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学校体育思想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21:35:26

学校体育思想研究论文

中体育论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的带有质变的扬弃过程。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从体育课程本身上来说,它包括体育课程自身的价值取向、新旧体育课程在观念、方法和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冲突,体育教师的支持程度及素质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利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保障力度等。从外界影响因素来说,它包括学生家长、各类媒体等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与宣传的力度。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课程实施就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情境的关系,建立体育课程新文化的过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四市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正在积极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初步完成对高中《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处在实验阶段...山西省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英文题名】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s in PE Curriculum Reform of Senior High School of Shanxi Province【作者中文名】 高雷;【导师】 李金龙;【学位授予单位】 山西大学;【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年度】 2007【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山西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19【关键词】 山西省; 普通高中; 体育课程改革; 区域研究;【英文关键词】 Shan Xi Province; Ordinary high school;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Region research;【中文摘要】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的带有质变的扬弃过程。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从体育课程本身上来说,它包括体育课程自身的价值取向、新旧体育课程在观念、方法和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冲突,体育教师的支持程度及素质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利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保障力度等。从外界影响因素来说,它包括学生家长、各类媒体等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与宣传的力度。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课程实施就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情境的关系,建立体育课程新文化的过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四市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正在积极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初步完成对高中《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处在实验阶段...【英文摘要】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based on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ducation, is a process with qualitative change which develops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It changes direct thought, object, content, method, evaluate of former PE.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relates to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condition. The core is practice of the standard of PE curriculum. This process is complete systemic and unitary and there are much of unrespectable and uncertain in the whole of the proces...【DOI】 CNKI:CDMD: 【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李金龙 导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1] 白志勇.太原市初中学生使用体育教科书现状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2] 梁高飞.关于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问题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3] 张志学.河北省高中生奥林匹克知识普及现状研究[D]. 山西大学,2008[4] 雷兴华.太原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 山西大学,2008[5] 刘颖.太原市小学棋类项目教学人才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西大学,2008[6] 周艳宇.成功体育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7] 阴国栋.太原市初中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方式问题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8] 耿延敏.山西省肥胖初中生体育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7[9] 李智斌.太原市中学生暑假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7[10] 孟云萍.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山西大学,2007上海市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中文名】 齐彬;【导师】 陆遵义;【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年度】 2007【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上海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28【关键词】 听力残疾高中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锻炼态度; 锻炼动机; 现状; 对策;【英文关键词】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disability;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exercise attitude; exercise motivation; actualities; countermeasures;【中文摘要】 本文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150名听力残疾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其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他们在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段、锻炼场所以及锻炼项目等方面的现状特征;另对其锻炼态度的八个维度、锻炼动机以及其他影响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他们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具体因素。结果如下: 现状部分: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闲暇时间里选择参与体育锻炼者比例却较低;不管男女,课外体育锻炼均以小运动量为主;锻炼频度、锻炼时间上部分学生尚显不足,锻炼强度男、女生大都停留在低强度,女生更为明显;参与锻炼的时间段,男生分布较为集中,女生则较分散;锻炼项目呈多样化趋势,但仍以球类等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为主。 影响因素部分:锻炼态度上,对于男生,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三个纬度与体育活动等级呈显著相关;对于女生,行为习惯、主观标准两个纬度与体育活动等级呈显著相关;锻炼动机上,对锻炼价值的认识是其主要集中点;制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上,时间紧张、场地缺乏、项目少而不...【英文摘要】 150 hearing disabilities in Grade1-4 who study in Shanghai Deaf-mute Vocational School were chosen to be the sample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s mad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and its’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esent conditions by using questionnaire, the documentary data,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 then obtai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exercise time, frequency, intensity, compartment, stadium and content; Furthermore, through ana...【DOI】 CNKI:CDMD:【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陆遵义 导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1] 朱宇波.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群体凝聚力若干因素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8[2] 蒋立旗.浙江省青少年运动员情绪智力及其与应对效能关系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8[3] 齐彬.上海市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7[4] 胡善云.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型项目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7[5] 张美叶.武术考试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6[6] 齐宏博.学生群体体育消费特征对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5[7] 葛耀君.体育情境兴趣量表(PESIS)中文修订版的信度与效度验证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5山西省重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中文名】 张伟;【导师】 秦椿林;【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年度】 2004【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北京体育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12-27【中文摘要】 学校体育法规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各种法规在规定的适用范围内都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约束力,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国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法规的意义重大,表现为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保障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实施体育教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转变的重要依据;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本文从山西省重点高中入手,通过对山西省33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组长和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进行调查及访谈,对山西省重点高中体育课、体育师资、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剖析影响山西省重点中学学校体育法规贯彻落实的原因,解决当前山西省在落实学校体育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为山西省学校体育走上法制化发展轨道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重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学校...【DOI】 CNKI:CDMD:【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秦椿林 导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1] 张伟.山西省重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现状的调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4[2] 段菊芳.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D]. 北京体育大学,2004[3] 梁园.我国体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4[4] 张立.北京市体育健身消费场所团体会员消费群体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4[5] 吴文峰.对北京市体育图书出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北京体育大学,2004[6] 吴勇.体育竞赛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3[7] 刘健.职业体育俱乐部价值评价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3[8] 吴泽涛.论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服务业的影响[D]. 北京体育大学,2002[9] 尹小光.中国传统体育性质与西方体育性质的比较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1[10] 李珺.对我国体育职业化初期体育经纪人经纪行为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0

