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生活杂志创始人

发布时间:2024-07-02 13:48:44

生活杂志创始人

以前在课本上说,商品经济的后面是知识经济。至于知识经济是什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时下中国有一个姓罗的胖子,号称以死磕自个的态度帮大家读书。他开创的一年一度的演说年会,变成了人们跨年的一种新形式。 在他的带动下,很多的知识达人纷纷在他搭建的知识分享平台上开设了账户,他来搭台,大咖唱戏,唱的不是戏,传播的是知识。知识变现的时代到来。 事实上,罗胖办的罗辑思维,受到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此人对罗辑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逻辑思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越上台阶,有了流量,开始疯狂的想变现,卖月饼、卖大米、买黄酒。。。。一副作死的样子,方向迷失。 一天,罗胖接待来访的田溯宁(新网通的创始人),田溯宁向罗胖推荐了亨利卢斯的《出版人》,说将近一百年前,他和你做的一样的事情,服务新兴的中产阶级。 罗胖从此脑洞大开,要像亨利卢斯一样,做新兴中产接待的中产阶级的知识服务商,中产阶级一想到读书就想到罗胖。 亨利·卢斯1898年出生在山东登州,原名亨利·鲁滨逊·鲁斯,其父亨利·温斯特·卢斯是一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亨利鲁斯从小在山东烟台读书。他的父亲亨利·温斯特·卢斯(中文名字路思义)分别于1916年参与创办了齐鲁大学,于1922年和司徒雷登一起创办了燕京大学,并要求学校的建筑风格和周围的中国建筑风格要保持和谐一致。他们深谙中国文化,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这也许是在他创办的时代周刊里,为何有那么多的中国面孔登上封面。而在1912年,14岁的卢斯离开中国前往美国读书。 这段难忘的青葱岁月,改变了卢斯的一生的认知,因此也结下了中国情缘。1920年,22岁的他从耶鲁大学毕业,此时他也是骷髅会的成员(骷髅会是美国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每年吸收15名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入会,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国总统以及多位联邦大法官和大学校长。它只是名字神秘,其实和其他精英社团别无二致)。如今中国也有类似的社团比如马云的江南会、柳传志的泰山会等等。加入这个社团,影响了亨利·卢斯的一生。在这个社团里,他了解美国精英的想法,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毕业后就迷失在美国也不例外。年轻的卢斯,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想着“要赚很多钱,多到没意义”,但他对自己的职业前途并没有清晰的规划。 他先去了国际联合收割机公司,但被拒绝,然后去了《芝加哥每日新闻》,不久便因经济衰退,报社裁人,怏怏离职。后来谋到在巴尔的摩《新闻报》担任记者的差事。只是不久久辞职了。 毕业的第三年,他和和校友布里顿·哈登,两个没有报业经验也没有钱的耶鲁才俊,聚到一起,开始暗中策划创办自己的报纸,办一份世界上最伟大的报纸,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时代》新闻周刊。 他们既瞧不起普利策旗下的报纸,也瞧不起美联社那种严肃报纸,因为前者太低级,后者太沉闷。 最最重要的是他摒弃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低级趣味、色情文章、沉闷古板,针对的读者群就是美国的新兴的中产阶级,他们物质相对充裕,他们对知识有更高的需求。 时代周刊开创了周刊概念媒体形式的先河,这种新形式的杂志,因内容的丰富性、和及时的新闻性受到大众的好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它站在中立的立场,更理性,更客观,深的中产阶级的喜欢,周刊的内容渐渐成为美国上流社会的话题。时代周刊的写作风格与活泼的版面使得《时代》成为销路最广、影响最大的期刊之一。 随后,他还相继创办了好几家杂志,这就是后来的FORTUNE(《财富》1930年)、LIFE(《生活》1936年)、SPORTS(《体育》1954 年)等,而《生活》杂志是当时第一份着重新闻和图片报道的杂志。(其实,会发现中国的《三联生活周刊》对《生活》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 他也因此被称为“时代之父”。丘吉尔说,鲁斯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七个人之一。由于卢斯首先提出“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因此,20世纪50年代也被称为“卢斯的十年”。“卢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 1932年,34岁的亨利卢斯买下《建筑论坛》,组成了美国最大的出版托拉斯企业——时代出版公司。卢斯任公司各期刊总编辑。60年代,公司出版范围扩大到图书和其他出版物,并在几十个国家开设子公司。 他善于辞令,喜好评论政治,其出版物的社论常反映其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反共立场,对共和党和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有重要影响,是美国出版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 有人说,他是一个大人物。小主意、小观点、小人物,他一概不放在眼里。他曾大力支持蒋介石,这也是为何时代周刊的封面蒋介石有三次之多。他曾经劝说艾森豪威尔做总统候选人。艾森豪威尔当选后,喜好权力的他拒绝了艾森豪威尔出任大使的邀请,原因是他想在艾氏的政府中担任国务卿。 在意识形态上,他不能容忍共产主义,认为与他的哲学和信仰冲突。他甚至在苏联和美国结盟时,就准备为东西方冷战的到来做了大量媒体舆论上的准备。 他少年得志,很年轻就成为富豪,他认为那些在华尔街趾高气扬的商人们既没有什么教养,也谈不上什么社会良知。 他有很强的癖好,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本身就是传教士。他的生活单调乏味,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他一直在和自己死磕,把自己的意志投入更广阔的领域,努力工作和做出个人牺牲。 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儿子,他从不参加诸如网球、高尔夫球之类的活动,虽然富比王侯,他也不寻欢作乐,骄奢淫逸,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他从不注重衣着,只要能够过得去就可以,至于体面是另外一种选择,只是这种选择不属于他。他吃食物也仅仅是为了补充能量,如此而已。 1967年2月28日, 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人,曾经美国人创造了巨大精神食粮,改变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卢斯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去世。他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赠于了亨利·卢斯基金会。 作为一个人的时代落幕,只是他创办的时代依旧昂扬,直到变成永恒。

