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媒介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21:47:26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媒介研究论文

随着思想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人们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丰富了大众对于性别议题的讨论。本文首先对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性别议题中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结合相关文献提出目前自媒体环境对“性别议题”传播存在极力助推和极力阻碍的两极化现象。同时,我国的媒体传播存在着女性议题边缘化、涉外“失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而提出应利用好媒体融合,提升媒体的性别敏感度。【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议题;对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8-0202-03我们当前生活的环境被媒介文化所深深影响,“性别文化”也是媒介文化的一大重要分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大众媒体到自媒体,各类传媒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当下社会的性别关系。新媒体在性别平权观念传播以及性别平权线上组织方面,表现出其特殊的作用,但也对于当前的社会文化是否拥有真正的性别意识展现了不同的意见。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女性主义”“性别议题”置于当前媒介文化的视角下,探讨自媒体环境下对“性别研究”的方向。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传入可以说是女性主义在中国的起源,1902年斯宾塞所著的《女权篇》,作为中国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女性主义著作传入中国。尽管女性主义传入中国较早,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与现实阻碍,女性主义作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附属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女性主义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这一时期,朱虹最早将“女性主义”一词写入《<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中,她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介绍了美国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妇女文学”,拉开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序幕。对媒介与性别的研究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出现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与电影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刊物《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发表的《香港居民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评价》一文是中国大陆最早关于媒介与女性的研究。1995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的“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课题,开始对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中出现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开始着眼于对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女性主义的议题研究从1995年开始出现,2007年后维持了较高的关注度。而在当下自媒体环境中,女性话语权、如何建构女性话语权也成为国内对“女性主义”研究的重要领域。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对“女性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呈现的“女性形象”“女性话语权”分析、媒体环境中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地位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等问题,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出当今社会人们对女性的地位认识以及女性自身意识的变化,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自媒体环境中,女性如何通过媒体自我发声,如何通过媒体改变自身社会处境等问题的研究还尚未明朗。二、自媒体时代的性别议题(一)自媒体环境下的女性话语权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权力话语理论,即“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实现的。通过话语而实现的权力才是切实的、有效的,没有了话语,权力就缺少运行的重要载体。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曾断言:“在文本之外一切均不存在”“话语就是一切,文本就是一切,主体已经死去”。正因如此,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迄今为止所有的女权主义文字一直是在用男人的语言对女人耳语”,主张要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男人以男人的名义讲话,女人以女人的名义讲话”。所以,女性开始发声。2017年,一场反性侵的风暴从美国发起席卷至全球,至少85个国家的媒体上出现过“我也是”(me too)这一话题。2018年,中国版“me too”运动的序幕拉开,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女学者罗茜茜实名举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陈小武性骚扰。2018年7月以来,各大网络平台上不断曝光各地发生的诸多性侵、性骚扰事件,越来越多的受害人主动揭发,涉及多个领域。自媒体环境下“女性议题”的公开探讨,可以引起大众特别是女性群体的关注、共鸣,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女性群体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更是将女性群体的平等诉求细节化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女性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一次一次地丰富内涵、加快传播速度。2018年网剧《延禧攻略》走红,也是由于魏璎珞这一角色极大地迎合了当代女性所崇拜的具有个人力量与社会资本的“超我”形象,引起众多共鸣,同时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女性话语权的提高。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亿,网民男女比例为∶,我国网民在性别结构上趋向均衡,且与人口比例基本一致[1]。新媒体的平等权使更多女性拥有了话语权,她们在重大议题探讨上显现出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自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不仅为人类社会带来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与传播渠道,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结构性变革力量。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与思维习惯,而且也改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与话语权力结构。在互联网繁荣发展的大环境中,以“女性”为主导话题、以女性为媒体运营者的自媒体平台不断涌现,网络环境为女性极大地提高了话语权。