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历史虚无主义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23:40:13

历史虚无主义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的书刊著录项目依次为:作者、书名、文章名、出版社(前面注明所在城市)、刊名、出版年份、刊发年期、起止页码。其中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期刊[J]、报纸[N]、会议录[C]、学位论文[D]、报告[R]、汇编[G]、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外文原文的参考文献体例要求相同。示例如下:[1]刘国均,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7.[2]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4]辛希孟.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6]魏新.关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报告[R].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9:13.[7]林慧芳.美国出版业概况[M]//陆本瑞.世界出版概观.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1-23.

你要问编辑,它没有统一的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姚锦祥.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历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周雨.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3):36-38. [4] 王振中.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J].当代教育科学,2005(19):33-35. [5] 齐健.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6] 姚尚右.试析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题论文

根据历史虚无主义谈谈为什么我们要学中国近代史?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简答:1、了解国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国民文化素质;2、借鉴历史经验,为振兴中华,建设现代化的中国献计献策。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学习中国近代史,所学何用?当然要祭奠那些无辜丧命于外敌枪炮下的万千同胞,要追忆三元里人民的拚死抗争、“致远号”二百五十名将士以舰殉国的英勇悲壮,要缅怀“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舍生取义的爱国之举。然而,最重要的意义是从这段苦痛的历史中,汲取教训,励精图治,振奋自强,做好今天的事,写好中国的未来史。 中国近代史以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发端,意义不寻常。如果说此前的中国仍沉湎于“威加四方、万邦慑服”的天朝大国的幻境之中,那么此后的中国则被列强的铁甲舰拖进了世界舞台之中。不可能有与世隔绝的安宁,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除被迫一战,别无选择。此后,世界经历了两次大战,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绵延不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世界范围内的较量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尽管政治格局、力量对比、较量方式与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但是看得分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希望在生存和发展的竞争中居于比较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即使和平与发展主导当今世界大势的今天,挑战和较量仍然贯穿其中。 今天是过去的延伸,也是未来的起点。为了把握今天,掌握未来,需从史镜之中获得宝贵的借鉴,才不失为智慧和聪明的民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其兴也有因,其衰也有故,所以学习中国近代史,温故而知新,对于我们抓住机遇,推进改革,实现“三步走”的宏伟战略目标,是极有助益的。 中国近代史包涵着很丰富的内容,但有三条用苦难换来的教训,可以说最为刻骨铭心。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眼光,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的看世界当然比林则徐来得伟大。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所以他所开启战争的目的是企图将外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最后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中国确实在他的倡导下进步了,而且进步非常大。在实业方面并不比日本小。到一八九O年时,中国海军在东亚是领先于日本。工业也领先于日本。这在西人当时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对他的热情评价。日本领先于中国在于立宪,在于常备军制,在于国民的热情,和国内政局的二十多年的稳定。 具地讲,中国落后于日本在于政治制度方面,在于国民万众一心的勇气和探索精神。这些东西我们中国曾在汉、唐时一个也不少啊。其他微观因素还有:第一是连年的灾害,这不得不令翁同和将海军的军费压缩,而去救灾(根本不是像某些人说的是与李鸿章闹个人意见!!翁与李个人关系很好。翁有许多次求助于李,李全部答应。)。第二,中国的国家和政局不稳,每十年有一次战争,或对外或对内,而且每次要选在太后万岁之时,这也是令太后不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每年要向外人借款来填补军费等开支。第三,国民素质太低,受近代文明教育的比例还是太低。教育的内容还是二千年来的科举制的内容,虽有一些经世致用的内容,但与当时的泰西诸国的科学比较,显然落后几百年。第三,国民没有爱国热情,在满人当政汉人受压迫的年代,汉人是不会真正替满人出力的,一切唯满人的意志而决定,汉人逆来顺受,虽然在洪杨之后,有曾,李,左等大臣拥兵地方,但号召全国显然力所不能。所以李鸿章所倡导的事业也只能在北洋和南洋有开拓性的进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动静或很少动静的。第五,士大夫和官吏阶层没有紧迫感,李鸿章再急,也无济于事。还没有一个奋勇争先的官僚阶层为中国的奋起而努力。这点日本较中国强几十倍。第六,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真正看世界的人,也并不完全知晓世界大事。所看的世界以实用性为主,如军事,如实业,如教育等,没有看到法律,科学,政治制度,种族关系这些在背面起作用的因素。所以也不可能去改革政治体制与文化体制、种族体制、社会的法律的体制。所以孙中山对李鸿章虽属尊敬,但也指出了他的这一缺陷。第六,中国传统文人与官吏所具备的美德束缚了李鸿章等人的手脚。他们唯知忠君报国,不论上面的决定是好是坏,总是唯命是从,一切不敢抗命,与孙文一代比,这也是他们那一代的重大缺陷。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李鸿章自身失败了,但他的的事业并未全败,又被他传给了袁世凯。袁世凯比李鸿章强的一点是非常有头脑,有决心,有毅力,有勇气,有规划,所以能最后成功。但这成功的起点当是起自曾国藩,继自李鸿章。这三人相辅相成,谁也不能少掉谁。所以我们现在说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起自林则徐,也可以说是起自洪秀全,也可以说是起自曾国藩和李鸿章。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更无需很无聊地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没事情就去逗弄八哥的人,没事就去取悦太后和皇上的人,没事就与小女人嘻嘻哈哈的人,没事就与翁同和在大殿上嚼舌头的人。 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搞顺我者荣,逆我者亡。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是事实,不是面团。对李鸿章也是如此,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

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相统一.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一定的历史观也是通过它的研究方法表现出来. 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 以史实为依据,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 要全面地、客观地把握历史材料,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 思想统一起来,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则与此相反,他们往往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就很轻易地做出结论,轻易地推翻过去的判断,并都把它当成“创新成果”塞给读者,这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是有迷惑作用的. 在历史研究中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无视人类社会历史的这一基本事实,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方法,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以所谓客观主义的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的立场.