只有努力的工作,才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而且还能够获得金钱,用来维持日常生活。

"世间万物尽在悠闲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工作着。"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到。沧海一粟,滔滔一瞬,他们短暂地存在,没在历史长河中激起任何波澜;胡杨三千年生,三千年死,三千年腐,万年里一直伫立着…万物都在缄默中悠闲地过完了一生,不被世俗所扰,也没有儿女情长牵绊。

一直自诩万物之首的人类,在他们面前却相形见绌。从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到求学的短短十二载,最后走到迟暮之年,也不过百年。可我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生活而奔忙,欲求不满,就得不断争取。

人类哲学史一直贯穿着三个根本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换句话说,人类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就只是为了活着吗?那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乘船的旅客

林语堂曾说: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又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人的一生实在是太贴切,这世上的大部分人都是极其平凡的。

很少有人能逃过求学,工作,成家立业,传宗接代这亘古不变的模式。中国人讲究团圆,在文化的熏陶和渲染下,我们从小就会觉得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美满的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标准。

那这样看来,我们都是乘船的旅客,没有任何的差别,在时间之河上行驶的帆船只有那一条往复的航线,河水永远奔流向前,而我们都是从生命的一端,渡到了另一端。我们生命的终点,亦是别人生命的起始。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真的毫无差异吗?

有人乘船时轻装上阵,有人却背着沉重的行李;有人航行时风平浪静,有人却狂风暴雨;有人看到了初升的朝阳,有人则欣赏了落日的余晖… 从整体来看,我们的生命轨迹一样,可我们的家庭环境,经历的人,事,物是迥然不同的。

生命的框架被基本定格,可框架里的内容,全凭我们自己安排。我们匆匆忙忙地工作,为了生活;我们慌慌张张的生活,为了活着,为了好好活着。

人之渺小

我们于宇宙,就好比沙粒于我们。可不能因为我们在这世上存在感低,就否定我们的存在。一个人的生命短暂,那一家人呢?一个家族呢?一个民族呢?我们无数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才有了历史。我们常说自己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可我们又何尝不是这长河的开创者呢?