综上,无论是在现实社会还是在影视作品中,自媒体为女性的发声和团结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促成“性别议题”的生成和传播,同时,“女性文化”也通过自媒体反作用于不同行业,《延禧攻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女性文化”的崛起。通过自媒体助推的“女性文化”有着庞大的受众,使得压抑许久的女性群体的情绪得到宣泄,因此得以快速壮大。(二)自媒体环境阻碍“性别议题”的传播但另一方面,新媒体似乎又在阻碍“女性主义”的发声。聂丽认为社交媒体的发展会为女性的话语建构提供新的场域,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容乐观[2]。性别议题,顾名思义是与性别相关的议题,是指引起公众讨论并推动社会性别平等进程和社会进步的各项议题。包含性别议题的事件总是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me too”运动的影响、现代女性的自我觉醒以及并不外显的男性焦虑,一些女性极易从社会事件中看到结构性不平等的蛛丝马迹,并迅速投入性别议题的探讨中,激烈的言辞对抗也使得部分男性站出来斥责“田园女权”。除此之外,自媒体环境相比于其他媒介环境而言商业属性更为明显,自媒体一方面为个人的发声提供了平台,也为商业行为提供了廉价的推广渠道。根据前文记录,目前我国的网民近一半是女性,讨好女性消费者的前提就是需要迎合女性消费者的价值观,或者说是关注点。通过抓住女性群体的“弱势心理”,利用“女性文化”的平等价值观,或是宣传正面主题,或是消费负面事件,成了女性自媒体平台的常用手段。例如微博博主“Ayawawa”在自媒体环境中利用女性群体的“弱势心理”物化女性,这与“女性文化”的价值观是存在明显冲突的,对于“女性文化”的传播是极其不利的。“性别议题”能在自媒体环境下激烈探讨,正是由于社会上一些性别不平等的问题未能得到正视与解决,反映出了广大女性的切实利益诉求。因此,“性别文化”能在自媒体平台上出现和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随着“性别文化”的崛起,利用“性别文化”实现个人功利化目的现象开始出现,而被偏激的“女性主义”“打压”的男性群体开始发声,抨击所谓的“田园女权”。本是追求平等权利的“性别议题”至此陷入了两极化的泥沼之中。一边是极力助推传播,一边是抨击阻碍传播。如何缓解两极化现象,寻找平衡点,是目前自媒体环境下的性别研究急需正视的问题。三、性别议题与对外传播由上文的现象表明,“性别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自媒体的帮助。但同时,由于个体在传播中带有明显的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观的倾向性,损害了他人正常平等的利益,又或者与他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这种现象使得“性别议题”的传播效率及质量大打折扣,对于弘扬“自由平等”的主流价值观是极为不利的。在国际传播中,性别议题具有普遍性与较高关注度,性别议题也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立场故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从国家层面入手,利用国家媒体的主导性、代表性,为自媒体环境下“性别议题”的传播树立标杆,起到正确传播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一)我国性别议题在媒体上的表达和传播中的问题1.在议程设置中,女性议题仍为边缘议题盖尔·塔奇曼在其著作《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中指出:在诸多大众传媒中,尤其是电视及电视广告中,妇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歼灭,也就是被责难、被琐碎化,甚至不被媒体呈现。尽管近年来一些有关女性以及女性发展方面的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就总体报道情况而言,女性和女性发展在媒体议程中仍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目前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很少关注中国性别议题,他们习惯于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标准来衡量中国问题,报道的议程设置和框架选择都存在一定偏见,他们所使用的一套体系不仅不能直观地呈现中国妇女的现实状况,更容易歪曲我国在女性问题上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我国媒体对性别议题报道内容和方式不够丰富,缺乏女性自己的声音,就自媒体平台上“女性议题”的相关内容来看,例如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基于性别的暴力问题反映比较突出,但相关的媒体报道力度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有的媒体报道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性别议题”。2.涉外媒体的“失语”状态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性别议题”的关注度及讨论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出现了很多与性别相关的热点议题和事件,但我国涉外媒体对这些事件的关注度不够,甚至没有关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国对于性别文化的探讨以及很多性别议题首先在国内的各大社交媒体上不断发酵,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受众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情绪性表达也会引导事件发展的态势,事件热度不断提升,从而引起诸多主流媒体乃至国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涉外媒体尤其是涉外的社交平台保持“失语”,未能及时回应国际社会对热点性别议题的关切,将海外受众对此议题的“认知渠道”交给海外媒体,这样将丧失舆论主导权,不利于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同时,长期的“失语”状态更是将女性权利的价值标准交由他国衡量,这不利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二)提升中国在性别议题方面的国际话语权1.运用媒体融合传播优势,建立我国媒体阵营“性别文化”的快速崛起体现出国内女性群体“失声”已久的现象,而涉外媒体的“失语”问题也使得本应由我国女性同胞自己解决的问题充满了不同意见。特别是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对于新兴的、尚未成熟的“性别文化”而言,无异于“毒苹果”,既不能正确引导女性群体发声,还会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首先需要我国媒体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建立起我国特有的媒体阵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作为涉外媒体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源与信息内容等方面应当积极实现传播的互补与互动,合力提升传播力,扩大传播效果。例如,在报道同一性别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件,为受众提供多样化的讨论视角,提升中国涉外媒体在中国性别议题设置和表达层面上的传播力。[3]2.提升媒体的性别敏感度,重视性别议题的多样化表达李普曼曾提出“刻板印象”,延伸至性别议题研究中,表现为媒体在报道涉及女性的事件中,往往会掺杂个人的情感与经验,并不一定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事实,即刻板印象就是媒介再现的社会价值标准,但它决不能与妇女真实的生活经历相混淆。[4]这种具有刻板印象的媒介塑造出现在中国涉外媒体的海外传播实践中,一方面海外受众难以通过片段式的报道对中国的性别议题形成充分、客观的认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中国性别平等国际形象的塑造。这在自媒体环境中尤为明显,传播者各抒己见,最后往往衍变成正反对立的两面。因此,通过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有利于消除传播者之间的误会和矛盾。这就要求在性别议题讨论过程中,要求媒体从性别敏感视角,将性别平等作为性别议题的价值追求。同时,提高两性学者发声的机会以及注重两性矛盾事件中当事人双方的话语表达,提供可信度高、具有借鉴价值的内容依据。从宏观的角度看,“性别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只有两种:男性和女性。因此,决不能简单地一方向另一方输出“文化”,这样只会激化两方的矛盾,应循序渐进,注重两方的利益诉求,达到“性别文化”的多角度、多样化表达。参考文献:

