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教育学报2017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24-07-05 11:56:06

教育学报2017年第4期

正常读研没有这个要求,只是看未来要去干什么,可能会要求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比如说出国留学之类的。不是所有的研究生都需要的。发表论文程序:投稿---初审---外审---主编审---录用---编辑加工(交版面费)---发表。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网上报名时间为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时至22时。考生可在9月24日至9月27日进行网上预报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定于2015年12月26日至27日,超过3小时的考试科目于12月28日进行。

核心期刊没有容易发表的,尤其是教育类核心期刊,最难发表,资源少,需求量大。我本人发表的也是结合别学科发表的,不是教育专刊,专刊难度太高,是在博客上找到的一个叫期刊纵横的博客帮忙发表的。目录如下!1:教育研究(北京)2:开放教育研究3:北京大学教育评论4:远程教育杂志5:中国电化教育6:教师教育研究7:现代远程教育研究8:电化教育研究9:全球教育展望10: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1:教育发展研究1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3现代教育技术14:教育学报15:比较教育研究16:现代远距离教育17:教育与经济18:外国教育研究19:中国教育学刊20: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1:教育理论与实践22:教育科学23:教育学术月刊24:现代教育管理25:当代教育科学26:当代教育与文化2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8: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9:当代教育论坛30: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情报学报2016年第4期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对于给定的研究主题,科学家的工作往往得益于其他同行以往的工作。因此,一个科学家被同行引用得越多,其工作的相关性和影响力也越高。我国曾经有一些期刊编辑部喜欢把作者的参考文献删掉,然后加上一个括号“(参考文献略)”,这就好比一位美女剃掉了眉毛一样让别人看着难受。 如此重要的参考文献,该如何标注呢?我们觉得至少要做到三条:一是参考文献的全,二是参考文献的准,三是参考文献的新。 为了做到“全”,每一位研究人员对于特定课题,从经典著作到有代表性的最新文献都必须认真阅读,并选用其中一些作为参考文献。在《情报学报》收到的大量投稿中,我们发现有部分作者的来稿未引用一篇《情报学报》的文章,但本刊明明发表过相关主题的不少较高水平的文章。举这个例子,并非是在意《情报学报》的被引频次,而是想说明,某些来稿的参考文献实在是太不完整。我们估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某些作者习惯于只检索某一种期刊全文数据库,并认为这就足够了。事实上,《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中的任一个数据库的期刊收录都不完整,因此,作为治学严谨的学者,在文献检索阶段就应该对三个数据库都进行查询。 为了做到“准”,我们在标注参考文献时应慎之又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有一位作者在引用一篇英文参考文献时,将原文的作者姓名粘贴了过来,但是,粘贴之后,原文作者名右上角的“a, b”(表示作者隶属于两个不同机构)就被拉平了,于是,举例来说,Johnson就成了Johnsonab。如果这样的错误出现在刊物上,以后读者用Johnsonab去检索文献,必然无功而返。 为了做到“新”,建议研究人员要养成浏览最新文献的习惯,而不是面临科研任务了才去临时抱佛脚地搜索文献,且只阅读搜索到的文献。许多大学者的共同体会是:很多相关文献都是在不经意的浏览时碰上的,而不是检索出来的。如果作者的研究是建立在最新文献的基础之上,那么,即使其的论文的创新性不够强,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也将对读者有切实的帮助,功莫大焉。除了全、准、新之外,参考文献的引用还要注意几点。 参考文献,该引用的则引,不该引用的则不引。确实对本文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的前人文献,是一定要引的,而且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文献予以引用。但我们也发现,有部分作者显然是有意识地引用《情报学报》刊登的、但与其研究主题并不相关的文章,我们权且称之为“讨好式的引用”,这并非是我们办刊者所希望的。 选择参考文献最好建立在全文阅读的基础之上。我们并不赞成匆匆阅读一篇论文的摘要后就加以引用,甚至连摘要都不读,只是偷懒地将别人论文的参考文献给转录过来。国外曾有实证研究发现,某些高被引参考文献的引用错误(如把作者姓名拼错)居然都是一样的,这显然是辗转粘贴参考文献所造成的。这与一个作弊的孩子抄同学的卷子,最后把同学的姓名都抄到自己考卷上去了有什么两样? 当然,我们更反对为了突出自己的成果而故意不引或少引文献,特别是关键性的文献。这样做,有剽窃或抄袭的嫌疑,对作者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刚才就参考文献提出了很多要求。但必须承认,拿这些要求来衡量自己,还是会发现我们也未完全做到,一些该读的文献没有读,一些该发现的错误没能发现。《论语》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其意思是,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事,一定要高标准,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结果。那么,在参考文献标注问题上,让我们都高标准要求自己吧。

北大中文核心类的图书馆情报类期刊: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大学图书馆学报 3.情报学报4.图书情报工作 5.图书馆论坛 6.图书馆 7.图书馆建设8.图书馆杂志 9.图书情报知识10.情报理论与实践 11.情报科学12.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13.情报杂志14.情报资料工作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6.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7.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和《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 18.图书与情报 19.国家图书馆学刊现在期刊审稿周期和版面费都差不多的。

生理学报2017年第6期

