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建筑结构职称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05:32:12

建筑结构职称论文范文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1997年的57个发展到2010年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约2250人达到2010年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 经验 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 教育 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 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 措施 。 结语 综上,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 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 教育,为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 ,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 总结 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 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5]刘仿军,国平,喻湘华,曾小平,周爱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摘要: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针对工程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是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 文章 主要对检测的概念和一般方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 1材料工程的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其任务是:一方面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测和测量,另一方面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者运动对象,保证这些环节都处于最佳状况,以便能够全程掌控反映这种最佳状况的各种数据。因此,相关技术和测试人员就需要随时对这些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性检查或定量测量。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工程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实践表明,制备新型材料的需要有严格的生产工艺,同时要提高某种材料原有性能,也会对加工工艺有较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展,需要在求出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经处理后送人控制装置,然后再实施自动控制。 2测量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①测量误差概述。被测对象某参数的量值之真实大小(真值)xo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用数学办法估算出大小。同时也掌握测量误差出现的规律,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方面: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不合理,定义的不严密,以及结果表达式不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得到反映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统称方法误差;测量设备方面: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及附件不准确都可能引起误差;环境方面:在测量中,由于实际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各不相同,可能会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方面:在测量时由于人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感觉器官、情绪变化、工作责任心、操作经验、心理的固有习惯等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引起相应的认为误差。 3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要想很好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科学的测量原理的指导下,通过优良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从实际的测量工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测量方法、校正手段以及数据处理这些环节,来提高准确度具有更有效更积极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产生误差的规律,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从测量方法的调整着手,完成测量的校正,或者在实验数据的指导下,找出应修正的量值大小。其次,因为缓变误差有不平稳、随机过程的特点,当前要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往往是通过不断校正,且校正周期尽量短一些的办法来解决。再次,坏值是指带有粗差的测量数据,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剔除,因此,掌握发现坏值的方法至关重要。最后,随机误差,针对随机误差,我们一般是通过掌握统计规律来减小误差量,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将主要分析利用统计规律估算随机误差、减小和剔除粗差的方法。 随机误差的估算 尽管通过正确有效的处理测量仪表的间隙和摩擦以及外界噪声干扰,可很好的减小产生随机误差的影响,然而,从随机误差的特点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众多微小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在测量时需要利用其出现的统计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出的测量结果,尽量把估算出的随机误差的范围缩小。在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上,测量人员必须有要对多数随机误差产生的独立因素有所理解。而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正好符合正态分布,那对一个不变的量作n次测量,其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P(δ)为: P()=·e- 粗大误差的减小和剔除准则 含粗差的测量值是与事实不符的坏值,在实际的测量中必须要在主观上避免出现,也就是要避免测量的操作者出错,防止外界的各种重大干扰,同时要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如果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应该马上剔除。在测量中判别坏值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 所谓的物理判别是指测量人员一旦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读错、记录错、操作错等错误现象,或者发现不符合测量条件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应该随时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取值。统计判别是在完成自动检测中待测量后,再通过统计办法来处理所取得的测量数据。如果是在无系差的测量情况下,产生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出现大误差的次数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出剔除准则,常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用的有3σ。 4检测的一般方法 ①电测量和非电量电测量。由于电测量的参数差别很大,很难直接检出和测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非电量电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把待测的非电参数转换成电参数,接着测出此电量,最后再按原转换的规律逆向找出待测非电量。传感器是指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敏感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够直接感受,或者响应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如果这个量已是电量,那就会被称为转换元件。 ②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指为了检测,主动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通过得到的反馈情况实现检测,这种检测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检测瓷瓶是否破裂,就敲击一下,提高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动检测会干扰对象的状态。而相对主动检测而言,被动检测不需要向对象施加能量。 ③接触检测和非接触检测。所谓的接触检测,就是让检测仪器和对象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检测的方式必然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干扰,甚至能够对测定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有高腐蚀、高辐射等情况时,对象是不便或不能直接接触被测对象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采用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对对象的原来状态造成破坏,不过也会因为非接触,而造成侵入外界干扰的情况。 ④偏差法、平衡法和微差法、替代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测量过程的被测量和单位量对比操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能够在原有仪表的作用下,提高测量准确度。偏差法是常规的测量方法。被测量的大小是由模拟的显示仪表指针偏转来反映的,其与家用电压表测电压相似,操作简单且快速,仪表的等级对准确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像天平称重那样,平衡法是通过不断地调节已知标准量的大小,使之与被测量平衡。如果指零仪表示零时,则表明此时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标准量大小就是被测量的大小。电位差计和平衡电桥均都是在此原理之下完成的。测量的高准确度,主要决定于示零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到位。微差法与平衡法很相似,不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微小差值,不用把标准量调整到和被测量完全相等,可以用偏差法测出此差值,被测量大小就是此微差值和标准量之和,其准确度比直接用偏差法更高。替代法也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石块替代大象,使船只吃水深度达到原承载大象时的深度,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即为大象体重。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直接称重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在检测中常常会被采用,比如辐射测温等。 5结语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测试的种类,还是测试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测试人员只有对各种类型的测试技术有所了解,并结合工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2. 测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3. 工程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4. 电气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5.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这个就是要看你发的是什么级别的期刊,还有就是要发的是什么等级的,按单位的规定去发就可以了。

