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硅酸盐学报最新一期

发布时间:2024-06-29 15:58:32

硅酸盐学报最新一期

1. Microstructural variation of Hardened of Cement-fly ash Pastesleached by Soft Water.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3(11): 3033-3038(2010)2.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发展与现状. 混凝土世界 2010年第九期(总15期)36-413. 复合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中Ca(OH)2量的变化. 建筑材料学报 13(5): 563-567 (2010)4. 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程度的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13(5): 585-589 (2010)5. 硫酸盐对萘系减水剂与水泥相容性的影响. 硅酸盐学报 38(9) 1765-1770 (2010)6.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tion product of steel slag. 硅酸盐学报 38(9)1731-1734(2010)7. 水泥沥青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研究中国科学 E辑技术科学 40 (8): 959-964 (2010)8. 用于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研究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硅酸盐学报 38(7) 1346-1356(2010)9.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CRETE CARBONATION WITHDIFFERENT CURING AGE.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ALFAULTS & REPAIR, 15th-17th June 2010, Edinburgh, Scotland10. Hydration properties of basic oxygen furnace steel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4(7):1134-1140 (2010)11. Study on the hardening mechanism of cement asphalt binder. SCIENCE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53(5):1406-1412 (2010)1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ydration products of steel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ment and Concrete, 10-12May 2010 Jinan, China13. Carbonation of concrete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 in normalindoor environment, Int. J.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 1(2) 160-171 (2010)14. 锂化合物对硫铝酸盐水泥水化历程的影响硅酸盐学报 38(4) 608-614(2010)15.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自收缩特性硅酸盐学报 38(4) 568-573(2010)16. 水泥基固化盐渍土的温度变形特性研究. 建筑材料学报 13(3): 341-346 (2010)17. 保护层混凝土中粗骨料的分布特征. 建筑材料学报 12(5): 580-583 (2009)18. 高强型CA砂浆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材料学报 12(5): 519-522 (2009)19. Modification of Test Process of PERMIT Ion Migration Test andits Application to Determinate Effect of Methods to Improve ChloridePenetration Resistance of Cover Concrete. Journal of Advanced ConcreteTechnology 7(3):385-391(2009)20. 基于Ca(OH)2含量的复合胶凝材料中水泥水化程度的评定方法硅酸盐学报 37(10):1597-1601(2009)21. APPLICATION OF HIGH VOLUME FLY ASH CONCRETE IN MASSIVEFOUNDATION SLAB OF TIANJIN TOWER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2-0561-0566, Sept. 23-26 2009, Weimar,. Application of Steel Fiber Reinforced Self-ConsolidatingConcre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of New Station of China CentralTelevision.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Materials, I-1179-1184, Sept. 23-26 2009, Weimar, . 薄层活性粉末混凝土的现场免振捣浇筑施工混凝土 2009(8): 1-224. PERMIT离子渗透测定方法的应用研究工业建筑 39(7): 67-69 (2009)25. 粉煤灰中SiO2在不同碱性条件下的溶出量及与火山灰活性指数的关系硅酸盐学报 37(7):1073-1078(2009)26. 高温养护对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9(6): 774-777 (2009)27. Application of 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in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sign, Performance and Use ofSelf-consolidating Concrete 817-822. 5-8 June 2009, Beijing28. 固化盐渍土的力学性能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6(1): 31-35 (2009)29. 高温下矿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的水化性能建筑材料学报 12(1): 1-5 (2009)30. 现代混凝土的特点混凝土 2009年第一期 3-5 (NSFC No. 50878118)31. 砂灰比和砂的级配对CA砂浆抗压强度和流动性的影响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5(6): 1-5 (2008)32. 聚丙烯纤维对高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材料科学与工艺 16(6):885-888 (2008)33. CARBONATION OF CONCRETE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 IN NORMALINDOOR ENVIRONMEN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 ConcreteStructures,216-222 26-27 November, 2008, Hangzhou, China34. EXPERIMENTAL STUDY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PERMIT IONMIGRATION TEST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urability ofConcrete Structures,1148-1153 26-27 November, 2008, Hangzhou, China35. 大掺量钢渣复合胶凝材料早期水化性能和浆体结构硅酸盐学报 36(10): 1406-1411 (2008)36. 石灰石粉在复合胶凝材料中的水化性能硅酸盐学报 36(10): 1401-1405 (2008)37. 混凝土保护层抗氯例子渗透性的现场测试方法研究混凝土 2008(8):6-938. 大掺量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硬化浆体显微形貌电子显微学报 27(4): 305-310 (2008)39.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UHPC and UHPC 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Columns.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ltra High PerformanceConcrete 355-364, 5-7 March 2008, Kassel Germany40.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的数值计算. 工业建筑 38(2): 81-85 (2008)41. 粗集料级配对混凝土强度发展历程的影响. 混凝土 2008年第一期62-6342. 石灰石粉对水泥浆体填充效应和砂浆孔结构的影响.硅酸盐学报 36(1): 69-72 (2008)43. 固化盐渍土的自生体积稳定性.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7(12): 2089-2094 (2007)44. 不同类型盐渍土固化体的干缩与湿胀特性岩土工程学报 29(11): 1653-1658 (2007)45.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concrete in early age determinedby adiabatic test.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Edition 22(3): 537-541. 200746. C50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试验工业建筑 37(10): 63-65 (2007)47. 一分为二看膨胀剂的应用商品混凝土 2007年5期 1-248. 粉煤灰掺量对高性能混凝土自生收缩的影响商品混凝土 2007年5期 47-4949. 用于盐渍土的土壤固化剂的性能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7(8):94-9550. 粉煤灰在复合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硅酸盐学报 35(s): 167-171 (2007)51. Autogenous Shrinkage of Concrete Prepared with the BindersContaining Different Kinds of Mineral Admixture. Proceedings of the 12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ement Chemistry, Montreal Canada, July 8-12 .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volume fly ash concrete in massiveconcrete structur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ncretePlatform. 405-414, 2007. Belfast, UK. April 19-20 200753. 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与微观结构.硅酸盐学报 35(4): 456-460 (2007)54. 活性或惰性掺合料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的影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4(1):1-7 (2007)55. Microstructure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cementitious plugging agent slurries.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22(1): 61-65 (2007)56. 含粉煤灰或石英粉复合胶凝材料的抗压强度发展规律硅酸盐学报 35(3): 263-267 (2007)57. 多用途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测定仪的研制及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 23(3):63-66 (2007)58. 高强路面混凝土的研制及其工程应用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07 (01) 50-5459. 混凝土结构早龄期开裂的分析与预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3(1): 85-87 (2007)60. 大体积混凝土足尺模型内部的水化温升观察建筑技术 38(1):61-63 (2007)61. 固化盐渍土抗冻融性能的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9(1): 14-19 (2007)62. 等强度条件下水胶比和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混凝土 2006年12期1-363. 固化盐渍土经干湿循环后力学性能变化的机理建筑材料学报 9(6): 735-741 (2006)64. 含有活性或惰性掺合料的复合胶凝材料硬化浆体的微观结构特征硅酸盐学报 34(12): 1491-1496 (2006)65.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在大体积结构中的应用混凝土,2006年11期 50-5266. 高温堵漏剂的微观结构与堵漏机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4(6): 811-814 (2006)67. 不同类型盐渍土固化体的微观形貌电子显微学报 25(s): 356-357 200668. 养护高温对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性能的影响电子显微学报 25(s): 171-173 200669. 热采井高效封窜堵漏剂的研究与应用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1(4):54-57(2006)70. 基于ASTM C1202 规范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测定仪的研制及应用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3(4):18-22 (2006)71. 土壤加固技术及其发展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3(4):35-40 (2006)72. The performance of fly ash during the hydration of complexbinder. 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ement and Concrete /CANMET/AC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crete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Development, V2:1397-1403 (2006) Xi’an Sept. 19-21 200673. Influence of initial casting temperature and dosage of fly ashon hydration heat evolution of concrete under adiabatic condition. Journal of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85: 755-760 (2006)74. 可溶碱对水泥/氨基璜酸盐基减水剂相容性的影响建筑材料学报 9(5): 576-580 (2006)75. 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公路 , 2006(08):176-17976. 温度对补偿收缩复合胶凝材料水化放热特性的影响硅酸盐学报 34(8): 1006-1010 (2006)77. 系统化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硅酸盐学报 34(8): 1027-1030 (2006)78. 早龄期混凝土结构开裂风险分析.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14(2): 262-267 (2006)79. Simulation of concrete self-heated curing at early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2006, Weimar, .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of concrete by adiabatictest and simulation of self-heated curing process at early age. Keynote report,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Youth Experts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Vol I, 62-70. ed. By LinhaiHan, Jiping Ru, Zhong Tao. Beijing: Science Press. Fuzhou & Xiamen, China,18-21 August 2006.( SCI)81. The effect of shrinkage-reducing admixture on mechanicalproperties and volume stability of concrete.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302-303:230-234 (2006) SCI BDX4482. 水泥基材料的水化动力学模型硅酸盐学报 34(5): 555-559 (2006)

