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5:55:01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的探讨论文

如果说面对企业管理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明显滞后于其组建速度,并且财务管理又是它们的重要基础工作和突出的薄弱环节的话,那么,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的成因

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企业负债规模大,则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资本结构不当。这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筹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同时,负债的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较大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6)负债期限结构不当。这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7)筹资顺序安排不当。这种风险主要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筹资顺序上,要求债务融资必须置于流通股融资之后,并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筹资顺序不当,则必然会加大筹资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甚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的利息率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②提高风险价值观念;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④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巧舞“双刃剑”。

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降低企业的价值。

4.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5.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6.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7.研究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8.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

摘 要 投资是企业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是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企业能否把资金投资于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不断提高选择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高有效防范各种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都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的方法,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 财务管理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2. 财务决策支援系统研究

3. 财务预测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4. 产权重组与财务管理研究

5. 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6. 杠杆原理及其应用

7. 关联方交易与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8.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9. 集团资源配置战略与资本预算管理研究

10. 经营者薪酬研究

11. 论财务风险

12. 论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13. 论财务制度的改革

14. 论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

15. 论理财环境

16. 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17. 论企业财务机制

18. 论企业信用政策的选择

19.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模式

20.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财观念

21. 论债务重整

22. 论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23. 企业产权理论分析与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研究

24.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研究

25. 企业集团财务预警研究

26. 企业集团存量资产重组研究

27. 企业集团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研究

28.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

29. 企业内部资金集中管理研究

30. 企业配股财务标准研究

31. 企业清算中的财务问题研究

32. 企业收益分配问题的探讨

33.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研究

34. 企业资产管理效率分析研究

35. 全面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36. 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研究

37. 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的探讨

38. 网路财务研究

39. 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40. 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问题研究

41. 资金成本与资金结构研究

42. 资源性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基本理念论文

如果说面对企业管理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明显滞后于其组建速度,并且财务管理又是它们的重要基础工作和突出的薄弱环节的话,那么,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的成因

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企业负债规模大,则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资本结构不当。这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筹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同时,负债的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较大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6)负债期限结构不当。这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7)筹资顺序安排不当。这种风险主要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筹资顺序上,要求债务融资必须置于流通股融资之后,并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筹资顺序不当,则必然会加大筹资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甚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的利息率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②提高风险价值观念;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④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巧舞“双刃剑”。

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降低企业的价值。

4.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5.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6.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7.研究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8.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

摘 要 投资是企业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是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企业能否把资金投资于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不断提高选择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高有效防范各种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财务管理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

大数据下财务管理的挑战及创新思维

摘要 :

本文首先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而后讨论了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了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路。

关键词 :

大数据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系统

作为具有革命意义的最新科学技术,大数据正在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包括企业财务领域。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企业经营规划有着深刻的影响,能否执行优秀的财务管理关乎着企业生存发展。如何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敢于创新的姿态占领时代的先机,是当前我国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所依据的数据是非常有限的,这使得财务数据分析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导致财务管理缺乏全面的、精确的数据基础。建立在数据不完全可靠基础上的企业财务管理如同管中窥豹,很容易以偏概全,与市场的客观性存在较大差距,极易发生判断失误,最终导致企业利益的损失。

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企业呈上全面的、实时的、精确的市场数据和系统的、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使企业拥有更可靠的财务分析工具、更先进的财务管理和更有效的财务决策依据。具体而言,大数据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企业财务处理方式的变化

首先,大数据改变了财务处理的范围。传统财务管理概念中,企业仅处理与本企业直接相关的财务数据。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凡是与本企业相关的数据都在收集和处理范围之内,如行业信息、金融市场波动、上下游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等信息都逃不过大数据的关注和数据挖掘。

其次,与传统财务管理方式相比,大数据更注重非财务信息的价值。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那些从表面上与财务完全无关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提取、统计、归纳,从中找出与财务管理相关的经济规律、企业特征、潜在问题,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扎实的数字依据,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指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方向,使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放在最关键的财务管理节点上,实现财务管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企业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

传统财务管理大多采用“人—机”结合的半手工方式,而大数据环境下财务管理则向全自动化方向发展。在大数据平台的处理中,企业财务与外部相融合进行统一核算。基础核算工作越来越少,核算过程越来越智能化、去人工化、高速化和标准化。

以华为公司为例,任正非为改变华为粗放式财务管理带来的风险,专门请来IBM的财务团队为华为量身定做了以大数据为支撑的集成财务体系(IFS),用大数据的会计核算理念重新梳理会计核算流程。该体系甚至成为影响华为现今组织架构结构的重要因素,正如华为一位财务顾问所说的:“没有配套的IFS,华为是不可能下决心将权力下放的”。

3、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财务管理变革的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财会人员在运用大数据技术方面存在能力不足、观念更新速度慢等原因,在具体运用大数据和进行大数据分析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方面的相关知识技能,还要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大数据能够真正服务于企业。

4、企业财务管理环境发生变化

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经济领域同样深刻影响着人们。普通消费者、企业、经济团体的众多金融行为都成为大数据收集的内容,众多企业应用大数据判断业务影响,加深对服务的理解,加快企业利润的增长。在这样的环境变化下,企业想要实现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就不可能离开大数据的支持。

二、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机遇

首先,大数据采用巨量数据集合技术采集海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使企业财务人员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得到潜在的、具有关键财务价值的信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其次,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庞杂信息的筛选和梳理,帮助企业找到影响自身发展和健康运行的负面因素。如经过大数据对企业投资、利益分配、运营管理等与财务相关的活动分析,不但为企业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也为企业风险管理指明方向。有助于企业清醒的认识存在问题和潜在风险,提前做好规避财务风险的准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方案,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使财务管理更加稳定可靠地为企业服务。

再次,大数据可以为不同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形式统一的、内外融合的财务分析工具。一方面,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管理工作量;另一方面,大数据通过综合性分析结果,提供以往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都无法提供的企业战略依据,使财务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最后,大数据将促进企业内部人员架构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企业应用大数据处理财务管理问题时,不仅仅要收集财务数据,也要收集表面上看起来与财务“完全不相关”的数据。

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共同调取、选择和分析数据,这就要求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建立更直接和更协调的关系,财务部门关注企业运行的范围更广,工作内容更全面。

这些改变要么促使财务部门获得更高的管理职权,如长虹的“财务共享系统”使企业财务部门向高端化转型,成为企业运营的中心枢纽部门;要么促使企业重新规划财务框架,例如海尔集团为了创新“人单合一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了一线员工对预案财务化的责权利,彻底改变了企业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无论哪一种,都带动企业人员架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2、大数据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首先是如何科学有效应用大数据的挑战。大数据浩如烟海、种类庞杂,如何快速提取、挖掘和分析数据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挑战。