林语堂曾经感悟: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工笔勾勒出山水的细微之处,成就了一幅画作的和谐风韵。我们为自己的生活工作着,在自己的位置上忙碌着。慢慢的,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才能逐渐形成,可怜河边无定骨的景象才不会出现。所以我们工作,为了自己的生活,但不只是为了自己。

我们渺小,是相对整个宇宙。但对于我们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却是坚强而伟大的。就像山水画里那两个吟诗赋对的小人一样,处在画的中间,和山水各异却能融为一体。我们在渺小中发现自己的伟大,我们匆忙地工作,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别人的生活。

旷达幽默家的快乐哲学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碎银几两。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最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我们辛苦工作和努力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是道千古难题。这样难得问题,古今中外多少名家伟人都没有想通,我们一介草民又何苦为难自己?不是说你不能去思考,你可以停下来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可是不要停太久,更不要就此原地不动,整日去想这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

无论你是否能得出最终的答案,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时间往前走,你就得跟着走。你要是没跟上时间的步伐,你就会变成最懦弱而糊涂的人。

生活中的无数细小琐碎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最难理解的生存问题:你在为谁奔忙?

所以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你就应该让自己变得旷达,学会着一笑了之。这是人生中最简单的哲学:快乐哲学。但却是几乎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我把它称之为,万能哲学。

以后如果当你再一次艳羡万物的悠闲自在时,学着用玩笑带过。快乐的工作,生活,快乐的过自己的小日子,想不清楚的,讲不明白的就放下。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为何不让自己更快乐呢?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我们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事,万物只有我们为生活而工作,这不更印证了人类的独特之处吗?

彻悟与痛苦

林语堂作为一代文豪,说的话总是那么有哲理。他没有激烈的言辞,文字就像初夏傍晚池塘吹来的风,有一丝清冽,但却夹杂着暖暖的水汽。在平淡之中直击你的内心,每读一遍,就顿悟一点,顿悟一次,就痛苦一丝。最终在大彻大悟中体会真正的痛苦。

兰因絮果,在用他的文字治疗伤痛,循环往复。所以他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我想林语堂说出"世间万物尽在过悠闲的日子,只有人类为着生活而工作"的时候,他也是痛苦的。但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声轻笑,不是自嘲,是看淡后的洒脱。

这种先苦后甜的感觉,就像是被开水烫后的茶叶,在上下翻腾之中释放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一帆风顺是人们对生活的期待,苦尽甘来才是人生的常态。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后继续热爱它。我们为了生活而工作,这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如何接受现实却决定了我们不同的人生轨迹。

林语堂作为作家被人们熟知,可他远远不止是作家。暂不谈他一生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被翻印多次,成为上流人士的必读圣书,他对于中华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坚持向西方介绍中国的"灵性"。那是存在于作诗,饮酒,读书,品茶这些寻常生活琐事中的浪漫情感和隽永的智慧。而林语堂本人就是一个富有灵性的人,他自称"痴人",对文章痴,对生活痴,对情痴…举手投足间尽显大智若愚。

他是学者,杂志创始人,语言学家,生活发明家…多种身份集于一体,才是活灵活现的林语堂。你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我不知道,你可能也很模糊。我们确实会为了生活而工作,但我们不会只为了生活。我们确实经常在工作,但我们的生活并不只有工作。

无论是乘船的旅客,还是山水画里渺小的人物;无论是懂得快乐哲学的幽默家,还是大彻大悟后的痛苦与释然…这一切都来自我们的生活,但我们的生活不止于此。

就像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lens杂志创始人

Zelens创始人 Lens在皮肤科领域深耕近30年,在全球排名前20的医科大学任职专业教授,且先后成为哈佛大学硕士、牛津大学博士、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是资深专业的皮肤领域权威专家。

