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公共管理主流期刊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4 09:22:02

公共管理主流期刊有哪些

建议你多看些人际关系 语言沟通方面的书籍 ,从基层到高层是一个人很大的考验

由于职位不一样 ,为人处世, 说话之道就要有很大的改变

国内的《创业邦》《管理学家》《商界》《大大商业评论》《商界》《经济学家》《财经》等;国外的《经济学人》、《商业周刊》《时代周刊》《管理杂志》《经理人月刊》等,太多太多了,在网上搜一下一大堆

咱们一个专业,那我就给你推荐几本,其实关于咱们这个专业的权威学术期刊都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管理世界 科研管理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管理科学 研究与发展管理 管理评论 公共管理学报 这些刊物都不错,不知道你们学校有没有订阅,不想花费太多钱就去网上订阅电子版,如果不在乎money,可以考虑自己订一下相关的学术期刊,这里面的文章还是很有质量的。PS:合适请采纳,谢谢~

是要评职称吗?这要是要按单位的要求来的,每个单位都是不一样的

公共管理论文有哪些研究方法

(一)理论分析方法

理论分析方法又称为规范分析方法,它是一种通过价值判断做出结论的分析方法。

(二)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

(三)数量分析方法

公共管理学中的数量分析方法是指在广泛收集有关公共管理现象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和定量分析技术的方法。

一、实验分析方法

实验分析方法来源于自然科学。在公共管理学中,这种方法是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将公共管理的某些现象和发展过程再现出来,以发现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面貌,为科学地从事公共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比如,将公共管理的某一项制度、某一项政策、某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进行实验,在局部取得经验后,再将其全面推广

二、比较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方法是指把事物不同的或相似的特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共同点、本质性或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既适用于空间序列,又适用于时间系列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两种具体方式。

三、资料分析方法

资料分析方法又称文献法或间接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中的资料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料中与公共管理相关的内容,从中寻求对一定公共管理现象或公共管理问题的了解、理解。

单选的话,答案应该是A系统分析法。现代公共管理方法除了目标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之外,还有网络计划法、系统分析法、控制方法、决策方法。

应该选ABCD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1)系统分析。(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有哪些好的论文题目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主要有:

1、创建文明城市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农村养老服务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3、农村老人参与互助养老的意愿与影响因素研究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研究

5、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机制

6、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途径

7、广场舞的现状与治理研究

8、红色旅游助推乡村脱贫路径研究

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0、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11、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校园融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

美女我来回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 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 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 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 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 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 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 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 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 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 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 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 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1.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42.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43.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44.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45.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46.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48.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49.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50.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53.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54.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55.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56.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57.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58.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59.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60.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fms期刊总共有哪些

