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现金管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发布时间:2024-07-05 09:30:34

现金管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写好了么评估可以搬忙写一下的

现金流量管理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系统。那么它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来告诉你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和意义。现金流量管理的内容 现金流量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信息传递与 报告 以及分析与评价。因此,现金流量管理的具体内容既包括与现金预算的分工组织体系有关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安排及其实施的预测与计划系统和由收帐系统、付帐系统和调度系统构成的执行与控制系统,又包括借以报告一定时期终了母系统和各子系统综合运行最终结果的信息与报告系统以及对现金流量管理系统、现金预算执行情况和现金流量信息本身的分析与评价系统。由此可见,现金流量管理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系统。 现金流量管理的意义 1.对现金流量的反映可以增强企业决策的实效性 现金流量是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计量的,与实际资金运动相一致。由于权责发生制下计算的利润存在许多人为的因素,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采用现金流量信息来反映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偿债能力、资金周转情况,对于企业经营决策更具实效。 2.利用现金流量更有利于加强财务控制 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实质是从现金到物质,又由物质到现金的过程,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使企业的现金流动置于监控之下,有利于杜绝体外循环等弊端,控制了现金的流入、流出,加强了财务监控的力度。 3.现金流量状况更能体现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亏损、不能以收抵支。二是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可见,企业的兴衰,直接原因不在于利润,而是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 财务管理 中的地位 关于现金流量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问题,当前我国财务理论界尚存在许多不同观点。我国财务学专家余绪缨教授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资金运动, “现金流动作为企业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可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供、产、销)和主要方面(筹资、融资、投资;成本、费用发生;利润分配等)的全貌”。暨南大学胡玉明教授认为,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流量本身(以区别于作为管理会计对象的现金流量信息)。他认为, “财务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现金流量(包括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安排”。北京商学院的王斌教授认为, “现金流转说是财务管理对象的本质描述”,“现金流转说是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定位”。 理解现金流量及其管理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时,首先不能将资金与现金混为一谈,因为现金管理只是对企业现金资产进行管理,而现金流量管理的对象则不仅仅限于现金资产,应是企业的整个资金运动,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现金管理只是现金流量管理的一部分。资金(Funds)从其静态形式来看,一方面表现为各种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而非仅仅表现为现金)的占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各类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取得来源;从其动态表现来看,资金循环与周转是以现金为起点,经历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等非现金形式,最终又转化为现金。显然,以现金概括这一过程过于勉强。 此外,现金流量管理是对企业的全面管理,既涉及具体的管理,又有许多方面是抽象的,如价值评估、投资决策等。企业获得所需资金的 方法 并非仅依靠现金流入,又有获得供货商提供的信用,运用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取得资产所有权或使用权等。同理,企业运用资金也非仅现金流出的唯一途径,给予顾客信用亦为途径之一。这些情况说明,资金与现金存在很大的区别。当然,资金周转实质上是以现金的周转为核心展开的,获取必要的现金流入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耗用一定数量的现金是公司营运的正常需要,收回最终以现金净流量表现的报酬既是生产经营的目的,又是一个新的资金循环阶段开始的起点。各类非现金资产(即一部分资金)实际上都是现金流出的累积载体,并且最终都要转化为现金流入。 因而,现金流转顺畅是公司资金周转顺畅的主体内容,重视现金流量管理的企业,其资金周转也必定能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上运行。资金周转困难,从根本上看就是现金流转的凝滞和现金头寸的缺乏。“对现金/资金流转的监控与管理正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这代表了西方财务理论界对资金与现金的关系及其在理财中的地位的认识。综上所述,资金运动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现金流量是资金运动的实质,现金流量管理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企业可用资金的能力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1.现行企业对于规模经济的渴望、急于改善在所处市场上的地位的内在冲动以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的管理战略等等,无一不对现金产生巨大的需求。由于规模经济具有通过降低成本等 措施 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特点,因而它对企业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加大投资力度。增加与销售有关的投资可能对现金流量造成一种持久的威胁,因为它总是制约着企业的现金储备。加大投资力度的企业通常会发现,它们的现金流出量将迅速增加而现金净流量将急剧下降。 2.企业所处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也直接地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研究表明,在一个慢速增长的市场上,企业获取的现金流量与其市场占有率成正比。在这个市场上占有率最大的企业,其现金流入量最大。在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上,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同市场占有率最低的企业一样,其现金净流量最低。占有率低的企业,其现金流量较低自不待言。而一个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在这样的市场上,仅仅是为了维持原市场占有率就可能需要相当多的现金,以备追加营运资本、增添工厂与设备之需。企业如果为摆脱市场困境,通过增加推销支出或引进新产品来改善其未来的市场地位,它将不得不面临在短期内成本升高的影响。 3.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企业通常实施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然而,以这些战略发挥作用之前,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实际上,不仅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就是运用成本领先战略,企业也面临着短期内支出增大的风险,因为成本领先战略追求的是树立长期的成本优势。 由此可见,现金流量始终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稀缺资源,相应地,作为专业管理的财务管理就必须以现金流量管理为中心展开。现在,世界各国为扶持企业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建立中介机构等为其外部筹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与企业内部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相配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给予企业的扶持政策在力度上尚显不足,外部筹资环境的营造也还处在摸索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只有以现金流量为中心,构建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系统,加大现金流量管理的力度,并以此为原点向财务管理的其他领域幅射和延伸。解决企业发展亟需的资金问题。 现金流量管理的五个要点 现金流管理是一种全面而系统的管理活动,由组织系统、运行系统和监督系统三大系统组成。实现现金流管理必须把握五个要点: 1、.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现金流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有关决策时,一定要遵守符合价值创造导向的原则。 2、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管理手段通常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企业在进行现金流管理时必须综合运用上述手段,统筹安排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方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3、贯穿整个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一般可概括为资金及其流转,包括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而无论筹资、投资或利润分配均以现金为纽带,现金是企业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所以应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4、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现金流量管理不仅要重视现金流的数量,还要考虑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货币时间价值原则)以及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 5.以制度作保障。再好的管理模式也必须落实到制度才可能取得效果,对现金流量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员、工作流程、工作要求,以及奖惩措施都要通过制度予以明确,要形成一套职责清晰、管理规范、制约有力的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1. 浅谈企业现金流量管理论文 2. 企业现金管理有哪些内容 3. 本科现金流量管理论文 4. 企业现金流管理论文 5. 现金流管理成功案例分享