从硬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带宽不足,也不具备大数据所需的数据储存和处理条件。从软件角度来看,多数企业也不具备自行开发海量数据处理、建立超大型数据仓库和进行深度数据挖掘的能力。从财务人员角度来看,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应用大数据技术的技能。

其次,企业将面对财务管理模式转型的挑战。大数据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将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变事后处理为事中处理。最重要的变化是传统的管理型财务方式向现代的价值型财务管理体系的转型,即将普通的记账管理工作模式转变为管理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工作体系。如何实现这种改变并真正发挥新模式的作用,对企业来说是新的挑战。

最后,企业将面临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的挑战。大数据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如何保护企业商业机密、如何提取具有价值的数据、如何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发展战略进行个性化数据分析等等,都需要同时具有财务管理知识、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大数据应用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当前我国多数企业都缺乏相应的人才储备,因此如何寻找和培养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是对我国企业的重要挑战。

三、大数据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思维

1、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通常根据职能进行财务管理,最常见的是将财务部门细分为会计部、财务部、资金部等。迎接大数据对财务管理的改变,企业应主动创新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首先,企业应该在财务管理组织中设置独立的部门或人员来专项管理财务数据及与财务相关的非财务数据,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挖掘和分析。

对于暂时不具备创建大数据财务管理体系的,可以购买第三方的大数据平台使用权,但仍需专人管理和分析数据。其次,大数据的产生使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管理者应从新的高度来看待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中的作用。

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重组。或学习长虹,提升财务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沟通能力;或学习海尔,通过制度和新的财务体系将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形成扁平化的财务管理流程。无论哪种,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调动企业全员参与到财务管理中去。

2、构建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

大数据的有效信息密度较低,想要从巨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就必须依靠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数据预测和数据挖掘分类等技术对所有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大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梳理和评价,不但能够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财务数据、存在问题、潜在危险,还能评价上下游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预测企业乃至所在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企业财务及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最可靠的数据。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可独立建设大数据财务管理系统,还可以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只需下载客户端就可以构建本企业的大数据库。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更为快捷,成本也更低。

3、建设大数据财务人才队伍

无论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大数据财务分析体系,还是购买第三方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权,财务管理部门都离不开能够应用大数据软件和对大数据进行分析的财务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精通传统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知识,还要能够应用统计学、大数据技术,熟悉企业运营规律和所在行业的发展状态。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在财务管理上的宏观优势,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财务决策依据。为了得到这样的财务管理人才,企业一方面应强化原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大数据人才,组建起具有现代化大数据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的财务管理团队。

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目的都在于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使其真正体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价值。大数据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实效。顺应潮流、完成自身变革,是时代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势所趋。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这一变革,会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质的改变,也会为我国企业的整体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摘要:

世界范围内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并购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优势。而融资问题乃是决定国企并购能够成功的关键环节。文章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并购融资

一、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1、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迟缓。在并购实践中我国国有企业大部分股权融资是通过发行新股和增发配股等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企业通常以首次上市公开发行时募集的资金作为并购资金,或是一些业绩较好的企业通过配股的方式继续募集资金,为并购做准备。但是我国企业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以及股票发行的规定都比较严格,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的两倍,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募集资金数额一般不能超过其发行前一年净资产额。加之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调整阶段。系统性风险以及政策因素不容忽,这都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发展。导致了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能够利用上述手段进行并购融资。

2、贷款融资应用有限。银行信贷资金受银行短期偏好信贷倾向、资本金偏低及计划性经营理念等方面的限制,只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维持与扩大生产的正常经营所需,很难在企业并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根据有关规定,通过银行借款所融资金不能用于股票二级市场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一般只能用于非上市企业的并购或只能用于收购国家股、法人股。而且银行对企业的并购贷款常常需要提供担保或需要贷款企业以一定的资产作为抵押才能发放。再加上贷款利息比较高,使企业难能负担此项贷款,因此银行贷款在企业并购融资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

3、债券融资比例小。在我国一般只有上市公司或重点国有企业才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影响一般国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因素有,一是发行债券要经过复杂的审批,往往导致资金筹集与需要的时间上不搭配,由于指标的限制,有限的规模决定了发行人选择的局限性和筹资数量的有限性。二是发行债券的严格条件将许多国有企业拒之于债券筹资的门外。三是债券筹资难以用于并购支付。我国对债券筹资的用途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所筹资金不得用于房地产买卖、股票买卖和期货交易等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风险性投资。股权并购涉及股票买卖,因而该条款限制了为股权并购而发行的企业债券融资。债券融资在企业并购中的应用也十分有限。

4、我国企业并购融资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由于金融机构不得为股票交易提供贷款,而股权并购也属于股票交易范围之列,因而就限制了银行为股权并购提供贷款的行为。而债务性融资方面同样存在诸多限制,<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40,,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家限定的利率水平等,<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相同期限居民储蓄定期存款利率40%,这些规定都对债券的发行起到了很大的约束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债券的风险比银行存款的风险要大,高风险下没有高收益的预期,企业债券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债券交易不如股票交易活跃,因而限制了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

5、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许多企业的并购行为均由政府机构操纵,并非企业自愿,而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政府的干预,不同的企业在计算并购融资需求量时面临的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别,一部分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收购目标企业,融资压力较轻,而另外一些企业有可能会有相对较重的融资压力。这一方面阻碍融资市场的公平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企业并购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抑制了企业并购融资的内在冲动。此外行政控制等非市场手段的应用,也很难保证企业并购融资的外在资金支持。政府只关注并购时的资金需求,而并购后的资金支持及企业运作往往因资金缺乏而影响其正常经营和整合效果。

二、国有企业发展并购融资的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内源融资是企业并购融资的首选,利用内部资金进行并购,一方面不会增加企业的财务负担,财务风险小,另一方面不会向市场传递不利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在国有企业并购中,应尽可能合理地从企业内部筹集并购资金,除企业自有资金外,利用企业除现金以外的其他资产进行产权置换或产权出资,不仅能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而且可以盘活存量资产,实现某些领域退出,收回债务等等,对企业是极为有利的。

其次,在保证并购企业控制权并保证每股收益增长的前提下进行换股并购。不仅可以解决资金支付的问题,而且可以降低收购价格被高估的风险和并购整合风险,获得目标企业管理层支持等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大规模的并购尤其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急需扩张的国有企业并不具备大规模向金融机构融资或者公开发行的条件,利用换股方式进行并购运作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再次,国有企业可以利用借款和发行证券(包括债券、股票和可转换债券)等渠道进行融资。选择这种融资渠道应综合考虑融资规模、期限、成本,确定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如果最佳资本结构要求采用权益融资,那么就采用发行股票。否则应优先考虑银行借款,再考虑发行债券。