呀... 呀...又是京华论文网站管理系统啊 好有缘啊 ...呵呵 你们网站宣传做的还挺到位的嘛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史中,建筑工作是一项既古老又新兴的活动,建筑的产生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下面是我整理的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论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技术》 摘要:本文详细论叙了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技术在各施工环节中的应用,强调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为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提供了技术性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施工安全 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效益是建筑行业中的四个重要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只注重进度、质量和效益,尤其是效益为主要目标,往往忽略了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导致近年来各种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防护与文明施工,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日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要任务。 一 安全防护方案 (1)施工安全与防火。针对施工现场火源,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使用天然气、煤气时,要防止爆炸;使用焦炭炉、煤炉或天然气、煤气时,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煤所中毒。电源开关,控制箱等设施要加锁,并设专人负责管理,防止漏电触电。(2)雨季施工的安全防护。根据施工现场地势做好现场的排水工作,基坑周边地面上修档水埂确保水流畅通,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禁止大雨期间浇捣砼,雨季要随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砼配合比。雨季施工砌块不宜浇水,雨天不能进行室外装修。所有机械棚要搭设严密,防止漏雨,机电设备采取防雨防淹 措施 ,安全接地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3) 木工 机械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工程中关于安装平稳、固定、场地条件要满足锯刨料安全操作要求。圆盘锯有防护罩、分料器,传动部位有罩、盖防护。平刨刨口有防护装置,且灵敏可靠。木工机械禁止安装到顺开关。(4)混凝土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平稳、固定、场地条件满足安全操作要求。离合器、制动器、钢丝绳、上料斗安全挂钩良好。进入滚筒清凿,必须切断电源,外面有专人监护。(5)物料提升机安全防护。物料提升机轿厢内、外均应安装紧急开关。物料提升机轿厢与楼层间应安装双相通讯系统。 二 安全防护措施的具体落实 通过结合建筑工程中关于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以及施工中的临边防护处理等环节,提出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策略: (1)模板安装安全防护。 模板的支设应严格按照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模板及其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而且牢固可靠,严防倾覆。上下层的楼盖模板的支柱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底层支模地面应夯实平整,立柱下面垫通长垫板.冬季不能在冻土或潮湿地面上支柱。模板在垂直运输过程中,应确保运输安全,防止模板倾斜、坠掉现象发生。模板的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霉烂、翘曲的模板严禁使用。安装模板时,模板系统必须与脚手架脱开;模板系统未形成稳定结构前不得上人踩踏或承重。 (2)模板拆除安全防护。 任何部位模板的拆除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按工艺程序进行。高处、特殊结构模板的拆除,应有专人指挥和切实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在下面标出工作区,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模板拆除前,作业人员要事先检查所用的工具是否完好牢固。作业人员在拆除模板过程中,如发现已灌注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除, 报告 施工员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拆除。拆除模板一般应采用长撬杠,严禁作业人员站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或在同一垂直面上拆除模板。已拆除的模板应及时运走或妥善堆放,模板拆除后其临时堆放处距离楼层边缘不小于1M,且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楼层边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处,严禁堆放任何拆下的物件。模板拆除间隙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突然掉落、倒塌等以外伤人。拆除基础模板时,先检查基槽土壁情况,发现有松动等不安全因素时,应在采取防范措施后方可作业。拆除高度在3M以上的模板时,应搭设脚手架平台,并设防护栏杆。 (3)钢筋制作安全防护。 钢筋加工机械应保证安全装置齐全有效。钢筋加工场应由专人看管,各种加工机械在作业人员下班后拉闸断电,非钢筋加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钢筋加工场地。起吊钢筋时,下方禁止站人;多人抬运长的钢筋或钢筋骨架及网片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前后照应,协调一致,防止抬运中冲撞或触及电气设备。不准多人抬着钢筋在墙足行车。在高空绑扎钢筋时,应搭设脚手架和马道,临边处还应挂安全网。钢筋焊接时还应注意放火及强光伤人。绑扎钢筋时,操作扎钩的扭力要适度,一般紧绕铁丝拧转两圈半即可。扎紧后的铁丝尖头应朝下方或内向,以防刺伤人。人工弯曲钢筋时,起弯用力要慢、稳,不要过猛,防止板脱和人员 摔跤 ,并尽量避免在高空板弯粗钢筋。绑扎钢筋应先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状态进行检查,查看跳板、模板支撑是否牢固可靠。在高处作业时,不允许让在模板或墙上操作。 (4)混凝土现浇作业安全防护。 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混凝土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振捣设备安全可靠,一防发生触电事故。在拌制混凝土时,为减少水泥粉土飞散,保证搅拌质量,宜选用滚筒式搅拌机.少量混凝土可以采用人工拌合,但要注意避免铁锹伤人。在使用外加剂时,必须注意其适用与禁用范围、限量及掺配工艺,否则有可能导致质量事故或造成人体伤害。对此,应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规范,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浇筑混凝土时,操作平台上铺板要密实防滑,操作平台和吊栏四周必须满挂拴安全网,平台护身栏杆高度不得低于。操作平台应保持整洁,残留的混凝土,拆下的模板和其他材料工具应加强清理。 三 结语 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为使安全防护施工措施真正得到落实,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广泛宣传并且落实掌握安全防护施工技术,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施工的重视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118~119. [2] 周相友.浅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9):31~33. [3] 林以涛.谈安全管理在施工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36):11~15.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论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地下室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本文将从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角度出发,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建筑施工技术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舒适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地下室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建筑使用空间与维护建筑物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建筑地下室的角度出发,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针对建筑地下室施工 方法 的研究 建筑地下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两项内容:一是在建筑工程的土方开挖方面,其中包括的内容:第一是要要选用容量为履带式的反铲挖掘机对建筑基坑进行开挖;第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基坑边坡,这需要根据建筑基槽的土质、开挖深度以及现场地质条件进行考量,在开挖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修正检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基坑边坡的坡度不发生改变;第三是在土方的开挖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基坑坑底无水与井点降水,当基坑坑底出现涌水现象的时候,要及时地采取技术措施进行整改;第四是在建筑基坑的护坡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在坡顶设置排水沟,以防止 雨水 冲刷护坡的坡面,同时要采取堆沙包压面的方式保护护坡;二是在建筑工程检验基槽与打桩头方面,其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是桩头要进入承台1米的距离;第二是要打除桩头混凝土上的浮浆,用专用铲铲除已经松动的石子;第三是在建筑工程的基坑中,用混凝土浇筑地板之前,需要清洗桩顶。 二针对建筑地下室底板的施工技术的研究 建筑地下室底板的施工技术包括以下四项内容:首先是针对地下室基层的处理技术,建筑地下室的底板要放在较为密实的土层上,如若底板没有落在土层上,就需要按照7:3的比例配置而成的砂石料进行回填。其次是针对地下室钢筋的施工技术。地下室底板迎水面上的钢筋要保持55厘米厚,同时要用与底板上混凝土相同比例的水泥砂浆垫作为支撑底板的钢筋。在地下室预埋铁的下面要设置止水环。要采取铁马凳来架设地下室底板的钢筋,但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将铁马凳撤出。三是针对地下室浇筑混凝土搅拌的施工技术。第一是要按照建筑物设计要求选择原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配置混凝土;第二是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严把搅拌时间与搅拌速度关,同时要严格检验外加剂的质量;第三是在混凝土搅拌完成的时候,要在其初凝之前浇筑完毕,一旦出现离析问题,就需要加入适量的水泥浆进行复搅拌;第四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12个小时之后,进行浇水养护,根据季节的变化制定合适的养护时间计划。 三针对建筑地下室顶板、柱、墙以及梁的施工技术的研究 建筑地下室顶板、柱、墙以及梁的施工技术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第一是建筑地下室墙身的防水施工技术:首先要做好墙身防水材料的准备工作,水泥要选择普硅水泥,砂石主要是直径为毫米的粗砂,水泥砂浆的水灰比为,素灰水灰比的比值为;其次是要做好地下室基层的处理工作,比方说,当混凝土的基层表面出现100个棱角的时候,要用水泥砂浆与素灰将其分层次的找回,当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蜂窝形的孔洞的时候,要清除已经松散的石子,用水泥砂浆与素灰将其找平;三是对于地下室中一些特殊位置的施工,在地下室阴阳角的地方需要抹阳角,其中阳角的直径为10毫米,阴角的直径为55毫米;四是对于地下室墙身的防水设施的养护,当地下室的表面出现冷凝水的时候,不需要浇水进行养护,当地下室出现风干现象的时候,需要浇水进行养护,时间需要两个星期,当地下室被阳光照射时,需要运用湿草帘或者薄膜进行覆盖。 