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基督教天风杂志微信

发布时间:2024-07-02 23:20:53

基督教天风杂志微信

林语堂,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

林语堂(1895年-1976年),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发明家。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严重分歧,仅上任半年。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等。1923年8月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泉的科罗拉多学院学习。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引起很大争议。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与其刊载论文的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其选定范围为全国所有期刊,并没有对学术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主要是用来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的,而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也不具备这一功能。只是由于核心期刊确定者的误导与实施者的滥用,才使一项文献计量学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它不应承担的任务,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对此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如确有必要以期刊作为学术论文的一项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一.颇有争议的新举措经过数年不遗余力的推行,中文核心期刊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研究人员完成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一定时间段内,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这项据说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的新举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而且是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或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认定法实在是搞乱了科学研究"[1];或认为,"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2];也有学人干脆斥之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3]。实际上,该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的确出了一些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愤然辞去"博导"职务一事。原因就是他的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无法取得答辩资格。邓教授认为,他能保证学生论文做得好,但不能保证论文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而校方则坚持说,实行该项制度是为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4]。邓晓芒的辞职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5]。日前,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目前学术界推行最广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即第三版,以下简称《总览》)的部分内容,研读了作为《总览》前言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才了解到,自1992年9月问世以来已出第三版,"新闻出版界、教育界、科技界、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均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该书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在此之前国内缺少该类工具的空白"[6]的《总览》,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也仅仅是一项"文献计量学"科研成果[7]。无论从其目标还是其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来看,《总览》都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但在实践中,却被阴差阳错地广泛应用于职称和学位评审等方面,成为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二.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以下先介绍一下核心期刊(Core Journal)的理论依据。根据《报告》,各类"期刊文献数量浩如烟海,但是它们在期刊中的分布,它们的流通与使用都存在一定的规律,那便是‘集中与分散'规律,这些规律构成核心期刊的基础":(1)一次文献(首发)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1934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首先发现了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这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可称为核心期刊。(2)二次文献(文摘、题录、索引等)的分布规律。二次文献所反映的期刊论文的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在1967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写道:"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列出的或编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它们所收摘的全部期刊的10%。"这说明,在对科学出版物进行组织加工时,也存在一个核心区,对应一组核心期刊。(3)引文分布规律。《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在1971年统计了2 000种期刊中的约1 000 000篇参考文献后发现,24%的被引频次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散布在数量大得多的期刊中。该研究表明,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区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因此,"文献从它的出现、情报加工、使用三方面所呈现出的核心效应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因素(载文率、影响因子、即时被引率、半衰期、共引关系等)的集中效应,在核心期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测定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实际测定时,应当综合"布拉德福式的载文量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次文献收录量大"和"加菲尔德式的被引次数多"的"各种优点",在众多期刊之中最后确定哪些为核心期刊;其标准当然就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三.《总览》的筛选依据与特征1.以数量为主要依据据《报告》介绍,《总览》选出的1 571种核心期刊的筛选步骤和依据,大致如下: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总数超过万种)作为统计研究的对象(港、澳、台期刊暂不计入),整个筛选依次分三步完成。第一步,采集数据。筛选指标有6项:(1)被索量统计;(2)被摘量统计;(3)被引量统计;(4)载文量统计;(5)被摘率统计;(6)影响因子。第二步,综合筛选。(1)初选结果构成矩阵;(2)求隶属度,构成评价矩阵;(3)加权平均。第三步,专家评审。将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送专家评审,请学科专家鉴定筛选结果是否符合该学科的实际情况。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即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最后,《总览》选取累积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30%~50%,累积文摘量占总文摘量的50%~70%,累积被引量占总被引量的70%~80%的刊作为核心期刊。