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中科大学报招聘

发布时间:2024-07-07 22:01:00

中科大学报招聘

可以。因为在有一点定的学历基础上,有一篇宇航学报意味着科研能力达到了非常强的地步,已经能够证明你的实力,符合大学老师的招聘标准,所以有一篇宇航学报可以去大学当老师。宇航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不是sci,只是CSCD,属于二类期刊。

学院报是是期刊。

我们通常说的学院报,是该大学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配发有国内统一刊号,是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查到的公开出版物,对应的栏目是期刊杂志,名称一般是《某某大学学报》正规的学院报都会有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的,由各个高校主办的一类刊物。

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每期版式基本相同、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一主题、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对象,由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编辑而成,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学报和杂志都具备期刊的特征,所以,学报是属于期刊的。

著名大学学报:

1、清华大学学报:  原创、学术一级,  大刊一级。

2、北京大学学报:原创、学术一级,  大刊一级。

3、中南大学学报:原创、学术二级,  大刊特级。

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原创、学术一级,  大刊二级。

5、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原创、学术二级,  大刊二级。

6、国防科技大学学报(双月刊):原创、学术一级,  大刊二级。

7、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原创、学术二级,  大刊二级。

8、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原创、学术二级,  大刊一级。

9、南京大学学报(双月刊):原创、学术二级,  大刊二级。

10、中山大学学报(双月刊):原创、学术二级,  大刊二级。

中国科学报招聘

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至少引进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海南大学一次性聘请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高校对诺贝尔奖得主的热情追捧,一直备受争议。赞同者相信,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加盟,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都大有裨益。

反对者则认为,诺奖得主年龄普遍偏大,多数早已过了科研创新的顶峰期;更重要的是,这些重金聘请来的诺奖得主,多数不会全职在国内高校工作,有些甚至只有“虚职”“虚衔”。现如今,在大学的报告厅里,常常会上演这样一幕——在一场学术报告会开始之前,为了抢到座位,有的学生没吃饭就早早赶到现场。

报告会期间,过道里也被挤得满满当当。而这场报告会之所以如此受学生欢迎,原因仅仅是报告者是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近年来,随着高校和政府对于诺奖得主引进的重视,像这样由他们带来的学术报告已屡见不鲜,诺奖得主在高校承担教学任务。

带领科研团队或实验室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双一流”战略实施之后,国内高校的“诺奖热”更是愈演愈烈。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高校引进诺奖得主的热潮?对于高校而言,引入诺奖得主,其“性价比”究竟如何?自“双一流”战略实施以来,各高校可谓“求贤若渴”。

除了在国内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之外,高校更是将眼光转向了海外,寻求“海外高层次人才”。比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就已经建立起三个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引进了四位诺奖得主。

该校更是计划开设“诺贝尔班”,为学生配备包括诺尔贝奖得主、图灵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等在内的世界一流导师。“引进诺奖得主是目前高校人才争夺战的一部分,只不过它把人才争夺战的战火烧向了国外。”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道。

不难看出,在“高层次人才”如何评定这一老话题上,人们仿佛又将眼光对准了最为简单的标准——人才的“帽子”,而诺奖得主无疑是一顶被世人所认可的大“帽子”。不久前,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在网上看到了某高校的一则招聘信息,一开始的内容就是该校有多少名全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少名院士……“诺奖得主这个称号的影响力是很强的。”

