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投稿百科

中华学术论文集

发布时间:2024-07-07 22:43:38

中华学术论文集

1【著作部分】本人著作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第1 版,1978年4月第4次印刷。唐书兵志笺正科学出版社1957年10月版。三至六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月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年5月第1版,1978年11月第2次印刷。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中国古代史讲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部分)求实出版社1987年11月版(1962年在中共中央党校讲授稿)。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3 月第1版主编魏书、北齐书、周书标点校勘(与陈仲安先生合作)中华书局1971一1974年版。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 期内部发行1979年5月版。吐鲁番出士文书1一10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一1990年版(第10册待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3册(修订本)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2版。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隋唐五代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9月版。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版。2论文部分蔑儿乞破灭年次考证齐鲁学报,第2期, 1941年7月。辽史天祚纪证释史地教育特刊(国立师范学院史地学会编),1942年10月,《山居存稿》收入。金代行省建置述(一)、(二)、(三)湖南中央日报史地副刊,1944年3月、4月。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后记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6年12月9日、16日。敦煌所出郡姓残叶题杞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3月14日。记阻卜之异译天津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5月16日。《山居存稿》收入。论金代契丹文字之废兴及政治影晌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6月23日《山居存稿》收入。评《中日经济史纲》(朱伯康、祝慈寿著)上海大公报文史周刊,1947年7月16日。论五朝素族之解释武汉日报文学副刊,1947年12月8日,经修改后名《素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第249页一253页。清淡与清淡申报文史,1948年2月28日。《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收入。红楼梦中的几出冷戏与南府剧本申报文史,1948年5月1日。 蒙元前期汉文人进用之途径及其中枢组织学原,第2卷第7期,1948年11月,《山居存稿》收入。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武汉大学社会科学季刊,复刊后第9卷第1 号,1948年12月。白衣天子试释燕京学报,第35期,1948年12月。读《帝日主义与中国政治》(胡著著)长江日报,1952年10月31日。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泽占领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收入。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西晋田制试释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九品中正制度试释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周府兵制度辨疑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才性论的政治意义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读抱朴子推论南北学风的异同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魏晋杂胡考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7月版。拓跋族的汉化过程历史教学,1956年第1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收入。均田制度的产生及其破坏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9月)转载。西晋占田制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其作用如何?历史教学,1957年第1期。南朝士族的衰落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跋西安出土唐代银铤学术月刊,1957年第7期。西晋户调式的意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北魏均田制中的几个问题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南朝寒人的兴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南北朝后期科举制度的萌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年5月版关于评价曹操的几点意见文汇报,1959年5月8日。门阀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汉大学学报,1959年第8期。关于武则天统治末年的浮逃户历史研究,1961年第6期。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中华文史论丛,第1辑,1962年8月,《山居存稿》收入试论魏末北镇慎民暴动的性质(与黄惠贤合写)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朝,《山居存稿》收入。北魏末期的山胡勅勒起义(与黄惠贤合写)武汉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中华文史论丛,第5辑,1964年6月。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所见的高昌郡县行政制度文物,1978年第6期,《山居存稿》收入。魏晋时期有关高昌的一些资料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期,《山居存稿》收入。北凉承平七年(449)写经题记与西域通往江南的道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1期,1979年5月。二秦城民暴动的性质和特点——北魏末期人民大起义研究之三(与黄惠贤合写)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北魏沃野镇的迁徙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5期。西晋分封与宗王出镇魏晋隋唐史论集,第1辑,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唐肃代期间的伊西北庭节度使及留后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所见的课田与庄田武汉大学学报, 1980年第4期,《山居存稿》收入。贞观十四年(640 )手实中的合受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期, 1980年12月。《汪笺隋唐史论稿》序言汪笺隋唐史沦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月版。金元之际汉地七万户考(与李涵合写)文史,第11辑, 1981年3月。魏晋南北朝の客と部曲(日)东洋史研究,第40卷第2号,1981年9月)川胜义雄译,汉文稿名《魏晋南北朝的客和部曲》,《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跋吐鲁番所出唐代西州差兵文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期,1981年11月,修改后名《唐西州差兵文书跋》,《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收入。高昌郡纪年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期,1981年11月。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1月版,《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收入。隋唐客と部曲(日)东方学,第63辑,1982年,竹内实译。新出吐鲁番文书简介(日)东方学报,第54期,1982年3月,《山居存稿》收入。吐鲁番文书中所见高昌郡军事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山居存稿》收入。跋《敬史君碑》魏晋南北隋唐史资料,第4期,1982年12月,《山居存稿》收入。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北魏和青齐土民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魏晋州郡兵的设置和废罢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南北朝期间西域与南朝的陆路交通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史藉与道经中所见的李弘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魏晋期间北方天师道的传播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读史释词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5月版唐贞观十四年手买中的受田制度和丁中问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唐西州诸乡户口帐试释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魏书·杨播传》自云弘农华阴人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5期,1983年12月唐代的内诸司使(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6期,1984年12月。以上两篇修改后名《唐代的内诸司使及其演变》,《山居存稿》收入。跋明张璁书扇学林漫录,第11集,中华书局,1985年8月版。读《僧○传》论两晋南朝的吏力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7期, 1985年12月。读陶渊明赠长沙公诗序论江南风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丛刊,1986年。《旧唐书》中关于元和三年对策案的矛盾记载唐史学会论文集,1986年。王梵志诗校辑偶得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木兰诗》补正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晋郭休碑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8期,1986年12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吏役江汉论坛, 1988年第8期。读李波小妹歌论北朝大族骑射之风北朝研究, 1989年第1期。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日)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玄文社1989年3月版,襄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转载《魏晋神仙道教——抱朴子内篇研究》序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哲学研究,1989年第2期转载。北魏南境诸州的城民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代的客户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代色役管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修宪穆敬文四朝实录与牛李党争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跋唐天宝七载封北岳恒山安天王铭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读隋书札记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吐鲁番文书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原载《出土文献研究》1985年第1期。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敦煌所出郿县尉判集中所见的唐代防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金初皇位继承制度及其破坏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金代收继婚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张万公谏开筑界壕及东北壕堑毕工年月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贞祐南迁后的河北砦寨与九公分封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补元史张易传山居存稿,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唐代宦官籍贯与南口进献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的西州府兵敦煌吐鲁番本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唐先天二年(713 )西州军事文书跋敦煌吐鲁番本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太平经》与太平道郑天挺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