女权主义哲学概括起来,对各类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对各种成功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十大方面: 1.女性境遇的考察。 2.女性存在的缺失。 3.女性权力的实践。 4.女性安全的毫无保障。 5.女性创造力遭受压制和被无视。 6.女性自觉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确立,女性的解放与自由发展。 7.女性的人道主义公正。 8.女性的组织建设。 9.女性话语权力。 10,女性发展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立。女性的发展,是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从而在社会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在社会中立足。女性的解放、自由和发展,是女权主义发展的三部曲,归结在女性的发展,创造女性的文化,从而对整个人类走出危机境遇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毕淑敏 李清照 曼德拉

书籍是一方面,还有就是各种传媒,信息平台。现在的孩子很小就能接触到手机,所以最快的传播肯定是网络传播,正规书籍上面生物学到了初中初步学习的,但是现在小学生都有手机了,所以只要有这方面了解的需要,手机搜索快播肯定快过纸质书籍。

女性主义视角研究意义论文

自世纪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我国以来,这种女性主义理论就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实践,对我国当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的改进,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和理论视角。中国当代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时代精神的接轨,表征着中国当代女性作家对人性的深层探索,表明了女性意识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本文尝试从女性意识的内涵与理论出发,梳理了中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过程,并结合女性主义的某些理论来解读作品,深入研究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女性意识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以求在某种程度上更好地建构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里,经常出现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女权主义”、“女性主义”、“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等术语,要深入了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就必须先对这些基本概念有所区别。想找个懂你的人倾诉?来soul,和你匹配,寻找有趣广告“女性主义”一词是英文的意译,它的概念源自西方的女权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传入中国,它同时还有“女子主义”、“男女平等主义”、“女权主义”、“女性主义”等多种释义,泛指主张性别平等、男女平权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中“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是经常被使用的两种译文。世纪年代以前的学者倾向于使用女权主义”,可能是因为在年李鼎声就将“女权”与女权主义”编撰进《现代语辞典》中有关。年代以后,特别是张京缓主编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出版之后,“女性主义”的使用逐渐占主导地位。

在当代西方社会,女性主义同后现代主义一样已经成为一种最活跃的社会思潮,它来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中超越自身成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引发一场革命。尽管人们对于什么是女性主义看法不一,但大体上说来,女性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女性主义者指真诚地投身于这一社会运动,参与其思想文化革命的任何男女。从狭义上说,女性主义就是指以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原则。事实上,女性主义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而是一种学术视角。它既存在于现有的学科之中,又游离在它们之外。作为一种学术视角,女性主义有这样几个特点:1、它是流动的、不固定的。似一汪思维的溪流不断地流动,不断地变化,悄然漫过各个领域,为所到之处孕育新的生命,带来生机和活力。2、它是历史的。女性主义的目标不是要开辟一条女人路线,而是要解放妇女,它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妇女解放之日也就是女性主义消亡之时。它的历史性也表现于它在每一时代、每一社会的历史使命不同。3、它是多元的。单一的女性主义不能解释不同种族、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时空中妇女的差异性。4、它集世界性和民族性于一身。女性主义是世界性的,旨在把女性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并促进各国妇女之间的团结。女性主义也是民族性的,旨在结合各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发展自己。5、它既是抽象的思想意识,又是具体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策略。