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研究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而社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创新精神。而学生在学习这些专长的过程中,恰恰是德育培养的关键时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兴趣的培养,道德意识的形成,行为方式的建立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学校体育工作又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有振奋和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从个人角度讲,体育可以培养人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的意志品质,是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的建设中,需要多手段,多途径把德育工作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意义进行探索,为更好地做好新时代下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发挥育人功能的的意义

教育部近日发文,2018年将全满取消全国性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在以往的升学考试中体育特长生加分制度就此成为历史,这种改变,会对学校体育带来哪些影响,对学校体育的未来走势又意味着什么?这无疑增强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那么,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就显得无比重要,学校体育工作势必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是保障未来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的基石。

2学校体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

学校体育与德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学校没有了体育,就像是一艘巨轮没了指向标,体育在发挥育人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穿透力,一名学生可能在做数学题的挫折中体会不到在运动场上被对手击败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这名学生可能会通过在体育比赛受挫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劳动几乎代表了人们所有的体育活动,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会了人多才能形成力量,也为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伟大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德育皆寄于体,无体育既无德也。

3学校体育结合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都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教育不单单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精神节操。学校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会运动技能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品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表明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这更能有效的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思想状态,而体育课是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学科。因此,体育教学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

4学校体育在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中发挥的作用

一个社会如果没了精神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就形如散沙,经不住风吹雨打,就会遭到外来者的侵略。学校体育不仅发挥着其体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为他们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这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热爱集体的精神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筑造者。从体育教师的角度看,体育教师队伍应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中,会有更为艰巨的挑战。

5教育中的“立德树人”与学校体育中的“立德树人”

新时代中更加强调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更加重视师德风范的培养,同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公民。继续做好深化体育改革的工作,新时代背景下,无改革无前进。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培育新时代背景下合格公民的本质要求。在学校中各学科的最终目的也都是培养健全的人,放眼世界,任何一项技术发明,一个企业的建立,一个国家的形成都离不开德育的培养。学校体育在育人的工作中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多的把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学思想融入进教学设计之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情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与此同时,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这些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立的德是有标准的德,是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体育工作者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当明确立德树人的最终使命,践行立德树人。

6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一般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接受了体育精神的熏陶,而体育精神正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法宝。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公平,崇尚创新,团结互助,不惧困难,勇于挑战,不唯上,不妄言,不作伪,不搞假。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身心的发展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所涉及的运动项目也不同,而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培养不同的精神品质。此外,学生在结束了紧张的学习之后,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放松了大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从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感。例如小学阶段更多的儿童喜欢足球与篮球这类团结性质较强的运动项目,那么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的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学生的语言、思维、沟通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水平也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最终是要把学生输入社会,那么在新时代中,教育事业的侧重点更多的是放在给学生降低学习负担上,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会有更多的孩子放学后奔向运动场。例如,小学义务阶段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大部分家长还在上班没有时间接孩子,这个时间段,促使孩子从事更多的体育锻炼活动,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7结语

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单单是一门体育课程,更不是几项运动项目的简单相加,而是承载着培育人,教育人,树立人的光荣使命。作为已经在或者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学校体育的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中,更要倡导学校体育在发挥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为培育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完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李婧祎,袁圣敏.论体育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兼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J].体育教学,2015,35(10):10-12.

[2]马卫宾.立德树人语境下中小学体育开展德育的文本解读和实践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申继亮.把握育人方向创新育人模式——解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2015(3):10-12.

[4]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03-17(001).