现金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规定现金使用范围;企业应该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使用现金。 二、规定了库存现金限额及送存银行的期限; 三、规定不准坐支现金。即不得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不通过银行直接用于本单位的支出。

备用金、数额固定、用于零星支出的小额现金。根据我国银行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之间的结算款项应通过银行统一办理,禁止用现金结算。但每一元都通用银行结算显然是不现实的。为方便零星开支,为企业各部门设立备用金制度。备用金金额固定,实行先领后报,用后实报实销,同时按实际支出数足备用金,这种方法也称为定额预付法。在我国会计核算中,备用金一般作为其他应收款,而不作为现金。 编辑本段使用范围 1.支付职工个人的工资、奖金、津贴。 2.支付职工的抚恤金、丧葬补助费以及各种劳保、福利,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3.支付个人劳务报酬。 4.根据国家规定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5.支付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7.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 8.经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科技金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其主要内容涵盖如下:(1).指出目的与重要性:指出此项研究之特定目的,若标题中已能经清楚表明,则可不必在摘要内重覆说明。(2).材料与方法:说明研究中所用之材料及品系资料,简短地说明实验设计的模式,必要时叙述实验的方法、所用条件及所加之限制等。(3).结果:结果之说明应有选择性。仅就工作中重要的、新的或显著的发现或观点加以挑明。重要的数据应在此提出作为佐证。(4).结论:结论亦非常具选择性的,仍以重要者为主,但简短说明即可,避免使用毫无新义之文句,例如:『结果业经充分讨论过』,『有关造成此种不正常的原因已在文中列出...』,『一种以本发现为基础而发展的方法已在文中说明』等等。