关于虚无主义论文范文资料

历史虚无主义典型范例是甲午战争,某些临战拒战、怯战、逃跑,平时争权夺利甚至架空提督的败类,其后人攒了点资本与人脉,就要花钱收买一群不入流的文科教授胡编乱造历史,妄图制造谣言,歪曲事实,为自己的祖先“恢复名誉” 对此只能评价为。

历史虚无主义热衷于诋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所散布的种种言论和谬误观点,不仅涉及学术研究的大是大非问题,而且关涉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问题。如果听任这种思潮继续传播、流行,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失去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原来他们自己的后人也知道羞耻。当历史由庸人写作,由俗人为购买,这些都只具备只能看历史片段而不能看整体的人,就变成了虚无主义的使徒与受众。

扩展资料

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大的渗透性隐蔽性蛊惑性。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一般地否定历史,而是通过否定或者歪曲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来宣传他们错误的理论观点。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西方的话语体系出发,引诱人们重新认识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调侃崇高、扭曲经典,企图颠覆中国人民用血肉书写的历史,摧毁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革命精神和科学信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起底”历史虚无主义

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敢于直接批判、揭露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观点,廓清它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扰,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当前的表现及其实质“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的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的分析历史中的阶段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其一个明显的代表就是中国全盘西化的造势者,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而想全面抹杀我们先辈的革命,抹杀我们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1]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它有着完整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过程,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一)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当前的表现当前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美化侵略扩张,为侵略者开脱。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西方国家侵略东方的“双刃剑”作用有过论述,如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就提到:“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2]但这并不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就是使落后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决定因素。近年来在历史研究领域,一些人认为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才使中国有机会“步入现代文明”。这样一来,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反而应该让我们对其感恩戴德了。2、颂扬改良,贬低革命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革命使人民流离失所,给社会带来的是内耗和动荡,不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正是出于这个“前提”,他们得出结论:改良要比革命更能推动社会进步。直至今日,仍有历史虚无主义者“认定”近代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改良活动,使中国走向富强、民主。然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表明,这只不过是那些人的一厢情愿而已。没有革命,中国无法走向独立和富强,中国人民也不可能获得民主和自由。3、恶搞传统文化,戏说历史由于经典名著在文化传播与影响中的宏大力量,长久以来被作为文化传统的基石而存在的。而近年来,戏说历史、解构名著,颠覆传统之风大为盛行。[3]2012年在网络上出现了大量恶搞著名诗人杜甫的漫画,并引起众多网民的疯狂跟风,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杜甫很忙”现象,这种疯狂恶搞历史人物的现象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担忧。当今所拍摄的众多抗日题材的电影中,也存在有大量的“戏说”成分。拍摄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影视作品,本应是让民众牢记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但如果这类严肃题材的文艺作品中有大量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分,不仅该作品的艺术价值会大打折扣,其社会价值也会降低,达不到预想的宣传效果。4、夸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的困难和错误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从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书写是违背历史真相的。其具体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右”、“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当中贯彻“阶级斗争路线”,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导致国民经济的停滞与衰退,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历史虚无主义者还对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提出质疑:首先,改革开放只是少数人获益,尤其是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其次,在改革开放中,社会风气大幅滑坡,贪污腐败现象滋生。第三,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挥霍自然资源、破坏环境基础上的。[4]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是什么“创新”,而只是从西方反华势力的舆论工具上摘抄来的舶来品而已。(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从现象到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符合人类认识规律的思维方式。在全面分析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当前的表现后,我们必须对这种思潮的实质加以深入地分析。1、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就哲学来说,发现唯物史观的伟大革命意义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5]正如梁柱所指出:以史实为依据,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6]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则是把历史当作是随意打扮的小姑娘,结合着自己的需要,对历史加以随意的剪裁、假设。当前流行的名目繁多的“戏说”历史,贬低革命、颂扬改良,为侵略者开脱的种种观点,均是建立在个人肆意主观假设的基础之上,只做到了“大胆假设”,并没有“小心求证”。2、历史虚无主义者坚持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列宁曾经说过:“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他们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7]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总是习惯于拼凑一些历史事件来“证明”他们结论的正确性。实不知,在“翔实”的史料中,他们没有对这些“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全面综合分析。如有的人通过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和包围等史实,就证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偏离了世界文明的主流”,却没有注意到或者刻意回避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3、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者把他们所“虚无”的重点对象放置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众所周知,中国近现代史既是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奋斗史。英勇的中国人民在经历过一系列艰辛探索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历史虚无主义者看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破坏了国民政府“宪政”的过程;又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早产儿”出生,导致出现诸多错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又出现少数人得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很显然,历史虚无主义者就是想通过一系列“史实”来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否定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正如龚书铎所说的:“所谓历史虚无主义,说到底是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8]二、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大学生影响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高校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扰乱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虚无主义干扰大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观点具有颠覆性,往往能给大学生带来新鲜感,这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事实上,基于“历史选择论”和抽象人性论,通过以偏概全、避重就轻的“史料”堆砌,得出一系列冠冕堂皇、看似有道理的“新观点”,实际上则总是内在地隐含着“理论陷阱”,是难以经受住仔细推敲的。这种经受不住推敲的历史观对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正确认识历史问题带来了非常大的干扰。