。不幸的是,在一次破坏性极大的灾难中,亚特兰蒂斯沉人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几千年前留下来的一些古代文献中,都提到了这片古大陆和它曾孕育的伟大文明。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寻找这块古大陆:在什么地方,后来又沉人到哪一片海洋之中了。1%7年的一天,美国飞行员科伯尔·布鲁斯正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的北比米尼岛低空飞行,突然他发现在水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长方形物体。布鲁斯的助手德米特里·科比考夫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潜水探险家,他马上意识到布鲁斯的发现非常重要,他本人不久前也曾在这附近的海域发现过水下有一个长约400米的长方形物体。他组成了一个考察队,于1968年8月前往巴哈马海域进行科学考察,在安德罗斯岛附近海下,他们发现了一座古代的寺庙遗址:长30米、宽25米,呈长方形。9月2日考察队获得了更重要的发现:他们在比米尼岛附近海下5米处发现了一座平坦的岩石大平台,构成这座大平台的岩石虽然大小不一,有厚有薄,但都是经过加工的。考察队从而断定,在遥远的过去,巴哈马群岛一带的海底曾是一座用岩石修筑的大陆城市。有些科学家还在大西洋底的好几个地方发现了岩石建筑物,其中有防御工事、墙壁、船坞和道路。这些海底建筑物的排列和形状,与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非常一致。它们完全不是自然形成的。他们认为,这些建筑物显示了当年亚特兰蒂斯大陆的状况。在古巴北部的海域里,科学家发现了一处很大的古代遗迹,像是用大理石建成的。在佛罗里达半岛北部,还发现一座类似金字塔的建筑,探测仪器证明了它是人工建造的。科学家从种种发现加以推测,已经消失了的古代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可能就是沉没在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底。科学家们还发现,大西洋深处耸立着一些构造复杂的墙壁,其中一堵墙上还有开口,一些岩石平台和金字塔状建筑物把它们连接起来。在南美洲南部,人们过去看到过有一道堤坝通向海洋,一直绵延、消失在大西洋深处,现在这道堤坝的陆地部分已被毁坏。1977年,美国一家海洋研究所的潜水艇,在巴哈马群岛东部300千米、水深2500米的海底,进行了科学考察。考察人员亲眼见到,在海底坐落着一些古代建筑物的遗迹,它们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1979年9月3日,苏联一家报纸发表文章认为,失落的大西洲就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深海底。这篇文章指出,一位波兰摄影师就在巴哈马深海底,拍摄到了一个沉人海底的世界,照片中有石砌的道路、大理石雕像和各种石制物品等。传说在大西洋中亚速尔群岛的南部,是大西洲人居住的岛屿。当海水清澈、阳光灿烂时,人们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水下几十米处的一座城市遗迹。在加那利群岛附近海域中,科学家们也发现了海底城市遗迹。1974年,一支苏联科学考察队在大西洋的马得拉群岛拍摄到用巨大石块砌成的城墙和清晰的阶梯。一位苏联科学家认为,这是明显的人类活动痕迹,这里过去一定是一块干燥的陆地。越来越多的发现证实,在浩瀚的大西洋中,的确存在过一块大陆,而这块大陆上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古人类文明。德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率领一支科学考察队,对大西洋的水下遗迹进行考察,结果他认为大西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有着高度文明的“大西岛国”。一些美国学者于1969年2月26日在北比米尼岛附近的海下,发现了许多奇特的石砌建筑物,石块都很巨大,为长方体,整片建筑绵延几百米。学者们研究后认为,这些海底巨石建筑物大约是1万年或万年前建成的。此后不久,潜水员又在比米尼岛以西的海下,发现了一些大石柱,有的卧倒在海底,有的仍然耸立着。在巴哈马群岛沿海几个地方,人们发现了十多处造型奇特的建筑遗迹,有一些建筑被海生植物掩盖,这些海生植物构成了直线、圆或长方形等各种图案。据测定,附着在海底建筑物上的植物已有1万年至万年,这与科学家们研究得出的大西洲—亚特兰蒂斯毁灭的时间是一致的。不少科学家认为,远古的大西洲人,掌握着相当发达的科学文化技术:能够冶炼高纯度的金属,能够不受距离、障碍限制地通讯联系。他们掌握的通讯手段甚至比无线电通讯要先进得多。有些学者还认为,人类的语言特别是字母文字,就源于大西洲,遗迹上出土了不少刻有字母的石头。此外,他们还认为,金字塔这种建筑也来源于大西洲。那么,拥有高度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大西岛国”,是怎样毁灭的呢?一些科学家认为,大西洲是在1万多年前被几乎同时袭来的几次大灾难毁灭的。这些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彼盖地球大片陆地的冰雪融化了,形成了大洪水。洪水迅速冲击了大陆;大洪水带来的大地震又震撼了大西洲。恰巧这时,又有一颗小行星(它直径也有上百千米)不偏不斜地撞在大西洲大陆上。这一连串沉重打击,使大西洲彻底毁灭,并沉人海洋。最早描述亚特兰蒂斯大陆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从他那时起,至今已逾20()0多年,尽管描述过这片湮没了的乐土的书籍数以千计,但现在每年仍有新书问世。当代的考古学家声称,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以至地中海一带都曾发现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过的证据。柏拉图关于亚特兰蒂斯说得详细而具体:亚特兰蒂斯大陆沿岸多山,中部为一片肥沃的大平原,矿产丰富,动物、木材和食用植物繁多。岛的中心是王宫和供奉海神的神殿,镶满黄金、白银、象牙和神秘珍奇的自然铜。柯里西亚斯说,自然铜像“火焰那样熠熠生辉”。主岛环绕着一条宽400米的运河,然后又是一环宽600米的陆地,外有宽600米的环形运河。这些环形成运河和陆地,把整个岛划分成5个同心圆似的区域,另一条运河则从岛中心穿过各区通向海洋。人们要寻找与柏拉图所描述的亚特兰蒂斯相符的证据,往往要返回地中海这个文明的摇篮。早在1909年,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弗洛斯特就提出,柏拉图描述过的亚特兰蒂斯可能是克里特岛上延续至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迈诺斯文明。迈诺斯文明与亚特兰蒂斯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克里特岛并没有因为一场浩劫而陆沉。1939年,希腊考古学家马里纳托斯试图解释这一疑点。他指出,公元前1470年发生了一次火山大爆发,毁灭了克里特岛西北、爱琴海中的基西拉岛的一部分.这场大灾难也可能毁灭了迈诺斯文明。火山首先喷出大量灰尘,然后大爆发,继而发生海啸和地震。近年来,由于考古学家在桑托林火山遗址发现了大量迈诺斯人的文物,这样马里纳托斯的说法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桑托林本身就是亚特兰蒂斯。桑托林的形状似环,与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古都规模、设计相符。最使亚特兰蒂斯研究者满意的发现是桑托林火山的猛然爆发,足以解释这个文明如何因一场浩劫消失殆尽。但是以上解释还是不能自圆其说。如果接受这种解释,柏拉图当年的叙述应当完全改动的地方就太多了。