代表性论著. Yang*, . Ye, M. Xu, . Pang, . Cheung. Investigation of Mn(III)-Based Oxidative Free Radical Cyclization Reactions toward the Synthesis of Triptolide: The Effects of Lanthanide Triflates and Substituents on Stereoselectivity. J. Am. Chem. Soc. 2000, 122, . Yang*, S. Gu, . Zhao, . Yan, . Zhu. Atom-Transfer Tandem Radical Cyclization Reactions Promoted by Lewis Acids.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 Yang*, J. Qu, W. Li, . Zhang, . Wang, . Wu*. Cyclic Hexapeptide of D,L-a-Aminoxy Acids as a Selective Receptor for Chloride Ion. J. Am. Chem. Soc. 2002, 124, . Yang*. Ketone-Catalyzed Asymmetric Epoxidation Reactions. Acc. Chem. Res. 2004, 37, 497-505. (Invited article to a special issue entitled “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 Yang*, X. Li, . Fan, . Zhang. Enantioselective Recognition of Carboxylates: A Receptor Derived from a-Aminoxy Acids Functions as a Chiral Shift Reagent for Carboxylic Acids. J. Am. Chem. Soc., 2005, 127, .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丹 杨 丹男,教授、博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副校长,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兼任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计算机教育》编委会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运筹学会排序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重庆市科委企业信息化专家组顾问。获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重庆大学行业信息化工程中心学术带头人. 重庆市第二届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常委。九三学社社员。重庆大学自动化本科毕业,重庆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硕士毕业,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工业工程方向)专业博士毕业,至在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工程及应用(企业信息化及制造业运行管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调度理论及其应用、企业信息化技术及制造业运行管理技术,针对具体问题的建立数学建模、进行算法设计、程序设计与实现等。 获奖情况: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05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2004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制造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2002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制造系统工程(MSE)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1997年度四川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 制造系统工程(MSE)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实践,1997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四川省省委、省政府,1996年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数学模型、方法和程序的研究,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度大系统优化分解法在梯级水电站开机组合中的应用,四川省科协首届青年优秀论文奖,1988年四川石油管理局MIS分析与总体设计,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三、完成的主要项目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研究者共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等20项,包括: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程序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4S031)四川石油局MIS系统分析与设计、四川石油局MIS软件系统详细设计、四川石油局MIS软件开发国家863项目(编号 863-511 06-0103-01):FMS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966E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计算机系统柳州工程机械厂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系统残缺数据环境中车间计划与控制问题研究, 国家863/CIMS项目, 编号 511-9508-006支持并行工程和精良生产的决策模型研究,国家863/CIMS项目,编号 511-10-0144重庆机床厂CIMS应用工程总体规划, 国家863/CIMS项目, 编号 -6121厦工产品数据管理系统(XGPDM)、零件编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先进计划调度系统研究,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项目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生产计划调度新算法研究,重庆市科委应用基础项目先进制造系统生产计划与调度的快速算法研究,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CD-400CG(31)工业CT图像重建与处理系统,总装备部项目涪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FH-CIMS工程总体设计,重庆市科委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子项目重庆望江股份有限公司CIMS工程总体设计分布式应急时间仿真与管理系统开发,重庆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庆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四、出版作品:(一)专著:《制造系统工程》(专著)第2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95年10月《机械工程科学技术前沿》(第一章)第2作者,机械工业出版社96年5月。