2、发展利用创新融资工具。与国外相比。在国际并购融资中广泛使用的垃圾债券、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优先股、票据等融资工具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应用很少,有些并购融资工具如杠杆收购中的过桥贷款等尚不完善,但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融资手段,应该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并购活动的明智选择。

(1)股权租赁。股权租赁是指各类投融资主体作为联合收购者,与收购方合作收购企业,持有目标企业拟转让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在收购完成后,投融资主体将所持股权作为租赁标的物,通过设定租赁期限和收益的方式,逐步将所持股权转让给收购方,以完成并购。对收购方而言,股权租赁可简单归结为出售一租赁一回购。出售是指收购方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将无力购入的股权出售给融资机构。此时,投融资机构实际承担了为收购方融资的功能,以减轻收购方的收购资金压力。投融资机构作为一个过渡性的股东,不以长期控制股权为目的,因此,必须与收购方签订租赁和回购合同。租赁期间,收购方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调度资金,等租赁期满后,再将这部分股权正式回购过来,从而完成整个收购。

(2)票据融资。企业并购交易中通过票据融资在我国很少应用。目前,我国的票据功能仅局限于支付信用结算工具,其融资功能未能得以充分发挥。

票据发行融资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随时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变化采取不同的融资策略及应变对策。同时商业票据融资又可以避免其他股权融资方式带来的企业机会成本的增加。随着我国对票据管理的逐步放松。票据市场参与主体的逐步扩大,以及票据交易机构的建立,国有企业(特别是效益良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可尝试利用票据的担保、买卖和抵押来进行融资,以满足并购活动的临时资金需求。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讨毕业论文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探究

企业领导者必须认真思考财务战略管理的问题,那么,企业财务如何进行战略管理呢?

论文关键词:企业财务 战略管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样化的环境中,传统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企业急需根据自身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战略认识不足。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落后的低级阶段,导致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财务战略管理意识没有得到普及、战略管理机构还没有强大起来、没有充分发挥部门应有的作用等问题。经营者和员工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很容易使企业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由兴盛变为衰败,所以落后的观念对企业的发展进步有着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存亡。经营者的竞争意识匮乏会使企业过于低估竞争企业,从而在产品的生产及营销中处于不利地位,远远落后于其他同性质企业最后被社会所淘汰。另外,因为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作用不够重视,一些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财务部门在经济决策中的辅助作用,使管理层不能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从而导致这些企业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方向,使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忽视内外部战略环境分析。财务环境分析是财务管理战略实行的前提,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进行。企业的财务环境分为内外两种环境。内部环境是指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则是变化着的市场环境。世界上不会有一成不变的战略,也不会有完全合适永久有效的战略,所以这就要求各个企业的经营者时刻把握经济形势紧跟时代潮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所处的大小环境的变化来改变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由于缺乏环境的分析,就使得一些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虽然看起来有很大的盈利价值,但是并不适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因此制定出的具体措施是不可行的,让财务战略的实施落不到实处,从而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只有企业制定适合其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战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协调性差。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发展离不开其他部门的配合,因此金融部门与其他生产和管理部门职能的交流和对接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职能不能很好的对接,就会导致一些部门不能紧密配合,不仅使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而且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难以真正落实。公司战略注重从整体出发更好的计划、安排、操作以完成企业的任务;职能战略则是由开发、制造、销售、财政等工作部门按照公司战略的要求来决定该部门的方针和计划,财务管理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战略。部分公司的财务战略与总体战略、其他职能战略不能很好的配合使得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严重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生产。

(四)财务战略缺乏财务激励机制。如今我国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激励效果差。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依然在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使用,所以致使企业对某些部分不够重视,不利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更好的实施。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需要财务激励机制,它对企业管理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也在企业步入成功的路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我国部分企业虽然开始重视财务战略管理,但是财务激励机制还不健全,使得职工的工作效率低、没有干劲儿、懒散懈怠、缺乏追求,对公司的进步带来阻碍。一些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机制的时候,经常忽略财务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

二、解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企业管理层的财务战略管理观念。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部门应具备财务战略管理意识,管理人员需要在顾全企业大局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管理策略,并且确保这种管理体系在统一全局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尽到自己的责任。

其次还必须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利益,提高工作效率。另外,在选拔财务工作者的时候要提高选拔要求,招纳一些有工作经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才,从而促进企业财务工作战略管理的良性循环。只有加强意识建设,才能够使之前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稳固地位继续进步,使那些落后的企业加快步伐慢慢追赶上来,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二)注重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对环境的分析,因此公司若要有良好的发展应注重对财务战略环境进行剖析,总结出企业自身的长处与不足,从实际出发挑选正确的财务战略,增强财务预算管理,分析在财务战略实施中会出现的问题,制定出恰当的战略措施,以保障财务战略的实施。环境的分析对企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对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只有在准确的剖析环境之后才会制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标准,近而合理地安排资金的用途,使企业的钱投入到该投入的地方使企业提高获利的机会。只有企业在严格遵从国家制定的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企业自身一系列会计准则的建立,才能使会计工作有一定的规范和工作效益的进步。

(三)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与其他职能战略相协调。首先,各个部门可以推选部分职工来成立一个协会,从而使这些部门更好的讨论交流,使各个部门都能够主动参与进来;其次,企业领导或相关主管负责人应认真分析评价各个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安排各部门行使相应的方案;最后,为了保证战略能够平衡各职能部门,该部门的主管应制定自己部门的战略并且协调必须整合的职能战略,从而降低各部门的矛盾。除此之外,各部门只能策划本部门的活动,不得参与本部门之外部门的活动以确保部门各司其职,并且各职能战略最好只涉及最主要最关键的问题,不要增加过多毫无意义微不足道的问题,从而使员工之间更好的沟通合作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以解决企业最棘手的问题。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评价激励机制。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财务战略业绩评价可以提高企业的判断水平,也可以总结经验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把企业评价体系与战略管理联系起来,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另外,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的关系是现代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径,也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企业重视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也是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应当实施股票期权制,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原先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使经营者更关心企业的发展。同时,要细分工资的发放类别,从而使员工能够提高工作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因此,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陈旧的财务管理显然已经很难顺应当前的社会,财务战略管理对企业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领导者必须认真思考财务战略管理的问题并且迅速制定科学的策略,使企业一步一步迈向成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敏.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实施要点.经营管理者,.