王立久主编. 建筑病理学.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2年2月.王立久主编. 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7年4月.王立久主编. 建筑材料学(第一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年2月.王立久主编. 建筑材料学(修订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年6月.罗玉萍, 王立久主编. 建筑装饰材料工艺.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年8月.王立久主编. 建设法规. 中国建材出版社(第二版), 2006年6月.王立久编著. 建筑材料工艺原理.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年3月王立久主编,物业管理学,北大出版社,2006年王立久主编,物业管理法规,北大出版社,2006年王立久主编,建筑与装饰材料,北大出版社,2006年王立久翻译,(克里斯丁.比尔著)砌体的设计与构造细部(第五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1) 王立久,张琦.钢筋砼结构中钢筋锈蚀行为的研究现状.建材技术与应用2) 王立久,刘嘉路.人居环境与绿色建材.住宅产业3) 王立久.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科技研究进展.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4) 王立久,杨新.高性能砼增韧方法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 辽大出版社5) 王立久,郑芳宇,任铮钺.高性能砼高流动性实现方法现状及进展.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6) 王立久,郑晓东.高性能模网砼流变性能研究.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 王立久,王文亮,曹明莉.砼结构模型研究综述.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 王立久,王丹江.砼冻融破坏研究现状.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 王立久,王兆忠.浅述分形在砼中应用.第五届全国高性能砼学术交流会议文集,沈阳:辽大出版社,) Wang Hi-Tech Research Process ofIndustrial Solid Waste in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1) Cao Mingli,Wang on MgO-MgCL2-H2O System Ceramsite Exempted from Sintering.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2) Wang baomin,Wang of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ation Techniques of Fly ash.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3) Zhengyue Ren,Wang of High fly ash Content in Concrete with Dipy Construction Formwork.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crete Technology Center for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Ames Iowa USA. Beijing China14) 董文辰,康德君,王立久.粉煤灰砼中粉煤灰的火山灰效应综述.国外建材科技15) 史非、王立久. 用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新型建筑材料,2004(6):) 王立久、任启芳.工业废渣在微晶玻璃中应用. 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应用, 建材工业出版社17) 王立久、张东华.木钙减水剂现状与发展趋势. 绿色建材的研究与应用, 建材工业出版社18) 王立久、扬新朝、曹明莉. 燃煤发电与水泥生产联产技术可行性研究.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 Wang BM, Wang LJ, Zain MFM, Lai FC. Development of soda residue concrete expansion agent.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 王景贤、王立久. 煤矸石少熟料水泥研究. 新世纪水泥导报, 2004年增刊,总56期/水泥200421) 王景贤、王立久. 纳米材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混凝土, 2004年11期总181期:) 王立久、邢可. 丙烯酸系减水剂研究进展. 广东建材, 2004年12期:) 史非、王立久.纳米介孔SiO2空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及表征.硅酸盐学报24) 史非、王立久.讨论气压干燥制备多孔SiO2空凝胶的研究进展.材料学报25) 查建明、张苗苗、王立久. 生物陶粒在污水处理中作滤料的研究与应用. 广东建材, 2005年1月20日第一期:8—) 张苗苗、王立久. 污水处理用陶粒滤料的工艺研究和应用. 西南给排水27) 王景贤、王立久. 粉煤灰少熟料水泥的研究.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4年第六期:) 邹云峰、王立久. 新型砌筑用保温砂浆的研究.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04年第六期:) 王景贤、王立久、曹明莉. 少熟料水泥的研究进展. 水泥技术, 2005年1期:) Wang Lijiu, Zhang Shuzhong, Zhao Guof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ix ratio design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 JOURNAL OF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Volume: 35, Issue31) 李维红,王立久,包亦望,陈雄. 脆性材料在双向应力下阻力特性数值模拟.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45卷第3期:427—) Weihong Li ,lijiu Wang. Influnence of stress sparallel to crack plan on subcritical crack propagation in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 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33) Weihong Li ,lijiu Wang. Numetical approach to fracture of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 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34) 查建明、张苗苗、王立久,生物陶粒在污水处理中作滤料的研究与应用,广东建材,2005年第一期,p8—10。35) 张苗苗、王立久,污水处理用陶粒滤料的工艺研究和应用,西南给排水36) 王景贤、王立久,粉煤灰少熟料水泥的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2004年第六期p8-10,2005年第一期p32—3437) 邹云峰、王立久,新型砌筑用保温砂浆的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2004年第六期p1-538) 王景贤、王立久、曹明莉,少熟料水泥的研究进展,水泥技术,2005年1期p28-3139) Wang lijiuu,zhang shuzhong ,zhao guofan,Investigatian of the mix ratio design of lightweight aggregate concrete,Cemet and Concrete Reseach40) 李维红,王立久,包亦望,陈雄,脆性材料在双向应力下阻力特性数值模拟,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45卷第3期,427—43241) Weihong Li ,lijiu Wan,Influnence of stress sparallel to crack plan on subcritical crack propagation in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42) Weihong Li ,lijiu Wang,Numetical approach to fracture of glass under biaxial stress,Key Engineeting Materials43)王立久、李宗梅,褐煤硝酸氧解制混凝土减水剂,辽宁建材,2005年6月44)王立久、曹庆坚,基于网络模型的混凝土细观结构数学模拟,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年6月45)王立久、姜祖强,水泥助磨剂的实验研究,建材技术与应用,2005年6月46)史非 、王立久,环境气压干燥制备多孔SiO2气凝胶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47) 工业废渣在微晶玻璃中的应用 王立久,任启芳 粉煤灰48) 密实系数法混凝土配比设计 王立久,郑芳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6.4 EI收录49) 介孔SiO2气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研究 史非,王立久 无机化学学报 期第21卷50) 基于集浆比的混凝土水泥石模型研究 曹明莉、王立久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51) 用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史非、王立久 新型建筑材料 p19-2152) 磁化水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赵善宇、王立久 混凝土 2006年第七期总201期p1-453) 滤水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王立久、迟耀辉、喻正浩 混凝土 2006年第六期p1-454)Synthesis andcharacterization ofsilica aerogels by anovel fast ambient pressure dryingProcess Fei shi,wanglijiu, Materials Letters纳米介孔SiO2气凝胶的常压干燥制备及表征 史菲、王立久、刘敬肖 硅酸盐学报EI检索期刊 2005,23(8)963-96756) 环境气压干燥新工艺快速合成SiO2气凝胶研究 史菲、王立久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57) 环境气压干燥制备多孔SiO2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史菲、王立久 材料导报58) Effect of heat treatment onSilica aerogels prepared via ambient drying. Fei Shi , Li jiu WANG, Journal ofmaterials science&Technology。SCI检索期刊59) 由粉煤灰制备SiO2凝胶及超细粉研究 史菲、王立久刘敬肖、李树海 新型建筑材料 2004,6:9-2160) Synthesis of highly porousSilica aerogels by a novel fast ambient pressure drying process. Fei Shi , Li jiu Wang, Jingxiao Liu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百科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NitrogenandTheirMixturesTroughFluoropolymerMembranes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okyo,Japan,1987:5022ShiJun,ZhuangZhenwan.MultipleMembraneSeparationSystem.ProceedingsoftheIntemationalSymposiumonMembranesandMembraneSeparationP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3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4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5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ModelofElutiononaPlateauMethod.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6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MultiplicityandSymmetryofwi1sonParametersandVapor-liquid-EquilibriuminMultiComponentSystems.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7FengX,WangSK,ShiJ.MeasurementoftheAdductionConstantbyGas-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8ZhuangZhenwan,ShiJun.GeneralMathematicalModelsofMembranePermeation.Proceedingsofthe1990IntemationalcongressonMembranesandMembraneProcesse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9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VaporLiquidEquilibriaofFiveBinarySystemsContainingR-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硅酸盐学报if

