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美国性格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05:59:56

美国性格论文文献

美国文学自其殖民地时期初具雏形至今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日趋成熟。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简述美国自然文学 美国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它产生于“新大陆”文明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美国的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别具美国本土特色的文学流派。 自然文学 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意识 一、美国自然文学的概念 自然文学就其字面理解,无非是以自然为主题进行写作。但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却十分丰富。它是在美国特殊的自然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自然文学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新颖和独特。从形式上看,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而言之,美国的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 美国自然文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创新。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动力则是要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它由最初纯粹的自然史,到将文学揉进自然史;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为主的自然散记,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文学。我们可以说,从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趋势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 二、美国自然文学的发展 自然文学作为一个概念产生于现代,可它却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有其历史渊源。 17世纪的约翰・史密斯的《新英格兰记》和威廉・布雷德福德的《普利茅斯开发史》都是以描述性的散文体写就,其语言清新简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日后的自然文学独特的文体奠定了基础。 18世纪的乔纳森・爱德华兹在他的《自传》和另一部《圣物的影像》中大胆地将内心的精神体验与外界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以比喻的手法,表明上帝把整个物质世界造成了“精神世界的影子”。18世纪另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威廉・巴特姆,被成为美国“第一位在欧美大陆的文学界获得声誉的人”。他的代表作《旅行笔记》不仅反映出作者作为一个自然之人的哲学思想,而且对欧洲的浪漫主义产生了影响。人们通常认为,自然散文只是到了18世纪末才成为一种独特文体,它以巴特姆的《旅行笔记》的问世,作为自己趋于成型的标志。 到了19世纪,随着诸如托马斯・科尔的《论美国风景的散文》、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论自然》等作品的问世,美国作家才开始把新大陆的风景作为文学和艺术的源泉。在此之前,美国的作家与艺术家往往是把目光投向欧洲大陆,去寻求文学艺术创作的文化根基。科尔在《散文》中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联络不是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说欧洲代表着文化,那么美国则代表着自然。生长在自然之国的美国人,应当从自然中寻求文化艺术的源泉。正是基于这种思想,科尔建立了美国哈德逊河画派,提出了“以大自然为画布”的宣言,吸引了一批被爱默生称为有着“新的眼光”的大自然的画家。后来,这个画派的作品与美国自然文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长期以来,爱默生的精神及其人文思想一直是美国文化及文学的研究重点。但是目前在国内,将“爱默生与自然”作为主题进行挖掘与探讨的人并不多。其实,无论从爱默生所信奉的超验主义及其著作,还是从其生活和日记中,都不难看出他对自然的特殊情感与密切联络。就爱默生的著作而言,他的第一部作品便是《论自然》。他改良了爱德华兹的观点,明确指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曾于1985年在《美国遗产》杂志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他被视为美国文化的偶像,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自然作家。他的精神被视为美国文化的遗产。而《瓦尔登湖》也成为众多梭罗追随者向往圣地和效仿的原型。人们通常把梭罗视为爱默生的“圣徒”。从二者在自然文学中的作用而言,他们有着相似的灵魂。从现代的眼光看,梭罗在美国自然文学中所起的作用似乎比爱默生更胜一筹。梭罗不仅把爱默生的理论付诸实践,而且比爱默生超前一步。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 美国自然文学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之前的自然文学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其作者对自然持乐观进取的态度,希望从中寻求个性的解放,文化的根源和精神的升华,但是他们的思索与写作的着眼点仍限于自然与自我或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只是到了20世纪,随着诸如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以及玛丽・奥斯汀等跨世纪自然文学作家的出现,自然文学才展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这时的自然文学开始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与生态的和谐。 从广度上,20世纪的自然文学已经不再局限于美国的东海岸,而是覆盖了几乎整个美国本土。随着奥斯汀、迪拉德和威廉斯等女作家的出现,原来以男人为主导的自然文学领域开始有了女性的声音。这种以不同的地域为背景,用不同的声音来描述自然的状况,使得美国自然文学形成了一种多维的组合,因此而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从深度而言,由于20世纪的自然文学作家大多掌握了自然科学和人类生态学的知识,他们无疑获得了比他们前辈更深刻的洞察力。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州一个被人遗弃的农场里,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呼吁人们培养一种“生态良心”。爱德华・艾比在没有人烟的西部沙漠中,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模式:对立――妥协――平衡。特里・T・威廉斯则在盐湖边,呼吁人们视荒野为一种情感,像热爱一个人那样去热爱荒野。在当代自然文学作家的心目中,人与自然已不再是“我和它”的关系,而是“我和你”的关系。他们认为已经没有一个单纯的自我,而只有与所生存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他们所信奉的已不再是“优胜劣汰”,而是“共生主义”。 三、总结 总之,自然文学是以文学的形式,唤起人们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意识,激励人们去寻求一种高尚壮美的精神境界。在美学上,它展现了中自然清新、别具一格的审美取向。探索这一领域,将会像当初欧洲移民发现新大陆一样,令人在一个又一个新奇发现中激动不已。 参考文献: [1]亨利・纳什・史密斯.处女地[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安妮・迪拉德著.余幼珊译.溪畔天问[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Scott American Nature :Fumikura Press,1993. [4]Don Scheese, Nature Pastoral Impulse in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6. 篇2 试论美国文学中幻灭的美国梦 摘 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资本主义危机之后,大量文学作品紧扣文学作品中对"美国梦"这一主题开展全面的反省和批判。本文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和《美国悲剧》的文字细读,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角度揭示了“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关键词:美国梦; 美国悲剧; 幻灭 一、引言 研究美国文学,首先接触到的是美国梦---美国文学的主题问题。“美国梦”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平等、自由”的国家理想; 从狭义的方面来讲, 它指的是个人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美国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从17世纪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陆之日起,赤贫的欧洲农民到这里后无须奋斗便可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南北战争后,机会一个个接踵而至,掀起全国性的疯狂,美国成了一个‘牛奶加蜜糖’的国度,大批做着‘美国梦’的移民蜂拥而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美国梦形成的自然基础,《独立宣言》的颁布使美国梦有了思想基础。《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美国梦’的驱使下,美国迅速发展,特别是1848年加州的“淘金热”,引发了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美国梦”得以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美国梦的幻灭 斯格特•菲茨杰拉德 F•ScottFitzgcrald,1895~1940 和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DrEiser,1871~1945 都是伟大的美国作家。他们出生于美国不同的时期 ,身世背景截然不同 ,但是他们的代表作品都表现了一个相同的悲剧主题--- “美国梦”的腐朽和破灭。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是20世纪 20年代“美国梦 ”幻灭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主人公盖茨比与苔西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幻灭。贫家子弟盖茨比在服役期间爱上了豪门之女苔西,苔西却不愿下嫁一无所有的盖茨比。 战后盖茨比对苔西难忘旧情, 通过非法买卖发了横财后与苔西重温旧情, 而苔西却仍无勇气放弃她已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在一次车祸后, 为保护苔西, 盖茨比主动承担责任,而苔西的丈夫汤姆借死者丈夫之手谋杀了盖茨比, 然后与苔西一走了之。 盖茨比以毕生心血构筑的美好梦想, 就这样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盖茨比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菲兹杰拉德借故事叙述人尼克之口, 把盖茨比的梦和美国早期移民的梦联络在一起, 追溯了美国梦的渊源。美国的早期移民憧憬依靠个人奋斗创造财富, 盖茨比把苔西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化身 ,也曾想以自己的努力重新赢得她。但社会的现实迫使他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盖茨比的发财之路说明了美国精神的腐败。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 20 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美国现代文学的进步和光明。德莱塞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说主人公克莱特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他不甘心忍受困苦,离家自谋出路。资本主义社会污秽腐蚀 ,使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吃喝玩乐,对贫穷的母亲置之不理,为了和大资本家的女儿结婚,挤入上层社会,竟溺死了自己的情人洛蓓达。作品通过克莱特从追求、挣扎到堕落、毁灭的一生,指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所在,即以金钱为中心的美国现代生活对克莱特世界观的形成和生活道路的选择产生的决定性影响。而且,只要这种环境和这个制度不改变,克莱特的悲剧,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悲剧就将一代一代重复地继续下去。 三、破灭的“美国梦”的主题意蕴 这两部作品写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迥异,但是主题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美国梦”的悲剧表现。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一个青年人的追求和幻灭。在西方文学史上,这是一个经常重复的主题但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美国生活的深刻而冷静的体验,将它写成一部蕴意隽永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盖茨比的追求也是很多美国人的企盼,小说最终为盖茨比送终 ,也是为他们的“美国梦”画上句号。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悲剧》是根据 1906 年切斯特•吉莱特谋杀格蕾丝•布朗的真实案件改编的。德莱塞进行提炼加工,把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悲剧变成了一个国家的悲剧。他所涉及的既是一个悲剧人物 ,又是一种悲剧文明。德莱塞把克莱特作为由环境所造就,受环境逼迫,并为环境所毁灭的人物来进行塑造。他怀着怜悯的心情去探索一个心地善良的孩子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追求财富和地位的过程中,扭曲了自己的人性,而堕落成一个残忍的杀人凶手的经历。《美国悲剧》采用了纯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以尽量客观化的叙述和朴实的语言揭示了个人人生毁灭的悲剧,使作品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文字。它塑造了一个对金钱和地位充满向往的下层青年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的悲剧。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两部小说,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美国梦”的主题却是不断发展的。盖茨比无论多么富有,依然不能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所接纳;而克莱特的个人悲剧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的悲剧。所 以,如果仅仅把追求财富和名利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到达了非人病态的程度,这也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 社会里“人的异化”的梦想早晚都要破灭,两位主人公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除了菲茨杰拉德和德莱塞这两位作家 ,很多知名作家的创作也深受“美国梦”这个主题的影响,例如海明威和福克纳在作品中把人们对“美国梦”的失望引申为对美国这个国度的失望。 “美国梦”再也不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和奋斗的力量,它的美丽光环早已消失殆尽 。“美国梦”破灭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和审美价值。无论是两位作家本人还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一生都在孜孜以求虚无缥缈的“美国梦”,一生都在追逐著能够体现自我身份和价值的财富、金钱和权力。残酷的现实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物质奋斗和享乐主义的毁灭作用,表现出了带有悲剧性的时代幻灭感。 参考文献: [1]刘保瑞等译,《美国作家论 文学》〔M〕,北京:生活,读,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4; [2] 董衡巽等编,《美国现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 The Great Gat *** y. For Eign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TheodoreDr EIser. An American Tragedy. T. Y. Crowell pany Press, 1964.