[2]王英琴.企业财务战略与实施问题探讨.中国商贸,.

[3]付丽红.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探析.工业审计与会计,.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探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1、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体类型的形式

(1)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设立的目的就是赚钱。利润是企业的生命线。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符合企业设立的基本目的。对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来说利润事关其根本利益,利润最大化对他们都是有利的。对企业来说,利润是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企业利润赚得越多表明了发展经营得越好,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利润作为企业赚取的利益,说明企业财富的增加,赚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发展目标。对社会发展来说,表明企业为社会增加了巨量财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有利的。

(2)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是指企业采取最佳的财务政策,合理经营,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企业资产总价值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长远目标,它既考虑投资者投资价值的变化,也考虑了短期利润中未能反映而又对企业长远发展影响深远的因素;既反映股东对公司的期望,也反映了外部对公司的评价;同时还与财务管理的短期目标和整个社会经济的目标进行了较好的结合,赋予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更广阔的视野,更深远的影响。

(3)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目标。现代股份指企业是由若干处于竞争合作关系的股东按照契约关系形成的集合体,股东对企业投资成为所有者,目的就是获取更大利益。股东都希望企业成功经营,实现自身利益,但由于利益需求不同存在竞争与对抗,使得企业财务管理很难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毕竟股东是企业资本投入者,承担的风险最大,而且股东的利益相较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是最后得到满足的,实现了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就是事实上保证了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在财务决策中,财务管理需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4)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目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要以人为本,同以物(利益)为中心的观念比较而言,更加注重人力资本投资,培育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不单纯是一个量的概念,同时具有潜在的获利能力,职工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多方面质的含义。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各类型的优劣

利润最大化管理目标的优劣

(1)优点:使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企业通过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来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利润是企业获得资本使用权的根本,是企业补充资本、扩大经营规模的源泉,利润大的企业规模将会更大,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企业做出财务经营与管理决策,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计划,企业经营所运用的量本利分析、因素变动分析、敏感系数分析等经营决策都是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基础,利润的多少决定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利润作为量化的财务指标,能分解、分配到各个部门,有利于实施及对财务活动、员工绩效以及对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产品性能和质量,科研技术水平、营销策略、成本控制水平等因素进行操控。

(2)缺陷:该目标没有考虑利润产生的时间因素,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不能在不同时期进行比较,容易引发经营者为追求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考虑获取利润时的风险,使其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项目,使企业陷入经营和财务困境;无法反映利润和投入的关系,不能说明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目标优劣分析

(1)优点:充分考虑了取得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正确处理风险与利润的关系,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形成有效的企业利益制衡机制,长远化的管理目标,有效地制约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更注重现金流量,将企业经营的各环节和企业所有员工、部门都考虑到现金管理过程中,通过全面现金管理,做到最大限度地获取现金,最大限度地运用现金,实现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注重风险管理,针对风险制定解决方案。通过风险管理手段,提高效率和效果,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缺陷:没有考虑到企业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企业价值多样化,难以量化,操作性不强;适用范围有限,无法评估所有企业的所有价值。受到多种不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可能会误导企业的'财务决策。

股东财富最大化管理目标优缺点分析

(1)优点: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因股票价格随时间和风险的高低而变动;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时的短视,考虑了股票价格与当前利润及一定条件下未来利润的预期影响关系;容易量化,利用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行计量,能计算准确值,便于考核与奖惩;用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衡量经营业绩,能有效克服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发生短期行为,有利于资本保值和增值。

(2)缺点:股票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波动性很大,非企业能完全掌控,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可能会侵害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在投资方面会导致过于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期性的战略投资项目,造成企业行为短期化;对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追求,可能使企业进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无视企业的社会责任。仅适用于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不能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优缺点分析

(1)优点:涵盖了市场竞争能力、获利能力、增值能力、偿债能力与信用水平、资金营运能力、抵御风险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2)缺点:还没有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公式或模型,缺乏实践操作性,对员工素质要求很高,一般企业都不具备这一要求。由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对理财目标的要求不一样,并不适合于所有企业。

3、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

(1)实现企业总目标。企业总体目标是企业设立以及存在的价值所在,财务管理要按照企业总目标的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预测未来企业发展可能面对的问题,做好财务计划,随时应对,增加获利机会。财务计划确定后,要具体化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将财务预算作为管理目标的控制标准和考核依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保证投资收益。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设置,要保证企业进行任何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降低成本,使股东获取最大收益。

(3)合理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企业利润获取既可以通过低成本和资产低消耗获得,也可以通过提高资产利用率获取。企业的资产量是有限的,通过管理资产、盘活存量资产的方式增加数量收益来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有限的资产多盈利,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4)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财务管理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结构、利润分配进行分析来评价其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帮助企业改善决策,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改善企业内部管理。

综合以上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较好选择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确立财务管理目标应按照企业总目标要求,着眼于长远,将获取利润与质量、技术等其他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当前我国产能过剩,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目标的实现与资本结构的优化密不可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同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摘要】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主要指的是战略管理思想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应用,从企业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措施,才能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

【关键词】 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企业战略

一、财务战略的概述

(一)财务战略的概念分析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战略主要指的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持续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企业资金的稳定,实现的整体发展战略。战略型的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就是采用战略发展的`方式,从战略角度出现发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综合管理;另外,在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财务管理质量。在管理工作中,战略型财务管理的对于企业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其中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依据实际情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据财务管理对以及特征之间的差异,可以将财务战略管理工作分为:投资战略、筹资战略、内部资金管理略以及分配战略;如果仅从企业发展经营的角度出发,财务战略管理可以分为:初期管理、中期前期管理、中后期管理、后期管理。

(二)财务战略管理特点分析

1.动态性。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企业的理财环境以及企业的战略管理为基础,如果某一因素的改变都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连续性、策略性、适时性、权变性。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及时的掌握财务管理的动态性,才能充分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2.全局性。财务战略管理工作中,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十分复杂,因此,应该积极企业战略管理的层面出发,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要加强对企业固定资源的管理,而且还要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在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以财务信息为基础开展相应的工作,财务战略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例如:市场的变化、需求量等,只有加强对这几方面内容的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水平。

二、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关系分析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分支,从企业诞生就表明两者之间属于从属关系。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无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如何调整,整体的管理方式都是以企业的发展为核心。所谓的企业战略,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所制定的措施,相应的措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是灵活多变的,能够依据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的进行调整,同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以及层次性。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相对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依旧属于企业上层管理范围,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都以企业各个阶段的工作质量,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机制的施行,无论是财务管理运营管理,还是生产管理活动,都应该配合的是企业各阶段战略管理机制的开展,实现企业战略的实现。在此观念基础上,提出战略财务管理的理念,依据实现企业战略为中心开展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此时的财务管理理念和传统财务管理理念的最大不同,就是强调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的活动应时刻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这就意味着:企业的CEO在做各种财务决策、进行各种财务活动时,需要具备战略的眼光,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本部门行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积极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实际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工作中,企业应该积极从实际出发,对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关系的关系进行分析,制定完善的措施,才能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清光.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协调[J].现代企业教育,2010,(2):130-131.