纳米团簇控制合成;绿色化工、无机纳米粉体控制合成、高效催化剂制备、等离子体化学与工艺、化工过程设计与优化。 1. 王兵,干友华,尚书勇,赵红霞.离心式气流纳米纤维束的收集装置[P].中国专利,CN 202369688 ;2. 杨冬生主编,尚书勇负责第八章.金沙江水电梯级开发下宜宾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 Xumei Tao, Meigui Bai, Xiang Li, Huali Long, Shuyong Shang,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CH4-CO2 Reforming by Plasma: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J]. Progress in Energy & Combustion Science, 2011, 37(2): 113-124(SCI IF 2012 = );4. Xiaoqing Zhang, Bingqing Xu, Yan Xu, Shuyong Shang and Yongxiang Yin*. Research of Hydrogen Preparation with Catalytic Steam-Carbon Reaction Driven by Photo-Thermochemistry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Volume 2013, article ID 870384, 7 pages(EI收录);5. Xiaoqing Zhang, Ning Wang, Yan Xu, Yongxiang Yin*, Shuyong Shang*. A novel Ni-Mg-Al-LDHs/γ-Al2O3 Catalyst Prepared by in-situ synthesis method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J].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13, 45: 11-15(SCI IF 2012 = );6. Yan Xu, Huali Long, Qiang Wei, Xiaoqing Zhang, Shuyong Shang*, Xiaoyan Dai, Yongxiang Yin*. Study of Stability of Ni/MgO/γ-Al2O3 Catalyst Prepared by Plasma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J]. Catalysis Today, 2013, 211: 114-119(SCI IF 2012 = );7. Yan Xu, Qiang Wei, Huali Long, Xiaoqing Zhang, Shuyong Shang*, Xiaoyan Dai, Yongxiang Yin*. CO2 reforming of CH4 by synergies of binode thermal plasma and catalys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3, 38: 1384-1390(SCI IF 2012 = );8. Huali Long,Yan Xu, Shijing Hu, Shuyong Shang*,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over Ni-Co/Mg-Al catalyst prepared by plasma decomposition and reduction[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J], 2013, 22(5): 733-739(SCI IF 2012 = )9. Huali Long, Shijing Hu, Yan Xu, Shuyong Shang, Pan Qin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Plasma-assisted preparation of Ni-based catalyst for solar reforming of methan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arbon Dioxide Utilization, 201310. 张燕,尚书勇.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宜宾学院学报,2013. 11. 尚书勇,黄飞,梅丽,潘树林.等离子体改性废弃物资源化用载体研究[C].长江水环境研究高校协作组第十次学术年会,第四分会场特邀报告并担任分会场主席,2013年7月,三峡大学12. 朱登磊,任根宽,尚书勇,谭超,张燕.基于Aspen Plus的Petlyuk塔模拟与优化[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30(3):301-304.中文核心(EI收录);13. 朱登磊,任根宽,尚书勇,张燕.基于分壁式精馏塔的甲醇-碳酸二甲酯分离新工艺研究[J].现代化工,2013,33:126-129.中文核心(EI收录);14. 朱登磊,任根宽,谭超,尚书勇,张燕.隔壁精馏塔的热力学等效模拟研究[J].化学工程,2013,41(7):19-23.中文核心(EI收录);15. 许冰清,张晓晴,尚书勇*.光辐照驱动CH4-CO2重整制合成气[J].河南化工,2013,30(3):32-36;16. 许冰清,张晓晴,尚书勇*,印永祥.光辐照驱动水-碳低温催化制氢实验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41(9):1102-1107.中文核心(EI收录);17. 王艳,尚书勇,柳吉海,徐文倩,王斌,张华亮.甲醇制备烯烃工艺技术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7):86-87(本科生论文);18. 尚书勇,李惟一,吴同,濮江.刍议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性知识教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s):17-1919. 尚书勇,李惟一,吴同,濮江.刍议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性知识教学[C].第四届四川省中学化学教学论坛暨2013年高考化学研讨会,分会场邀请报告,2012年10月,内江师范学院;20. 尚书勇,梅丽,李惟一,徐慧远.多粮浓香白酒原风原味保持工艺系统性研究[C].生物产业与文化民生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优秀研究论文,2012年5月,四川 泸州老窖集团;21. 彭耀东,覃攀,冉祎,李育亮,尚书勇,印永祥.西门子工艺制备多晶硅体系的热力学分析[J].河南化工,2012,29(4):31-34;22. 徐慧远,王丽,张燕,徐慎颖,尚书勇.CO氧化用纳米金催化剂常用的表征技术[J].宜宾学院学报,2012,12(6):50-53;23. 徐慧远,罗靖洁,严春蓉,张燕,尚书勇.二氧化硅孔结构对CO氧化用担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2,12(11):1397-1402;24. 徐艳,陶旭梅,龙华丽,胡诗婧,尚书勇,印永祥,戴晓雁.热等离子体重整CH4-CO2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2012,37(1):67-7225. 尚书勇,徐艳,龙华丽,徐慧远,李惟一,梅丽,印永祥,戴晓雁.绿色化工中的等离子体技术[C].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学术会议,2011,黄山; 26. 尚书勇,黄飞,潘树林,杨云贵.绿色环保工程中的等离子体技术[C].长江水环境高校协作组第八次学术会议,2011,九江,大会邀请报告;27. Huiyuan Xu, Weiyi Li, Shuyong Shang, Chunrong Yan. Influence of MgO contents on silica supported nano-size gold catalyst for carbon monoxide total oxidation [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2011, 20(5): 498-502(SCI IF 2012 = );28. Pan Qin, Huiyuan Xu, Huali Long, Yi Ran, Shuyong Shang, Wei Chu,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Atmospheric high-frequency discharge plasma prepared Ni/MgO catalysts for CO2 reforming of methane [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2011, 20(5): 487-492(SCI IF 2012 = );29. 龙华丽,胡诗婧,徐艳,覃攀,尚书勇,印永祥,戴晓雁.光辐照驱动CH4-CO2重整中Ni/MgO-Al2O3 催化剂活性吸收体的活性[J].催化学报,2011,32(8):1393-1399(SCI IF 2012 = );30. 覃攀,徐慧远,龙华丽,冉祎,尚书勇,储伟,印永祥,戴晓雁.常压高频放电等离子体炬改进制备CO2/CH4重整用Ni/MgO催化剂[J].催化学报,2011,32(7):1262-1268(SCI IF 2012 =);31. 黄志军,覃攀,吴青友,李育亮,王子松,尚书勇,戴晓雁,印永祥.氢热等离子体还原四氯化硅制备三氯氢硅的能耗分析[J].硅酸盐学报,2011,39(5):37-40,EI收录;32. 胡诗婧,龙华丽,徐艳,尚书勇,印永祥.冷等离子体喷射流对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用Ni/Al2O3催化剂的还原机制[J].催化学报,2011,32(2):340-345(SCI IF 2012=);33. Mei Li, Shang Shuyong*, Li Weiyi, Xu Huiyuan, Wang Jinyue, Zhu Denglei, Zhang Yan. Orient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Principles in Applied Chemistry Specialty and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ICOACE 2011), Singapore, May 5-6, 2011(EI收录);34. Mei Li, Lin Na, Shang Shuyong*, Li Weiyi, Wang Jinyue. Practical Research of Seminar in Teaching Specialized Courses of Biologic and Chemical Major [C].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and Education (ICOACE 2011), Singapore, May 5-6, 2011(EI收录);35. Yang Yungui, Shang Shuyong*, Lin Na, Yin Yongxiang, Dai Xiaoyan. CO2 Reforming of CH4 via Cold Plasma Jet Combined with Catalyst [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1,236-238:596-599,EI收录(20112314025947);36. 杨云贵,柴晓燕,陶旭梅,梅丽,印永祥,戴晓雁,尚书勇*.复合镍基催化剂表面纳米团簇结构的调控及其催化应用[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0,26(6):558-564,特邀论文(中文核心期刊,EI收录);37. 尚书勇,梅丽,柴晓燕,徐艳,陶旭梅,龙华丽,徐慧远,李惟一,印永祥,戴晓雁.以化学产品工程指导表面纳米团簇结构型复合镍基催化剂的制备与优化[C].第十五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2010,广州;38. Huang Zhijun, Wu Qingyou, Li Xiang, Shang Shuyong, Yin Yongxi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ized Boron Powder Prepared by Plasma Torch [J].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12(5): 577-580(SCI IF 2012 = );39. 尚书勇,梅丽,柴晓燕,陶旭梅,印永祥,戴晓雁.