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首次博士论文答辩赛

发布时间:2024-07-03 03:18:52

首次博士论文答辩赛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的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长久的坚持,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出路,十年寒窗,只为以好的高考成绩上一所好大学,但大学绝不是重点,对于很多学子来说,博士才是目标。

在38年前,我国诞生了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证书编号是001号,他就是马中骐。作为我国的第一个博士,那可真是天之骄子,一晃三十八年过去了,这位曾经的天之骄子现在过得怎么样呢?

1940年的3月,马中骐在我国上海市出生,十一岁的时候,他进入上海市市东中学学习,五年之后,年仅十六岁的他,响应国家“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号召,进入到兰州大学读书,他从小就对物理学有着莫名的喜爱,所以在进入兰州大学之后,他选择了自己最爱的物理学。

他从小在上海生活,适应了上海的环境,刚来到兰州的时候还真有点不适应,除了环境气候的差异,生活条件也有很大差异。

不过这些都没有影响到马中骐,他克服了艰苦的条件,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和读书上,尽可能充实完善自己。几乎从来不参加户外活动,他就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大学生活,1961年,马中骐在兰大毕业,毕业之后留在兰大教书。

马中骐在兰大教了三年书,对他而言,教书育人绝对不是自己的终点,他要去往那更高的地方。三年之后,他继续求学,成功考上了北大,他的老师是著名的胡宁教授。

马中骐本就天资聪慧,学习努力,加上名师指点,成绩一路高歌猛进,包括胡宁在内的很多老师都认为,他就是明日之星,却不曾想,意外到来了。

在名师的指点之下,马中骐在北大只安心读了一年书,第二年,运动爆发,马中骐也受到了影响,他不得不返回兰州大学,而且再次回到兰大,他的工作内容不再是教书,而是以劳动代替。

虽然生活更加艰苦,但不曾使他放弃自己的物理梦,一直利用所有空闲时间来学习,同时准备返回研究生学习的行列。

到1977年的时候,马中骐前去探望自己的恩师,这个时候才知道,国家已经允许大学生回炉学习了,马中骐也想回到北大去,但这个时候他组建了家庭,有了自己的老婆跟孩子,而且当时北大也没有经费,他只好暂时放弃这个念头,把重心放在照顾家庭上。

到1978年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马中骐非常兴奋,但很快,他就兴奋不起来了。

在当时的研究生招生中有一个规定,那就是年纪要低于35岁,可当时马中骐已经38岁了。看着自己的爱徒无缘研究生,胡宁也很着急,于是在后来的一次会议中,他跟其他学者提出放宽年纪限制,其他学者都认为合理,于是就将年纪限制放宽,马中骐终于有机会重返校园了。

在胡宁联系马中骐的时候,距离考试还有50天,马中骐更加努力。50天之后,他以接近满分的成绩再次成为了胡宁的学生,此时距离第一次成为研究生,已经过去了十四年。

就这样,马中骐暂时“抛弃”了自己的妻儿,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当初他还犹豫,考虑到两个年幼的孩子,自己是否真的要追求梦想,妻子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很坚定地支持他,让他去。而胡宁,等待这个天才许多年了,鼓励他再搞粒子物理。

在这一批学生中,马中骐是年纪最大的学生之一,再加上他学识渊博,基础扎实,对师弟师妹们有问必答,被亲切的称呼为“大师兄”。

再后来,他有一次去美国留学的机会,这遭到了胡宁老师的反对,他说:“他是我在中国培养最好的学生,不需要去美国读研。”就这样,马中骐最终留在了国内。

1980年的时候,国家建立了学位制度,并且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设立了博士试点,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胡宁来不及通知马中骐,直接就给他报了名,这也使得马中骐成为了第一个报名的人。

当年的8月,马中骐就接到通知,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12月就要交稿。到了1982年的2月6日,这对于我国来说是很特别的一天,这是我国首次举行博士论文答辩。

第一个进行博士答辩的人,正是马中骐,这一段被录像机记录下来,至今还保存在马中骐的电脑中,马中骐站在讲台前,从容不迫的不停书写验算,就像是在给自己的学生讲课一样,可谓是滴水不漏毫无破绽。