摘要:《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不朽之作。她的成功在于对女主人公 斯嘉丽情感的 真实写照,塑造了一个独特人物形象。本文从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分析了 斯嘉丽 性格特征。战前的幼稚、任性的少女,战中的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战后的顽强奋斗。小说《飘》原名GONE WITH THE WIND,意为随风而去,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描写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193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的主人公 斯嘉丽既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拥有许多少女的共同特征:热情、开朗、纯真、浪漫,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面对环境变化,更多表现出她的坚强、勇敢、拼搏、自强。 斯嘉丽生长在一个优越的家庭,本拥有美丽的容貌和智慧,因此她又拥有一般贵族小姐的缺点:骄傲、自大、虚荣、任性。 斯嘉丽是一个鲜明、生动、丰富、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一形象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我们把 斯嘉丽的生活经历和复杂性格形成大致分为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阶段。一、战前优越的生活造就 斯嘉丽骄傲、自大、虚荣、任性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 斯嘉丽,她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和谐气质。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熏陶,她既想做个像母亲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这使得她爱慕虚荣、单纯而又实际,却不乏狡黠,不擅长缜密地思考问题。这一 性格特征在战前表现得比较突出。战前,她作为拥有众多黑人奴隶的塔拉农场主的女儿,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生活安逸、富有魅力的外貌赋予她很强的虚荣心,不喜欢读书。对于艾希礼及媚兰所谈及的音乐、诗歌、书本知识一概不感兴趣,她只热衷于舞会、引人注目的漂亮衣服,迷恋骑马及穿梭于众多男子之间,成为各种聚会的中心,时时关注如何引人注意,如何出风头本。“人家谈话要是不拿她当作主要的话题,她就不耐烦得很”。此时 斯嘉丽是一个如此单纯的小女孩,她的虚荣心与简单的个性使她相信以她的魅力和手段能够掌握世界上的一切,尤其是男人。在这里,一个坦白、单纯而极具虚荣心,时常无知,却并不以为然的女性形象应运而生。她“决不能容忍人家爱别的女孩子而不爱她”,当汤家兄弟告诉她卫希礼马上要跟媚兰结婚时,她在心里说:“啊,这不是真实的,是他哥儿俩弄错了,希礼是不能爱她的。像媚兰那样一个小耗子一般的小个儿是没有人会爱上她的。”她竟天真地相信卫希礼其实是喜欢她的,甚至跑去要求阿希礼同她私奔。看得出,由于天生的丽质, 斯嘉丽这时已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而正是这种优越感和她的自信自负使她的爱情成为必然的悲剧。在遭到阿希礼的拒绝后,为了报复希礼,她居然赌气地答应跟自己一点也不爱的查尔斯结婚,而且说越快越好。这就足见 斯嘉丽小姐的幼稚和任性。但即使是结婚,也是为了气阿希礼。本在她内心深处,他从未放弃阿希礼,从未放弃自己的初恋,永不放弃!这就是一贯娇生惯养过着优雅生活却高傲自负固执虚荣的 斯嘉丽。她的这一举动反映出了她的不曾涉世、任性和天真幼稚,她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女孩,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水果糖或玩具而哭闹不休。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得到!也就哭闹得越凶。而这颗水果糖或者说这尊玩具就是她的初恋———阿希礼! 二、战中过多的磨难迫使 斯嘉丽坚强、勇敢、拼搏、自强在战争中的经历,同时也是这个女主角的转变过程。在这段时期 斯嘉丽从一个随心所欲、贪图享乐的少妇变成了一个精明强悍、敢做敢为,同时又吝啬贪婪、斤斤计较的当家人。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惊人毅力。她在前一个阶段的自私、任性到这个时候已被她对命运的顽强抗争精神掩盖得不那么明显了。由于战争的爆发,不久 斯嘉丽旋即成了寡妇,因为她的丈夫病死沙场。对于丈夫的死,她没有多少痛苦,因为她不爱查尔斯,但她不得不面对这场战争。 斯嘉丽一方面由于受阿希礼的委托要照顾即将生产的媚兰;另一方面又受到母亲病危的精神折磨。她如普通人一样也想抛弃媚兰回到母亲身边,但她没有这样做。即使自己对接生的事一窍不通又没有大夫时,听到媚兰痛苦的呻吟声,她感到仿佛有个牛轭沉重地落在她的头颈上,仿佛上面加了重负,这重负使她每跨一步就觉得十分吃力。在那个时代,一般的年轻妇女们可能早已晕倒在地上, 斯嘉丽却坚强挺了下来。这种骨子里的坚强让她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斯嘉丽拖着刚生过孩子的奄奄一息的媚兰和已被炮火及北军吓坏的孩子逃离亚特兰大。途中她们遇到一头她们很怕的老母牛,可是她一下子就把自己本来的角色本转换过来,以前她是“连袜子也懒得捡”的庄园千金,可现在她们需要这头可怕的老母牛,媚兰的孩子需要喝奶,而且她们要吃。她怕牛,但最终她还是用自己唯一的一条完整的裙子撕成布条,一条条连结起来,直累得起泡的手指流出血来,颤抖不已才制服了这头牛。斯嘉丽一心想要回塔拉,因为母亲爱伦正在病危中。更重要的是她从小崇拜母亲,一有困难就寻求母亲的保护伞,当时她认为一回到家就可以卸下自己肩头的担子,天塌下来自有父亲母亲去顶,只要一回家她又可以无忧无虑地过回从前的生活了。殊不知,正当斯佳丽为塔拉没有被无情的战火摧毁感到庆幸时,一场更大的灾难正等着她。母亲已在前一天去世,父亲因母亲的辞世悲伤过度,神志不清。家里十来张嘴要吃饭,而塔拉种植园留给她的几乎一无所有了。面对这一切, 斯嘉丽也感到痛心,甚至是绝望,但她并非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时的她想起了她勇敢拓业的祖先本们,她需要的不是难过,难过解决不了问题。她需要的是把家支撑下去,她要像先辈们一样坚强地接受现实的挑战。她抛弃了贵族小姐的矜贵与骄傲,整日像一个黑奴一样劳作。饿过、痛过,受过屈辱和伤害,可 斯嘉丽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指挥起一家人开始各得其所地工作,自己也事必亲躬,带头到田里去采熟了的棉花,在北方佬来临前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当一个北方佬骑兵威胁到她们的生活时,为了保护母亲的东西和辛苦得来的食物, 斯嘉丽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居然冷静地开枪杀了人。斯嘉丽是勇敢的。可以想象在这时候的她,任何对她构成威胁的人或物,她都会冷静地将其消灭。她原本善良,连家禽都不曾伤害过,她本来可是连打猎时都不爱靠近被追杀的动物,连牲畜被宰杀时的哀号或罗网中野兔的尖叫声不忍听的姑娘。艰辛的生活已经让她完全明白了现实的残酷,也给予了她生活的勇气与魄力。谁又能够想象得到像公主一样的 斯嘉丽竟能在困境中勇敢坚强面对现实。同时,这个阶段的 斯嘉丽因为饱受了饥饿、贫穷的煎熬,受尽了生活的折磨,,完全失去了以前对生活的幻想和憧憬,变 得更加实际,充分认识到土地和金钱的无与伦比的作用。她丧失了道德和廉耻,变得虚伪、贪婪。当她处于无钱无权交不起税款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顽强地站本起来做孤注一掷的挣扎,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良心。她想到了白瑞德的钱,“我要跟他结婚”,她冷冰冰地想道,“那么我就不用再担心钱的事了。”于是她用母亲的窗帘改做成衣服,精心打扮一番,第二次到了饿狼陀三、战后残酷的现实促使 斯嘉丽贪婪、倔强、自私、卑鄙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后, 斯嘉丽对生活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现实的态度也更理智了。她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理智地面对这个新兴的功利主义世界,才能保全她自己、她的家人和她的塔拉。在这种观念支配下,金钱对她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为了能赚取更多的钱,她毫不顾忌那种以为女人应该是无知、无识、不能有自己意见的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自作主张买下锯木厂并抛头露面亲自经营。刚开始,别的生意人都嘲笑她,女流之辈哪会做生意呢。因此嘲笑中还带点和善的轻视。 斯嘉丽没有在风言风语中退缩或让步,她有自己的原则,她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种倔强是生活压迫下的产物,更是 斯嘉丽内心坚强对生活的反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利益,本她又一次不顾众人的非议,排除种种阻碍,雇犯人到工厂来做工。她的这一系列行为已颇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意味,她自己坦然地走着这条路,而并非仅仅由于生活所需的不得已而为之,这表明她从思想到行动都已向着自己阶级的对立面迈进了一步。她以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以一个接一个骇世惊俗的行动,不断地去顺应自己的时代和社会。她做生意使用的残酷手段令人骇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她可以为了赚钱,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经营木材厂。为了更多的利益,采用“上等人”所瞧不起的“卑鄙”方法。还可以和一个被所有人责骂为无耻、下流的人结婚……但是 斯嘉丽已经根本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了,她想的只是能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不再贫穷挨饿。这些举动在当时来说都是疯狂的,就连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感到震惊, 斯嘉丽坚信这种冒险是值得的,而她一旦决定了的事就会全力以赴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生活就是生活,不能逃避,更不能后退,要想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积极面对生活,想尽办法战胜困难。然而就是这个幸运儿,在爱情上却是一个极不幸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演了一曲彻头彻尾的爱情悲剧。 斯嘉丽在生活上是个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而在爱情上她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她爱阿希礼,爱得发了疯,几乎所有的追求、挣本扎、奋斗都是为了他。但那是她想象中的阿希礼,现实中的阿希礼是个脆弱、畏缩、虚伪的懦夫,他根本就适应不了战后的新时代。这一点 斯嘉丽与他是完全对立的他们根本就不属于同一类人。直到媚兰死后, 斯嘉丽才发现自己上了当,这时的她想到了白瑞德。只有这个人可以给她所需要的两样东西———爱和金钱。然而,此时的白瑞德也抛弃了她。最后 斯嘉丽被所有的人抛弃了,从物质到精神都被彻底地打垮了,她成了复辟逆流的牺牲品,不论在爱情上还是在事业上,她都成了一个悲剧人物,她创造了生活而最后又被无情的现实生活所抛弃。《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斯嘉丽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其坚强面对生活的性格永远激励人心尽管她的一些做法显得有些偏激,但她面对本现实,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思想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浑身散发出来的张扬不羁,她的自信、主动,为了家庭一次又一次地牺牲自己与生活不断抗争,勇敢而直接地面对现实的精神和勇气正是小说历久而魅力不衰的原因所在。生活对每个时代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活着需要勇气,谁在困难面前低头谁就是生活的弱者。只有不畏困难,勇敢地面对现实才能积极地解决问题,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参考文献:[1] With the Wind〔M〕.World B-ook Publish-ing,2001. [2]谢景芝.《飘》中郝思嘉形象魅力解读〔J〕.河南大学学报,2005,(2)。[3](美)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全译本)[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4]喻继红、李艳荣.《水火交融的“乱世佳人”》,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美国女性杂志