作为一种学术视角,女性主义以性别为镜头透视和分析各个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并在这种透视中,通过批评和建构来承载和刷新各个领域。在女性主义的概念中,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每个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生而俱有的男性或女性的事实,而后者则是指社会对男女两性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在女性主义看来,性别的建构不是由生物学决定的,因为生物学本身是以社会为中介的。性别是一个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性别系统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现实被组织、被标明以及被体验的方式。首先,性别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对性别有着不同的理解;其次,性别是一个经济范畴,每一时代对性别的理解都与这个时代社会经济结构紧密相联,男女扮演什么样的性别角色归根结底是由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再次,性别也是一个政治范畴,它本身包括着权力关系,是一定社会权力关系的产物和缩影。此外,性别还是一个文化范畴。它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的塑造和表现。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有助于使人看出各门学科中的性别歧视实则都是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而且都在简单地重复着一种事实与价值、是与应当的混淆:从女人生来是女人的事实,推论出她是劣等的、卑微的,应当被奴役的结论。因此,当女性主义进入学术领地时,首要的任务就是颠覆各门学科中的“父权制”结构。“父权制”一词最初源于社会学,意味着一种父亲就是家长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以各种表现形式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对“父权制”的批评中,女性主义也对“父权制”理论得以建立的概念框架进行解构。美国女性主义哲学家K・J・沃伦看到,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文化/自然、男/女、理性/情感、公共领域/私人领域的二元对立。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植根于“父权制”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有三个重要特征:1、价值等级思维,认为处于等级结构上层的价值要优于下层的价值;2、价值二元对立,把事物分成相互对立排斥的双方,使其中的一方比另一方有更高的价值;3、统治逻辑,即对于任何X和Y,若X价值高于Y,则X支配Y被认为是正当的。解构主义试图破除传统哲学中的这种二元对立和价值等级秩序,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强调说,二元对立项是相互依赖的,没有任何一项可以独立存在,两项只是在相对的关系中和从它们所隶属的能指链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在语言链中没有任何成员可以获得优先权,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只是替换的游戏。这就表明,解构主义是从二元对立项的对应中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没有对应物,也就没有另一方的存在,无论哪一方都没有优先权。而且这种对立和对应是语言上的,即是人为的对立和对应。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男尊女卑的传统,并且把这类传统仅仅看成是一种语言游戏,既不是一种自然的或本质的东西,也不是真理和存在。解构主义的目的实际上并不在于颠倒二元对立项,而在于质疑对立的概念和对立所依赖的特征概念,因此也就削弱了特征、真理和存在的基础。从性别意识出发,女性主义似乎比解构主义走得更远,他们认为性别关系不只是一种语言关系,更是一种权力关系,体现出社会对性别的安顿和权力的分配,而且在父权制社会,这种安顿和分配是不可能平等的。女性主义透过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分析女性的身份和性别角色,试图从社会的最底层和最基本的结构出发颠覆“父权制”。 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的特点在于其学术探讨的目标都是政治上的和颠覆性的,试图消除社会和各个领域对妇女乃至所有被压迫者的歧视和压迫,更多地关注社会制度、法律和权力问题,在挖掘妇女被压迫的原因、以及寻找解放道路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方针和策略,而且更侧重于改造社会和变革意识形态的革命行动。不仅如此,女性主义学者也看到,人类的历史是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然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人类思想史却是女性“缺席”和沉默的历史,以往的学术研究也由于女性的“缺席”而只讲了半边故事。他们试图弥补人类思想史上的这一缺憾,在这种努力中,女性主义学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女性主义哲学、女性主义伦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女性主义神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艺术、女性主义历史学、女性主义法学等学科五彩纷呈。以妇女解放和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女性主义之命运将寄托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女性主义学者的最终希冀的绝非是铸造一个坚如磐石的理论大厦,而是女性主义退出历史的舞台,消除性别歧视乃至所有形式的剥削和压迫既是女性的理想,也是人类的追求。