近年来,为历史人物“翻案”的风潮此起彼伏,随着史料的发掘,对历史人物的研究逐步深入,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翻案”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为历史人物“翻案”要讲求史实,讲求原则,不仅要看这位历史人物的言行,还要将其放置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客观评价。如前几年汪精卫的书信、日记等资料逐渐公开,有的研究者就仅凭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断定汪氏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其投敌是为了“保存中华文化之血脉”。这种观点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造成了混乱,使大学生对历史的大是大非问题感到困惑,干扰大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知。文天祥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也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是宋元之际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文天祥以他光辉的生命历程告诉人们:他的忠,不是岳武穆式的愚忠,而是对祖国、民族和人民的耿耿忠诚。[9]今天,有人借口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提民族英雄这一称号。这种看似“主张维护民族大团结”的观点,实际上是将蒙古贵族统治者与蒙古族人民混为一谈,是丧失了历史正义感的观点。给大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二)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堰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10]这深刻地说明,能否正确地对待历史是关系国家治乱兴亡的大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历史被否定、被抹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立足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为世界贡献了大批优秀的文明成果。可是有的人却把历史虚无主义的触角伸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上,他们根据“李约瑟之谜”(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不考虑推动科技进步的社会制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教育体制等因素,而是简单地归结为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农耕文民时期,培育出了保守的文化,不具有创新性。这种妄自菲薄、经不起推敲的观点得到了部分涉世未深、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缺乏深刻理解的大学生的认同,对培养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三)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明确的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1]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补课论”的影响仍在持续。这种观点认为: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现在需要“退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这种观点还结合现在民营企业增多,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现象,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表象进行类比,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这种观点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使大学生对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产生怀疑。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一举夺得38枚金牌,在金牌榜和奖牌榜上位居世界第二位,显示出中国竞技运动的发展成就。然而,有的人却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某门户网站还赫然地以“举国体制下金牌越多越可耻”为标题,组织网上大“揭露”。这一“揭露”对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就认为,我国的奥运军团完全成为“造星军团”,还有的认为花全国纳税人的钱去挣得几块金牌没有任何意义。 的确,我国现行的体育人才培养、选拔体制有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地方。但以此彻底否定我国的体育发展机制,甚至把成就说成问题则是根本不科学的。这种通过攻击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和理论体系产生怀疑的手法是极其危险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三、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中泛起的原因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在上层建筑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存在和泛起有着其独特的“大气候”与“小环境”。除了有社会转型期特殊环境,西方反共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上的影响等宏观方面的原因外,还有着具体的原因。(一)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缺乏“据2003年的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受测试的1065人,平均得分为分,及格率为15%。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平均得分也只有分,仅比一般人高出分。”[12]当前,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仍存在有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在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中,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提高学生分数、学校升学率上来。由此便致使历史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在众多考试中,教育行政部门对历史教科书的部分章节降低了考试要求,甚至直接规定部分章节不作考试要求,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跳过不做考试要求的章节,这就给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种一切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系统的了解,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就给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片面的“史料”来传播其观点提供了可乘之机。(二)历史虚无主义者的观点对大学生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在多数情况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恶毒攻击的方式,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13]除了“学术研究”外,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还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途经向公众渗透。如前几年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就有大幅片段是为李鸿章等反动统治者翻案的。在这里,“历史首先被肢解为碎片,又根据作者和读者的需要进行嫁接缝合,至于新的由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历史还是不是历史,已经显得并不重要了。”[14]与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或者是通过文艺作品渗透的方式相比,通过网络传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对大学生影响面更广、形式更多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亿,互联网普及率为。每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在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的新情况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剧,既给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和空间,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也腐蚀了一些大学生的心灵。”[15]历史虚无主义者可以通过帖子、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来兜售其观点。由于其观点大多较“新鲜”,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影响也更为恶劣。(三)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社会阅历方面所表现出的一些具体特点也是历史虚无主义能在大学生中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90后”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有学者总结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价值观念多元、自我、务实,功利性取向明显;个性独立、乐观、张扬,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网络为重要的日常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16]。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已基本具备必要的知识水平,但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心智尚不够成熟等方面的原因,真正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还是具有相当的难度,在遇到一些历史困惑时,还不能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武器去解决困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缺乏较为深刻的切身感受。显然,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方面表现出的特点为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中泛起提供了可乘之机。四、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化解对策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化解它。(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必须发挥好这种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其中,近现代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领域,近现代史教育是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近现代爱国者探索轨迹的深刻启迪。