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23:52:20

会展旅游发展潜力研究论文

据权威部门统计,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是1:10,也就是说,会展收入为1的时候,整个城市的经济提高10,所以说个大城市都在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会展经济,争相成为一线会展城市,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注目。 作为一线会展城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区域生产和销售的核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或者说是商家必争之地,比如北京;其次,必须具有很强的国际信息辐射力,换言之是具有全球信息效应的城市,比如上海;再次,就是具有非常活跃的经济因子,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比如广州、深圳;最后,是具有特殊区域意义的城市,比如西部大开发中的程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沈阳等城市。 除去几个典型的一线城市,大部分省会城市都算会展二线城市,笔者所处的城市也算是二线会展城市。从事会展工作多年以来,总结一些会展的营销经验,与同行共勉。 一、 选题: 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展会,其主题一定要与所在城市的行业基础相配套。通过展会促进该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行业的雄厚基础则是该主题展会的强大后盾。很难想像在一个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举办重工业展览会,即使办成了,其规模、生命力等方面也会大打折扣,甚至没有延续性;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争相成为区域会展中心城市,随之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哪个会题比较时髦、或者有成功的先例就上马立项。比如,大连服装节策划的很成功,现在全国各地每年有数十个服装节,导致的结果是除了大连服装节外没有品牌展会,很多地方的服装节办了一年就没了,办不下去了!很难形成象大连服装节那样的品牌展会。 所以说立项是个重要的环节,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城市配套、这个行业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同类展会举办情况、目标参展单位的意向如何、是否有差异性的营销手段等。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是展会成功的绝对基础,甚至选好会题就等于展会成功了一半。 二、 组织机构的搭建: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展会的举办非常需要有个权威的组织架构,这不仅仅体现在招展上,对于行政审批、宣传、寻求合作等方面尤其重要。 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搭建了比较合理的组织机构。特别邀请了带国字头的“中国酒类商业协会”为指导单位,省市两级政府为支持单位,主办单位则是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这样,展会批文很容易拿到手,办理工商审批的时候更是非常的容易,尤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后期的宣传上,很多媒体了解到有省市政府的参与,报道非常及时,也非常的详尽,大大促进了宣传工作。对于参展商来说,这个展会是很权威的,甚至在开幕式上可以和省长一起合影,共同参观自己的展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机会,所以招展工作也顺利了不少。 但是有一点,就是不能胡乱搭建组织机构,因为一旦主办单位主要领导不能到会,或者领导的重量级不够,不仅媒体会有负面的报道,参展商会非常的失望,对展会的延续性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起纠纷。 记得年初的时候去上海参加一个行业论坛,在邀请函里面清晰的写着某某部级领导亲自到会并发表演讲。我感到这是一个机会,就赶去参会,可是令人意外的是主持人只是宣读了该部级干部发来的贺电,而且另几位行业专家也没有到会,只是给每个参会者发了一份据说是这些缺席专家最新的研究论文资料,这让参会的人员非常生气。也许这样的会议就没打算继续办,即使明年还有我也不会再去了。 所以现在会展行业总在提倡诚信办展的确是应该的,不能因为几个不规范的会议使整个行业蒙上阴影,毕竟会展这个行业方兴未艾,是为数不多的朝阳行业之一。 三、 卖点策划: 每个展会的成功都离不开卖点的策划与执行,尤其二线会展城市的展会。 现代会展已经不再是80年代只要立个项,拿个批文就坐等收钱的时期了,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竞争的加剧,有了竞争就需要组织者有差异化的营销思路,开发足以吸引参展商眼球的卖点。 现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展会上大都同期举办一个同主题的会议,邀请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现场演讲,吸引参展商参展并免费参会。当第一个使用这种方式组展的人是非常聪明的,可是后来跟进的却显得盲目。 比如汽车工业展,非要在同期搞个汽车工业论坛,试想有这必要么,会有多少参展商会去听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论坛?会有多少专业观众去听跟他们毫无疑义的论坛?毕竟车展是一个直接面向广大群众的展会,它的专业观众就是广大老百姓,他们没有必要参加什么论坛,他们不会关注这个行业发展的如何,只是关注车价降了没有、哪种车性能好价格便宜,总不能组织一大堆参展商去参加论坛吧,那样不是本末倒置了吗!抛开专业观众而制造的噱头是没有用的。 但是有一些展会配套性的搞一些论坛还是比较不错的,比如特许加盟展览会,很多创业者需要有个接收专家指导的机会,参展商也乐于利用这个机会传达一下自己的产品、理念以及优惠政策,这种对双方都有好处的论坛才适合举办。 所以说卖点的开发是根据不同性质的展会而制订的,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展会主客双方详尽的分析制订营销思路。 1、 客观分析展会的目标参展单位是哪些,他们参会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希望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达到自己参会的目的。 2、有效分析展会专业观众是哪些人或哪些群体,他们想通过展会得到什么,是得到行业信息还是直接寻求合作,他们有什么群体性特点,善于接受哪些方面的信息或者建议。 3、 自己的所掌握的资源有哪些优点,有哪些局限,如何弥补,如何取长补短。 4、 合理分析行业特色,行业发展阶段以及所暴露出来的长处和不足。 5、 客观分析全国同类展会举办的成绩与不足,了解成功点和失败点,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弥补。 6、 展会所在城市的环境弊端有哪些,如何规避。 经过这些分析后再制订展会的卖点,争取弥补以往展会的不足,制造出差异化的卖点策划,这样展会成功的可能性才比较大,才比较容易形成品牌展会。 四、 整合宣传: 展览会的宣传工作很重要,对于二线会展城市来说,组织一个展会更是有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当城市信息辐射力不够的情况下,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由于全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期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展会肯定有很多,如何能让自己的展会吸引更多参展商的眼球、如何让自己的展会与众不同,除了差异化的营销策划以外就是整合宣传了。 为什么说是整合宣传呢,其实以往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单一,就是寄发邀请函,在报刊上刊登一定数量的广告,根本谈不上整合,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展会组织者开始注重宣传策略的整合,配合各种宣传手段,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特点如下: 1、 加强传统宣传渠道,比如报纸、杂志广告的投放,还有各种新闻软文的大量发表;电视广告短片的制作;邀请函的大量寄发。 2、 开发户外立体式宣传渠道,包括户外看牌、道旗等媒介的广告宣传;公交车身广告等,这样广告到达率大大上升。 3、网络宣传。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展会组织者也开始重视网络宣传,笔者参与的江苏空调展就专门设计了自己的展会网站,并大量与专业网站或者门户网站链接,并通过电子邮件寄发邀请函,既方便又快捷,省时省力。尤其很多专业网站需要这些信息,所以更促成了会展宣传与网络的密切合作。 4、展会宣传。主要是在自己展会开幕前到其他同类展会上直接与参展商沟通,笔者参与组织南京国际汽车展的时候,曾与其他同事一起参观了西博会汽车展、苏州汽车展等同类展会,并现场与参展商沟通,邀请其参加南京车展。 5、合作宣传模式。与相关媒体联合宣传,笔者在组织江苏酒展的时候,与北京的《名牌时报》联合开辟了新的互相宣传模式,即由组委会提供资料以及客户资源,该报刊刊出《糖酒特刊》,专门报道展会进展情况,成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新宣传模式。 当然,展会的宣传方式非常多,在这里不一一赘述,只是要根据自身展会的特点制订宣传策略,否则浪费资源是很不值得的。 五、 服务: 很多展会就是这样,一旦开展了,反正参展商也交了参展费,服务方面就差了不少。其实不然,作为成功的品牌展会,服务方面尤其重要,比如与展馆的沟通方面,很多时候需要主办机构直接沟通的,一旦主办者的服务不到位,参展商与展馆之间又经常信息不对称,这样问题就多了,而且非常容易产生纠纷,这对展会的声誉有很大的影响,尽管组织者不可能让每一家参展单位都满意而归,但至少基本的服务要做到位。 现在很多展览会都是独立的展览公司,展会的举办必须租用专业展览馆,所以在服务上就分成了两块,即组织者和展馆。事情就是这样,三方的事情很难做到完美的沟通,所以要求组织者更要看重展会的服务工作,让参展单位有个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参展环境来实现参展目标,这对展会的延续性非常重要。尤其会展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六、 后续跟进服务: 按正常来说后续服务也应该算服务,应该放在上一条里阐述,但是我认为会展的后续服务工作很重要,必须要独立出来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前文里笔者经常提到一个词,就是“品牌展会”,现在我们国家会展行业非常缺少品牌展会,真正称得上是品牌展会就那么几个,“广交会”、“哈洽会”、“高交会”等,为了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业对经济的拉动力,我们必须培养一批品牌展会,这样才会缩短与日本、德国等会展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创立品牌展会所必须的一个环节就是后续服务工作。 笔者曾参与组织江苏酒展,在展会结束后,我负责把所有收集到的专业观众资料、论坛资料、参展商资料等收集到一起,刻录成光盘,寄给参展单位,或者把文字资料通过电邮、传真等方式也发给参展单位,这样,或许在参展时候有所遗漏,但可以通过我们的工作加以弥补,使参展单位非常满意。这项工作也许比较烦琐,但是对于下一届展会的帮助将是无形的。 现在很多展会根本不注重后续服务,笔者认为,成功的展会不仅仅是参展商多、专业观众数量大,还要有良好的服务系统,尤其是经常被忽略的后续服务系统。 一个成功的展会有很多不可分割的环节,详尽之处不是笔头所能记录,很多方面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我的经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得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世博对城市旅游业的贡献主要在国际旅游业方面。国际旅游那是无形贸易的一种,就是中国人在国内为外国人提供劳务和服务从而获得外汇的贸易形式。简单点讲,世博会就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它不仅是科技的交流,同时也是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大胡子老外们通过世博会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么个东方神秘古国竟然发展地这么好,不去走走看看怎么对得起自己?如此一来不仅旅游业,各方面都会取得长足的发展。1.行业概况 中国旅游市场现状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旅游业总体上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自1993年旅游业改变统计口径至今,游客总人次和旅游行业总收入的CAGR分别达到和. 2003年和2004年数据的异常表现则是旅游业受03年的”非典”的影响以及”非典”过后的报复性反弹所至.截止到2005年,旅游市场全年游客总量达到亿人次,行业总收入为7630亿元,比2004年分别增长10%和。 国内游市场平稳增长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旅游市场中,国内游市场保持平稳增长。93年到05年,国内游人次的CAGR分别达到和。 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亿人次,比上年增长,其中:城镇居民亿人次,比上年增长;农村居民亿人次,比上年增长。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占行业总体收入的69%。 入境旅游市场增幅趋缓 我国的入境游市场由外国游客和港澳台游客两部分构成,其中港澳台游客约占近80%的份额。入境游客数量增长93年以来CAGR约为,国家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则达到,在旅游收入增长率上略高于国内游市场。2005年入境游市场规模达到亿人次,比上年增长。其中港澳台市场约1亿人次,增长,国外市场亿人次,增长。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6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市场规模居全球第四位。当年外汇收入约293亿美元,根据最新得到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入境游市场增幅下降,同比仅增长.其中港澳台市场增长率仅为,国外游客增长率也下降为.