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4:52:31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论文

数学是整个小学 教育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很多学生的弱项,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论文题目

1、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 教学 方法 的案例研究

2、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研究

3、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实践研究

4、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5、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6、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7、激发兴趣对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影响的研究

8、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9、《几何画板》在小学平面图形上的教学应用研究

10、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

11、培养小学第一学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1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教研组建设调查研究

14、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

15、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

16、中美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17、小学 四年级数学 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调查研究

18、农村小学 三年级数学 体验式教学调查与实验探究

19、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20、小学课堂环境改善的行动研究

21、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主题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22、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研究

23、小学五年级 儿童 数学学习策略干预对改善其执行功能的研究

24、小学生数学 创新思维 的培养

25、促进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

26、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7、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28、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29、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30、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2、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33、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4、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35、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36、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37、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38、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39、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40、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41、不拘一格育“鸣凤”

4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3、 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44、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45、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46、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47、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8、也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49、《9和几的进位加法》教学设计

50、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51、10以内加法整理和复习

52、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53、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54、和谐愉悦 主动探索--一年级《统计》教学片断评析

55、小学数学教育--教师之家--教师培训

56、面向21世纪的数学素质及其培养

57、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58、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59、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初步探索

最新小学数学论文题目

1、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国西部农村小学效率研究

2、中美职前小学教师教育中数学课程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和纽约城市大学为例

3、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

4、基于数学 文化 观的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研究

5、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历史文化向度的思考——以竖式乘法为例

6、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初等数论课程例题和练习题的几点思考

7、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8、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教学突出专业特点的研究

9、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高数类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考

10、高师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

11、小学教育专业理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

12、用初等数论知识巧解小学数学题

13、Floyd算法在中心小学选址上的应用

14、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课程教学研究

15、师范院校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6、学教育专业有效高等数学教学的探讨

17、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18、整合数学类课程,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数学素养

19、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核心课程体系探析

20、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研究——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个例

21、浅谈微积分学习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的作用

22、基于数学文化观的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研究

23、论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思维上的相通性

24、高师小学数学微格教学的 反思 与实践

25、新建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教学初探

26、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27、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探索

28、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高等数学学习状况的调查研究

29、师范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相关性的调查研究

30、五年制师范小学教育专业《高等代数》教材初探

31、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理科方向高等代数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优先出版

32、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链接点

33、学习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改革小学数学教学

34、小学教育专业微积分教学设计探讨——以《微分的概念》教学设计为例

35、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相关性的研究

36、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高等数学》的思考

37、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审查说明

38、对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考

39、小学职前教师概率课程教学研究

40、试论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小学生数学论文题目与选题

1、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浅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3、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4、改良“有余数除法计算”教法 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5、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

6、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

7、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技能

8、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展望

9、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10、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11、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2、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13、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4、改革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15、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16、素质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

17、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8、浅议表象积累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9、谈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20、实施创新教学策略

2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

2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23、运用CAI技术,优化素质教育

24、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5、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

26、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27、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8、优化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9、实施“开放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30、数学练习要有趣味性和开放性

31、“五、四、三自主式学法指导”教学模式初探

3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3、改进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初步探索

34、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

35、创新从习惯抓起

36、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7、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持续发展

38、小学数学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39、小学数学课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0、浅谈小学数学总复习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

41、入情才能入理激情方能启思

42、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43、数学作业批改中巧用评语

44、提高元认知水平培养自学能力

45、“圆的面积”的教案

46、圆柱的认识

4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48、组织课堂讨论优化课堂教学

49、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50、小论文巧算圆的面积

51、倒推转化巧拿硬币

52、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课堂效率

53、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4、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计算法则教学

55、简单应用题教学再探

56、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57、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58、启动学海搁浅之舟-- 转化数学学习后进生的体会

59、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

60、联系实际,强化操作,努力优化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相关 文章 :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2)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论文范文

★ 数学教育毕业论文题目参考选题大全

★ 小学数学应用题论文(2)