自1981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百馀篇,其重要者有:《“去来”释义商榷》(《中国语文》1981/3),《古汉语词义琐记》(《中国语文》1983/4),《再说“烂漫”》(《中国语文》1984/6),《宋书语词拾诂》(《中华文史论丛》第51辑),《离骚考异补》(《文献》1996/1),《唐诗异文讹字例释》(《文献》1996/2),《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文献》1998/1),《九歌解诂》(《文史》第15辑),《离骚“陟升皇”“游目”“难”“惩”“节中”“先戒”解》等三篇(《文史》第22辑),《离骚“阊阖”、“望予”、“怀”“仆夫悲余马怀”解》等二篇(《文史》第23辑),《楚简札记》(《文史》第43辑),《九歌考异补(上)》(《文史》第45辑),《九歌考异补(中)》(《文史》第47辑),《九歌考异补(下)》(《文史》第48辑),《魏晋六朝至隋唐史书俗语词札记》(《文史》第50辑),《楚辞词义简帛释证》(《文史》第59辑),《屈原咏叹伍子胥的文化内涵》(《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5月),《离骚先导形象与情节结构》(《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离骚悲剧论》(《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离骚“汤禹”构词例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4),《离骚诂义》(《楚辞研究专刊》(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唐诗异文假借释例》(《语言研究》1994/1)《释“窟窟”》(《辞书研究》1997/3),《释“信宿”》(《古汉语研究》1997/4),《五灯会元标点正误》(《古汉语研究》1998/1),《论屈原之死》(台湾《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总第8辑),《屈原咏叹伍子胥的文化内涵》(《国学研究》第九卷,2002年5月),《唐诗异文义例通释》(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2002年第2期)等。《也说冰矜》(《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3期),《唐诗异文义例通释》(台湾《汉学研学》,2001年第1期),《太平广记词语考释》(《古籍整理研究》1999年第3期),《九思序及注非汉人所作考》(《古籍整理研究》2002年第2期),《楚辞补注标点正误》(《中华书局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2002年8月版),《唐宋类书与〈楚辞章句〉校理》(《两岸学术交流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1月版)。1995年以来,多次出席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当今著名学者如汤炳正、饶宗颐等均给予很高评价。 公开出版和将出版的著作九部:⑴《离骚校诂》(专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⑵《楚辞异文辩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⑶《楚辞要籍解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⑷《训诂学与语文教学》(合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⑸《宋濂全集》(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版。(7)《唐诗异文义例研究》,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楚辞章句疏证》,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9)主编《吕祖谦全集》,900多万字,二八种书,分27册,中华书局2004全部出齐。 1999至2000年,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立项课题一项:《楚辞词义研究》,2001年3月通过结题。2002年又独立承担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立项课题项:《楚辞章句研究》。2002年获浙江省重点课题一项:吕祖谦研究。2002年获香港大学年度课题一项(与李家树先生合作):《唐诗异文研究》。2000年获省立项课一项:《唐诗异文研究》,已结题。2002年获国家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课题一项:吕祖谦文献研究。