波德莱尔的诗,荒芜中生繁华,有绝处逢生的飘忽感。而这首小诗如夏天的风,热烈地拂过皮肤,时而因灼热令人生厌,时而因灼热给人意想不到的感动。“如果我的名字,像一只船被北风吹送到遥远的未来,献给你的这些诗篇,将在人们的脑海里掀起梦幻的波澜……”他步履轻盈、目光从容,面对“百般挑剔”的同时代人,自信满满地在岁月和人群中接受审讯,依旧将洞彻深渊后的真心和温暖留给遥远和未来。人生很多时候需要与黑夜同醉才能拥有更多灵感,但清醒地俯首人生种种,又是何种奢侈和自由!若你能看见我 请留一盏灯火李宇春有首歌:“我不是发光的宝石,也不必永恒地赏赐,可执着若我般灿烂天真啊。若你能看见我,请留一盏灯火。”《恶之花》是一本镌刻波德莱尔名字的书,是法国象征派的开山之作,他的诗中有美酒、女郎、都市和孤独,我们读他的时候,能黑白分明,能在看似绝望的力量中学会理智和成长。 “如果你能洞察渊底,愿你读这部书,愿你能渐渐爱我”。▲《圣若瑟夫教堂》马蒂斯 1904绝望处开出繁花似锦戈蒂耶说:“他的气质中有某些方面可以满足于对丑的事物(至少可以说对当代卑琐的事物)进行肢解的、非传统的表现,而他对艺术、高雅风度、华贵气派和美的孜孜以求方面,则将他引向一个高级的领域。”波德莱尔的诗歌是一把匕首,亦正亦邪。走过隐隐作痛的青春岁月,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诗里读到自己的怕与爱,忧伤与绝望。生命访遍都市角落的黑白,在孤独、忧郁和悲伤中蓄积能量与希望,心灵在绝望处开出繁花似锦,生命从此被精心装扮。

10月14日消息,近期微软HoloLens工程师(也是微软HoloLens主要发明人)、微软XR部门负责人Alex Kipman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进行了一次演讲,他提到:AR眼镜最佳的替代方案很可能是视网膜投影技术。其表示:由于“慵懒的工程师”,他们找到的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光线直接投射到用户眼睛中,当投影仪放置到眼前时,这种方法似乎也是最佳的。 不过Alex Kipman也谈到:在微软并没有对于设备外观太多的束缚,最终为u然希望为人们提供一个互动性的未来化平台。 未来的AR设备可以融入到桌子上,或者安装到墙壁上,这并非是不可想象的,不过所有的前提都是能够将光线准确的投射到房间内所有人的眼睛中。 Alex Kipman认为:我相信这相机数在我有生之年就能看到,届时你就无需佩戴AR眼镜体验到这种应用,但是离开房间后你依然需要将AR眼镜戴上。不过即便如此,未来的AR眼镜外形也会很小,甚至缩小到隐形眼镜那般,不过这些技术在5-10年内可能无法实现,实体眼镜大小的AR设备依然是主流。 参考:Mixed、ethz

安妮·莱博维茨(1949- ),美国著名女摄影师,《名利场》杂志摄影,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简介

安妮·莱博维茨(1949- ),美国著名女摄影师,《名利场》杂志摄影,世界上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也是在美国史密森学会的国家画廊举办摄影展的第一位女摄影家,她以其独特的人像摄影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评论家们称为“摄影师中的左拉”。2005年,《美国摄影》杂志称其为“至今仍在进行拍摄工作的唯一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曾3度入围《美国摄影》“100位在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当代传奇奖”。安妮·莱博维茨,1949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69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求学时,求学期间为《滚石》杂志拍片,1983年成为《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出版的画册有《女性》、《美国音乐》等。除名人肖像外,也拍摄战争题材,如战火中的女性、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和卢旺达等地的军事冲突等。

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生平

1949年10月2日,安妮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父亲是空军上尉,母亲是舞蹈演员。由于父亲常常转换驻地,她和5个兄弟姐妹童年跟着父母不停搬家,一大家子整日生活在车上,车窗成了她的“取景器”。

1967年秋天进入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绘画,

1969年为《Rolling Stone(滚石)》杂志拍片,

1970年,被《滚石》杂志创办人温纳相中,开始发表作品,列侬与大野洋子通过她的镜头屡屡出现于《滚石》,她为列侬拍摄的一张黑白肖像成为《滚石》杂志1971年1月21日刊封面照片。1973年,成为《滚石》的首席摄影师,