西兰花种子水提物含有大量萝卜硫苷等活性物质,萝卜硫苷的水解产物萝卜硫素(1-异硫氰酸-4-甲磺酰基丁烷),又称“莱菔硫烷” ,是一种异硫氰酸盐,由硫代葡萄糖苷经植物体内黑芥子酶水解所得。众所周知,萝卜硫素不但具有很强的抗癌活力,还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是目前公认的具有防癌、抗癌和美容效果的天然产物之一。萝卜硫苷主要提取来源是西兰花籽和西兰花芽。本文着重谈谈其在增强免疫以及抗氧化方面的作用。免疫新力量:通过营养补充来增强抗病毒宿主的防御反应是抵抗流感的有效手段。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吸烟者中接种减毒流感病毒(LAIV)活疫苗后,短期摄入西兰花芽匀浆,可降低鼻灌洗液细胞中病毒复制的标志物[1]。这是因为西兰花芽匀浆含有高浓度的萝卜硫素前体,萝卜硫素是食物含有的最有效的人体自身免疫系统(Nrf2)通路激活剂,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2][3]。在体内摄取西兰花芽匀浆,或在上皮细胞中补充,可以增强抗病毒宿主的防御反应[4] [5] [6]。另外,除了对呼吸上皮细胞有影响外,还可以影响免疫细胞,包括增强肺泡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作用,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裂解活性,以及增加小鼠模型中自然杀伤(NK)的整体活性[7] [8] [9]。国内研究人员对于萝卜硫素的免疫功能的保护机制也做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无论从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萝卜硫素均显示出很好的免疫增强活性,是一种非常好的免疫保护剂[10][11]。保持年轻态: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先在一些志愿者的背部涂抹剂量不等的西兰花提取物,随后让他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紫外线照射。结果,在紫外线照射前3天每天都使用西兰花提取物涂抹背部的志愿者其皮肤细胞损伤程度平均降低了37%。科学家指出,化学防晒品的原理一般是吸收、阻断或者分散紫外线,而西兰花中含有的萝卜硫胺不仅具有防癌功效,而且有助于增强人体皮肤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抵御紫外线伤害,预防皮肤老化,保持皮肤年轻态。众所周知,自由基是衰老的一大元凶,清除自由基是保持年轻态的有效手段。萝卜硫胺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够防止表皮皱纹生成,补充营养,清除自由基的侵袭,延缓衰老[12]。研究数据显示,萝卜硫苷在西兰花种子中的含量最高[13]。随着种子发芽到长成,萝卜硫苷的含量会越来越少。Connell Bros.科耐欧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代理的TrueBroc西兰花种子水提物粉末,采用西兰花种子为原料生产,原料(种子)经过严格筛选,在美国农业部注册,获得非转基因认证,并且在201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审查通过,批准成为新食品原料(2017年第7号)。该产品采用纯天然热水提取,无溶剂残留,萝卜硫苷含量高≥13%。可以作为婴幼儿食品,老年人食品,美容食品,免疫食品等原料来应用,也可以应用于美容领域和医学领域。该产品已经在国外食品饮料以及保健品市场已经有非常广泛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也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今年5月底,国家卫计委批准了新食品原料--西兰花种子水提物,该原料能够有效抗肿瘤,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因此,开发利用西兰花种子水提物作为预防癌症的保健食品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简介 西兰花(Brassicaoleraceavar. italica Plenck)为十字花科植物,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蔬菜,味道鲜美,营养成分不仅种类全面,而且含量高,主要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等。西兰花种子中富含莱菔硫烷,是成熟植株的60-70倍,是提取莱菔硫烷的优质原料。 西兰花种子水提物(Aqueous Extract of Seed of Broccoli)为白色至黄褐色粉末,由西兰花种子经热水提取、固液分离、浓缩、喷雾干燥等步骤制成。西兰花种子是十字花科植物西兰花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含有异硫氰酸盐等活性成分。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西兰花可以预防或迟滞多种癌症的发生。研究发现,抗癌的活性成分为西兰花中的莱菔硫烷(sulforaphane,简称SFN)。 SFN大多富含在十字花科植物中,下图是常见十字花科植物种子中SFN的含量,很明显含量最高的是青花菜(即西兰花)的种子,比其他蔬菜种子要高出几十倍。功能 西兰花种子水提物起作用的物质为其中的SFN。研究表明,SFN可以通过调节致癌物代谢酶和阻断诱变剂的作用来进行DNA保护;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从而延缓或消除起始的,转化的和/或肿瘤细胞的克隆扩增;抑制新血管发生,良性肿瘤进展到恶性肿瘤和转移形成肿瘤治疗药物。SFN与肿瘤的关系研究正成为肿瘤学和营养学研究的热点。 SFN除具有抗肿瘤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损伤、免疫调节、抗菌作用,并且可以有效改善肥胖、缓解糖尿病引发的相关疾病。另外,有实验表明,莱菔硫烷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一定程度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所致的神经损伤。 批准情况 西兰花种子水提物已经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GRAS(一般认为安全的物质)认定。含有该原料的茶饮料、咖啡等食品在美国有销售。 2017年5月31日,西兰花种子水提物被国家卫计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国内应用得到肯定。至此,西兰花种子水提物在国内的“身份”被明确,国内相关生产企业对于西兰花种子水提物的使用也有了依据。

2013年10月1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新资源食品制度发展成为了新食品原料制度,于此同时,新食品原料的概念也正式取代了原有的新资源食品。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新食品原料不包括转基因食品、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新食品原料需经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性审查后,方可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自2008年新食品原料审批至今起截止到目前,已有110余个原料获批。