有的学者怀疑是否存在过一个“迈诺斯帝国”;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有足够的理由证明桑托林火山爆发后,迈诺斯文化仍在发展。考古学家目前仍在基西拉和克里特岛探索,他们的努力可能有助于解开这个谜团。亚特兰蒂斯之谜寄托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的渴求,人类还会世世代代探索下去,直到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航天飞机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简介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吨。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航天飞机除可在天地间运载人员和货物之外,凭着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空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工作。它可以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毁坏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欧空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行各项科研工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航成功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清晨6时,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250千米的圆形轨道。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3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地点12千米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极其相仿,机翼呈三角形。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它有一个长米,直径米的大型货舱,能将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的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林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安装在能源号火箭上,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失败,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第三,暴风雪号能象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50千米/小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暴风雪号首航成功,标志着前苏联航天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为建立更加完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辅平了道路。原计划一年后进行载人飞行,但由于机上系统的安全可靠尚未得到充分保证,加之其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载入飞行的时间便推迟了。

关于海蒂的论文研究

谢!小海蒂读后感500字在老师倡导读名著的时间里,我读了一本名著名叫《海蒂》。这本书的主角海蒂深受到青少年儿童的喜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海蒂》作为一本经典性的青少年读物成为了世界性的畅销书之一。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海蒂是一个天真,活泼,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烂漫并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一天她的姐姐迪蒂带着五、六岁的小海蒂来到了一个叫德费里的小村庄。她们是要来干什么的呢?原来海蒂的姐姐迪蒂为了自己能安心创下一番事业,把海蒂暂时交给一个叫阿尔姆的大叔。阿尔姆大叔是一个非常孤僻的人。但在海蒂的种种感化下,阿尔姆大叔重新点燃了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人,不再孤僻,友善的对待每一个人。最后人们都不再认为阿尔姆叔叔是一个心情忧郁,性格孤僻的人,每个人也开始用友善的眼光去望着阿尔姆大叔。使阿尔姆大叔不再孤独,他的小屋也不再空空荡荡。也正是小海蒂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心帮助下,体弱多病,脚不能走路的贵族小姐克拉拉也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一点一点的尝试走路,最终摆脱了轮椅。也拥有了健康。读了这本名著后,我读懂了很多。我边看着这本书,脑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一直出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卷。我沉浸在这个故事当中,因为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十分感人,我看到了海蒂乐善好施、帮助他人。海蒂用纯真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温暖了她那个外表冷漠但内心善良的爷爷。她陪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奶奶说话,聊天,让什么都看不见的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奶奶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乐趣,使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奶奶不再孤单。她帮助纯真善良的瘫痪姑娘克拉拉,在海蒂和阿尔姆大叔的激励下,克拉拉用自己的力量学会了走路。还有牧羊倌彼得在海蒂的影响下,也逐渐热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学习,成为一个诚实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看到了这些感人的片段,我的心被感动了,多么惹人喜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啊~我看到了海蒂那纯真的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那善良的心,还有海蒂那天真烂漫的性格。我要多多吸取海蒂的优点。海蒂的年纪虽小,但是却有着一种非常感人的魅力。我看到了海蒂那热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生活的心情。她对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积极主动,不像我,扭扭捏捏。她那直爽的性格也很值得我学习,我应该像海蒂一样有着果断,直爽的性格。不要犹犹豫豫,优柔寡断。我看到了海蒂热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大自然的心:不管是对人,还是对羊儿,都同等对待,总是慢慢的安抚着她的“天鹅”和“小熊”。