《制造自动化》第2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8月《高技术辞典》(编写七个词条,第1作者), 科学出版社《制造系统工程》(专著,第二版)第3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10月(二)主要论文有:杨丹 瞿中,基于插值函数的三维图像表面重建算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第41卷3期,2009,3,pp134-136 (EI Compendex 收录刊源) 徐玲(博士生),杨丹,洪明坚等,基于平面曲线协方差矩阵行列式的角点检测的研究,仪器仪表学报,Jan.,2009,, No. 1, pp91-95张小洪,李东, 杨丹, T-S模糊系统的脉冲稳定性, 模糊系统与数学, 2008年 06期 徐小明,杨丹, 张小洪. 基于局部不变映射的特征描述器算法. 自动化学报, 2008, (9): 1174-1177,EI Compendex084211647035雷明,杨丹,张小洪,条件理论控制喜爱良态特征的匹配算法,光电工程,May,2008, -128 (EI Compendex 082711350730)雷明,杨丹,张小洪,张莹.基于协方差矩阵的B-样条多尺度表示的角点检测算法,光电工程,May,2008, (EI Compendex 081211162202)马丽涛,杨丹,张小洪,李博. 一种新的基于条件数的图像配准算法. 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8, , 徐玲,杨丹 王时龙,基于进化神经网络的刀具寿命预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卷1期,, EI Compendex 081211161403杨丹,徐传运等,基于主题相关的P2P网络研究,计算机科学,07年,, 葛永新,杨丹,张小洪,基于边缘特征点对对齐度的图像配准方法,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7年7月,pp1291-1295黄中美; 张小洪; 杨丹;基于二元树复小波特征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计算机应用,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7年 05期朱磊; 杨丹; 吴映波,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软件可靠性模型选择,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sign, 中文核心期刊, 2007年 17期Zhang, Xiao-Hong; Li, Bo; Yang, Dan,Novel Harris multi-scale corner detection algorithm, 电子与信息学报, v 29, n 7, July, 2007, p 1735-1738 Language: ChineseEI Compendex 073110726873Xiaohong, Zhang Dong, Li; Dan, Yang, Impulsive control of T-S fuzzy systems, Proceedings -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 2007, v 1, Proceedings -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FSKD 2007, 2007, p 321-325,EI Compendex 082211281676张小洪, 雷明, 杨丹, 基于多尺度曲率乘积的鲁棒图像角点检测,中国图像图形学报,, 2007年7月,葛永新, 杨丹, 张小洪, 基于特征点对齐度的图像配准方法,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2月,Vol. 29, No. 2, , EI Compendex 071810576347 Li, Bo; Yang, Dan; Zhang, Xiao-Hong; Ma, Li-Tao,Chaotic lag synchronization of coupled time-delayed neural networks with two neurons using LMI approach,电子与信息学报, v 33, n 11, November, 2007, p 1196-1199,EI Compendex 075210995107杨娟; 杨丹; 雷明; 罗建禄, 基于二代小波和图像置乱的数字图像盲水印算法, 计算机应用,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7年 02期施成湘; 杨丹; 查振家; 张小洪;, 基于特征散度的模糊彩色图像分割算法,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01期, pp89-92李博,杨丹, 张小洪,一种新的基于梯度方向直方图的图像配准方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24卷3期 pp312-314徐光侠, 杨丹,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异构系统的无缝集成,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年 06期 ,pp1409-1411王玉珠,杨丹,张小洪,基于B样条的改进型Harris角点检测算法,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02,pp192-193 李博, 杨丹, 张小洪. 基于Harris多尺度角点检测的图像配准新算法,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06年 35期 ,pp37-40 陈进,杨丹等,SOA技术在电信业务编排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2006, 施成湘,杨丹等,扩展的多尺度模糊边缘检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pp65-68 葛永新,杨丹,张小洪,基于小波多尺度积的图像配准方法,计算机科学,2006,242-245文俊浩, 徐玲, 杨丹.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中国大学教学》(CSSCI检索源期刊),2005年9期, pp31-33 Qu Zhong, Yang Dan etc.. Study on Interpolation Function of Image Reconstruction, Proc. Of the 11th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Conference(2005), World Scientific, pp952-955 徐国庆,杨丹. 基于daubechies小波的基音检测.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27卷4期张强劲,杨丹,张小洪,葛永新,基于多尺度模糊逻辑的小波边缘检测算法,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8(10):62-65文俊浩,杨丹等.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93期),pp. 63-65 杨梦宁,杨丹等. 基于最大数法的模糊图像分割方法,计算机科学,2005 Vol. 32 No. 8, pp. 190-191祝伟华,杨丹等. 数字化校园设计与构建方法研究,计算机科学,2005 Vol. 32 No. 8, pp. 97-99祝伟华,周颖,杨丹, Web服务的安全性研究,计算机科学, 2005年32卷6期瞿中,杨丹,吴渝,扇形束扫描模式图像重建中消除伪影算法研究,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年,第42卷第8期,pp. 1338-1343 (徐国庆(研究生),杨丹. 乐音识别方法及应用.计算机应用. 