最终,他得到了在场七位导师全票通过,成为了我国的第一位博士,当时钱三强给他颁发了上面标示着“10001”编号的博士学位证书。

1988年,他被晋升为研究员,1991年的时候因为有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家的嘉奖。到2005年的时候,马中骐正式退休。

在退休之后,他还继续搞科研事业,将人生中所有的光阴都用在了科研上。一直到年岁实在是太高了,这才去往养老院生活,终日读书看报,悠然自得。

这一路走来,马中骐还真是不容易。作为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孩子,因为学习去往大西北,要知道,当年兰州跟上海的差距远比现在要大得多,这种巨大的落差可不是一般人能够适应的。

但马中骐就做到了,他克服了恶劣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读书和学习上。兼顾天赋和努力,这样的孩子,本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恰好赶上了国内最大的动荡,就这样,他失去了原来的学习机会。

再后来,命运又跟他开了几次玩笑,先是家庭原因,后来年龄超过了限制。不过好在,这一路无论多少艰难险阻,他还是走过来了。

当然他要感谢胡宁,胡宁的惜才之心拯救了马中骐的人生,而马中骐也没有让恩师失望,以完美的姿态通过了博士答辩,成为了我国的第一个博士。

看看当年马中骐为了学习,都经历了什么,再看看我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坐在什么的教室里,穿的吃的都是什么。为什么当年马中骐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够成才,而条件、环境更好的我们不能做到呢?

1982年,我国举行了自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次博士论文答辩。那一次到场的老师阵容非常豪华,他们都是当时科研界的顶尖人物。比如,曾参加“两弹一星”工作的彭桓武,以及胡宁与戴元本等著名的教授,由他们组成一个七人的答辩会投票小组,让他们来评判博士生论文的质量,以及是否有资格可以成功获得博士生的称号。

此次答辩会老师的阵容强大,学生的阵容也不容小觑。因为这一届的博士生各个都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正如,那位博士编号为001的学生,就曾受到杨振宁的青睐。

01新中国第一张博士证书的颁发

这位新中国第一位博士生,他的博士证书是由钱三强亲自签发的,他的博士编号完整地来讲是“10001”,这代表着中国第一批博士生中的第一位获得博士称号的学生。现在,这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博士证书已经被国家博物馆给保存下来,成为一个划时代的美好象征。这是对于这张证书的拥有者马中骐一生最好的肯定。

02马中骐漫长的博士之路

马中骐,他的博士之路走得非常艰辛。从大学本科到博士毕业,马中骐整整走了二十六年。在1956年的时候,年仅十六岁的马中骐就进入到兰州大学就读。马中骐选择的是那所大学的物理系,秉着对物理学的热爱,马中骐克服了兰州的艰苦条件,用学习和知识来充斥自己的生活。所以,在兰州大学上学的那段时间里,马中骐几乎书不离手,只要有了空闲,那就坐下来品读书籍,研究知识。至于其他的户外活动,他则较少参加。

马中骐在兰州大学顺利毕业以后,便开始了留校教书的生活。那一年,马中骐才只有二十一岁。在兰州任教了三年以后,马中骐又一次迎来了自己新的学习生涯。他考上了北京大学,成为了胡宁的学生。在胡宁教授的帮助之下,以及马中骐自己的刻苦学习之下,他的课业成绩非常突出,也受到老师的关注。可是一年以后,马中骐迫于社会因素,不得已再一次回到了兰州,在那里劳动做苦力。

虽然工作的时间大大占用了马中骐的读书时间,但是他还是能挤出一点时间读书,就多挤出一点出来。后来马中骐的两次研究生重读愿望都落空了,这让他备受打击。不过,幸运的是,国家惜才爱才,放宽了考试的年龄限制。这才让马中骐有机会可以重新回到学校。

就这样,马中骐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回到了学校学习,并且成功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博士生。马中骐的博士论文还曾经被送到杨振宁的手中,让杨振宁帮忙把关,由此可见马中骐学习成绩优异,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杨振宁也曾经评价说他的研究成果是“能留得下来的工作”。

03马中骐2005年退休

之后,马中骐还被国家评为“博士导师”,由此可见马中骐的学术造诣有多高了。马中骐一直在为国家服务,直到2005年的时候,他才在任上退休。马中骐的一生是传奇的,他用他的刻苦,来告诉人们努力了才会有收获的道理。