高校引进诺贝尔奖得主 ,这里面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可以更大程度的鼓励学生。

1959~1966年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报通讯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杜润生代表院党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了“内部资料”的字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作为中国科学院喉舌的《科学报》也和全国许多报纸一样停办。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报》上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1979~198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学报》于1979年11月2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科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1979年12月,《科学报》首次采取院内公开招聘,从应聘的30多人中经考试调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专职编采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1981年1月,《科学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记者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代表院党组到会讲话,特别赞赏报社设兼职记者的做法。1982年8月,《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本报记者高景泰和宋世绵独家采写的有关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在国内引起震动。此后引发各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蒋筑英成为新时期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回对开大报,每周一期。1984年5月,《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前夕,编辑部在征得有关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科学报》1985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邮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1986年4月,《科学报》围绕长江三峡工程开展讨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为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1986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达[科学报字0447号]文件,要求未建记者站的分院“应积极筹备,尽早建立记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学报》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有较好素质的通联队伍。1987年1月,《科学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由主要在国内发行扩展为向国外发行(国外刊号为D995)。《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最大的科学群体——中国科学院这个强大后盾办报,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1987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在北京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的调查表明,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在中国各家新闻媒介中,《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1988年,科学报社创办国内首家科技新闻业务杂志《科技新闻通讯》,在长春编辑、出版、发行。1989年改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办。1990年移回北京编辑发行,更名《科技新闻与写作》。1989~1998年1989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89年11月23日,报社激光照排筹备工作完成。1990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探讨的专题讨论,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作了报道。经经贸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社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国内各部委60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参加洽谈,引资2200万美元。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1993年初,《中国科学报》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的科界打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报道与随之开展的科学道德专题讨论被两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700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祚庥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扬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教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60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建立合作关系。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迅速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1998年10月,第一届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

赞同者相信,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加盟,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都大有裨益。

中国科学报招聘面试

我建议你去 看一下,

2022年军科院招博士文职第四批将于2021年7月下旬开始公示,详细时间以官方公告为准。它以交叉筛选方式进行招聘,必须具备学术成果和科研资源,也要有一定的学生培养能力。此外,还需要证明参与者拥有优质的人才流动力、高水平的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具体的申请条件包括高等学历、相关专业能力、国家认定的职称、论文数量和质量、实践教学能力、社会兼职情况等。备选名单会在公示之后发布,最终录取结果将根据相关考核标准确定。

您好,根据官方消息,2022年军科院招收博士文职第四批的公示时间为2022年1月15日,具体的招聘要求和报名时间将在官方网站上公布。招聘的职位包括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招聘的岗位要求有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招聘的岗位也有不同的薪资待遇。请您关注官方网站,以便及时获取最新消息。

据悉,2022年军科院招博士文职第四批公示时间定于2022年7月1日至7月31日,具体公示时间以军科院官方网站公布为准。在此期间,军科院将按照规定的流程,对报名的考生进行综合评审,并于7月31日前公布结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招聘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特1号华中农业大学期刊社邮编:430070

要聘为高师,要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发表论文,像四川农业科技、西南农业学报等刊物。中国的农业核心期刊主要有: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生物技术学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华中农业大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华北农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西南农业大学学报江苏农业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扬州大学学报(农业和生命科学版)福建农林大学学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农业学报河南农业大学学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农业学报西北农业学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浙江农业学报江苏农业科学福建农业学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湖北农业科学四川农业大学学报中国农学通报新疆农业科学中国农业科技导报生物技术通报河南农业科学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广东农业科学农学与农作物类作物学报中国水稻科学麦类作物学报茶叶科学棉花学报杂交水稻玉米科学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大豆科学中国棉花作物杂志中国稻米中国烟草科学种子热带作物学报园艺类园艺学报果树学报中国蔬菜中国食用菌北方园艺食用菌学报中国果树中国南方果树食用菌植物保护类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中国生物防治植物保护农药植物检疫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类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土壤通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土壤水土保持通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中国土壤肥料(原土壤肥料)水土保持研究农业环境与发展生态环境中国农业气象农业工程与农机类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灌溉排水学报节水灌溉中国沼气中国农村水利水电食品科技类中国粮油学报粮油食品科技中国食物与营养林业类林业科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林业科学研究世界林业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林产化学与工业西北林学院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浙江林学院学报中南林学院学报林业资源管理竹子研究汇刊林产工业木材工业林业科技开发林产化工通讯畜牧兽医类草业学报畜牧兽医学报中国兽医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蚕业科学中国兽医科技中国饲料中国草地中国兽医杂志饲料工业饲料研究草业科学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畜牧与兽医中国家禽动物营养学报草地学报动物医学进展黑龙江畜牧兽医草原与草坪养猪中兽医医药杂志中国草食动物水产渔业类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淡水渔业水产科技情报水产科学上海水产大学学报水产养殖水利渔业大连水产学院学报海洋水产研究农业经济与综合指导类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国土地科学世界农业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经济农业经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查重率的要求是20%。《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属国家科技论文统计刊源之一。对于稿件重复率的要求是所投稿件不得剽窃抄袭,重复率低于20%,作者文责自负。对录用的稿件,刊缩辑部有权删改,作者有特别要求需要在投稿时声明。