时尚杂志排行榜前十名有《VOGUE》、《时尚芭莎》、《Cosmopolitan》、《米娜mina》、《AnOther》、《Dazed&Confused》、《FLAUNT》、《Allure》、《悦己》、《昕薇》。

1、《VOGUE》

《VOGUE》,创刊时间是1892年,是由美国康泰纳仕集团出版发行的一本期刊。创刊于1892年,是一本综合性时尚生活类杂志,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2、《时尚芭莎》

《时尚芭莎》,全球女性杂志TOP10之一,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发行的一种时尚类杂志。它不仅提供时尚资讯,还分享当代女性生活的乐趣和美学。

3、《Cosmopolitan》

《Cosmopolitan》,是时尚集团旗下发行的一种杂志,它也是世界上销售规模最大的年轻女性杂志,面向群体主要是女性白领,因引领流行时尚、探讨当代两性关系而著称。

4、《米娜mina》

《米娜mina》,于2004年9月22日创刊,是日本主妇之友出版社独家授权发行的一种杂志。它主推女性休闲时尚,提倡女性专注于自己的流行。例如它曾经主推的混搭休闲服饰风格,影响了几代人的时尚风格。

5、《AnOther》

《AnOther》于2001年发行,这本杂志不同于以往的杂志,它融合了高级时尚和世界级的摄影技术,在这本杂志中特别受到喜爱摄影的人的青睐。

6、《Dazed&Confused》

《Dazed&Confused》于1992年创刊,是英国时尚文化类杂志,发行的内容包括世界级的时尚潮流、流行的音乐和电影、备受瞩目的头条事件等等。

7、《FLAUNT》

《FLAUNT》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独立杂志之一,它发行的内容包括舒适的生活方式、大家所追求的流行因素,以及可望不可即的艺术等。

8、《Allure》

《Allure》,于1991年创刊,由康泰纳仕集团在纽约出版,这本杂志发行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美、时尚和女性健康。

9、《悦己》

《悦己》,于2007年4月创刊,是由《悦己》杂志社与康泰纳仕集团联合推出的一本综合类女性生活杂志。它的内容涵盖健康、职场、情感、生活、服饰、美容等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

10、《昕薇》

《昕薇》,于2001年1月创刊,由中国纺织出版社与日讲谈社合作联合推出的一本杂志。这本杂志定位于个性、时尚、品位、潮流,将独特、潮流等因素融为一体在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

具体而言,五大女刊中最难上的是《时尚》杂志。因为该杂志的内容涉及时尚、流行以及艺术等方面,不仅要求作者文字精彩绝伦,还要求对图片的选择命题非常挑剔,所以上《时尚》杂志一般都很难。

国内五大女刊排名5、《时尚COSMO》,4、《嘉人》,3、《ELLE》,2、《时尚芭莎》,1、《VOGUE》。5、《时尚COSMO》《时尚COSMO》是全球最为知名的良心时尚杂志,它相较于其他一线女刊更加的风趣大胆,甚至充满了激情和辛辣。其最擅长的就是以敏锐的视角发掘流行趋势背后的内容,使其更加贴近生活,为广大的女性朋友提供更全面的信息。4、《嘉人》《嘉人》杂志于1937年在法国创刊,全球坐拥30个版本,世界上最为着名的高档女性杂志之一。其以法国浪漫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一直以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分享者时尚圈的信息。其不管是封面还是内页大片,《嘉人》都更倾向于发掘新锐模特,比如超模刘雯就是其一首培养的,《嘉人》在业内也一直有着“新人摇篮”之称。3、《ELLE》《ELLE》是1945年创刊的法国时尚杂志,是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味的女性杂志。《VOGUE》是五大刊中最为资深的一本,其是一本专注于时尚、美容、生活品位的女性杂志,于2001年建立《VOGUE》中文网,这也是中国大陆唯一高端女性门户网站。2、《时尚芭莎》《时尚芭莎》创刊于2001年,是由中国中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的时尚类杂志。时尚芭莎是中国最具影响力高端女性时尚杂志,尤其从2003年起,时尚芭莎举办了首届“BAZAAR明星慈善夜”,通过拍卖国际顶级品牌奢侈品的形式为中国慈善机构募集善款,这项娱乐公益活动现今已然成为了明星们争奇斗艳的场地。1、《VOGUE》《VOGUE》是由美国康泰纳仕集团出版发行的一本期刊。创刊于1892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广受尊崇的一本综合性时尚生活类杂志,杂志内容涉及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和艺术等各个方面,被奉为世界的Fashion Bible(时尚圣典)。中国版的《VOGUE》用模特还是比较多的,明星想要等封会比较难,而且以它一月一刊的频率,不知有多少人为它击破了脑袋,由此也可看出《VOGUE》封面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