1977年,加盟联系图片社,现居纽约,

1980年12月8日,莱博维茨再次为列侬拍照。她只计划为列侬一人拍照,但列侬却希望与妻子小野洋子合影,两人当时刚合作发行专辑《双重幻想》。莱博维茨建议,列侬和洋子全 身裸上镜,但洋子只同意裸露上半身。莱博维茨索性让她穿得严严实实,而列侬则全身裸露。照片中,列侬 全 身 裸 、蜷曲身体,紧紧偎依在妻子身旁。几个小时后,列侬在公寓门前遭枪击身亡,莱博维茨成为最后一位给他拍摄肖像的专业摄影师。《滚石》1981年1月22日发行纪念列侬专刊,莱博维茨的作品成为封面照片。

1983年,莱博维茨离开《滚石》,成为《名利场》首席摄影师,将更多名人摄入镜头。除黛米·摩尔的怀孕照,她还为黑人女星乌比·戈德堡拍摄牛奶浴照。按照莱博维茨构思,在《修女也疯狂》中表现出色的非洲裔女演员戈德堡躺在一个注满牛奶的浴缸中,只露出脸和四肢。

1988年,安妮代表《名利场》再次来为阿诺德·施瓦辛格拍摄,同年认识了55岁的桑塔格,为桑塔格拍摄 随笔 集《疾病的隐喻》封面。

1990年,开始准备自己的阶段回顾展时,发现那些早期的报道生涯图片对她来讲最有价值,希望可以再次走出去,重新见证历史。

1991年,为为黛米摩尔拍怀孕裸照,该照片被选作1991年《Vani-tyFair》的8月封面;

1992年,再次为黛米·摩尔拍摄《名利场》的封面照,

1993年,和苏珊·桑塔格去了很多她完全想不到会去的地方,并拍下了无数珍贵照片,比如战后的科索沃,或是动乱的萨拉热窝,以及卢旺达。

2001年,借助人工授精生下女儿莎拉,但她从未透露孩子父亲的身份。

2005年5月,莱博维茨借助____技术得到一双孪生女儿。

2005年的《美国摄影》杂志封她为“至今仍在进行拍摄工作的唯一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2006年,美国杂志协会在评选40年来最优秀的杂志封面照时,头两名都属于她为《滚石》拍摄的封面约翰·列侬和《名利场》的封面黛米·摩尔;

2006年10月12日,以其为原型的纪录片《镜头里的人生:肖像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 Life Through a Lens)》在美国上演,

2007年,安妮·莱博维茨特约以一天10万美元的薪酬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拍摄官方肖像,是迄今为止美国唯一获此殊荣的摄影家,

2009年3月,已经就职顶级时尚杂志《Vogue》的莱博维茨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拍摄肖像。

2009年7月,“艺术资本”集团向纽约州最高法院提起诉讼,称安妮没有缴纳有关费用,要求进入她的寓所,出售她的房产及艺术品。

2014年,莱博维茨将自己四十年的心血整理成册,出版了限量版图集。因为图集太大,所以出版商还特意给书配了三脚架,一套图集售价为三千美金。

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主要成就

以其独特的人像摄影风格而闻名于世,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黛米·摩尔、乔丹、贝克汉姆、施瓦辛格……都曾一度成为她镜头中的主角,曾三度入围《美国摄影》“100位在摄影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

主要画册有《女性》(苏珊·桑塔格撰文、1999年由兰登书屋出版),以及《美国音乐》(派蒂.史密斯和罗斯安妮.凯斯撰文的2003年由兰登书屋出版)、《朝圣》等。

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轶事

1988年,39岁的安妮认识了55岁的桑塔格,为其拍摄随笔集《疾病的隐喻》封面。

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安妮和桑塔格成为人们的话题。她们一起参加聚会,有人还看到她们在一家夜总会跳舞。此后,两人搬进纽约同一栋公寓大楼,毗邻而居,彼此能看得见对方房间的风景。她们合用一个储藏室,安妮的公寓是临时住处,桑塔格的公寓则是她的思想库。两名强悍的女性分享相似的生命历程,逐渐超越朋友层面,成为恋人。“我建立这种关系,希望能接近伟大,提升我作品的水平。”