★ 小学数学课题方案

★ 小学数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 小学数学建模的优秀论文范文

★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 班主任教育论文题目选题大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的实践式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的实践式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根据实践式教学的特点,在具体的图形认识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拟订小组,布置任务——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等方面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式教学;图形的认识;小学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教学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充分运用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实践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实践式教学是在空间环境、设备、材料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在观察操作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形式。实践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某些直接经验或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实践式教学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创设真实的、综合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操作实践,从而理解蕴藏在问题中的理论知识,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实践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保持教学的探索性。

(二)实践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实践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7个步骤。课前准备2步,即教师分析教材和学情,结合实践式教学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课中实践4步,即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课后反思1步,即教师结合课堂观察以及相关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因材施教,同时从中反思自身教学方式,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由此构成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实践式图形认识教学过程。

二、实践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笔者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探究实践式教学在小学"认识图形"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由了解逐渐提升到运用的层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认识图形"以认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性质特征为主,单元的组成包含对生活中具体物品的观察,图形教学的直观性强,侧重于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体验。所以,在图形的认识中运用实践式教学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实践式教学所应达到的图形运用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基本知识,学会图形的制作方法。

(2)情感态度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过程体验图形学习的趣味性,产生对图形认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数学思维

通过对几何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4)问题解决

从生活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图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图形"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生通过摸、看、描(画、印、捂)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提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形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由体描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二)拟订小组,布置任务

课前,教师根据异质性原则,首先将学生按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选举组长。接着根据教学需要布置资料搜集任务,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搜集任务是通过课本、网络、观察身边事物形状等途径分工搜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相关资料,如概念、性质、特征、相关的生活实物等。组长具体安排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汇总资料以及讨论记录等工作。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帮忙,提出建议,任务中强调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

(三)动手操作,感知体验

体验探究应具有趣味性,为增加学生感知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过程体验图形知识,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动手验证能力。二是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展示,丰富的辅助教具,探究生活中的有关图形。感知体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自身体验积累数学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不难,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1]。

笔者在执教"认识图形"一课中,结合发放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摸、看、描等方法感官体验"面在体上",比较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与描出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特征。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摸一摸

让学生拿起桌上备好的积木,用手摸一摸积木的面,教师提问:"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通过触觉,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上的面是平的。

2、看一看

在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些平面图形就住在这些积木里,你们能找出来吗?"要求学生先自主观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你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它的面是怎样的?"接着请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交流结果。

3、想一想

教师提问:"要想在白纸上得到与这些立体图形上一模一样的面,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拿起学具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

4、做一做

让学生分组活动,用交流所得的方法把面"搬"到白纸上,小组完成后拿上讲台来向大家展示,并汇报交流"搬"的方法。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总结比较:"刚才小组同学介绍的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为什么?"请学生交流分享。

吴正宪老师说:"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摸、看、想、做"等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一步步感觉表象,进而探索出"描、印、折"等方法,体验"面在体上"及"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析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主题分解,提出问题

第一,小组成员分别总结分享自己在体验感知过程中学习到的图形的基本知识。第二,在学生获得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实践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活动,将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并提出每一个小课题要解决的问题。第三,组长整理记录要解决的问题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解决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在上一环节体验到的图形知识。其次,教师给出探究主题"图形特征",并提出"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认识图形的特征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分解出的小课题有:

(1)认识几种图形的`边、角特征;

(2)正确辨认相似图形。

针对分解出的小课题,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实践方向:

(1)每种图形有几条边?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几个角?角的特征有哪些?

(2)每组发放一份图纸(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与菱形、直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圆与椭圆),如何辨认出真正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讨论探究方法,确定组员分工。

(五)实践探究,感受领悟

实践探究过程遵循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探究验证的流程,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找准实践方法和探究方式;二是针对问题,合理分工,确保在有限时间内的合作探究效率。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实践探究顺利进行。感受领悟是指学生在思考、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特征,领悟相关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认识图形"实践教学中,学生讨论出来的探究方法同中存异,具体实践探究方法如下。

1、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有4、4、3条边,4、4、3个角;结合搜集的资料,发现圆的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线段。

2、量一量

通过用直尺量出图形边的长度,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长度相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也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由此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通过用直角尺或者量角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相等,都是90°。