[2]张淑萍.经济学视域下对企业财务管理必要性的解构———企业战略管理背景下的经济学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2,(21):99.

[3]张添翼.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194-195.

[4]施一帆.财务管理环境下企业如何规划财务战略管理[J].商业故事,2016,(14):45.

[5]邢浩.探讨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战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26.

要写一些有关管理之类的就可以了记住一定要写好一点不然不行的

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论文

如果说面对企业管理这一永恒的主题,我国企业集团管理明显滞后于其组建速度,并且财务管理又是它们的重要基础工作和突出的薄弱环节的话,那么,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也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财务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筹资风险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只要从自身出发就完全可以控制。本文在分析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企业筹资风险控制的策略。

一、筹资风险的成因

1.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规模过大。企业负债规模大,则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资本结构不当。这是指企业资本总额中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比例不恰当对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合理地利用债务融资、配比好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降低综合资本成本、获取财务杠杆利益和降低财务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筹资方式选择不当。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4)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同时,负债的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有较大影响。因为在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5)信用交易策略不当。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6)负债期限结构不当。这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如果负债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则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所以在举债时也要考虑债务到期的时间安排及举债方式的选择,使企业在债务偿还期不至于因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7)筹资顺序安排不当。这种风险主要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筹资顺序上,要求债务融资必须置于流通股融资之后,并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筹资顺序不当,则必然会加大筹资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2.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采用股权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将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

(2)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规定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流动性的强弱。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甚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而宣告破产。

(3)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如负债的利息率就取决于取得借款时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金融市场的波动,如利率、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企业的筹资风险。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短期借款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

二、筹资风险的控制策略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②提高风险价值观念;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④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融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巧舞“双刃剑”。

企业要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自觉地调节资本结构中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关系: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比率,提高财务杠杆系数,充分发挥财务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运用不当,则会给企业造成损失,降低企业的价值。

4.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5.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6.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7.研究利率、汇率走势,合理安排筹资。

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时或处于由高向低过渡时期,应尽量少筹资,对必须筹措的资金,应尽量采取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时,筹资较为有利,但应避免筹资过度。当筹资不利时,应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措经营急需的短期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时期,应根据资金需求量筹措长期资金,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来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另外,因经济全球化,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筹资方案。

8.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

摘 要 投资是企业发展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手段,是提升企业核心价值和自主创新的必经之路,但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因此,企业能否把资金投资于收益高、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提高投资效益,需要不断提高选择投资项目的决策水平,提高有效防范各种项目风险的管理能力。

关键词 投资效益 投资决策 投资风险防范 投资项目评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 061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观的轨道。

1 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内容

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分析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 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交通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在确定投资项目的投资方案时,应用系统分析原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出发,全面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综合能力,确定投资目标。然后,从分析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投资环境入手,为实现投资既定目标,对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论证,选择静态分析指标(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率),以及动态分析指标(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作为项目技术经济指标,以减少投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决策效果,达到其经营目标。在对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时,需要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和市场销量以及销售价格进行预测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总的来说是由其购买动机的推动而发生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企业因素等,另一类是内在因素,即个性心理因素。因此,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影响投资的实现程度。

3 投资项目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当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不仅要考虑预期回报,还必须分析比较投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的波动幅度的大小。通过恰当的投资组合,利用投资资产的多样化,能够分散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的结构包括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的最优化,以此来实现既定投资目标下的最佳回报。 由于项目投资特有的时间长、金额大、决策复杂、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投资项目风险较大。投资项目风险表现为政治法律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等方面。按投资项目的进度划分,项目投资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首先,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可能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因素有:情况不明,仓促决策;方法不对,估算有误;考虑不周,缺项漏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审查不细,把关不严等。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建设施工工期拖延;工程与设备存在质量问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不严。最后,项目投产运营初期阶段导致投资损失的风险有: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忽视人员素质的提高与培训;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重视项目投资风险预测,仅局限于不确定性分析中简单的风险技术分析,甚至只凭借经验和直觉主观臆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预测不够,为项目的实施留下安全隐患。因此,强化投资风险意识,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风险预测,制定防范和化解措施,是避免决策失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实现投资项目科学化的根本保证。投资项目的风险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风险。如果不了解市场和变化趋势,项目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只有梳理清楚投资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环境后,才有可能避免重复建设,才有可能合理地利用有限资源,做出最佳决策,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巨大的市场空间并不代表投资项目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通过市场营销战略研究和组织实施,同时对行业竞争状况及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准确发现适合于项目产品的市场机会。

(2)资源及原燃料、动力供应风险。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企业的投资活动需要统筹资源和投资的关系。首先,要从项目建设和运营的客观要求出发,研究资源的约束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制约;其次,也要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投资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投资项目,并减少各种浪费,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对原材料,尤其是资源性原材料的储藏量、开采量或生产量、消耗量及供应量予以高度重视。对项目所需原燃料、动力的供应条件、供应方式能否既满足项目生产需要同时经济合理地加以利用,认真加以落实。

(3)技术工艺风险。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该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既要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问题。又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基础上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投资项目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消化吸收,有可能产生自主和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机会,并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集合一定时间内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会较快产生经济效益。

(4)资金风险。对投资项目而言,资金筹措是先落实投资项目资本金后,根据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筹集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外商资金等。加强投资项目筹资风险防范,需重点分析筹资渠道的稳定性,并严格遵循合理性、效益性、科学性的原则。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筹资途径,减少筹资风险。

(5)投资建设风险。投资项目厂址选择必须符合工业布局及城市规划要求,并靠近原料、燃料或产品主要销售地,靠近水源、电源,交通运输条件及协作配套条件要方便经济。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要满足项目厂址选择需要,总体布置要紧凑合理,尽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投资设施布置应符合国家的现行防火、安全、卫生、交通运输及环保生态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通过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多厂址比选,以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