复合镍基催化剂表面纳米团簇结构的调控及其催化应用[C].第六届生物化工与化学工程年会,2010,10,湖南,长沙,特邀报告;40. 易华燕,,尚书勇*,梅丽,王林,李莉,雷本勇,朱勇.碳酸二甲酯生产工艺综述[J].广东化工,2010,37(9):63-65;41. 李祥,白玫瑰,陶旭梅,尚书勇,印永祥,戴晓雁.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重整CH4-CO2制合成气[J].燃料化学学报,2010,38(2):21-25;42. Wu Qingyou, Chen Hanbin, Li Yuliang, Tao Xumei, Huang Zhijun, Shang Shuyong, Yin Yongxiang, Dai Xiaoyan. Preparation of trichlorosilane from hydrogenation of silicon tetrachloride in thermal plasma [J]. Inorganic Materials, 2010, 46(3): 251-254(SCI IF 2012 = );43. Xu Yan, Shang Shuyong*, Chai Xiaoyan, Long Huali, LI Xiang, Dai Xiaoyan, Yin Yongxiang. Research on Ni Catalyst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Prepared by Atmospheric High Frequency Cold Plasma Jet: III. Effect of Reaction Conditions [C].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2010,Beijing;44. Chai Xiaoyan, Shang Shuyong*, Xu Yan, Long Huali, LI Xiang, Dai Xiaoyan, Yin Yongxiang., Research on Ni Catalyst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Prepared by Atmospheric High Frequency Cold Plasma Jet: II. Effect of Adding Method and Mg Content on Ni/γ-Al2O3 Catalyst [C].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Catalysis, 2010, Beijing;45. 柴晓燕,尚书勇*,刘改焕,陶旭梅,李祥,白玫瑰,戴晓雁,印永祥.常压高频冷等离子体炬制备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用Ni/γ-Al2O3催化剂的表征[J].催化学报,2010,31(3):353-359(SCI IF 2012 = );46. Shang Shuyong, Liu Gaihuan, Chai Xiaoyan, Tao Xumei, Li Xiang, Bai Meigui, Chu Wei, Dai Xiaoyan, Zhao Yanxi, Yin Yongxiang. Research on Ni/γ-Al2O3 Catalyst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Prepared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Plasma Jet [J]. Catalysis Today, 2009,148:268-274(SCI IF 2012 = );47. 龙华丽,尚书勇,印永祥,戴晓雁.冷等离子体在甲烷转化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9,36(10):86-87;48. Shuyong Shang, Gaihuan Liu, Xiaoyan Chai, Xumei Tao, Xiang Li, Wei Chu,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Application of Plasma in Catalyst Preparation for the CH4-CO2 Reforming [J].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2 Utilization (ICCDU-X), Tianjin, May 17-21, 2009. Oral Presentation;49. 尚书勇,柴晓燕,刘改焕,陶旭梅,白玫瑰,戴晓雁,印永祥.高性能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用催化剂研究:不同助剂的作用[C].第十二届全国青年催化会议,2009年10月,浙江,金华;50. 尚书勇,柴晓燕,刘改焕,陶旭梅,戴晓雁,印永祥.高性能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催化剂研究:不同催化剂载体的作用[C].2009博士生论坛,2009年10月,江苏,南京;51. Chai Xiaoyan, Shang Shuyong*, Tao Xumei, Li Xiang, Bai Meigui, Yin Yongxiang, Dai Xiaoyan. Regeneration of Ni Catalysts for Reforming CH4 [C]. The 5th Joint China/Japan Chemical Engineering Symposium (CJCES), 2009, Xi’an, China;52. Daihong Li, Xiang Li, Meigui Bai, Xumei Tao, Shuyong Shang, Xiaoyan Dai, Yongxiang Yin. CO2 Reforming of CH4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plasma: A High Conversion Abil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2009, 34(1): 308-313.(SCI 收录,IF 2012 = );53. Xiang Li, Daihong Li, Shuyong Shang, Xumei Tao,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A novel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plasma j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4-CO2 reforming [C].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2 Utilization (ICCDU-X), Tianjin, May 17-21, 2009;54. Xumei Tao, Meigui Bai, Xiang Li, Huali Long, Shuyong Shang,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The Application of Plasma in the CH4-CO2 Reforming——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C].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2 Utilization (ICCDU-X), Tianjin, May 17-21, 2009;55. Huali Long, Shuyong Shang, Xumei Tao,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CO2 reforming of CH4 by combination of cold plasma jet and Ni/γ-Al2O3 catalyst [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8, 33(20): 5510-5515(SCI IF 2012 = );56. Shuyong Shang, Gaihuan Liu, Yuliang Li, Wei Chu, Xiaoyan Dai, Yongxiang Yin.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plasma-treated Ni/γ-Al2O3 catalyst by atmospheric high frequency cold plasma jet [C].第五届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2008年10月,陕西,西安;57. 尚书勇,梅丽,龙华丽.《化工原理》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教学改革研究[C].第五届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2008年10月,陕西,西安;58. Min Xi, Yuliang Li, Shuyong Shang, Daihong Li, Yongxiang Yin, Xiaoyan Dai.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aramid fiber by air DBD plasma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with continuous on-line processing [J]. 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 2008, 202: 6029-6033(SCI IF2012 = );59. 黄飞,李军,尚书勇,黄传寿,阮勤,谢秩清.磷酸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绿色工艺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8,11,37-40(CSCD收录,北大中文核心);60. 代伟,陈琦,尚书勇,印永祥,戴晓雁.大气压反常辉光放电条件下甲烷裂解制C2烃和纯热裂解的比较[J].河南化工,2005,22(10):17-19;61. 尚书勇,梅丽,印永祥,戴晓雁.等离子体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5,22(5):25-29,中国科技核心;62. 尚书勇,梅丽,李兰英,尹猷钧,印永祥,戴晓雁.化学工业中的新技术——等离子体技术[J].河南化工,2005,6:18-22;63. 梅丽,杨平,尚书勇.一体式A/O反应器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实验研究[J].化工科技市场,2005,2:1-4;64. 尚书勇,印永祥,李娟,何方方,戴晓雁.等离子体共裂解天然气和煤制乙炔乙烯[J].化工学报,2004,55(8):1380-1383(EI收录,CSCD收录,北大中文核心);65. 尚书勇,梅丽,李兰英,印永祥,戴晓雁.等离子制备超细粉体氮化铝的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4,32(7):8-10(CSCD收录,北大中文核心);66. 尚书勇,梅丽,李兰英,印永祥,戴晓雁.直流电弧热等离子体法制备超细粉体氮化铝的研究[J].河南化工,2004,6:10-12;67. 尚书勇,梅丽,李兰英,印永祥,戴晓雁.纳米氮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2004,3:5-7(中文核心遴选);68. 李兰英,肖英,尚书勇,戴晓雁,印永祥.炭黑氧化改性的方法进展[J].橡胶工业,2004,51(11):698-701(北大中文核心);69. 尚书勇,梅丽,李兰英,印永祥,戴晓雁.等离子体技术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C].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南京,2004年10月;70. Yin Yongxiang, Dai Xiaoyan, Li Juan, Shang Shuyong. A Route to Suppress NOx of Exhaust by Partial Oxidation of Gasoline in Plasma Process [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lasma Science, 2003: 275-277(EI收录);71. 梅丽,杨平,尚书勇,肖鸿.膜生物反应器在制药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04,10:1-4;72. 梅丽,杨平,尚书勇.污水的生物处理——生物转盘法[J].当代化工,2004,33(5):282-285.