那些羊儿都很喜欢海蒂。看到海蒂总是争先恐后的向海蒂涌来。从这个片段中我知道了:你想让别人尊重你,有个前提:那就是你也要尊重他。现在人类随意宰杀各种动物,是动物见到人类会到处逃窜。尽管有些人很尊重动物,但毕竟只是少数。人类一边口口声声说是我们动物的朋友,一边残忍的猎杀动物。让动物见到人类怎能不逃?读了这本名著使我的感触很深。我想我可能还没有完全读透。这本《海蒂》,我至少还要读上一遍或更多遍。来更深层次的渗透到这本小说当中。【扩展阅读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转载自百分网,请保留此标记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格式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六、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九、要符合情理、写出本文由百分网提供,原文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英国时间9月9日,英国《卫报》发布消息,著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海蒂性学报告》的作者雪儿·海蒂(Shere Hite)在伦敦北部托特纳姆的家中去世,享年77岁。后其丈夫保罗·沙利文(Paul Sullivan)向媒体证实了这一消息。雪儿·海蒂生前致力于女性性行为研究,《海蒂性学报告》是一份关于女性性行为的全国性研究报告,包括女人篇、男人篇、家庭篇、职场篇、海蒂篇,是海蒂最为著名的作品,该书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售出5000多万册。 雪儿·海蒂(Shere Hite)是美国著名的性学专家。出生于1942年,拥有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历史学士及美国史学士的双学士学位,专攻社会科学与法学,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方思想史博士,但因觉得自己所做的研究计划不被教授重视,念了两学期后即辍学。便致力于关于性方面的研究学习。在1976年和1981年先后出版的大型性学研究报告《女人篇》和《男人篇》在美国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被翻译成18种文字,引起全世界范围广泛关注。后出版《情爱篇》,《家庭篇》、《职场篇》、《海蒂篇》。而全套的《海蒂性学报告》也为研究性学问留下珍贵的资料。在1987年。雪儿·海蒂被杂志《世界年鉴》评选为25位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之一。而关于海蒂的去世,作家朱莉·宾德尔(Julie Bindel)表示曾在2011年采访过雪儿·海蒂,之后一直保持联系,她向《卫报》透露,年老的海蒂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征。

这是一部非常适合夏天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是导演独具匠心,又或者是大自然本就美得不可方物,这部片的每一帧都是一张壁纸,色彩被运用到了极致。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悠扬,随着主人公的心情而变化,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相信我,看了这部片你绝对不会后悔!自由与爱的主题 影片一开始就是海蒂在一片绿色的山上学着老鹰飞舞的姿态张开了手臂,在上山的过程中遇到几只鹿,于是脱下了自己繁琐的衣服,向着鹿奔去。此时姨妈走的路和海蒂的路是分叉的,分叉即代表着不同的选择,大人世界里的算计和小孩心里的单纯。影片前后呼应,海蒂一如刚来阿尔卑斯山时一样热爱自由和自然,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她知道了自己想做的事并在为之坚持。自由不仅体现在主人公海蒂身上,也在克拉拉的身上完美的展现。克拉拉是一个富贵人家的小姐,可惜的是衣食富足的她并不能走路。克拉拉是被禁锢被压抑的象征,城堡一样的房子给了她一切,可是只有阿尔卑斯山上大自然的自由自在给了她站起来的机会,正如皮特发出的那声惊叹:圣母显灵了!是的,自然给予人类的那种自由的力量无法解释,奇妙无穷。关于爱。海蒂与爷爷、克拉拉与家人的亲情;海蒂与皮特、克拉拉的友情;在克拉拉家陌生的医生对海蒂的关心…无不体现着人性中本就存在的爱。 对比手法的妙用光影对比展现内心丰富多彩的变化。爷爷居住的小屋子是昏暗的,小窗口是这间小木屋唯一有光亮的地方,海蒂从这里蹦蹦跳跳企图看到爷爷,而爷爷向窗外看去的时候,既代表着光亮照进了爷爷的世界,他再也不是一个人了,也表达着人的内心对陪伴的渴望。没有人天生喜欢孤独,爷爷一边说着要送走海蒂,另一边却又做了一把椅子。这间小房子,再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了。克拉拉的家也是一样,海蒂到来时,那扇门打开带来唯一的光亮,光影黑白之间,就预示着一切的变化。色调对比。山上的充满阳光的暖色调和山下灰暗的冷色调,即是自然之美与人类生活的对比,也是山上人的善良与山下人的偏见的对比。 爷爷的形象也通过前后对比中慢慢立体起来。山下人的描述、爷爷对姨妈的粗暴言语,都会让人觉得爷爷是一个粗鲁无比、很难相处的老人,可是在与海蒂相处的日子里,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孤独的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孙女相处的老人,他的内爷爷的形象也通过前后对比中慢慢立体起来。山下人的描述、爷爷对姨妈的粗暴言语,都会让人觉得爷爷是一个粗鲁无比、很难相处的老人,可是在与海蒂相处的日子里,观众看到的只是一个孤独的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孙女相处的老人,他的内心是柔软有爱的。前后对比颠覆了别人口中的爷爷的形象,也让这个爷爷这个人物更加鲜活。自然与工业文明的对比,让自然之美更加深入人心。帧帧似画的阿尔卑斯山,和浓烟滚滚的城市工厂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实也是贫穷与富贵的对比,皮特家硬的让奶奶没法下咽的面包,和克拉拉家松软的面包让人心酸却并不羡慕,因为享有这一切的克拉拉并不幸福。工业文明虽然让自然远离大家的生活,却也带来了进步,如果海蒂不曾离开阿尔卑斯山,她不会想成为一个写故事的人,那么影片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对孤独与陪伴的探索有句很流行的话说: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所以陪伴显得弥足珍贵。可是看完这部片子你就会觉得:虽然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会有孤独,可是陪伴才是生命的常态,因为人心是渴望温暖的也是温暖的。 皮特在海蒂到来之前,都是一个人在山上放羊,虽然他会偷吃海蒂的奶酪和火腿,但是也会在嬉闹中带给海蒂快乐;爷爷一直独居在山上,孤僻到难以相处,可是他在海蒂的陪伴下渐渐有了笑容;克拉拉自从母亲去世后就再也不能行走,在海蒂的陪伴下却出现了再次站起来的奇迹。 其实陪伴的意义不止于此,自然的陪伴也是陪伴,也是令人心驰神往的。所以,海蒂在闹市中最高的塔顶寻找她心心念念的山,也梦到夜幕星辰、雄鹰展翅。 海蒂本身也许就象征着陪伴和自由。孤独的爷爷、被压抑的安拉拉都在海蒂的影响之下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新生,从开始到结束,海蒂也成为了一个不一样的海蒂。所以,请做一个像海蒂一样温暖的人吧,你会成就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最后,谨以片中奶奶的台词来与大家共勉:如果有一件事会让你开心,那你就尽管去做,无论别人说什么!