这些获批的新食品原料按原料来源及属性,可分为菌类、功能糖类、植食类、植物提取物等八类,具体见下表:我们知道,免疫力是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在外界出现威胁人体健康的细菌、病毒等物质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主动保护机体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很多获批的新食品原料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并且这些新食品原料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糖果、酸奶、饮料等各类食品中,逐渐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那么,已批准的这些新食品原料中有哪些是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相关的呢?1、菌类目前,新食品原料中包含了多种益生菌原料,如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研究证明,益生菌可以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抑制致病菌定植和繁殖、修复肠上皮屏障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等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此外,菌类中的蛹虫草、广东虫草子实体、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在增强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良好的效用。其中,蛹虫草又名北冬虫夏草,与野生冬虫夏草同源同属。天然野生北冬虫夏草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有“益肺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诸多研究证明,蛹虫草富含虫草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菌、耐缺氧等作用,且对肺虚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有较好疗效。如虫草素可激活T细胞感应受体,使T细胞对于人体内异常(如:变异细胞、外来感染细菌、真菌及病毒)识别度提升;虫草多糖可改善呼吸系统、抑制肿瘤生长;虫草酸能抑制各种病菌的成长等。广东虫草子实体是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于 2008 年发表的新种,是我国特有的虫草新资源。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也称金银花菌,具有抗炎、抗病毒、治疗肿瘤和糖尿病等药理学作用。2、糖类广义的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是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有机物,可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多糖等。其中寡糖又称低聚糖,是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形成直链或支链的低度聚合糖,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木糖等。研究发现,低聚糖在人体肠胃道内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因子,能促进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如低聚木糖对病原菌有较强的吸附力,并且不被肠道中的消化酶所降解,可携带附着的病原菌通过肠道排出体外,从而防止疾病在肠道中集群。此外,酵母β-葡聚糖是存在于酵母细胞壁中的一种具有增强免疫力活性的多糖,研究证明,酵母β-葡聚糖能够与巨噬细胞结合而激活巨噬细胞;能激活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巨嗜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K) 等发挥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可分泌一些激活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还可活化胃肠组织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由此进一步活化和影响“免疫-神经-内分泌”调控网络,增强其抗感染、抗应激和细胞适应性保护能力,同时,还具有吸附、排除霉菌毒素,抗辐射,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3、植食类中国人自古以来,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很多植物性食物不仅能提供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起到调节机体免疫力、抗炎、抗氧化等多种功效。如:雪莲培养物是选取天山雪莲离体组织经处理和培养后获得的,大量研究发现,雪莲培养物含有生物碱、黄酮类、酚类、糖类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缓解UVB辐射诱发的细胞凋亡,减轻炎性损伤,缓解受损细胞氧化损伤;可抑制乙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率,降低使角叉菜胶致大鼠炎性肿胀足痛阈等功效。人参是我国的一味对补虚和祛邪都有很好作用的传统中药材。现代化学研究表明,人参中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等多种功效;白子菜、线叶金雀花、青钱柳叶、显齿蛇葡萄叶等均富含黄酮,具有的抗氧化作用;显脉旋覆花、奇亚籽、圆苞车前子壳等则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通过调节肠道健康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目的。4、植物提取物类植物提取物是以植物为原料,定向获取和浓集植物中的某一种或多种有效成分,在不改变其有效成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产品。早在“非典”流行期间,国内外专家都提到饮茶可增强抵抗力,预防传染病。据美国的研究显示,茶叶的这种作用可能与茶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活性成分有关,如:茶氨酸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强人体免疫系统,抵抗致病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入侵。此外,EGCG已被广泛用于肝炎病毒、手足口病、HIV、流感病毒、HPV等多种抗病毒研究中,通过这些研究发现,EGCG可通过调节细胞氧化还原环境来抑制病毒复制,阻止子代病毒的形成;对细胞内区室如内体和溶酶体的酸化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组织培养中流感病毒生长受到抑制等。此外,菊粉能选择性地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和代谢,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能够增加抗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基因表达,缓解改善溃疡性结肠,能增加钙结合蛋白的表达,促进钙离子的吸收,能够促进肠细胞的增殖,从而增加肠道吸收表面积;竹叶黄酮、(3R,3'R)-二羟基-β-胡萝卜素分别是高效的生物抗氧化剂,能对游离基在人体内造成细胞与器官的损伤进行抵御,抑制细胞脂质的自动氧化和防止氧化带来的细胞损伤,从而达到减少癌症的发生和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而西兰花种子水提物中富含的萝卜硫苷是活力最强的一类异硫氰酸盐,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蔬菜中发现的最强的抗癌成分,对环磷酰胺抑制的免疫器官有保护和促进恢复正常的作用。