金融科技对金融新业态发展的影响。这个是有的,整理好的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1 浅谈企业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 成本控制和管理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得良好效益的基本途径,它贯穿于产品从研发、生产直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但是,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不是简单的、纯粹的降低成本,而是应当立足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高度,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查、研究和计划,从而使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目前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因受经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对成本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我国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劣势。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层过度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却疏忽了对经营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在管理方式上没有做到对成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管理,而不能形成成本控制的合力。 (一)过分降低成本 有些企业对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单纯的削减支出,为降低成本而降低产品原材料的档次,这种做法的确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实现成本的降低,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火自焚,因为一个企业要长久发展,实现长期效益,就必须经受市场的检验,所以通过削减产品质量来控制成本是牺牲长远利益来满足眼前利益的做法,这使得产品丧失信誉度,成为制约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二)内部控制简单化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将内部控制放在了财务部门的事后审计上,偏重于财务审计所揭示的违纪环节上,却对效能审计、内控审计做的不够,导致企业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难以把握效益的原因之一。 (三)成本信息失真 我国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不良利益的驱动下,偷税逃税、谋求私利、粉饰业绩,对成本资料任意调整和修改,造成成本信息的失真,导致了以成本为基础的管理活动和效能的降低,同时也因人为的因素调改成本数字,造成成本信息核算的失真,使企业虚盈实亏。 (四)成本考核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和责任管理机制,没有一种成形的成本考核制度,因此,这样不仅造成了生产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责任管理体系无实效,同时,还使得实行的成本管理也就失去了起本身的意义。 二、提升成本管理的措施 企业要用最少的消耗来换取最大现代的利润,就必须抓好每一个环节,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做好战略、质量、精细化的成本管理。 (一)提升战略成本的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研究和分析影响到成本的每一个环节,找出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影响成本的动因。成本动因有了两个方面,一是与生产作业有关的成本动因,如搬运存货的次数;二是与 企业战略 成本有关的动因,比如技术、规模、人力资源的投入等,从而对作业成本,战略成本的影响较大,因此企业可以从战略成本的动因进行管理,采取适度的投机规模、调研等策略来有效的降低战略成本,避免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浪费。 (二)提升质量成本的管理 质量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鉴定、预防、内外部缺陷等成本的管理,包括质量成本的合算、质量成本的控 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企业要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就必须要扩大范围,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使之与成本管理相结合,与经济效益相挂钩。首先要了解质量成本的习性,对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控制;其次是将质量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这样才能够建立起技术经济一体化成本管理。 (三)提升精细化成本管理 做好精细化成本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费用的使用,因为精细化的成本管理是以数字进行标准量化的。