体育思想研究论文

现代体育思想与公共体育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现代体育思想的指导。本文主要阐述了现代体育思想的内容,以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有的内涵。从现代体育思想的演变过程出发,为体育的教学指明方向。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要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加以创新富有趣味的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理解现代体育思想有助于帮助高校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构建一种热爱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气氛。

关键词: 当代体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思想;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的内涵,健身业也蒸蒸日上。我国采取了大力发扬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号召各大高校对提升体育涵养的素质,使之满足现在的国际水准和人民的需求。而高校公共体育是大众教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大学生身体安康,为国家奉献的重任。

1现代体育思想的内涵

古代还没有出现“体育”二字,他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合外国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理论。体,即是要做耗费体力的一件事,育,便是传授他人的意思。现代体育的思想是要将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积极向上传授给大家,让大家有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功效。而体育也是一种为他人的教育精神,随时间发展,传统的体育思想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我们要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将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分享出去,同时改进体育运动中的不安全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让和谐气氛传播到大学每个角落。

2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存在的弊端

旧中国时期,我国处于大量吸收国外思想的饥渴状态,大量新课程由此传入中国。后改革开放时期,又将教育等方面加以讨论,在1990年发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给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之后的体育改革便将素质提上了线。在综合了国内外体育的教育路线,我国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被大众所普遍认同。而为了不断满足我国对体育认知的需求,又必须将创新理念不断融入现代体育思想,把以人为本、体育强国的思想顺理成章的展开,将提高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放在中间,逐步形成了当前社会的体育理念。可如今在各大院校中,公共体育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普遍已经认识到体育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可是在众多高校中学习体育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采取过去的老方法,没有将当代体育理念与实际高校体育教学很好地进行结合,同时学校中的老师们也没有经过新的培训,将最终的成绩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没有将创新融入,只是按照以往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造成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低下,没有将培养自己把体育作为终生事业的意识。同时,有些高校还存在体育设备老旧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现代体育思想还无法真正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因。

3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关系

当代体育观念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其树立了明确的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方向和思路,从而满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在建立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当将当代体育思想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调整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形成全新的且具有现代化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此外,各大高校要实现高效公共教学的多元化,必须深入贯彻改革的要领,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科学健康发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优质的条件。调整好当代体育观念和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样一来能够给学生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各大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4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学生健康为主要保障,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实现体育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要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也要照顾到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平衡关系,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各大高校应要认真研究改革内容,积极落实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提高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完善充实体育课程内容,降低学生对体育的依赖程度,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技巧,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学习的一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念为教学目标,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高效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柱。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断更新充实体育教学的样式及内容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资源,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不断充实、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平台。学校也要适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来划分出合适的体育课程,而相应的课程内容在分类和考核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设计上,积极推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通过了解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改变老师为主体的上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气氛,以此来培养浓厚的体育情感。构建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促进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同步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导着体育教学思路的走向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标准。各大高校应运用互联网等平台,将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专业化的平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对体育学习中的课程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管理,高校体育教学平台将更加注重对各个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和和身体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将各个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纳入考核范围,以更加完善的数据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更好地去学习体育基本技能以及知识。

5结语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狂潮下,树立学生终生学习体育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为了加强每个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各大高校就应该在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位置,来有效实施全新改革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面对于即将走向各个岗位和社会的大学生,各大高校应该持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明确当代体育发展的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明确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起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以及评价体系,教育引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尽快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参考文献:

[1]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等.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112-114.

[2]莫伟彬,李国峰,邓启烈等.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分析与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6):129-131.

[3]任勇,刘宏骞,宋爱霞,赵金良等.运动生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36(1):45-48.

[4]李旭辉.PBL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提高运动生理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9):149-150.

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研究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而社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创新精神。而学生在学习这些专长的过程中,恰恰是德育培养的关键时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黄金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兴趣的培养,道德意识的形成,行为方式的建立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学校体育工作又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民族、社会角度来讲,学校体育有振奋和提高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从个人角度讲,体育可以培养人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等优秀的意志品质,是成功与幸福的基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的建设中,需要多手段,多途径把德育工作渗透在体育教学之中。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意义进行探索,为更好地做好新时代下学校体育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学校体育;立德树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发挥育人功能的的意义

教育部近日发文,2018年将全满取消全国性的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在以往的升学考试中体育特长生加分制度就此成为历史,这种改变,会对学校体育带来哪些影响,对学校体育的未来走势又意味着什么?这无疑增强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也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那么,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就显得无比重要,学校体育工作势必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是保障未来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的基石。

2学校体育与德育是密切联系的

学校体育与德育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学校没有了体育,就像是一艘巨轮没了指向标,体育在发挥育人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穿透力,一名学生可能在做数学题的挫折中体会不到在运动场上被对手击败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这名学生可能会通过在体育比赛受挫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劳动几乎代表了人们所有的体育活动,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会了人多才能形成力量,也为我国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伟大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德育皆寄于体,无体育既无德也。

3学校体育结合德育教育的意义

学校中的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都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体育教育不单单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的精神节操。学校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会运动技能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品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表明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因此这更能有效的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思想状态,而体育课是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学科。因此,体育教学可以为德育教育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条件。

4学校体育在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中发挥的作用

一个社会如果没了精神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就形如散沙,经不住风吹雨打,就会遭到外来者的侵略。学校体育不仅发挥着其体育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为他们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这是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热爱集体的精神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筑造者。从体育教师的角度看,体育教师队伍应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中,会有更为艰巨的挑战。