由上可知,《总览》的主要依据即"筛选指标"都是从数量上考虑的。即将某一类期刊所刊文献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等各项指标综合后降序排队,排在一定比例之内的高指标者即为核心期刊。虽然有"专家评审"这一项,但由于是在事先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评审,因此不可能从其他比如学术水平方面整体性地进行调整。据了解,《总览》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专家的意见一般只占7%~10%。拥有年度收文量最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引文库的研制者(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部)则认为,由于社会科学有特殊性,以及目前期刊数据的不规范性和不完整性,在核心期刊的评选中,专家的意见应占10%~20%。即使如此,专家的作用也不过是在总体认定基础上的微调而已。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总览》会选出什么样的核心期刊可想而知。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一些文学期刊,如《收获》、《十月》、《当代》、《小说月刊》,甚至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也就不足为怪了。2.学术与非学术未作区分什么是学术期刊?什么是非学术期刊?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关于期刊的定性,以笔者比较熟悉的宗教学类为例。该类共收入8种核心期刊,除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是学术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外,《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和《天风》等5种都是宗教协会的会刊,《中国宗教》则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行业刊物。然而,按照《总览》的说法,《法音》是"学术性刊物",《中国道教》是"道教学术性刊物",《中国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天主教》是"宗教学术刊物",《天风》是"基督教刊物"。这5种宗教协会的会刊,都不是学术性期刊,但除了《天风》还实事求是以外,其他4种都冒用了"学术"名称。这样一来,它们与真正的"专业学术性刊物"比如《世界宗教研究》,就没有了性质上的区别。关于期刊的宗旨,以所谓"学术性刊物"《法音》为例。据《总览》介绍,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为宗旨。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佛教文化。"其中虽然有"研究"一说,但从总体上看,很难将其定性为"学术性刊物"。实际上,《法音》刊发的学术性文章比例很小,而且也多未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去做。这当然不是缺点而是它的特点,因为其办刊宗旨就不是学术研究,即使有学术性文章也多是为了宣扬佛教文化。上述其他几种宗教协会的会刊,宗旨与《法音》大同小异。因此,这类非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资料性文献,而不是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这些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往往大于学术论文。比如《中国宗教》称:"本刊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8]据笔者了解,其"多次被......转载",主要是文件、报道等资料性文献。以这种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为准而确定的核心期刊,当然不宜称为学术核心期刊。四.盲目应用的误区由上可知,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并不具备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功能。但在实践中,却被有关部门用来承担它承担不了任务,变成了"核心期刊制",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总览》的误导《总览》为什么会在应用中完全走了样?笔者发现,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总览》自身。从《总览》所依据的核心期刊理论即"集中与分散"规律可以看出,所谓核心期刊主要是以数量为基础的一个文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虽有"对该主题最有贡献"、"重要文摘杂志"和"被引频次高"之说,但我们很难认为这是对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的价值判断。"被引频次高"自不待言,"最有贡献"与"重要",也都是从数量角度说的。但是,到了《报告》给核心期刊定义时,却发生很大变化:"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很显然,《报告》给出的定义与其所依据的理论,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改变,即具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数量虽然仍是重要特征,但事实上是从质量方面给核心期刊重新下了定义。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期刊除了"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外,发表在上面的论文,必然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研究状况"、"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优点。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或从理论上说,"载文量多"、"收录量大"、"被引次数多"的期刊,其刊载的论文,整体上要质量好一些、水平高一些。但实际上,数量多即质量好,只是一种可能性,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反过来认定,刊载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比刊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或"较高"。高质量的论文很可能未刊载于核心期刊,其"二次文献收录"与"被引次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其价值之前,自然也不会很多。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核心期刊主要是由数量上"多"决定的,充其量不过是对期刊的评优——"实际筛选出来的核心期刊只能从总体上大致反映学科期刊的状况",而决不能认为是对其刊载论文水平的认定,虽然这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报告》在下定义时,却把对期刊的评优与对其刊载论文的评优混为一谈,运用到科研项目比如《总览》中,核心期刊就有了"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等质量内涵[9]。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数量多与质量好人为地统一起来,"核心期刊"由定量到定性,变成了"刊载优秀论文的期刊"。这种作法是比较轻率的,从引发的问题来看,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另外,《总览》也没有对"论文"与"文章"作出必要的区分。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献,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来看,三个"分布规律"中有两个是用"论文",一个是用"文章"表示。但"论文"与"文章"有什么不同,《报告》并没有任何说明。从定义来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指的就是"论文",而且还有"学术"、"研究"等字样。人们会很容易由此认为,《总览》中收入的期刊全部是学术期刊,至少该期刊载文应以论文为主。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导。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提出"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时",可以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为选择的参考"[10],虽然说是"参考",也是很不适当的。此次调查之前,笔者一直认为,核心期刊就是刊载优秀论文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从笔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的情况看,这基本上也是学界同仁的共识,不然的话,有关部门也不可能将其无条件地作为学术评价指标。这类误解的产生,显然与《总览》的误导和对核心期刊作用的夸大有密切关系。2.研究成果的滥用《总览》的作者虽然将核心期刊定义为刊载"学术水平较高"论文的期刊,但他们毕竟是研究者,最清楚该项成果的实际意义与功能。