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同比增长。 我们认为,06年入境游市场下降的原因一方面很可能是受今年上半年国内禽流感从禽向人传播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港澳市场已相当成熟,增长趋缓有关。 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 出境旅游是旅游市场中发展最快的.93年到05年,我国的出境人数CAGR达到。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客源输出国和全球出境旅游市场增幅最快的国家之一。2005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为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其中:因公出境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因私出境万人次,比上年增长,占出境总人数的。预计06年全年将达到3400万人次。 商务游在高端旅游市场占主导地位 商务旅游市场是包含于上述三大旅游市场内的一个特定子市场,包括国内商务旅游和国际两个商务旅游。商务旅游在整个旅游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复性高、计划性较强,消费能力强、目的地停留时间较长的特点,占据旅游客源的高端市场。 国家旅游局2003年的一份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国际商务旅游支出超过357亿元,占亚洲商务旅游市场的17%。目前我国因公出境包括公务和商务考察的人数已占出国人数的;入境游客中商务会议旅游占;中国国内商务旅游支出则高达1700亿美元,约占国内整个旅游市场的,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商务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为主的三大经济圈内。北京2003年北京共接待了一亿两千万人次游客,其中属于商务旅游游客的占,超过了休闲度假旅游,位居榜首,商务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新贵。 三大子行业现状 旅行社竞争激烈,延续低毛利状况 旅行社数量与行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987年,全国有旅行社1245家,从1995年开始,旅行社行业进入数量增长阶段,旅行社的数量每年平均增加1000家。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6846家,新增加1507家,同比增长。 据16245家旅行社填报的有效数据统计,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 外资旅行社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中国的外资旅行社总数是22家。根据《设立外商控股、外商独资旅行社暂行规定》,外资独资、控股旅行社还被禁止从事出境游业务,只能从事国内游和入境游业务。 行业集中度低。以首旅、国旅、中青旅为代表的三大社1980年的市场份额为79.6%,1993年首次突破25%,现在不到15%。与此同时,康辉旅行社、上海春秋旅行社、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兴旅行社迅速成长,而从全球来看,百强旅行社收入占旅行社收入的比例高达50%. 总体的市场化率趋于下降。市场化率是指旅行社组织和接待的客源人次/旅游总人次,反映了旅游者接受旅行社服务的比例。据不完全统计及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十一黄金周参团人数仅占出游人数的20%左右,选择其他方式出游的高达80%。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群体崇尚个性化的出游方式。过去十年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旅游客源的市场化率呈下降趋势。 竞争激烈,延续低毛利状况。旅行社由于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竞争尤为激烈,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行业利润率几年来逐渐趋近于0,与发达国家的6%差距较大。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年检结果显示,去年旅游业务净利率只有,全国万家旅行社中有近万家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毛利率等判定旅行社经营状况的指数评定都在“平均值”以下,全国近80%的旅行社都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 酒店业景气度上升,投资提速,行业格局面临结构化调整 行业景气度上升。酒店业房间出租率达到60%时进入盈亏平衡点,由于供给过剩,90年代中后期酒店业出租率一直在60%以下。进入2000年后,房间出租率稳步上升,且有进一步提高趋势。2005年全国星级酒店房间出阻率约为63%,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出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投资提速,供给快速上升。星级酒店数量从2000年的6029家增加到2005年的约12000家,CAGR达到;客房数量增加到140万套,CAGR达到。 在房间数量高增长的同时,房间出租率比较稳定,保持在60%左右。星级酒店营业额从2000年的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61亿元,CAGR达到。 竞争格局面临结构化调整。酒店业过去几年呈现"星级越高、效益越好"、外资酒店经营状况好于内资酒店的特点。在此背景下,酒店行业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经济型连锁”、“品牌化、专业酒店管理公司”等业态模式成为行业热点。 “经济型”连锁酒店高速发展.从97年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品牌诞生至今,中国的经济型连锁酒店发展十分迅猛,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住宿业市场上共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型饭店连锁品牌50家,已开业饭店数超过600家,已开业房间总数达50,000间。 目前排名前十的经济型酒店中已经出现了客房数量接近万家的锦江之星,饭店数量逾百家的如家等等。2005年,市场供应前十名的经济型品牌平均增长速度为74%,整个经济型酒店行业年平均增幅超过50%,可以说中国的经济型酒店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005年,中国经济型饭店的平均出租率达到89%,位居酒店各种业态之首,平均房价为154元,平均Revpar(每间可借出客房产生的平均实际营业收入)为138元,已基本接近同时期三星级饭店的平均Revpar水平。 居高不下的出租率和相对较低的投资额,给经济型酒店带来了诱人的回报。 据估计,若采用租赁房产的方式,单体酒店的投资收益率一般都在20%以上,明显高于一般的酒店。 目前中国的经济型酒店相当于美国60-80年代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经济型酒店数量不断增长,产品形态呈现丰富层次,连锁经营开始取代传统分散经营,发展成熟的酒店并购整合单体酒店,经济型酒店开始迈向国际化。 高星级酒店投资加速,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迅速扩张。 2005年,北京有5星级酒店45家,08年将增加到55家左右,上海的4、5星级酒店将从目前的63家增加到2010年的100家。在北京的五星级酒店中,80%是外国品牌的饭店集团管理,上海五星级酒店75%由外国品牌的饭店集团管理。此外,国际饭店集团已经开始从我国一线大都市向二级城市扩展,布局设点,抢占市场;部分国际饭店访华团已经开始在中国实施“全品牌战略”,涵盖超豪华到经济档各层次饭店,以求最大限度扩大自身市场份额。2004年全国5星级酒店平均入住率为。2005年上海市场的平均房价增长了13%,达到1198元人民币,出租率为,Revpar为929元人民币。截止到2006年上半年,北京高档酒店市场的入住率为72.97%,下降了0.55%,但日均房价增长了9.03%,达到887元,使得Revpar收入达到647元,同比增长8.21%。 景区独占资源优势,提价成为增加收益的主要手段 根据国家旅游局在公布的《2005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月,我国已有各类旅游景区2万家左右,且呈不断增加趋势,2006年全国仅4A级景区就将增加80多家。 景区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现状还在持续,提高票价已成为绝大多数旅游区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门票收入在旅游景区总体收入中所占比重过高。拓宽收入渠道,完善配套设施将是未来发展重点。 2.旅游行业的基本特征 2. 1供需因素在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表现 旅游业的发展受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影响。影响旅游产业的供需因素不仅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支付能力,相关产业和社会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起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影响供给的因素包括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住宿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保障、政府的旅游产业政策、旅游设施提供者对行业景气度的心理预期等。 影响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气象条件、旅游意识或观念等因素。 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都要求对方与之相适应,以达到两者的相互平衡。然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的主导地位是不一样的,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不断产生的旅游需求导致旅游供给在数量、质量及效能上的持续增长或提高,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旅游供给越来越多地创造出新的旅游需求,使旅游需求日益发展、演进。在一定时间内,旅游供给能力是既定的,而旅游需求则受客源国和目的国的政治、经济、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2. 2对外部环境高度敏感 旅游业对外部社会环境高度敏感。经济萧条、战乱、国家间关系、旅途及目的地的安全性、气候、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等突发事件都对旅游行业有重大影响。 从1979年到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长率先后在82、89、03年出现大幅度下滑,原因分别是1982年的全球经济萧条、1989年国内的政治动荡以及2003年SARS的流行。 3.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代 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具有生机活力的产业,一直以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的步伐稳健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人次的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平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3%的幅度。在这个大趋势下,中国今后20年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将被更加看好。 3. 1巨大的上升空间-蓬勃发展中的朝阳产业 中国旅游业虽然在过去20多年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反映旅游业发达程度的各项指标与国际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旅游业刚刚开始进入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新阶段,旅游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属于典型的朝阳产业。 出行率低。2005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出行率仅为,而欧美国家平均出游率已经达到了300%。我国旅游出行率从2000年的57%增长到目前水平,5年间的CAGR达到,如果保持此速度,到2012年中国的旅游出行率将增加一倍,旅游出行将突破25亿人次。 旅游人均花费低。200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美元,是人均GDP的。2003年美国和法国每个公民人均花费分别为1685美元和831美元,两者都占GDP比重的5%以上。 旅游停留时间短、过夜率低。在我国所有国内游游客中,过夜游客所占比重较低,约为40%(城镇居民达到60%,而农村居民只有24%),人均过夜旅游次数每年只有次,只相当于美国的9%,法国的10%,西班牙的28%。 2005年中国出境游达到3100万人次,排世界第三位;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4680万,排在世界第四位。截至2005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计已达117个。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近日在上海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预测,自2007年至2016年,中国的旅游业将取得百分之八点七的实际年增长率,中国将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 3. 2经济快速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全球角度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景气程度密切相关。从我国过去十年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到,旅游行业收入伴随GDP的增长而快速增长,除2003年SARS影响之外,增长率一直高于GDP。