5教育中的“立德树人”与学校体育中的“立德树人”

新时代中更加强调教育中的立德树人,更加重视师德风范的培养,同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公民。继续做好深化体育改革的工作,新时代背景下,无改革无前进。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是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培育新时代背景下合格公民的本质要求。在学校中各学科的最终目的也都是培养健全的人,放眼世界,任何一项技术发明,一个企业的建立,一个国家的形成都离不开德育的培养。学校体育在育人的工作中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更多的把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学思想融入进教学设计之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情让学生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与此同时,要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将这些内容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立的德是有标准的德,是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体育工作者在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当明确立德树人的最终使命,践行立德树人。

6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一般是在人为设置的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环境中有意识提供的条件与活动对象,都是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服务的。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同时,也接受了体育精神的熏陶,而体育精神正是立德树人的有效法宝。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公平,崇尚创新,团结互助,不惧困难,勇于挑战,不唯上,不妄言,不作伪,不搞假。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身心的发展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所涉及的运动项目也不同,而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会培养不同的精神品质。此外,学生在结束了紧张的学习之后,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放松了大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从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获得感。例如小学阶段更多的儿童喜欢足球与篮球这类团结性质较强的运动项目,那么在此阶段培养学生团结同学的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学生的语言、思维、沟通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水平也是不同的。学校教育最终是要把学生输入社会,那么在新时代中,教育事业的侧重点更多的是放在给学生降低学习负担上,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会有更多的孩子放学后奔向运动场。例如,小学义务阶段下午三点半放学后,大部分家长还在上班没有时间接孩子,这个时间段,促使孩子从事更多的体育锻炼活动,养成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

7结语

学校体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不单单是一门体育课程,更不是几项运动项目的简单相加,而是承载着培育人,教育人,树立人的光荣使命。作为已经在或者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学校体育的育人工作任重道远。新时代中,更要倡导学校体育在发挥立德树人中的作用,为培育具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完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李婧祎,袁圣敏.论体育课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兼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J].体育教学,2015,35(10):10-12.

[2]马卫宾.立德树人语境下中小学体育开展德育的文本解读和实践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7.

[3]申继亮.把握育人方向创新育人模式——解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2015(3):10-12.

[4]吴潜涛.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14-03-17(001).

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根据导师的要求定好题目,再根据题目拟大纲,但是要先给导师看一下是否可行。

论文选题推荐:

1、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2、思想政治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3、分层递进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4、初中思想政治教法浅谈。

5、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7、浅谈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对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9、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探索。

10、谈谈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11、浅谈农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12、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13、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14、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15、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6、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7、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18、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19、中学生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20、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 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熟悉新环境,根据自身特点,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步入社会。本文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就大学新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给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措施

一、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新生,顾名思义,是指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生活,进入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大学文化等都没有了解,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一些新的课程和文化活动,来让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好的接受教育。那么,如何开展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顺利地完成学业,健康快乐渡过大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实现了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蜕变,要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适应时间。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极为不同,高中生活的紧张氛围与大学生活的灵活多变也格格不入。新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会对大学生活不太适应,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课程学习的巨大变化、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因此,学校应该及时的开展相关的课程,指导大学新生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新生适应环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做到位,才能为后续的教育工作做好铺垫,使教育工作更好开展。由此可见,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二、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下,网络的应用为学生们打开了认识外部世界的大门,尤其是对大学新生来说,刚刚迈出义务体制教育的他们,充满了对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的认知不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所以,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哪怕是距离遥远的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但是,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它为大学新生带来新鲜社会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而这些负面的知识造成了他们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扭曲,为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由于我国独特的教育机制,在学生们迈进大学校门后,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希望摆脱家长或者是社会对他们的管制,但是,在他们自我独立意识最强的时候,也是对于外界事物的辨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最弱的.时候。因此,在不能正确把握善与恶、对与错、诚实与虚伪、公正和失衡的划分标准时,大学新生就会形成思想道德素质较低、观念淡薄以及社会行为失常等现象。而且,在大学学分制下的松散环境中,集体荣誉感观念的缺失使他们忽略了对于集体观念的正确认识,注重的只有个人的得与失。