5、藻类及其提取物藻类是一类比较原始、古老的低等生物,早在我国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就有对其药用价值的记载,而现代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如:雨生红球藻中富含虾青素,是公认的在自然界中生产天然虾青素的最理想来源,而虾青素作为目前发现的一种最高效的纯天然抗氧化剂,在清除自由基、抗衰老、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生物活性;蛋白核小球藻能利用太阳光制造大量的蛋白质,其蛋白质含量超过诸如牛肉、大豆等高蛋白食物,同时其含有一种珍贵的生长因子(CGF),它能促进机体,特别是儿童及老年人体质的增强,并能使免疫功能得到强化;盐藻是一种极端耐盐的单细胞真核绿藻,富含多种天然类胡萝卜素,如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等,具有强抗氧化能力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6、蛋白类研究表明,优质蛋白能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细胞,作为婴幼儿或免疫系统受损人群的补充剂,提高抗病能力,降低生病的可能性。优质蛋白还可以作为构成具有免疫功能的抗体成分,可以与外来蛋白质结合,这是除去外来入侵者的重要步骤。肽是一种介于氨基酸和蛋白质之间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分子质量比蛋白质小,而比氨基酸大,是蛋白质分子中的一个片段。具有易吸收、合于过敏体质、低渗透压、减少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发生的可能性等作用。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免疫功能将会受损。专家建议,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提高免疫力,就能减少易感性,也能增强自愈能力。如:小麦低聚肽中氨基酸含量均衡,几乎与小麦蛋白一样,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大部分以谷氨酰胺的形式存在。研究发现,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过敏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刺激机体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机体发病率。7、油类及其衍生物食用油类及其衍生物是人们获取人体所必需脂肪酸的重要途径,如亚油酸、亚麻酸等。此外,不同来源的油类及其衍生物,也可从不同角度改善机体免疫力。如:番茄籽油含有番茄红素,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调节细胞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鱼油和磷虾油中富含人体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其在早期免疫系统发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整个生命周期免疫系统更好的发挥功效,可以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花生四烯酸油脂即花生四烯酸,是合成前列腺素,血栓烷素和白细胞三烯等二十碳衍生物的直接前体,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共轭亚油酸具有清除自由基,增强人体的抗氧化能力,可通过调节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4,6,8)、前列腺素或氮氧化物,等物质调节机体免疫力,同时还减少过敏性免疫反应。8、其它类N-乙酰神经氨酸(燕窝酸)又称唾液酸,可以结合在细胞表面起到亲水性,保护细胞表面,调节免疫细胞活性、清除病原体、介导细胞表面分子交联等作用 ;可以阻断内在受体与糖基的相互作用来进行生物防护。蚌肉多糖能够显著地促进脾细胞增殖、提高腹腔巨嗜细胞活性、增强腹腔巨嗜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可以恢复因CPA诱导产生的免疫功能低下。近年来,虽然国民的营养水平逐年提高,但生活压力及均衡营养等方面问题更加突出。随着新食品原料在增强免疫力等健康功能方面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食品原料将走进大众生活,为国民健康添砖献瓦,开启健康生活新方式。

不是,《生理学报》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陇东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1.《洞口高沙方言中的三分指示代词及其他》,《邵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2.《〈佛国记注译〉指疵》,《安顺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3.《〈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商补》,《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札记》,《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5.《训诂学的开拓性硕果》,《北方论丛》1997年第6期。6.《〈清平山堂话本〉补校》,《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7.《释“管押”》,《辞书研究》1998年第3期;8.《谈〈说文解字〉对声符示源功的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9.《中国传统婚礼中的“奠雁”习俗》,《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10.《从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的关系看声符示源问题》,《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期;11.《〈释名〉声训中的声符示源功能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4期;12.《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1999年第5期;13.《“年龄”探源》,《语文月刊》1999年第11期;14.《〈清平山堂话本〉三家校点再补》,《古籍研究》1999年第3期;15.《“二程语录”词语小札》,《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16.《元明剧曲中“耨”的词义文化探源》,《汉字文化》2000年第2期;17.《释“不间”》,《辞书研究》2000年第4期;18.《黄永武〈形声多兼会意考〉述评》,《语言研究》2000年第3期;19.《王力先生有关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5期(2000年9月);20.《〈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指瑕》,《古籍研究》2000年第4期;21.