[17]就目前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每一门课都可以是直接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的阵地。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中,就可以适当切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观点,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爱国主义与拥护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教师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时候,可结合相关原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抵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由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课本身就包含有大量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内容,因而在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中的任务也就更加重要。这两门课要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完成“三个选择”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任务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教学和研究的自觉性,敢于直面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歪理邪说,在涉及重大历史问题的是非曲直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相,旗帜鲜明地分清是非。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明确地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界限。(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阵地,但是,很显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是有限的。着眼于大学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丰富高校历史观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活波好动,因此在主阵地之外,还应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高校中可以利用的课外平台有很多,例如:历史文化讲座、校园有线广播、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组织观看弘扬主旋律的电影、开展学术报告会、读史心得交流会等。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如: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深入农村、工厂考察新变化;还可以利用微博等社交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可以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在高校贴吧中对大学生有关历史知识方面的困惑进行互动、解答。在高校中,团委、学生会、相关社团等组织都可以而且应该成为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影响的组织机构。政治辅导员必须抓好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的特点,对有思想包袱或者对历史问题认知不清晰的学生注重从细微处进行关怀和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化解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三)弘扬主旋律,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由于网络的普及和与社会的接触增多,大学生成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必须要注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主旋律,为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需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表现力度,打造一批弘扬主旋律、受大学生喜爱的文学艺术作品。党和国家的宣传管理部门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对思想动态和社会舆情的跟踪调查,积极把握积极把握思想领域的新动态及其表现形式,特别是关注网络上错误思潮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些明显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信息应该及时删除,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制高点。总之,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项长远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以人文主义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他多才多艺,在建筑、绘画、雕塑、诗歌等领域都具有非凡的才能。其绘画代表作——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创世纪》是一幅取材于《圣经》、描绘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画,整个画面气势撼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为壮观的杰作。《德尔非的女预言者》是画在天顶两侧券拱间的十二位传说中的男女先知之一。画家刻画出女预言者手持神谕、转首回望的状态。她那健美的身姿,洋益着青春的活力;明媚的双眼,蕴含着脉脉深情,充满渴望与期待。这一形象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笔下最美的女性形象。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注重形体刻画,强调表现人物的结构与动势。作品色彩单纯,风格质扑、雄健。由于原画积满灰尘、油烟,故画面比较灰暗。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对所生活的时代产生了怀疑。痛苦失望之余,他在艺术创作中倾注着自己的思想,同时也在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并创造了一系列如巨人般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英雄形象。《大卫》就是这种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大卫》,云石雕像,像高米,连基座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诟脑焓澜缰械木薮罅α俊C卓�驶�拊诘窨坦�讨凶⑷肓司薮蟮娜惹椋�茉斐隼吹牟唤鼋鍪且蛔鸬裣瘢��撬枷虢夥旁硕�谝帐跎系玫奖泶锏南笳鳌W魑�桓鍪贝�袼芤帐踝髌返淖罡呔辰纾�洞笪馈方�涝对谝帐跏分蟹派渥挪痪〉墓饣浴? 达·芬奇(1452-1517)——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附近的芬奇镇上。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公证人,家庭富有。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刻家佛罗基阿的画坊当学徒。1476年,佛罗基阿承担制作《基督受洗》这幅画,达·芬奇担当老师的助手。但是,老师所画的宗教人物墨守陈规,毫无生气。达·芬奇仅在画面一角画了一个侧面天使,然而却充满了人间灵性,显得活泼可爱,生动自然。两相比较,顿使老师所绘的人物相形见绌。倔强的老师一方面为学生的才华惊叹,一方面又自愧弗如,从此放下画笔,专心从事雕刻了。他一生在绘画上孜孜追求,为我们留下许多名垂千古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食堂而作的壁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的故事。在这幅作品中,达·芬奇精彩地刻画了当耶稣在晚餐上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他的12个门徒瞬间的表情。透过每个人不同的神态表情,你可以洞察到他们每人的性格和复杂心态。画面布局突出耶稣,门徒左右呼应。坐在中央的耶稣庄严肃穆,背景借明亮的窗户衬托出他的光明磊落。叛徒犹大处于画面最阴暗处,神色惊慌,喻示他心地龌龊丑恶,与耶稣形成鲜明对照。 在这幅画里,达·芬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讴歌了真理与正义,鞭挞了叛徒的行为与邪恶势力。为创作这幅画,达·芬奇付出了惊人的劳动。为准确刻画犹大这个人物,他到各种场合观察罪犯、流氓和赌徒,反复揣摸他们的心态、神态和形态,并画了大量的速写,直到画出他满意的形象。这幅画的巨大成功致使以后的画家没人敢再涉足这个题材。 《蒙娜丽萨》这幅肖像画的原型是达·芬奇朋友的妻子。为作这幅画,达·芬奇先研究了她的心理,为保持她欢愉的心情还特别请来竖琴师和歌手为她表演。达·芬奇极其准确地捕捉到了蒙那丽莎一瞬那的迷人微笑,用精湛的笔触细致入微地描画了她微妙的心理活动。现在你看这幅画时,依然会感受到她的微笑所蕴含的摄人心魄的力量。 达·芬奇不仅是位成绩裴然的艺术家,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上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深入地观察研究动物、植物、地质乃至人体本身。他还模彷鸟的翅膀,设计了一个类似飞机的飞行机械。他还设计了许多先进的纺车、高效率的机床、冲床,最早提出了地质学的概念,第一次正确、全面地描述了人体骨骼、肌肉和人体比例。他的科学实践为以后的科学家提供了思想的源泉。 由于达·芬奇的激进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使他受到封建宗教势力的长期迫害。1517年已是65岁高龄的他,拖着病躯仍然被迫离开了祖国,侨居法国。两年后,这位艺术巨擎溘然长逝。 拉斐尔·桑德罗——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乌尔比诺城,从小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少年时代在著名画家佩鲁吉诺处学画并崭露头角。其绘画志就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齐名,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所创造的许多理想美,特别是女性美的形象,为后人所难以企及。 青年拉斐尔在初到佛罗伦萨之时,他思想感情单纯,但很快就表现出了一种属于自已的才能,即吸收和改造各种潜在可能性的才华,并顺利的从翁布里亚的多愁善感的传统风格过渡到专门表现宏大戏剧场面的瑰丽风格,成为一位表现人性的画家(画技上,也从线描风格变成涂绘风格)。这以后,他的作品更是很好的保留了其老师佩鲁吉诺的柔美特质,并成功的糅合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开创的许多成就。虽然在世人眼里,他也许缺少了达·芬奇的微妙而敏锐的感受力,甚至在表现力量上也不能与米开朗基罗相匹敌,但他的那种幸运的适度感和他和蔼可亲的性格一样,至今仍使他的作品熠熠生辉,以至日益珍贵和罕见, 拉斐尔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留给后世大量的绘画杰作。其代表作主要有《订婚》《坐着的圣母》《卡尔代利诺的圣母》《金丝雀圣母》《雅典学院》《圣礼辩论》《圣塞西利亚》和《西斯庭圣母》,同时还有很多优美的肖像画。他留给我们的素描有400幅之多,在素描方法上,和达·芬奇一样,也是先做整体构思的粗略草稿,再精心刻画,使之达到画面的各部分和内容的整体相互和谐、平衡,近乎思想的程度。在素描工具的运用上,他通常根据绘画目的的需要而灵活变动。 总体而言,拉斐尔的艺术满怀慈爱,以一种柔美、典雅的风姿居于理想艺术荣誉的顶端。