第二是建筑地下室中墙模板的施工技术。墙模板要选择18×1230×2450毫米的防水性能好的胶合板。墙模板的大小要根据地下室剪力墙的高度与长度进行裁剪制作。同时要采用止水环撑头的方法防止墙模板的变形,其中止水环的间距是纵向与横向均为800毫米。对于墙模板中的穿墙管道的设计要采取预埋的方式,同时要对预埋件进行防水处理。对于地下室剪力墙的墙模板的接缝的地方,可以用泡沫或者涨棉进行填充。 第三是建筑地下室中钢筋的施工技术:首先是在地下室剪力墙的双层钢筋要用短钢筋头焊接在撑信钢筋的内测,在点焊的过程中,不允许钢筋头露出网片的外侧;其次是建筑地下室墙壁上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是S8,与底板混凝土的抗渗等级相同;三是地下室钢筋要绑扎牢固,预防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由于振动或者碰撞导致钢筋的错位,产生漏筋现象;四是地下室剪力墙的保护层要使用S8抗渗等级的水泥砂浆或者细石混凝土垫块,禁止使用短钢筋头作为保护层的垫块。 第四是建筑地下室回填的施工技术:首先是建筑地下室的回填要在地下室工程完成之后进行,尽量减少因为温差与干缩而导致起裂的可能;二是在回填之前,要根据地下室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回填方案,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其中回填方法大多使用人工回填的方法;三是在回填的过程中,要从地下室基坑的最底层开始,从基坑的一端慢慢向另一端自下而上地回填,人工夯实的面积为200毫米/每次,机器夯实的面积是300毫米/每次;四是在地下室基坑深浅相连接的地方,首先选择回填深处,当浅槽与深槽平衡时,就要开始分层的夯实;五是对于地下室的管道与墙基回填,首先要选择在两侧用细土回填,尽量避免管道与墙基中心线发生变化。 四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地下室的空间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对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地下室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覃荣.探讨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J].建筑知识,2010(1)。 [2] 吴燕峰.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建设,2011(7)。 [3] 刘杰.探讨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J].建筑知识,2010(2)。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技术性、质量等方面。要合理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不仅要促进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细化管理,还要积极贯彻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而为人们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实施保障。 一、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技术、现场施工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在执行期间,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调控,以保证在建筑施工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分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降低施工中的影响问题,促进施工的安全运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企业的运行效率,还能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实施质量。在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要实现专业的技术使用,并构建合理的 实施方案 ,利用合理的解决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各个程序之间规范运行,还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 施工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一直是影响施工技术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存在关联。所以,建筑企业应重视对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工作,并促进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在实际施工工作中,很多施工企业为了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选择一些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人员,甚至选择一些没有 经验 的施工人员,所以说,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施工人员根本不能保证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1]。 (二)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中,根本没有体现出完善性。制度的建设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但在当前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些制定的制度还体现着较大的松散问题,从而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有利实施。如: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性,在较大程度上都制约了建筑工程的有效实施。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施工单位只考虑自身效益的提升,一些施工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也不够熟练,与下阶层人员的沟通不到位等,都引起了施工方式的不规范执行[2]。 (三)建筑材料质量差 建筑施工中的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主要部分,施工材料的质量与工程实施的质量存在较大关系。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单位为了在工程实施期间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常常使用价格低、质量低,也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材料,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质量,降低了人们财产的安全性。而且,在对相关施工材料进行采购期间,也没有对其严格监督、检查,导致在施工中出现严重的偷工减料等现象,从而出现了质量差的工程建设。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主要根据相关原则对其有效提高,一般表现在:第一,促进建筑工程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使相关人员的技能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第二,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倡导的相关原则,在保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下,促进施工中各个环节、各个工作的科学性、安全性。第三,要提高施工材料的质量,在能够保证施工技术质量前提下,不仅要降低施工成本,还要提升建筑工程的生产效率。所以说,应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合理控制,并在以下几方面积极优化[3]。 (一)聘请技术水平高的施工人员 根据建筑工程在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需要,对施工人员的不同技能与水平进行合理选择。在考核期间,可以严格按照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其考核,以保证能够聘请到技术、能力都比较合适的人员,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出现施工人员滥用技术的情况。而且,还有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考核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工程中的建设人员能够达到较高的施工水平以及形成成熟的建设程度。其次,可以针对施工人员的实际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赏罚制度,并对一些表现优秀的人员、技术水平高的人员予以奖励,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4]。 (二)加强施工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要促进工程实施的规范性,建筑企业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与优化,这样才能在总体上提高工程施工技术质量。建筑工程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期间,要对多种因素进行有效实施。如:实现施工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为了保证技术人员在施工中的安全性,可以利用相关的惩罚制度对其制约,以促进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实施。 在整个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在其中发挥较大作用,是控制施工质量的核心部分。因为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施工的质量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身信誉。在这种建设形势下,企业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安全培训工作,根据合理的技术规范以及安全责任,保证建筑工程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能符合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从而促进施工管理制度的积极建设[5]。 (三)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 要提高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要对施工中要消耗的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例如:在对混凝土使用期间,如果使用过多的砂石或者水泥,就要严格把握材料使用的数量,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而且,还要对使用材料的用量与存货量合理控制,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促进施工作业的独立控制。如果期间遇到一些特殊状况,促进相互运输,能够在较大部分上提升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如果对施工中的一些大型项目,为了保证材料施工中的使用质量,还可以对其进行划分,并按照各个小细节进行控制。在材料使用期间,还要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及预算制度,保证在采购期间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所以说,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期间,只有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并充分促进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结 :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在其中占有较大地位。施工单位中的相关人员要根据建设的管理制度、施工中的材料管理等相关因素进行强化,以保证对施工中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进度。 猜你喜欢: 1.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2.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参考 3. 建筑工程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中级职称论文模版 5.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建筑结构期刊论文范文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GOOLE搜索引擎里面有