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国经济仍将快速增长背景下,中国旅游行业也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另外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过度时期是旅游业发展最迅猛的阶段,在此期间人们的出游需求快速释放,国内旅游将成为主要需求,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出境旅游将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东部发达地区超过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而2010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2400美元(不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未来5-10年将成为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将带来商业旅游的繁荣。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商务及会议旅游共占,国内商务旅游占国内整个旅游市场的,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据国际会议协会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会奖旅游(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的合称)首要目的地”。 3. 3重大事件成为产业发展提速的催化剂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以及2012年的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对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北京奥运旅游行动规划》的预测:到2008年,北京入境旅游者将达到440万人次,外省市来京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根据上海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国内参观者将达到4800万人次。旅游市场的繁荣将显著提高旅行社、酒店和景区等行业的景气度。例如北京市旅游局局宣布已有112家星级饭店成为北京奥组委签约饭店,而签约房价要高出平时至少60%以上,同时也准备将河北56家酒店纳入2008年奥运会的接待中。 上述盛会的举办也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旅游设施,使之日趋完善,丰富化和多样化,以适应中国旅游业消费升级的需要。 3. 4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的完善 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的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一位,已经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源优势。由国际品牌咨询公司FutureBrand发布,衡量旅游目的地国际吸引力的“2006年年度国家品牌指数排行榜(CBI)”显示,在未来五年内最可能成为国际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排名中,中国位列第一位。 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旅游业的全面腾飞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过去十年来有了巨大发展。到2005年底,中国交通运输通行里程已达到世界第二位。根据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将有公路开通。届时,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的运输能力将比2005年分别增加、、30%和100%。 3. 5有利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旅游业成为国家扩大内需的直接受益者。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目前中国已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旅游业已被国家列为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以及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点行业之一。 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和落实,将会促进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家目前正积极带薪休假制度,《关于带薪休假的具体办法》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施,以改变长期以来带薪休假制度有名无实的现状,极大的增加人们出行的愿望,缓解黄金周集中出行的弊端。 社会稳定、政府支持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旅游业对外部环境极为敏感,目前恐怖主义、战乱在全球许多国家不断发生,而我国目前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是全球公认的安全的旅游目的地。 4.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旅游市场-消费升级为主导旅游消费自身发展的规律:旅游消费将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先后经历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起步)、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个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分析,我国人均消费从2003到2020年将以每年的速度递增,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之一。 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正从观光旅游升级至“休闲体验式”转变,旅游消费呈现个性化趋势,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旅游消费水平将不断提高,度假休闲、专项旅游将日益成为主流。 三大子行业-资源整合、产业升级是发展方向 旅行社: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国内旅行社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从规模角度看,发达国家旅行社市场集中度较高。美国的运通、日本的GTP,去年的营业额分别是27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而中国目前最大国旅总社,去年是营业额仅为13亿人民币,不到前者的百分之一。从产业链和分工体系看,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不同旅行社分工明确,分为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等层次分明的状态,还有部分从事专业化经营的旅行社。实力雄厚的少量大型旅游批发商从事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业务,零售业务主要由小社完成。而国内旅行社则小而全,分工体系混乱。 产业整合是旅行社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确立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不同的旅行社将根据自身优势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了水平分工,针对特定的客户群和旅游市场实现专业化经营。同时,大型旅行社与中小型旅行社在产业链上的垂直分工更加明确,零售和批发业务的分化将更加明显,改变旅行社业务小而全的现状。 大型旅行社将向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依靠广泛零售店,压低旅游产品的价格;同时向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保证通过全面管理来节约客户的费用支出,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公司、大机构委托商务旅游业务。同时旅行集团的品牌形象对其业务发展将日益重要。 在旅游业国际一体化进程中,旅游业的竞争最终将成为整条旅游价值链的竞争。 有实力的旅行社将通过纵向一体化来节约成本,加强市场控制力。纵向一体化包括通过“前向一体化”收购或兼并旅游客源地的旅游零售商、中间商等形式来加强对旅游产品销售网络的控制;也包括通过“后向一体化”收购、兼并旅游饭店、车队、旅游景点来控制旅游产品要素市场,形成旅游产品的供产一体化。 通过信息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建立连锁化、网络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将是旅行社之间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酒店:集团化、连锁化是趋势,行业经营将进一步分化 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是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国际酒店市场,无论是高档还是经济型酒店,都是由一些知名酒店品牌主导市场,并凭借其遍布各地的营业网络来获取超额利润。2002年美国排名前5位的本土酒店客房集中度达到56%,而2005年中国酒店业龙头锦江集团客房数为29000间,仅占2%的市场份额。未来酒店行业通过规模化、网络化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将是大势所趋。 高星级酒店由知名专业化酒店管理集团委托管理与带资经营将成为主要运营模式,知名酒店管理集团下的品牌酒店将占高星级饭店市场的主导地位。 经济型连锁酒店将主导中端酒店市场,传统中、低星级酒店将被迫转型或被收编。直营或特许加盟将成为其主要扩张模式。现有的经济型酒店品牌过于集中在商务旅行细分市场上,过度竞争推动了经济型酒店的设施设备已经开始向中档酒店靠近;未来在观光、休闲和度假等细分市场上导入经济型酒店的运作模式。客源市场更加细化,酒店客源定位趋向专一化,产品也更具针对性。主题酒店(会议酒店和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等将以其鲜明的形象在市场上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酒店行业可能面临结构性过剩的局面,行业经营将进一步分化。基于奥运会、世博会客源市场上升的预期,酒店行业的大规模投资将导致房间供给过剩的可能,根据上海旅游局最新统计数字,06年上海星级酒店客房累计平均出租率为%,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年星级酒店累计平均出租率为,比04同比下降了。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品牌化的高星级酒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竞争力将凸显,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利润率,而其他类型酒店的经营状况将有恶化趋势。 景区:产品服务创新、资源深层次开发是长期发展动力 通过产品组合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增加景区资源深层次开发,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民俗有机结合,将风景区与所在城镇区域相结合,适应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游向休闲游、度假游转变的趋势,延长旅客停留时间,改变旅游地目前重复性进入价值低的现状。 通过建立和控制旅游地产业链条,形成共赢的产业链和多重的商业价值整合,从单一收取高票价向获取流程利润转变。比如在旅游商品开发上,目前全国各地基本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达40%以上,中国仅为%围绕景区主业做相关多元化的外延式扩张的运营模式将成为景区类公司发展壮大的方向,如华侨城景区加房产的运营模式。 4. 3人民币升值不会对我国旅游业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目前正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对旅游市场的影响表现在: 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境游价格比过去相对便宜,因此将促进出境游市场的繁荣,由于出境游市场利润率较高,从而对国内经营国际业务的旅行社较为有利。 国内游市场可能因部分原打算在国内旅游的游客改为出境旅游而受到一定影响。 入境游市场则因价格升高增加国外游客的旅游成本。 但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会对我国旅游业造成重大影响。首先,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次,从全球角度看,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往往都会发生本币汇率坚挺的情况,而事实显示没有一个国家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影响到旅游业的竞争力。再次,根据日元80年代大幅度升值的情况看,日本的出境游市场增长很快,而国内游和入境游市场并没有遭受重大影响。最后,中国旅游产品和服务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非常便宜的,根据WTTC编制的各国旅游竞争力指数,中国旅游业的价格竞争指数非常高:2004年,中国旅游业价格竞争力指数排名第16位。价格竞争力上较强,一定程度的升值对国内旅游业影响不大。 5.行业投资策略与重点公司评价 投资策略 在旅游行业处于景气周期并将受益于奥运会、世博会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好三类公司: 1.具备较强成长能力和行业竞争优势的公司。如:华侨城、锦江股份、中青旅 2.具备品牌优势和创新能力的公司。如:锦江股份、中青旅、华侨城 旅游