桑塔格对安妮有时很严厉,但安妮坚持了下来。“苏珊希望我拍更多严肃主题。”1990年安妮准备自己的阶段回顾展时发现那些早期报道图片对她最有价值,她希望可以再次走出去,重新见证历史。

1993年,桑塔格非常关心萨拉热窝战争,想让安妮随行拍照。安妮就此回到了早年用小照相机拍摄系列照片的起点,不带工作人员,只与那个地方和情景产生内在关系。

1990年代末,桑塔格得了癌症,弥留的日子里,安妮随她跑遍天涯海角,留下一代女知识分子最后几年的动人身影。“桑塔格病中的照片呈现了死亡的残酷,也展现了勇气的 面相 。艺术应该超越个人情感”。此后,两人还合著了《女人》一书。

2004年12月8日,桑塔格去世。回忆桑塔格安妮便会哽咽:“我经历了所有情感的、精神上的痛苦,现在我终于可以很好地面对。我并没有双重生活,我的照片记录的就是我的人生。我和我的作品建立了一生最深厚的感情,我希望死去时,在我的作品中得到些慰藉。”

关于摄影大师安妮·莱博维茨的评价

苏珊·桑塔格:“所有的图片都渴望被人纪念——甚至永不遗忘”。

希拉里·克林顿:“她是我们国家的时代记录者,记录我们所思所想。她捕捉到了那些名人们的态度、性格和不安全感,同时将他们人性化。”

奥秘杂志创始人

个人认为不太可信 而且内容大多诡异恐怖 不敢一个人的时候看

奥秘,或称奥秘月刊,奥秘画报,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连环画形式表现的月刊。主要栏目有世界之迷、自然之迷、科普园地、探索者、长城长、天南地北、奇异现象传真、失落的文明、奇闻录、金苹果、走近生命、共同家园、探险之旅、读者点评。《奥秘》创刊于1980年,是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探索五彩缤纷大自然的科普连环画月刊期刊分类: 月刊 创刊年份: 1980 国内刊号: CN 53-1068/N 国际刊号: ISSN 1005-1376 邮发代号: 64-23 主管单位: 云南省科协 主办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单位: 《奥秘画报》编辑部

《奥秘》杂志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连环画杂志。所属类别:教育科技发行时间:月刊拼音:ào mì意思:深奥而神秘。●云南省科协科普作协美术创作组在首届全国科普美展的基础上,于1980年2月创办了《奥秘》画刊,并作为《科学之窗》副刊发行。●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1980年9月1日(宣字1980第26号文)批准《奥秘》画刊出版,为双月刊,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奥秘》画刊编辑部编辑。●1981年6月,云南省科普美影协会正式成立,《奥秘》画刊被定为该会会刊。●1994年7月7日,云南省科协(94云科协字第046号文)批准“奥秘画报编辑部”,更名为“奥秘画报社”。●1996年10月19日,《奥秘》画报社成立了由云南省科技界、美术界、教育界、新闻单位等部门代表组成的编委会。●1998年1月,《奥秘》画报社在山东省济南设立分印发行点。国家级奖●1985年12月,在全国期刊封面设计评选中,《奥秘》画报1985年1、2、3期荣获二等奖,《奥秘》画报编辑部荣获集体荣誉二等奖。●1986年,在全国科普期刊评选中《奥秘》画报荣获优秀科普期刊奖。●1987年11月,在首届全国连环画报刊“金环奖”评比中,荣获“金环奖”。●1990年9月,在全国期刊展览整体设计奖评比中,荣获三等奖。●1992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3年2月,《奥秘》画报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1997年3月,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奥秘》画报荣获二等奖。●1997年4月,《奥秘》画报荣获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1999年10月,《奥秘》画报被评为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1999年12月,《奥秘》画报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奖●1992年11月,《奥秘》画报荣获云南省科技期刊评比优秀奖。●1996年12月,《奥秘》画报被评为“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8月,《奥秘》画报荣获第二届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奥秘》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图片丰富,致力于为读者破解宇宙的奥秘,如今月发行量已突破15万份。