成都大学学报招聘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成都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生物与食品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机械工程、土木与建筑工程、环境与能源工程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和相应的基础理论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述、技改成果等。

秘书、秘书类职位与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分析2017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现代秘书学的教学与研究已有30余年历史。30年来,秘书学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譬如学科体系不完善、教学研究团队不稳定等。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秘书人员的就业渠道已由原来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主转向以企业为主,整个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量增加,秘书类岗位也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市场上的热门岗位。但令人诧异的是,这样的形势并没有带动高校秘书专业规模的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秘书岗位的社会认可度与美誉度不高颇有关系。

那么,秘书是什么?秘书类职位有哪些?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何?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杂糅在一起,不易厘清。作为秘书学的逻辑起点[1],“秘书”的概念关系着秘书学的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因此,很有必要澄清秘书概念,明确秘书的内涵与外延,以便更好地促进秘书职业发展、秘书学科发展与秘书专业建设。

一、秘书概念的研究现状

秘书是秘书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是秘书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秘书,研究者大多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概念进行评述,来厘清其内涵与外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下定义并形成结论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秘书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2],不过学界基本都是用“属+种差”的方式来下定义的。

(一)秘书概念中的“属”

1.职务说。此说认为秘书是一种职务。现代秘书学产生时,秘书一般是作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一种职务而存在,并没有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上出现。今天看来,职务说不可避免地具有狭隘性。

2.职业说。此说认为秘书是一种社会职业。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秘书逐渐进入多种社会组织之中,秘书工作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虽然职业说更符合国内外秘书的实际情况,但以职业来指称秘书也未必准确,比如教学秘书多以教师作为职业,军事秘书多以军人作为职业,党政机关秘书多以公务员作为职业。

3.工作人员说。此说认为秘书是拥有秘书职位或从事秘书工作的一种人。从某种程度上说,工作人员说能比较全面地指称拥有秘书职位或者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不过,从语言的“所指”上看,“秘书”不单指向人员,它还可以指向职务和职业。

“职务”“职业”“工作人员”等,多是一种“属”的设定。但是,综合国内外秘书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秘书不仅作为一种职务出现在国家党政机关的职务序列中,也以社会职业的面貌存在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多种层面,还被作为某一类人来说明。因此,认定秘书是一种什么“属”,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二)秘书概念中的“种差”

“种差”就是某事物能够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同的秘书定义都会有“种差”方面的设定,比如,参谋说认为秘书是领导的参谋,要为领导出谋献策;助手说认为秘书是领导的助手。还有学者认为,秘书就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或者强调秘书之于领导的“近身性”,或者将秘书工作的具体内容罗列出来作为秘书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但无论如何表述,都应该厘清秘书的本质,为秘书学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虽然不同的定义各有差异,但共识基本形成,那就是:“明确了秘书在我国目前既是行政职位,同时也是一门社会职业;明确了秘书的职业岗位归属:处于一个单位的中枢机构,直接为领导工作提供各类服务;对秘书工作的内容和职责的认识趋于共同:秘书服务的根本对象是领导,秘书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处理信息和各类具体事务,秘书活动的根本性质是辅助。”[3]这些共识的提炼,是对多年来有关秘书工作、教学与研究的比较准确的概括,比单纯地去下一个定义更有意义。