论文舟山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会展旅游发展现状:1、高端会展旅游发展迅速,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2、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会展旅游发展,加大了对会展旅游的投资力度;3、消费偏好日益偏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会展旅游正处在发展的有利时期;4、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会展中心、酒店、旅游服务设施等都有了较大改善;5、境内外会展活动不断增多,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选择。存在问题:1、会展旅游的规模发展还不够,会展地的宣传、景点的建设仍存在待提升之处;2、旅游景点管理水平偏低,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满足高端游客的需求;3、会展旅游主题不够多样化,以及有限的深度体验,有待加强;4、现场安全保障缺乏,对于会展活动的控制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5、旅游市场竞争激烈,游客需求多元化,给会展旅游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概念是指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各种规模的展览、会议、商贸活动等形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展示和交易。会展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下是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描述:一、现状1. 快速增长: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加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展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会展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和收入都在不断增长。2. 发展模式多样: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也日益多样化,政府引导下的大型展会或者商贸园区逐渐被各类主题型旅游产品逐步替代,多元化的展览内容吸引到了不同背景与需求的游客。3. 反哺当地经济: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拉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会展中心建设可以带动城市周边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存在问题1. 相互竞争:伴随着会展旅游发展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和企业。这也导致会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一些地区或者企业因为过度竞争而陷入了恶性竞争的状态。2. 脱离本地文化:一些会展旅游项目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在展览设计和策划时往往忽视了本地文化等特色,这样会使得会展旅游美食、民俗文化等元素失去本土特色,对地方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3. 不可持续发展: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地区资源的消耗之间没有得到适当的平衡。在保障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4. 安全保障问题:会展旅游活动数量庞大,相应地要求安全保障力度加大。如何保障游客在参与会展旅游期间的安全和健康,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会展旅游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要做好会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新、注重本土特色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学术堂精心整理了二十个旅行管理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德清县杨墩休闲农庄旅游者消费行为调查分析2.饭店自助餐厅营业状况及发展策略分析: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3.非物质遗产旅游商品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嘉兴粽子为例4.高端人群个性化服务研究--以黄龙饭店为例5.高星级酒店自助餐经营方式研究--以杭州友好饭店为例6.公共关系在现代饭店危机处理中的策略研究--以友好饭店为例7.关于古镇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塘栖古镇为例8.杭州海外海纳川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以携程网顾客为例9.杭州凯悦酒店能源消耗现状的研究10.杭州经济型酒店经营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11.杭州友好饭店西湖旋转餐厅的经营分析12.黄龙饭店宾客关系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13.黄山景区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14.基于PDCA的杭州黄龙饭店前厅部问题处理15.基于SWOT分析的舟山海洋旅游发展策略研究16.将传统农场改造为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的规划与设计17.经济型酒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汉庭酒店的经验18.酒店宾客关系管理中的危机处理策略: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19.酒店从业学历与经验的博弈--开元名都酒店晋升途径调研20.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杭州黄龙饭店为例