美国男性健康杂志

心脏是我们人身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它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一旦心脏停止跳动,人就会死亡。

保护心脏,重在细节。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心脏病风险。美国《男性健康》杂志最新载文,刊出了“保护心脏的17个新招”。

1。每周性爱两三次。《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每月性爱不足1次的男性比每周性爱两三次的男性心脏病危险高出45%。与运动一样,性爱能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2。每天半杯核桃。核桃中富含的α亚麻酸(一种欧米伽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功效。耶鲁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吃半杯(约半个拳头大小)核桃可改善血管功能。

3。关注起床心率。早上醒来下床前先通过脉搏测测每分钟心跳次数。健康人群心跳次数应该小于等于70次/分钟。如果心跳过快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应该看医生。

4。避开污染空气。华盛顿大学研究发现,吸入超细污染颗粒会导致颈动脉血管壁增厚,诱发心脏病。《大气环境》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空气中污染颗粒在冬天清晨达到峰值,因此,下午室外跑步或骑车锻炼更好。空气污染严重时,最好在室内运动。

5。每天吃1杯豆类食物。美国《内科医学档》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每天吃1杯富含膳食纤维的扁豆、黑豆或鹰嘴豆等豆类,坚持三个月可使收缩压降低4毫米汞柱。

6。常捏握力器。美国《高血压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握力器训练4周可使血压降低10%。每周手捏握力器4次,每次训练2分钟。

7。每天跑2英里。每天跑步2英里,每周坚持。如果跑步后心跳由平时的165次/分钟,增加到185次/分钟,可能是动脉阻塞或者心衰的迹象,应向医生咨询。田纳西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多走4000~5000步,血压可降低11毫米汞柱。

8。半分钟6次深呼吸。研究发现,深呼吸锻炼几分钟,血压可降低4毫米汞柱。

9。每周两三次有氧运动。美国《身心医学》杂志刊登瑞士一项研究发现,运动过量伤害心脏。每周做2~3次有氧运动可使运动过量男性心脏病危险降低57%。

10。接种流感疫苗。美国《心脏》杂志刊登一项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心脏病危险降低一半。

11。每天补钾1000毫克。美国疾控中心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多摄入1000毫克钾可以降低收缩压。一根香蕉含钾约420毫克,一根中等大小的红薯含钾540毫克。

12。每周晒太阳20分钟。苏格兰科学家发现,晒太阳20分钟可促进体内一氧化氮的产生,进而降低血压。每周晒太阳两次,每次10分钟即可。

13。常做蹲伏锻炼。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好胆固醇水平,降低心脏病危险。蹲伏运动可训练最大肌肉群,效果最佳。

14。多吃橙色食物。芬兰一项研究发现,血液中β胡萝卜素水平最低的男性参试者患阻塞性心衰危险增加3倍。多吃橙子、胡萝卜、南瓜等橙色食物有助补充胡萝卜素。

15。多吃牛排。牛肉富含硒元素和B族维生素,前者可以抗压,后者可以清除血液中的高半胱氨酸(破坏动脉血管内壁的元凶)。牛排中50%的脂肪是对心脏有益的单不饱和脂肪。

16。每天冥想20分钟。托马斯杰弗逊大学研究发现,每天冥想打坐20分钟可使焦虑抑郁降低至少25%。而减轻压力有助降低冠心病死亡危险。

17。击打沙袋。哈佛大学研究发现,通过击打沙袋等发泄的男性,心脏病危险可降低一半。

看完上述内容,相信大家对如何保护心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需了解更多养生保健信息,请继续关注寻医问药网。

中国版 应该是 男士时尚健康Men's Health 每月出版 20元一本

许多人以为多运动、少吃油腻食品、戒烟戒酒就可躲过心脏病的魔爪。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完全,因为还有些日常忽视的生活细节也会谋杀你的心脏。 1、雾天在户外运动。在空气污染最严重的雾天里进行户外锻炼会阻断血液中氧的供应,从而使血液更容易凝结。 2、陪着别人吸烟。如果一个人每周三次,每次暴露在别人吸烟时吐出的烟雾30分钟,那么他患心脏病的风险比很少被动吸烟的要高26%。 3、怒斥会对心脏造成巨大的冲击。 4、事业至上,忽视减压。精神压力最大的冠心病患者比精神压力最小的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要大三倍。因此,每天沉思20分钟会减少你25%以上的焦虑和抑郁。 5、终日愁眉苦脸。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跟踪观察150位健康的男性长达十年,最后发现,在这次试验一开始态度就非常乐观的人得心脏病的可能性比那些态度比较悲观的人要小一半。 6、做运动,一定要时间长。任何经常性的身体活动都可以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便每次只运动5到10分钟。 7、吃烧烤。高温烧烤的食物会产生一种称为晚期糖化终产物的血液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会减少细胞的弹性,并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英国柳叶刀杂志,世界闻名。国外著名医学杂志《Lancet》。《Nucleic AcidsResearch》。《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 》。 国外著名医学杂志 The Lance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Gastroenterolog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Science Nature HepatologyA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al Care Medicine 美国呼吸医学杂志[TOP] --------------------------------------------------------------------------------B BioTechniques 生物技术Blood 血液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英国肿瘤杂志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英国医学杂志[TOP] --------------------------------------------------------------------------------C Cancer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nline 肿瘤控制和预防 Cancer Control Journal of the Moffitt Cancer Center 肿瘤控制 Circulation 循环Cell 细胞 [TOP] --------------------------------------------------------------------------------E Elsevier Science 临床病毒学杂志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新现传染病[TOP] --------------------------------------------------------------------------------G Gastroenterology 胃肠学[TOP] --------------------------------------------------------------------------------H Hepatology 肝脏学 [TOP] --------------------------------------------------------------------------------I Immunology Today 今日免疫学 Infection and Immunity 传染及免疫 [TOP] --------------------------------------------------------------------------------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细菌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临床微生物杂志 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and Surgery 皮肤内科杂志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实验医学杂志 Journal of Immunology 免疫学杂志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精神及行为科学杂志 Journals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医学会杂志 Journal of Virology 病毒学杂志 [TOP] --------------------------------------------------------------------------------L Lancet 柳叶刀[TOP] --------------------------------------------------------------------------------N Nature 自然 Nature Biotechnology 自然生物技术 [TOP] --------------------------------------------------------------------------------P Physiology Online 生理杂志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c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科学院学报[TOP] --------------------------------------------------------------------------------S Science 科学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南方医学杂志 St. Francis Journal of Medicine 圣弗郎西丝医学杂志 Stroke 中风[TOP] --------------------------------------------------------------------------------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美国胃肠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美国整容医学杂志 The 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 美国放射诊断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aine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Online Journal of Cardiology 心血管杂志 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 儿童传染病杂志 --------------------------------------------------------------------------------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美国血库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美国肿瘤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Osteopathic Medicine 美国骨病医学联合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mmunologists 美国免疫学家协会American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北美中华医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ation Oncology 美国放射肿瘤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美国外科医师学院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 美国肺科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Student Association (AMSA) 美国医学生协会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Students' Association 美国足医学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美国公共卫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Pathologists 美国临床病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for Molecular Pathology 美国分子病理学会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Otolaryngology 五官科研究协会Association of Emergency Physicians 急救医生协会Association of Professors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妇产科教授协会Association of Surgical Technologists 外科技师协会Association of Women Surgeons 妇女外科医生协会American Ur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国泌尿协会[TOP] --------------------------------------------------------------------------------C California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加利福尼亚足医学联合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Gastroenterology 加拿大胃肠协会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aediatric Surgeons 加拿大小儿外科协会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加拿大医学会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 加拿大儿科协会Colorado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 科罗拉多家庭医生学会Contact Lens Association of Ophthalmologists 眼科接触镜协会[TOP] --------------------------------------------------------------------------------E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 Association 急救医学住院医生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英国心胸外科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Endoscopic Surgery () 欧洲内窥外科协会[TOP] --------------------------------------------------------------------------------I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美国传染病协会 [TOP] --------------------------------------------------------------------------------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Technologists 国立矫形外科技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dical Examiners 国立医学考试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thopaedic Nurses 国立矫形外科护士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Nurses 国立学校护士协会[TOP] --------------------------------------------------------------------------------P Pan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Virology 泛美临床病毒学协会Pulmonary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 肺高压协会[TOP] --------------------------------------------------------------------------------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Geriatric Psychiatry (AAGP) 美国老年精神病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 美国创伤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ACR) 美国类风湿学院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美国胃肠联合会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美国足医学联合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美国肛肠外科协会The American Society of Radiologic Technologists 美国放射技师协会 The Association for European Paediatric Cardiology 欧州小儿心脏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Professionals in Infection Control and Epidemiology (APIC) 传染控制及流行病专家协会The Australi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澳洲骨病联合会The British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英国骨病联合会The British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英国矫形外科联合会The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Pathologists 加拿大病理医生协会The Medical Scholars Honor Society 医学学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NACC) 国立直肠病协会The National Multiple Sclerosis Society 国立多发性硬化疗协会The Neuropathy Association 神经病学协会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for Cardiac Imaging (NASCI) 北美心血管扫描学会The Ontario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ians 安大略儿科医生协会The Society for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 超微结构病理协会U .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