《语言与文化的深层融合——读〈古汉语文化探秘〉》,《台州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黄侃在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方面的贡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6期;23.《从“陆九渊语录”看〈汉语大词典〉的若干疏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3期;24.《〈原本玉篇残卷〉中的同源字问题》,《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5.《原本〈玉篇〉中的语源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26.《宋儒语录二种点校指瑕七则》,《书品》(中华书局)2001年第2期;27.《形声字声符示源现象中的若干特点》,《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2期转载;28.《市语研究的硕果》,《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29.《人名禁忌及其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1年第1期;30.《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论略》,《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1年第2期;31.《“二程语录”在近代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2期;32.《历代万卷楼及其藏书》,《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33.《读〈元本琵琶记校注〉札记》,《古籍研究》2001年第2期;34.《杨树达先生有关“形声字声中有义”之研究述评》,香港《中国语文通讯》第58期(2001年6月)。35.《〈寒山诗注〉札记》,《书品》2002年第1期;36.《“馒头”的传说及其语源辨正》,《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37.《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华夏文化》2002年第1期;38.《〈古代汉语〉教改初探》,《大学教育教学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39.《从词源学史看宋代“右文说”的学术背景》,《古汉语研究》2002年第2期;40.《〈清平山堂话本〉词语选释》,《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版),2002年第2期;41.《“有请的”、“经纪人”的称谓义》,《辞书研究》2002年第4期;42.《关于声符示音功能研究的思考》,《江苏社会科学》(学术版)2002年第1期;43.《中古佛经词语零札》,《广州华苑》2002年第2期;44.《谈明清俗语辞书在当代大型语文辞书编纂方面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45.《从中古佛经词语看语文辞书的书证溯源问题》,《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46.《同声符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47.《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新创获》,《广州华苑》2003年第1期;48.《中古佛经词语与辞书书证溯源》,《台州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49.《解读故训材料的科学方法》,《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50.《评〈唐宋词常用语释例〉》,《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51.《〈风月锦囊笺校〉词语札记》,《古籍研究》2003年第2期;52.《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汉字文化》2003年第2期;53.《唐传奇〈玄怪录〉〈续玄怪录〉释词》,《唐都学刊》(社科版)2003年第3期;54.《汉语词源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5.《中古佛经释词四则》,《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56.《〈小学考〉的学术价值》,《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57.《读明清俗语辞书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第5期。58.《面对新世纪的训诂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9期。59.《明代歌曲释词三例》,《中国语文》2003年第6期。60.《〈古汉语同义词辨释论〉简评》,《汉字文化》2003年第4期61.《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语言学史著作》,《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12期;62.《当代权威词典应重视明清俗语辞书》,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6期(2003年12月);63.《解读〈孟子〉同义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12期;64.《〈清平山堂话本〉词语例释》,《汉语史学报》第四辑(2004年1月);65.《〈文史文献检索教程〉(介绍)》,《中国大学教学》2004年第2期;66.《〈古辞辨〉在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4年特刊;67.《汉语成语的佛教渊源》,《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68.《释“诅”》,《广州华苑》2004年第1期;69.《〈风月锦囊笺校〉补议》,《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70.《关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论争回顾》,《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期;71.《佛经音义研究的力作》,《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7期;72.《〈尔雅·释诂〉郭璞注中的双音词》,《古籍研究》2004年卷上(总第45期);73.《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的辨释价值》,《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74.《汉译佛经与汉语词汇》,《华夏文化》2004年第3期;75.《〈慧琳音义〉中的词源研究》,《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76.《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词源学史述略》,《暨南学报》2004年第6期;77.《当代大型辞书书证晚出词条举例——以见于明代歌曲中的词语为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第79期(2004年10月);78.