海岸带空间及其资源开发利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在港航建设、围垦造地、海滨旅游和滩涂养殖等方面取得大规模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良动向。本文从资源规划、环境保护、法制管理、海洋科技、海权维护、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达到充分开发、永续利用的目的。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stal space and resources in the coastal zone have upgraded it's position in national economy. Great achievement have got in harbor and waterway construction, reclairing land from the sea, tour of the shore and beach, shallow marine culture followed some new bad trends to attain the goal of adeqat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e possibl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resource protec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egal management, marine science...

福州会展旅游发展研究论文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其概念是指旅游目的地通过举办各种规模的展览、会议、商贸活动等形式,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交流、展示和交易。会展旅游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以下是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描述:一、现状1. 快速增长: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加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展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统计,会展旅游目的地游客数量和收入都在不断增长。2. 发展模式多样: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也日益多样化,政府引导下的大型展会或者商贸园区逐渐被各类主题型旅游产品逐步替代,多元化的展览内容吸引到了不同背景与需求的游客。3. 反哺当地经济:会展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形象,拉动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会展中心建设可以带动城市周边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二、存在问题1. 相互竞争:伴随着会展旅游发展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和企业。这也导致会展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有一些地区或者企业因为过度竞争而陷入了恶性竞争的状态。2. 脱离本地文化:一些会展旅游项目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在展览设计和策划时往往忽视了本地文化等特色,这样会使得会展旅游美食、民俗文化等元素失去本土特色,对地方文化传承造成负面影响。3. 不可持续发展:会展旅游的快速发展与地区资源的消耗之间没有得到适当的平衡。在保障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4. 安全保障问题:会展旅游活动数量庞大,相应地要求安全保障力度加大。如何保障游客在参与会展旅游期间的安全和健康,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会展旅游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兴行业,其发展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要做好会展旅游的发展,需要注重创新、注重本土特色和注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会展毕业论文提纲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节事活动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在新时期,必须大力发展会展业,全面提升会展经济。

一、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概念

(一)会展经济的界定

(二)会展经济的功能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现状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促进北京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

(一)与国际接轨,科学地组织、经营展览会

1.展览会的项目决策、展览实施和展览形式

2.展览主办机构的组织模式

3.展览主办机构与参展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二)合理规划建造现代化会展中心

1. 展览馆位置

2.展馆的实用原则

3.展馆建设的规模和速度

(三)改革管理体制、培育和完善展览业市场

1. 会展业管理机构的作用

2.会展业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四)以人为本,加快展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1. 会展业的人才需求

2.展览人才的培育措施

扩展阅读:会展业的作用

会展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会展业涉及工业、农业、商贸等诸多产业,对结构调整、开拓市场、促进消费、加强合作交流、扩大产品出口、推动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中显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并日益显现出来。

具体体现在:

第一,能产生强大的互动共赢效应。会展业不仅能带来场租费、搭建费等直接收入,而且还能拉动或间接带动数十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创造商业购物、餐饮、住宿、娱乐、交通、通讯、广告、旅游、印刷、房地产等相关收入;不仅能集聚人气,而且能促进各大产业的'发展,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和催化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一个好的会展对经济拉动效应能达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获得优质资源。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着各行业在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会展业发展可以不断创造出"神话",博鳌效应就是其中的一个最典型范例,穷乡僻壤的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以其良好的生态、人文、治安环境,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参会者、旅游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竞争力,需要相关服务行业的协作,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会展业的支持和助力。其中会展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作为特殊的服务行业,会展经济能服务于和增强城市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所以,会展经济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业机会。随着近年来办展活动的增多,会展业不仅能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还能拉动和促进就业。

第五,能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展紧扣经济,展示经济发展成果,会展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贸易、旅游、宾馆、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大型和专业性会展往往是产品或技术市场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关于旅游专业的先来确定一个具体的题目吧多少字呢,希望帮到你完成

会展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会展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展会通常在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且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知名的成功展会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部分CPPCC成员联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就会展旅游的发展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来看,合肥会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自XX年以来,展会数量每年增长4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18场);XX年展会69场,比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展览25场;在xx举办了66场各类展览,特别是XX国际艺术大会,标志着国际展览的突破,共有28万人参加。XX年全市举办展览70余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32场),业务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数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XX,全市举办各类展览102个,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其中包括第十三届中国美术博览会合肥展、XX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XX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个全国性展览。XX年,我市举办展览122个,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览45个,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万平方米;安徽红三环体育馆举办了25场展览,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商60万人。