2005年,第25卷4期,pp. 968-970徐国庆,杨丹,小波变换与FFT联合识别乐音,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年28卷12期,徐光侠; 祝伟华; 杨丹; 谭亚竹,MMOG的网络负载均衡算法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28卷11期, pp. 39-42葛永新,杨丹,张小洪, 基于边缘特征点对对齐度的图像配准方法,计算机科学,已录用杨 丹,张小洪, 基于小波多尺度积的边缘检测算法,计算机科学,2004年 Vol. 31(1) pp133-135杨丹,李东(研究生),加工系统中的一种排序算法,运筹与管理,2003, Vol. 12, No. 4, pp 42-45王时龙,杨丹等,代理式装配线质量监控系统的智能决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3年4月,Vol. 9, No. 4,pp320-324,EI Compendex 03437696628张小洪,杨丹,刘亚威, 基于Canny算子的改进型边缘检测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Vol. 39,No. 29 pp113-115,刘亚威(研究生),杨丹,张小洪, 基于空间矩的亚像素边缘定位技术的研究,计算机应用,, , pp47-49,高精度图像测量与对准系统的算法研究,杨丹,刘亚威,张小洪,李东,计算机科学,2003年 Vol. 30, No. 12, pp 13-135曹于忠,杨丹,不定需求情况下确定生产批量的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学报,2003年11月 Vol. 26, No. 11,pp 105-108.李东,杨丹,最小化总拖期数的一种新算法,控制与决策,第18卷,2003年增刊,pp199-206.杨丹,非相同并行加工系统的启发式调度算法,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Global-Link Publishing Company(Hong Kong),2000年10月,长沙.杨丹,由良宪二,并列机械スケジヱ-リンダにおける近似解法による评价值の下限值にっぃて,Proc. Of Annual Conference of Scheduling Society of Japan, pp. 32-36, Oct. 1999, Kyoto, Japan.杨丹,基于MRP/均衡生产的计划控制模型(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MRP/proportionate production),中国机械工程, 1996年7卷5期, pp. 16-18, EI Compendex 97043591939 杨丹,并行加工系统E/T排序问题研究, 1996年,19卷6期,, 重庆大学学报.杨丹,并行加工系统负荷分配的模型与新算法研究,1996年,19卷6期,,重庆大学学报.制造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应用(Systematic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s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theory),中国机械工程,1996年7卷1期,,第2作者,EI Compendex 96093338562Flow-Shop型加工单元生产调度的一个新算法, 投中国运筹学会96年会,第1作者一个均衡生产调度模型和启发式算法,第4届中国计算机集成制造学术会议论文集(CIMS-China’96),第1作者杨丹,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的决策点,1995年第2期,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M×N零件排序问题的新算法. 全国计算数学会95年年会论文集. 郑州, 1995 ,第2作者制造系统理论体系框架及其应用,95年,95国际工业工程及制造工程研讨会论文集, 第2作者MRP/均衡生产混合型生产计划控制模型,1995年,95国际工业工程及制造工程研讨会论文集,第1作者单级并行加工系统零件的最优排序. 第二届全国青年学术会议四川卫星会议论文集. 成都, 1995,第2作者柔性制造系统零件排序的一种工程实用新算法.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5(12),第3作者FMS在线刀具管理系统研究. 高技术通讯,1995(5),第4作者柔性制造零件排序的一个工业实用算法. 制造技术与机床, 1995(7),第3作者并行加工设备组生产调度的一般模型及算法. 重庆大学学报. 1994(1), 第3作者柔性制造系统负荷最优分配的一个新算法.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94(6),第3作者 FMS生产计划调度系统的研究, 重庆大学学报, VOL. 16 ,第2作者柔性制造系统生产调度中的运筹学模型和方法,重庆大学学报,1993(3),第1作者FMS调度管理算法性能评价方法,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1993(6),第3作者FMS在线刀具管理系统OLTMS, 机 床,1993(4),第3作者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注重创造型人材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1993(2),第1作者Solving economic scheduling prob.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by expert systems combined with methods of OR,3rd Int. Workshop on AI in Eco. & Manag, 1993, Portland, USA, 第2作者 FMS生产决策问题分类和描述,CIMS-China’92论文集, 1992,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作者FMS单元控制器生产调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IMS-China’92论文集, 1992,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作者在线刀具管理系统的研究,CIMS-China’92论文集, 1992,清华大学出版社,第3作者Solving economic scheduling prob. Hydro-thermal power systems by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s & non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s, IFAC Int. Symp. on control of power systems,1992, Berlin,第2作者 The Models & Techniques in the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of FMS, Proc. of Int. Conf. on Modelling, Simulation & Control,1992,Hehui, China, 第1作者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for the reservoir region of hydropower project, Proc. of the 2nd Int. Conf. on Numerical Opt. Theory & Appl., Xi’an,1991, 第2作者模糊数学和运筹学方法在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的应用,高校应用数学学报,1990,第3作者Application of methods of Fuzzy math. & OR in economic scheduling of hydro thermal power systems, IFAC/IFORS/IMACS Symp. on Large Scale Systems,1989, Berlin, 第2作者Solving economic scheduling prob.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by the methods of Fuzzy math. & non-linear programming, Proc. of the Int. Symp. on Eng. Math. and Appl., 1988年, Beijing, 第3作者The application of optimal decomposition methods of large scale systems to the units commitment of 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s, Proc.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optimization & application, June 14-17,1986, Xian, China, 第1作者杨丹,大系统最优化分解法在梯级水电站开机组合中的应用,重庆大学学报,1986(4).