不同领域差别比较大,不能一概而论。3-4比较好了,至少是主流期刊吧。生物方向不太了解。

我觉的最有可能的是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俗称滚地雷,就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这是一个真实的物理现象,绝非科幻小说或卡通片集的能量炮。这种现象早于1838年便有文献记载,科学家已研究逾160年,有关的报告多达数千份,也有二千多份科学论文出版,但是我们对此现象仍未有合理的解释,可是说它可以穿越任何物体是不可信的。 球状闪电通常都在雷暴之下发生,它十分光亮,略呈圆球形,直径大约是20至50 cm。通常它只会维持数秒,但也有维持了1-2分钟的纪录。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气中独立而缓慢地移动。有少数目击者说它会随着金属物品走,例如电话线,但多数人都说它的路径不定。绝大部份目击者都说它是横向移动的。在它短短几秒的生命中,它的光度、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它曾在空地、封闭的房间内、甚至飞机仓内出现!有迹象显示,它跟云层与地面之间的闪电(即常见的普通闪电)有密切关系,有目击者说它会在普通闪电后形成或消失。球状闪电有可能激烈地爆发,也可能会安静地突然消失。在颜色方面,则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描述。 球状闪电具有破坏力。它既可以破坏玻璃窗,也能使墙壁的外层剥落。它也曾造成人和动物的伤亡,但由于资料不足,未能了解致死的真正原因。没有证据显示球状闪电会破坏树木,这与普通闪电略有不同。球状闪电几乎无法被破坏,有人曾用步枪射中过球状闪电,但是无效。 由于球状闪电出现的频率很低,科学家难以做系统的观测,至今也没有人拍摄得高质量的照片来作科学研究。理论方面,有人认为它是灼热的空气团或气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钠又或是铜。虽然这个理论可以解释球状闪电的部分特性,却不能说明为什么它可以在飞机仓内形成。此外还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如等离子体、离子、带电的尘埃、有外层电子壳的水……,但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完满地解释这个科学悬案。如果你有见过球状闪电或拍到它的照片,一定要把所有资料记录下来呀!那将会是十分宝贵的研究资料。 球状闪电之所以神秘,实在是因为它并不常见,它飘渺的行踪、多变的色彩和外形以及它刹时间巨大的破坏力都让人类着迷。所以,早在古希腊的年代,人们就开始留意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了。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预防球状闪电的办法是,在雷雨天气,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轻轻的避开它,千万不要去碰它。 科学家推测,球状闪电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球状闪电较为罕见,因而研究它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谜。球状闪电的一般性质 球状闪电至今仍是人们不能解释的奇怪自然现象。许多目击者认为,球状闪电的运动就像是有智慧的,好像它知道要去哪里,如果它进到一个房间,它通常是穿过门口或窗户再到走廊。当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 根据众多的目击材料,我们大概可以勾勒出球状闪电的基本轮廓。这种发光的球体大小在高尔夫球和足球之间,颜色有白、绿、黄、橙之分,其亮度可与100瓦灯泡相当。球状闪电持续时间一般在5~10秒左右,它会随气流的起伏在近地的空中自在飘飞,有时逆风而行,可穿门窗,进室内,甚至穿过炉子烟筒。有时会悬停,有时会无声消失,有时又会碰到障碍物爆炸发出巨响而消失。球状闪电运行速度缓慢,有时与人跑速度差不多,极少情况下它会发出轻微的唿哨声、嘁嘁声或咝咝声。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球状闪电几乎总是发生在雷暴天。球状闪电的特点大小 球状闪电直径从15~30厘米不等,但也有人见过直径1~2厘米和5~10米大小的。能以固定的频率改变其直径大小,可逐渐衰弱变小,爆炸可使其体积增加并使其终结。能靠分解或重组改变大小。形状 大部分报道为球形或卵形,还有扁长方形、立方体、圆环状、哑铃形、云雾形、圆柱形、子弹形、雪茄形、锥形、透镜形、盾形和螺旋形等。颜色 两种最常见的颜色是白色和橘黄色,其他较常见的是红、蓝、黄和绿色,银色和黑色很少见。有些球状闪电会变色。速度 可从静止到难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时2万多公里,但这种情况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度约为每秒5米,即每小时18公里。结构 似乎是某种等离子体或云雾状物质,有的球状闪电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根本没有明显的固定结构,有些球状闪电似乎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运动性 有时是静止的。大部分为直线运动,有些是在一静止位置旋转,有些是不停地转动,有些是按明显的复杂路径来运行的。寿命 球状闪电一般会持续几秒钟,如7~8秒钟,有些可长达1分钟以上。行为 有些会模仿周围的物体运动,有些直冲大地。有些球状闪电似乎在“调查”其他物体。大部分被引向金属性或磁性物体,会发生强烈碰撞,有时会造成很大损伤。闪电球会跳动、分解、重组、衰减、爆炸或同时发生这些变化。声音 极少情况会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声音。味道 目击者说有烧焦的或硫磺的味道。还说有时有烧焦油或氨水或臭氧的气味。混合性状温度:触到球状闪电的人都说它相当凉——即没有热的感觉。但它却可以煮开锅、熔电线和加热金属。亮度:球状闪电一般都像路灯一样亮。它们有时白天即可见到,但人们通常是夜间见到它们照亮了大地。