因此,《报告》用黑体字作了如下的强调:"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书"。"尤其在评定职称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评定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自己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应不加选择地搬用核心期刊表"。"用户们‘参考'核心期刊表,经过甄别后选定自己需用的期刊,才是正确使用核心期刊表的方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核心期刊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一项研究成果。据有关专家介绍,核心期刊的意义最初只有两个。一是为读者方便,可以提高效率,便于集中查找某专业的大多数论文;二是为图书馆优化馆藏提供方便。现在许多单位将其简单地用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是把经给念歪了。对此,《报告》上也写得清清楚楚:"本课题并非纯理论研究,评出的核心刊有实用价值,主要供各类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但是,在实践中,要进行这种分别是非常困难的,对文献计量学不甚了了的绝大多数学人,根本就不知道核心期刊是怎么选出来的。事实上,无论执行部门还是被评定者,都把它作为了一个强制性的评价体系,不少人甚至以为它就是一项国家标准。由于《总览》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权威,即使有些重点科研教学单位自己独立确定核心期刊,也并未改变《总览》的基本原则。就笔者了解,其核心期刊无论分类体系还是具体刊物,都是从《总览》上抄来的,然后加加减减,顶多再分个ABC级别。而一些科研能力较差的单位,更难另搞一套,只好全盘照抄。任何一项评价,抽象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难于执行,而非常具体者就容易操作。某篇论文到底是什么水平,尤其是那些一时无法检验的理论性成果,其水平往往很难认定。但如果以发表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来评估,则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有这样简便易行的办法,科研管理部门求还求不来呢,现成的工具岂有不用之理?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编辑的工作成绩评估,一向缺乏可信度高的依据,论文水平高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作者的事,与编辑关系不大。在许多人眼中,编辑已经被降为没有学术水准,只能查找错别字和病句的工匠。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渴望水平得到学术界承认的心情极为迫切,核心期刊制无疑会受到那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核心期刊"编辑们的热烈欢迎。结果,在一部分学人的鼓吹与炒作之下,本来应由专家承担的责任,就交给一个什么级别的刊物了。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论什么事,说风就是雨,一听说有个什么"好"办法,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跟风,大干快上。甚至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核心期刊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大规模地迅速推广,以致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总之,一项自身还存在不少问题的科研成果[11],在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是否适合推广的情况下,就在全国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内文不对题地盲目推行开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科研管理上的一个重大失误。五.核心期刊制的出路关于核心期刊制的出路,有学人提议"取消核心刊物制度,代之以核心论文制度"[12]。笔者以为该意见很有参考价值。以下谈些补充看法。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期刊的评选,后者是这种评选结果的运用。期刊"载文量",文献"收录量"、"被引次数",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为产生的。按照一定标准将期刊分为核心与非核心,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社会的需要。因此,核心期刊所面临的不是取消,而是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选的问题。至于说将核心期刊变成核心期刊制即一种评价体系,则必须非常的慎重。这一标准适合不适合学术论文的等级评定,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近读学人文章,多是从如何"科学"、"公平"评选,以及能否在发稿质量上严格把关方面,对核心期刊制提出批评。似乎只要核心期刊评选准确,发稿严格,就可以避免诸多弊端,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核心期刊评选"科学"、"公平",发稿严格把关,也不可能用来作为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因为它根本就不具备这一功能。按照《总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所选出核心期刊其实与学术评价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并不是为学术成果评价服务的。《总览》如果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改造,是不能运用到学术评价体系中去的。如果经过多方论证,确有必要把学术期刊作为一项成果评价指标,就必须重新确定选刊标准和方法,以选出适用于学术成果评价的核心期刊即《报告》所说的"重要期刊表"。而各单位科研部门在推行这一评价体系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逐一甄别有关期刊后,再制定自己的"重要期刊表"。如果没有能力,可参照情况相近单位实施。至于现在的《总览》,只能作为基础资料使用。这些工作没有做之前,核心期刊制应当取消或暂缓实行。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即使选出了符合要求的"重要期刊",也不能削足适履,作茧自缚,只认衣冠不认人。不能说凡是发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比发在非重要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对于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其水平也要请有关专家重新审核,他们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非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如果作者认为达到相当水平,可以向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请专家鉴定,确实达到重要期刊水平者,应视为相同等级论文。总之,对于核心期刊制,应当重新加以研究,若要以之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本文只是从核心期刊理论与实践矛盾角度,谈了一些粗浅看法。由于笔者不是文献学专业人员,对现行核心期刊制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加上水平有限,错漏之处肯定不少。希望抛砖引玉,将这个影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期刊简介《天风》是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简称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基督徒,现有海内外读者。办刊方针该刊自1945年创刊,1980年复刊以来,已成为中国基督教广泛联系基督徒及社会各界的纽带;体现中国基督教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独立办教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基督教两会引导广大基督徒积极参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天风》内容更贴近广大基督徒的灵性生活,宣传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服务人群的模范事迹;关注中国基督教会的热点、重点;透视中国基督教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及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为海内外基督教学者提供当代中国基督教的重要信息。《天风》以独特的办刊风格和清新的文风,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及广大基督徒的欢迎。