研究生正式招生开始于1951年 1951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教育部联合发出《1951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正式开始实行统一招收研究生,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开创。文件规定,中国科学院为培养科学研究人才招收研究实习员,教育部为培养高等学校的师资招收研究生。1951年6月7日,由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人事部成立招收研究生委员会,由当时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任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以及人事部丁华局长任副主任委员和各大学代表13人为委员。招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及教育部所属高校53名著名科学家、教授组成的15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测量机械、航空、电机、土木建筑、化工、采矿冶金、农科、文史、心理、政法、财经)各科审查小组,审查录取招收。1951年,计划招收500名研究生,实际招收27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5名,中国人民大学101名,其他各校共80名。 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 195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组织研究生条例起草委员会,由副院长竺可桢任主席。7月29日,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1955年8月25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8月31日,由总理周恩来签发命令公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有关培养高级科学人才的条例。1955年5月12日,成立了以吴有训为主任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9月15日开始招生报名。根据国家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以及院内各所的条件,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分45个专业,共50名。培养目标为:“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水平,本门学科方面的坚实的基础,有关国家建设的实际知识,能独立地进行专业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工作”。1955-1965年,中国科学院共招收研究生1518名,是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其中1963年高达全国招生总数的。1965年,中国科学院已有招生单位81个,占当时全国招生单位总数的,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近千名(943名),占全国研究生总数的。 研究生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197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中止了12年之后的恢复。1977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筹建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是严济慈院士,设有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学、和无线电技术、计算机工程、空间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科学组织管理等专业。中国科学院的73个研究所与208所高校及中国社科院、部委所属89个单位,于1978年招收了恢复研究生教育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招收了1529名,占全国招生总数的,占全国招收理工科总数的。1978年10月14日开学。1980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规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是由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共同进行。首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出任。1982年6月中旬,经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首先进行试点,进行了中国首次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马中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谢民(中国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所)、李尚志、赵林成、白志东、冯玉琳(中国科技大学)等6名研究生,分别获得理学、工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己培养出的首批博士。1982年,中国首批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共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培养了7名,占全国总数的58%。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 中国科学院党组于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思路,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了研究生院“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同年5月22日,新研究生院更名成立的揭牌仪式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 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成立并招收本科生 2012年6月,经教育部、中编办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确立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方针。2014年,国科大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本科生,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当年,国科大招收首届本科生332名,分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2015年,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北京怀柔医院;先后成立工学院、公管学院、天文学院;雁栖湖校区1070亩新校园全面启用。

该博士学识渊博,具有进取心,在工作后不断专业,目前是被业内尊敬的泰斗级人物。

首届博士论文答辩

情况挺好的,工作非常的顺利,很坚持自己的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生活也非常的幸福美满,状态挺好的,令人很羡慕。

我国第一位博士拿“编号1”的博士证书找工作,后来挺好的,因为重视家庭了,很少出现在新闻里,而且没有小道消息披露,所以没什么消息,祝他生活美满。

后来过得很好。因为他有很高的学历,并且有很多企业因为他所拿的博士证书而邀请他,现在他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1、上海体育学院于1996年经国务院专家组批准设立武术博士授予点。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武术博士授予点。武术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置,使武术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1982年上海体育学院就获得了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邱丕相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武术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我国首届武术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田金龙等成为首届中国武术博士。3、更前一些时间,1991年1月12日,夏威夷欧陆理工大学就授予蒋浩泉先生“荣誉博士学位”,在授奖仪式上,该校校长梅立博士在致辞上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蒋浩泉先生是继梅兰芳先生之后,又一位正式获得本校荣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名人,这是蒋先生的荣耀,同时也是本校的幸运。“由此一般公认称之是中国第一位武术博士,但准确的说该是“荣誉博士”。