会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会展运营水平逐步提高。截至XX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广告、装饰、物流等与展览相关业务的企业近200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规模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厅体系。会展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适时搬运和期权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会展公司的发展,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的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届国际艺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购交易会;(连续四年),“第二十届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第38届全国新特殊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部件博览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画博览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籽坚果美食节。“第四届华中投资贸易博览会;有40多个国际和国内大型展览。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全国性的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轻易申办,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购交易会;在我市连续四届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在XX年和XX年在合肥举办,特别是“第四届华中投资贸易博览会;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区域性会展城市之一。就区域性或地方性培育的会展旅游而言,已成功举办(或持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设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安徽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项目资金对接会;和 other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会;等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大指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XX分别超过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在XX,逆势而上,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入境游客万人,同比增长;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旅游总收入相当于该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进入了积累财富、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完成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了旅游发展会议,确立了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现状;“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现状;目标,并把旅游业带入“1346 ”推广行动计划。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进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目前全市有星级酒店和星级接待标准酒店104家,五星级标准酒店10家,上市酒店3家。顾靖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酒店全国品牌前20名;现有旅行社145家,安徽省海外旅游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收入超过1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位列全国百强。

3.旅游业和展览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XX年,合肥举办了122个以上的展会,有360万商家参展,占来合肥游客总数的37%以上,也就是说来合肥的游客三分之一是展会商家。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合肥旅游展的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的新面貌。但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外商。此外,旅游主题规模的扩大也使得展览的接待能力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显著拉动了经济,提升了合肥市的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来看,在XX,展会拉动第三产业收入约18亿元,同比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贡献26%。从间接效益来看,会展旅游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合肥住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从城市品牌推广等无形效益来看,会展旅游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对现代大城市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在旅游产品硬件方面,合肥缺乏优质旅游资源。虽然我们的城市被称为“三国故里,包拯故里,淮军摇篮”以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闻名,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缺乏自然景观,发展传统观光休闲旅游的条件不充分。合肥要想提升国家旅游城市的地位,还必须开发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助推器”。据专家估计,会展业的行业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场馆收入1元起,相关收入9元起,有利于服务业和通信业。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对我市具有重要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在过去的良好基础上,合肥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XX年全市GDP 亿元,财政收入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合肥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合肥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至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已经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经过合肥,大大缩短了它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加上道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合肥作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日益提升。通过大力推广基础设施“伟大的建设”,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时,合肥科技教育实力雄厚。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每千人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科技名城合肥,合肥可以举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旅游景点30处,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点7处(包拯陵园、汇源、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双峰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战役旧址群、战役纪念公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近年来, 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积极开展“ 聚焦包公的故乡”媒体采访推广,组织旅游大篷车推广,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博览会、中国惠州美食节、合肥乡村旅游节、紫蓬山国际山地车赛等一系列节庆展览,塑造“包公故里,滨湖新城科教基地现状;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显著,泰国韩国包机、上海太原专列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开放步伐明显加快。与合淞、潮、无缝对接,打造湖国家旅游区;以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为依托,打造铜黄河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地区,创造“两山一湖绿色之旅和合肥”“科教城鱼米之乡;鸟巢和杂草之旅。,成为安徽省十大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支持会展旅游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去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发布了《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年来,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出台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于XX “合肥会展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XX年5月,《关于加快发展会展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成为合肥会展管理的指导性文件。XX年,市会展办、商务局、财政局联合下发《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会展发展的支持力度。XX年,市政府发布《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计划》,进一步加强会展服务保障。XX年,市政府调整了会展领导小组成员,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加强和丰富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和完善了会展办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XX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关于加快合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印发了《促进和鼓励合肥市会展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会展旅游市场秩序。由于大部分展会都是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所以以往的展会“Crash ”同一时间表的重复展览经常发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强协调和指导,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推动行业加强自律。目前,各专业会展企业和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和单位,依托各自特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组织展览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展览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的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资源丰富的先进旅游城市和地区相比,合肥不在边上,也不在海边。它不以山水闻名,也缺乏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和Xi的兵马俑。此外,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业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历史文化遗址很多,但成熟的景点很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总体规模较小,多为历史遗产,其中包墓地属于搬迁类,李府属于重建类,其他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没有太大优势。

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支持。长期以来,我市缺乏大型旅游项目的支持,存在品牌效应低、品牌支持不足的问题,缺乏强大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小,竞争力不足以吸引游客来合肥。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投资不足,我市一度失去了打造芜湖方特那样强大的现代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业不可忽视的短板。

会展业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国内展会数量不足,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尚未形成。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国际展会太少,围绕合肥和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规划举办的区域性展会也很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目前,我市会展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有数百家甚至数千家会展企业。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而且实力弱。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有能力经营全国性、专业性展会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和技术手段上存在巨大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展人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缺乏精通会展设计、会展组织和策划、了解国际惯例、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会展专业化、合作化格局尚未形成,会展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的发展体系并不顺利。1.会展办的协调工作:大型展会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多个部门,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重,客观上要求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只是一个临时的协调机构,但是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种大型会展活动的日常事务越来越多。会展办现有的设置极不适合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

城市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会展旅游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酒店、通讯及配套设施都有较高的要求。与发达城市相比,展馆、配套设施、配套能力等软硬件条件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国际、国内大型展览的需求。一是展厅面积不足。除了国际会展中心的室内展览面积为37000平方米,其他三个展厅的室内展览面积都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星级酒店、大型商场、高档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足,参与商户的高标准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以保证。展厅还处于单一运营状态。第三,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限制,我市萝岗机场只开放了合肥—首尔、合肥—两架飞往香港的国际航班。国际航班稀缺是我国海外旅游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展会期间,道路交通不畅、公共交通能力不足、车辆停放困难等矛盾也很突出。

3.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会展旅游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和未来会展旅游的发展存在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严峻的挑战。但合肥会展旅游总体前景看好,前景较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因此,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工作力量

对于会展业和旅游业,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合肥市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职责,但都各司其职,未能充分整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的主导驱动力,没有完善相应的立法和监管机构。要把会展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我们城市还缺少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拥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我市在XX ldquo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现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力量,将市会展办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并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增强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果编制上有约束,可以从相关部门调人,加人但不加。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和改造,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建设为契机,有效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问题“瓶颈”,以创造“中国著名的会展城市“打好场地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市会展综合承载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国内大型展会的很多资源都掌握在北京的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中。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争取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应主动帮助协调联系,以获得上级部门的支持。同时,对于一些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应加大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加强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政府各部门、各县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速的准备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工业和科教优势打造合肥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的同时,也要注意引进国际国内的会议和论坛。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展览项目目录,结合我省和我市的产业优势,努力扩大展览类别和规模。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领先的会展品牌,将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几个影响力大、效率高的重点市场,比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交易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和我市工业、科教资源优势,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提升我市会展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在XX年和XX年,我市分别评为“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籽坚果美食节。等待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要重点扶持和提升这些品牌展会的规模和档次,争取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先品牌。

4.培养和壮大市场主体,聚集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企业和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已经遇到“软件跛行”尴尬,但它的快速反应会“10100项目”(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被提上日程,目标是打造会展专业人才“储备银行”。至于会展企业,合肥的从业者大多是半路出家的。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基础薄弱,对国际展览的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努力引进一批全国有影响力、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我市有基础的龙头会展企业,鼓励龙头会展企业多办展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规划,使我市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培养高素质会展人才。建议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会展经验和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管理人员,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建设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订旅游总体规划