发生:它们通常发生在雷暴之时,但极少也会发生在之前或之后。大多数的球状闪电都伴随着普通闪电——盘旋着待机而发,但有时它们也像普通闪电一样从云端直击大地。千奇百怪的目击记录上世纪40年代,在法国的小城镇里,有3个士兵在一棵菩提树下躲雨时被雷击毙了,但他们仍然站着,像没事一样。雷雨之后,行人跟他们说话,却不见回应,当行人去接触他们时,3具尸体顿时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 1956年夏的一个正午,在苏联某个集体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下滚落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牛棚里的12头牛炸死了11头,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 在美国的一个小城里曾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后经科学家的研究才明白,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没有损坏! 1981年1月的一天,苏联一架客机在黑海附近遭遇球状闪电。一个大火球闯入驾驶舱,发出爆炸声。几秒钟后又穿过密封的金属舱壁,出现在乘客的座舱里,戏剧性的表演一番后,发出不大的声音离开飞机。事后检查,机头机尾的金属壁各出现一个窟窿,内壁却完好无损。 在美国俄勒冈州,一个球状闪电来去如风,先在纱门上留下了一个篮球大的洞,然后直奔地下室,毫不留情的毁坏了一个旧轧干机;俄罗斯一位教师的经历更可怕,一个80厘米直径的球状闪电在他头上来回跳动不下20次,然后悄然消失了;此外,前苏联也有报道说,一个球状闪电飞进了一个盛水的大锅里,水立刻沸腾起来,球状闪电在锅里翻滚了10分钟才熄灭; 另有一次,一个足球大小的球状闪电沿街滚动、跳跃,接触到地面时,竟炸出了一些深半米、直径1米的坑,最后,随着一声轰响,火球钻进地下。 1999年3月16日下午,我国湖北省北部的枣阳市忽然间闪电频发,雷声惊天,当场造成9人死亡、20余人受伤的罕见灾害。据目击者称,雷击现场有一片红光,这正是球状闪电的特征。 有人怀疑,上个世纪发生在俄罗斯的通古斯大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球状闪电。探索球状闪电的本质到底什么是不可思议的球状闪电?多少年来,科学界都认为球状闪电是子虚乌有的现象,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承认它的真实性。 早在1955年,苏联物理学家便提出球状闪电是雷暴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效应所引起的。1991年,日本科学家报道了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干扰所产生的一系列类似球状闪电的现象,他们的人造等离子球也显示出球状闪电的一些特性,如它可沿与主气流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可穿越固体物质。 1998年,一位西班牙物理学家认为,所谓的神秘球状闪电其成因并不神秘,这一现象很可能是闪电产生过程中,磁场约束发光等离子体所形成。他建立了闪电磁场模型,认为关键是闪电过程中形成的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交织而成的磁力线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这一磁力线网有可能会呈现出球形,而发光等离子体会被这一网所“俘获”而形成球状闪电。这一火球效应会一直持续到等离子体开始冷却。研究人员指出,根据他们的预算,火球持续时间最多可达10至15秒。当等离子体冷却后,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等离子体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的磁场也将随之瓦解,最终火球不复存在。 按照这一理论,球状闪电绝大部分较冷,但在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则极高。研究人员指出,据此就可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火球并不发热而触到物体后往往容易着火。 2000年,两位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他们的新理论。当一般的枝状闪电击到土壤中,土壤中的矿物质会转换成纳米纯硅和硅化合物颗粒。这些尺寸不足十分之一微米的微型颗粒,会在闪电的能量作用下由土壤蒸发进入大气。这一过程,就像抽烟者从嘴中吐出烟圈。进入大气的含硅颗粒会首先连接成链,然后组成能随气流运动的球状细丝网。该球状细丝网中的颗粒具有很高活性,会在特定条件下缓慢燃烧,并释放出光和热而形成所谓球状闪电。 一些目击者曾报告说,他们看到的球状闪电能穿墙越窗,甚至能通过飞机的机身,这一理论对此也能解释。大多数房屋的门窗周围都有缝隙,而含硅颗粒组成的球状细丝网极具弹性,只要空气能过的地方细丝网也应能通行。也就是说,如果空气能穿过门窗,那么该细丝网也能“挤过”,并会随后重新恢复形状。 科学家以闪电样本的放电来试验土壤样本,结果确实产生了聚合的纳米粒子,这些离子的氧化速度与球状闪电一致。研究的新进展2002年1月15日英国皇家学会在其学术杂志《哲学学报》的专刊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球状闪电理论的文章。这些理论分别由物理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工程师提出。他们提出了3个解释球状闪电缘由的新理论。其主要内容分别是: 1.球状闪电是由含有水合离子的小水滴组成的,它通过离子反应来释放能量。在这个理论中,球状闪电是一个包含等离子体的电化学结构,这一结构是由温度、压力、电磁场和重力场的微妙平衡来维持的。 2.球状闪电是由聚合体细丝缠绕而成,通过表面放电来释放能量。在该理论中,灰尘中的自然微粒,像来源于纤维素、煤烟或硅土中的微粒都能形成细丝状结构,这些细丝聚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高度充电的球体,当它表面放电时,就发出了光和热。 3.