第二次博士论文答辩

大学生论文答辩与考试有补考机会一样,本科论文答辩失败,都有第二次答辩机会的,可以咨询老师,按照老师的要求完善一下。

论文答辩的题目均来自于你写的论文,因此,与你写论文有关的知识点,应该重点复习和深度理解,尤其是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答辩,要求更高些,更要注意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1 可以再申请论文答辩。2 博士学制一到后,如果未能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再申请一次,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修改并重新提交论文。3 申请论文答辩的时间和要求因国家和不同学校而异,需要仔细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大学生论文答辩失败了,通常会被要求补充或修改论文,然后再次参加答辩,如果还通不过,就有可能拿不到毕业证书。

认真修改一下基本格式再送审,通过概率很大。

二次送审的专家可以看得到第一次盲审两个专家的打分和意见。一审两个专家的分数只有71和56,感觉应该是硕士的盲审,猜测不是研究工作量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这个也很难改),大概率是论文基本写作不过关,甚至在基本格式上出现了较多问题,存在很多不通顺的语句之类的。

把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标题,英文摘要这类的都仔细检查好,全文通读一下保证语言过得去。

虽然两个专家的分数都不高,所以心态得调整好,既然发生了就坦然面对吧。你的导师还不错,给你二次送审的机会,最后,祝二审顺利。

盲审办法:

1、参加双盲评审的研究生:博士生100%,每人送审三份。硕士生(含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按当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人数的3~5%,每人送审二份。

2、研究生部根据每年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科、专业研究生分布情况制定出盲审方案,并交分管校长审批。

3、研究生部根据盲审方案,抽出需进行论文盲审的研究生名单,与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名单核对无误后,将盲审论文的信息通知本人及学科所属学院。

4、被抽出参加盲审的研究生应在接到通知的二天内,按规定格式制作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姓名),硕士生论文一式二份,博士生论文一式三份,报送研究生处。

博士论文答辩分几次

每年答辩是4次 1月 3月 6月 10月

4次。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答辩一般每年有四次上会的机会,也就是有四次的机会完成答辩,并将毕业资料收集齐全提交到学校学位申请委员会进行审核。

北京监狱首开博士论文答辩

小张犯了罪,正好赶上毕业季,派出所得知学校在知晓小张犯罪的事情仍然愿意让他答辩之后,便准备了视频答辩,为小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狱中学习法律给自己一个重塑的机会。他用监狱里的碎片时间来学习,两年半专科毕业又报名本科自考。他的论文试题非常贴近自己的狱中生活,选题为是否有必要废除死刑制度,题材加上他在狱中的见识,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他这篇论文非常的有代表性,首先他这篇论文在选题的时候就非常贴近自己的狱中生活。他认为主要选题为是否有必要废除死刑。死刑的题材,加上他在狱中的见识,这样给他带来更多的启发。这件事情是发生在2021年的3月25日,在四川省的一所监狱里面,有一场非常特殊的自考论文答辩,而答辩是通过远程进行的,毕竟在疫情期间,身为四川大学自考办的老师,是没有办法进入到监狱里面来和他当场答辩的和答辩者也是通过监狱里面的系统与老师进行连线的。最终她通过了这次的答辩。

其实没有在狱中的人根本不知道,在狱中想要读书和学习还是比较困难的,更不要说是思考的答辩论文,首先在狱中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环境去学习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在玩,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又是非常吵杂的,那么多人住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都让自己没有办法安心看书。如果是写作论文的话,那么将涉及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也是监狱环境所缺失的。

所以他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想向导师去请教,但是自己是不能直接和导师请教的,每次都只能由民警代为沟通传达,如何修改此次的论文。经过漫长的学习和漫长的论文写作,再加上监狱高度重视此次事件,还帮助他下载了各种与他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打印之后的方式供给他参考。所以是十分的不容易的。

在答辩的时候,他的老师一共问了他三个问题,第1个问题是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论文作为题目?第2个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死刑范围和条件到底是什么?三个问题书让他讲述废除死刑的必要性。其实第三个问题也是他的论文内容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他本人感觉自己答得并不算很好,而且自己的表述和自己的内容有多少有点出入,但是经过10多分钟的答辩,终于把所有问题都回答完了,而他的衣服也完全是偷了,最终导师回答说,你学习的法律,所以我们也希望你在回归社会以后能做到守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并且祝贺你这次的论文答辩成功了。

因为他的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论废除死刑的必要性而展开的,也诉说了自己在监狱中的一些经历,所以让很多网友眼前一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