中华学术期刊网论文

查中国知网上的论文,可以输入关键词、篇名、检索,也可以根据检索框左边的主题条检索,但,知网中的外文文献基本都是收录的摘要,或者是高费用下载的,建议查外文文献,只需在知网查到外文文献被收录在哪个数据库,然后通过seek68文献馆进入该外文数据库,下载你需要的外文文献。如果下载中文文献,更简单,通过seek68文献馆直接进入知网下载即可。

.打开中国知网,登陆,如果是个人账户直接登陆账号,高校或者图书馆可以使用IP登陆。2.输入关键词,我们以假释制度为例。获得1600多条搜索结果。3.如果搜索出来的文献主题相关度不是很高,我们可以按照相关度进行排序。4.我们还可以使用高级检索,对搜索的内容进行限定时间或者期刊来源等。我们限定为核

首先是你们学校花钱购买了期刊网的数据库,因为那个是按照ip段开放的。打个比方: 我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进入数据库可以免费下载中文期刊全文数据论文,而如果我在宿舍用我网通上网就不能下载。 另外,你可以到国家图书馆的网站上在主页直接搜索,选关键词“期刊”试试,有可能你的ip段是可以下载的。 luck

你把你需要的参考文章的关键词或者主题告诉我们 我们帮你下载吧你把邮箱写出来。我们直接发到你邮箱。

中华学术论文发表网

为了探讨和掌握论文的写作规律和特点,需要对论文进行分类。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学术论文发表网提示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另外还有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1.专题型论文。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2.论辩型论文。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3.综述型论文。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4.综合型论文。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学术论文发表网是国内首家专业论文发表平台,主要业务包含:论文检索、论文下载、论文写作指导、论文翻译、论文推荐发表等。在论文检索、下载方面,学术论文发表网依托维普、知网以及国内外多家重要电子数据库的海量信息,结合自身搜索技术,为千万网友提供论文便捷检索、浏览、下载服务。在论文指导、推荐发表方面,学术论文发表网针对不同学科,精心打造了数十个经验丰富的指导团队,团队成员均为国内外一流高校硕博精英组成。此外,学术论文发表网已与国内外数百家学术期刊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合作的期刊涉及国家级核心期刊、国家级一般期刊、省级期刊等多个层次,涵盖经济、管理、法律、社科、教育、医药、科技工程等多个领域,并先后成功推荐了大批上述领域的职称、学位论文。就经济类论文发表而言,学术论文发表网凭借多年职称论文推荐的经验,建立起产业经济、贸易、宏微观经济、工业经济等专业服务团队,并与相应级别的各类期刊均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学术论文发表网友推荐最适合的期刊杂志,提供最贴身的论文写作辅导服务和最周到的论文发表服务。就经济类发表而言,分学科专业而周到的服务,深刻了解发表者并与期刊杂志业界有深厚的人脉一直是经济类论文发表的关键成功因素,而这些正是学术论文发表网的优势所在。

网站只是展示,最好通过线下面谈或者签订合同进行

就国内来说,其实比较有权威的论文发表网站就那几个,知网,万方,还有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网站,区别就在于一个早,一个晚,其实相差不多,现在很多网站也都入驻到知网这样的大网站,给你分享几个详细的,望采纳!