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可以对可控费用(如水、电、人事等)和不可控费用(如利息、原材料采购、销售费用等)进行控制,对成本超支要求相关部门进行解释,同时让各部门提出有关的控制方法,并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四)提升成本信息管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成本管理信息的处理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可大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它们不用编程,灵活方便,使用成本低、效率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辅助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预测、决策,并可对控制过程实施监控分析,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要以发展的观念去研究成本管理方式,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方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2]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18):52-53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篇2 浅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摘 要】 本文根据财政部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等有关制度,结合企业实际工作 经验 ,介绍了企业采购工作各环节的业务,以及各业务与采购成本的关系。阐述采购管理中的采购计划、供应链管理、采购价格、付款政策、职能设置等对控制采购成本的影响,为企业控制采购成本和理财提出了较好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一系列具体规范,对企业管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 2008年5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2年1月1日起,所有在国内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都要实施新的内控规范,并进行 自我评价 和引入外部审计。国家从宏观经济运行上对企业提出了内控管理要求,企业在对照执行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要有更深的理解和创新,既要参照“规范”和“指引”的要求,又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在目前倡导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中,也只有充分考虑各合作方的利益,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更能持续性发展。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启示中,结合工作经验,简要谈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企业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以下环节: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在以上环节中,采购成本一般表现为按计划采购的存储成本,以及支付的价格成本,除此之外,采购成本还应包含供应链稳定性、供应保证强弱程度的因素。供方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者,应视同企业产品生产的延伸部分,和供方结为互信和战略联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一方面,采购方希望不断强化供方的互动,提高供方的诚信度、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供方在质量、服务和技术上的有力支持,得到供方忠诚的配合,另一方面,从控制采购成本的意义上讲,采购方希望支付最低的采购价格。在采购方最大合作期望的前提下,采购成本控制须建立在和供方互赢的基础上,采购成本控制的重点是采购计划和供方管理,更进一步理解就是,采购计划的核心是按需采购,供方管理的核心是采购付款承诺,采购方只要抓住核心点,采购成本控制也才能顺势而为,并达到自己的最大期望。 一、采购计划和存储成本 采购计划是采购和计划的结合,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活动,采购的目标是以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数量、在准确的时间将物料送到正确的地点。计划的目的是在已知的计划期内,根据每一时段的需求预测量,以最小化生产计划期内的成本为目标,确定各时段内各期的产量、库存量和物料需求量。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当计划不合理、随意采购,那么一般会增加存货占用,一是总量的过多占用,二是呆滞物资的产生,导致存货运转效率低下,而企业还要投入更多的采购资金,造成资金成本增加,甚至于造成物料呆滞、过期和报废等后期损失。 而解决措施一般有:提高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预测的准确性;降低采购中的不确定性;设计合理的安全库存;加强采购和生产、采购和计划的实时沟通衔接;结合实际设计科学的采购批次和采购批量;利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如使用ERP系统进行存货和计划管理;更重要的还须加强供应链的稳定和及时供货。 二、供应链管理和采购成本 供应链脆弱和不安全会造成供应中断、供应延误、供应不符合需要、供应质量及成本等问题,会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式影响,所以供方的选择培育、供方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1、供方的培育 企业应制定采购物资目录,可将物资划分为一类、二类及三类,一类是有特殊质量和技术要求的关键材料和零件,二类是有一定质量和技术要求的重要材料或零件,三类是通用的和不重要的物资,为保证供应链的安全,重要物资一般不少于2至3家供货商。供方培育的目的是对愿意合作的供方,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的沟通和审核,使其提供的产品能够完全满足需求,双方有希望长期合作,将来能成为稳定可靠的供应链。培育供方的程序一般包括:调研、考察、供货业绩、履约能力、市场表现、供方提供样品的检测、试验和小批量试用、试验跟踪以及试验结果的确认、联合评审,经过一系列验证之后,才能将初选的供方转为合格供方。 如今,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对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也就是企业整个联盟之间的竞争。选择供方时,其成本保证能力,包括成本管理能力、成本控制、成本降低和保持、成本意识和成本理念,成本资料和销售价格,成本优势等是考察的重要方面。