研究女性主义的论文

如果要进行论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区别应该说“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不仅仅是在提法上的区别。“女权主义”是更早期的译法,针对当时的女权运动,争取妇女合法的投票、工作、参政权利等,而“女性主义”的提法是在妇女权利运动取得一定效果后,强调女性自身的价值、身份、地位,强调女性的特质与独特的体验。简言之,“女性主义”较“女权主义”意义更广,也更为广泛采用。2.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过程女性主义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主线的,但在主线的发展中有许多支线。主线的研究是a 对男权的否定,争取女性权力——b 认为两性完全平等,落入将女性规训为男性的窠臼——c 强调女性的特质与独特体验但当过分强调女性特质时,又容易落入男性中心主义的圈套,等于兜了一圈又转了回来。所以说,女性主义仍然是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有多个流派,如英美女性主义、法国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极端女性主义等等,没有盖棺定论式的体系化结论。3中西方女性主义的现状女性主义是又西方源起,国内主要是吸收与本土化的过程。针对论文而言,建议立足于国外的理论研究。如果在对女性主义研究的初期,建议先看法国女性主义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因为相对来说是一个有逻辑有联系的体系,有也较多的文本与理论支撑。西蒙·波伏娃、朱莉娅·克利斯蒂娃、 露西·艾瑞格瑞、埃莱娜·西苏的东西是一定要看的。女性主义的发展因为女性主义学者各自所处的地位、种族、阶层等各有区别,但反对男权压迫、寻求女性平等的主旨是相同的,只是各有各的践行办法与理论主张。4.论文建议a 可以针对女性主义学者对男权学者如弗洛伊德、拉康、福柯等的理论异议作出自己的判断与鉴定;b 可以针对女权主义文学、影视作品,如伍尔夫、陈染等的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的分析;c 可以就两个女性主义流派进行比较性分析,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上是看个人意见,希望能有所帮助。女性主义是一个内涵很广的研究范畴,只要你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深入看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希望探究的内容的。祝论文顺利。

题目摘要关键词一概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二 女性意识的现状三 女性意识的不足四 社会层面应当重视女性意识的充实五 创新和不足