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 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和,而美国则分别为和,英国和 ;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 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 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 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 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 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3、完善技术标准体系与管理体制,发挥学会、协会在技术标准编制、修订和管理中的作用;逐步淡化技术规范条文的强制性质;鼓励编制地方性规范(标准)和企业标准,适应不同地区在环境地质和经济、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并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4、合理设置土建结构设计的安全水准,必须考虑工程失效的风险后果、社会的财富与资源供给、乃至公众的意向等多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土建结构工程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建议主管部门组织论证。桥梁等交通土建结构的风险后果较大,且由于车流、车载、车速的快速发展,在设计荷载标准值和承载力安全度的设置水准上似乎应比一般的建筑结构有更高的安全贮备。在建筑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上,建议进一步收集不同意见,包括商品房消费者的意向。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在建筑物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上是否需要区别对待也值得探讨。 5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采用可靠度设计方法的经验及问题值得总结。可靠度方法用于不同类型结构的先决条件和难度不一,不必强求一律。建议有关部门在推广可靠度方法于各类设计规范时,广泛征集各种看法,实事求是,稳慎对待,不宜急于求成。

建筑电气职称论文范文

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史中,建筑工作是一项既古老又新兴的活动,建筑的产生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下面是我整理的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论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技术》 摘要:本文详细论叙了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技术在各施工环节中的应用,强调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为促进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提供了技术性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防护;施工安全 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效益是建筑行业中的四个重要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只注重进度、质量和效益,尤其是效益为主要目标,往往忽略了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导致近年来各种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建筑施工安全防护与文明施工,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日渐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要任务。 一 安全防护方案 (1)施工安全与防火。针对施工现场火源,要加强管理;尤其是对于使用天然气、煤气时,要防止爆炸;使用焦炭炉、煤炉或天然气、煤气时,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煤所中毒。电源开关,控制箱等设施要加锁,并设专人负责管理,防止漏电触电。(2)雨季施工的安全防护。根据施工现场地势做好现场的排水工作,基坑周边地面上修档水埂确保水流畅通,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禁止大雨期间浇捣砼,雨季要随时测定砂石含水率,及时调整砼配合比。雨季施工砌块不宜浇水,雨天不能进行室外装修。所有机械棚要搭设严密,防止漏雨,机电设备采取防雨防淹 措施 ,安全接地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3) 木工 机械安全防护措施。对于工程中关于安装平稳、固定、场地条件要满足锯刨料安全操作要求。圆盘锯有防护罩、分料器,传动部位有罩、盖防护。平刨刨口有防护装置,且灵敏可靠。木工机械禁止安装到顺开关。(4)混凝土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平稳、固定、场地条件满足安全操作要求。离合器、制动器、钢丝绳、上料斗安全挂钩良好。进入滚筒清凿,必须切断电源,外面有专人监护。(5)物料提升机安全防护。物料提升机轿厢内、外均应安装紧急开关。物料提升机轿厢与楼层间应安装双相通讯系统。 二 安全防护措施的具体落实 通过结合建筑工程中关于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以及施工中的临边防护处理等环节,提出具体的安全防护措施策略: (1)模板安装安全防护。 模板的支设应严格按照工序进行,模板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模板及其支撑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而且牢固可靠,严防倾覆。上下层的楼盖模板的支柱应在同一垂直线上。底层支模地面应夯实平整,立柱下面垫通长垫板.冬季不能在冻土或潮湿地面上支柱。模板在垂直运输过程中,应确保运输安全,防止模板倾斜、坠掉现象发生。模板的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对于霉烂、翘曲的模板严禁使用。安装模板时,模板系统必须与脚手架脱开;模板系统未形成稳定结构前不得上人踩踏或承重。 (2)模板拆除安全防护。 任何部位模板的拆除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按工艺程序进行。高处、特殊结构模板的拆除,应有专人指挥和切实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在下面标出工作区,严禁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模板拆除前,作业人员要事先检查所用的工具是否完好牢固。作业人员在拆除模板过程中,如发现已灌注混凝土有影响结构安全的质量问题时,应暂停拆除, 报告 施工员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拆除。拆除模板一般应采用长撬杠,严禁作业人员站在正在拆除的模板上或在同一垂直面上拆除模板。已拆除的模板应及时运走或妥善堆放,模板拆除后其临时堆放处距离楼层边缘不小于1M,且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M,楼层边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处,严禁堆放任何拆下的物件。模板拆除间隙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突然掉落、倒塌等以外伤人。拆除基础模板时,先检查基槽土壁情况,发现有松动等不安全因素时,应在采取防范措施后方可作业。拆除高度在3M以上的模板时,应搭设脚手架平台,并设防护栏杆。 (3)钢筋制作安全防护。 钢筋加工机械应保证安全装置齐全有效。钢筋加工场应由专人看管,各种加工机械在作业人员下班后拉闸断电,非钢筋加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钢筋加工场地。起吊钢筋时,下方禁止站人;多人抬运长的钢筋或钢筋骨架及网片时,要注意周围环境,前后照应,协调一致,防止抬运中冲撞或触及电气设备。不准多人抬着钢筋在墙足行车。在高空绑扎钢筋时,应搭设脚手架和马道,临边处还应挂安全网。钢筋焊接时还应注意放火及强光伤人。绑扎钢筋时,操作扎钩的扭力要适度,一般紧绕铁丝拧转两圈半即可。扎紧后的铁丝尖头应朝下方或内向,以防刺伤人。人工弯曲钢筋时,起弯用力要慢、稳,不要过猛,防止板脱和人员 摔跤 ,并尽量避免在高空板弯粗钢筋。绑扎钢筋应先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状态进行检查,查看跳板、模板支撑是否牢固可靠。在高处作业时,不允许让在模板或墙上操作。 (4)混凝土现浇作业安全防护。 施工人员应严格遵守混凝土作业安全操作规程,振捣设备安全可靠,一防发生触电事故。在拌制混凝土时,为减少水泥粉土飞散,保证搅拌质量,宜选用滚筒式搅拌机.少量混凝土可以采用人工拌合,但要注意避免铁锹伤人。在使用外加剂时,必须注意其适用与禁用范围、限量及掺配工艺,否则有可能导致质量事故或造成人体伤害。对此,应严格遵循施工技术规范,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浇筑混凝土时,操作平台上铺板要密实防滑,操作平台和吊栏四周必须满挂拴安全网,平台护身栏杆高度不得低于。操作平台应保持整洁,残留的混凝土,拆下的模板和其他材料工具应加强清理。 三 结语 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为使安全防护施工措施真正得到落实,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广泛宣传并且落实掌握安全防护施工技术,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逐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对安全施工的重视和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1):118~119. [2] 周相友.浅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9):31~33. [3] 林以涛.谈安全管理在施工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8(36):11~15.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论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逐渐发展起来。地下室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自身的特点,对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本文将从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角度出发,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建筑施工技术的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舒适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地下室作为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建筑使用空间与维护建筑物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建筑地下室的角度出发,对其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针对建筑地下室施工 方法 的研究 建筑地下室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两项内容:一是在建筑工程的土方开挖方面,其中包括的内容:第一是要要选用容量为履带式的反铲挖掘机对建筑基坑进行开挖;第二是要选择合适的基坑边坡,这需要根据建筑基槽的土质、开挖深度以及现场地质条件进行考量,在开挖的过程中要随时进行修正检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基坑边坡的坡度不发生改变;第三是在土方的开挖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基坑坑底无水与井点降水,当基坑坑底出现涌水现象的时候,要及时地采取技术措施进行整改;第四是在建筑基坑的护坡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在坡顶设置排水沟,以防止 雨水 冲刷护坡的坡面,同时要采取堆沙包压面的方式保护护坡;二是在建筑工程检验基槽与打桩头方面,其施工方法包括:第一是桩头要进入承台1米的距离;第二是要打除桩头混凝土上的浮浆,用专用铲铲除已经松动的石子;第三是在建筑工程的基坑中,用混凝土浇筑地板之前,需要清洗桩顶。 二针对建筑地下室底板的施工技术的研究 建筑地下室底板的施工技术包括以下四项内容:首先是针对地下室基层的处理技术,建筑地下室的底板要放在较为密实的土层上,如若底板没有落在土层上,就需要按照7:3的比例配置而成的砂石料进行回填。其次是针对地下室钢筋的施工技术。地下室底板迎水面上的钢筋要保持55厘米厚,同时要用与底板上混凝土相同比例的水泥砂浆垫作为支撑底板的钢筋。在地下室预埋铁的下面要设置止水环。要采取铁马凳来架设地下室底板的钢筋,但在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将铁马凳撤出。三是针对地下室浇筑混凝土搅拌的施工技术。第一是要按照建筑物设计要求选择原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配置混凝土;第二是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要严把搅拌时间与搅拌速度关,同时要严格检验外加剂的质量;第三是在混凝土搅拌完成的时候,要在其初凝之前浇筑完毕,一旦出现离析问题,就需要加入适量的水泥浆进行复搅拌;第四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成12个小时之后,进行浇水养护,根据季节的变化制定合适的养护时间计划。 三针对建筑地下室顶板、柱、墙以及梁的施工技术的研究 建筑地下室顶板、柱、墙以及梁的施工技术包括以下四项内容:第一是建筑地下室墙身的防水施工技术:首先要做好墙身防水材料的准备工作,水泥要选择普硅水泥,砂石主要是直径为毫米的粗砂,水泥砂浆的水灰比为,素灰水灰比的比值为;其次是要做好地下室基层的处理工作,比方说,当混凝土的基层表面出现100个棱角的时候,要用水泥砂浆与素灰将其分层次的找回,当混凝土的表面出现蜂窝形的孔洞的时候,要清除已经松散的石子,用水泥砂浆与素灰将其找平;三是对于地下室中一些特殊位置的施工,在地下室阴阳角的地方需要抹阳角,其中阳角的直径为10毫米,阴角的直径为55毫米;四是对于地下室墙身的防水设施的养护,当地下室的表面出现冷凝水的时候,不需要浇水进行养护,当地下室出现风干现象的时候,需要浇水进行养护,时间需要两个星期,当地下室被阳光照射时,需要运用湿草帘或者薄膜进行覆盖。 第二是建筑地下室中墙模板的施工技术。墙模板要选择18×1230×2450毫米的防水性能好的胶合板。墙模板的大小要根据地下室剪力墙的高度与长度进行裁剪制作。同时要采用止水环撑头的方法防止墙模板的变形,其中止水环的间距是纵向与横向均为800毫米。对于墙模板中的穿墙管道的设计要采取预埋的方式,同时要对预埋件进行防水处理。对于地下室剪力墙的墙模板的接缝的地方,可以用泡沫或者涨棉进行填充。 第三是建筑地下室中钢筋的施工技术:首先是在地下室剪力墙的双层钢筋要用短钢筋头焊接在撑信钢筋的内测,在点焊的过程中,不允许钢筋头露出网片的外侧;其次是建筑地下室墙壁上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是S8,与底板混凝土的抗渗等级相同;三是地下室钢筋要绑扎牢固,预防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由于振动或者碰撞导致钢筋的错位,产生漏筋现象;四是地下室剪力墙的保护层要使用S8抗渗等级的水泥砂浆或者细石混凝土垫块,禁止使用短钢筋头作为保护层的垫块。 第四是建筑地下室回填的施工技术:首先是建筑地下室的回填要在地下室工程完成之后进行,尽量减少因为温差与干缩而导致起裂的可能;二是在回填之前,要根据地下室施工场地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制定合理的回填方案,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其中回填方法大多使用人工回填的方法;三是在回填的过程中,要从地下室基坑的最底层开始,从基坑的一端慢慢向另一端自下而上地回填,人工夯实的面积为200毫米/每次,机器夯实的面积是300毫米/每次;四是在地下室基坑深浅相连接的地方,首先选择回填深处,当浅槽与深槽平衡时,就要开始分层的夯实;五是对于地下室的管道与墙基回填,首先要选择在两侧用细土回填,尽量避免管道与墙基中心线发生变化。 四结语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地下室的空间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这对建筑地下室施工技术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地下室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覃荣.探讨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J].建筑知识,2010(1)。 [2] 吴燕峰.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建设,2011(7)。 [3] 刘杰.探讨建筑工程地下室施工技术[J].建筑知识,2010(2)。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工作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技术性、质量等方面。要合理对施工技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不仅要促进施工人员技术水平的细化管理,还要积极贯彻工程中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而为人们的财产安全、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实施保障。 一、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是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技术、现场施工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在执行期间,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其调控,以保证在建筑施工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分之间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降低施工中的影响问题,促进施工的安全运行,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企业的运行效率,还能以最低的经济成本提高建筑工程的实施质量。在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中,要实现专业的技术使用,并构建合理的 实施方案 ,利用合理的解决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各个程序之间规范运行,还能提高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低 施工人员的自身技术水平一直是影响施工技术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建筑施工的技术水平存在关联。所以,建筑企业应重视对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考核工作,并促进施工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但在实际施工工作中,很多施工企业为了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选择一些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人员,甚至选择一些没有 经验 的施工人员,所以说,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施工人员根本不能保证施工技术质量的有效控制[1]。 (二)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在建筑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中,根本没有体现出完善性。