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是供应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控制成本方面必须营造整个供应链系统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氛围,企业一定要引导、要求和帮助供方正确地控制和降低成本,不能只为了控制和降低自己的成本,而逼着供方一味地降低产品价格,这不利于供应链的健康和持续。 2、供方的日常管理 对合格供方须进行日常的考核与管理,对其业绩不断进行评价和刺激鼓励,一般按检验批次、合格批次、批次合格率、检验数量、合格数量、合格率以及不合格特征、到期订单批数、准时交货批数、准时交货率及延期交货原因、供货价格变化等记录信息进行评价,供方份额分配按照评价排名先后顺序依次递减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对排名第一的供方按总量的50%-60%采购,排名第二的按总量的20%-30%采购;排名第三的按小于总量的10%-20%采购。降级管理时供方会被暂停或限量采购,企业会和供方沟通并限期改进,没有进行整改的,可提出取消其合格供方资格的书面警告。对因供方产品质量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按照双方在供货协议中的约定,核实损失金额后与供方进行沟通确认,由供方补偿。定期组织供方大会,对业绩优秀者予以表扬,对业绩较差的予以批评甚至警告,激励供方不断的进步。 三、采购价格和成本 采购价格是采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是企业控制的重点,控制采购价格的方法比较成熟,一般有:招标采购方式(包含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比价采购方式、协议采购方式和定点采购方式。企业只要制定完善的采购制度,规定采购价格的管理流程,使用成熟的方法,并严格执行,督促检查,一般都能有效控制。 四、付款政策和成本 付款政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供应链联盟的支撑点是卖方服务、买方付款和共同利益,所以付款政策是采购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笔者接触的很多企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对供方付款缺少严格的承诺,有钱就付,没钱就拖,甚至有钱也拖,付款过程缺乏原则。一般情况下,不能遵守付款承诺,一是受主观因素影响,付款权限掌握在个别人手里,关系熟了可以按时支付可以多付,否则拖着慢慢付,或者是供方催要时才付,从不主动支付;二是客观经营困难,暂时无力支付。信用付款即是采购方给供方以承诺,遵守协议约定的付款期,到期主动付款,这一承诺是强化供应链的重要手段,会促进供方的信任度和忠诚度,会改变对供方的管理方式,会正向影响采购价格、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的签订执行、供应过程、验收、退货、索赔及会计结算等,而欠款甚至恶意拖欠对各方来说是恶性循环,是死胡同。 在目前的宏观环境下,很多商品处于买方市场,许多企业因竞争而赊销,几乎没有不被欠款的,讨账成本增加,出现坏账也很常见,所以,良好的付款政策对供方是很有吸引力的。对供方来说,被欠太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客户继续要货时还不能不给,既想维持客户关系,也想及时要回货款,有时为了这种想法不得不徇私舞弊。在这种环境下,当供方的投入成本和货款收回风险加大后,这些综合成本自然地会转嫁到供货价格里去。 当然,对许多企业来说,承诺付款期并主动付款是要有勇气的,当自己的销售货款不能及时收回时,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贷款垫支,但承诺按期主动付款的意义是积极的。笔者从事 财务管理 工作,承诺意味着承受不能保证按期支付的压力,但从所在企业运行信用付款近5年的经验看,认为承诺并按期付款是公司的重大战略之策,从长远上看,促进管理提升,增强竞争力, 企业运营 进入良性循环。信用付款的意义在于,其一,国内执行信用付款政策的公司比较鲜见,企业能公开向供方承诺信用付款条件,表现出了和供方长期合作的诚意,得到供方的信任,实现真诚合作,提升公司形象和美誉度,给同行企业造成压力; 其二,严格实施信用付款政策后,采购部门、运营部门和财务部门相互制约,互相监督,可以排除付款中的主观因素,杜绝舞弊行为;其三,提高了供方的合作积极性,刺激更多的供方竞争入围,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尤其供方会主动降低供货价格以争取份额;其四,提高了企业对供方的管理力度,甚至严格的供货期、供货质量、索赔条款等;其五,财务结算效率提高,一般当不能确定收款时间时,供方为了避免现金交税的负担(很多企业是开出销售发票后才视为销售实现并缴纳增值税),一般不愿意在收款前开具发票,而采购方为了能抵扣税金一般会在付款前索要发票,这种矛盾在有付款承诺时得到了解决,因付款期是按财务接到采购发票的日期计算。 信用付款期的确定。一般地,要和供方确定包括付款条款的框架协议,通过协商,按供货类别设定不同的付款信用期限,如一般物资的付款期定为90天,对紧俏物资(受卖方市场的限制)的供方付款信用期限可适当缩短,分为60天、45天、30天等,信用付款在协议签订后执行,信用付款期从发票在购货方财务记账的时间算起,到期后供方主动支付货款,信用期可定期进行修正和调整。 当然,信用付款政策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资金周转支持,否则,财务部门难为无米之炊。只要企业的销售和收款相对稳定,资金收支在时间上能长期匹配,资金流动就会处于良性循环,就能保证付款承诺,而一味增加贷款去支持信用付款不是长久之计。 五、采购控制中职能设置 采购控制中的职能设置及监督问题。设置专门的采购部门,负责供方选择、框架协议约定、付款周期约定、采购价格确定、供方业绩评审、供方大会召集、供方索赔、供方管理等;设置运营部门,负责采购需求计划制定、订单签订、收货、安全库存管理、按协议提请付款等;财务部门负责监督信用付款的执行及办理货款支付。 六、结束语 采购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是系统性的,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只有信用付款政策而没有完善的供方筛选、考核及日常管理是不行的,不相容职责须相互分离和制衡,当抓住关键因素后,问题会简单化,业务开展会处于良性循环,管理会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采购与付款》. 猜你喜欢: 1. 浅析企业如何做好成本控制论文 2.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 3.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论文 4. 企业成本控制的论文范文 5.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 6. 有关中小企业成本控制论文