球状闪电是由金属纳米粒子链构成,其能量释放是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氧化来进行的。在这个理论中,普通的闪电能引起像土壤或木材这样的物质释放金属蒸气,这种带电的金属蒸气浓缩成一个网状的金属纳米粒子球。 这些理论都有些说服力,特别是第三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球状闪电能够穿过墙壁和关着的窗子,似乎更有说服力。 但是,人们至今尚未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真正的球状闪电,虽然已模拟出了极微型又短命的球状闪电。事实上,所有的理论在球状闪电的复杂多变性面前都显得那么单薄。一个真正的球状闪电理论应说明所有的现象,包括没有雷暴的情况和球状闪电持续很长时间及球状闪电大如房屋的情形。而要说清这一切,需要更强大的理论。 有人认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应是接近冷聚反应领域,与等离子体现象相关的理论。更有人提出球状闪电和龙卷风一样都是等离子团的现象。还有人设想,最佳的理论可能是把电磁学、电学和等离子及纳米理论综合起来的想法。 总之,球状闪电不仅有趣,而且包含了很多秘密,一旦了解了它的本质,对我们人类的生活或许会有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们不仅能找到人体自焚和通古斯大爆炸的元凶,更能由此找到高效、清洁的新能源。球状闪电与人体自焚1966年12月5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波特城,一位煤气工人上午9时来到班特莱医生家查表。他以为老医生尚未起床,就径直走向地下室去查表。一进地下室发现地上有一堆灰烬。他抬头一看,看到灰烬上方的天花板有一个烧穿了的大窟窿。他大吃一惊,赶忙奔上去找那位老医生,却在卫生间看到烧穿窟窿的地板上,只剩下半条人腿,老人的身体已化为灰烬。 整个现场没有丝毫发生火灾的迹象。 有些科学家称这种现象为“人体自焚”,并给它下了个定义:所谓“人体自焚”,是指人体没有同外部火源接触,内部发生燃烧化为灰烬,而灰烬周围一切可燃物体保持原样的一种现象。 根据现有的200多案例,发生“自焚”的人男女比例大约相等;年龄从4个月到114岁都有;身体有胖有瘦,有的案例甚至发生在走路、开车、划船、跳舞的过程之中。 那么,“人体自焚”起于何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西方,有人认为是人体内有过量的脂肪引起的。这种解释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发生自焚的人有胖有瘦。有些人认为,人体自焚是由于某种天然的“电流体”造成体内可燃物质燃烧。所谓天然“电流体”究竟何所指?还有人认为是由于体内磷质过多,发生自燃,此说没有根据。更有趣的是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喝了过量的酒,酒精发生自燃的现象。此人还做了个可笑的试验:把酒精注射到一块新鲜的肉里,然而却不见发生“自焚”现象。 近年来,有人指出:“人体自焚”是自然界中的球状闪电引起的,所以不是自燃,而是他燃。持这种观点的人解释道:球状闪电像一个大火球,在空中飘飘忽忽,忽高忽低的移动,常使夜间行路的人大惊失色。球状闪电能穿过门、窗的缝隙、升堂入室、钻进人家,它有时发生爆炸,毁坏建筑物,造成人畜伤亡。它在行经的沿途,遇到任何障碍物时无坚不摧,却又不烧坏周围的可燃之物。通常,一个球状闪电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约相当于10公斤TNT炸药爆炸时放出的能量。而且当球状闪电消失后,一般会留下烧焦、硫磺或臭氧的气味。UFO与球状闪电由于球状闪电行为的诡秘奇特,有人提出大部分UFO可能就是球状闪电。其理由是:1.在颜色方面。球状闪电的颜色绚丽多彩,有白色、粉红色、桔红色、蓝色等。UFO也有类似的色彩。2.在声响方面。球状闪电在运动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吱声、噼啪声,最后静静地消失。UFO由于距离较远,多数听不到声音,但也有少数UFO飞行时会发出呼呼的声音或隆隆的响声。部分UFO还发出热量,这与球状闪电很一致。和球状闪电都能漂浮空中,行踪不定。 但是,持不同观点者则认为球状闪电多产生于雷雨的天气中,而多数UFO目击是发生在晴朗的天气里。况且,球状闪电在空中的运动似乎完全取决于气流,而UFO的运动似乎与气流并不一致。2、《球状闪电》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的一本以球状闪电为中心展开的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了一个历经球状闪电的男主角对其历尽艰辛的研究里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神秘而离奇的世界。危害及预防 球状闪电是一种危害较大的闪电。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民间则常称之为滚地雷。球状闪电的平均直径为25厘米,大多数在10~100厘米之间,小的只有厘米,最大的直径达数米。球状闪电偶尔也有环状或中心向外延伸的蓝色光晕,发出火花或射线。颜色常见的为橙红色或红色,当它以特别明亮并使人目眩的强光出现时,也可看到黄、蓝和绿色。其寿命只有1~5秒,最长的可达数分钟。 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也有沿着地表滚动并迅速旋转的;运动速度常为每秒1~2米。它可以穿过门窗,常见的是穿过烟囱后进入建筑物,它甚至可以在导线上滑动,有时还发出“嗡嗡”响声。多数火球无声消失,有的在消失时有爆炸声,可以造成破坏,甚至使建筑物倒塌,使人和家畜死亡。遇人遇物后即发生惊人的爆炸,产生刺鼻的气味,造成伤亡、火灾等事故。 预防球状闪电的办法是,在雷雨天气,紧闭门窗,避免穿堂风。如果遇到飘浮的“火球”,轻轻的避开它,千万不要去碰它。 科学家推测,球状闪电是一种气体的漩涡产生于闪电通路的急转弯处,是一团带有高电荷的气体混合物,主要由氧、氮、氢以及少量的氧化氢组成。通常发生在枝状闪电之后,似乎枝状闪电是产生球状闪电的必要条件。球状闪电较为罕见,因而研究它十分困难,至今仍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谜。