“141 ”发展战略,适应现代滨湖城市建设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打造2020年合肥旅游业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对国家旅游规划单位进行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概念性旅游规划,选择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可以准确判断旅游发展的大趋势,摆脱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和周边地区激烈竞争“三花”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营销手段、市场突破等问题。

6.建议成立合肥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点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4a景区、部分酒店、旅游车队、多家大型旅行社、旅游相关企业,组建合肥旅游集团,整合合肥旅游资源,把合肥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从宏观角度代表市政府进行管理,而市旅游集团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益超过10亿元的大型跨地区、跨行业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启动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资支持体系。

7.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做好旅游产品开发

实施“太阳能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地区,围绕国家鼓励和我们的需要,规划一两个超过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选派专人吸引外资,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8个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建设,重点推进紫蓬山森林公园、大榭都市农业公园、岱山湖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应加快工作;瑶岗渡河纪念馆要精心规划运营模式,更能体现旅游内涵;推进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国博览会举办一个聚会。江淮合昌”在“惠·丰丸·云;有特色的大型舞台表演,类似“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一类大型现场演出,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促进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第一,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审查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长三角城市形成无缝对接;加快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互联互通,力争纳入华东旅游新线,加快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基地建设。二是促进与中南城市的合作。抓住合武高铁运营机遇,推进与武汉等中心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持“第十一届华南旅游城市合作年会;促进与10多个南方城市的旅游整合。第三,立足省域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聚焦省级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山和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丘陵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何超六大的旅游合作;实施淮河一体化战略,推进淮河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统一刘超和怀斯市电话区号,促进战略合作。

9.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建议

1.合肥新十景之一的漠河花园即将对外开放。目前该景区仍存在用电问题,建议尽快协调解决;

2.建议优化外国教练进入合肥市的通行证手续;

3.建议解决李鸿章故居停车难的问题;

4.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我市部分高校向社会和游客开放。

柳州未来发展潜力研究论文

柳州。这个地方的重工业比较发达,GDP特别高,每年会吸引很多人。

南宁 ,经济方面是比较不错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发展是比较迅速。

法律分析:1、柳州市“十四五”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影响、规划纲要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研究市发展改革委。2、柳州市“十四五”构建高质量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增长动能及实现路径研究市发展改革委。3、柳州市“十四五”统一规划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市发展改革委。4、经济转型期增长潜力的再认识——基于税收数据的区域动态比较分析市税务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南宁和柳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两个经济大城市,在经济方面一直不相上下,并且也一直被拿来比较,南宁作为首府得到了很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经济发展快速。柳州由于重工业的发达,GDP也一直居高不下。在我看来,南宁的发展潜力是更大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南宁是首府,经济政策好。一般来说每个自治区的发展会优先选择首府,毕竟火车快不快全靠火车头。因此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得到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也是最好最多的,并且南宁的地理位置优越,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很近,可以进行跨国贸易,因此南宁的发展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是特别好的。在拥有这些综合条件的影响下,再利用经济和政策的优势,相信南宁能够凭借这股东风快速的发展经济,成为广西经济的领头羊。

2、南宁的旅游条件优越。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也越来越重要,文化经济主要由旅游经济决定,因此,如果有旅游景点的地方,它的文化经济发展也是特别好的,南宁是一个革命老区,有许多红色景点,并且自然条件优越,绿色环保做得比较好,因此南宁的旅游业近些年来也发展得越来越好。获得的财政收入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南宁举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越来越多的民众来到南宁旅游,因此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也可以带动南宁经济的发展。

因此综合来看,南宁发展经济是特别有优势的,在借助国际贸易和发展旅游业方面是领先于柳州,所以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势头也是比较受人看好的,未来在自治区的全力支持之下,南宁肯定可以更上一层楼。

持续发展有潜力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相应的道德水准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补充: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 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1)收入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存在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国力。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 从可持续发展意义上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需要分析当前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而且需要研究支撑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变化趋势。 关于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研究,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条件、机制和准则为据,全方位考察和分析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在国家间的对比关系及其各要素对综合国力的影响,系统分析和评价综合国力及各分力水平,对比分析并找出不足,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实施方案,以期不断提升综合国力,达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 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去衡量综合国力,使综合国力竞争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框架内,从而适应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观念、作用、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综合国力进行全面的再认识。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显然,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内涵决定了在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关键手段,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是条件,社会系统的持续进步是保障。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将成为争取未来国际地位的重要基础和为人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这样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需要把握决定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处境、优势和不足,需要检验已有的同时制定新的竞争和发展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的总体战略目标