这本书是对两性关系的研究。这本书一经发行,就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马蒂斯论文题目

油画创作心得 (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美术系 刘勃 2007年12月7日)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探索适合于自己特点的风格是不言而喻的事。我常常想,对于我自己专业方面创作一个大胆的尝试充满兴趣,不时的思考着一些问题,在精心准备之余,却发现还被自己否定,然后在不断的调整,不断的修改,再去探索,这样反复进行着,回头看看自己的仅有的几幅创作,题材大多取自陕北农村中常见的场景,在我的记忆里面,我常常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激情来画完我的构思,其实在我画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情况是边画边想,根据一个形体,或者一块颜色,启发我创造另外一块色彩或者一个更有意思的形体,不断的充实画面和丰富画面。这种尝试在创作中我不是经常用,当然一般情况是先想好了基本的方案,然后形体搭配基本上符合我的构思,就开始动笔了。一幅作品其实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过程是强调感受,没有感受,画面打动不了观者,笔者认为作为创作,首先要打动自己。 去年冬天,我回到了陕北,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老家。通常认为这里没有现代文明更多的体现,没有所谓的高楼大厦,有的全是黄土和窑洞,生活是朴实而单调的,然而,正是在这些并不先进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形象和它们呈现出的色彩,构成了陕北黄土上特有的美。空旷的高原黄土,多变的景象,质朴憨厚的陕北汉子,富有个性的陕北民歌,让人不得不发出感慨,我怀着由衷的兴趣和激动心情,画出了一批作品。每年回家都在变,我所记录的这些也在不断的消失,人变富有了,地方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当前的议题是创作,在创作中,生活中的美往往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每个画家对生活都会有一定的偏爱,形成这种偏爱是有多种原因的。除了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外,画家的情感和各种修养形成的感受能力也是重要因素。喜好和表现方式也因人而异。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起,我就开始在艺术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我们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外来的本土化和本土的现代化,要成为中国的油画,这个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议题了。其实,争论远不如实践更实际些。 我曾经想从国外艺术中吸取点东西。色彩更纯一点,运用了许多装饰性的表现手法。色彩上用了较淡的、弱的对比,强调画面构成感,后来又在中国画大写意中,看到了创作动机,中国画写意的韵致和对形的认识与处理方法,很有意思,打动了我,这种写意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觉得他们对所描绘对象的形与神是吃透了的,下笔的时候,不是表面上看到的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胸有成竹,然后落笔成形,以形写神。每个局部之间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都服从一个总的神韵和节奏的要求。在这总的要求下,画了一些国画山水,然后在来创作油画,每放一笔,是笔墨,也是形的一部分。油画如能吸收这种技艺,并结合油画的色彩造型,也许会出现新的面貌,如此而已。 大量地连续地作画,对我的实践很有好处。不断地画,不断地思考,随时调整自己的想法,随时补充一些新的设想,随时试验。首先,很认真地推敲素描的小草图,把画面的构图安排,黑白、色彩构成都考虑成熟,这一切都做到心中有数后,动油画刷子就大胆了,也主动了。这次的风景油画《房前屋后》、《山吟泽唱》、《塬上人家》,就是这种尝试性的作品。 为了使画的对象更朴实、更粗犷一些,我用大笔表现留有一些有节奏的笔触,用色在统一中求变化,表现对象大多是农村中常见的生活场面,和陕北特有的黄土高原,来表现这种乡土气息。 这些尝试是在教学之余的油画创作的心得,是我大学毕业至今油画探索学习的继续,我愿意继续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不断地进行探索。油画是从西方传来的画种,传入中国以后已发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油画创作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及学术含量,尤其具象写实绘画,包括严格的形、体积塑造、色彩调配、边缘线处理、质感透视、解剖、层次问题、韵律、节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再现大自然,而且要经过主观提炼、酿造、让灰色具有浑厚、宁静、优雅、高贵的品相,有透明的色彩效果,把一切都融进清沁而温馨的色调中,在绘制过程中力求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而让人体会到一种潜在的诗意以及来自东方的艺术修养,以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过滤掉我们意识里的杂质而成为一种纯粹的静观,追求整体风格呈现出“精神性”的审美意蕴。绘画语言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反应到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见解和态度,作者就要提高自己的绘画专业的修养。各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组织结构。绘画的艺术语言就是色彩、线条、面、明暗等。在油画创作中首先涉及的是构图问题,所谓构图就是“经营位置”,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是这样谈论构图的:构图就是画家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各种不同的因素用装饰的方法按照画家的意图安排的艺术。不论画的是肖像还是景物,都有构图问题。西方现代艺术

百科论下载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69-1954)下,因个人兴趣与老师所循的传统规律相左1892年转入象征主义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两年后、初露头角的马蒂斯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6至1904年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毕沙罗、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20世纪初,他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至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 “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马蒂斯也在对形式进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了。 遗憾的是野兽派仅盛行了3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年起,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用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成静谧和谐的画面,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马蒂斯由此获得“颜色与线条游戏家”的美誉。 20年代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30年代,他的艺术达到巅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性格也与同时期画坛另一巨人毕加索迥然不同。二战期间,他俩都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参加过进步活动,但马蒂斯在其艺术中并未有任何体现,没有把绘画作为一种武器。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 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1879 10岁 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887 18岁 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 19岁 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 1890年20岁完成第一幅画作。 