1基本概念

如图4-1所示框图说明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动作信号通过(经由)控制系统元件后,提供一个指示,此系统的目的就是将变量c控制于该指示内。一般来说,被控变量为系统的输出,而动作信号为系统的输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的方向控制(Steering Control),两个前轮的方向可视为被控制变量,即输出;而其方向盘的位置可视为输入,即动作信号e。再如,若我们要控制汽车的速度,则加速器的压力总和为动作信号,而速度则视为被控变量。

图4-1基本控制系统框图

我们将需要控制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被控量或输出量。用来使系统具有预期性能或预期输出的激励信号定义为系统的控制量或输入量。而将那些使被控量偏离预期值的各种因素称为扰动量。自动控制过程就是设法消除扰动因素的影响,从而保持被控制量按预期要求变化的过程。

所以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系统,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使被控制对象或者过程自动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人类在掌握了简单的制造技术之后,就有了创造自动装置的想法,以便减轻或代替人类自身的劳动,这就是自动控制思想的最初来源。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古代阶段、17—19世纪阶段、19世纪到“二战”阶段和“二战”以后阶段。这期间,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等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自动控制技术的早期发展

在古代,大约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世界上包括中国、埃及和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由于生产发展对计量时间的需要,都出现了能够自动计时的漏壶。汉朝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其模型外形图如图4-2所示,把自动控制思想应用到了天文观测仪器和地震观测仪器。三国时期出现了指南车,它是确定方位仪器中利用自动控制思想的成功示例。中国北宋时代(公元1086—1089年)苏颂和韩公廉制造的水运仪像台如图4-3所示,它是将用于天文观测的浑天仪和用于天文演示的浑象仪及自动计时装置结为一体的仪器。整个系统就是一个按负反馈原理构成的闭环非线性自动控制系统。

图4-2张衡地动仪模型外形图

图4-3水运仪像台

古埃及和古希腊都先后出现了半自动的简单机器,如教堂庙门自动开启装置、自动洒圣水的铜祭司、投币式圣水箱和在教堂门口自动鸣叫的青铜小鸟等自动装置,这些都是一些互不相关的原始自动装置,是一些个别的发明。17世纪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欧洲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包括:1642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明了能自动进位的加法器;1657年荷兰机械师惠更斯发明了钟表;1745年英国机械师E.李发明了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这种风磨可以利用尾翼的调向作用使主翼对准风向;1765年俄国机械师波尔祖诺夫发明了浮子阀门式水位调节器,可以自动控制蒸汽锅炉的水位。这一时期,自动控制技术都是由于生产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

1788年英国科学家瓦特(图4-4)发明了离心式节速器,也称作飞球调速器,如图4-5所示,用它来控制蒸汽机的蒸汽阀门,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了离心式节速器对蒸汽机转速的控制。瓦特的这项发明促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的广泛应用,对由蒸汽机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以后的控制理论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他国家的发明还有:1854年俄国机械学家和电工学家康斯坦丁诺夫发明的电磁调速器;1868年法国工程师法尔科发明了反馈调节器,通过它来调节蒸汽阀,操纵蒸汽船的舵,这就是后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伺服机构。在1868年以前,自动化技术只是一些个别的发明和简单的应用,所以把它称作第一阶段。在1868年之后,逐渐开始了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大规模的广泛应用,所以把它称作第二阶段。

图4-4瓦特

图4-5瓦特离心式节速器对蒸汽机的控制示意图

1—蒸汽机;2—蒸汽阀;3—调速器;4—负荷

3自动控制理论的早期发展

各种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都可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虽然这种技术的发明在18世纪以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还没有理论分析和数学描述,但是它们对自动化技术的形成起到了先导作用,都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17—18世纪是自动化技术的逐渐形成时期,接下来是近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时期,数学描述和理论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最初遇到的是自动调节器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瓦特发明的离心式调速器有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使蒸汽机产生剧烈振荡;到19世纪又发现了船舶上自动操舵机的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数学家尝试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对自动控制系统最初的数学描述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图4-6),他在1868年发表了《论调速器》的文章,该文章总结了无静差调速器的理论。

1877年英国数学家劳斯(E.J.Routh)提出了著名的劳斯稳定判据,它是一种代数稳定判据,可以根据微分方程的系数来判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1895年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茨(图4-7)提出著名的胡尔维茨稳定判据,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代数稳定判据。劳斯—胡尔维茨稳定判据是能预先根据传递函数或微分方程判定调节器稳定性的重要判据。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发表了《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的专著,以数学语言形式给运动稳定性的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给出了判别系统稳定的两种方法。

图4-6麦克斯韦

图4-7胡尔维茨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自动控制装置,来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控制问题。自动控制器的应用标志着自动化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控制器都是一些跟踪给定值的装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给定值附近。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各种自动控制装置,促进了对调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工作。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采用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简称PID调节器。PID调节器是一种模拟式调节器,现在还有许多工厂采用这种调节器。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自动控制器中已广泛应用反馈控制的结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从理论上研究反馈控制系统。

1925年英国电气工程师O.亥维赛把拉普拉斯变换应用到求解电网络的问题上,运用微积分,求得瞬态过程。192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在解决电子管放大器失真问题时,电气工程师H.S.布莱克从电信号的角度引入了反馈的概念。1932年美国电信工程师奈奎斯特(图4-8)提出了著名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可以直接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画出奈奎斯特图,用来判定反馈系统的稳定性。1938年苏联电气工程师米哈伊洛夫应用频率法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出著名的米哈伊洛夫稳定判据。