2.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部分大学新生在信念和理想上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取向,社会结构的不断改变带来了社会形态的千姿百态,而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也为大学新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使得一些大学新生被外界的诱惑所吸引,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道,比如,一些新生注重物质上的利益追求,从而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也有的新生沉迷于现实中享乐状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与社会现实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脱节,让他们的政治辨别能力和认识行为能力不成熟。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外界种类繁多的信息时,由于自主性意识的残缺和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认识度的局限,导致了应对外界事务的能力较差。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加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都要对新环境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在新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大学新生也不例外。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要适应的新环境就是大学生活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学校的学习设备、学校提供的生活服务等。在对学校的环境熟悉之后,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了,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至关重要。首先,学校应该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辅导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动态,制定一些具有教育意义且生动的课程,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对新生在心理上和生活中都提供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在学校的师资队伍中,应成立一支具有全新教育观念的队伍,针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为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保障。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素质。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能力。教育者的专业素质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可以保证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从而可以与实践切实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规划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工作安排。在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完善的管理系统可以让学校充分实现终身教育的发展理念,对于教育者的工作安排规划,要进行合理的分类培训,最不同级别的人员实现层次性的编排。其次,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班级辅导员作为基础性力量,是教育者职业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要大力发挥指导员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完善辅导员职业队伍的规划机制。在对辅导员进行选拔时,要注重职业能力上的素质,严谨的挑选教育人才,还要健全相应的辅导人员培训教育体制,通过对这些人才的再教育,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通过完善职业队伍的管理体制,对辅导员进行思想上、生活上的帮助,切实完善一系列相关的管理体制,从而为大学新生提供一个有保障的领导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曼.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创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

[2]王运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

[3]铁芝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4]赵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领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在新时期多元化趋势下,形成了以“90后”为主要群体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叛逆心强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及时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转变及时提出对策,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手段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新时期;“90后”;思想政治教育

自2008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进入高校至今,“90后”学生成为了大学的主体,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所以他们自身独有着一些心理特点,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成新的挑战,所以深入了解把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再结合现阶段教育现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策略。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但辨别能力有限。

“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挑战自我,相比“80后”,他们个性更独立,表现更高的自主性,追求非主流,喜爱火星文字,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极大兴趣和热情。“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不局限于课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媒体,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前的大学生,部分学生的知识面甚至比教师还要广。然而,在获取知识时,很多大学生也容易沉迷于网络和受西方思想的侵袭,易误入歧途。

(二)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脆弱。

“90 后”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他们的成长从出生时就作了长远规划,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当他们经受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由于当前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部分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疏导,很容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导致心理变态。

(三)人生观、物质观有待树立,叛逆心理强烈。

笔者曾经开展过心理座谈,旨在了解“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座谈发现,“90 后”大学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物质观,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缺乏信仰,并且具有比较强烈的叛逆心理。可能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视剧及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90 后”大学生在“求利”的引导下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分开,以致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以金钱或者说物质作为价值衡量标准。“90 后”大学生生活在物质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他们忽略精神或者信仰层面的东西,而更加关注个人现实的物质利益。通过座谈我还发现,部分“90 后”大学生缺乏信仰,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持否定态度。此外,“90 后”大学生由于个性张扬,向往自由,不想受家庭传统观念的束缚,表现出强烈的叛逆心理,这种叛逆心理还表现在对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不满甚至愤怒情绪。

二、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

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生源,各高校都在扩大办学规模,部分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片面追求学科建设,师资培训,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学位点数量等因素,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更加难以取得实效。高校不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和引导,直接导致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大讲逸闻趣事,片面的去迎合学生们的兴趣所在,却没有把这些逸闻趣事上升为理论高度,最后这些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混课堂”的现象。对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方式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已显陈旧。

经济与科技的进步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的高校校园中,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栏等已经逐渐失去了其以往的优势。高校可以通过网络这个更为学生接受平台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更快、更准确的获取各种信息。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管是网络还是电视广播,这些也都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多样化,而在内容上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缺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融合的创新点。

三、新时期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立足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并尽力满足他们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这样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从而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进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育人为本”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针对“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应的工作,走出办公室,深入学生寝室,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知学生之心,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切实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针对性。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教师是承担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示范者和领路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思想素质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要把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一名思想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态度诚恳,作风民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教师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新兴学科识、时事知识的学习,才能对不断涌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

(三)塑造大学生个体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大学生个人行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首先应从德育方面入手,作为社会中的人,大学生的个体性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今天全面发展人的各方面的前提下,为了使个性化的大学生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与觉悟,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使有差异的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及的价值观相结合,真正指导大学生的思想,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大学生认清自身以及即将迎来的挑战。

(四)讲究方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和筛选,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引导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使校园网成为融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受学生喜爱的交流的平台。建立一支专业的、精干的、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队伍,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负面的、偏激的、片面的报道带来的问题,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影响力,更贴合当下实际,紧跟时代步伐,在当代大学生中更具影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陈艳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东南亚纵横..

[2]刘涛,宫翠萍. 浅析“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3]李春林宋登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李为民,李淑慧.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绥化学院学 报..