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便于企业站在战略层面统一筹划,使其在合适的机遇下得到更快的发展。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战略成本管理论文 范文 ,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篇一 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摘要:成本管理从来都是关乎企业的生存大计,亦是每个企业最重视的因素之一。研究探讨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具有时代性和迫切性。本文将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陈述,并对中国制造业战略成本管理提出对策和建议,具体对价值环节提出一系列降低成本的 措施 。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全员成本管理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剧,企业在面临多重竞争的同时为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需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掘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巩固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便于企业站在战略层面统一筹划,使其在合适的机遇下得到更快的发展。鉴于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造 经验 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本文将以西方较成熟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为基本框架,积极探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在战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建议对策。 二、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发展 战略成本管理指会计管理人员运用专门 方法 搜集整理分析企业自身及其竞争对手的资料,帮助 企业管理 层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层面上实施成本管理,从而创造一系列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得以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将成本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及再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国外发展状况 会计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它的发展始终依赖于经济,所以每个时代会计的最高水平或者前沿思想总是出现在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从英美到日本,无一例外。 成本管理思想最先便是由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兹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战略成本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出战略决策所需信息。”后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他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提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成本分析,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运用。美国的很多后辈学者踩在波特这个巨人的肩膀上也作出了很多贡献。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会计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将成本管理的理念融入到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中。 国内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学者才开始对战略成本管理进行研究,相对于国外在这方面起步较晚。随着战略成本管理思想在国内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大,西南 财经 大学会计研究所的战略成本管理课题组对我国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由于国内企业大多实行传统成本管理,不能给国内学者提供合适的环境以便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局限于理论层面的认识和分析而未能与实际相结合的瓶颈,所以我国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现有的传统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也难以为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保障。 三.对我国制造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制造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是当下研究的热门话题。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大环境让整个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制造业企业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好成本控制是帮助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从战略的角度,企业首先要分析企业产品所处的阶段确定不同的战略以发展企业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在确定了这一战略以后企业就要确定采取不同的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即产品差异战略和成本领导战略,一旦企业的竞争战略确定,企业就要弄清其成本产生于哪些地方,明白了产品成本的联结。随后企业要进行动因分析,从战略上找出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然后寻找降低成本的战略。同时应该明白的是成本管理不再只是管理层的责任,从 企业战略 层面上来讲,我们应该将成本管理的观念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里,形成全员成本管理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成本在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这四个环节上做到行之有效的控制。 控制设计环节的成本 最终产品的形成归功于企业设计团队的自行研发开发和设计,这往往是成本控制的关键点。由于设计人员经常不能很好地掌控市场所需,使得产品的效用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从而不能很好地创造顾客价值,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这反映出一个关乎成本的问题,即与市场脱节的产品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得不偿失。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设计人员在设计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弄清市场的真正需求,再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设计开发。 控制采购环节的成本 控制采购环节的成本,并不意味着要求采购人员一味地与供应商协调以降低采购价格,这样往往会导致供应商与采购人员之间出现回扣或者导致购买材料质量下降,增加产品废品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在重视采购人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与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这样可以使企业得到长期优惠的进料价格也可以使供应商有长期稳定的客户,达到双赢的局面。 控制生产环节的成本 虽然制造业企业对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最丰富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使用的方法或许已不再适用。制造企业将生产成本粗略地分为料工费,重点放在对于原材料的控制上,但是这样不利于充分利用原材料。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要将关注重点放到提高生产效率上来,使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避免多余的浪费,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控制销售服务环节的成本 控制成本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销售服务环节了。企业往往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而辅以较高质量的销售服务,但是事实证明有时高质量的销售服务只带来了的高成本而对产品销售本身并未起到很大作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应明白决定产品市场的关键因素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产品质量本身,过于重视其他方面的投入往往是浪费资源。 四.结论 企业应站在战略的角度注意培养员工的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使成本控制在符合企业战略的大框架内能够通过员工的意识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是使成本控制成为行之有效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师东菊,安祥林,赵兴艳.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02). [2]王宁.现代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7,(05). [3]李春献,高安吉,刘均敏.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及其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01). [4]袁华.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J].商场现代化,2007,(14). 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浅析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运用 [摘 要]从战略角度研究成本形成与控制的战略成本 管理思想,于20世纪80年代在英、美等国管理 会计学者的倡导下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这一思想与相关方法的讨论日趋深入,并被日本与欧美的企业管理 实践证明是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战略;成本;成本管理 1 开展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有助于建立和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 在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仅仅做到降低成本已不再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企业战略地位的途径。即企业要变传统的“成本维持”、“成本改善”为“成本预防”,通过企业策划,从源头上控制成本发生,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战略成本管理正是顺应这一需要而产生、 发展起来的。战略管理思想要求企业应以全部产品的经营状况作为投资和新产品开发的决策基础,企业至关重要的不是某一项产品是否赢利,而是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品的最终结果如何。 有助于传统成本管理理念更新 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衡量成本管理 工作好坏的标志是看成本指标是否降低以及降低幅度,而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换一角度看待成本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 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在不增加成本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工作服务于企业经营的整体,因而一项决策即便在一定程度上使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但却是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布局的,那么这项决策就是必要的、有益的。 