图4-8奈奎斯特

随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程序控制、逻辑控制和自动机的思想得到了发展。1833年英国数学家C.巴贝奇在设计分析自动机时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概念,他尝试采用法国发明家J.M.雅卡尔设计的编织地毯花样用的穿孔卡方法实现分析机的程序控制。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研制了著名的图灵机,成为现代数字电子计算机的雏形。他用图灵机定义可计算函数类,并建立了算法理论和自动机理论。1938年美国电气工程师香农和日本数学家中岛,以及1941年苏联科学家舍斯塔科夫,分别独立地建立了逻辑自动机理论,用仅有两种工作状态的继电器组成了逻辑自动机,实现了逻辑控制。此外,香农还建立了信息论。

4经典控制理论的形成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延伸和扩展器官功能的历史。自动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生产设备和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自动控制技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空军优势和英国的防御地位,迫使美国、英国和西欧各国科学家集中精力解决了防空火力控制系统和飞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军事技术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设计出各种精密的自动调节装置,开创了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馈控制方法被广泛用于设计研制飞机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以及其他军用系统(图4-9)。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快速跟踪、精确控制的高性能追求,迫切要求拓展已有的控制技术,导致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方法的产生,同时还促进了对非线性系统、采样系统以及随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1945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图4-10)把反馈的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一书,为控制论奠定了基础。同年,美国电信工程师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为信息论奠定了基础。维纳和香农从控制和信息这两个侧面来研究系统的运动,维纳还从信息的观点来研究反馈控制的本质。从此人们对反馈和信息有了较深刻的理解。1954年中国系统科学家钱学森全面地总结了经典控制理论,并进一步把它提高到更高的理论高度上,在美国出版《工程控制论》一书。工程控制论的目的是研究控制论这门学科中能够直接用在工程上设计受控系统的那些部分。工程控制论使人们有可能具备更广阔的眼界,用更系统的方法来观察有关的问题,因而往往可以得到解决旧问题的更有效的新方法,还可能揭示新的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前景。

图4-9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雷达

图4-10维纳

这一新的学科当时在美国称为伺服机构理论,在苏联称为自动调整理论,主要是解决单变量的控制问题。当时在分析和设计反馈伺服系统时广泛采用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的概念。最常用的方法是奈奎斯特法(1932)、波德法(1945)和埃文斯法(1948)。埃文斯法又称根轨迹法,是美国电信工程师W.R.Ewans于1948年提出来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为适应单变量调节和随动系统的设计而发展起来的频率法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后来频率法成为分析和设计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定性地判明设计方向,而且它本身就是近似计算的简便工具。因此,对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依靠经验和尝试的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问题来说,这种方法是特别有效和特别受欢迎的。

经典控制理论这个名称是1960年在第一届全美联合自动控制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把系统与控制领域中研究单变量控制问题的学科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把系统与控制领域中研究多变量控制问题的学科称为现代控制理论。

1952年,首台数控机床诞生,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数控机床如图4-11所示。

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明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创了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虽然当时还局限于自动计算方面,但为60—70年代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1年,世界上首台工业机器人(图4-12)诞生,这对工业生产线的自动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4-11数控机床

图4-12工业机器人

1958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出现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出现单片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的出现对控制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控制工程师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处理机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使综合自动化成为现实。

1957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召开成立大会,有18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中国是发起国之一。从1960年起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自动控制学术大会,并出版《自动学》﹑《IFAC通讯》等期刊。IFAC的成立标志着自动控制这一学科已经成熟,通过国际合作来推动系统和控制领域的新发展。

5现代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典控制理论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渗入控制理论的研究中来。但是到了50年代末就发现把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为了解决和克服遇到的问题,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

1)系统辨识﹑建模与仿真

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器的设计﹑观察器的设计和零极点配置等都是在已知系统的动态方程或状态方程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系统综合方法往往选择一种使用方便的描述形式,而不考虑如何获得这些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模型往往是未知的。对于复杂系统用已知的物理规律来建立模型常常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于是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便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系统辨识的理论和方法。

在分析﹑综合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过程中除了应用理论进行计算以外,常常要对系统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显然,在系统未建立前是不可能对系统进行试验的。对于已有的系统,如果系统十分复杂,在实际系统上进行试验,不论出于经济还是安全的考虑,都是不能允许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为此,有必要在仿真设备上试验系统,包括建立﹑修改﹑复现系统的模型,通常把这种试验过程称为系统仿真。现在系统辨识﹑建模和仿真已成为系统和控制领域中十分活跃的重要学科。