可不可信,需要验证过才知道。尽信书不如无书

萌芽杂志创始人

《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目前《萌芽》发行量已达50万份,是对中国青年深具影响力的一本原创文学杂志。1999年,萌芽联合13所著名高校合办中国权威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发掘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誉为“80后偶像摇篮”。请参考百度百科!!

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萌芽》杂志创刊于1956年7月,是中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至今已走过了50多年的辉煌历程。目前《萌芽》发行量已达50万份,是对中国青年深具影响力的一本原创文学杂志。1999年,萌芽联合13所著名高校合办中国权威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大赛发掘出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文化偶像,《萌芽》因而被誉为“80后偶像摇篮”。“萌芽”,是名词,是动词,更是一个中国知名青春文学文化品牌。 “萌芽”,一个全方位的青春文学文化平台, “萌芽”,一本具有50年辉煌历史、仍为中国权威畅销的原创青春文学杂志, “萌芽”,一个历时8年,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一个销售已逾百万册的国内畅销青春文学书系品牌, “萌芽”,一个近60万会员,每天百万流量的超人气青春文学文化网站。 1956年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 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 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 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 1960's 艰难岁月VS无人不知的《萌芽》 《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而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 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 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 参考资料:

一九三三年八月,《萌芽》由现代书局出版。随即被国民党当局查禁。改名为《雪》载于1934年1月出版的《文学》月刊,旋被检查机关抽去;同年八月将书中人物姓名改换,易书名为《煤》,但仍不准印行。1935年9月又改题为《雪》,自费印刷,托名为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秘密发行,直到1936年11月方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公开出版。

一九三三年八月,《萌芽》由现代书局出版。随即被国民党当局查禁。改名为《雪》载于1934年1月出版的《文学》月刊,旋被检查机关抽去;同年八月将书中人物姓名改换,易书名为《煤》,但仍不准印行。1935年9月又改题为《雪》,自费印刷,托名为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秘密发行,直到1936年11月方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公开出版。在巴金的小说中,写得最富有诗意的当首推《春天里的秋天》,是一曲凄艳的爱情悲歌。巴金《春天里的秋天》是以真实故事为原型创作的。小说通过一幕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专制的罪恶,否定了爱情至上的理想主义。它在巴金作品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诗一样的语言和结构,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巴金代表作》(套装上下册)中《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巴金不掩藏自己的欢乐,也不掩饰自己的痛苦,他的文字作为面向旧世界的一声声呐喊,绝望而热烈。

南风窗杂志创始人

南风窗是杂志刊媒体,创办于1985年,隶属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双周出版,发行覆盖全国,读者以政府机关、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中坚力量最为集中。设立有南风窗城市研究院、南风窗长三角研究院、南风窗音视频部、南风窗公益基金等,集出版、智库、公益等多元为一体。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它是指人借助用来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工具、渠道、载体、中介物或技术手段,也指传送文字、声音等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也可以把媒体看作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为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此外,还应有户外媒体,如路牌灯箱的广告位等。

广州人以前讲南风窗是指香港有亲戚朋友,以前还没开放,因为可以托香港的亲戚朋友带一些港货或者进口货,以前如果有一家人有南风窗是了不起的事情,可能改革开放后,现在很少有人用南风窗形容这个意思。

我知道,也不告诉你。

199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2008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卡尔森管理学院(Management of Calson School)高级工商管理硕士(与中山大学合作EMBA项目CHEMBA,全英文授课)。早期在多家媒体工作,1998~2001年在TCL集团、科龙集团任公共关系部负责人。2001年进入全国政经名刊《南风窗》杂志,2003年创办某营销杂志并担任主编、总经理,2008年担任南方企业家杂志社总策划兼主编、并创办“中国营销资源在线”网站至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