二、秘书类职位与秘书的关系

秘书类职位是个统称,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秘书。从当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对“秘书”岗位的设定来看,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并非所有以“秘书”命名的岗位或工作都可以认定为秘书;也并非只有以“秘书”命名的岗位才可以被认定为秘书。尤其在企业中,对秘书的命名及岗位职责的设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对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58同城、新世纪人才网等招聘网站的职位类别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管理类”职位中通常有行政事务类、行政/后勤类、人事/行政/文秘类、人事/行政/后勤类、行政/后勤/文秘类等几种类似的职位类型;其下又有更加细分的工作岗位,比如行政总监、行政经理/主管/办公室主任、行政专员/助理、经理助理/秘书、前台接待/总机/接待生、后勤、图书管理员/资料管理员、电脑操作员/打字员、其他。可以看出,秘书职位通常与行政、后勤、人事、档案等职位关系比较紧密。分析招聘单位关于此类岗位的要求可以看出,企业一般对这些职位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因此常常出现工作职责上的重复与交叉。

只有明确了秘书与秘书类职位的关系,才可以更准确地归纳、提炼秘书的核心能力,为秘书职业发展、秘书学科发展与秘书专业建设提供更具效力的依据。

三、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

对于从事秘书职业、秘书教学与秘书科研的人员来讲,有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秘书的“辅助性”(或曰“补偿性”“综合性”)这一本质属性,直接造成多数秘书从业人员难以把秘书作为一生从事的职业。为了更好地促进秘书职业的发展以及秘书专业的建设,很有必要明确秘书的职业发展方向。

以秘书的业务水平为标准,可以将秘书进行纵向分类。2003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用新的国家职业标准,在进行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时,将秘书分为二级至五级共四个等级,并把业绩考核引入二级秘书的考核范畴。不过,由于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侧重于等级的考量,与“执业资格”的“门槛性”特征不同,因而难以成为从事秘书职业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一般不会以是否持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考量个体能否从事秘书职业。

为了更好地推进秘书职业的发展,建立稳定的并具备上升空间的秘书职业队伍,很有必要对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制度进行改革。若是能以“执业资格”的形式出现,则会增加秘书职业资格的含金量,受到秘书从业人员及用人单位的重视;或者将秘书职业资格与“职称”相挂钩,为秘书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期待。

从秘书类职位与秘书的关系来看,秘书从业人员还有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方向。行政、助理类的秘书,可以向办公室主任、行政部部长等高级职位发展,也可以向总经理秘书等职位发展;公关类秘书可以从接待、协调岗位过渡到公关经理、客户经理等;业务类秘书可以向业务员、业务经理等职位发展;以办文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秘书可以向其他类的文案工作方面发展;以办会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秘书可以向会展服务方面发展。

从秘书工作的“近身性”“综合辅助”[4]特征来看,秘书从业人员还具有某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事司法秘书、军事秘书、教学秘书、业务助理等工作的秘书人员,由于其工作更多地与司法、军事、教学、业务等发生关系,可以更好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与技能水平。加上秘书一般处于组织的中枢部门,与领导有更多的联系,能接触并学习到更多的领导学及管理学知识,了解更多的政策信息,所以,他们可能拥有更多的谋取管理工作岗位或者转行的机遇,其职业发展方向也可能更加多元化。

注释:

[1]秘书学的逻辑起点,是建构秘书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秘书学界主要有秘书说、秘书实践说、辅助决策说三种,笔者认同秘书说。

[2]有学者认为秘书概念有“从意识形态性到学术性、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见滕志朋《二十多年来“秘书”定义变迁的态势及其意义》,《成都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赵莲娜、卢海燕《秘书学概论》,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张清明《关于秘书工作本质属性的再议论》,《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成都大学在去年教育部的审批中已经降级了。这也说明它的管理与各方面都不怎么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