莎乐美性格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莎乐美是王尔德爱情的化身,也是以唯美主义的形象上演的现实的故事。莎乐美为了爱情是可以脱离宫廷、背叛父母、不惜一切。她所承受的东西太多了,她全心全意的付出,就是为了先知。

露.莎乐美----在性与爱之间挣扎莎乐美是谁?因为她复杂的人生经历、过人的才华和特立独行的言行,想用一两句话概括她十分困难。《在性与爱之间挣扎:莎乐美回忆录》一书的封底用了8行字来“定义”这位非凡的女性:“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怀疑上帝的叛逆、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不守妇道的出墙红杏、为尼采所深爱、受弗洛伊德赏识、与里尔克同居同游。”或许,只有这样繁琐的表述才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莎乐美。 尼采,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深深地爱着莎乐美,却被莎乐美拒绝。也许是由爱生恨吧,尼采写下了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里尔克,一位著名的诗人,在诗中倾诉了对莎乐美的爱慕: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会听见你。 即使没有脚,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没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会抓住你。 我将用我的心抓住你,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我的脑筋会围着你转动不停,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进我的脑海,我也会用血液把你负载。”弗洛伊德,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为莎乐美的才华和智慧所吸引,与她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我知道莎乐美,是因为她与3位大师级人物———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纠葛,这使我在读莎乐美的回忆录《在性与爱之间挣扎》时兴趣盎然。莎乐美,全名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年出生于沙皇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有法、德、丹、俄4种血统。她容貌出众、天资聪颖、性格叛逆,从小就对事物有着独特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始终将命运的缰绳握在手中 21岁时,莎乐美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她结识了哲学家保罗·雷,又在保罗·雷的引见下认识了他的好友,当时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尼采。尼采对莎乐美一见钟情,说她“是一个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伟大灵魂的人”。尼采说:“我在这个夏季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同莎乐美交谈,我们在智慧及趣味方面有最深层的沟通,……使我们相互间成了相得益彰的观察和被观察的主客体。” 尼采希望娶莎乐美为妻,但莎乐美拒绝了他的求婚。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精神上的伴侣,他们在哲学、宗教等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对尼采来说,和莎乐美的相处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难忘历程:一方面,他们在思想和心灵上能抵达对方的灵魂深处;另一方面,在情爱上,莎乐美一直奉行“精神上的好感绝不能代替感官上的激情”,这让尼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 在他们分手后,作为“痛”的表达,尼采“憎恶”地写下了这样的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作为“快乐”的宣泄,他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莎乐美则在与其交往10年后写了《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 1897年,莎乐美结识了比她小15岁的里尔克。当时,里尔克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诗人,文弱而自负。莎乐美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个性发展和诗歌创作。他们真挚地相爱着。“如果说我是你这几年里的太太,那是因为你是我生活中第一个真正的男人。”莎乐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里尔克最著名的情诗也是为莎乐美而作。因为年龄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爱并没能持续多久,分手成了必然。里尔克病逝后,莎乐美出版了《莱纳·马利亚·里尔克》一书,成为后人研究里尔克最详实的资料。 50岁那年,莎乐美认识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她的才华和智慧深深吸引了弗洛伊德。她成为弗洛伊德的亲密助手。在一张关于弗洛伊德诊所的照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书架的上方挂着一张莎乐美的照片。 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除了3位大师外,莎乐美还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男性。他们中不少人也狂热地爱上了她,或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奇怪的是,在每段感情结束时,受伤的往往不是莎乐美。也许这是因为莎乐美始终将命运的缰绳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我行我素,自在自为。她从没想过要征服谁。她与那些著名人士只是“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给予与思想的回应的关系”。 不管怎样,她对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尼采对西方颓废文化的批判,在与莎乐美的长谈中得到了交流。尼采多次为遇到这样一个与他的思维方式如此相似的人而感到庆幸。里尔克的诗展现了现代人灵魂的痛苦,在寻找新的踏实感时,他失去了方向。与莎乐美的交往使里尔克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可能。弗洛伊德划时代地探索了人的无意识的力量,重新勾画了人的形象。作为他的助手和密友,莎乐美参与了这一伟大的探索,并将她的余生献给了这一事业。对这3位大师而言,莎乐美是“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为这个世界产下了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拥有出众的才华 即使撇开她这些不同寻常的交往经历,莎乐美依然能凭借她本人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著述赢得自己的历史地位。1885年,年仅24岁的莎乐美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为上帝而战》。小说通过对一个自由灵魂的陈述与救赎,以富于哲理的对白,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旦失去对上帝的信仰,人类将会怎样?”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教会传统教条式的上帝形象与渴望冲破束缚、争取自由的人们在世界观上的矛盾和冲突。小说刚一问世就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德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索格尔曾在他的著述《诗与时代的诗人》中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莎乐美的象征主义、新小说派、反潮流以及顺应潮流的观点。 然而,因为她曾与3位大师有过的关系,人们对她的评价很容易就会偏离方向。一位与她同时代的批评家甚至这样说:“无论莎乐美走到哪里,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精神和情感的疾风暴雨,造成一条湍流。”但是,我们从她的这本回忆录中看到,莎乐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多少个伟大的人迷恋着她,却没有一个能够拥有全部的她。这就是莎乐美努力追求并捍卫个人人格独立和自由的一生。 -----------(本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锡平)