《近代汉语研究的世纪总结》,《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11期;79.《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4期;80.《古汉语文化同义词研究方法刍议》,《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七辑,2004年12月;81.《面向应用语言学的汉语词源研究刍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2.《话说“凤凰”》,《文史知识》2005年第1期;83.《中古佛经中的字序对换双音词举例》,《古汉语研究》2005年第1期;84.《中古佛经词义抉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85.《中古佛经中的委婉语考析》,《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6.《墓志的语言学阐释》,《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4期;87.《〈齐民要术〉有关“得名之由”的探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8.《郭璞的语言学成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89.《中国古代宗庙称谓词义辨析》,《广州华苑》2005年第1期;90.《王力〈古代汉语〉教材指瑕》,《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91.《〈酉阳杂俎〉中的词源探求》,《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3期;92.《“牵砻”小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3期;93.《魏晋至唐五代笔记杂著中的词源探讨略评》,《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94.《郭璞〈尔雅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95.《古代的“巫”及相关职业》,《华夏文化》2005年第3期;96.《〈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南方草木状〉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97.《〈颜氏家训〉中的词源探求》,《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98.《历史上的汉语教科书——读〈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书品》2005年第6辑;99.《一种特殊的文化词语——数词词素参与构成的詈词特点及其语源分析》,《汉字文化》2005年第4期;100.《〈抱朴子内篇〉词语零札》,《甘肃社会科学》(综合版)2005年第6期;101.《面向海外兼读制研究生的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102.《十年来道教典籍词汇研究综述》,《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二作者);103.《杨树达先生汉语词源研究述评》,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2005年1月;104.《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的词源探讨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05.《佛经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汉语史研究集刊》第8辑(2005年12月);106.《佛经音义研究的最新成果》,《书品》2006年第1期;107.《关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断想》,《贵州文史丛刊》2006年第2期;108.《〈汉语缩略研究〉读后》,《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09.《宋代笔记〈云麓漫抄〉中的语言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10.《汉语词汇史研究的新尝试》,《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11.《魏晋至唐代经注中的词源探讨述评》,《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112.《理据——语言研究的新课题》,《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5期;113.《〈古辞辨〉简论》,《辞书研究》2006年第2期;114.《专书词语考释与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宿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115.《〈抱朴子内篇〉词语小札》,《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116.《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暨南高教研究》2006年第2期;117.《〈南村辍耕录〉与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第九辑,2006年12月 (第二作者);118.《“打牙祭”探源》,《黔南民族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119.《品读〈语文丛稿〉》,《书品》2007年第3辑;120.《颜师古〈汉书注〉中的词源研究述评》,《古汉语研究》2007年第2期;121.《玄应〈众经音义〉中的词源探讨述评》,《语文研究》2007年第3期;122.《汉语词源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3期;123.《让辞书更完善——读〈汉语大词典商补〉》,《贵州文史丛刊》2007第4期。

1、《明代西北科举与社会环境——以庆阳府进士与举人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为线索》,《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明代庆阳科举群体的施政风格与个性特质初探》,《西夏研究》,2010年第4期。3、《晚清西方考察者眼中陇东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貌——以C. D.布鲁斯探险队与克拉克考察队对固原、庆阳的探查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4.《试论曾国藩的转移社会风气之道》《贵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0,2,独。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摘录。5.《晚清时势与曾国藩体用观的嬗变》,《贵州文史丛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第1期。5.《试论万木草堂的教育特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7.《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 期。8.