3、折一折

通过对折长方形图纸和正方形图纸,得到与"量一量"相同的结论。

4、比一比

学生用发放的图纸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边、角的测量对比,辨认出长方形与正方形;根据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观察验证,发现这是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转换位置观察对比,发现圆的形状不变,而椭圆的形状是变化的。

(六)评价总结,思维构建

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及实践成果,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图形认识和思维水平。通过师生点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图形特征,加强图形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评价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的图形知识和图形问题,对图形问题进行实践探究,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通过他人的评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

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评组员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其次,教师根据整个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评价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组织性——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创意性——操作实践,方法创新;积极性——积极参与,互帮互助;生成性——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最后,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践过程,画出本次实践课的思维导图,包括每个实践步骤、方法以及有关的图形知识,促进学生认识图形的实践式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结语

通过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笔者发现,实践式教学运用于小学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验与成效

1、重视学生实践体验

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探索,并且构建新知的过程[3]。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自主创造的平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化"或者"顺应"不断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课前,笔者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套学具,包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几何体。在感知体验环节设置"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思考、画图的图形认识过程,简要概括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这一做法重视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得相关平面图形的直观感知,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提升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2、重视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4]。数学知识的获得,应该更多地依赖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使之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思维方式和感知。

本节课围绕几种图形特征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探究主体的作用,引导其在感知体验、实践探究、思维构建等环节中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通过有效的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与改进

"认识图形"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笔者刚尝试将实践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学生动手实践任务较多,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较为紧凑;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的标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对于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两点改进措施:第一,摒弃一些流于形式的教学任务。比如课末的生生评价环节,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实质性评价,不能起点评作用,教师评价也要尽量简洁、有效。第二,课前制订明确的课堂实践操作行为规范,防止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四、参考文献

[1]刘家珍.浅谈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71-172.

[2]吴正宪.对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6(4):25-28.

[3]朱馨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24-25.

[4]马永承.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43-144.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考文献一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参考文献二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 教学手段从过去的文字和黑板转变成幻灯片和投影之后,以计算机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逐渐显露头角,Flash作为计算机中的基础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图形方位变换教学、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以及立体几何图形教学这三个方面阐述了Flash的具体应用,意在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找到应用Flash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Flash;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图形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模型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裁剪开展教学,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从表象转为抽象,并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图形教学中,需要改变模型展示这种教学方法,重点进行图形变换以及辨析的展示,通过动画或者图形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图形方位变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图形的旋转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使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比如,电风扇在运转时叶片的转动现象、汽车的雨刷器运动现象以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想象等,让学生对旋转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应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旋转知识的进一步教学,在制作Flash动画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指出图形的旋转点以及旋转条件,比如,直角三角形沿着长的直角边和斜边交点进行逆时针九十度的旋转或者顺时针九十度的旋转等;最后,在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本质之后,教师再使用Flash进行考察,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出图形的旋转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使用黄色作为动画界面,使用对比鲜明的深绿色作为旋转图形的颜色,通过活泼且对比鲜明的颜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旋转的过程,教师可以应用分图层的方法将旋转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安放在不同的图层中,然后通过连续的帧进行不同图层的播放,以此来展示出旋转的多个要素。通常来说,Flash的每一秒播放需要控制在12帧以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播放过快学生理解困难或者播放过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能够为教师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讲解提供便利。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可能会得出两种推导方法,其一是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直角三角形剪下,并将这一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一致;其二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两个梯形剪下,将这一梯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得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以及平移的过程使用Flash制作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变换,从而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也能够观看Flash动画,为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播放Flash动画,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激烈的讨论中转移到多媒体屏幕上,有效缩短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的Flash动画,需要采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深绿色描绘,剪裁的部分使用红色描绘,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变换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四、立体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涂色大正方体的切割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探索大正方体切割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大正方体均等分之后,三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以及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但是对于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却不确定。因为随着大正方体均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的想象就越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应用Flash动画,通过动画展示出大正方体六个面依次被剥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Flash的应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瓶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给学生营造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教师在进行Flash动画的制作时,可以将背景色设定为黑色,将大正方体设定为橘色,将没有涂色的正方体面设定为灰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正方体的涂色面和没有涂色面,从而为学生得出相关规律提供便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升了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而制作出更加适合图形教学的Flash动画,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学者进行Flash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乃骥.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6):55.