投资项目还包括:项目管理风险、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不可抗力等。实质上,风险贯穿于整个投资项目的始终。通过提升投资决策水平,减少因投资决策失误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在狭小领域的同业过度竞争,则完全有可能从投资源头上控制投资方向和金额,减少各种投资浪费,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只有加强投资风险防范,避开形形色色的隐性或显形的投资陷阱,才有可能减少损失,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投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汉亚.当前投资领域的效益问题[J].投资研究,2004(9)

2 王庆水.企业投资决策怎样才能科学化[J].经济论坛,2004(15)

3 陈佳贵.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酒店财务管理涉及酒店资金流向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到加工、到销售、到资金回笼、再到采购,都渗透着财务管理。下面是我整理的酒店财务管理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浅谈餐饮酒店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44-01

摘 要 我国餐饮酒店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逐渐成长,但相比国际知名企业我们的规模和管理还有待提升,这对我国餐饮酒店业传统的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从组织机构设置、成本费用控制、收入与坏账控制、资金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高档餐饮酒店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进行财务管理。

关键词 餐饮管理 酒店管理 财务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餐饮酒店业已作为一个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餐饮酒店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虽然行业内涌现出了全聚德、湘鄂情等上市公司在酒店式经营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快餐连锁巨头肯德基、麦当劳等在规模和管理上依然相距甚远。在此情况下,我们以高档餐饮酒店为例,探讨在竞争中如何利用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

一、财务机构设置层次化

酒店财务管理涉及酒店资金流向的每一个环节,从采购到加工、到销售、到资金回笼、再到采购,都渗透着财务管理。酒店资金的循环过程称作酒店供应链体系,供应链体系是否高效有序运转,决定着酒店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合理的财务机构设置是资金链高效运转能否实现的前提。

国际餐饮酒店行业的财务机构设置一般根据不同的规模、等级和内部管理的需要而制定,没有固定一成不变的模式。对于高档餐饮酒店来说,应分两个层次来进行财务管理,即集团统一资金调配及绩效管理与分店收入成本控制管理。财务结构设置也相应采用分层式,集团财务总部负责资金管理、重大投资活动分析、成本收入控制制度的设计、内部审计和经营业绩评价;各分店财务部可分为四部分:会计核算、信贷管理、成本费用控制、采购供应。在国际酒店的先进管理体制下,采购部通常直属财务总监领导,这样设置便于了解商业、市场行情,降低经营成本,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

二、成本费用管理标准化

财务部下设的成本控制部直属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管理,负责对整个酒店的成本费用控制、毛利率的调整、成本核算、合理库存量的调整等。成本费用控制部的工作范围就是成本费用核算和监督,包括餐饮成本、人工费用、低值易耗品与洗涤费用、能源费用和其他费用等。

对于餐饮成本而言,酒店各餐厅菜单上的每一道菜肴,都必须有一份标准的成本核算单,又称“菜单工程”。集团成本控制中心应与经验丰富的厨师共同完成每一份菜肴的所有原料、辅助配料的分量预算,制作菜肴成本卡。但菜肴的成本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分店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性和原料、辅料采购价格的变化对菜肴成本卡适当作出调整。成本费用控制部要据此进行成本核算和控制,发现有不正常的成本讯号,应向厨师长提出预警,同时出具成本异常情况表,为厨部成本控制管理的分析提供有效的依据,以切实提高成本管理的水平。

对部分常规性的、需求量大的原材料采购,集团可以采取集中定向采购,如与该类原材料的源头供应基地建立良好合作的关系等措施,来降低原料的采购成本。高档酒店的费用控制对总成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可采用预算管理方式,将各项费用预算分解到部门,重视考核的过程,具体可依靠对部门或人员实行激励机制来实现,目的是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有效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成本费用控制部应履行好监督的职责,并为绩效奖惩提供合理依据。

三、收入坏账控制精细化

对收入的确定是国际酒店十分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收入准确及时,国际酒店专门设置了日间稽核员(日审)和夜间稽核员(夜审)。日审、夜审人员由内部审计部门委派,日审是指对餐厅送来的菜单定单与日报表核对,从管理制度上保证收入的准确无误;夜审主要负责审核各营业点交来的收款报告和账单,做销售总结报告。一般来说,餐厅收款员下班后,他们的收款机要由夜班核数员去清机,清机号码和钥匙交夜班专人掌握,清机的同时打印出当班收入报告及收款员的值班报告。当天的收入报告第二天早上报告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经过双重审核后,收入的入账、结账的及时性大大提高,也能防止跑账漏账现象的发生。

此外,高档酒店可能因承办宴席或单位会餐等存在大客户较多,对应收账款的授权和信用期实行严格控制,同时加强和客户的联系,尽量做到服务与回款不脱节,最大限度的减少酒店损失。同时,酒店可能涉及到其他的收入,比如小酒吧,洗衣等其他服务,虽然这类收入的比重不大,但是对此类收入的账款也应当进行详细的控制,防止由于一个小失误而引起大的损失。

四、资金管理程序化

国际酒店对现金流量的控制与管理十分重视,“现金为王”的理念深入人心,应由集团财务总部集中管理资金的统收统支,内部控制程序严谨又十分清晰。财务部对库存现金(含银行存款)要求必须每日盘点,并向财务总监提交《每日现金流量表》。现金的盘点由日审人员进行监督,保证库存现金的安全和合理使用。财务部应按规定每月编制现金流量计划与供应商付款计划,并向总经理报告付款情况,以保证现金按规定计划流动。对酒店现金的支付也应进行严格审查,根据不同的管理审批权限,逐项逐级进行审批,缺一项签章现金都不能支付出去;特别是对于涉及大额资金支付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联签制度。

集中管理酒店资金最大的好处是便于集团调配资金,能够及时调整投资计划和决策,提高资金的回报率。同时,集团统一管理资金,也有利于了解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信贷政策,督促信贷部门尽快回收款项。

总之,餐饮酒店的财务管理是酒店经营管理的核心,酒店内的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人都和财务管理发生着关系,选择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提高我国高档餐饮酒店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应尽快落实餐饮酒店业组织机构改革,实行科学的收入、成本控制制度和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这对我国餐饮酒店行业做大做强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游亚芹.关于酒店业加强财务控制的再思考.江苏商业会计.2010(03).

[2]杨超.高星级酒店财务再造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07).

[3]张国新.浅谈酒店业财务管理的定位.现代商业.2010(07).

[4]孙胜杰,高金堂.浅析酒店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国际商务财会.2010(03).