生物和医学类期刊影响因子算很高的,cell之类的可以到三四十。想物理、化学类到十几就算国际领先水平了。3-4也不算烂,但也不算好,一般学校里博士发3-4的文章就可以毕业了。

硅酸盐学报2019

我是武汉理工06级的老人了,今年刚离开俺们的母校,怀念啊~~~~~先综述一下,并反驳二楼同学的观点,俺们学校没有二本专业,是正规一本学校,211,不是985。据全国高校排名,大概是第40几名。1.要看和什么学校比了:你要是和湖北的武大华科比,那当然是不如他们的;但是和湖北的其他大学比,武汉理工还不错。我们这儿的不成文排名是武大华科第一梯队,理工和华师是第二梯队。武汉理工号称是湖北第三或第四。放眼全国的话,在理工类学校里排名也不错,当然不如北京理工了,人家是985,我们只是211。2.要看比较什么专业:我们学校的理工科专业不错,尤其是车辆、材料、航海这三个专业,专业排名比华科还高;管理学院排名也还可以,尤其是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文科类的比较烂,比如法律……但有个例外,余家头的思政教育不错,今年有保送北大的。3.学风:还可以,而且学校的孩子们挺朴实的,这一点很好。但是我觉得华科的学风更好,那里的孩子们很刻苦;我们学校比较有名的一点是“考研很猛”,这个名声居然传到全国各地了- -;我听北京一专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同学说的,保证消息来源可靠。这个也是有事实证明的,俺们学校每年都有考上清华北大研究生的。4.比较校园环境的话,要看在哪个校区:南湖虽然是新区,但是绿化真的是不怎么样,晒死我了;升升的小吃很多;鉴湖自习室太少;东院的绿化超好,绿树成荫啊~自习室也很多,不少华师的MM都过来蹭俺们的自习教室^^;西院比较老了,很多楼房外面都爬满了爬山虎,很好玩~~余家头从来没去过,惭愧~ 补充回答:俺们学校经济学院中,经济系挺一般的,不过里面的学生也有混得好的。金融实验班还可以,模式类似武大的数理金融班,又有点像金融工程,但质量肯定不如人家,人家好多高考620+的去那儿。因为俺们是理工学校嘛,金融实验班平时有很多课都和统计学系一起上的,对数学要求比较高,俺去旁听过几次他们的《随机过程》,老师的水平不错,学生学得也很认真。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招生惨淡得很,每年还要开宣讲会宣传一番,我怀疑他们硕士点是每年招不满的~但本科还行啦。最后,如果楼主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可以在大一学年末申请转专业。

混合配体Cd MOF的合成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 《硅酸盐学报》2019年04期3 杨代月;付晓飞;李峰;王晶晶;刘澜涛;孟团结;赵文献;;无机载体负载的手性亚膦酰胺配体的合成[A];河南省化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4 林...

经济学类的不是怎么行,首先整体学风不够好,再就是有影响力的成果很难出,因为毕竟是理工科院校嘛

天津城建大学属于二本院校。

硅酸盐学报审稿周期

1.化学与生物工程

是美国《化学文摘》、《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化学化工文摘》收录期刊。 《化学与生物工程》报道范围涉及化学化工与生物化学领域的发展动向及研...

主管主办:湖北省教育厅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湖北省化学研究院;湖北省化学工业研究设计院

2.化工设计通讯

《化工设计通讯》(双月刊)创刊于1975年,由湖南化学工业设计院主办。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化工主管部门、设计院、科研院(所)、化肥企业、化工企业、大专院校、图书馆及各信息部门。报道化工产品的...

3.当代化工

《当代化工》(月刊)创刊于1972年,由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化学化工学会主办。主要报道石油和化工的前沿科技论文,及时介绍石化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态势、它的办刊...

主管主办:沈阳市医药和化工行业联合会  中油抚顺石化公司;中感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沈阳市医药和化工行业联合会

难的。硅酸盐学报比较难中,要求高。但是审稿比较快,相对来说简单的是功能材料的投稿简单些。

全部都很慢,核心的速度可是与质量成正比。

想要快点,只有一个办法。

哪个见刊速度比较快?leimiao_hit(站内联系TA)硅酸盐学报,陶瓷学报等等中文期刊都很慢,英文的会快一些zhouhw(站内联系TA)adv letter,angewante,(站内联系TA)还有可以考虑APL, 速度很快,大都是一个审稿人jiamaolee(站内联系TA)人家问的应该是国内核心期刊,非国外的。中国陶瓷很快matsee(站内联系TA)核心期刊中,电子元件与材料是可以拿钱排队的,也就是说可以很快;压电与声光在囤积文章,很慢。无机材料学报和硅酸盐学报都比较快的,从投稿到出刊一般就几个月。其他杂志不是很了解,其他学校学报就更慢了,而且是为他本校学生混毕业用的,外人没有机会。另外就外文的都比较快。

硅酸盐学报投稿周期

楼主急着发表的话,建议楼主到投稿到《广东化工》,一般三天内就会回复作者,如果作者稿件急需处理,当天审阅完毕就可以回复作者发表时间,稿件可以加急处理。可到百度搜索 广东化工 第一个链接,选择在线投稿。也可以通过邮箱投稿:

中文化学化工核心期刊

化学类核心期刊: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分析化学

3.化学学报

4.化学通报

5.中国科学.B辑,化学 6.物理化学学报

7.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8.催化学报

9.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10.应用化学 11.高分子学报

12.有机化学

13.无机化学学报

14.分析实验室

15.色谱

16.冶金分析 17.分子催化

18.分析测试学报

19.化学物理学报

20.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1.化学试剂 22.结构化学

23.化学研究与应用

24.化学进展

化工核心期刊:

1.化工学报

2.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3.石油化工

4.硅酸盐学报 5.高分子学报

6.燃料化学学报

7.中国塑料

8.应用化学

9.无机材料学报

10.化学工程

11.工程塑料应用

2.化工进展

13.现代化工

14.膜科学与技术 15.精细化工

16.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7.功能高分子学报

18.功能材料 19.塑料工业

20.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1.合成纤维工业 22.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3.化学世界

24.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5.日用化学工业

26.精细石油化工

27.离子交换与吸附

28.塑料科技 29.合成橡胶工业

30.橡胶工业

3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32.合成树脂及塑料 33.化工新型材料

34.新型炭材料

35.涂料工业

36.硅酸盐通报

37.塑料 3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39.煤炭转化

40.无机盐工业

41.过程工程学报

哪个见刊速度比较快?leimiao_hit(站内联系TA)硅酸盐学报,陶瓷学报等等中文期刊都很慢,英文的会快一些zhouhw(站内联系TA)adv letter,angewante,(站内联系TA)还有可以考虑APL, 速度很快,大都是一个审稿人jiamaolee(站内联系TA)人家问的应该是国内核心期刊,非国外的。中国陶瓷很快matsee(站内联系TA)核心期刊中,电子元件与材料是可以拿钱排队的,也就是说可以很快;压电与声光在囤积文章,很慢。无机材料学报和硅酸盐学报都比较快的,从投稿到出刊一般就几个月。其他杂志不是很了解,其他学校学报就更慢了,而且是为他本校学生混毕业用的,外人没有机会。另外就外文的都比较快。

核心以下级别的期刊,应该中的难度都不大吧!主要就是挑个版面费便宜的就行。核心就比较难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