[2]廖倚春.例谈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129.

数学图形面积研究小论文

长方形面积:长*宽=ab正方形:边长*边长 =平行四边形;低*高=ab三角形;低*高/2=ab/2

今天,在我们数学俱乐部里,老师给我们研究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其实也是一道有些复杂的找规律题目,题目是这样的“有一列数:1,2,3,2,1,2,3,4,3,2,3,4,5,4,3,4,5,……。这列数字中前240个数字的和是多少?”我一拿到题目,心里猛然想到,这题目必须得按照规律来做!!! 想法一:开始我便先试着先3个一组来求和,6,5,10,9,12,15,14……。这样一看,这些数字各有特征,关键就是找不出合适的规律。于是,我又找4个一组来求和,8,10,12,16,20……。仔细一看,好像也没什么规律,我只好再试着找5个一组来求和,9,14,19,24……,这样一来就非常明显的看出它们是等数列,我非常高兴,再把240÷5=48(组),5个一组,(1、2、3、2、1),(2、3、4、3、2),(3、4、5、4、3),(4、5、6、5、4)……那么就可以求出末项的和,9+47×5=244,把首项加末项的和乘项数除以2,(9+244)×48÷2=6072。这样就完成了! 想法二:我又发现每组开头第一个数字恰好分别是1,2,3,4……48,那么另一种方法就产生了,(1+48)×48÷2×2+(2+49)×48÷2×2+(3+50)×48÷2×2=6072。这样想也合乎情理,也是一个理得清楚而且又实用的方法! 想法三:我又发现有N组时,他的和也是把(1+2+3+4+……+N)×5+4N=你要求那N组数的和,比如(1+2+3+4+……+48)×5+4×48=6072。这个规律也是要通过不断来细心观察与研究得来的,这个规律虽然有些抽象,但如果是自己弄明白了,那还要比其他两种方法更容易些。 我做的只是其中的三种解法,其实方法还有很多,但是要靠自己来找其中的规律,解其中的奥秘!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出来了没有?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千米),=(千米),×2=189(千米)。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45×=(千米),=(千米),×2=261(千米)和45×=(千米),=(千米),×2=189(千米)。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勇气了吗,,

(25+8)×15÷2+20×8=(20+35)×8÷2+15×25÷2=×8+15×17÷2=

小学数学操作图形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考文献一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参考文献二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的实践式教学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课的实践式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根据实践式教学的特点,在具体的图形认识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从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拟订小组,布置任务——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等方面组织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实践式教学;图形的认识;小学教学;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教学逐渐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充分运用实践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式教学模式概述

(一)实践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实践式教学是在空间环境、设备、材料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在观察操作中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形式。实践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某些直接经验或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实践式教学是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创设真实的、综合性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操作实践,从而理解蕴藏在问题中的理论知识,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因此,实践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保持教学的探索性。

(二)实践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实践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7个步骤。课前准备2步,即教师分析教材和学情,结合实践式教学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并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课中实践4步,即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主题分解,提出问题→实践探究,感受领悟→评价总结,思维构建。课后反思1步,即教师结合课堂观察以及相关的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因材施教,同时从中反思自身教学方式,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由此构成课前、课中、课后完整的实践式图形认识教学过程。

二、实践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笔者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为例,探究实践式教学在小学"认识图形"中的应用策略。

(一)设计实践式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由了解逐渐提升到运用的层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认识图形"以认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性质特征为主,单元的组成包含对生活中具体物品的观察,图形教学的直观性强,侧重于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体验。所以,在图形的认识中运用实践式教学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实践式教学所应达到的图形运用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技能

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图形的基本知识,学会图形的制作方法。

(2)情感态度

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过程体验图形学习的趣味性,产生对图形认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数学思维

通过对几何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4)问题解决

从生活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图形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图形"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学生通过摸、看、描(画、印、捂)等操作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基本特征,提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形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由体描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