基督教天风杂志网址

天风Heavenly wind简 介: 基督教刊物。宣传国家宗教政策及法规,阐述基督教教义,引导信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读者对象为宗教工作者、基督教信徒及基督教研究人员等。 期刊分类: 半月刊 创刊年份: 1945 国内刊号: CN 31-1124/B 国际刊号: ISSN 1006-1274 你可以打以下电话查询: (《天风》编辑部) 63297946 (发行组) 一般我们都是每个月在教堂购买的。

十九世界 圣诞才开始 流行!~ 圣诞节中国就重来没认可过!~耶稣根本不信这过什么圣诞!~ 315都比这有意义

期刊简介《天风》是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简称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基督徒,现有海内外读者。办刊方针该刊自1945年创刊,1980年复刊以来,已成为中国基督教广泛联系基督徒及社会各界的纽带;体现中国基督教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独立办教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基督教两会引导广大基督徒积极参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天风》内容更贴近广大基督徒的灵性生活,宣传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服务人群的模范事迹;关注中国基督教会的热点、重点;透视中国基督教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及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为海内外基督教学者提供当代中国基督教的重要信息。《天风》以独特的办刊风格和清新的文风,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及广大基督徒的欢迎。

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不过中国的圣诞节跟国外的是两码事,中国的圣诞节其实是由商家造出来的,为了刺激消费,给人们找了一个疯狂购物的理由而已。