概述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简介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词就源于意大利语Rinascimento,意为再生或复兴),15世纪后期起,扩展到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鼎盛。1550年,瓦萨里在其《艺苑名人传》中,正式使用它作为新文化的名称。此词经法语转写为Renaissance,17世纪后为欧洲各国通用。19世纪,西方史学界进一步把它作为14至16世纪西欧文化的总称。西方史学界曾认为它是古希腊、罗马帝国文化艺术的复兴。 发展14世纪时,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引起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市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国家,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圣方济各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屏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在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艺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代表人物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成就最高的复兴三杰分别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 ,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 。代表作为《 卡斯蒂廖内像 》和《 披纱女子像》。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科学成就文艺复兴的作品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其中,代表性作品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拉伯雷的《巨人传》等。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歌颂了人体的美,主张人体比例是世界上最和谐的比例,并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一系列的虽然仍然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绘画、雕塑,但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场景,将神拉到了地上。 人文主义者开始用研究古典文学的方法研究圣经,将圣经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人文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启,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谋福利,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个性自由,因此在历史发展上起了很大的进步作用。 天文学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在其中提出了与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不同的日心说体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在《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论原因、本原和统一》等书中宣称,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伽利略1609年发明了天文望远镜,1610年出版了《星界信使》,1632年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通过对其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的研究,在1609年的《新天文学》和1619年的《世界的谐和》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判定行星绕太阳运转是沿着椭圆形轨道进行的,而且这样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数学 代数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取得了重要发展,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被发现。意大利人卡尔达诺在他的著作《大术》中发表了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但这一公式的发现实应归功于另一学者塔尔塔利亚。四次方程的解法由卡尔达诺的学生费拉里发现,在《大术》中也有记载。邦贝利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三次方程不可约的情形,并使用了虚数,还改进了当时流行的代数符号。符号代数学是由16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确立的。他於1591年出版了《分析方法入门》,对代数学加以系统的整理,第一次自觉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未知数和已知数。韦达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中,改进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还建立了二次和三次方程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现代称之为韦达定理。 三角学在文艺复兴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德国数学家雷格蒙塔努斯的《论各种三角形》是欧洲第一部独立於天文学的三角学著作。书中对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还有很精密的三角函数表。哥白尼的学生雷蒂库斯在重新定义三角函数的基础上,制作了更多精密的三角函数表。 物理学 在物理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多次实验发现了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他的学生托里拆利经过实验证明了空气压力,发明了水银柱气压计。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尔发现液体和气体中压力的传播定律。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气体压力定律。生理学和医学 比利时医生维萨留斯发表《人体结构》一书,对盖伦的“三位一体”学说提出挑战。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发现血液的小循环系统,证明血液从右心室流向肺部,通过曲折路线到达左心室。英国解剖学家哈维通过大量的动物解剖实验,发表《心血运动论》等论著,系统阐释了血液运动的规律和心脏的工作原理。他指出,心脏是血液运动的中心和动力的来源。这一重大发现使他成为近代生理学的鼻祖。 地理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飞跃,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的探险家们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为地圆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印刷术在欧洲的再发现,以及从东方传过来的造纸、指南针、火药(中国的四大发明),促使科学思想的迅速传播。 文学 各地的作家都开始使用自己的方言而非拉丁语进行文学创作,带动了大众文学,替各种语言注入大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散文、民谣和戏剧等。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出现了“文坛三杰”。但丁一生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和诗歌,其中著名的是《新生》和《神曲》。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第一个发出复兴古典文化的号召,提出以“人学”反对“神学”。彼特拉克主要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代表作是抒情十四行诗诗集《歌集》。薄伽丘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他的代表作。 在法国,文艺复兴运动明显地形成两派,一是以“七星诗社”为代表的贵族派,二是以拉伯雷为代表的民主派。“七星诗社”以龙沙和杜贝莱为代表,在语言和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最早提出统一民族语言的主张,促进了法国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然而,他们排斥民间诗歌,只为少数贵族服务。拉伯雷是继薄伽丘之后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是法国文艺复兴民主派的代表。他用20年时间创作的《巨人传》是一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欧洲文学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英国,代表人物有托马斯·莫尔和莎士比亚。托马斯·莫尔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也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1516年他用拉丁文写成的《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部作品。莎士比亚是天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同荷马、但丁、歌德一起,被誉为欧洲划时代的四大作家。他的的作品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丰富精炼,人物个性突出,集中地代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的最高成就,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西班牙,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塞万提斯和维加。塞万提斯是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和小说,其中以长篇讽刺小说《堂·吉诃德》最著名,它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维加是戏剧家、小说家和诗人,西班牙民族戏剧的奠基人,被誉为“西班牙戏剧之父”。 他是世界上罕见的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两千多个剧本,留传至今的有600多个,有宗教剧、历史剧、神话剧、袍剑剧、牧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刻反映了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最杰出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 特色 对建筑的比例有强烈的追求,例如必须是3和2的倍数 使用对称的形状,集中式 恢复“自然”,以尺规作图制图,以圆形和正方形为主 反对哥德式建筑 代表人物意大利与其代表人物 意大利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在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弟奇家族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赞助人。 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全部诞生在意大利。 代表人物:诗人:但丁、彼特拉克; 哲学家:伊拉斯谟、马基雅维利;作家:薄伽丘、马基雅维利; 画家:乔托、波提切利、列奥纳多·达·芬奇、拉斐尔、提香; 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 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西班牙与其代表人物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西班牙文艺复兴进入“黄金时期”,在小说和戏剧方面成绩显著。 代表人物:作家塞万提斯、戏剧家洛卜·德·维加 德国与其代表人物 在德国:主要成就则表现在宗教改革、农民战争、讽刺文学以及科学技术发明等方面。 代表人物:马丁·路德、丢勒等。 法国与其代表人物在法国:自由思想和怀疑思想相当发达。 代表人物:散文家:蒙田、小说家:拉伯雷等。 英国与其代表人物在英国:诗歌和戏剧空前的繁荣。 代表人物:作家莎士比亚等。哲学家: 托马斯·莫尔文艺复兴的重要意义 有好一段时间,文艺复兴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造舆论。 文艺复兴是一次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曲。 关于文艺复兴的不同意见“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个词在1855年为法国历史学家Michelet首次提出,用以概括16世纪时“对世界与人类的探索”;自此以后历史学家们就对它的解释有很多不同意见。 大部分观点认为文艺复兴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整个欧洲扩展。文艺复兴代表了西方和古代(中世纪以前)的古典文化连接,是对阿拉伯人的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的吸收。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专注于现世生活质量(如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同时也是知识由于印刷和在艺术,诗歌,建筑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知识爆炸。这些新技术引起了艺术和文学在格式和内容上根本的变化。这个时期,这种观点认为,随着交流和探索的兴起,文艺复兴代表了欧洲从很长时期的一潭死水转变成了汹涌的江河。因此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也常常认为是现代开端。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在艺术,文学还有哲学等方面的“类革命”(pseudo-revolution )。这些变化仅仅影响了为数很小的富有的少数人,而欧洲人口的大部分的生活相对于中世纪基本没有改变。因此他们不承认文艺复兴是一个重要的事件。 今天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文艺复兴代表了理性思考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而不是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或许,对于文艺复兴最重要的观点是那些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一个与中世纪彻底决裂的时代。 Johan Huizinga (1872–1945)承认文艺复兴,但是质疑它是否带来有益的变化。他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从中世纪衰落的时代,并且毁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例如,那时在教会和其他一些人使用的拉丁语,从古典时代以来获得了很大发展,是一个活着的语言。但是,文艺复兴中痴迷于古典纯洁性的人们认为拉丁语与它的古典形式相抵触,于是拉丁语的自然进化停止了。Robert S. Lopez 认为文艺复兴是一个经济萧条时期。 然而George Sarton 和 Lynn Thorndike 认为文艺复兴使科学的进步速度放缓。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蔡元培《图画》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在各个主要的宗教中也有人文主义,在这里一般人文主义与该宗教的信仰和传统相结合。 也有的人文主义运动认为人有参加仪式和规则的需要并组织一定的团体来满足人的这种需要。 人文主义作为历史概念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ät,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 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最佳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的统一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写作思路:可以从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为出发点进行描述,并且通过列举名人事例的方式进行阐述,中心要明确突出,语言要通顺连贯等等。