(二)拟订小组,布置任务

课前,教师根据异质性原则,首先将学生按4人为一组进行分组,由小组成员选举组长。接着根据教学需要布置资料搜集任务,在"认识图形"一课中,搜集任务是通过课本、网络、观察身边事物形状等途径分工搜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相关资料,如概念、性质、特征、相关的生活实物等。组长具体安排小组成员查找资料、汇总资料以及讨论记录等工作。小组成员可以相互帮忙,提出建议,任务中强调互动交流和团队协作。

(三)动手操作,感知体验

体验探究应具有趣味性,为增加学生感知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图形的基本性质、特征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操作过程体验图形知识,以加深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动手验证能力。二是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展示,丰富的辅助教具,探究生活中的有关图形。感知体验的目的在于通过自身体验积累数学知识,并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不难,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1]。

笔者在执教"认识图形"一课中,结合发放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学具,让学生通过摸、看、描等方法感官体验"面在体上",比较长方体等立体图形与描出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特征。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摸一摸

让学生拿起桌上备好的积木,用手摸一摸积木的面,教师提问:"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通过触觉,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上的面是平的。

2、看一看

在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这些平面图形就住在这些积木里,你们能找出来吗?"要求学生先自主观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分享:"你拿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它的面是怎样的?"接着请小组代表与大家分享交流结果。

3、想一想

教师提问:"要想在白纸上得到与这些立体图形上一模一样的面,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拿起学具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搬下来"。

4、做一做

让学生分组活动,用交流所得的方法把面"搬"到白纸上,小组完成后拿上讲台来向大家展示,并汇报交流"搬"的方法。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总结比较:"刚才小组同学介绍的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种最好?为什么?"请学生交流分享。

吴正宪老师说:"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2]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摸、看、想、做"等层层递进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一步步感觉表象,进而探索出"描、印、折"等方法,体验"面在体上"及"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分析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主题分解,提出问题

第一,小组成员分别总结分享自己在体验感知过程中学习到的图形的基本知识。第二,在学生获得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实践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活动,将大主题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并提出每一个小课题要解决的问题。第三,组长整理记录要解决的问题并组织小组成员讨论解决方法,进行实践探究。

在"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在上一环节体验到的图形知识。其次,教师给出探究主题"图形特征",并提出"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认识图形的特征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分解,分解出的小课题有:

(1)认识几种图形的`边、角特征;

(2)正确辨认相似图形。

针对分解出的小课题,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实践方向:

(1)每种图形有几条边?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有几个角?角的特征有哪些?

(2)每组发放一份图纸(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正方形与菱形、直角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圆与椭圆),如何辨认出真正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讨论探究方法,确定组员分工。

(五)实践探究,感受领悟

实践探究过程遵循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探究验证的流程,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找准实践方法和探究方式;二是针对问题,合理分工,确保在有限时间内的合作探究效率。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确保实践探究顺利进行。感受领悟是指学生在思考、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图形特征,领悟相关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认识图形"实践教学中,学生讨论出来的探究方法同中存异,具体实践探究方法如下。

1、数一数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有4、4、3条边,4、4、3个角;结合搜集的资料,发现圆的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线段。

2、量一量

通过用直尺量出图形边的长度,发现长方形较长的两条边长度相等,较短的两条边长度也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由此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通过用直角尺或者量角器,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相等,都是90°。

3、折一折

通过对折长方形图纸和正方形图纸,得到与"量一量"相同的结论。

4、比一比

学生用发放的图纸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边、角的测量对比,辨认出长方形与正方形;根据三角形的特征进行观察验证,发现这是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转换位置观察对比,发现圆的形状不变,而椭圆的形状是变化的。

(六)评价总结,思维构建

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及实践成果,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图形认识和思维水平。通过师生点评、总结,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图形特征,加强图形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学生在评价总结的过程中明确自己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领悟到的图形知识和图形问题,对图形问题进行实践探究,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通过他人的评价,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