[5]陶惠敏,张紫君.“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与社会..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论文

农村思想政治 教育 载体是指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转过程中,能够有限地描述、承载、运输、涵化、导向、甚或绝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能量,具有一定承载限度和向度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薄弱点和难点在农村。如何培养和造就有 文化 、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途径和 方法

0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社会环境和农民的思想观念呈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给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新情况,影响并改变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原有的格局。

1 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问题的症结分析

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变化”

对象主体在结构上发生了变化。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革,农民的社会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人员流动越来越快。许多青壮年农民长年在外打工,使教育对象主体的很大一部分长期脱离组织管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

工作内容及方法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农民日益重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素质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活跃,观念不断更新,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越来越强,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并且复杂多样。农村税费改革后,村村设立村民议事会,实行村民自治,重大事情必须“一事一议”,农民与干部的冲突少了,但对干部的依赖性也低了,干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加大。传统的、带有一定强制性的、主要靠权威推动的方法不再适用,单纯的报纸、文件、会议等抽象的内容已经显得单调呆板。农村对全方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农民关注的 热点 难点问题,回答和解决农民思想中存在的疑问。

主阵地的影响力发生了变化。随着农民接受信息 渠道 的增多,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影响。农村的宣传主体、宣传阵地、宣传手段、宣传机制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①基层干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一是认为“虚”,认为做思想工作是耍嘴皮子,做虚功;二是认为“忙”,没有时间去抓,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三是认为“难”,没办法去抓,认为群众现在最重视的是物质利益,没有直接的利益驱动难以说服他们。②少数基层干部素质不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会做。部分干部本身文化素质较低不会开展工作;二是不肯做。部分干部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原因是搞经济工作政绩比较明显,而思想政治工作见效慢、回报小;三是做不好。部分干部主观愿望是好的,想多做工作,但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制约,工作往往收效甚微。③封建迷信、宗教势力有抬头趋势。在一些农村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封建意识、宗教迷信观念根深蒂固,有的地方甚至成为主流的意识,冲淡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模糊了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方向。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症结

社会转型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社会原因。我国农村目前正处在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很多现象缺乏有效的规范与约束,一些农村的社会秩序混乱,社会问题突现,这不但难以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也很难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正常开展。

基层政权软化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政治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权力的收缩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权力真空,甚至出现软政权和软政府,政权的软化使一些地方的工作近乎瘫痪,在一些地方,思想政治工作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

集体经济不够雄厚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经济原因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但大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财力十分紧张,对思想政治工作这种见效慢、回报小的“无形工程”,也就懒得投入了,也有一些乡村资金缺口较大,历史债务沉重,各种公益事业都排不上队,拿不出钱来搞思想政治工作。缺少物质依托和财力支撑的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不足,队伍不强,活动无领导,娱乐无场地,使得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客观上也为西方思潮、封建迷信、伪科学等非主流、不健康的思想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制度建设不配套是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制度原因。由于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建设不配套,一些环节透明度不高,极容易被那些动机不纯、用心不良的人钻空子,引发农民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如村务制度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公开,民主制度不完善等,导致了违法乱纪的事情时有发生等,广大群众对此极为不满,从而大大降低了群众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度,削弱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2 解决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对策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 其它 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牢牢树立“生命线”意识,采取有效 措施 ,扭转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软弱被动的局面。

强化主流意识,确保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正确航向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尖锐的。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思想教育群众,就会有人用错误的东西误导群众;如果我们不能积极主动地争取群众,就会有人和我们争夺群众。要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没有可乘之机,以保证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不偏离正确的航向。

创优工作平台,筑牢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思想阵地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平台,既包括有形的活动阵地,如组织阵地、教育阵地、文化阵地、科技阵地、体育活动场所等等,也包括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无形的载体。当前,应大力搞好农村多功能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群众的文娱活动创造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图书资料室,完善报刊栏、制度栏、 科普知识 宣传栏,重组电影放映队、宣传队、文艺小分队,并充分利用村民大会、党员大会、广播电视、农经网站、信息网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拓宽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宣教渠道,切实增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宣教效果。

提高综合素质,打造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生力量 和谐新农村的构建,既要依靠基层党员干部的领导,更要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对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也得紧紧抓住这两股力量,壮大这两股力量。在实践中,要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思想教育于推心置腹的谈话中、丰富多彩的演出中、雪中送炭的关爱中、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不断提高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化解现实难题,增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实际效果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点是农民,只有把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工作中去,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所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做好事、做实事,让群众心悦诚服地跟你走。只要能把发展生产、化解难题等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良性互动,就一定能够形成“以软促硬,以硬支软”的生动局面,真正彰显出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新农村中的实际意义。

【摘要】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进入城市工作,农民参与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还占据了重要领导岗位,所以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也是我党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民思想政治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提高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 农民 素质 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中心环节,是人类 社会实践 的一个重要方面。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这项实践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时期,要重视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农村居民,只有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他们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调查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以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了科学的态度,破除了封建愚昧思想,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高学历、高层次人员倍出,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态势逐渐凸显。尽管取得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迷信思想尚未减弱