正文:

1910年,斯科特率领团队从英国出发去南极。1912年1月17日到达时却发现阿蒙森比他早到一个月。斯科特接受了阿蒙森在信上留下的任务,为其证明成果并带着他留下的珍贵岩石样品返回。然而返回途中他们却遇难了,尸体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仍带着16公斤重的样品。斯科特,无愧于是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科学楷模。

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无论是斯科特还是阿蒙森,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作为科学家深厚的科学底蕴。20世纪初,人类的科学发展还比较落后,对南极的探索更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阿蒙森和斯科特都是作为人类的先驱,怀着宏大的目标,对这样一大片白茫茫的土地进行探索。而他们需要经受的不仅是时间或是恶劣天气的折磨,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在面对大自然时,简陋的条件使两个团队更显无力。他们在对抗自然、企图征服自然,对此地一探究竟。这样的任务困难而艰巨,他们前进的每一小步都是人类的一大步。他们的经历都将载入史册、成为后人宝贵的经验财富。面对艰难险阻,他们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勇气,甚至为了他们所钟爱的科学事业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藏。人们通常记得的都是一个探索领域的第一人。更何况对于自己钟爱的事业,最大的愿望一定是争做第一。对于斯科特而言,他有这样的机会。阿蒙森已然去世,他可以把那些成果占为己有。然而他选择的是,为自己的对手做出证明。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守护着阿蒙森托付的任务。他的做法,是对同是探索者的阿蒙森的尊重,更是对人类进步的肯定与珍惜。

同样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的还有著名科学家卢永根。他曾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要把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他与妻子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

谁又能想象这位端着半旧饭盒、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的老人正是那著名的老院士呢?2017年3月,勤俭一生的卢老先生以夫妻名义向华南农大捐赠了88万元人民币成立教育基金。他捐赠毕生积蓄意在以己之力投身于教育事业。

科学发展需要斯科特,人类社会发展更需要斯科特。我们应当学习斯科特,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照亮时代。