2)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调节器

50年代初为了设计飞机的自动导航系统,使其能在较宽的速度和高度范围内飞行,开始重视自适应控制的研究。60年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加深了对自适应过程的理解。自适应控制可用随机递推过程来描述。到了70年代由于微电子学有了新的突破,可用简单而经济的方法来实现自适应控制。目前对于参数自适应控制已研究出三种方法,即增益调整法﹑模型参考法和自校正调节器。

3)遥测﹑遥控和遥感

19世纪末已出现了远距离测量和控制的尝试。20世纪20年代遥测和遥控开始达到实用阶段,用于铁路上信号和道岔的控制。1930年发送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高空探测仪,用以测量大气层的气象数据。这是第一台比较完善的无线电遥测设备。到了40年代,大电力系统,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和城市公用事业系统都需要通过遥测﹑遥信﹑遥控﹑遥调来对地理上分散的对象进行集中监控,促进了遥测遥控系统的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这类系统称为远动系统。

遥测就是对被测对象的某些参数进行远距离测量,一般是由传感器测出被测对象的某些参数并转变成电信号,然后应用多路通信和数据传输技术,将这些电信号传送到远处的遥测终端,进行处理﹑显示及记录。遥信则是对远距离被测对象的工作极限状态(是否工作或工作是否正常)进行测量。遥控就是对被控对象进行远距离控制。遥控技术综合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实现远距离控制,并对远距离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其中对远距离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的调整称为遥调。对按一定导引规律运动的被控对象进行远距离控制则称为制导,即控制和导引,在航天﹑航空和航海上有广泛的应用。

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遥感就是装载在飞机或人造卫星等运载工具上的传感器,收集由地面目标物反射或发射来的电磁波,利用这些数据来获得关于目标物的信息。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地球卫星和航天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以后,使人们能从宇宙空间的高度上大范围地周期性地快速地观测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从而使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探测和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已应用在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领域。

4)综合自动化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工厂,60年代末在制造工业中出现了许多自动化生产线(图4-13),工业生产开始由局部自动化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了综合自动化的迅速发展。过程控制方面,1975年开始出现集散型控制系统,使过程自动化达到很高的水平。制造工业方面,在采用成组技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群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成为工厂自动化的基础。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批工业机器人﹑感应式无人搬运台车﹑自动化仓库和无人叉车成为综合自动化的强有力的工具。柔性制造系统是从60年代开始研制的,1972年美国第一套柔性制造系统正式投入生产。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柔性制造系统得到迅速的发展,普遍采用搬运机器人和装配机器人。1982年10月在英国的普赖顿召开第一届柔性制造系统国际会议。

图4-13自动化生产线

5)大系统理论的诞生

系统和控制理论的应用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从工业方面渗透到农业﹑商业和服务行业,以及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了许多需要综合治理的大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又无法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系统和控制理论急待有新的突破。在计算机技术方面,60年代初开始发展数据库技术,1970年提出关系数据库,到80年代数据库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6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数据通信。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局的阿帕网(ARPA)的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取得成功,开创了计算机网络的新纪元。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80年代实现管理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管理自动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办公室自动化,这是从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到80年代已初步成熟。办公室自动化为管理自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于1976年在意大利的乌第纳召开了第一届大系统学术会议,于1980年在法国的图鲁兹召开第二届大系统学术会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于1982年10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海滩举行了一次国际大系统专题讨论会。1980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国际性期刊《大系统──理论与应用》。这些活动标志着大系统理论的诞生。

6)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

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智能,虽然是人类很早以前就有的愿望,但其实现还是从有了电子计算机以后才开始的。1936年,图灵提出了用机器进行逻辑推理的想法。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基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用途而展开的。