中国基督教网天风期刊发表

非信徒可否在教堂举行婚礼?为什么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爱与接纳,胜于一味地拒绝.教堂能让未信者举行婚礼吗?2011-10-5 18:21:21 《天风》2011年第9期第46--48页争鸣园地:非信徒可否在教堂举行婚礼? 健美 谢恩 恩敏 本期讨论:非信徒可否在教堂举行婚礼?编者按:中国经府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观念也更新了。当年被人视为舶来品的教堂婚礼也渐渐变得流行了,一些非基督徒也心想到教堂举行婚礼了。然而,教会中人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这正是本期要讨论的话题。为什么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作者:健美时下有一些新人希望到教堂举办结婚仪式,其中不乏非信徒,教会该怎样回应这种现象?我想不能用简单的“行”或“不行”回应,而要说明“为什么”。一、为什么你们选择在教堂结婚?新人选择在教堂结婚可能是双方父母中有基督徒,希望子女的婚姻蒙上帝的赐福;也可能新人通过电影等途径感受到教堂婚礼的神圣,梦想举行一场西式婚礼,让自己的婚礼与众不同。也有人建议,鼓励年轻人到教堂举办婚礼,是传福音的大好时机……以上观点看似合理,但忽略了婚姻中一个重要角色——上帝。二、基督徒为什么在教堂举办婚礼?婚姻是上帝亲自设立的,基督教婚礼最感人的场景之一就是新人彼此宣誓: “无论……我都会……这是我在上帝面前与你所立的诚实的誓愿。”婚礼的末了证婚牧师宣告: “二人(新人的名字)已在上帝面前立下誓愿,并授戴婚戒。我宣布今日二人结为夫妇,神所配合的,人不能分开。”可见,教堂婚礼归根结底是人与神的关系,非信徒即不相信上帝者,在教堂举行基督教的婚礼仪式,是欺上帝还是欺自己呢?三、加强教会的婚姻事工传福音、为新人求上帝的赐福自然可取,但如何引导是值得深思。今天婚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是令人痛心的,如何进行婚前辅导?让婚前的准备减少婚后的疲惫;如何教导符合圣经的婚姻价值观;如何针对性地帮助婚后夫妻?如何为非信徒夫妇提供婚姻家庭的帮助?可见,加强教会的婚姻家庭事工已是刻不容缓。今天,教堂婚礼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一种赶潮流,如果非信徒为此要在教堂举行一场西式婚礼,我可以告诉他们,这大可不必,因为没有内心信仰与敬虔的教堂婚礼并不蒙上帝赐福。爱与接纳,胜于一味地拒绝作者:谢恩婚姻是众人都关注的人生大事,而婚礼则可以说是婚姻中最重要的时刻。随着社会的开放,作为基督徒婚礼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堂婚礼,也以西方文化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非基督徒所认可,他们在拍婚纱照时总希望能有一些古老的教堂或是公园中的假教堂为背景,甚至希望在教堂中举行婚礼。对于这一现象,基督教内很多人持反对态度,特别是过去有的教堂搞什么“安琪儿” (英文天使的音译)婚庆公司,并规定凡在这里购买或租用婚纱的人可以到本教堂举行婚礼。对如此经营性的教堂婚礼,我们必须从信仰角度加以抵制与反对是自然的事。但当下也有一些基督徒在婚礼上面对一个新问题,就是结婚的男女青年中的一方是基督徒,而另一方不是基督徒。他们的婚礼是否可以在教堂举行呢?有一些基督徒认为,婚姻是双方在上帝面前的盟约,一方不信怎么能行呢?一方不信,当然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罗。对此,笔者个人认为,这应该与只为赶潮流或是赶时髦的青年人区别对待。首先,婚礼是神圣的,特别是对于基督徒来说,是在神面前的盟约。但今天中国教会的现状是姊妹远多于弟兄,我们如何能要求姊妹必须找到弟兄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呢?其次,一方不信的能够愿意到教堂里举行婚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基督教信仰的认同。还记得多年前有人常常为举行传统婚礼还是教堂婚礼争辩得不可开交,双方家庭亦参与其中。今天,如果不信的一方愿意到教堂举行婚礼,即使不能说是完全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他们接受信仰前的一个巨大的转机。再次,基督教信仰相信婚姻都是神所设立的。如此说来,尚未信主之人的婚姻也是神所设立的,况且双方有一方已经受洗信靠主了。何况保罗当年劝戒那些夫妻一方尚未信主的姊妹要用基督的爱来感化另一半信主(参林前7:10一14),我们今天为何不能从带领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开始呢?其实,当双方确定在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常常要找牧师商量婚礼的相关程序,牧师完全有机会对他们进行简短的婚前辅导,帮助他们更多明白基督徒教堂婚礼的信仰意义。相信牧者这样行,就是对信主一方感化另一方最大的支持。