《试论曾国藩的自强御侮之道》,《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9.《左宗棠与开发甘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10.《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求索》,2003年第2期。11.《左宗棠与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治理》,《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12.《试论左宗棠振兴新疆文教的措施与特点》,《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 第3期。13.《左宗棠与开发宁夏》,《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该文被《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栏目摘录。14.《左宗棠与近代西北蚕桑业》,《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15.《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6.《左宗棠与兰州开发》,《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17.《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18.《吐鲁番59TAM303MU墓所出道教符录考释》,《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19.《国内五十年来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研究评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20. 《二十年来有关清代前期治理西北蒙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21. 《1980年以来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22.《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23.《近三十年来蒙藏关系史研究评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24.《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评述》,《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25.《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明清庆阳方志所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与新品种的引种为例》,《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26.《左宗棠与泾河治理》,《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27.《左宗棠与开发董志原》,《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28.《左宗棠与陇东开发》,《陇东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1.关于汉语隐语的几个问题 《学术月刊》2005年4期2.现代汉语聚合词初探 《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3期3.汉英成对词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期4.《左传·僖公四年》“北海”“南海”新解 《江海学刊》2005年4期5.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6期6.汉字字形结构分析和义素分析法 《语文研究》2001年3期7.近代汉语并列连词“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语文研究》2003年4期8.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 《古汉语研究》2006年4期9.《金瓶梅词话》中的动态助词 《古汉语研究》2002年3期10.南北朝至明代的文字学史料概论 《古汉语研究》1993年3期11.现代汉语中的词位和词位变体 《学术交流》2003年12期12.词义的嫁接引申:词义派生的新途径 《学术交流》2005年12期1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释义表述上的修订及存在的问题 《学术交流》2006年12期14.关于施事格、受益格歧义句的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12期原载《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3期15.现代汉语词义的派生方式新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8期原载《河池师专学报》1992年2期16. 现代汉语词义的组合方式和言语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3期原载《镇江师专学报》1992年4期17.汉语史料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2年5期原载《吴中学刊》1991年4期18.潘金莲语言的交际特征和个性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94年10期原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4期19.异形词的定义及其与同义词的区别 《汉语学习》2004年1期20.浅谈“有”的词性 《汉语学习》1987年2期21.“ABB”式中的叠音后缀 《中国语文天地》1989年5期22.三部主要语文词典在专项标注上存在的问题 《辞书研究》2002年2期23.现代汉语典故词初探 《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期24.试论《读书杂志》在汉语语法学上的贡献 《扬州师院学报》1993年3期25.《金瓶梅词话》中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3期。26.《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4期。27.试论《金瓶梅》人物语言的总体特色 《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3期28.一个新兴的副词后缀“为”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1期29.《金瓶梅》叙述语言的构成和特色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7年6期30.关于同形二字组词目及义项的分合 《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1期31.再论现代汉语外来词 《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1期32.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 《江苏大学学报》2005年2期33.商品叫卖语言的构成、类型及发展演变 《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2期34.