在"认识图形"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互评组员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其次,教师根据整个实践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评价和建议。评价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组织性——合理分工,团队协作;创意性——操作实践,方法创新;积极性——积极参与,互帮互助;生成性——探究学习,获取知识。最后,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践过程,画出本次实践课的思维导图,包括每个实践步骤、方法以及有关的图形知识,促进学生认识图形的实践式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结语

通过执教"认识图形"一课,笔者发现,实践式教学运用于小学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有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经验与成效

1、重视学生实践体验

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探索,并且构建新知的过程[3]。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自主创造的平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化"或者"顺应"不断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课前,笔者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套学具,包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等几何体。在感知体验环节设置"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思考、画图的图形认识过程,简要概括各个平面图形的特征。这一做法重视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获得相关平面图形的直观感知,丰富学生的认知表象,提升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2、重视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把方法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4]。数学知识的获得,应该更多地依赖学生自身的思考和体验,使之在实践体验中获得思维方式和感知。

本节课围绕几种图形特征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探究主体的作用,引导其在感知体验、实践探究、思维构建等环节中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通过有效的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反思与改进

"认识图形"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笔者刚尝试将实践式教学模式运用于图形的认识教学中,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学生动手实践任务较多,在时间有限的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较为紧凑;教师评价、生生评价的标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复杂,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对于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两点改进措施:第一,摒弃一些流于形式的教学任务。比如课末的生生评价环节,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根据评价标准进行实质性评价,不能起点评作用,教师评价也要尽量简洁、有效。第二,课前制订明确的课堂实践操作行为规范,防止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四、参考文献

[1]刘家珍.浅谈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71-172.

[2]吴正宪.对儿童数学教育的感受、思考与实践[J].教育视界,2016(4):25-28.

[3]朱馨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小学教学参考,2018(33):24-25.

[4]马永承.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15):143-144.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 教学手段从过去的文字和黑板转变成幻灯片和投影之后,以计算机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逐渐显露头角,Flash作为计算机中的基础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图形方位变换教学、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以及立体几何图形教学这三个方面阐述了Flash的具体应用,意在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找到应用Flash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Flash;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图形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模型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裁剪开展教学,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从表象转为抽象,并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图形教学中,需要改变模型展示这种教学方法,重点进行图形变换以及辨析的展示,通过动画或者图形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图形方位变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图形的旋转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使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比如,电风扇在运转时叶片的转动现象、汽车的雨刷器运动现象以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想象等,让学生对旋转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应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旋转知识的进一步教学,在制作Flash动画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指出图形的旋转点以及旋转条件,比如,直角三角形沿着长的直角边和斜边交点进行逆时针九十度的旋转或者顺时针九十度的旋转等;最后,在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本质之后,教师再使用Flash进行考察,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出图形的旋转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使用黄色作为动画界面,使用对比鲜明的深绿色作为旋转图形的颜色,通过活泼且对比鲜明的颜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旋转的过程,教师可以应用分图层的方法将旋转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安放在不同的图层中,然后通过连续的帧进行不同图层的播放,以此来展示出旋转的多个要素。通常来说,Flash的每一秒播放需要控制在12帧以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播放过快学生理解困难或者播放过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能够为教师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讲解提供便利。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可能会得出两种推导方法,其一是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直角三角形剪下,并将这一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一致;其二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两个梯形剪下,将这一梯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得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以及平移的过程使用Flash制作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变换,从而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也能够观看Flash动画,为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播放Flash动画,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激烈的讨论中转移到多媒体屏幕上,有效缩短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的Flash动画,需要采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深绿色描绘,剪裁的部分使用红色描绘,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变换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四、立体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涂色大正方体的切割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探索大正方体切割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大正方体均等分之后,三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以及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但是对于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却不确定。因为随着大正方体均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的想象就越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应用Flash动画,通过动画展示出大正方体六个面依次被剥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Flash的应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瓶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给学生营造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教师在进行Flash动画的制作时,可以将背景色设定为黑色,将大正方体设定为橘色,将没有涂色的正方体面设定为灰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正方体的涂色面和没有涂色面,从而为学生得出相关规律提供便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升了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而制作出更加适合图形教学的Flash动画,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学者进行Flash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乃骥.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6):55.

[2]廖倚春.例谈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129.