制度的建设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但在当前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些制定的制度还体现着较大的松散问题,从而降低了整个工程的有利实施。如: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性,在较大程度上都制约了建筑工程的有效实施。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施工单位只考虑自身效益的提升,一些施工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也不够熟练,与下阶层人员的沟通不到位等,都引起了施工方式的不规范执行[2]。 (三)建筑材料质量差 建筑施工中的材料是整个建筑工程中的主要部分,施工材料的质量与工程实施的质量存在较大关系。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单位为了在工程实施期间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常常使用价格低、质量低,也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施工材料,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质量,降低了人们财产的安全性。而且,在对相关施工材料进行采购期间,也没有对其严格监督、检查,导致在施工中出现严重的偷工减料等现象,从而出现了质量差的工程建设。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主要根据相关原则对其有效提高,一般表现在:第一,促进建筑工程中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使相关人员的技能与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第二,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据科学发展观倡导的相关原则,在保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下,促进施工中各个环节、各个工作的科学性、安全性。第三,要提高施工材料的质量,在能够保证施工技术质量前提下,不仅要降低施工成本,还要提升建筑工程的生产效率。所以说,应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质量管理合理控制,并在以下几方面积极优化[3]。 (一)聘请技术水平高的施工人员 根据建筑工程在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不同需要,对施工人员的不同技能与水平进行合理选择。在考核期间,可以严格按照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其考核,以保证能够聘请到技术、能力都比较合适的人员,同时,还要严格禁止出现施工人员滥用技术的情况。而且,还有对建筑工程中的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技能考核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工作,使工程中的建设人员能够达到较高的施工水平以及形成成熟的建设程度。其次,可以针对施工人员的实际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赏罚制度,并对一些表现优秀的人员、技术水平高的人员予以奖励,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4]。 (二)加强施工管理制度 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中,要促进工程实施的规范性,建筑企业可以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改善与优化,这样才能在总体上提高工程施工技术质量。建筑工程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对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期间,要对多种因素进行有效实施。如:实现施工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发展,为了保证技术人员在施工中的安全性,可以利用相关的惩罚制度对其制约,以促进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实施。 在整个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在其中发挥较大作用,是控制施工质量的核心部分。因为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施工的质量建设,从而提高企业的自身信誉。在这种建设形势下,企业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安全培训工作,根据合理的技术规范以及安全责任,保证建筑工程中的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能符合工程建设的质量标准,从而促进施工管理制度的积极建设[5]。 (三)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 要提高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质量,要对施工中要消耗的建筑材料质量进行控制。例如:在对混凝土使用期间,如果使用过多的砂石或者水泥,就要严格把握材料使用的数量,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而且,还要对使用材料的用量与存货量合理控制,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促进施工作业的独立控制。如果期间遇到一些特殊状况,促进相互运输,能够在较大部分上提升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如果对施工中的一些大型项目,为了保证材料施工中的使用质量,还可以对其进行划分,并按照各个小细节进行控制。在材料使用期间,还要利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以及预算制度,保证在采购期间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所以说,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期间,只有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并充分促进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结 : 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在其中占有较大地位。施工单位中的相关人员要根据建设的管理制度、施工中的材料管理等相关因素进行强化,以保证对施工中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进度。 猜你喜欢: 1.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2.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参考 3. 建筑工程专业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中级职称论文模版 5.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1997年的57个发展到2010年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约2250人达到2010年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 经验 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 教育 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 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 措施 。 结语 综上,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 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 教育,为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 ,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 总结 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 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5]刘仿军,国平,喻湘华,曾小平,周爱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摘要: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针对工程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是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 文章 主要对检测的概念和一般方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 1材料工程的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其任务是:一方面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测和测量,另一方面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者运动对象,保证这些环节都处于最佳状况,以便能够全程掌控反映这种最佳状况的各种数据。因此,相关技术和测试人员就需要随时对这些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性检查或定量测量。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工程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实践表明,制备新型材料的需要有严格的生产工艺,同时要提高某种材料原有性能,也会对加工工艺有较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展,需要在求出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经处理后送人控制装置,然后再实施自动控制。 2测量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①测量误差概述。被测对象某参数的量值之真实大小(真值)xo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用数学办法估算出大小。同时也掌握测量误差出现的规律,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方面: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不合理,定义的不严密,以及结果表达式不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得到反映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统称方法误差;测量设备方面: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及附件不准确都可能引起误差;环境方面:在测量中,由于实际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各不相同,可能会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方面:在测量时由于人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感觉器官、情绪变化、工作责任心、操作经验、心理的固有习惯等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引起相应的认为误差。 3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要想很好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科学的测量原理的指导下,通过优良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从实际的测量工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测量方法、校正手段以及数据处理这些环节,来提高准确度具有更有效更积极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产生误差的规律,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从测量方法的调整着手,完成测量的校正,或者在实验数据的指导下,找出应修正的量值大小。其次,因为缓变误差有不平稳、随机过程的特点,当前要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往往是通过不断校正,且校正周期尽量短一些的办法来解决。再次,坏值是指带有粗差的测量数据,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剔除,因此,掌握发现坏值的方法至关重要。最后,随机误差,针对随机误差,我们一般是通过掌握统计规律来减小误差量,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将主要分析利用统计规律估算随机误差、减小和剔除粗差的方法。 随机误差的估算 尽管通过正确有效的处理测量仪表的间隙和摩擦以及外界噪声干扰,可很好的减小产生随机误差的影响,然而,从随机误差的特点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众多微小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在测量时需要利用其出现的统计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出的测量结果,尽量把估算出的随机误差的范围缩小。在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上,测量人员必须有要对多数随机误差产生的独立因素有所理解。而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正好符合正态分布,那对一个不变的量作n次测量,其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P(δ)为: P()=·e- 粗大误差的减小和剔除准则 含粗差的测量值是与事实不符的坏值,在实际的测量中必须要在主观上避免出现,也就是要避免测量的操作者出错,防止外界的各种重大干扰,同时要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如果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应该马上剔除。在测量中判别坏值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 所谓的物理判别是指测量人员一旦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读错、记录错、操作错等错误现象,或者发现不符合测量条件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应该随时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取值。统计判别是在完成自动检测中待测量后,再通过统计办法来处理所取得的测量数据。如果是在无系差的测量情况下,产生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出现大误差的次数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出剔除准则,常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用的有3σ。 4检测的一般方法 ①电测量和非电量电测量。由于电测量的参数差别很大,很难直接检出和测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非电量电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把待测的非电参数转换成电参数,接着测出此电量,最后再按原转换的规律逆向找出待测非电量。传感器是指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敏感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够直接感受,或者响应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如果这个量已是电量,那就会被称为转换元件。 ②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指为了检测,主动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通过得到的反馈情况实现检测,这种检测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检测瓷瓶是否破裂,就敲击一下,提高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动检测会干扰对象的状态。而相对主动检测而言,被动检测不需要向对象施加能量。 ③接触检测和非接触检测。所谓的接触检测,就是让检测仪器和对象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检测的方式必然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干扰,甚至能够对测定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有高腐蚀、高辐射等情况时,对象是不便或不能直接接触被测对象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采用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对对象的原来状态造成破坏,不过也会因为非接触,而造成侵入外界干扰的情况。 ④偏差法、平衡法和微差法、替代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测量过程的被测量和单位量对比操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能够在原有仪表的作用下,提高测量准确度。偏差法是常规的测量方法。被测量的大小是由模拟的显示仪表指针偏转来反映的,其与家用电压表测电压相似,操作简单且快速,仪表的等级对准确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像天平称重那样,平衡法是通过不断地调节已知标准量的大小,使之与被测量平衡。如果指零仪表示零时,则表明此时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标准量大小就是被测量的大小。电位差计和平衡电桥均都是在此原理之下完成的。测量的高准确度,主要决定于示零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到位。微差法与平衡法很相似,不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微小差值,不用把标准量调整到和被测量完全相等,可以用偏差法测出此差值,被测量大小就是此微差值和标准量之和,其准确度比直接用偏差法更高。替代法也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石块替代大象,使船只吃水深度达到原承载大象时的深度,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即为大象体重。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直接称重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在检测中常常会被采用,比如辐射测温等。 5结语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测试的种类,还是测试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测试人员只有对各种类型的测试技术有所了解,并结合工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2. 测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3. 工程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4. 电气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5.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建筑机电职称论文范文