有助于企业适应外部 环境的变化 战略成本管理更注重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重点收集竞争对手信息,掌握对手的相对成本,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同时,在研究中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时,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可以通过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协作实现“双赢”。由此,企业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统筹兼顾,做到当前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尽量减少不利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努力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有助于建立与完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成本管理较之传统的成本管理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新扩展:成本管理领域由产品生产阶段扩展到产品整个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内容由纯经济型转向经济与技术结合型;成本管理手段也由手工操作转为电算化操作等。这就要求成本管理的方式相应地从战术管理转向战略管理,这样现代成本管理体系才能更加完善。 2 战略成本管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战略成本管理的运用使我国一些企业既降低了成本,又获得了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这说明战略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是适用的。但目前由于我国多数企业仍然保持传统成本的观念,即使是运用了战略成本管理,所运用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也并不是完全理论上的战略成本管理,只是战略成本管理的一种理念的运用,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 实施主体不完整 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主体仍然是企业财务人员,企业高层管理都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活动。财务人员向企业高层管理者提供其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资料,但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决策;而高层管理者也只是根据财务人员提供的成本资料进行决策,也并没有参与成本管理过程。这会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控制孤立化,不能从全局角度管理控制企业成本。 缺乏成本效益观 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依然持有单纯的成本节约观念,其所运用的成本考核指标也仍然是传统产品成本额的绝对降低。片面地追求产品成本额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如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额采购质量不高的原材料,导致生产出的产品废品率高,而且,由于产品质量下降可能使其销售价格或销售量下降。因此,从成本效益观来分析成本管理目标,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某一项成本的降低,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或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受 计划经济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企业虽然成本管理的范围始于材料采购,结束于产品销售,而且对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环境的分析也比较少,更没有按照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对企业从产品开发、设计一直到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分析,也没有对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购买商等产业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分析。由于缺乏对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使企业很难明确自身的竞争地位,因此就无法准确地寻求自身的竞争优势。 信息有效不足 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和处理的信息量剧增。它所运用的某些技术方法也使传统的手工操作变得难以适应。如作业成本需要根据大量的成本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手工操作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分配工作。因此,战略成本管理需要特殊的信息加工方法来支撑。科学先进的信息加工方法直接关系到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质量,决定着其实际 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3 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应注意的事项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与成本管理在特殊条件下的有机结合,具有战略性、全面性、动态性等特征。因而,企业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转变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不仅是管理方法的变革,更要在思想上进行变革。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和办法无法达到战略成本管理的效应。如果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升幅,而取得更高的使用价值,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何乐而不为。企业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取决于“以同样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更优的使用价值”或“以较低成本提供相同的使用价值”企业采用何种成本战略,取决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战略和竞争战略,成本管理必须为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服务。 调动全员参与,树立成本效益观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不只是成本管理人员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要有效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要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必要的宣传和讲解使不同 组织和成员了解战略成本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以有效地维护成本管理制度的实施,做到全员参与战略成本管理。同时,企业员工要转变传统成本管理下的单纯成本节约观,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效益观。重塑企业绩效考核指标,使其更多地定位于企业外在的因素,如竞争基准。战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其各项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就是利用成本管理的基本功能去获得并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 扩大成本管理范围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注重价值链的开发与利用。价值链分析主要是分析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直至最终产品消费者的相关活动的整合,具体内容包括:一是行业价值链分析,让企业明确自身在整个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利用上、下游价值链的可能性。二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通过分析,设法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作业。三是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做到知已知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战略成本管理要求将行业、企业及竞争对手价值链有机结合,从战略高度上分析上、下游价值活动以降低成本。先找出基本的价值链,然后将其分解为单独的价值作业,再比较单元价值链上的成本与效益,从而进行价值作业之间的权衡、取舍,调整各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价值链上每个环节既会产生价值,同时也要消耗资源,即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中。通过价值链分析,企业可以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并进一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完善会计信息系统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有利于企业取得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与现行的财务会计信息和现有的管理会计信息各不相同。现行的按成本项目和成本要素提供的成本信息必须重新整理,以便与各项价值活动相匹配,并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各种产品已耗、未耗或预计将要消耗的资源。另外,企业还必须拓展信息来源 渠道 ,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供应商、客户与同行企业及外部竞争对手的成本信息和其他信息,如各企业产品发展、产品成本定价等。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较广,需要信息的数量较大,并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分析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建立起超越企业范围的会计信息系统。 建立有效的成本激励评价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目标更好地完成,因此,完整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必须有激励评价机制导向作用的发挥才能成功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应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1)体现“追求价值最大化”的理念。有效的评价机制应突出各部门综合价值的最优,给各部门提供广阔的创造价值的空间。在评价指标设定时,应根据各成本中心的特点确定重点考评指标,同时建立专项管理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以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2)成为“年度预算”和“战略规划”的纽带。年度预算是战略规划实施的系统工具,成本激励评价机制的建立应较好地解决“当年预算评价”与“战略规划评价”衔接问题。 (3)科学制定绩效评价的周期。在评价考核时不仅要考虑部门本年度的业绩,还要滚动追溯前几年的业绩,不仅能进行横向对比,还要能进行纵向对比,以弥补绩效衡量的不足,使评价激励体系更规范、科学。 参考文献: [1]仪铮,赵东辉,尹英.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2]____,迟铮.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与应用问题初探[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1).战略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成本管理论文精选 2. 成本管理论文答辩稿 3. 战略管理毕业论文 4. 浅谈成本管理论文 5. 企业战略论文范本