何谓“几何”?弗赖登塔尔认为,所谓几何就是把握空间,而这个空间对儿童来说,就是他们生活和运动的空间。因此,“几何”又称为“空间几何”,从严格意义上讲,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与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是有区别的:1、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1)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是一种论证几何,或称之为证明几何(3)是存在于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中的2、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1)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部分(2)是一种直观几何,或称之为经验几何、实验几何(3)是存在于不太严密的局部组织之中的明确了小学数学几何与数学课程几何的不同点之后,就要来研究究竟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呢?下面分三个部分:一、 小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分析这部分内容又分三个知识点:(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有: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位置、图形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以及平面坐标的初步体验等。(二)、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目标:(分两个方面表述)1、从活动的特征表述(1)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2)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3)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4)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2、从内容的特征表述(1)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2)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3)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4)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三)、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两点)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儿童的几何学习与成人(或更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儿童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儿童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是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儿童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像的。二、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下面就结合实例从“思维发展”和“空间观念形成”两大方面具体谈谈“空间观念”。(一)儿童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1、水平0阶段(前认知阶段) 1)直线和曲线(线能区分)(2)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不能区分)2、水平1阶段(直观化阶段)(1)四边形和三角形(能从边的数量上去区分)(2)正方形和菱形(不能从角的特征上去区分)(3)长方形和长方体(不能区分面和体)3、水平2阶段(描述/分析阶段)(1)长方形、四边形、三角形(不同分类方法代表不同水平)(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图形内在性质和特征不能区分)4、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2)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能通过动手操作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进行学习)(3)长方形与长方体(能区分面和体)(二)儿童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三点) 1、儿童空间想像力的发展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低年段儿童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儿童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2、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1)对直观的依赖较大“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上《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并与周长作出对比,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2)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3)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已经认识三角形,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到了低年段,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4)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角的大小怎样时,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5)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一年级时,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二、三年级时,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6)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7)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用三根“拉杆天线”,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以此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像能力。 3、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1、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就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等,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作用是非常大的。2、视觉知觉障碍比如让学生解决“教室粉刷墙壁和天花板,要粉刷多少面积”或是解决“游泳池铺瓷砖”等,其实都是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由于学生看到教室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他们就往往会忽略了有一个面不算在内的问题。三、小学几何教学的主要策略前面我在“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中也已强调两点: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针对这两大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以下三点策略:(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1)利用操作体验来获得对象形状特征的认识比如《三角形的分类》可以给定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就显示着他们对对象形体特征的表征。(2)利用已经建立的有关图形形体经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之后的,学生自然会按分析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从边、角的方面去分析它们的特征。(二)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是基础(1)观察形体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比如长方体中有一种特殊的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让学生凭空去想象其余四个面有什么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必须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它的宽和高相等,因此其余四个面是大小完全相等的,从而获得性质,得出结论。(2)注意运用变式如前面提到的认识三角形的高时,应多采用变式,以加深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又如,认识圆的半径、直径时,不必过于强调概念,而是要多一些变式的练习,以反例来加强学生对半径、直径的认识。(三)强化动手操作(1)搭建活动我在上《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帮助学生思考在立方体每个面都打一个直穿洞口的长方体,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被挖掉的有7个小立方体。(2)剪拼与折叠活动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拼、折叠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3)实物操作活动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必须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4)测量活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最初提出的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度的方法都是量一量的方法,这个测量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引发认知冲突,才会更深入地解决“误差”的问题,更好地引出剪拼、折叠的方法。(5)作图活动四、丰富的想像和有效的交流发展儿童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小学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而丰富的想像是发展学生空间想像力的有效方式,空间想像力不仅包括对方位、立体图形的想像,还应该包括对平面表示的三维图形的透视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再造、组合或分解能力。(这让我想到一种三维图)有效交流也是促进学生几何语言发展的有效手段。我的思考:鉴于以上收获,引发了我的思考。给孩子留一片想像的时空直观演示,该出手时才出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先独立思考、展开想像的基础上,在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无法达到某个高度时,才去演示和启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不正是我们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吗?但愿我今天的粗浅看法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