如果不是无意间搜到《恋上哲学家》这部影片,可能也没有机会认识莎乐美。越深入了解她,越觉得历史留给她的评价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她生活在现在的话,一定会经常出现在微博热点。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能够成为那么多天才的缪斯?这些都得从莎乐美所处的时代背景、出生环境、家庭教育说起。莎乐美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爸爸是一个特别受赏识的将军。莎乐美出生的时候,沙皇都还派人送来亲笔的贺信。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莎乐美的家庭肯定属于上层,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必然让莎乐美从小就拥有更高的视野。那是个动荡的年代,书中写到,就在莎乐美出生的第六天,俄罗斯发生了载入历史史册的重大事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业制的法令。这是近代俄国开始的标志。但是动荡,同时就意味着急剧的变化,意味着新生新思潮。当时的莎乐美作为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不自觉地受它的鼓舞,和其他同学们一起骚动,参加政治运动。莎乐美上学期间,经历了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暗杀事件,当时很多俄罗斯学生为了庆祝这件事情,上街游行。这件事情带给莎乐美很多影响:在书中莎乐美自己回忆说:“我开始以为这些女孩只是把学习当做出国的政治借口,然后找个外国人嫁了。但是我完全想错,这些年轻的女孩的斗争,是为了建立新型的社会体制,是为了迎来一个更好的社会。”这种成长经历带给莎乐美的影响是巨大的。第一是女性能够产生的力量,女性也可以走出去,去改造社会。第二就是,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我们曾努力去顺从周围的生活,顺从那些判断和规范。但是这些判断和规范是可以打破的。在年轻人身上,我们往往把这种情绪叫做“叛逆”。莎乐美的家庭成长氛围也同样自由,莎乐美和父母的关系,都是比较自由的表达,没有受到过很严重的压抑。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莎乐美可以保持自我,人云亦云,与她后来养成独立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莎乐美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件小事儿体现的特别充分。“我们在家里只讲德语,我上了几节必修的俄语课之后,抱怨自己还是难以把俄语学好。爸爸突然决定允许我只用旁听俄语课,爸爸对母亲说: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写不出俄文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吧”在这种自由的成长环境下,莎乐美和爸爸以及她的三个哥哥,一直都能维持着温馨而彼此信任的关系。父亲和三个哥哥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很大,使她的性格中有很多男性的特征,这也是莎乐美能够和杰出男性进行思想交流的原因。01 莎乐美和基洛特每个人的青春期阶段,都是身体走向成熟的转变期。这个期间,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最初始的力量,在经过了一定阶段的混乱以后,会达成新的妥协。这个阶段,出现在莎乐美的十几岁到二十岁的时候。当时,她正处在一个混乱的宗教信仰时期。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是信教的。莎乐美一家自然不例外。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己的牧师,大家跟着这位牧师学习教义,接受上帝教导。小时候的莎乐美,没有什么辨别力,就像其他的小孩子一样,对父母相信的东西从不加以怀疑就全盘接受了。对于上帝可能会像魔力一样出现在人世间,在莎乐美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受父母信仰的耳濡目染,莎乐美很自然地吸收了那些宗教信仰。但是在莎乐美十七岁的时候,她渐渐开始跟原先的信仰做起了斗争。我就好像是第二次被投入这个世界似的,跟现实发生了无法和解的冲突。 每当牧师讲道“上帝无处不在”的时候,莎乐美都非常痛苦,在心里大声疾呼:上帝到底在哪里?如何确认信仰?内心那种煎熬的不可调和的冲动,让莎乐美决定退出自己家里的教会。退教这件事情,让出身俄罗斯贵族家庭的莎乐美来说,是非常有争议的。在上层社会的舆论看来,这件事就是有辱门风,对信教的父母也是大不敬。莎乐美站在了人生的风口浪尖。就是在这种混乱不堪的状态下,莎乐美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男性——基洛特出现在她的生命中。莎乐美有一天正在大街上散步,无意走到了一座教堂的门前。这时候,一个声音从远处的布道坛上传了出来。莎乐美不由自主地推开了教堂的门,缓缓的走向圣坛,在前面的一个位置做了下来。她看清了这位牧师的模样——风度翩翩,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在他抑扬顿挫的声音中,伴随着他的手势,莎乐美好像找到了回归上帝的道路。莎乐美回忆说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人!我的孤独终于有了尽头!我相信这个人可以把我从孤独中拯救出来。 基洛特是当时荷兰驻彼得堡的一位传教士,他思想前卫、博览群书、阅历广泛。他认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这让基洛特在上流社会中收到敬重,甚至聆听他的布道都成为了一件社交盛事。接下来的日子里,基洛特就像父亲一般,对莎乐美无微不至的关怀着。除了宗教神学以外,基洛特还给莎乐美讲哲学,康德、卢梭、伏尔泰、叔本华、斯宾诺莎等等,这些人的哲学著作,让莎乐美意识到,原来,人是可以在哲学中找到人生的意义的。莎乐美发现自己爱上了基洛特,就像当初爱自己的父亲一样。基洛特取代了莎乐美心中消失的上帝,是莎乐美童年时代上帝形象的一个复制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几乎是不真实的,好像头顶上自带光环。但是这种对基洛特的崇拜很快被打破。基洛特尽然决定放弃自己的家庭,向莎乐美求婚。那个瞬间,莎乐美觉得自己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基洛特头顶上的光环消失了,这个爱人突然之间像上帝似的消失。她在书中回忆到这一段写到:当我确切发现,我不能把我的爱付诸任何一个现实中的男人时,我开始明白了上帝在我心中的的地位。也许从一开始,我的爱在目标上就不是指向庸常,而是指向某种几乎具有宗教意义的象征性的意象。 莎乐美拒绝了基洛特的求婚。对基洛特的爱慕也突然结束。莎乐美像是得到了一个解脱,但是这次和小时候上帝消失时所感受到的痛苦不一样,基洛特是完全真实的,他带给莎乐美的影响,帮助她找到了内在的自由。02 莎乐美和保尔、尼采1880年,19岁的莎乐美来到瑞士的苏黎世大学求学,主修宗教、哲学、语言学及艺术史。在19世纪的欧洲,大部分的大学还不会接受女学生,莎乐美上的这所瑞士大学,其实是唯一一个接受女子入学的学院。莎乐美特别珍惜这个机会,学习非常努力,以至于身体出现问题,患上了肺结核,不得不中止学业,和她的母亲一起去罗马修养。在大学教授的介绍,她在罗马认识了一位优秀的女性玛尔维达夫人。玛尔维达夫人在罗马当地是很有号召力的,她家里的会客厅,几乎可以说就是当时欧洲知识界的交流中心。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都会聚集在玛尔维达夫人的家里,高调地谈论着自己的见解。在玛尔维达夫人的沙龙里,莎乐美就发现,无论在思想素质还是在思维能力上,男性都明显高出女性。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多数女性还没有走出家庭,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又不愿意去做那些对自身生活没有意义的思考。也正是因为这样,莎乐美更愿意和男性交往,和他们沟通交流。就是在这个玛尔维达夫人的会客厅,莎乐美有机会先后认识了保尔和大哲学家尼采,这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莎乐美先认识的是保尔。莎乐美对保尔有种天生的好感,感觉这个学识渊博,善良温和人,就像是哥哥一样,可以保护自己。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熟悉起来,谈论着各种话题。经常沙龙活动已经结束了,他们还没有尽兴,就结伴走在月光下的罗马街道上,继续聊。和保尔的相处,让莎乐美想到了一个有点乌托邦的美好计划:在这个计划里,有一个面朝大海的工作室里,里面有一张大桌子,莎乐美和几个男性朋友一起围着桌子讨论着什么,一会儿激烈的讨论,一会儿开心地大笑起来。这个工作室同时还有几间卧室,每个人住一间,大家亲如姐妹。莎乐美非常兴奋,她和保尔说了这个计划,但是呢,保尔好像有点茫然,他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交往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友谊,它还会有其他的东西。内心激荡的保尔,有一天终于忍不住,来到莎乐美和她母亲的住处,当着她母亲的面,向莎乐美提出求婚。这让莎乐美非常不知所措,又无奈又气氛。虽然他很喜欢保尔,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啊。这次求婚让莎乐美一度陷入了困扰中,她的母亲和玛尔维达夫人都觉着嫁给保尔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莎乐美坚持不打算走入没有任何退路的婚姻。她在书中这样写到:我的自由刚刚来到,我一点都不怕为它去进行虔诚的、快乐而艰苦的战斗,相反,我要让自由到来!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无法逾越的障碍,是否真的出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中。 其实莎乐美非常困惑,为什么男女之间除了做夫妻情人之外,就不能做朋友。就在这种为难的处境下,保尔和玛尔维达夫人商量着,邀请尼采来罗马吧,介绍给莎乐美认识,就是这样,哲学家尼采,走进了莎乐美的生活。尼采和莎乐美的第一次见面,非常的戏剧性。在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顾的:“一天早晨,在圣彼得教堂,尼采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尼采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从哪颗星球上一起掉到这里的?”尼采见到莎乐美的第一面也惊为天人,他说:“莎乐美是我所认识到的极其聪明的人。”“一个在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人灵魂的人。”莎乐美和尼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上帝”。这是尼采最著名的问题就是:尼采说:“我的冒险就是以这种方式开始的。它们还没有结束。它们将把我引向何方呢?我会在哪冒险呢?如果我不回到原先的信仰上去,会怎样?我会找到某种新的信仰吗?”我们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莎乐美思考的重心或基础,好像都是关于童年时候上帝的消失。立足在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为什么她的一生中会那么重视和周围的人建立精神上的连结这件事情。某种程度上,莎乐美其实拥有很强的现代性,她是一个超前于百年的存在,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她也应该很适合这个社会。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去。莎乐美和尼采惺惺相惜,无所不谈,宗教、道德、家庭、爱情、婚姻,甚至是两性关系。莎乐美沉浸在这种精神的交流上,无法自拔。但是渐渐地呢,尼采对莎乐美的好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这种好感已经超越了朋友、师生关系。书中讲到:有一次,尼采曾经试探着问保尔:莎乐美是位令人赞叹的女子,你怎么不娶她呢?保尔说:哦,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一想到生儿育女的世俗生活,就担心自己顾不过来,还是你娶她吧,她正是你理想的伴侣。于是尼采就跟玛尔维达夫人说了,莎乐美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请玛尔维达夫人向莎乐美转达他的想法。但是,又一次,被莎乐美拒绝了。 从这两次求婚的拒绝,已经能够感受到莎乐美身上那种矛盾的对抗了。一方面,她在灵魂、精神上追求归宿,她需要像保尔、尼采似的这种朋友,另一方面,她又用一种对抗的姿态,始终追求生活上的绝对独立。很奇妙的是,在莎乐美的这本自传中,她很少会提到自己的感受,更多的只是在陈述一种事实。大家作为读者,在看的过程中,其实是感受不到莎乐美在这种矛盾中的痛苦。联系到那个时候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欧洲也正是旧传统面临挑战的时候。这种时代气氛激励着一整代人去从事文学和哲学的创作,也给那些追求女性解放的女性提供了发掘自己个性的良好时机。对传统的本质提出质疑,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成为那一代女性的关注焦点。保尔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尼采,尼采竟然赞同了,并且也要参与进来。于是这个三人同盟算是正式成立了。成立后,他们三个开始了一次旅行。在书中关于这部分的记录有两章,脉络并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其中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可以说是推动了三人关系发展的关键性事件。离开罗马后,他们途经意大利北部。在那里,有一座叫萨库蒙特的小山,莎乐美决定和尼采一起散步,他们两个手拉着手,走在环境幽静,没有什么人的小路上,说着说不完的话题。莎乐美甚至想:如果这个人不谈结婚的话,我们可以这样一辈子聊下去。他们从白天聊到黄昏,这是莎乐美和尼采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单独约会。起了兴致的尼采还创作的一首诗,名字叫《我多么幸福》。尼采还说:“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梦,我都感到自己年轻了几岁,为此十分感谢你。在这本书中,莎乐美只是非常含糊的写到:这次单独相处,我对尼采的才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之间的感情明显前进了一步。这也给尼采造成了错觉。其实,在山上,我对他亲昵的表示,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奇思妙想让我充满着好奇,而不仅仅是男女间性别的吸引。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会跟我一样好奇,“亲昵的表示”到底是什么是?这事儿成了一个谜团,除了当事人,只怕谁也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次旅行途中,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三人同盟的旅行,来到了一个名叫卢塞恩的城市,这里有一家照相馆,听说摄影师非常的有名,很多其他城市的人也会特意来这里照一张相。尼采提出建议,不然三个人一起拍一张照片吧!保尔有点不情愿,但是也没有拒绝,勉强加入。尼采显得非常有兴致,他亲自上手,布置了现场的背景和道具。这才有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这张合影照片:莎乐美半蹲在马车上,挥舞着一条马鞭,尼采站在一旁,手扶着车辕,保尔站在中间,表情不是很自然。三人同盟的这张照片,很快就在当时的社交圈里传开了,大家对这张照片有很多议论和猜测。几个月之后,在尼采的著作《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中,写有这么一句:你到女人那里去,千万别忘记带上你的鞭子!再后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对那张照片的解读。而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两种极端的说法。一类人认为这句话分明是在蔑视女性,另一类人则解读为这明明就是传达了被莎乐美拒绝的尼采,面对女神的一种卑微的情绪。我们来看看在书中莎乐美是怎么说的:尼采的创意到底是什么呢?是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我的驱使呢,还是他要用鞭子驾驭女人呢?或者让我挥着鞭子,在他们两人中间赶走一个呢?一个哲学家的脑袋里是怎么想的,很难让人猜透,可能,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尼采是爱莎乐美的。他们共同拥有相似的哲学思辨,这种知音,这种默契,在那个时代,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尼采曾经在一封写给玛尔维达夫人的心中这样提到莎乐美:“即使她性格中又不好的东西,我仍然思念她。每一次交谈,我们都能得出一些有益的东西。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人像她那样对我的问题没有丝毫的偏见,她总是那样真知灼见,有备而谈。”让我们再回到书里三人同盟的旅行。更进一步的相处,让莎乐美意识到,其实自己和尼采之间还是存在着根本的差异的。他们的哲学思想,起点是相同的,但是性格阴郁的尼采内心是非常悲观主义的,他充满痛苦的人生观让莎乐美有点不能接受。她开始反省自己:“我们真的很近吗?不,我们还没有达到靠得很近的程度。在我们本质的深处,我们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有一件事非常奇怪,我前一段时间突然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和尼采完全有可能成为敌人。”这种预感后来竟然变成了现实。渐渐加深的隔阂把莎乐美和尼采分开了,他们再也找不到春天在罗马时的那种感觉了。三人同盟的旅行终止在莱比锡的一个火车站,尼采送走了莎乐美。当火车徐徐开动的一刹那,尼采清楚地知道,这是永别,她再也不会回来了。离开莎乐美之后,尼采再也没有爱上过别的女人。这之后,三人同盟的另一个成员保尔,莎乐美也一直和他保持着既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人的同居关系,和睦相处,简简单单。03 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来到了1886年的夏天,故事情节又急转直下,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莎乐美对独立的坚守。这个人就是莎乐美的丈夫,安德烈亚斯。安德烈亚斯比莎乐美大15岁,是一个语言学教授。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莎乐美为安德烈亚斯开门,一个俊美的不太真实的男人站在她面前,一时间她竟有点不知所措。而安德烈亚斯呢,第一眼也被她深深迷住,并下决心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在之前我们也讲到过,莎乐美曾经拒绝过基洛特、尼采、保尔三个人的求婚,她对婚姻是没有向往的。但是这一次,莎乐美却接受安德烈亚斯的求婚,到底发生了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在这本书中,莎乐美是这样回忆的:我从没见过他这种狂野的追求方式,这个人狂热的追求我,让我感到了不一样的滋味。而我在和他第一次见面时,就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魔力,好像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一天晚上,安德烈亚斯来到莎乐美住的地方,刚开始就像往常一样聊天,聊着聊着就开始为结婚的日期争执起来。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短刀,猛地刺进了自己的胸膛。莎乐美被吓蒙了,冲上大街,挨家挨户的找外科医生。幸好,安德烈亚斯长得很壮实,刀在胸脯上插得并不深,离心脏还有一点距离。他们俩人的关系因为这件事情开始有了进展。很快,在1886年的11月,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订婚了。但是,莎乐美提出了两个条件,是什么呢?第一,他们的婚姻不能破坏她与保尔的感情和联系。第二,他们的婚姻,只能有夫妻之名,不能有夫妻之实。这种条约,我想大部分人看来,可能都无法理解或接受。为什么莎乐美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为什么会对身体有这样一种迷之坚守呢?出乎意料的是,安德烈亚斯居然答应了这苛刻的要求。莎乐美说:“我只能说我遇上了一个不简单的人。”一开始,安德烈亚斯以为莎乐美对于“约法两章”的坚持,只是一些女孩子气的、不成熟的想法,很快就会消失的。尤其是第二条,安德烈亚斯可能觉着,日子一长,相处久了,两张床就合成一张床了。自传中有描写到安德烈亚斯有一次试图亲近莎乐美的情节,是这么描写的:“我本能地阻挡着他的贴近,我用双手卡主了他的喉咙,仿佛在和这个人搏斗。那喉咙里发出的声音渐渐地变成一种悲鸣。”安德烈亚斯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变这种奇特的夫妻关系,一旦生米煮成熟饭,整个婚姻生活也许就可以走上正轨。但是,莎乐美决绝的,不允许他以这样的方式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件事之后,莎乐美向安德烈亚斯提出了离婚。但是安德烈亚斯斩钉截铁的回答说: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也可以不做你不想做的事,但你必须永远是我的妻子,这是法律规定了的。他们没有离婚,事实上,他们的无性婚姻一直维持着,直到安德烈亚斯85岁生命终止的时刻。这期间还发生了更超出常人能理解的事情。莎乐美不安于过平静的婚姻生活,她无法在家里长期呆着,她需要出门透气,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寻找更多的生机。怎么办呢?莎乐美提出了一个方案:找一个女佣,既可以料理家务,又能照顾安德烈亚斯起居生活的人。最好,这个人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这样莎乐美就可以把自己解放出来,拥有更多自由。意外的是,她的丈夫又答应了。莎乐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类似于管家兼保姆的角色,安德烈亚斯接受了安排。甚至后来,这个女人还和安德烈亚斯生了一个女孩。在这期间,他们还达成了一个新的协议:在不伤害婚姻的条件下,双方都有和其他人交往的自由。故事讲到这里,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事实上,我想大多数人会疑惑的是,为什么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样明显不合乎常理的条约?现在来看,这种和平相处,但又相互独立的婚姻模式,我们一般叫做开放式关系。在那个年代,安德烈亚斯能够接受这种婚姻模式,是非常令人吃惊。这种关系其实需要极大地包容性,包容下内心中所有的矛盾和需求。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搜集不到更多的参考资料。只能从莎乐美的角度,书中有限的描述中进行解读。我相信,一定有某种力量,让安德烈亚斯认为,眼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他生命中最高的奖赏。04 莎乐美和里尔克在莎乐美36岁的时候,她遇到了爱情。