最后,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双方本来就对采用传统婚礼还是教堂婚礼商量了很久,做了家人大量的工作,才决定到教堂举行婚礼,但却被教会以一句:“按×××传统,你们一方还没有信主,不适合在教堂举行婚礼”打发回去,会给他们将来的婚姻生活带来怎样的遗憾与负面的影响。总之,非基督徒是否可以在教堂举行婚礼不能简单化处理,特别是对于一方是信徒而另一方尚未信主的,要与只为赶潮流而在教堂举行婚礼的非信徒区别对待,对于他们,爱与接纳胜过一味地拒绝。教堂能让未信者举行婚礼吗?作者:恩敏近年来,有一个有趣现象,有不少青年人跑到教堂来找牧师,要求在教堂举行婚礼。当牧师问及他们是否是基督徒时,有人就吞吞吐吐,也有人则干脆摇头。不是基督徒,哪又为什么喜欢来教堂婚礼?回答是: “具有高贵典雅风格的西式教堂婚礼很‘洋派’啊!”也有人回答则是“电视上英国王子都这样,很摩登呀”!总而言之是“比较时髦”!对此,有的教会牧师看得比较开些,认为尽管新郎新娘是非基督徒,但用一种时尚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婚礼,其实也并无不妥。既然,教堂婚礼或许会形成一股潮流,为一些时髦的青年人所追捧。不如我们将计就计,来个顺水推舟,至少可以让他们接触到福音,认识到教会中的同工同道,说不定这一天成为他们信福音的契机呢?我们不是在花很大的精力到各处传福音,讲耶稣给人听,现在人家“送上门”,为什么要把人拒之门外?另外,如果教会不允许他们来教堂举行婚礼,他们就会沿袭老路,依据中国传统习俗去“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等,甚至会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岂不是与基督教文化越离越远吗?前几年我有机会访问日本教会,听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里的牧师说,日本至今为止,基督徒的比例还不到2%,但是到教堂或饭店要求牧师根据基督教仪式举行婚礼的人数占结婚人数的50%。这就是说,有多数不是基督徒的青年人喜欢按照教会的礼仪举行婚礼,而且日本的牧师乐此不疲。这是我们国内多数信徒感到惊愕的。目前国内教会多数认定传统的做法,若一个青年人要求在教堂行婚礼,教会均有较严格的条件提出,各地教堂由于情况不同,对申请婚礼者提出来的条件也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有以下几点:1.结婚者一般至少由一方是本堂信徒(指已受洗者)。倘若未受洗者提出申请,则必须经本堂牧师或传道人特别同意,考究他(她)确系慕道多时及经常出席礼拜者。若申请袭两人均非本堂人士,则最好取得他(她)所在教会牧者的介绍信函,以免不了解而出现种种意外。2.男女双方都必须是未婚(若有一方是离异者,则必须 有关证明),教会要了解双方婚姻状况的最好办法是要求申请者出示民政部门开具的结婚证。3.针对当今社会上太多婚前同居现象,为表明教会反对之立场,多数教会提出这项要求,即经了解双方已经婚前同居者,教会一般不会答应在教堂举行婚礼。但会酌情考虑,或在酒店、家里举行祈祷和祝福。4.男女双方在品行上没有一些会引起社会非议的不良之记录。双方父母或家属能支持及配合。教会如此“认真”,并非故设障碍,而是根据圣经关于“婚姻,人人都当尊重”的原则(来13:4)。婚姻是神圣的,非同儿戏。那么,作为进入婚姻的关口——婚礼自然当郑重其事,尤其是在教堂这个神圣的地方举行,事关教会自身形象和对外见证,更不得草率。为此,每一对希望在教堂举行婚礼的青年,必须按照教堂的有关规定和条件提出申请,为了日后备案查考,一般都需要书面填写申请表格,并由牧师与新人进行婚前辅导包括对婚礼仪式的若干指导。不少基督徒包括多数牧者认为,基督教婚礼是行在神面前的,不仅是经历神圣典礼,更是领受上帝赐福。不但是一对新人心与心的表白,更是人和神前立约。如果当事人根本不相信有神的存在,那么,婚礼的意义又何在呢?而且,如果教会对任何人的申请来者不拒,那么婚礼的神圣性、严肃性又有多少呢?故此,多数教会不会接纳两个都是非信徒的人在教堂行婚礼。当然,对这事牧师也觉得很为难, “牧师心肠”使得他们不忍心拒绝那些几近苦苦哀求希望在教堂举行婚礼的青年伴侣;但教会的传统和圣经对婚姻的原则又使得多数牧师不敢轻易改变主意,这就要请有关朋友谅解了。 原文刊于《天风》2011年第9期第46--48页争鸣园地:非信徒可否在教堂举行婚礼?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陈崇桂于1884年出生于湖北的荆州。6岁时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每天除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外,还在宣教士老师的教导下,学习英文、数学、西洋史等。学生不仅仅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新、旧约圣经,参加学校的礼拜和聚会等活动。所以说,他从小就接触到基督教信仰。1900年,当陈崇桂16岁时,正式受洗成为基督徒,并进入武昌博文书院(Wesleya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读书。该书院于1885年由英国循道宗宣教士W. A. T. Barber所创办,以培训英语人材而闻名。其学生毕业后都有很好的出路,或继续升学深造,或服务于邮局、海关或洋行等机关。