[5]金兰.浅谈如何提高我国酒店的财务管理.中国总会计师.2009(1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酒店财务管理论文

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论文

管理学论文: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建筑行业的建筑施工方向要求实现具有规范化、专业化、协作化与标准化等多项现代化水平的施工企业。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管理学论文: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 建筑施工企业面向建筑市场的窗口是工程项目,而工程项目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沿阵地和基本单位。企业管理的基础是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在施工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质量直接反映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决定着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工程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诸多方面,因此做好现场的施工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现场施工管理的内容、原则,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场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施工也如虎添翼,新技术、新设备的加快了建设施工的速度,提高了建设质量。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建设施工的要求更加严格,施工现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在相关企业和单位获得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安全建设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建设单位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忽略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导致施工进度、质量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强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系统,建立保障安全的现场管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 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建筑行业的建筑施工方向要求实现具有规范化、专业化、协作化与标准化等多项现代化水平的施工企业。然而在建筑企业管理方面,高要求的现代化建筑企业又以工程项目为核心,所以,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所在。它承担着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方面的重要责任。实行科学的管理施工现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促使企业提高声誉,适应社会激励的竞争,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更要注重对施工现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要坚实企业发展基础,完善自身经营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才能从容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和经济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工程质量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将建筑工程做成“高、精、尖”的项目品牌,扩大企业影响力,保质保量地完成施工项目,而这些只有通过强化施工现场管理才能达到这些目的。

2 施工现场管理的`问题分析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安全意识不足

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会受到进度、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会发现大多数建设单位斗湖忽视施工现场的制度建设,虽然贯彻着“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但是安全措施的安置、对施工技术、设备的掌控很不到位。特别是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安全意识不足,无法满足施工现场管理的要求,从而没有完全排除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施工是施工现场管理的工作重点,也是追求的最终目标,保证施工人员的人生安全以及建筑的质量都是现场施工管理的工作范畴。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建设单位采用的施工人员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安全意识薄弱,企业相关工作的不到位更加引发了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

施工现场缺乏质量与技术的管理

我国大部分建设施工现场都忽略了质量与技术管理的工作,认为只要最终合格完成建设任务就可以了。但是由于这种错误管理意识的存在,导致狠毒施工现场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很多建筑成品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其实体质量也只能在短期内得到保证吗,不能实现长远的安全使用目标。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缺乏相关经验,对很多新技术和新材料不甚了解,相关从业人员责任心缺失,导致施工现场管理不严密,施工工序和技术不规范。

缺乏有效的材料管理

建设工程的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的类型多种多样,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材料的供应、发放、堆放、采购等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使得某些材料之间相互影响,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而且在这些环节中还存在着某些不法的交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造价,最后对于施工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重建立实时、全面材料管理制度,从而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不重视文明施工,机械设备陈旧,维修管理出现问题

施工单位不重视文明施工,其机械设备陈旧,也不重视维修的管理,对施工现场的恶劣环境没有进行有效改善,任其发展,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某部分建筑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于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投资金额,导致设备陈旧、老化,且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更换,安全隐患随处可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另外,施工单位常常采用非专业施工人员,他们对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操作规程、性能等缺乏基本常识,以至于在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人员管理难,临时用电多隐患

建设施工设计的专业种类多种多样,施工技术也很复杂,施工人员数量更是庞大,这些因素都对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但是施工的安全与质量管理不能因此降低标准和要求,更应该细化管理内容,严格规范施工工序,有效地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由于短时间存在的运营方式是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主要生产模式,许多施工现场就没有在临时用电方面进行科学的管理,而由于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用电技术措施不完善,采用非专业人员对于用电线路与设备进行安装、维修、巡检、拆除,这就造成了施工现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强化管理体系

重视施工现场管理的用电安全、技术准备、机械设备保养维修等多方面的管理,严格贯彻文明施工的管理理念,面对材料类型繁多、施工工艺复杂的工程项目,施工人员必须非常熟悉施工的图纸和要求,同时还应做好技术准备,为相应的施工项目做细致的管理工作规划。对于施工现场所用的机械设备,要定期检查和维修,如果出现老化和严重损坏,必须及时更换,不能因为会增加施工成本而不屑一顾。为防止噪声扰民、环境污染、治理不善而出现的脏、乱、差的现象,要设立标志牌、平面图以及围栏等多项防护措施,实行景观化现场管理,建立满足各项项目需要的管理机构,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体系。

安全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房建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技能要求高、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在思想上,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有序地进行安全施工,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专业素质,满足施工现场安全和质量管理对人才的需求,以此保证建设工程的安全施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具体的地质条件、建筑结构,不断调整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且适当地引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对施工项目进行处理,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讲解,保证施工技术人员能够顺利施工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意外事故和现场问题。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加强施工安全教育在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中非常重要,因此,要求管理人员除了学习安全知识外,还对他们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升大家的安全技能水平,深化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能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创建优质的施工队伍,使建筑企业拥有一支纪律严明、综合素质高、富有创造力的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现场材料、设备的管理,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监控材料使用规范,重视材料的入出库、领取,用料、投料、补料、退料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实行超出受罚、节约有奖的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工程建设阶段,对工程安全、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要以工程质量、安全目标为基础,以房建工程施工的现场管理为核心,现场实时应变,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提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的社会竞争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束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场管理水平代表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是施工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施工企业应当“内抓现场、外抓市场”,以市场促现场,用现场保市场,不断优化现场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克佳,信晓飞 浅谈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08):25-26

[2]潘强强,戴振声 浅谈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3(04):98-99

[3]王光业 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现代物业(上) 2011(06):05-06

[4]周炬 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12):37-38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网络、医药、交通、煤矿、餐饮、建筑等行业领域安全问题正愈来愈多地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所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

【关键词】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一、前言

安全生产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基本国策,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条件。

随着企业承接建筑工程业务量的增加,施工现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施工项目的安全生产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安全生产必须从我做起从每个员工做起,从日常生产工作中的每件小事做起,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让每个员工实实在在地学习安全知识和安全规章制度,

提高自我保护和遵纪守法意识;加强对员工的责、权、利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加强管理,坚持做到有法可依、违章必究、用制度来制约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的发生,

用行动去引导他们做好安全生产,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现状及几点建议

(一)提高项目及现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

现场项目经理和安全总监作为现场安全第一、第二负责人,应该对整体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管理,并对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负责,对各施工班组要进行常规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定期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安全学习和安全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安全意识。

(二)组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项目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以现场安全员、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班组长为主要成员的项目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从开工到竣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管理。

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并具备以下要求:1.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技能,能发现安全隐患,知道如何处理隐患,同时能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相关安全生产活动;2.是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责任心强。

严谨的工作作风就是要六勤、六心(即眼勤、手勤、脑勤、嘴勤、脚勤、辛勤;责任心、信心、耐心、决心、细心、开心)