1890 21岁 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 22岁 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 1892 23岁 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1893年到卢浮宫临摹经典画作。 1896 27岁 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被评为“野兽派”代表人。 1898 29岁 初露头角的马蒂渐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9 30岁 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 1896-1904 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岁 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1905 36岁 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 1903-1906 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之后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 1914 45岁 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闲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 1920年之后 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 他的艺术达到高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纸方式为芭蕾舞团设计屏风与戏服 1941年71岁的马蒂斯在肠癌手术后,只能在床榻或轮椅上从事创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艺术新的高峰。他说:剪刀是一种美妙的工具,纸张也很美丽,利用剪刀在这样的纸张上工作是一件能够进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内设计。其中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在长期居住的法国尼斯,享年85岁。 小资料 野兽派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新印象主义的科学色彩,比高更、凡·高的非描绘性色彩,比那种直接调色、变形的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高更、凡·高、修拉、纳比派和新印象主义,都曾以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探索。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段,专心致力于各种目的。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划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使用高更和修拉的色彩,并自由地结合了他们自己的线条节奏,以达到类似于塞尚的不断追求的那种效果。

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69-1954)下,因个人兴趣与老师所循的传统规律相左1892年转入象征主义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两年后、初露头角的马蒂斯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6至1904年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毕沙罗、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20世纪初,他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至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 “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马蒂斯也在对形式进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了。 遗憾的是野兽派仅盛行了3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年起,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用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成静谧和谐的画面,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马蒂斯由此获得“颜色与线条游戏家”的美誉。 20年代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30年代,他的艺术达到巅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性格也与同时期画坛另一巨人毕加索迥然不同。二战期间,他俩都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参加过进步活动,但马蒂斯在其艺术中并未有任何体现,没有把绘画作为一种武器。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 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1879 10岁 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887 18岁 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 19岁 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 1890年20岁完成第一幅画作。 1890 21岁 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 22岁 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 1892 23岁 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1893年到卢浮宫临摹经典画作。 1896 27岁 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被评为“野兽派”代表人。 1898 29岁 初露头角的马蒂渐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9 30岁 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 1896-1904 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岁 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1905 36岁 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 1903-1906 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之后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 1914 45岁 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闲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 1920年之后 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 他的艺术达到高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纸方式为芭蕾舞团设计屏风与戏服 1941年71岁的马蒂斯在肠癌手术后,只能在床榻或轮椅上从事创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艺术新的高峰。他说:剪刀是一种美妙的工具,纸张也很美丽,利用剪刀在这样的纸张上工作是一件能够进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内设计。其中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在长期居住的法国尼斯,享年85岁。 小资料 野兽派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新印象主义的科学色彩,比高更、凡·高的非描绘性色彩,比那种直接调色、变形的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高更、凡·高、修拉、纳比派和新印象主义,都曾以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探索。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段,专心致力于各种目的。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划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使用高更和修拉的色彩,并自由地结合了他们自己的线条节奏,以达到类似于塞尚的不断追求的那种效果

兰彻斯特方程论文知网