1904年,陈崇桂从博文毕业,但他却放弃了谋职高就的机会,转到圣经学校去教书。那时他虽然参与讲道,但据其自述,当时他在基督信仰上,并非十分清楚。1906年10月,武昌教会邀请江苏的李叔青牧师前来布道三天。陈崇桂听他讲道,并亲自前去拜访他,听他劝勉之后大受感动,遂经历了悔改重生之经验,他一生的道路也随之发生改变。此后,他觉得读经甘之如饴,讲道大有能力,遂立志做一个专职传道人。1907年冬,他读过乔治·慕勒传记后,终于决定放下一切,奉献自己,专职传道。1909年,瑞典行道会(Sweden Mission)在湖北荆州创办了神学院。陈崇桂应聘到这所神学院任教,担负起教学和行政双重责任。1920年,他暂别学校,远赴美国伊利诺斯州的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深造,在圣经与神学等方面充实自己。1922年学成回国,仍回荆州神学院任教。1925年,陈崇桂离开了他服务16年之久(1909-1925)的荆州神学院,应基督将军冯玉祥之聘请,北去张家口,到冯玉祥军中担任随军牧师,从事宣教工作,这在当时中国极为罕见。陈崇桂负责安排主日崇拜,向士兵传福音,讲解基督教教义,并且还在军中成立了基督教青年会,带领官兵过好宗教生活,把基督的博爱、牺牲、团结、服务精神贯彻在军队生活中,许多官兵受洗归主,使得冯玉祥所部获得模范军队的美誉。不幸的是,1925年底,直、奉两系军阀向冯玉祥军队开战。1927年,冯兵败后被迫赴苏游历,陈崇桂也只好离开冯系部队,远避内蒙古绥远的一个小镇达三个多月之久,期间他将自己每日读经、灵修和默想之所得记录下来,日後经整理後岀版,书名为灵修日新。其後,陈崇桂辗转到上海,以行道会巡回布道牧师身分,从事布道与文字工作。1929年,他作为中国基督教界的代表之一,前往耶路撒冷参加世界宣教会议。返国後,他离沪赴湘,前往长沙主持并执教於湖南圣经学校(Hunan Bible Institute)。他在该校执教九年之久(1929-1937),除教学外,他常在寒、暑假期间应邀到全国各地布道,闻名遐尔。1934年,他曾与宋尚节博士一起同工,给长沙、衡阳等地教会带来灵性的大复兴。1937年抗战爆发,烽烟四起。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陈崇桂仍四处奔波布道,主领奋兴会,给各地教会带去信心与安慰,他的足迹遍及华中各省。1938年,应内地会华福兰主教(Bishop Houghton)之邀请,陈崇桂携家搬往四川,在滇、黔、川等地巡回布道,主领各种聚会。1941年,他应邀去新加坡布道,几天後,太平洋战争爆发,因日军侵占马来半岛,使陈崇桂无法返国,滞留新加坡约三年之久。直到1943年,陈崇桂经泰国返回中国。不久,在华福兰主教的奔走与努力下,陈崇桂与内地会合作,於1943年9月,在重庆创建了重庆神学院。当年就有十几位中西老师到该校任教,有来自十七个省的50多位同学入学读书。此後,在陈崇桂的主持与带领下,重庆神学院为西南各省教会培养了大批的教牧人材。除了校务和教学外,他还恢复并主编其早年所创刊的《布道杂志》,而且几乎每周都应邀到各地教会讲道。从1943-1949年间,他就这样在教导、文宣与口传中忙碌度过。其信仰之纯正,布道之能力,神学之深厚,长者之风范,使他成为享誉全国的福音派领袖,为人所敬仰。陈崇桂在文字宣教上也颇有贡献,一生中写作、翻译、编辑岀版书籍达四十馀种。除《灵修日新》外,他还著有《基督与我》、《各样的安慰》、《神的应许》、《个人布道研究》,以及他用英文撰写的自传《四十年来》等等。1949年,陈崇桂偕夫人赴欧美访问,於八月途经香港返国。当时许多人为时局所忧,劝其不要回中国大陆。但他另有所见,执意返回重庆。1950年,中国基督教界发起三自革新运动,同年九月,三自革新宣言――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发表,并在全国各地教会徵集签名。陈崇桂是四十位发起人之一。1954年7月,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吴耀宗为三自主席,陈崇桂为六位副主席中的一位。自1949年到1957年间,从陈崇桂所发表的文章与讲话中不难看岀,他拥护共产党,靠拢政府,拥护三自爱国运动。在控诉运动中,他参与控诉包括王明道在内的其他教会领袖。在讲道中他亦紧跟政治形势,努力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在1952年1月19日的《天风》杂志上,刊载了他的我的政治思想是如何改变的一文,文中他如此说:我完全觉悟了,只有马克思、列宁及革命性的科学,才能使人类获得自由的工具......,我要从心裏说我热爱共产主义,接受共产主义 ......的教训。其思想与信仰的变化从中可见一斑。在1957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运动中,共产党号召人民帮助其整风,鼓励人民向党提意见。於是,陈崇桂於1957年3月19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坦率提出了意见: ......在一座铁桥的落成典礼中,一位高级官员发表演讲说道:'这座桥是人的努力做成,而不是所谓神的工作。'他随即又说:'你们基督徒,快把你们的神丢到粪堆裏去吧!'这样亵渎神,在我们基督徒心中比侮辱我们的母亲更可怕,这不是批评,而是侮辱宗教。陈崇桂因此被打成右派份子,遭到无情的控诉与批判。他晚年在重庆寂寂无闻度过馀生,於1964年逝世,享年80岁。