你先去网上多找下这类的论文呀~好好学习参考下~看下(机械工程与技术)呗~好好学习参考

初中,些什么论文,你学的知识一部分后来要完全被推翻,写了也没有用,应该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了大学再说。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篇二 浅析机械加工精度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机械加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并根据其机械加工的特点,分析3机械和2误差操作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完善其机械加工精神。 关键词:机械;加工;精度 1 概述 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 作业准确程度说的是部件被作业后真实的长宽高等数据和计算中给出的具体数值之间是否相互合理。这两者之间的具体差距被叫做加工误差。文章主要从这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从而了解机械加工的作业方法及其原理。 原始误差 因为加工的各种模具与部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统称工艺系统。这些因素都是非确定因素,主要包括几何误差和动误差两种。 探究作业准确度的手法 逐个元素剖析与整体剖析。 2 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 加工原理误差 作业原理不准确性说的是运用了相似的作业行动或者是差不多的作业刀具实施作业而导致的不准确性。 机床的几何误差 机床制造不准确、组装不准确和在实际运用中有损坏,都和作业的准确程度密不可分。这中间说的是主轴实施作业、导轨直线作业与传动链作业的不严密。 主轴回转误差。它指主轴每一个时间段的作业弧度、力度都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它具体被分为以下几种:端面圆跳动、径向圆跳动、角度摆动。使得主轴作业存在不精确的具体元素主要在于主轴的不精确、轴承的不精确、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还有就是和轴承相互作业的部件不精确和作业过程中因各种元素导致的变形。主轴作业准确度勘测方法:千分表勘测法与传感器勘测法、增强主轴作业精度的方法有:增强主轴零件的制造,减小部件空隙,运用稳固尖顶支撑。 导轨误差。械器导轨在现实运用中是一个缺一不可的部位,它的制造与组装的准确度都与械器的作业精度有关。它的不准确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会让作业在水平、垂直、作业行进的方向都存在着误差。 传动链。传动链作业的不精确说的是里面关联传动链两头作业的部件相互作业时所产生的误差。普通是把传动链首尾转角的不严密来做考量。降低传动链作业不精确性的手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小传动链;减小传动链组装的角度;增强传动链首尾相互连接的制造准确度;在传动链中依照具体的比例增加的基础考量每个传动组件的比例;使用校正装置。 刀具误差 不管哪一种刀具在作业的时候,难以避免的会出现破损,这就会致使作业成果的大小与形态发生细微变化。准确抉择刀具原料,有效地确定刀具具体参数与作业量,确切的保护与维护刀具,适时的运用冷冻液等,都可以在最可能的程度上降低刀具实际上的破损。如果觉得需要还应运用填补方法对刀具磨损的部位实施填补。 装夹和夹具误差 部件组装在夹具上实施械器作业的时候,这个作业程序中导致作业准确程度受损的元素具体有:定位不准确、夹紧程度不准确、对刀不准确、夹具在械器上组装和作业程序中的不准确。 3 工艺体系的作业不准确 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基础理念。器械作业工艺体系在切削力、传动力、惯性力、动力、夹紧力这些外力之下,必定会产生一定变化,从而使其削刃和工件间的位置产生了变化。 工件刚度。工艺体系中要是工件硬度跟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例很低的话,在外力的压力下,部件因为硬度不够而导致的变化对作业准确性作用非常大,这中间的具体变化能够根据相关的物理公式来计算。 刀具硬度。作业小孔径或深孔,刀杆硬度不好,刀杆承受外力形变导致作业准确度不好。这个具体的形变也可以根据相关的物理公式计算。 机床硬度。机床部件计算并没有合理的计算方式。现在还是依赖试验来断定。机床零件形变和承压不成线,加载弧度与卸载弧度不一样。这两个弧度之间的面积便是加载与卸载作业中消耗的力,它具体损耗在摩擦力的作用与接触作用之下。实施多次卸载作业,这两个角度最后很可能合在一起,这种形变在这个过程中消失。跟机床零件硬度息息相关的元素:连接的面触碰形变的作用,硬度不强的部件,部件间的空隙与磨差力的作用。 工艺系统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由于工艺系统刚度变化引起的误差。由于切削力变化引起的误差。由于夹紧变形引起的误差。其它作用力的影响 减少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措施。提高接触刚度,提高工件刚度,提高机床部件的刚度,合理装夹工件以减少夹紧变形。 工艺系统的受热变形 基本概念。引起工艺系统受热变形的有系统内部热源(切削热和摩擦热) 和外部热源。切削热是由切削过程中切削层金属的弹性、塑性变形及刀具与工件、切削间的摩擦所产生的,它由工件、刀具、夹具、机床、切屑、切削热及周围介质传出。摩擦热主要是机床和液压系统中的运动部分产生的外部热源主要是环境温度辩护和热辐射的影响。 减少和控制热变形的主要途径。减少热源的发热。用热补偿方法减少热变形。采用合理的机床部件结构减少热变形,采用对称结构,合理选择机床部件的装配基准。加速达到工艺系统的热平衡状态,控制环境温度。 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误差 残余应力是指外部载荷去除后。仍残存在工件内部的应力。产生残余应力的原因:毛坯制造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冷校直带来的残余应力,切削加工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减少或消除残余应力的措施:合理设计零件结构,对工件进行热处理和时效处理,合理安排工艺过程。 调整误差 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当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达到工艺要求而又不考虑动态因素时,调整误差的影响,对加工精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测量误差 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4 提高和保证加工精度的途径 直接减少误差 直接减少误差法在生产中应用广泛,是在查明产生加工误差的主要因素之后,设法对其进行消除或减少的方法。 误差补偿法 误差补偿法,就是认为的造成一种新的原始误差,去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从而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均分原始误差法 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此法过程为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 误差转移法 误差转移法实质上是将工艺系统的几何误差受力变形和热变形等,转移到不影响加工精度的方向去。 参考文献 [1]郑修本.机械制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吴玉华.金属切削加工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3]汪尧.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04. [4]张亮峰.机械加工工艺基础与实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看了“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两篇”的人还看: 1. 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2. 高级机械工程师职称论文 3. 机械工程师论文范文 4. 职称论文范文 5. 机电工程师职称论文(2)

建筑装饰职称论文范例

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西方各国的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筑形式,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形成了和古典建筑不同的建筑风格。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西方建筑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西方建筑与文明

【摘 要】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也叫屋大维说,我得到的是砖头的罗马,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罗马。罗马的万神庙便是为他而建。“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欧洲人说。

【关键词】罗马帝国;古希腊;文明;建筑;三柱式

“古希腊是欧洲 文化 的摇篮,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在其他许多领域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他们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我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可见此地的文化如何如何,在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哲学,艺术的造诣。

古希腊的文明,由克里特岛到迈锡尼到雅典,大约公元前两千纪中叶,特里特岛上的国家统治了爱琴世界。数百年,从事手工业,航海业,以及海盗活动。最大的城市是克诺索斯城,号称“众城之城”,统治者是处事领袖又是祭祀。他们的建筑类型有住宅,宫殿,别墅,旅社,公共浴室和作坊,没有神庙。宫殿常以60*30米的院子为中心,有许多采光通风的小天井,屋子依地势而建,房子一层到四层不等,内部内部复杂,古希腊人叫他迷宫。

房子室内外多以柱子分隔,房间也以柱子分隔。柱子是古希腊的一大成就。

在古希腊的建筑,罗马的建筑及至今欧洲的建筑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便是广场,也可以说是剧场。在克诺索斯西北方向有一个主的露天剧场,后面的观众席逐渐升高,大约可容纳几百人,这里最早的露天剧场建造。

公元前1500年左右,克里特被灭,外敌可能是迈锡尼,迈锡尼成为爱琴世界最强大统治者。在希腊的巴尔干半岛,迈锡尼设防严密,非常险固,用巨石垒墙。从迈锡尼狮子门可见,迈锡尼的建筑大异于克里特,一个豪放一个纤秀华丽,一个有极强的防御性,一个毫不设防。

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曾经戛然而止。

公元前8世纪,巴尔干半岛,小亚西亚西岸,爱情海岛屿建立很多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国家统治经济关系密切,但从求统一,总称古代希腊。

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欧洲建筑的开拓者之一,建筑物与建筑群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艺术 经验 。深深影响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马克思评论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是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高不可及的范本。”

公元前500~前499,波斯帝国入侵,破坏了实行民主制度的小亚西亚的希腊。希腊城邦团结起来,奋勇抗敌打败了侵略者,一场保卫自由民主的战争,雅典起到重要作用,使雅典成为了各城邦的盟主。人民与财富纷纷涌来。雅典政治,文化,经济高涨。这时候圣地建筑群与神庙建筑成熟,建造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雅典卫城,神庙艺术的最高代表――帕提农神庙。