营运资金管理论文研究内容

关于营运资金管理论文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开始写:

1、财务风险:从理论上说,只要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企业就具备了短期偿债能力。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的最低理论值为0。但这必须以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与期限结构同流动负债的偿还数量与期限结构完全吻合为前提,否则,企业就可能形成到期不能偿债的风险。

2、盈利能力:如果企业单纯地考虑偿债而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势必会约束自己灵活、机动地运用营运资金,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

3、弹性:由于弹性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要考虑自身变换的可能性,以便在需要时,调整营运资金的结构。

实际管理中,弹性会影响营运资金的规模,如果现有营运资金的弹性不好,又需要对营运资金结构进行调整,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牺牲信用和收益,将弹性较小的营运资金强行转换其形态;第二个选择是增加具有弹性的营运资金的规模,用于准备短期债务的偿付和财务调整,这样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收益,维持企业现有的信用。

4、营运能力:营运就是经营运作,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作能力。狭义的理解是企业经营运作的速度,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和运用的效率,即资产的周转速度,在财务分析中常用资产的周转率来表示,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

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四大内容

一个企业要维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拥有适量的营运资金,营运资金在企业供产销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对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会产生重大影响,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强对营运资金的分析。

营运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资金,也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流动资产净额。在数量上等于全部流动资产减去全部流动负债后的余额,是流动资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营运资金的特点就是流动资产的特点,即回收期短;具有流动性;多种形式上并存性和数量上波动性。

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必须在盈利能力、财务风险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可见,要对营运资金进行管理,必须从四个内容进行:

一、财务风险

从理论上说,只要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企业就具备了短期偿债能力。因此,企业营运资金的最低理论值为0。但这必须以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与期限结构同流动负债的偿还数量与期限结构完全吻合为前提,否则,企业就可能形成到期不能偿债的风险。从理论上来讲,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可以将长期资产进行变现,来偿还到期的.债务。然而,在实际中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不会动用长期资产来偿还流动负债。再者,由于流动资产的变现数量也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应收账款坏账和库存商品削价的可能性存在,所以企业的流动资产的数量必须大于流动负债,即营运资金的数量必须大于0。同时,由于各类流动资产的变现速度和变现数量不同,作为流动资产净额的营运资金的结构不同,它的偿债能力也不同,因此,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态度不同,要求营运资金的结构也不同。

二、盈利能力

如果企业单纯地考虑偿债而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势必会约束自己灵活、机动地运用营运资金,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因为一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互为结果的,所以,如果一个企业的盈利水平长期低下,最终会削弱自己的偿债能力,从而给企业自身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盈利能力是受收入和成本二个因素所决定,企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不同,收入和成本的水平也不同。假如一个企业营运资金的规模过大,就会增加营运资金中非盈利流动资产的规模和比例,相对减少了企业的收入,同时增加了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反过来讲,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利润目标,来确定营运资金的规模和结构。

三、弹性

由于弹性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营运资金管理中要考虑自身变换的可能性,以便在需要时,调整营运资金的结构。实际管理中,弹性会影响营运资金的规模,如果现有营运资金的弹性不好,又需要对营运资金结构进行调整,面对这种情况企业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牺牲信用和收益,将弹性较小的营运资金强行转换其形态;第二个选择是增加具有弹性的营运资金的规模,用于准备短期债务的偿付和财务调整,这样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减少收益,维持企业现有的信用。

四、营运能力

营运就是经营运作,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经营运作能力。狭义的理解是企业经营运作的速度,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和运用的效率,即资产的周转速度,在财务分析中常用资产的周转率来表示,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指标。

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没有盈利能力企业无法发展,如果没有偿债能力企业连生存都无法保障。因此,争取较大的盈利能力和足够偿债能力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最主要的目标。保持营运资金有一定的弹性,是落实财务政策的基础,如果,营运资金保持着刚性,无弹性,财务管理的许多重大措施无法执行,财务政策就无法落实,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如果从保持营运资金弹性的最终目的来看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保持足够偿债能力的,营运能力是企业销售,生产和采购的能力,以及三个能力的协调程度的总和。因此,营运能力并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能力,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但如果没有这三个能力或这三个能力不协调,也就谈不上企业的财务管理。所以说,保持营运资金有一定的弹性和有较大的营运能力是实行财务管理的基础。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你看下这个,这个可以帮你理解开题报告怎么写,你要多看看。参考参考

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一般包括对论文名称的界说;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其中,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毕业论文的作用:一是推动教育科研活动自身不断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教育科研活动均属创造性活动。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活动越发卓有成效,论文是十分有必要的。二是交流经验,教育科研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探索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不仅对直接参加者来说是十分宝贵的。

论文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标题部分

标题就是题目或题名,标题需要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重要的特定内容逻辑组合,论文题目非常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

二、论文的摘要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完成了哪些工作

4、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5、结构或结果的意义

三、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和叙词。关键词是标识文献的主题内容,单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

四、引言

又称为前言,属于正片论文的引论部分。写作内容包括:

1、研究的理由

2、研究目的

3、背景

4、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

5、作用和意义

五、正文部分

论文的主题,占据论文大部分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要求这部分内容一定要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利,主题明确。

六、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章在研究过程和论文撰写是所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的目录,参考文献的完整标注是对原作者的尊重。不只在格式上有具体要求,在数量、种类、年份等方面又有相关要求。

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特色:(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稜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