首先,第一个让我们想到的是中国知网。

中国知网,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1998。CNKI项目是实现全社会促进知识资源共享和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项目,由清华大学发起,Tsinghua Tongfang于1999六月成立。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计划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和国家学术、教育、出版的直接领导密切CNKI工程集团合作,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界,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自主开发技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文本的信息量,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E知识资源数据库和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提供知识和信息资源最丰富、最有效的知识资源的全社会共享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有效传播知识。(通常被称为的中国期刊网,即中国知网)作为论文的数据库,HowNet是目前最权威的期刊文献的收集,并且知网的收录不会有假刊物。

第二个:万方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也是和中国知网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其开发公司——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是在互联网领域,集信息资源产品、信息增值服务和信息处理方案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商。相对于知网,万方数据库也算比较大的了,但是在数据库里,只能屈居第二,但是很多单位也算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作为一个职称论文评定的标准,论文发表后,论文被万方收录,通过检索已发表的职称论文,进行职称评定。但是万方数据库,偶尔也会有些假的刊物,还会收录个别的电子版期刊,所以作者也需要提高警惕。

本内容由top期刊论文网编辑整理

第三个是维普数据库。

维普资讯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公司全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献数据库。从1989年初开始,一直致力于对大量报刊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收集、加工等深度开发和应用。自1993成立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涉及数据库出版、网络通讯和期刊分布知识,电子杂志制作数字数据工程问题、网络广告、文学以及基于电子信息资源个性化服务品种。

阅读延伸: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版面费多少?

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版面费多少?大多数学术期刊为了实现自收自支的运营方式,都会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那么发表一篇正规的学术论文需要交纳多少钱呢?国家对期刊费用没有特别的要求,根据当前期刊市场,级别越高的期刊,越冷门的期刊或者是影响力越大的刊物一般版面费会越高,我们可以通过学术期刊的级别来判断期刊的版面费。

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版面费多少?期刊根据级别不同,类别不同,价格会有不同。比如普通的省级,国家级期刊,一般2000多字符的文章价格在800元,-1000元左右,篇幅长一点的价格高些,而同样是省级期刊的医学期刊,价格则可能一千多元甚至更多。而核心期刊则价格更贵,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主要是一些期刊,即便花钱也是发表不出去的,对文章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而且周期也比较长。

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版面费多少?发表论文最重要的是要确定期刊的正规性,否则就算发上去了也是没用的,单位不承认的,那么什么是真刊什么是假刊呢?

真刊,是指国内公开发行的,拥有独立的CN刊号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出版物的原本。因为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所以期刊的原本是每期的原本。

假刊,假刊就是不是真刊的所以版本。它包含,私自编造刊名,克隆伪造真刊原本,盗用他人刊号,规定外出版的增刊,副刊等一切刊物。

国家级期刊论文发表版面费多少?发表论文之前,作者必须了解自身单位评定职称与发表论文的要求,阅读单位与职称协会发布的相关文件,如:建筑中级职称,要求CN issn刊号的两篇以上的论文发表,字数不得低于3000字!当然也不是所有评职称都明确规定,就拿核心期刊发表为例,这个时候往往并不是你单位的要求,而是你的文章质量有多高,你能出多少钱给杂志社作为版面费,因此,此类发表价格十分昂贵!综述所述,每个要求职称论文发表的作者,必须与单位进行沟通,确定好发表杂志的类型与要求,才能真正地发表对自身有用且价格低的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学术地位

有中华医学杂志、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中华医学杂志》是1915年创办的双语学术期刊,周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

期刊主要反映中国医学最新的科研成果,积极推广医药卫生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的新经验。

根据2018年4月2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中华医学杂志》载文量为18099,被引量为137385,下载量为1326756。2015年期刊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名第434名,在医药卫生总论(122种)中排名第11名;2015年期刊影响因子为。

合作交流

针对国内外临床抗感染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细菌耐药,期刊编辑委员会于2000和2002年分别组织召开了“细菌耐药与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专题学术研讨会”,会上报道了中国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现状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中城市细菌耐药的发展态势严峻。