农村的科普宣传工作相对滞后,使得封建迷信思想在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彻底根除,愚昧落后的封建习俗在很多地区依然严重。逢年过节要上香磕头,拜佛、建寺庙、塑神像、修坟墓、看风水的现象极为普遍。农民把好收成都寄托到求神诵经上,生病首先想到的是去找所谓的“半仙”。此外,农村聚众赌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而且还破坏了原本淳朴的民风。封建迷信思想不仅阻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知识文化素质偏低

我国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虽然我国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多年,但在农村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就辍学的现象依然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就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有的虽然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没有进行继续教育就回家务农或加入了外出工作的行列。由于义务教育中涉及农业知识的内容较少,农民的接受能力偏弱,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普遍偏低。辽宁省抽样调查发现,在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农民的文化素质跟收入差距有很大关系,大部分留在农村务农的是年龄偏大的老人和妇女,他们文化素质较低、劳动力较差,对现代农业和科技知识的掌握能力差,因此导致了新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

3、小农意识思想浓厚

小农意识思想在农村中依然盛行,中国农村数千年来形成的生产规模小、耕作分散的局面还在持续,农民世代墨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比较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进取精神。虽然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许多农民也积极投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开办工业和发展第三产业,但由于传统小农思想狭隘性、偏激性的存在,使农民不敢扩大生产和引用新技术,害怕承担风险,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技术敬而远之,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象。

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达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收入,有助于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蒸蒸日上的良好风气。

1、能够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培养和造就高学历、高技能、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能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只有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我国的农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正逐步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或阶层,这就要求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教育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对象的思想实际,制定不同的对策,提出不同的要求,并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不同教育对象的各种思想矛盾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使农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势必带来农民思想道德观念和农村道德秩序的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000—3000美元之间的阶段,这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这一发展阶段上。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限和地缘关系被打破,传统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更加困难。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了解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各种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及时化解、疏导农民群众中的矛盾和情绪,形成公平正义、团结友爱、诚信互助的氛围,为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

三、提高农民思想政治道德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保障农村 儿童 的上学率和升学率,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成人教育;另一方面,要在加强正规教育的同时,聘请专家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并奖励 种植 能手,鼓励大家进行新型耕作。通过党在农村的政策和工作,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在农村中形成一种学科学、重教育的氛围,使农民素质教育成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活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三观”教育改造

对广大农民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内容。只有通过“三观”教育,才能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如果不能从根本改造农民的“三观”,那么做其他事情便无从谈起。对农民进行“三观”教育将有利于保持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形成“三农”整体发展意识,有利于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率先抓好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因为农村青少年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将来农民队伍的水平。要保证义务阶段适龄儿童的教育,并增设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政府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农村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其次要开展成人教育和各种业余形式的职业教育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资源向农民发布最新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通过开办农村文化室、图书室和活动室等学习基地,增加农民群众的业余 爱好 和活动,使他们摆脱单一的生活方式,树立现代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最后要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提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市场或企业的需要,组织农民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短期或长期培训,培养一批市场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此外,还应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他们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而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3、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变为城市的劳动力。这些进城务工经商的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新的知识技能,增长了新的阅历。他们利用在城市中学到的发展 经验 ,向家乡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市向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城镇化的推进,能够促进农业人口自身陈旧观念被城市新思想、新观念所代替。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实行城乡之间双向开放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能够有效改变农村面貌,切实提高农民素质。

4、发扬农村中的 传统文化 精华

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应鼓励持续发扬,农民淳朴的乡风,邻里团结的友好关系,是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向往的幸福。农村中的民俗活动,如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人口的文化生活,乡村领导应重视农村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并进行发扬和创新,使它们成为吸引城市人口的农村新形象。随着电视、网络的进入,农民的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政府要使农村群众弘扬高尚和谐的文化理念,引导农民向着健康、高尚的风气发展。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保持稳定的根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摒弃农村中一些不健康和落后的思想道德意识,才能使农民真正脱离贫困落后的生活环境。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目前加强对农村人口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 报告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刘斌等: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 邱伟光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6] 沈阳农业大学课题组:辽宁农民素质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3).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论文相关 文章 :

1.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论文

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

3. 微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4. 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5. 村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心得

6. 高中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落脚点就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校园最重要的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功能,决定了其在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一、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多功能组织,在推动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600余万人,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超过2 000万,规模居世界第一。这2 000多万名大学生不仅是近千万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发展繁荣的希望。所以,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的这一基本理论观点同样适用于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应该是民主办学的理念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校的观念得到切实落实;应该是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应该是全体师生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应该是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应该是师生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切实的改善和提高,进而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的全面、协调和充分发展。