女性主义理论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大类,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研究。

1、宏观理论

女性主义宏观理论包括一些对世界和历史加以阐释的宏大叙事,如世界体系理论。这一理论原本只是将世界区分为中心地域、半边缘地域和边缘地域,分析这些地域之间的权力关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

2、微观理论

交换理论:这一理论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为自私的、相互隔离的、无情感的行为者,而女性主义理论则做出了另一种假设,它假设人是相互连结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义还用交换理论解释男女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性占有了份额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知识资源。

扩展资料:

早期的女性主义者与最初的女权运动通常被称为“第一波女性主义”(the first-wave),而1960年之后的女性主义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the second-wave)。

也有第三波女性主义(the third-wave),女性主义者之间对于其存在必要性、贡献与概念意见不一。三个“波”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就像海浪般,一个接一个永不间断,后来者运用了前行者的贡献与资源。

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国内的两种译法。女权主义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妇女权益相联系的。

你可以分类些最好写成议论文。知识女性,家庭主妇型,事业型,还是两者都不是从广义到狭义。从东方到西方。从性格到人品都可以写

论文女性主义研究的意义

over the love of ease

研究女性主义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男女平等。这种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1.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2.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1)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发展力量,为社会的发展也撑起了半边天,研究女性可以更好了解女性,从而能够更好发挥她们的能动性,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女性主义研究的论文题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是读者关注的首个要点,特别是对于社会学专业论文来说,题目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导师的评审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带来社会学方向 毕业 论文题目与选题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体育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社会再生产机制:对民俗体育历史作用的人类学阐释--来自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民族志 报告

2. 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

3. 村落社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

4. 社会分层视角下居民体育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5.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径: 体育运动

6. 体育类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探析

7. 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机制的发展与保障

8. 体育运动对干预青少年网瘾作用的研究

9. 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比较分析--兼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革新

10. 社会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图瓦人. 克里雅人. 罗布人民间体育文化研究

11. 浅析个人主体性不同时代的体育目的

12. 中国古代女性观的嬗变与女子民间体育的历史回顾

13. 休闲体育对离退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研究

14. 用体育运动戒除学生网瘾的可行性分析

15. 社区体育对社会资本的构造性功能

16. 后现代女权主义与美国妇女体育评述

17. 体育明星崇拜对青少年影响初探

18.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进展

19. 体育生活化视域下的和谐家庭构建路径研究

20. “社区. 学校. 家庭”体育一体化的研究--以景泰社区为例

21. 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以散杂居区为例

22. 边缘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体育干预模式探究

23. 从危机公关的视角试析体育明星的“傻爸爸”现象

24. 娃娃们需要更多的体育课

25. 体育消费的互惠激励机理研究

26. 政府. 民间和学界在村落体育保护传承中的角色定位

27. 广西融水芒哥坡会的体育人类学分析

28. 青少年“网瘾”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建构

29. 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与原生态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广西南丹白裤瑶“油锅”组织为例

30. 体育干预: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以云南为例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大众体育特征的统计学分析

32. 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

33. 运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发展

34. 当代女大学生身体审美观扭曲与体育之救赎

35. 不同社会阶层家庭对体校竞技训练的影响--以南京体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

36. 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中国女性体育文化的变迁

37. 社会体育调查中缺失数据处理 方法 的比较研究

38. 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农村妇女体育行为影响因素--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

39. 从体育运动看古希腊人对女性的性别建构

40. 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特征的调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41. 女性主义视角下女性竞技体育平等参与权探析

42. 发展社区体育构建和谐社会

43. 体育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分析

44. 从文化学视角论休闲和休闲体育

45. 想象的共同体:电视. 体育与民族身份认同

46.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47. 体育专业大学生学业情绪与职业认同关系研究

48. 高教版《体育统计》中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实际意义解析

49. 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50. 重庆市对留守 儿童 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研究