双层围廊列柱式,紧致的山花,收分的株式,运用了视角矫正技术。

公元前431~前404暴发伯罗奇尼墩战争。以贵族专制体斯巴达为首的城邦,打败了以自由民主制的雅典为首的城邦。战后,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公元前338,马其顿王统一了希腊,随后亚历山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古希腊最有名的便是三柱式。多立克也叫男人柱,爱奥尼克也叫女人柱,还有一种科林斯也称少女柱。当时人们对柱子的宽度,高度,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所产生了美学有很大研究。古希腊另一种成就是神庙。结合株式,雅典卫城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成就的表现。

罗马是意大利的一个小乡村。通过战争吞并壮大,他吸收了周围小国家的文化来丰富自己。波斯的,埃及的,古希腊的。他吸收继承了希腊的神庙,柱式,也使得建筑进一步发展。

罗马发现了混泥土火山灰,创造了拱券,结构,单?,筒拱,十字交叉拱,拥有了分段浇筑技术。在空间方面,人体尺度,静态封密,无导向性,在希腊三柱式后创造了罗马五柱式。

塔斯干柱,多力克柱,爱奥尼柱,克斯霖柱,复合柱。

建筑的发展,建筑学的著作应运而生,奥古斯都以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现在,某些话语还在用。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学城市规划的书籍,坚固实用,美观,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体系。

在罗马,由于四处征战,有无尽的奴隶,罗马水利很发达,建立了输水道,还用常流水冲去公厕的秽物。罗马公民成为摄政者供养的支持者。所以罗马的公共建筑非常发达,鼎盛时期罗马有三十万无业游民,他们压榨着奴隶的劳动。

执政官建立浴场,广场,角斗场。广场来供公民休闲,演讲。在罗马城有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浴场,罗马人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穿上浴袍去浴场,晚上回家睡觉。最有名的卡拉卡拉大浴场,里面有商店,图书馆,音乐厅,运动场,还提供日光浴,人们在里面讲买卖,看演出,浴场文化到了后来是淫荡不堪,性病大行其道。

如果问罗马怎么灭亡的,一个在浴场泡没的名族。在罗马浴场,由于水中有铝,导致罗马人很多不能生育,早死。

浴场中有冷水厅,盐水厅,日光浴,可见当时罗马建筑的发达。罗马另一个有名的是斗兽场,四层建筑。一层是多立克柱,二层是爱奥尼柱,三层式科林斯柱,四层是石墙。每层有80个拱券,还有地下一层,所以还能处理流水系统,人流系统,而且当时社会要保证阶层之间不起冲突,安全性,建筑结合水的安全,等等问题,可见当时建筑的成就之高。

罗马帝国第一任皇帝,奥古斯都也叫屋大维说,我得到的是砖头的罗马,我留下的是大理石的罗马。罗马的万神庙便是为他而建。“光荣归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欧洲人说。

公元395年,古罗马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在意大利及西部是西罗马,首都罗马。意大利以东是东罗马,后来的拜占庭帝国。

公元479年西罗马灭亡,西欧混乱一团,形成封建制而整个欧洲笼罩在教会之下。后来东罗马因为东方阿拉伯教的兴盛与罗马的东正教教义不和,出现了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长达200年,后十字军攻打东罗马,东罗马于1453年被土耳其灭。

拜占庭在建筑商创造了帆拱,也就是我们所见到的穹顶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它影响了俄罗斯,亚美尼亚,保加利亚。

中世纪由西罗马灭亡开始到十四~十五世纪。

西欧在一片荒芜中形成封建制,人民深深的苦难,使宣传禁欲主义,博爱的____发展起来,后来统治了西方一千年。由早期在郊外出现修道院到在城市中心出现城市教堂,教堂变得高耸来显得人的渺小,产生一种敬畏心理――哥特建筑。

欧洲出现的教堂多在那时建造,直刺天际。

教会的腐朽,压迫人性,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人性。再加上,东罗马灭亡,学士们带着古希腊的文明逃到意大利,使意大利首先出现了文艺复兴,那时人文主义学者皮科在《论人的尊严》中假借上帝对亚当说“我给了你自由,不受任何限制,你可以为你自己决定你的天性……”当然文艺复兴也离不开美蒂奇家族对艺术的赞助。

文艺复兴出现的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出现了肋拱,由出生于工匠的伯鲁乃列斯基建造。他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塑家,画家,工艺家,学者。

文艺复兴是个伟大的时代,出现了新三杰,但丁,皮特拉克,薄伽丘,和后三杰,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

这些杰出人士他们在绘画,建筑,雕塑都是有名望的人士,尤其是米开朗基罗,教会也赞美他的建筑。

文艺复兴,迎来了建筑的大发展。

谈东西方建筑装饰中的植物

论文 关键词: 建筑装饰卷草纹比较 文化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中的卷草纹谈起,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出的不同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使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东西方装饰文化。

建筑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潜在的精神象征意义博大精深,我们从建筑装饰的形式中选取植物纹样——卷草纹作为切入点,以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编辑。

植物纹样在世界各国的建筑装饰中大量存在,其中卷草纹是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卷草纹的首次出现,对装饰 艺术 史有着极大的意义。东西方的卷草纹装饰,彼此具有内在的 联系。对于卷草纹究竟属于何 种植 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从形式和构成 规律 方面看它们非常相似,都以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无论东方的忍冬纹还是西方的莨苕纹,都以线条的生动构成有机纹样,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

一、古代 中国 和埃及的卷草纹饰

中国的卷草纹样出现于公元300年前后,在宫殿、庙宇等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中国卷草纹最初称为忍冬草纹样,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多少带有宗教的含义。任何宗教性质的符号,只要具有艺术的潜能,都能随着时间而成为主要的或纯粹装饰性的母题。当一个母题因为与宗教意义有关而被频繁地在各种领域中特别是建筑上运用时,就会产生定式。忍冬纹以及与之同源的莲花纹样一起,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 发展 ,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石雕、壁画等装饰中。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具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 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灭亡后,三国鼎立,数年战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渴望摆脱现实进入美好的精神境界,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开窟造像,敦煌莫高窟便始于此时。这种风格对卷草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具有自由、随意、唯美的特点。忍冬纹的特征为三瓣叶或四瓣叶图形,以富有变化的 组织形式构成有节奏的图案,其中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同构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卷草纹不断变化,这种最初的宗教装饰符号,其原始的含义逐渐被淡化,到唐代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唐代建筑装饰风格华丽富贵,卷草纹样与葡萄、莲花、石榴、牡丹、宝相花以及祥禽瑞兽等纹样相融合,创造出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植物装饰形象,以其流畅舒展的风格用于建筑的石雕、木雕、藻井、门饰、壁画等方面。

古埃及人最先创造了纪念性建筑,他们用极其耐久的石头建造神庙和陵墓。古埃及艺术是最先把植物的形象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装饰形式的,有两种植物与埃及文化紧密相连,即莲花和纸莎草。古埃及的卷草纹样以莲花、棕榈、纸莎草为主题构成藤蔓,花和花蕾点缀在卷曲的茎叶之间,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纹饰被认为是卷草装饰的基础。莲花和纸莎草生长于尼罗河岸边,莲花象征美好,纸莎草可用于书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在埃及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常用于建筑柱头、柱身、壁画、门楣等装饰。埃及建筑装饰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东方文化中将宗教与 政治 结合起来的强有力代表,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装饰,更是为了表达民族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思想。