兰彻斯特的战斗力方程是: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它表明:在数量达到最大饱和的条件下,提高质量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而且是倍增战斗力的最有效方法。在高新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质量居于主导地位,数量退居次要地位,质量的优劣举足轻重,质量占绝对优势的军队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一般说来,高技术应用在战场上形成的信息差、空间差、时间差和精度差,是无法以增加普通兵器和军队数量来弥补的;相反,作战部队数量的相对不足,却可以高技术武器装备为基础的质量优势来弥补,即通过提高单位战斗效率来提升战斗力。战争实践表明,提高质量是部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在部队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质量高者获胜,质量差者失败;倘若不能形成同一质量层次的对抗,处于劣势的一方纵有再多的飞机、坦克、大炮,也可能失去还手之力。

导言:本系列以人性的角度,讲述历史人物,并以历史人物科普一段段历史架构,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些启发。本文介绍的是龙城飞将李广。 书接上回。 话说,做梦梦到了张良,我们俩在酒馆小聚。 聊了聊秦汉时期的一些人与事。 期间,我问他,李广是不是有些怀才不遇? 张良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怀才不遇的说法,人之所以怀才不遇,只有一个原因,才不够! 我问,那您如何看待有些人在历史书上很有名气,在当时却不得志呢? 他说,得不得志取决于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名气取决于谁来写,怎么写,有时一句话可能就把一个人吹上天,就如同书上说,刘邦在表彰大会上说,在运筹帷幄方面,我不如张良,于是后人都把我张良定义成谋圣了。 我问,那刘邦到底有没有说过那句话? 他说,It's A Secret。 我问,那如何判断一个历史人物在他的时期有没有真本事? 他说,很简单,就是看有没有被重用,能被重用的就一定有真本事,没有被重用的,一定是没有真本事,这个理论放在今天也行得通,你在阿里巴巴工作,你很有管理天赋,马云会让你当园区保安队长还是让你分管支付宝?你在阿里巴巴干了十年保安队长,不是说明你一直不得志,而是你只适合看大门。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错了,是伯乐常有而千里马不常有,千里马主动发光发热从而被发现也是天赋之一,无论在什么朝代,真是人才就不会被淹没。 我说,这个理论,我觉得放在今天是行得通,今天是只要你有才华就可以尽情绽放的时代,开放式的舞台,但是,在古代舞台只属于少数人,有些人可能的确有才华却没有机会登上舞台,从而真的有可能会怀才不遇,所以,我认为这个理论过于极端,那按照你这个理论,刘邦称帝后为啥没有重用你? 他说,你要这么抬杠,咱就没法聊了! 我问,那为什么文人喜欢写一些不得志的人物呢? 他说,两个原因。第一,借人说己,酸腐劲儿,仕途一不顺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第二,古往今来,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大汉朝,悲剧,是文人最热爱的,悲剧人物,是文人最想呵护的,例如项羽,临死还给安排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剧! 我问,李广算是悲剧人物吗? 他说,肯定算,出身名门,秦朝大将军李信之后,属陇西李氏,算得上贵族血统,包括后来的李世民都主动攀高枝自称李唐为陇西李氏之后,李广的起点很高,工作没多久就在地方上任太守了,也算一方父母官,按这个仕途起点,干到丞相没问题,可参考相同出身的堂弟李蔡,官至丞相。可是李广的结局如何呢?一辈子没有被提拔到卿一级,终生没有被封侯,也没能战死在沙场,而是含恨自杀了,不仅仅如此,到孙子那一辈,还被灭了门,绝了后。 我问,李广为什么没能被封侯? 他说,作为一个大将军而言,要用战绩说话,李广算是西汉抗击匈奴的代表人物,可是呢?李广并没有歼敌三千以上的战役,相反,每次不是溃逃了,就是被俘了,最关键的一场围剿战呢?他还因为迷路迟到了。所以,我觉得他没有被封侯的根本就是战绩平平。 我说,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是一个人品爆棚的好将军,爱兵如子,还专门为他创造了一个成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司马迁眼里,李广是标准的才气无双而又怀才不遇的人,很是惋惜。 他说,我个人认为,赞美大将军,就赞美他的专业才能,打了多少胜仗,收复了多少失地,就这一点就足够了,你知道司马迁为什么去描写李广的人品好以及射术精准吗?第一、这些东西无从考证又很能拔高一个人的印象分。第二、说明李广在专业问题上,的确没啥成绩,这就如同你是一位乒乓球运动员,我去给你写生平总结,我写了你扶老太太过马路,写你唱歌好听,写你很孝顺,反而是把你参加大赛的经历一笔带过,用了一句,在乒乓球赛场上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我问,既然没有经典战役,那为什么司马迁会在他身上投入这么多的笔墨呢? 他说,是因为司马迁跟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好朋友,司马迁真正要捧的是李陵,而人物塑造上李陵是继承先辈道路的人,所以就在李广身上多用了一些笔墨。你知道后来司马迁因为什么被阉吗?就是因为给李陵打败仗找借口,惹毛了汉武帝。 我说,我发现,李广竟然还是三朝元老。 他说,的确经历过三朝,但是不是元老,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李广能力的确很一般,他在汉文帝跟前混过,在汉景帝跟前混过,在汉武帝跟前混过,三代伯乐都没发现他这匹千里马?为什么几代皇帝都把他放在边疆当太守?你说啥官不给吧?孬好也是贵族出身,你说重用吧?他又真不行,你知道侯宝林、侯耀华吧?李信就是侯宝林,那么李广就是侯耀华。 我说,懂了。 他说,这些年,算是相声领域的文艺复兴,若是主流媒体评选当代相声大师,侯耀华能入选,郭德纲不能入选,侯耀华是世家,行不行的,人家也是祖传相声大师,而郭德纲呢?屌丝出身,登不了大雅之堂,实际上呢?郭德纲一人不吊打所有?都能在体育场搞演唱会级的相声巡演。 我说,所以,李广难封是因为活不行。 他说,基本如此! 我问,若是我穿越过去,能当个皇帝不? 他说,今天的人,总是低估了古代皇帝,觉得他们很弱智,实际上呢?能成为天子的人,特别是那些开国皇帝,真是亿里挑一,我聪明还是刘邦聪明?肯定是他更聪明,若是我聪明那么江山就姓张了,今天这些人,包括你在内,真穿越过去,你以为你能指点江山?对不起,你就是杀敌三千的那三千分之一,在历史书上能留下名字的任何人,哪怕是个小蟊贼,换算到今天,也是马云级的人物,别说普通人了,有些皇帝都被历史一笔带过了,今天的屌丝穿越回去依然是屌丝,不用让你穿越远了,你穿越到三十年前,你能考入清华北大吗? 我说,不尽然吧?历史上有那么多昏君! 他说,古代皇位多是世袭,就是整个天下是他们家的,龙一直生龙,凤一直生凤,在确保基因足够稳定的前提下,会出现几代盛世的,从刘邦开始几代人都不错,但是,世袭制有个最大的BUG,就是万一生了一个很平庸的娃,整个家业国业基本就玩完了,从数学概率来讲,只要是世袭制,整个游戏一定是毁灭式的,有些人是一代,例如陈胜吴广,有些人是二代,例如秦始皇,有些人是十代八代。 我问,天才的后代越来越平凡? 他说,是的,姚明的后代一定是一代比一代矮,最终趋向于平均身高,但是,紧靠姚明的几代依然是非常高的,换句话来讲,今天你们这些人,都是古代贵族的后代,甚至是皇族后裔,因为普通人是留不下后代的,姚明怎么可以保留自己的优质基因?就是每一代人都跟当代最高身高的女性通婚。你是山东省文科状元,你找了广东省理科状元结婚,你娃不会太笨,倘若你找了你们村初中没念完的傻妞结婚呢?那么你儿子大概率成绩平平,天才都是生出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基因优势是后天无法追赶的,大脑的差距虽然看不到,实际上也是存在的,也有姚明,也有潘长江,大部分人就是1米7左右。 我说,有一点我搞不懂,既然李广是秦朝大将军李信的后代,汉朝不是代替了秦朝吗?为什么会启用秦朝大将军之后呢? 他说,谷歌在中国时,百度视其为核心竞争对手,谷歌撤出中国时,谷歌员工大部分都被百度接手了,甚至有些后来进入到了百度核心层。秦朝到汉朝,看似是政权交迭了,其实贵族依然是贵族,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李家在那个年代是很有影响力的,为什么史书描写李家笔墨用了这么多?就是他们有媒体资源,那个年代媒体是贵族的喉舌,不管什么年代,谁抢占了媒体高地,谁就占了先机,互联网时代,三足鼎立时期,腾讯有自己的媒体资源,百度有自己的媒体资源,而阿里巴巴没有,那咋办?阿里巴巴疯狂收购媒体资源,甚至有报纸用了这样的标题《阿里巴巴要掌控媒体? 》。 我问,媒体资源这么重要? 他说,在古人看来,死后的名声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将领在出征时已经知道是有去无回,会特意请史官吃个饭,意思是我可能回不来了,你在记录我的时候,把我描写的英勇一些。在今天呢?媒体资源则决定当下的黑与白,有人污蔑你,你总要回应吧?倘若你没有媒体资源,不等于哑巴上了法庭吗? 我说,那按照你的说法,历史没有真相。 他说,每个人唯一了解的真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除此之外,都或多或少有些偏差,哪怕你穿越到2000年后,跟后人讲今天的一些人与事,你以为讲的很真实,其实离真实还差距太远太远,这个误差来源于你在这个时代的角色、位置。我举个更直观的例子,你同事、朋友、学生,他们对你的评价准确吗? 我说,不准确。 他说,就是如此!也有很多写我张良的,我看了都觉得很陌生,那是他们捏出的泥人张,不是我,是他们想象中我的样子,就如同影视剧里的华佗,为什么一定要仙风道骨,跟我师傅黄石公的形象差不多?