历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历史上的事情,都是同一回事

史记史记《史记》约成书于前104年至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久而久之,人们根据“太史公记”而省略成《史记》。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略于先秦,详于秦汉,所述秦商鞅变法至汉武帝晚年的历史,约占全书篇幅的五分之三左右。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孔子虽非王侯,但却是传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况汉武帝时儒学独尊,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将之列入“世家”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现实情况。至于陈涉,不但是首先起义亡秦的领导者,且是三代以来以平民起兵而反残暴统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马迁将之列入“世家”,把他的功业和汤放桀,武王伐纣,孔子作《春秋》相比,将他写成为震撼暴秦帝国统治、叱咤风云的伟大历史英雄,反映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老庄申韩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循吏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大宛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写《史记》秉笔直书,在某些方面,敢于批评朝廷,这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允许的。朝廷对《史记》既憎之,又重之,秘不示人,阅读范围限制于朝廷上层的极少一部分人中。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补注:许多人认为褚少孙是《史记》的主要续补者,但是他到底补缺多少,各人说法不一。张晏认为褚少孙续补四篇。但姚振宁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说《史记》缺少十五篇,全由褚少孙续补。有的人认为《傅勒列传》文章,格调酷似司马迁,褚少孙未必能写出如此文章。《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部体大思精的史书的贡献和特点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开创了“纪传体”体例。何谓纪传体呢?纪,指本纪,即皇帝的传记;传,指列传,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传记。历史人物是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是纷纭复杂的。怎样才能把大千世界的各种人和事都包容在一部书里呢?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纂学方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系。(二)《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纂史方法。它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一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又第一个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他还第一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一次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包容在历史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从而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的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广泛的内容,有一定的灵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级关系,因而这种撰史方法,为历代史家所采用,影响十分深远。(三)秉笔直书,是我国宝贵的史学传统,司马迁的《史记》对此有很好的发挥。所谓秉笔直书,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的作法。项羽是司马迁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爱记述了项羽的伟业。但对于项羽的骄傲自大和企图以武力征服天下的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先秦的法家和秦代的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是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恶。相反,对法家的改革和秦代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一条重要线索,即重视人的历史作用。司马迁是反天命的。强调人是历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写帝王将相的同时、注意为社会上的各种人立传,尤其是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放到与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会的圣人孔子同等的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的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的世家、孔子的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生产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的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的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伟大创造精神,他的进步的史学思想和严谨的治史方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父”的美名。(四)《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我国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史记》在我国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它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开始于这个时候。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到唐朝时候,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时裴骃(裴松之子)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 补:司马贞,字子正,唐河内(今沁阳)人。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著《史记索隐》三十卷,世号“小司马”。司马贞以《史记》旧注音义年远散失,乃采摭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齐邹诞生《史记集注》、唐刘伯庄《史记音义》、《史记地名》等诸家的注文,参阅韦昭、贾逵、杜预、谯周等人的论著、间己见,撰成对后世很有影响的史学名著《史记索隐》,该书音义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与南朝时期的宋国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凡对作注有所稗益,便广而录之;凡所注引,务必去其浮言游辞,取其精旨要义;如各家说注不同,则兼收并蓄,不肯偏弃;如有未详之处,宁缺不议,不凭臆想,妄加解说。终于写成《史记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为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司马贞《史记索引》、张守节《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等等。《史记》成书后,由于它“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汉书·司马迁传》),被指责为对抗汉代正宗思想的异端代表。因此,在两汉时,《史记》一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公正评价,而且当时学者也不敢为之作注释。唐初,《隋书·经籍志》在介绍《史记》、《汉书》的流传时说:“《史记》传者甚微”,司马贞说“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史记索隐》序) 我们注意到汉晋时期对《史记》也有一些积极的评价,如西汉刘向、扬雄“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西晋华峤也说:“迁文直而事核。”(《后汉书·班彪传论》。据李贤注,此句为“华峤之辞”。)在晋代,也有人从简约的角度夸奖《史记》。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晋书·张辅传》)这些评价虽然不错,但在今天看来,却还远不足以反映出《史记》的特殊地位,因为得到类似评价的史书并不止《史记》一家。如《三国志》作者陈寿,“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陈寿传》)南朝刘勰说“陈寿三志,文质辨恰。”(《文心雕龙?史传》)华峤所撰《后汉书》在西晋也颇受好评,时人以为“峤文质事核,有迁固之规,实录之风”。(《晋书?华峤传》)至于说到简约,那也不是《史记》独有的,如“孙盛《阳秋》,以约举为能”,(《文心雕龙·史传》)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晋书·干宝传》)总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把《史记》看得很特殊。这与我们对待《史记》的态度大不相同。 