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从探索人的解题策略开始,即从智力难题﹑弈棋﹑难度不大的定理证明入手,总结人类解决问题时的心理活动规律,然后用计算机模拟,让计算机表现出某种智能。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在《控制论》一书的附注中首先提出制造弈棋机的问题。1954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工程师塞缪尔应用启发式程序编成跳棋程序,存储在电子数字计算机内,制成能积累下棋经验的弈棋机。1959年该弈棋机击败了它的设计者。1956年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等研制了一个称为逻辑理论家的程序,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证明了怀特海和罗素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二章52条定理中的33条定理。1956年M.L.明斯基、J.麦卡锡、纽厄尔、西蒙等10位科学家发起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学术讨论会,标志人工智能这一学科正式诞生。1960年人工智能的4位奠基人,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麦卡锡、麻省理工学院的明斯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和西蒙组成了第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从1967年开始出版不定期刊物《机器智能》,共出版了9集。从1970年开始出版期刊《人工智能》。从1969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JCAI)。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使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在设计高级计算机时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利用超级微处理机实现人工智能,大大地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知识获取﹑表示技术和推理技术,常用的人工智能语言则是LISP语言和PROLOG语言,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机器视觉﹑机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人工智能已发展成为系统和控制研究的前沿领域。

1977年E.A.费根鲍姆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提出了知识工程问题。知识工程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的中心课题就是构造专家系统。1973—1975年费根鲍姆领导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制成功一个用于诊治血液传染病和脑膜炎的医疗专家系统MYCIN,能学习专家医生的知识,模仿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给出可靠的诊治建议。1978年费根鲍姆等人研制成功水平很高的化学专家系统DENDRAL。1982年美国学者W.R.纳尔逊研制成功诊断和处理核反应堆事故的专家系统REACTOR。中国也已经研制成功中医专家系统和蚕育种专家系统。现在专家系统已应用在医学﹑机器故障诊断﹑飞行器设计﹑地质勘探﹑分子结构和信号处理等方面。

为了扩大计算机的应用,使计算机能直接接受和处理各种自然的模式信息,即语言﹑文字﹑图像﹑景物等,模式识别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1956年,塞尔弗里奇等人研制出第一个字符识别程序,随后出现了字符识别系统和图像识别系统,并形成了以统计法和结构法为核心的模式识别理论,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人和计算机的直接通信提供了新的接口。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对机器人学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注意到把人工智能的所有技术综合在一起,研制出智能机器人,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手眼装置﹑日立公司有视觉和触觉的机器人等。由于机器人在提高生产率,把人从危险﹑恶劣等工作条件下替换出来,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器人技术发展很快,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工业生产﹑核电站设备检查﹑维修﹑海洋调查﹑水下石油开采﹑宇宙探测等方面大显身手,正在研究中的军用机器人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关于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技术形成了机器人学。

总结人工智能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认识到,让机器求解问题必须使机器具有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那些知识,人工智能的实质应是如何把人的知识转移给机器的问题。1977年,费根鲍姆首倡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于是以知识的获取﹑表示和运用为核心的知识工程发展起来。自7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学者已研制出用于医疗诊断﹑地质勘探﹑化学数据解释和结构解释﹑口语和图像理解﹑金融决策﹑军事指挥﹑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各种专家系统。智能计算机﹑新型传感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为高级自动化提供了新的控制方法和工具。

50年代以来,在探讨生物及人类的感觉和思维机制,并用机器进行模拟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如自组织系统﹑神经元模型﹑神经元网络脑模型等,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所启迪。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

管理学cssci期刊有哪些

经济与管理评论是c刊,因为《经济与管理》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经济与管理》于1986年创刊,目前本刊为双月刊,由河北经贸大学主办,主要刊登经济类、管理类研究论文,是原河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原主管单位为河北省委组织部,后调整为河北经贸大学主办,河北教育厅主管。本刊坚持学术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

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的优良学风。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

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你要先确定你的主题,在对应风格。

你好! 《管理学核心期刊名册》,供参考! 第一层次:2种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 第二层次:(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北大图书馆等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同收录)23种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未来与发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学刊、城市规划、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学刊 第三层次:22种 研究与发展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科技进步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旅游科学——仅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收录,9种 中外酒店、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版、决策借鉴、企业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投资、研究与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证券市场导报、中外管理——仅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3种

管理学核心期刊名册》,供参考! 第一层次:2种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 第二层次:(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北大图书馆等编辑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同收录)23种 科研管理 、管理科学学报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中国软科学 、科学学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中国管理科学 、管理工程学报 、预测 、中国科技论坛 、经济管理、科学管理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管理现代化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未来与发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学刊、城市规划、地域研究与开发、城市规划学刊 第三层次:22种 研究与发展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软科学、科技管理研究 、管理科学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科技进步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旅游科学——仅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收录,9种 中外酒店、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版、决策借鉴、企业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上海投资、研究与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证券市场导报、中外管理——仅南开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收录,13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