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世外高人就应该是神仙的模样,实际上呢?倘若真有华佗这个人,他应该是个邋遢老头,一口大黄牙,古代人多是大黄牙,包括民国后的一些名人,他们的照片其实都专门处理过牙齿的。 我说,贾平凹写过一篇散文,是写米脂一个石雕老艺人,刻了一辈子狮子,但是没有见过狮子,有好心人请他去动物园看了看狮子,他端详了半天后说:这不是狮子! 他说,每个历史研究者,都是石雕老艺人。 我说,言归正传,我们继续探讨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指李广吗? 他说,李广没去过龙城,打龙城的是指卫青,飞将应该是指李广,毕竟媒体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个头衔:飞将军,所以我认为龙城飞将是指卫青、李广。 我问,卫青和霍去病战绩如何? 他说,卫青和霍去病就是郭德纲与岳云鹏,都是天才级的选手,老天爷赏饭吃的类型,卫青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打法,就是长途奔袭闪电战,霍去病把它发扬光大,用得更绝更狠。 我问,卫青和霍去病算是草根出身吧? 他说,在我们那个年代,纯粹草根是当不了将军的,他们俩的确是草根出身,但是有皇亲,就是卫青的姐姐嫁给了汉武帝。 我说,那问题来了,按照你的说法,没有人会怀才不遇,倘若不是卫子夫,卫青与霍去病是不是就怀才不遇了? 他说,每个时代都是一个簸箕,簸箕的作用就是确保优质基因上移,劣质基因下移,颠簸箕的过程中可能的确有米留在了沙里,但是属于小比例,你假设了卫子夫没有进宫,那我能否假设,卫青发动了农民起义,势如破竹呢?包括农民起义也是簸箕发动的,就是台上的基因不行了,重新颠出更优质的基因,确保时代有序发展。 我说,书上说,李广的射术了得,有个典故,李广射虎。 他说,这不说明他眼神不好吗?明明是块石头,他看成了老虎?赞扬一个将军厉害,一定要赞扬他大脑性感、好使,打仗是需要用脑子的,何况跟他作战的是匈奴,匈奴射箭属性是娘胎里带来的,你充其量是饭碗,人家是骨子里的基因,对于人物传记而言,把石头当老虎射了这样的段子实在上不了台面,但是也没办法,因为李广可写的正事实在是太少了,你看司马迁怎么写卫青和霍去病?就是流水账,哪年打的谁,歼敌多少,写的很敷衍,但是也掩盖不住他们的赫赫战功。 我说,貌似司马迁不喜欢他们俩。 他说,有点,司马迁是世家,李家也是世家,世家对世家是惺惺相惜,而卫青和霍去病呢?则是外戚,属于屌丝系列,司马迁内心瞧不上这俩屌丝,就如同姜昆等主流相声演员不喜欢郭德纲和岳云鹏是一个道理。 我问,古代打仗,最核心的谋略是什么? 他说,冷兵器时代,战争必胜的法宝就是以多胜少,通俗一点理解,足球场上罚下一人,看似战力是11比10,其实是121比100,日常打群架也是如此,三人打两人,战斗力表面是3比2,其实是9比4。 我问,那刘邦、毛老师,为什么能做到以弱胜强? 他说,也是利用的这个原理,就是我10人,我躲避你的15人,但是我攻击你的5人,就是避免以少打多,只要作战就保持人数上的压制,游击为主,正面为辅。 我问,这玩意有没有理论依据? 他说,我以前称其为张良定律,但是草稿丢了,没有流传下来,后来我在欧洲授课,有个学生给写成论文发表了,叫:兰彻斯特方程。 我说,李广一直在守边疆,会不会也被朝廷遗忘呢? 他说,对于武将而言,影响不大,若是文职?影响很大!人要想提拔,一定要靠近权力中心,你宁可在昆明总局办公室当一名普通职员,也不要去瑞丽当派出所所长,时间一长就被边缘化了,你可以观察两个民警,一个毕业后进了办公室工作,一个去了基层派出所,在办公室工作的提拔速度大概率快于在基层派出所的那个。 我说,汉文帝不是说李广生不逢时吗?说倘若他在你们那个时代,跟着刘邦打天下,肯定会战功显赫。 他说,当皇帝的人,都是画饼高手,喜欢送甜枣给下属,刘邦还说打仗他不如我呢,这些话,听听就行了,汉文帝真欣赏李广就会重用他,你不要听一个人说什么,而是要看一个人做什么,你真欣赏一个员工,每次开会都表扬他,不如来点实际的,给加点工资吧。 我问,是谁把李广推上了神坛? 他说,司马迁、王维、王勃,其实核心是司马迁,因为后人对前人的解读,都是依托司马迁的蓝本,这一点就挺扯蛋了,就如同大家看金庸的小说,在那争论谁的武功厉害,谁跟谁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呢?大家争论的全是金庸的一个脑回路而已,整个世界都是他蹲厕所里编的,你把司马迁理解为金庸就行了,当然司马迁要比金庸稍微靠谱一点,至少时间、人名是真的,而金庸那呢?连时间人名都是编的。 我说,《资治通鉴》貌似对李广评价也很高。 他说,前面我说过,你在历史中的形象取决于谁来写,怎么写,司马光是司马迁的后代,继续舔李广爷仨,李广就靠司马家族的笔成了中国名将。 我说,貌似是被称为武庙七十二名将。 他说,那是唐朝了,唐朝也姓李,主动认李耳、李广为祖先,武庙七十二名将是唐朝编订的,还给修了庙。 我问,李广为什么会自杀? 他说,我们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打仗全靠约定,说什么时辰到就必须什么时辰到,误期当斩,ABC三路同步进攻,A与C都打完准备回家了,李广才急急忙忙赶来,还咋咋呼呼的问?匈奴呢,匈奴呢?你一个打了四五十年仗的老军人,竟然总是迷路,不应该写检查吗?不应该接受全军通报批评吗?他觉得老脸挂不住,自己解决了。 我问,西汉初期,为什么匈奴总是想来试试? 他说,就是我前面分享的,刚建国,大家要么有复辟称王的心,汉景帝时不是有过七国之乱嘛,要么外围有趁乱摸鱼的心,跟新中国刚成立时,苏联、越南、印度蠢蠢欲动是一个性质的,真正解决争议问题,一是需要时间,例如针对南海问题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二是需要和平谈判,例如派出了王昭君。三是需要彻底强大,让他害怕。你看越南,现在敢吱一声吗?别说越南,就是苏联老大哥也要虔诚的抱拳喊一声哥。 我说,王昭君也算立了大功。 他说,形式大于她本身的价值,就是通婚这个事是表明了双方的态度,至于是嫁谁过去,不是最重要的,这就如同你叔找你领导给你调整工作岗位,是因为你叔跟领导关系到位了才答应的,而不是因为你叔送的那块手表,实际呢?表送不送都会给你调整,王昭君就是那块表。 我问,抗击匈奴,你觉得哪一代皇帝更牛? 他说,我觉得要分阶段吧,第一阶段就是硬碰硬,要打出个输赢。第二阶段就是和亲、维系和平。第三阶段就是一带一路,主动拓展西域市场,例如后来张骞与郑吉,不存在谁比谁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问,张骞与郑吉谁更厉害一些? 他说,张骞算是开拓者,郑吉算是一个高潮吧。 更多内容,欢迎点喜欢。

马蒂斯大学毕业论文

ythgjhghgj

作品《舞蹈》为例: 马蒂斯不仅把东方的技法(毛笔画)发展到他的创作中来,还利用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舞蹈》创作于1909-1910年,马蒂斯在创作时,把模特儿带到地中海岸边,他认为这件作品跟地中海给他的喜悦情绪紧密相连,画中背景的蓝色,寓意着仲夏八月南方蔚蓝的天空,一大片绿色让人想起翠的绿地,人物的朱砂色则象征着地中海人健康的棕色身体。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马蒂斯用强烈鲜明的颜色对比,凸显红色,每个人所坐的位置和彼此之间的对应,具有视觉上的连续感与跳动感,因而产生音符流动的效果。用典型的简单构图、强烈色彩对比与流动感,达到色彩与音乐之间的关联性的。 “直觉就像树枝,必须经过修剪才能长得更茂盛。”

这里有几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你可以去美术论文网看看,里面篇数很多-----------------------------------“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运用,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他根椐画面上节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照,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作品充满了深度。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矗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推动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有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退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对于东方绘画非常崇尚;凡高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东方情趣;米罗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什么东方绘画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这些艺术家顶膜礼拜呢?关键就是在东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东方的作品,如中国画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使艺术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较好地将东方绘画中的精华运用到色彩实践中的话,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马蒂斯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于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 1869-1954)下,因个人兴趣与老师所循的传统规律相左1892年转入象征主义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两年后、初露头角的马蒂斯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6至1904年间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派、后印象派、新印象派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毕沙罗、高更、凡·高、西涅克等画家的表现手法,使他进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1899年,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20世纪初,他好像被强烈色彩的表现力所唤醒。