莎乐美(1861—1937)是19世纪晚期欧洲大陆知识沙龙所共享的“玫瑰”,她把自己人生最后的25年都献给了精神分析;她不仅给精神分析贡献了许多价值非凡的论文,而且还进行了具体运用。1861年1月12日,露·莎乐美降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座将军府邸里,由于家族声名显赫,连沙皇也亲自写信祝贺。这位千金小姐童年时,有点孤僻、落落寡合,但心智非常早熟。在莎乐美的青少年时代,对她帮助最大、影响最大的男人是基洛特。从1878年冬到1879年,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两人过从甚密,莎乐美从基洛特那里学习了宗教史、宗教比较学、宗教社会学、宗教教义、哲学、逻辑学、文学、戏剧等课程,并广泛阅读了笛卡儿、帕斯卡、席勒、歌德、康德、克尔凯郭尔、卢梭、伏尔泰、费希特、叔本华等人的著作。她在这几个月里所学到的东西相当于一般大学生几年的所得,为她在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为了能够亲眼见识浪漫主义的法国和理性主义的德国,莎乐美在父亲病故后,以陪母亲散心的名义,踏上了出游的行程。在罗马,莎乐美与尼采第一次见面,尼采对莎乐美一见倾心。莎乐美欣赏甚至崇拜尼采无与伦比的才华。但是,谈婚论嫁时,莎乐美却拒绝了这个亦师亦兄的怪杰。在遭到拒绝之后,尼采本来就有的偏头痛连连发作,开始患上了仇女情结。1897年的一个傍晚,莎乐美和里尔克在别人的介绍下认识。尽管莎乐美大里尔克14岁,但她的魅力还是征服了这位青年诗人。里尔克在莎乐美身边也享受到了别的任何男人所享受不到的关爱。两人曾同居过许多时日,同游过许多地方。1926年深秋,里尔克因为玫瑰花刺伤了手指而染上败血症,不久一命归西,莎乐美痛心不已,写过许多动人心魂、催人泪下的悼念文字。莎乐美身上最闪光的,是她永远不知疲倦的学习精神。为了学习当时欧洲最先进的学术思想,她到处拜师。哪位大师的思想最前沿,她就去哪儿程门立雪。 1911年秋天,在魏玛举行的精神分析学大会上,她与弗洛伊德谋面。靠着超群的悟性,她花了六个月,居然学完了精神分析学的基础课程。1912年春天,她去维也纳拜访弗洛伊德,再次提出拜师的要求。弗洛伊德把莎乐美收做了及门弟子。