51.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再审视

52. 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基于中美部分主流报纸的跨文化解读

53. 体育类商品 广告 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54. 高等体育院校开设统计学“短学时”课程探析

55. 礼仪课程是体育大学生人文 教育 基础

56. 中国城市文化. 体育休闲服务公众满意度评价

57. 影响辽宁省城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因素

58. 学校体育中未成年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

59. 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宁辛同志来我院做“我的成功之路”报告

60. 中日两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闲暇时间与体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

优秀社会教育论文题目参考

1、MOOC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2、新型城镇化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

3、基于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模式构建研究

4、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

5、赋权增能:中国老年教育的发展与 反思

6、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7、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

9、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10、社区教育的社会效益评价问题

11、“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12、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向

13、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14、现代社区教育发展的若干规律探析

15、美国社区创客教育的载体

16、社区教育网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7、国外社区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8、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19、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

20、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学习动机激发因素的实证分析

21、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2、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23、在网络虚拟环境中构建学习社区

24、美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5、虚拟学习社区空间的社会学分析——以“华师在线”为例

26、妇女教育对农户收入与收入差距的影响:山西的 经验 证据

27、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综述

28、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发育

29、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传承困境与学校策略

30、美国服务学习理论概述

31、美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32、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及启示

33、社区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功能探讨

34、近三十年我国社区教育研究进展之文献计量分析

35、公民教育的进展研究:发达国家的探索

36、国内社区教育研究述评

37、民主公民的教育:1995—2005年公民教育的研究、政策与实践述评

38、我国社区教育的嬗变、发展态势及其实践策略

39、中外老年教育比较研究

40、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认识、视野、使命

41、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考察

42、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问题

43、美国公民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与发展趋势

44、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45、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46、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47、全球化与公民教育:挑战与回应

48、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9、南宁市青少年社会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50、试论青少年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51、对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简要探析

52、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出路

53、刍议老年教育如何选择定位

54、美国教育智库对我国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启示

55、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管理特色探析

56、栖霞街道“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探索

57、雄州街道志愿者队伍自主建设探究

58、“社会妈妈关爱团”扶持特殊青少年成长的研究

59、引导社会民间组织打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的实践与思考

60、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社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儿童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广告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21、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

22、大学生兼职的利与弊

23、大学生寝室交往的人际动力研究

24、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研究

25、大学生人情消费问题的思考

26、大学生社团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一某高校为例

27、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8、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29、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30、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31、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32、当代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形成过程

33、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34、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35、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36、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37、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38、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39、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40、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41、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__大学为例

42、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43、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44、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__大学为例

45、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46、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47、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48、互联网与社区生活

49、环境问题研究(民众的环境意识研究;民众的环境行为研究)

50、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51、家庭的功能演变研究

52、家庭的居住方式研究

53、家庭社会工作在我国的需求调查

54、简析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的理念研究

55、简析宗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56、教育不平等问题研究

57、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居委会选举中的失范问题

58、旧城区改造与"文化保护"

59、救助管理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责任解析

60、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相关 文章 :

★ 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

★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热门题目有哪些

★ 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 发展社会学论文题目

★ 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2)

★ 社会学毕业论文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

★ 关于大学生社会学专业的毕业论文4000字(2)

哎哟 这个可有一点难度呢亲,需要的话 也可以给你呢。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英美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2、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3、浅谈“欧·亨利式结尾”及其文学影响4、从宗教角度解读简爱的多重性格5、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小妇人》中的乔6、 “英雄”的陨落--悲剧美学角度分析《老人与海》7、 从《菊花》中看女主人公Elisa实现自我价值的障碍8、奉献与宽容---浅析《双城记》中的仁爱精神9、 《格列佛游记》中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10、浅析《警察和赞美诗》的戏剧化特色11、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论《动物庄园》中所表现的象征意义12、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13、从后印象主义角度解读《到灯塔去》中的双性同体观14、 从中西方道德观差异谈《伊利亚特》与《封神演义》人物品德15、 韦伯《猫》中的女性主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