中华医学杂志创刊于中华医学会成立的1915年。创刊之初是中、英文双语期刊,英文刊名为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1932年,中华医学杂志的英文部分与中国博医会的英文杂志ChinaMedicalJournal(博医会报)合并,以ChineseMedicalJournal为刊名出版;中文部分仍称中华医学杂志继续出版,并继续保留NationalMedicalJournalofChina的英文刊名,现在,在中华医学杂志的论著类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严格的英文摘要。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国家科技信息情报部门均把中华医学杂志列为核心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是sci,中华医学杂志是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之分的,英文版名为ChineseMedicalJournal,CN:11-2154/R,ISSN:0366-699,是中华医学会会刊,创刊于1887年,半月刊,是中国惟一被SCI核心版收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医学期刊。

《中华医学杂志》设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论著(临床、基础研究)、临床病理讨论、疑难病例析评、学术争鸣、循证医学、病例报告、技术交流、临床医学影像、药物与临床、标准与规范、会议纪要、专题笔谈、综述、讲座、继续教育园地、国内外学术动态、医学动态、读者来信、书评(或书讯)、人才交流与招聘以及学术活动预告等栏目。

中华医学杂志投稿要求

《中华医学杂志》来稿应具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当报道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地区、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谨、文字通顺。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4000字(不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技术交流、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15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中医学术相关论文范文集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 ,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 ,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1】

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

摘 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 生理学 中西医融合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 对教师的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 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

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打个比方,学习绪论这章时,根据内环境稳态内容,把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等普遍存在的规律与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的阴阳对立统一学说相比较,使学生在掌握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上,对于中医理论的总纲―“阴阳学说”[3]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讲授器官生理作用时,把中医理论中脏腑的相关功能与之相比较:西医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与中医学中心主血脉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肝的主要功能是:贮血和消化,这与中医学中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是一致的;西医中生成尿液是肾脏的主要功能,这与中医学中肾主水的功能是一致的。

通过“中西医融合”的方法将两大理论体系不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为学生架设起一座沟通中西医学的桥梁。

第二,除了比较这些共通点,我们还特别提出中西医之间对器官生理功能和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理解和记忆。

例如:中医学对心功能的阐述是“藏神,主血脉”,它除去包含西医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其中还囊括神经系统的部分功能。

3 实验教学的“中西医融合”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一切理论都源于实验[5]。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如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学生通过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肝素、乌拉坦等药品,随后进行颈总动脉插管,就可以掌握静脉注射、动脉插管等操作方法。

同时通过牵拉、夹闭颈总动脉以及电刺激迷走神经等操作,来验证降压反射的相关理论,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固。

实验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思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做好生理实验,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相应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常规的实验项目中,我们还特地加入一些中医药学内容,以提高中医系同学的兴趣。

例如,实验5:调节动脉血压中,可以建议同学观察三七这种中药对动脉血压的影响;还可以观察中药木香对小肠平滑肌的影响。

4 根据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在我校,中医专业学生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学生起点差异比较大,而且生理学教学课的时间有限。

因此,作为生理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同水平,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当然是在保证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

例如:生物电现象的形成机制,对于药学专业,这部分内容熟悉即可,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其详细过程;但对于中医专业,该部分内容要求全面理解和掌握。

通过这种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区别对待,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做到了生理学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覆盖,又突出各专业的特色和重点。

5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生理学内容较多,而课时少,如果采取“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在要使学生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掌握好基本知识,作为教师必须抓住各章重点,突破难点。

抓住重点就是对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详尽地讲解。

如呼吸运动的调节重点在于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而其中又以化学感受性反射尤为重要。

因此授课时主要讲授化学因素CO2,O2和H+对呼吸的影响,这样才能突出重点,做到层次分明。

也利于引导学生把握住重点进行自学和复习。

至于难点内容,也就是学生认为难以理解、难于掌握的内容,可采取比喻的方法,从而化难为易。

教学中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能抓住要点,分清主次,更深入地了解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余畅,余华荣.“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2] 文菊华,陈懿,邓冰湘,等.五年制中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体会[J].医药教育,2011,18(3):116.

[3]李保兰,韩曼.我校中医实验班生理学教学模式改革之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363.

[4] 肖爱娇,闵建新,伍庆华.PBL教学法运用于中医院校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的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35(3):154-156.

[5] 刘海梅,闫福曼,徐进文,等.中医院校生理学推行TBL教学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489-491.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大全【2】

浅析中医临床医学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摘 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

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

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

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

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

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

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

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

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

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

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

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

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

《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

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

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

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

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

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

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中医学本科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

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