美国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芝加哥引注格式在美国比在英国的应用更多,这一格式的基准是《芝加哥引注格式使用指南》(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但是也有很多用户把凯特•杜拉宾(Kate Turabian)为学生编写的《学期、学位、学术论文写作指南》(A Manual for Writers of Term Paper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作为参考。

因此,芝加哥引注格式也称为杜拉宾引注格式。芝加哥引注格式主要用脚注形式引注,但是也可以用作者姓名的文中引注格式。

一、文中引注

与姓名-日期名字-日期(哈佛)格式和APA格式一样,芝加哥格式可以在文本中做引注,在括号中写出作者或组织者的姓氏全程或缩写,加上年份,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加上页码,比如:

(Goman 1989, 59) ,或者 (Fairbairn and Fairbairn 2001) ,或者 (MHRA 2004).

如果一个文献有一到三个作者,在引注中依次写出他们的姓氏。如果有4个或者多于4个作者,写出第一个作者的名字然后写‘et al.’代替其他作者的名字,比如:(Brown et al. 2009)。二、文后参考文献

在论文最后制作一个标题为“参考文献”的书单,把所有的文献条目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这样,上面说到的三个文献例子,按照顺序可以排列为:

1、Fairbairn, Gavin and Susan Fairbairn. 2001.

Reading at university: A guide for students. Maidenhea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Goman, Carol Kinsey. 1989.

Creative thinking in business: A practical guide. London: Kogan Page.

3、 MHRA: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2.

MHRA style guide: A Hand-book for authors, editors, and writers of theses. London: MHRA.

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1、 使用作者的全名。第一作者先写姓再写名;从第二作者开始,先写名再写姓。(见上面Fairbairn的例子)。

2、写完作者名字后,写出版年份,但是出版年份不要加括号。

3、书名用斜体字。

4、在文后参考文献条目中需要写出所有作者的名字,不管有多少位作者。

5、文后参考文献条目超出一行的,第二行开始不用首字母缩进,顶格写。

6、如果引用的是书,书名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和所有专有名词的首字母要大写,副标题的第一个单词首字母要大写。

扩展资料:

芝加哥文献引注格式的其他例子:

期刊类:

1、Murray, Rowena. 2002. Writing development for lecturers moving from Further to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26, no. 3: 229–39.

2、Bosworth, David and Deli Yang. 2000.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technology flow and licensing opportuniti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9, no. 4: 453–77.

书名要先写第一作者的姓,再写名。从第二作者开始,先写名再写姓。如上面第二个例子。

期刊名称要用斜体字表示,名称中所有单词的首字母都要大写。

MLA是ModernLanguageAssociation英文词语的缩写。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是一种常用的引用格式,由于在外国文章中即使是一小句也不可以随便不加任何注释的引用,所以MLA格式很严谨。

MLA引用格式注意事项:

1、双倍行距。

2、第二行行首缩进5个字符(或半英寸)。

3、如果没有作者,从文章名开始

4、缩写全部月份名称,除了MayJune和July。

5、如果百科全书未按字母顺序排列文章,将其视为一般书籍文章。

5、网站:包括网页名称,网站全名及其建立者(此往往与网站名称相同)。此外,还包括文章创建及存在的日期(日、月、年)及你见到此文的日期。

6、互联网杂志文章:包括提供数据库服务的公司极其网址;文章的完整日期(日、月、年)及见到的日期;还有提供网络服务的图书馆或组织机构。如果引用的是期刊而不是杂志的话,还应有期刊的日期、卷册等。

Chicago-Style Citation Quick Guide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presents two basic documentation systems: (1) notes and bibliography and (2) author-date. Choosing between the two often depends on subject matter and the nature of sources cited, as each system is favored by different groups of scholars. The notes and bibliography style is preferred by many in the humanities, including those i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the arts. This style presents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in notes and, often, a bibliography. It accommodates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esoteric ones less appropriate to the author-date system. The author-date system has long been used by those in the physical,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is system, sources are briefly cited in the text, usually in parentheses, by author’s last name and date of publication. The short citations are amplified in a list of references, where full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Aside from the use of notes versus parenthetical references in the text, the two systems share a similar style. Click on the tabs below to see some common examples of materials cited in each style, including examples of common electronic sources. For numerous specific examples, see chapters 14 and 15 of the 16th edition of 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参考文献格式举例有4种:APA格式、MLA格式、CMS格式、哈佛文献格式(Harvard System)。

APA是一种标明参考来源的格式,主要使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及其他学术准则中,国内很多期刊也是采用的APA格式。

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多用于人文学科。CMS格式源于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在1906年出版的Manual Style,主要用于人文学(humanities),它使用脚注、尾注和参考文献目录来注明文献来源。

哈佛文献格式是哈佛大学的论文参考文献标准,全名为:哈佛注释体系(Harvard System),起源于美国,但是在英国和澳洲等国家运用得比较多,尤其在物理和自然科学领域。

参考文献的国家标准:

一、前言。

1、本标准规定了各类型出版物中的文后 参考 文献 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 方法 以及参考文献标注法。

2、本标准专供著者与编者编纂文后参考文献使用,而不是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纂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二、名词、术语。

1、文后参考文献: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2、识别题名: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 (ISDS) 认可的某种连续出版物唯一的名称。

三、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

本标准分别规定了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

在五种著录格式中,凡是标注“供选择”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主要项目。可以按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或根据文献自身的特征取舍选择项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