浅论水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水 可持续发展 如何处理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人类尤其是贫水国或准贫水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入手,剖析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解决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几个主要水问题及其原因浅析 由于我国水资源、降雨量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加之受历史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水问题主要表现及原因浅析如下: (一)旱涝灾害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七大江河都曾发生过大洪水。进入90年代,我国又连续发生几次大水。1991年江淮流域发生大水;1994年,珠江、长江、辽河和黄河流域均发生大洪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又发生大洪水。 不仅是水灾,进入90年代,每年受旱面积竟达亿hm2,比50年代增加一倍半以上,成灾面积增加3倍。华北平原每年有1/4的耕地遭受干旱之害,1/6耕地沙化严重。我国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有亿hm2,其中可灌溉的草原仅万hm2。目前全国农村有7000多万人、6000多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城市有300多座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约有108座。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我国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变化较大,从而导致降雨期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枯雨期又出现旱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江河湖堤及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有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有些工程在设计、施工中由于人为原因,甚至出现“豆腐碴”工程。其次,由于资金限制,我国许多地方水利工程不健全,建设维护资金匮乏。再者由于水土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破坏又会影响到气候,从而加大了恶劣气候发生的几率。历史上由于人们不断地围湖造田、修堤防洪,从而导致洪水渲泻和调蓄的空间减小,另外一个方面,加高堤防等于抬高了洪水位,从而使防洪负担和防汛风险进一步增加,万一出事,将造成更大的灾害。 (二)沙漠化触目惊心 1994年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沙漠面积已达万km2,而且每年正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荒漠化不仅威胁着北京城,而且影响到全国近1/3的国土,受影响人口近4亿。去年连续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引起许多耕地被损,许多城市甚至包括我们首都北京都将成为“楼兰古城”。沙漠化严重及其惊人的发展速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森林植被覆盖率极低,而根本原因就是水资源的溃乏。其实上述现象是相互影响的,植被及森林覆盖率少必将影响区域气候,减少土壤含水率,而缺水也必将减少植物存活的机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水环境继续恶化 到了90年代中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7万km2,占国内面积的38%,每年流失水土50亿t,相当于全球水土流失总量的12%。据测定仅黄土高原每年因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有400万t,相当于我国全年生产化肥的总量,一到暴雨期,多少条大小“黄河”令人触目惊心。有人担心:如不注意,长江也可能变成第二条黄河。 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而且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减少水灾害带来困难,如河床抬高、大坝(堤)防洪能力减少、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防洪标准和兴利效益等。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水污染严重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技术及经济条件还相对落后,同时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所至。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明显地要高于其它国家。再者水污染和大气及环境污染是密不可分的,空气中的诸如硫的氧化物经溶解在水中或经降雨形成酸雨污染水体,环境中的金属、磷等化合物经氧化、分解作用最终也会成为水体的污染源。另外我国森林覆盖率低,不能对大气、水进行充分的净化也是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用水效率不高和水浪费现象并存 虽然我国面临较大的水问题,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而先进国家为甚至。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m3,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NextPage]二、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资源不断得到改善或保护,人类的生产关系、文明程度不断地进步、提高。 由于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构成地球物质循环的基本载体,是工农业生产的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从水的角度,研究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三、水与可持续发展 要想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必须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水与人类、水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解决生态系统及资源的良性循环问题。众所周知,水的三态变化是在太阳能作用下的循环,人类生存过程是生物循环的组成部分和特例。地球资源也是在一个大的循环系统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水作为载体、太阳作为动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只有在不破坏这个循环的环节和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将水作为生态及资源循环的一个环节加以研究,了解水循环、人类生存发展及生态系统的关系,将有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 (一)加大科研力度,掌握水、生态及物质循环规律 据研究,世界上所有与水有关的问题,如旱灾、洪灾、污染和水土流失,不外乎是因为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环。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和先进科技,在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要减少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使自然和人类发展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水资源研究要将地理、地质、气象、水文、农业、林业、水利、土壤、环境、社会、经济等学科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力度,首先要充分研究导致水资源、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减少污水排放量和生产使用环境污染物,加大封山造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力度。同时加强下面几个方面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机构。 (1)建立全国的水资源调度及监测中心,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利用和水质监测,同时负责与气象、环境及大气等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2)加强洪水及灾害(包括海啸、台风等)中长期预报、沙漠化治理、堤坝隐患发现和加固技术研究和应用。 (3)加速污水处理及水循环体系研究,合理优化工农业生产(包括采用节水高效农业)及生活用水(包括水质和水量),加大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倡导建立农村及城市生态保护圈。 (4)加强国际合作做好地球资源保护工作,提高科技水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是按水系划分的,没有行政上的区域划分,水存在于地面也可存在于地下,水有固态、液态、也有气态。于是合理利用水资源就要进行整体规划、合理调度。全面规划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液态水与气态水、咸水与淡水的合理规划。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近年来实现的引大入秦、引黄济津和即将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地理上全面规划。许多海滨城市采用海水冲厕是咸淡水的合理利用。广西地区许多为岩溶地质,地下水资源丰富,于是地下地上联合调度就是必须的。当然采取地下水时一定要考虑到可能的副作用,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导致了地面沉降等问题。 (三)加快依法治水步伐 完善水法制建设,充分利用经济杆杠,加速水的商品化和治水法制化。 四、结语 水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是否能傲立于民族之林。为此我们应以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大自然的循环方面认识水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问题,并从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全民意识入手,才能解决好水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我国建筑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发展,而且对建筑的技术研究也是越来越精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是应用到了民用建筑设计中,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本文笔者将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着手,简述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谈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使用数量越来越巨大,不可再生资源面临着枯竭的情况,所以在各个行业内都在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改变资源的使用情况,我们只有不断的提高使用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节省资源。

1、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

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控制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避免过多的消耗而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太阳能

太阳能是我国建筑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可在再生资源,不管是否开发、利用,它都在时时的消耗和再生,所以太阳能的使用是当前最广泛的,也是使用技术最好的。现在的居民楼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有些民用建筑中,还会使用太阳能收集器,为家里供应热水,也可以提供电能、热能,节省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有些农业生产基地,也会使用太阳能这种技术,为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加优质的生活质量。

风能

风能是这几年新型的节能资源,风是再生的,主要是用于大型的发电,不用燃料。我国的发电还是需要大量的煤炭来助燃供电,这对煤炭的消耗是巨大的,不符合现在的发展战略,所以对风能的利用技术也是越来越注重,开始在一些路灯上使用,以供照明。

利用技术高效利用资源

结合日照特点

居住环境是否舒适,光照是一项重要的依据,所以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好当地的日照特点来确定建筑物,充分利用日照的特点,提高建筑物位置的密度,减少建筑物的总占地面积,这样可以有效的'节省土地资源[1]。

结合地形特点

在建设居住建筑物时,一定要结合地形的特点,顺势地形结构,降低建筑物对地形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植被,防止地表水土流失,危害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环境。对当地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改善,对气候是有利的。

结合风流特点

现在为了提高建筑物的经济利益,建筑物之间的密度都是很小的。在考虑建筑物光照的情况下,也得考虑风的特点[2]。居住环境通风条件好,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为了拥有更好的通风条件,建筑在建设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能力。

结合生态特点

现在人们对经济的追求,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但是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人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建筑时,一定要科学、合理的结合当地的环境,来创建建筑,不管是建筑的内外部,还是建筑的设计、材料,都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物。

加强对节能技术的应用

墙体保温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技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成熟。现在墙体保温技术应用最广的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它可以有效的保护墙体结构,同时创造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保温时间也是均衡的,而且减少对温度的流失。但是在构造外墙外保温技术时,一定要用节能、可再生、高效的材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保温功能,降低经济成本。

门窗节省技术

门窗的质量对于建筑物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的耗能也是整个建筑物中最大的,为了降低门窗的耗能,增加建筑的质量,使用的材料一定是耗能低的材料,制作门窗后,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气密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消耗。现在使用比较多的门窗是新型的钢门窗,是现在最新的,也是最好的门窗。

屋面节能技术

屋面的材料也是需要有特殊特点的,符合人们的生活的条件。屋面的材料必须要有保温的能力、不吸水、成本低、使用方便、可再生资源制作等特点,这是人们屋面使用最好的材料,也是最节能的。屋面还要注意隔热的功能,如果可以绿化就更好。

2、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的注意事项

建筑环境

在建设居住地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环境和地形。有些人们生活的环境是有当地的小气候的,比如温度比较高又潮湿的地方,一般建筑物会是两层。下面一层是不能居住的,因为潮湿的缘故,人们会居住在二楼。还有些地方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房屋建设就会比较高,这样在夏季隔温比较好,但是对于冬天,保温性也是不错的,不够过冷的地方墙体也是比较厚的,这样也是利用保温的。所以在建设居住的地方时,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环境,这样才能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施工技术

可持续发展就是节约不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持续的发展。在建筑业中,可以提高对建筑的施工技术,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保温等情况,通过施工技术就可以达到,那就不会对资源造成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节能的可再生的原材料,这样即可以建造出舒适的环境,有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

协调人、自然和建筑的关系

如何更好的在建筑行业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能将人、自然、建筑三位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创造美好的生态系统。如何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是建筑行业整体面对的难题。不过协调这三位的关系,最终的目前就是提供资源的利用率,节约可再生资源,摆脱对可再生资源的依赖,不再用后代的资源来满足现在的需求,而是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建筑业中开始应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高对可再生资源生产技术,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节约资源,提高建筑技术,充分使用资源,改善生存的环境,创造优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淑林.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2,38(18):22~23.

[2]林旭.可持续发展在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14(5):21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