和谐校园建设有多方面的要求和目标,但归根结底,和谐校园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关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大学生,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鲜明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综上所述,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规范教育和素质教育。

1.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就是不懈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教育、开展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校园,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鲜明旗帜的和谐校园,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政治方向上起到保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开展马列主义教育,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解决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态度等根本性问题,消除消极思想的影响,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最终为实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服务。所以,理想信念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政治保证。

2.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指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并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进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校园必然要求学生爱国爱校,要求培养学生“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情感,形成校园主人翁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产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提升大学生精神状态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的潜能,奋发学习,努力探索,保持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校园源源不断地提供鲜活的思想和不懈的动力。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动力保证。

3.道德规范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行为保证。大学生道德规范教育是指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和共同的道德规范。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综合表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塑造人,突出地表现为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道德规范教育就是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将和谐校园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动机和意识,并外化为行为,使大学生成为符合和谐校园要求的分子。所以,道德规范教育是和谐校园建设的行为保证。

4.素质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是指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建设和谐校园,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要求实现学校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在校园里,学生就是最重要的子系统,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建设和谐校园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最重要的目标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引导,不仅促使大学生实现各方面素质交融进步,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校期间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三、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变化,采取不同方式,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2] 。本文认为,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新特点、新动向以及在新环境下表现出的新问题,应从党建主导入手,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方针;从文化感召入手,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途径;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以加强道德教育为载体;从学生身心和谐入手,以加强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拓展教育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从党建主导入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关系到党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功利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是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公民道德观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是有知行脱节的现象;积极进取精神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加强。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得到释疑解惑,以上种种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理想信念的模糊和弱化。所以,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精髓。

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正视利益差异和承认合理的个人利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回答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从党建入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追求,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成才追求,做到政治理论教育与成才理想教育并重;注重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塑造,特别要重视意志、气质、能力等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做到政治品格塑造与完整人格塑造并重;注重敬业奉献精神、公平公正意识、成就事业追求等先进公民人品的养成教育,做到政治素质的养成与人品的养成并重。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自我教育者,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大学生考试作弊、制作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从文化感召入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祖国感情的一种主观反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选择。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存在着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等问题。“知之深”才能“爱之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肤浅性和波动性,使大学生对历史和现实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时不能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偏见。

鉴于以上情况,在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时,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量,有意识地教育大学生深层次地把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用厚淀的民族文化引导大学生在精神上找到归宿,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注重将学习祖国灿烂文明和爱国主义知识相结合,通过对比、亲身实践、榜样示范等方式,区别爱国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要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整体性,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内化,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要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爱国主义情感外化为理性的爱国行为,即努力学习和投身祖国建设的积极行动。

(三)从解决实际困难入手,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影响着人才的优劣和教育的成败。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变化,中国某些原有的社会体制、文化心理、道德规范被抛弃,而新的规范尚未确立。社会生活及其变化的复杂性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对外开放,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涌入使各种思潮交互激荡,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使各种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大学生的精神困惑也空前增多。这给大学生带来竞争、自立等积极意识的同时,也使“自我为中心”、“金钱至上”等消极意识有所滋生,一些大学生人格扭曲、道德水平滑坡甚至沦丧的事件不断向社会敲响警钟,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脱节。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面向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从解决大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入手,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原则, 创新德育方法,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和交互生成性,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要开辟新领域,积极占领网络阵地, 将现实生活的道德实践与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实践整合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要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实现德育过程和效果的优化。

(四)从身心和谐入手,加强素质教育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要归宿。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但当前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弱化问题、不文明离校问题等,凸显出加强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紧迫性。

1.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思想问题的背后是心理问题,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面对面”等形式的谈心活动,做好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咨询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不断提高大学心理调节能力。

2.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6月30日,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已经接近6 000万,学生高达 [3]。占领网络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开展网络舆情分析和网络文明建设活动,重视网络法治宣传和教育;要提供交流,呵护学生心灵;尤其要重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3.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 [4],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亟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知,使大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要引导大学生从职业、行业、企业三个维度认识职业环境;要引导学生克服绝对化、过分概括化、完美主义等职业决策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出击,多管齐下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要对一些重要的、学生容易忽略的就业政策进行宣讲,并对学生及时进行提示。

4.加强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文明离校教育。大学生文明离校的思想教育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能否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因而,应改变以往突击式的狭隘教育方式,将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系统地、不间断地、较长时期地教育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思想修养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业务技能上,锻炼较强的能力素质;在择业技能上,培养宏观的决策能力。具体方法上,要结合形势政策,使学生了解国家人才需求的走向;要结合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立足专业、成就事业、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结合典型教育,树立立足现实、艰苦创业的意识。最终使和谐校园的大学生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3(1).

[2]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17.

[3]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其形态[J].中国青年研究,2003,(8).

[4]CNNIC发布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