开始用夸张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塑造形体,至1903年,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类作品乍看似乎草率粗放,事实上,在 “乱涂”之中显示出画家的敏锐性和丰富的创造力:直接从颜料管挤出的色彩,本意已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视觉真实,它变成作画人追求内在情感及自我表现的手段,并在形式上探索一种新的受色彩运动制约的绘画空间。野兽派最终否定了西方各种传统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审美习惯,实现了色彩的解放,能动地驱使造型艺术抽象化。马蒂斯也在对形式进行根本改革中,找到自己的路了。 遗憾的是野兽派仅盛行了3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后,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1914年起,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用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画家乐此不疲、孜孜不倦研究着各种色调之间的关系,寻找造型上的新技巧,色彩艳丽却不浮华,笔触大胆但不狂野,野兽派时代的强烈原色画面,逐渐变成静谧和谐的画面,既蕴含睿智与诗意,又赏心悦目。马蒂斯由此获得“颜色与线条游戏家”的美誉。 20年代后,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30年代,他的艺术达到巅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为人谦虚、儒雅的马蒂斯,对人生的荣华富贵和画坛的名利都毫无野心,性格也与同时期画坛另一巨人毕加索迥然不同。二战期间,他俩都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加入法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参加过进步活动,但马蒂斯在其艺术中并未有任何体现,没有把绘画作为一种武器。他笃信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美是赐给人快感”的理论,并在自传中这样阐述个人的毕生追求:“我所企望的艺术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我避免触及令人苦恼或窒息的题材,艺术作品要像安乐椅一样,使人的心情获得安宁与慰藉。” 马蒂斯晚年一直受疾病折磨,但仍坚持剪纸艺术的创作,或卧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专心致志地从预先涂好颜色的纸张中剪出各种形象,作品依然充满大胆、完美和开朗乐观的精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野兽派时代他对形式美的热恋与执著。1907年野兽派经历了一场危机,面对伙伴们一个个背弃野兽派宗旨而去,马蒂斯反而坚定信念,并在尔后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恪守不渝,成为唯一终生保持野兽派画风的人。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于长年居住的尼斯,享年85岁。 --------------------------------------------------------------------------------------------------------------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 1879 10岁 进入公学,主要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 1887 18岁 中学毕业。父亲把他送到巴黎学习法律,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89 19岁 正式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写存入档案的资料。 1890年20岁完成第一幅画作。 1890 21岁 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来一箱画具让他临摹箱盖上的图画。未料想,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其一生的转折点。 1891 22岁 说服父亲,怀抱当一名画家的志向,再次来到巴黎。马蒂斯先就学于学院派画家布格罗门下。 1892 23岁 转入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画室学习。在莫罗鼓励下,他认真研习卢浮宫的藏画,不间断地临摹各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巴黎街头写生,探索着自己的艺术道路。 1893年到卢浮宫临摹经典画作。 1896 27岁 他的4幅油画第一次在“国家美术联盟沙龙”公开展出,获得成功,被评为“野兽派”代表人。 1898 29岁 初露头角的马蒂渐成家立业,妻子是个温顺而贤慧的女性,画家夙愿得偿,且在绘画间隙尝试雕塑的创作。 1899 30岁 马蒂斯的风景画、人物画、静物画已与昔日大相径庭,形体之简洁、色彩之鲜亮,让老师莫罗甚感惊讶。 1896-1904 是艺术家寻找新方向时期。马蒂斯内心萌动了革新意念,开始注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欲从各种风格汲取营养。一段时间,他跑到街头、咖啡馆等地画了无数的画,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进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岁 带有明显“野兽派”特征的作品,便提前出现在他的笔下。 1905 36岁 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揭幕时,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室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流派——野兽派,作为这个潮流的灵魂人物,马蒂斯的大名也不胫而走,蜚声世界。 1903-1906 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咒骂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攻击,幸好有几个收藏家独具慧眼,大量购买他的作品,马蒂斯一时身价百倍。 1906年之后 马蒂斯的艺术创作进入多产时期。他的个展在巴黎、纽约、莫斯科、伦敦、斯德哥尔摩、柏林等城市辗转展出。他也借机旅行欧洲、北非,巡礼各地艺术寻求新的灵感源泉。他成为当时国际画坛最活跃的画家之一。 1914 45岁 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过冬,在一间闲静的画室里完成了许多作品,室内的女人及静物是他最喜欢画的题材。 1920年之后 马蒂斯扩大了创作领域,他在雕塑、版画、壁画、插图方面的造诣同样展示出过人的才赋。 1930年之后 他的艺术达到高峰,他被同行推为本世纪最负盛名的美术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纸方式为芭蕾舞团设计屏风与戏服 1941年71岁的马蒂斯在肠癌手术后,只能在床榻或轮椅上从事创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艺术新的高峰。他说:剪刀是一种美妙的工具,纸张也很美丽,利用剪刀在这样的纸张上工作是一件能够进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内设计。其中礼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马蒂斯逝世在长期居住的法国尼斯,享年85岁。 小资料 野兽派 "野兽”一词,特指色彩鲜明、随意涂抹。这种色彩比新印象主义的科学色彩,比高更、凡·高的非描绘性色彩,比那种直接调色、变形的画法更为强烈。马蒂斯和他的朋友们一直试验着这种画法。野兽派画家最终实现了色彩的解放,高更、凡·高、修拉、纳比派和新印象主义,都曾以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过探索。野兽派画家用了类似的手段,专心致力于各种目的。他们原意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的色彩,而不想刻划自然中的对象。这不仅是想引起视网膜的振动和要强调浪漫或神秘的主题,而更重要的是想树立与此截然不同的新的绘画准则。这样,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在使用高更和修拉的色彩,并自由地结合了他们自己的线条节奏,以达到类似于塞尚的不断追求的那种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