《金瓶梅词话》中“”类虚词用法差异计量考察 《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2期35.外来词义的移植:现代汉语非派生式新义探源《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4期36.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2期37.论汉语词义的理据性和非理据性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36期,1994年38.现代汉语词义和内部曲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3期,2001年39.现代汉语方言词基本特征略述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5期,2003年40.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76期,2003年41.现代汉语典故词的基本特征简论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6期,2004年42.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语研究》(日本)第47期,2005年43.现代汉语隐语的定义、类别和基本特征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第7期,2005年44.汉语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2年1期45.南北朝至明代的训诂学史料概论 《高校社科情报》1993年3期46.汉语史料检索方法 《图书馆学研究》1992年2期47.论“非语言交际”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和辅助功能 《吴中学刊》1990年2期又载《文学语言研究论集》,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48.论“语用学原则”在对白编撰中的指导作用 《吴中学刊》1990年4期49.文学语言的功能分类与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 《吴中学刊》1991年3期又载《语言·语篇·语境》(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50.《金瓶梅》人物语言散论 《吴中学刊》1992年3期51.先秦汉语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3年2期52.南北朝至明代的音韵学史料概论 《吴中学刊》1994年2期

1、受委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2、参与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1项(《发展伦理观研究》)3、参与并完成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1项(《社会现代化与发展的伦理纬度》)4、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发展伦理研究》)5、受委托主持省级课题1项(《21世纪中国现代人的素质构建及其培养研究》)6、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科学技术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创新研究》(子课题负责人)7、主持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2009年度研究课题1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8、主持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内源式发展研究--以广西、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1、《发展伦理初探》(学术专著,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2、《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3、《从“权力公民”到“责任公民”:当代西方公民教育理念的嬗变》,《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4、《论通识教育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进作用》,《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5、《关注人的思想政治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9期;6、《人的特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作者),《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7、《培育公共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第二作者),《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8期;8、《试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发展新理念》(第一作者),《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0期;9、《追求和谐的正义:柏拉图正义论及发微》(第一作者),《求索》2005年第6期;10、《重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二作者),《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11、《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学科建设》(第一作者),《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12、《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第二作者),《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8期;13、《高校“两课”的功能及科学定位》,《广西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4、《生态广西建设的伦理思考》(第二作者),《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7期;15、《当代中国现代化的辩证法》,《求索》2002年第5期;16、《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创新》,《学术论坛》2002年第4期;17、《中共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贡献》,《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18、《试论反腐败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19、《新世纪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探析》(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