(三)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是安全生产管理核心和中心环节。

岗位责任制必须根据项目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制订,并逐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

同时制订各项相应的管理制度。

树立“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管理理念,严格控制受伤指标,杜绝死亡指标。

做到人人有目标人人有责任。

对表现好的进行奖励,反之进行处罚。

考核目的:对班组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和约束,增强其安全管理班组作业人员的意识,最终提高班组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作业班组的整体安全意识,减少“三违”现象发生。

(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和班组安全活动、定期召开安全会议

要确保安全,培训须在先。

例如:农民工,进场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定期安全检查、安全会议。

考试合格者,履行签字手续对其进行派发安全防护用品方可入场施工,施工前现场技术负责人要对所有施工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安排组织的班前安全活动。

符合体检标准的工人施工单位统一购买团体意外伤害险。

要坚持上岗先培训,未经考试合格不得上岗的原则。

尤其要提高领导级别的安全意识,须知事故是最大的浪费,安全是最大的节约。

(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严格执行规范标准,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针对现场检查要分为几项:

1.临时用电检查:要加强电工的现场巡检,避免因操作不当和违规接电造成触电事故;

2.特种作业检查:加强管理,必须穿戴好特殊的安全防护用品,履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3.脚手架检查:脚手架在复工前,做定期检查;

4.现场动火检查:现场所有施工人员动火前必须得到项目安全部的动火批准,对每日的动火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检查;

5.现场机具检查: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

6.“三宝”、“四口”检查:入库产品必须三证齐全并有质量检测报告,日常检查要求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好帽扣、搭设井架、脚手架等。

按要求做好防护栏杆。

(六)文明施工的环境

有关部门做过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氛围与事故成反比。

有关部门每年开展的“安全生产月”及定期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就是一般的事故高发阶段,施工现场要搞好安全管理工作,也需要在平时抓好安全生产氛围的建设工作,

既要通过安全培训、安全月等形式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安全会议、黑板报、违章曝光栏及警示牌等多种途径的作用,强化宣传效果,营造出“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

时时讲安全”的氛围,使现场的作业人员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处处看到安全标志等。

(七)档案管理

安全专业档案是每日工作的最好体现也是发生风险的时候的一种有力证明。

是对日常工作的一个记录,是为全公司安全生产服务的,为搞好安全生产提供安全工作的写实,是公司安全工作的信息来源。

对工人工伤档案、特殊工种档案、各种安全教育档案进行整理和存档,便于查找,方便利用。

(八)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加强现场应急演练

为了防止施工现场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在工程施工发生事故状态下,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针对现场防火、临时用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

基坑塌方等高发的危险事故做好应急预案,并定期安排随即工作人员针对应急预案进行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各项应急演练,提高工人面临危险的应急自我保护意识和组织快速有效的救援工作抢救伤员,

减少事故损失。

三、结束语

总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完善管理机构,健全安全制度,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制订全面的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思想,狠抓落实,那么我们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必将大大减少,不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多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

建筑业是工业中第二大危险行业,近年来建筑业也频频传来安全事故的声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建筑业的注意。

建筑业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经济的损失,更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人命大于一切,我们该具体采取什么措施来保证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呢?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引言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共同构成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这两部分联系紧密,相互影响,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另一方也会出现不安全因素。

建筑业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已成为了我国的第四大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如2011年青岛市的“水漫金山”项目网架工程坍塌,泰安市东岳中学供楼工程坍塌事故等[1]。

2.当前建筑施工生产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的安全现状有:

①建筑施工企业基本没有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权。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日渐繁荣,企业间的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建筑市场也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

这便造成了建筑公司不得不按照承建人制定的计划进行施工,逐渐没有了自主权。

最终导致建筑企业失去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权力,无法执行实施相关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规范。

②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

如今,创优建筑工地和不创优建筑工地的施工水平不平衡。

且存在诸多的不文明现象,如最低价中标等。

因此现今的施工水平不符合我国的安全文明施工规范。

③建筑公司对安全文明施工不够重视。

许多建筑公司没有认识到忽视施工安全的.严重性。

也有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到位。

只是口头上讲安全施工或目的只是逃避相关法律的规定。

④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

某些地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体系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存在,并不能对现实生活中的生产起到有利作用。

⑤将质量管理取代了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往往没有依据相关规定安排安全人员,也有部分建筑公司安排的安全人员不足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为减少或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我们首先应注意细节问题,如安全隐患和轻微事故等,这样也就减少了财产损失,保证了施工人员及周围人员的安全。

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相关知识的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必须严格实施从业人员通过考核后再上岗,未通过者不得上岗的管理办法,这样就能总体上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减少认人的不安全行为。

此外通过考核但正式上岗前,应监督鼓励从业人员学习相关知识。

只有施工人员同时具备了专业知识和安全技能才能正式上岗。

不仅仅要对施工人员提出要求,还要为企业各相关负责制定标准。

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及时指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做好事故预防工作。

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必须在建筑施工安全上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

建筑施工安全措施主要是指“三宝”、“四口”、“五临边”[2]。

这三种措施的作用是减少物体高处坠落及打击事故的发生。

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就算出现坠落情况,也可减少各种损失。

制定应急预案。

防护措施并不能完全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临时采取措施未必有效,这便要求我们在施工开始前制定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必须具备针对性、有效性和高效率的特点。

预案必须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排除故障,这便避免了事故范围的扩大。

与此同时,按照预定的抢救方式开始有效、有序的进行。

在此过程中临时推选出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组织施工人员及周围人员远离事故区,避免发生伤亡情况。

购买工程保险,将风险转移。

我国越来越多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施工技术与设备,但实际生活中又极度缺少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我们不得不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这就预示着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变大了,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争取早日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3]。

加大对工程的检测力度,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求发展,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筑业经营者可通过购买工程保险来转移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社会也越来越多的采用这一有效措施来减少自己的损失。

我国部分地区已展开了对建筑工程险的运用,这一险别可很大程度的减少了是施工人员的各种损失。

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降到最小。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工程项目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管单位、检测单位、政府监管部门和所有参加工程建设的人都有关[4]。

为全方位的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频率,各方相关单位或个人都要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采取多种预防措施,切不可轻视。

建筑施工企业内的相关人员应对工程施工流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不得违法。

我国的建筑业经常在建筑过程中雇佣许多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作业。

在未来的发展里,建筑企业应尽量减少人员的使用。

否则安全事故发生后伤亡情况必然不会乐观,因此产生的各项赔偿费用及各种损失会加重建筑企业的负担。

机械化程度高的建筑工地出现事故的几率往往是很低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