期刊简介《天风》是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简称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办的专业期刊,面向全国基督徒,现有海内外读者。办刊方针该刊自1945年创刊,1980年复刊以来,已成为中国基督教广泛联系基督徒及社会各界的纽带;体现中国基督教按“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原则,爱国爱教、独立办教的真实面貌;成为中国基督教两会引导广大基督徒积极参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媒介。《天风》内容更贴近广大基督徒的灵性生活,宣传中国基督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服务人群的模范事迹;关注中国基督教会的热点、重点;透视中国基督教正在进行的神学思想建设及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为海内外基督教学者提供当代中国基督教的重要信息。《天风》以独特的办刊风格和清新的文风,深受读者和学者的关注及广大基督徒的欢迎。

《天风》杂志

林语堂的任教经历: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论语派:现代文学流派。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论语派”风格: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论语》初期文章尚多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的讽刺。鲁迅曾应邀投稿支持,意在争取并给以善意批评。至《宇宙风》时期,林语堂则进一步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主张“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自命为“性灵派”与“语录体”的继承者。至此,思想消极的一面更有所发展。代表作家简介:林语堂(1895—1976),现代作家、学者,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国内享誉盛名的幽默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主张“幽默”、“性灵”,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论语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行之有效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他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生平

出身

林语堂(1895年---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老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任教经历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杂志天下微博

可以为老百姓办事的媒体有《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范大姐帮忙》,《1818黄金眼》,《说事拉理》,《杂志天下》,《传奇故事》,《拍案说法》等。

媒体不是说帮谁说话,他是希望天下有问题出现,他好表现,帮谁说话对它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价值体现出来了,

2019年6月25日,我在西安市看到的宣传单,销售人员让我留存联系方式,没有多想,给留下联系方式。当日,销售顾问便联系到我,告诉缴纳两百元可以去山东乳山看房旅游,并告知我看不上房便当旅游。我在2019年7月5日和朋友以及工作人员乘坐大巴车到威海乳山市,7月6日凌晨上诉人到达乳山市,7月6日早八点在酒店用过早餐后,工作人员用大巴车将我们送往乳山市银滩售楼处。我进入售楼处后,感觉厅内声音嘈杂,便走出门外,被工作人员便阻拦不要外出。重新进入售楼部后,销售人员便告知可以参观样板间,参观了一个70平米和40平米的两间房屋,参观完之后,销售人员便将我团团围住,销售顾问宣传说,购买房屋后可以以租养贷,并告知周边酒店已经运行,基础设施完善。关于售后返租,宣传一年可拿到4万租金,三年拿到12万租金。销售经理(叶经理)告知到销售领导那边可获得更多购房优惠,便带我找到经理,经理告知可再优惠一千。在多人利诱下,购买面积70平米的房屋一套,首付24万,便用手机银行向转账,第一次转了20万,第二次转了剩余房款。在转完前述首付款后,才告知交两万团购金可以抵冲6万房款,感觉收到欺诈,不肯再缴纳,工作人员反复催要下,又缴纳了1万元团购金。当天回到酒店后,查询了乳山当地房价,得知乳山当地房价极低,感觉收到欺诈。2019年7月7日早,我便赶到被售楼处,要求退还房款,销售人员告知需要跟领导商量才能退款,期间有三次来人出面都没有最终退还房款。最后,销售总监赵旭又向我宣传其所售房屋状况良好,但可以以大换小,可以置换40平米房屋一套,前期所交的首付款可以算到这套小房子上。我拒绝置换,但他们说房子可以返租,如不实际入住,可以由他们代为出租管理。在被逼无奈,房款也不返还的情况下,只能答应置换房屋。后,返回西安后,屡次要求将购房合同和返租合同原件交付我,在催要多次后,只是给拍照微信发给我,经仔细阅读后发现,预售合同第13页24条明确写明不允许售后包租,在售房过程中却采用售后包租的形式,并且房屋的成交价是在扣除三年租金12万的条件下订立的。现在我在当地起诉,一审输了,我不服,上当了没说理的地方,我又上诉中级人民法院,维持原判,我现就用自己真实版教材,一是杜绝有人在上当,二是社会舆论压制一下他们人勾当!

可以为老百姓办事的媒体有《今日说法》,《焦点访谈》,《范大姐帮忙》,《1818黄金眼》,《说事拉理》,《杂志天下》,《传奇故事》,《拍案说法》等。介绍如下:

1、《今日说法》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栏目,由李晓东、路一鸣、元元主持。

2、《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于1994年4月1日推出的晚间新闻评论类节目。节目通过调查,追踪和隐性采访报道揭露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实现电视新闻节目舆论监督功能。

3、《范大姐帮忙》是浙江省内民生热线主持人品牌化最早的栏目之一。“范大姐”的形象就是一个热心的邻家大姐,整天东奔西跑,就是为了给大伙进行协调沟通,化解彼此的矛盾。

4、《杂志天下》是江西卫视的一档资讯类脱口秀节目,由林白先生(林中白狼)创办并主持。继任者为廖杰先生。

5、《传奇故事》是江西卫视2005年1月开播的一档新闻专题节目,以讲故事为主,每晚为观众讲述一个涉及真善美、德义理的社会故事。节目口号为“每天一个故事,纵览天下传奇” ,其特点是严格选材、深度挖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