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卷草纹饰

富于韵律、节奏鲜明的植物卷草纹,在希腊建筑装饰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虽然其渊源来自古代东方,但在希腊人这里被赋予了形式美。古希腊罗马的卷草图案,多用于柱子的装饰。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沿岸、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岛五大部分,经历了荷马时期、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等不同 历史 阶段,古希腊文明及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西方的卷草纹主要以莨苕叶和葡萄纹为基础,组成弯曲的藤蔓,用于建筑装饰。莨苕最初是生长在地中海沿岸的一种低矮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西方,“莨苕树”以其生命力特别旺盛,象征重生、复活而被崇拜和敬仰。古希腊罗马的神殿建筑多采用莨苕叶造型进行装饰,科林斯式柱头便以莨苕叶造型 雕刻 而成,象征神殿永存万世,如雅典利斯克拉底纪念碑的科林斯柱头装饰,以及厄瑞克忒翁神庙的柱饰、门楣、门框等建筑装饰,都是以莨苕叶为基础,以柔美流畅的卷草造型进行装饰。莨苕叶纹饰后来发展为罗马卷草纹,这种形象奇异、卷曲而充满生命力地向周围伸展的叶子,影响了阿拉伯藤蔓的形成(阿拉伯藤蔓演化为阿拉伯寺院的装饰花纹,具有生机盎然的气势和无限扩张的活力)。古希腊罗马建筑装饰中,葡萄卷草纹也很常见,以横向延伸的茎为基础,两侧安排葡萄和葡萄叶。葡萄卷草纹是由波斯传向西方的,因其象征丰收、多产和幸福而被人们所喜爱,在西方与莨苕卷草纹一样,逐渐成为主导型的植物装饰纹样,大量使用于建筑装饰。

东西方不同的 文化背景,使 建筑装饰具有不同的特点,基于人类精神情感的某些共性,不同文化又产生种种奇妙的 联系与融合。卷草纹作为不同文化形态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涵盖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及 发展 演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进行分析比较,能够使我们从 社会、 历史 、 政治 、 经济 、 心理等更广泛的角度认识建筑装饰文化。

参考 文献 :

① (日)城 一夫:《东西方纹样比较》,孙基亮译, 中国 纺织出版社,北京,2002。

②(奥)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刘景联、李薇蔓译,湖南 科学 技术出版社,长沙, 2000。

③赵子夫、唐利:《外国古典家具文化 艺术 》,辽宁 美术出版社,沈阳, 2001。

试谈西方宗教建筑及其文化

建筑是有灵魂的,精神依附于物质之上。当今很多的建筑忽略了建筑和其思想与精神的关系,研究建筑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西方宗教建筑角度探讨建筑所体现的文化,诠释建筑和精神的完美结合。

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希腊的文明渗透着人本主义精神,即神是最完美的人的体现。

“ 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它所有的风景都嵌入……和谐的框架里……每个地方都要求在它美丽的环境里有自己的神。”古希腊人崇拜神灵,他们认为每个城邦,每个自然现象都受一位神灵支配。希腊人祀奉各神灵并为之大力兴建神庙,为神灵提供栖息圣地,因而大大小小的神庙遍布古希腊各地。帕特农神庙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腊国宝”之称,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帕特农神庙之名出于雅典娜的别号“ Parth enon ”转写,意为“处女”,是古希腊文明重要见证之一。希腊人神同位,正如意大利思想家维柯所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古希腊民族对人的重视,把人置放在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主张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和征服。帕提农神庙充分体现了古希腊文化的人本精神:把建筑本身看作是人向自然进军, 从而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一种手段与 方法 ,坐落于郊野,高耸壁立而又傲然独有。

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帕特农神庙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利克柱式庙宇, 代表着古希腊多利克柱式的最高成就, 而且也是全球公认的多力克柱式的代表。它集中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 融汇古希腊多利克柱式和爱奥尼亚柱式风格,多利克柱式给人一种刚毅雄伟、坚强有力的男性气质, 而爱奥尼亚柱式给人一种轻松活波、自由秀丽的女性气质。这种外围多利亚柱式,内殿爱奥尼亚柱式的形制,内柔外坚,反映出对人的美,对人的气质和品格的理解和尊重,以人为本,尊崇人体为最美的人本主义精神。

神殿的尺寸其整体结构每个角落接近希腊人喜爱的“黄金分割比”,如:台基的宽比长,柱子的底径比柱中线距,正面水平檐口的高比正面的宽……基本都是4:9,从而使它的构图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通过探索,凭借智慧,他们发现了人体结构中的黄金比例,带有数学的神圣美。帕提农神庙在结构上合乎人体美的比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崇拜,由对人体美的赞叹、对和谐的追求引申出对人性美的企羡和推崇的人本精神。

帕提农神庙无论从选址、 形制还是结构都体现了古希腊人独特的建筑理念: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万物之本,人是万物之尊,正是这种雄峙天外的意志、气势和精神,使建筑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固体,它用独特的建筑语言给人启迪,即希腊民族以人为本的精神灵魂。希腊人创造了这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希腊人乃至整个人类创造新的世界和新的精神。

罗马万神庙前一部分是门廊,即由两排科林斯式的柱子支撑着一个半三角形额墙的门廊,后面则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神庙。万神庙作为奉祭众神的圣殿,由于希腊人信奉的多神教,那里每种神都有它自己的神庙,如雅典娜神庙,宙斯神庙等等。罗马的宗教信仰基本上也承袭了希腊移风,但在伊特鲁里亚的建筑影响下,罗马人把诸神集中起来供奉,即在一所神庙内,可以设几个圣殿。此处,古希腊神庙四周以柱廊相环绕,它显得亮畅些,故建筑平面是呈矩形状;而罗马万神庙,因供神的圣殿较多,可呈圆环形,但空间必须宏大,于是在伊特鲁里亚的拱劵结构的基础上,创造了这种从外观上看,比较封闭的拱顶结构。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行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万神庙的结构简洁,形体单纯,其主体建筑是圆形的,顶上覆盖着一个直径为米的大弯顶,顶端高度也是米。这样简单明确的几何关系使万神庙单一的空间显得完整统一。

建筑史家说罗马万神庙“把古希腊的回廊移进了室内”的结果,这是罗马神庙建筑中的典型的帝国风格。万神庙主体建筑的美学风格可以概括为简单而庄严崇高,神秘而宏伟富丽,圆洞的设计把神像和天联系起来,这种神秘感是东西方宗教都在追求的。

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自己最高艺术成就的艺术风格,对于中世纪来说,哥特式教堂无疑是最杰出的代表。后人称誉为中世纪的奇葩。

“哥特式”(Gothic)一词最初源于哥特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为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才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然而到12世纪以后,哥特式艺术作为一种熔铸了浓厚的____神秘主义意韵的新颖形式,成为风靡欧洲、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它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哥特式的建筑中. 现今在西方仍然屹立着的许多气势宏伟的大教堂,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哥特式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够取代先前的罗马式建筑风格,最终是根源于宗教的需要。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法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世界建筑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它以“高、直、尖”的挺拔之势和轻盈之感为主要特征。精神的力量通过教堂表达,教堂是一所人与上帝对话的场所,所以它的高昂是将人的灵魂引入到高高在上的天国。在礼拜仪式方面,它保留了基本的十字形平面设计;在结构方面,它不再需要厚重的石材,却可以建造更高更多样化的拱顶。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这样一来,墙壁所空出来的空间就可以用雕塑、绘画和玻璃 彩绘 来 教育 教徒。

工匠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 故事 ,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同时教堂玻璃工匠们利用玻璃来描绘精神的象征符号:柔和的光线透过高高的侧窗洒落进来,暗淡的教堂中,光线集中在圣坛部分,这样可以将信徒的思想朝天空的方向引升。教堂玻璃典型特征之一的大花窗呈圆形,由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这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透过彩色玻璃花窗撒下的光线形象地表明了圣经的内容——它直接来自上帝之口,在圣母的体内化为基督之身,窗户是最常令人联想起圣母的物体之一。

哥特式教堂的宗教意义很鲜明地融入到建筑的艺术形式之中了,作为精神皈依的承载体,教堂能够挖掘更多的形式以向人们表现和诉说(如雕刻等),可以说是一部“活现的《圣经》”。在建筑与雕刻上,哥特式艺术从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使一切建筑形体本身都充满了相应的宗教内涵和艺术表现。它以一种外在性的凝固形式形象地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神秘而诡谲的宗教感受。在那些典型作品天主教堂中,不仅是那高耸人云的尖顶、充满了怪诞和夸张特点的巨大肋拱、五光十色的花窗隔屏,甚至连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玻璃和每一个精雕细镂的局部都在宣扬着____的彼岸精神和灵性理想。

参考文献、资料:

[古罗马]维特鲁威:《 建筑十书》,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余太星编.论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与玻璃花窗的宗教寓意.第二期.学术探索.2006

呀... 呀...又是京华论文网站管理系统啊 好有缘啊 ...呵呵 你们网站宣传做的还挺到位的嘛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