自宋以后,研究《史记》的著述增多了,较有代表性的如清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崔适的《史记探源》、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日本学者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以及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的有关部分,都是重要的参考书籍。张文虎著《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一书对《史记》的史文及注文进行了精审的校订。他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和时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金陵局本就是经过他的校考之后刊行的。日本学者泷川资言撰《史记会注考证》,《考证》资料比较详实。各种版本《史记》包括标点本多只附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引录三家注以来有关中日典籍约一百二十多种,其中国人著作一百零几种,日人著作二十几种,上起盛唐,下迄近代,别择缀辑于注文中,时加审辨说明,将一千二百年来诸家众说,以事串联,较为系统地介绍出来,大大节省搜检群书之劳,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显然比三家注优越。《考证》资料丰富还表现在《正义》佚文整理上。三家注原各自单独成书,自宋代合刻于《史记》正文下,妄加删削,大失原貌,尤以张守节《正义》最为严重,后世通行本《史记》三家注皆袭此。可是张书既不像《索隐》有单刻本流传,也不像《集解》有宋版《史记》集解本存世,以致佚文极难搜集。泷川从日本所藏几种古本《史记》校记中,辑得《正义》佚文一千二三百条,补入书内。这些资料有人认为并非全部是张书原文,但它们对探求《正义》原貌或理解《史记》,俱有裨益。《考证》内容繁富。裴骃等三家注解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泷川却综合历代研究成果,联比考索,对史实、文字、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从而揭示出某些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等。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解之未详的亦往往加以考说。再《史记》一书,多采旧典。泷川常于正文之下,指出此事见于某书;与他书文字有异,也予注明。由于《左传》、《国语》、先秦诸子具在,因而春秋史事出处,几乎逐节逐事交待明白,便于溯本求源,比勘研究。《考证》特别注重地理,每一地名,必注今地名,有助于了解事件的演变和人物的活动。此外,正文、注文全部断句,这在标点本未问世之前,不能不说是一项成果。全书末附有泷川所撰《史记总论》,论述了司马迁事历和《史记》作书资料、体例、流传、演变、版本等事,不失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书的有用材料。应当指出,《考证》一书是有缺点的,有的还是比较突出的。首先在资料方面仍有遗漏,黄震、鲍彪、吴师道、张鹏一、雷学淇等人说法就未罗致。尤其令人遗憾的是,金石文字和近人论著汲取不多,甚至连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也只字未载。其次在材料抉择去取之间,也有偏守一说、疏漏失当之处;而摘引某些评论,既违背考证体例,见解又颇为迂腐。在某些问题上,则徘徊两可,甚少发明。再次,泷川资言在训诂方面,有时失于强自为解,断句亦有失误。但从总体讲,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虽于六十年代影印问世,却已部份残缺,其他《史记》校证,固不乏精审之作,然未成书,因此《考证》纵然有不少缺点,仍瑕不掩瑜。在当前《史记》新集释性注本未出现之前,《考证》堪称是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治《太史公书》和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考书。《考证》虽参校了一些本子,可是不作校记而径改径补。后来水泽利忠在五十年代撰《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以补其阙。它以《考证》本为底本,广校众本达三十多种,参考中日校记资料近四十种。其中宋本八种、元本二种、日本古本四种、炖煌写本残卷三种、日本古抄本残卷十几种,现存版本网罗殆尽。《考证》辑录《正义》佚文,省略出处,《校补》为之一一注明。又据二十多种日本古抄本校记等资料增辑《正义》佚文二百余条,其中保存了少数失传的古书文字。同时对《考证》迻录三家注张冠李戴错误,也加以订正。汇集历代学者的注释,加上他自己的考证,内容相当丰富,造诣非浅。中华书局新标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史记》重新作了校点。《史记》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他们称古希腊的普鲁塔克为“世界传记之王”。普鲁塔克大约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传》(今本译作《希腊罗马名人传》)50篇,是欧洲传记文学的开端。如果我们把普鲁塔克放到中国古代史的长河里来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普鲁塔克比班固(32—92)还要晚生14年,若和司马迁相比,则要晚生191年了。司马迁的《史记》要比普鲁塔克的《列传》早产生几乎两个世纪。《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至于直接取材于《史记》的历史小说,那就更不用说了。在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史记》固然"究无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从而开创了史学的种种先河,也堪称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但《史记》最为耀眼的闪光点在于它的平民立场。在司马迁的《史记》之前,所谓的历史仅仅是王侯的发家史、光荣史、太平史。在司马迁的《史记》里,自以为功高盖世的帝王们同样有无耻、暴戾、虚假和懦弱的一面;虽然有着种种的过失和缺点并最终兵败陔下,自刎乌江的楚霸王项羽不失为顶天立地的英雄;一介布衣陈胜曾经在田间耕作,既是不折不扣的庄稼汉,也是满怀鸿鹄之志的豪杰,正是他第一个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就在正统文人对浪迹江湖的行径嗤之以鼻的时候,司马迁却对荆轲、唐雎等四海漂泊的游侠们和快意恩仇的游侠精神赞誉有加、不胜神往……《史记》就是这样以平民的立场、平民的视角、平民的情感看历史、写历史、评说历史,从而第一次给历史以真实可亲的面 目,第一次给那些值得尊敬的灵魂们以尊严。清朝诗人宋湘曾经有句诗说:"史有龙门诗少陵",《史记》中所透出的民间精神,再现在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不朽诗作中,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力量源泉。自汉至清,《史记》的研究专著达101部,单篇论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韵训诂、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读法、评注等领域,方法是抄摄材料,排比引证,基本是微观的甲说乙说的"文献"研究。详见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二所合编的《史记研究的资料和论文索引》,也可参阅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的陈乃乾《二十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他们所举较为重要的有: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和《考史拾遗》。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清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关前四史部分,清梁玉绳《史记志疑》,清郭嵩焘《史记札记》,清沈家本《史记琐言》,近人陈直《史记新证》。上述诸书中,清人之作以钱大昕、梁玉绳、郭嵩焘之作最为特出。近人陈直之作,则多取甲骨文、金文及秦汉权量、石刻、竹简、铜器、陶器之铭文印证《史记》,独辟蹊径,创获尤多。因所著《汉书新证》成书在前,《史记新证》稿中关于汉武帝以前西汉史之考证与之重复者,均已删去。《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全书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则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长统治的历史。《史记》就是通过这样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汇集《史记》各家注释考订之作,有近人张森楷《史记新校注稿》,成书于二十年代,惜未定稿。1967 年由杨家骆编纂整理,交由台湾中国学典馆筹备处印行,但文有残缺。南京图书馆收藏有张森楷《史记新斠注》稿本。从文学研究来看,因时代文化环境与研究者知识场域的局限,近代以前的学者多侧重于感性的直观式评点的单篇读感,缺少具有综合性、逻辑性的宏观义理阐释和文、史兼顾的文学本体论分析。20世纪以来,司马迁与《史记》的学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学者除了对司马迁生年、生平、家世和《史记》的名称、断限、体制、取材、篇章残缺与补窜、义例等具体问题的考

你要问编辑,它没有统一的标准。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primary source)以及第二手史料(secondary source)。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但二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例如史记就很难说是一手或二手史料)。一般中文所称史料,主要是指第一手史料而言。我认为参考文献比史料更正规一点,更加官方,书面。史料可分为四类,一般被认为是较为全面合理的传统史料分类法。       第一类为书报,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汇编和史部以外的群籍。       第二类为文件,包括政府文件、团体文件和私人文件。      第三类为实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资料和历史事件的遗迹。       第四类为口碑,包括回忆录、调查记录、群众传说和文艺作品。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